(文艺学专业论文)禅宗与宋诗话“语言意识”的形成.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禅宗与宋诗话“语言意识”的形成.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禅宗与宋诗话“语言意识”的形成.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禅宗与宋诗话“语言意识”的形成.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禅宗与宋诗话“语言意识”的形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中文摘要 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宋代是一个诗论空前发展的时代,诗话作为诗论的重要 载体,历来是学者研究关注的焦点。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在宋代也迎来了发展 的高峰,不仅门派众多,也受到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追捧。在这样的背景下,禅宗的 思想逐渐渗透到宋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从而对诗话产生了影响。禅宗发展到宋代, 产生出了一些新的思想,这些新的禅宗思想并非是在本质上否认禅宗传统,只是在 具体禅风上提出了各门派的不同观点,而且这些观点不少都是围绕“如何看待语言 和文字”这一论题展开的。几乎与此同时,宋代诗话中出现了关注诗歌语言、讨论 其创作规律的倾向。这两个现象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既有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也 有后者对前者的渗透。而本文的主要论点是:宋代诗话中“语言意识的形成,受 到了宋代禅宗对语言文字的态度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宋代禅宗各派思想的具体梳理,以及对宋代诗话中涉及到的部分语 言理论的分析来进行论证,并结合现存的宋诗话材料,融合文学、语言学、宗教学 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深入分析。论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第一部 分是引言,主要阐述宋代禅宗的兴起和诗话创作的繁荣,考辨禅宗与诗歌、诗话的 关系。 正文部分分为三章,通过三个分论观点对本文的论题进行具体阐述。第一章通 过对宋代云门禅宗的介绍和对诗话中“云间有三种语 、“活法 、“透脱”等说法的 具体分析,论证了在宋代云门禅宗兴起时期的诗话中,以禅喻诗已经开始关注 诗歌的语言问题,并且有意识地主动接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第二章通过对宋代“文 字禅 的介绍和对诗话中“句中眼”、“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说法的具体分析, 论证了宋代诗话具有对诗歌“句法进行细致而具体讨论的倾向,而这一倾向受到 了禅宗特别是“文字禅思想的影响。第三章通过对宋代“默照禅 、“看话禅 的 介绍和对诗话中“寂默、“不落言荃 等说法的具体分析,论证了宋代诗人已经认 识到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语言常常违反日常语言规律,并展现出类似禅门“机锋” 一样高超的语言技巧性,这种认识的产生也受到了禅宗思想的间接影响。 第三部分是结语,总结正文部分的分析,理清论证思路,进一步阐述论点。 关键词:宋诗话;语言意识;句法:禅宗;影响 a b s t r a c t s o n g ( 1 9 6 0 1 2 7 9 a d ) i so n e o ft h em o s tp r o s p e r o u sp e r i o d so ft h ep o e t r yc r i t i c i s m i nt h eh i s t o r yo f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 a sa l li m p o r t a n tv e h i c l ef o rp o e t r yc r i t i c i s m , p o e t i c a lt a l k sh a sb e e nt h ef o c u so fm a n ys t u d i e s z e nb u d d h i s m ,a si tb e c a m ea d a p t e dt o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a l s ow e l ld e v e l o p e di ns o n gd y n a s t y , d i v i d i n gi n t om a n ys c h o o l s ,b e i n g s op o p u l a ri nl i t e r a t ia n do f f i c i a l d o mt h a tt a l k i n ga b o u tz e nb e c a m eac o m m o np r a c t i c e f o rt h e m i nt h i sw a y , t h ez e nt h o u g h t sw e r e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p o e m sc r e a t e di ns o n g d y n a s t y i ns o n gd y n a s t y , z e nb u d d h i s md e v e l o p e ds o m en e wt h o u g h t sb a s e do nt h e z e n ss t y l e t h o s ew e r et h et h o u g h t so fe a c h7 z ns c h o o l s ,a n dm o s to fw h i c hw e r ea b o u t l a n g u a g ea n dw o r d s i nt h es a m ep e r i o d ,t h ec r i t i c ss h o w e d t h e i rc o n c e r no nt h el a n g u a g e o fp o e t r ya n dt h ec o m p o s i n gr u l e si nt h e i rp o e t i ct a l k s a c t u a l l yt h em u t u a li n f l u e n c e b e t w e e nz e nb u d d h i s m sn e wt h o u g h t sa b o u tl a n g u a g ea n dw o r d sa n dt h ef o c u so nt h e l a n g u a g eo fp o e t r ya n dt h ec o m p o s i n gr u l e sl e a d e d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f o rb o t l lo ft h e m , h o w e v e r , t h i sp a p e rw i l lb em a i n l yo nt h ez e nb u d d h i s m sn e wt h o u g h t sa b o u tl a n g u a g e a n dw o r d si n f l u e n c et of o r m a t i o no fl a n g u a g ea w a r e n e s si np o e t i ct a l k si ns o n gd y n a s t y a f t e rs o r t i n go u tt h ez e nt h o u g h t so fe a c hs c h o o la n da n a l y z i n gs o m et e r m sw h i c ha r e r e f l e x i n gt h o s et h o u g h t s ,t h e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t h et h o u g h t so fe a c hs c h o o la n dt h o s e z e n - r e l a t e dt e r m si np o e t i ct a l k sw i l lb ec a r r i e do u tb yu s i n gt h et h e o r i e so fl i t e r a r y , l i n g u i s t i c sa n dr e l i g i t oa n a l y z et h ez e n s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l a n g u a g e a w a r e n e s si np o e t i ct a l k si n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i n c l u d i n g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t e x t , a n d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f i r s tp a r tm a i n l yi n t r o d u c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z e nb u d d h i s mi ns o n g d y n a s t ya sw e l la st h ep r o s p e r o u s n e s so fp o e t i ct a l k s t h et e x t ,a st h es e c o n dp a r t ,i s 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ip r o v e st h a ta n a l y z i n gp o e t i c sm e t a p h o r i c a l l yw i t h z c ni nt h ep o e t i ct a l k ss h o w st h ef o c u so nt h el a n g u a g eo fp o e t r ya n dt h ec o n s c i o u s l y a d o p t i o no fz e nt h o u g h tb yi n t r o d u c i n gt h ea r i s i n go fy u n m e ns c h o o li ns o n gd y n a s t y a n da n a l y z i n gt h et e r m si np o e t i ct a l k ss u c ha st h r e es e n t e n c e s 玩y u n m e ns c h o o l , f l e x i b l e m e a n sa n dv i v i d n e s sa n dq u i c k n e s s c h a p t e ri ie x p o u n d st h ew e n z i - z e ni ns o n gd y n a s t y a sw e l la sa n a l y z e st h et e r m si np o e t i ct a l k sl i k et h ec o r eo fa s e n t e n c e , t o u c h i n g a ni r o n a n dt u r n i n gi ti n t og o l d , a n ds e i z i n gt h ee m b r y oa n dz e n g i n gt h eb o n et op r o v et h a tt h e z e nt h o u g h t se s p e c i a l l yt h ew e n z i z e nh a sa ne f f e c to nt h et e n d e n c yo fc a r r y i n go u t s y n t a c t i ca n a l y s i s o np o e t r yi ns o n gd y n a s t y c h a p t e ri i ia n a l y z e sm o z h a o z e n , k a n h u a z e ni nz e nt h o u g h t sa n dt h eq u i e t n e s sa n ds i l e n c e , f r e ef r o mt h es y n t a xt op r o v e t h a tt h ep o e ti nt h a tp e r i o dh a da l r e a d yb e e na w a r eo f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h e l a n g u a g eo fp o e t r ya n d t h el a n g u a g ec o m m o n l yu s e di nd a i l yl i f ea n dt h et e c h n i q u eu s e d i nt h el a n g u a g eo fp o e t r y t h a ta w a r e n e s sw a sa l s ou n d e rt h ei n d i r e c ti n f l u e n c eo fz e n t h o u g h t s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o ft h et e x t k e yw o r d s :p o e t i c a lt a l k si ns o n gd y n a s t yl i n g u i s t i ca w a r e n e s ss y n t a x z e n i n f l u e n c e i i i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勿l 插 l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 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华中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 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1i 储獬:钏物别醛名陟,喝 允许北京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将本人论文 以电子、网络、镜像及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 作者签名: 训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 ,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童论塞握童厦溢卮;旦坐生;旦= 生;旦三生蕉查! 作者签名: 白,i 1 日期:沙。年6 月砂日 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 日 引言 从2 0 世纪8 0 年代开始,西方的“语言学转向就开始影响到中国的文学理论 界,大量从“语言学角度对文学文本的研究和批评随即展开。“语言学角度为 传统文学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因素,对文学的研究回归到最本质的“语言艺术 角度上,从而强调了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中国文论界在对文学“语言 的 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中 国当代文论很多是在借用西方的逻辑思考,借用西方的话语说话,离开了西方的逻 辑和话语,中国的文论似乎就不会说话了。中国是传统的文学大国,而从诗经、 楚辞流觞的诗歌艺术更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闪亮明珠,尽管古代中国没有出现像 西方一样逻辑严密、论证严格的文论著作,但是总结文学创作规律,启发文学创作 实践的著作却不少。而且完全使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学,也 有偏颇之处。特别是在谈到语言学批评时,好像一定不能绕开索绪尔、俄国形式主 义、英美新批评等,更离不开诸如“结构 、“隐喻、“能指 、“所指 等术语。但 中国传统文论中也有对文学语言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只是这些讨论的侧重点和表述 方式与西方的不同。 一、宋代社会文化概观 中国的禅宗起源于印度佛教,但是又有别于佛教整体。尽管禅宗属于中国佛教 八大宗派之一,但学界仍然主张,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其受中国传统思想影 响的程度之大,是其他宗派无法比拟的。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对禅宗进行 影响,而禅宗也一直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渗透,这二者处于互动的状态。 唐宋之际的“禅宗 ,并不能用作一个笼统的概念,特别是宋代禅宗分为五家, 尽管核心教义无甚变化,但在对待“不立文字 的态度倾向上却偏重不同。唐宋时 期,诗人与禅师交往是一种普遍现象,唐代的王维、韦应物、刘禹锡等就对禅法很 有兴趣,而王维更被称为“诗佛 。宋代的欧阳修、苏轼、黄山谷、张商英等,不 仅与禅师交往甚密,而且还是禅宗的信奉者,拜在禅师门下以“居士自称。宋代 的这些文人“居士,不仅从禅师那里学到了禅法,还将“禅法”引入“诗法,以 求寻找诗歌创作的新路。 宋诗是在唐诗基础上沿革而成的宋代诗歌,古今学者关于唐诗、宋诗孰优 孰劣的讨论一直在延续着,民间也有“唐诗宋词 的说法。宋诗、唐诗各有所长, 不能简单的断定两者谁更好,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宋诗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并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且不断求新求变,在唐诗的风格之外辟出蹊径以与之分庭抗礼,对后世也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尽管对于唐诗、宋诗的地位高下,总是难以说清,但宋代“诗话 的出现无疑 是中国传统文论史上的重大事件。关于“诗话 的起源,说法很多,般有两大说 法:一是认为钟嵘的诗品是“诗话 的肇始:二是认为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 话是诗话形成的标志。就“诗话”的文体特征而言,短小随性、不拘格套的特点 可能受到诸如诗品、诗式等的影响,但其正式产生应该还是以北宋中期欧 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标志。六一诗话大体上包含创作琐记、诗歌考正和诗歌 评论。这样的体例也为后来的“诗话作品所继承,内容虽各有不同,思想也各有 侧重,但大体都不出这一体例格式。至于“诗话 的出现与禅宗的关系,按照张伯 伟先生的观点,就是“欧阳修撰诗话,在形式上受到禅宗语录体的影响。 二、诗与禅 本文的论题是“禅宗与宋诗话语言意识的形成,要讨论诗话与禅宗的关 系,首先就要理清诗歌与禅的关系。 从唐代开始,禅宗内部就出现了一群很特殊的僧人“诗僧 ,如唐代的皎然、 灵澈,五代的贯休,宋代的惠崇、惠洪。他们虽是禅门弟子,却热衷于诗歌创作,甚 至还进行了诗歌理论研究,诗僧皎然就写出了诗式。纵观诗僧的诗歌创作,一方 面,诗僧把诗当作表达禅意、启发禅法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诗僧也有不少吟咏性 情之作,深受文人士大夫的欣赏。之所以会出现“诗僧”群体,正是因为禅师们看到 了“禅 与“诗”相似相通的一面,所以用“诗 来谈“禅”。 李壮鹰先生在其著作禅与诗中认为:“禅宗的形成,与中国古人一贯内向 的传统心理性格有密切联系。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发生与发展,也取决于中国古 人在心理上的内向性。这就是说,中国诗和中国禅这两朵花之所以开在古代的中国, 它们是有共同的根基的。 李先生的这一观点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诗 和“禅 在语言理念上,却并不都是“超语言 性质的。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首先就已经 存在“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前提,而禅宗其实是不存在这个前提的。“禅 与“诗 之所以能在语言理念上相通,是因为它们都发现了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局限性,禅 宗发现用语言文字很难表达禅意,诗家发现用语言文字很难表达诗意。 张伯伟:禅与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第3 7 页 。李壮鹰:禅与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1 7 页 。李壮鹰:禅与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1 8 页 2 面对语言的局限性,禅宗尝试了很多的解决方法,如“不言 ( 不说话不写字) 、 “棒喝 ( 使用身体语言代替文字语言) 等,而诗歌面对这样的问题,却不可能使 用相同办法。宋代禅宗当然也面临着这个问题,但其不同于传统之处,在于它发展 出条新路,这条新路用钱锺书先生的话来概括,就是“以言破言,即用文字消除 文字之执 。禅宗解决语言局限性问题的新方法,也启发了宋诗在此问题上的新 思路,从这个角度来看,宋诗比唐诗更注重诗歌的语言技巧和锤炼,其初衷很可能 是学自禅宗的“以言破言 。 三、禅与诗话 在阐明宋代诗话与禅宗的关系之前,还必须要理清“语言意识 这个概念在本 论文中的含义。 首先,本文所指的“语言意识 是指一种对语言高度关注的现象。所以,宋诗 话的“语言意识,也就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即宋代诗话中对诗歌的语言问题特别 关注,这和唐代是有很大不同的。这一现象的产生与禅宗思想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 而本文主要是讨论前者如何受到后者的影响。 宋代禅宗思想对宋诗话中这种“语言意识 的产生和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 响。在前文已经阐述了其中两个理由:第一,唐代诗歌成就之高是公认的事实,这 导致宋人力图开辟一条异于唐诗的诗歌创作新路,而宋代文人好禅成风,问路子禅 是有可能的。第二,诗和禅虽然处于不同领域,但在对待语言文字的态度上,都面 临着同样的矛盾,禅宗对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的不断探索,为“诗 对“禅 的跨 领域借鉴提供了可能。 而第三个理由,就是从现存的宋代诗话可以看出,宋诗话对诗歌语言的讨论, 并不是像老庄一样关心“语言是否能够达意”或者“语言是否妨碍了意义的表达 这种很“玄 的语言问题,而是集中于分析诗歌语言的具体规律和创作方法,从字、 词、句上全方位分析诗歌语言的特殊性。这一现象多少受到了宋代禅宗去“玄 倾 向的影响,在宋代各派禅宗那里,参禅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玄 ,而是有可操作的 具体方法的,是有规律可循的。 综合以上,宋代诗话中“语言意识”的产生和形成受到了宋代禅宗各派思想或 多或少的影响。本文主要受到张柏伟和周裕锴两位先生的启发,特别是在全文结构 上,基本沿用了周先生在禅宗语言中构建的类型框架,当然,也根据行文需要 。钱锤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 9 7 9 年,第1 3 页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作出了相应调整。文中涉及的禅宗术语,如无特别指明或注释,均参考了任继愈先 生主编的佛教大辞典中的相关解释。本文尽避免使用西方文论的逻辑和术语, 试图用纯粹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文论术语去分析禅宗与宋代诗话之“语言意 识”的形成。或许这样的尝试将因笔者的功力浅薄而不能获得预期效果,但至少值 得去努力尝试。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章引禅入“诗话刀与云门宗的兴起 不少人认为,中国禅宗是由刘宋时期来华的印度人菩提达摩创立的。但达摩其人 其事的真假,一直是受置疑的。不管在梁代僧佑的弘明集还是慧皎的高僧传 中,都没有任何关于菩提达摩的记载。菩提达摩究竟是否存在,以及在中国禅宗史上 处于什么地位,不是本文的论题,这里采用禅宗自己公认的说法,将达摩看作是禅宗 祖师。达摩用楞伽经讲授禅法,后传法弟子慧可,慧可也就是禅宗二祖。慧可传 衣钵给弟子僧璨,即为三祖;三祖传法四祖道信,而道信传法给五祖弘忍。 五祖弘忍立东山法门,座下神秀和慧能两位弟子,对禅宗的兴盛起到了重要作 用。六祖慧能与神秀分立南宗顿门和北宗渐门,而南北宗的对立,只是禅宗多流派 发展的一个开始。五灯会元中将慧能禅分为南岳与青原两大法系,并在晚唐五 代时期逐渐发展为五家分立,即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也暗 合了达摩“一花开五叶”的偈语。临济宗是由怀让传马祖,次传百丈再传黄檗,传 至义玄最终创立;沩仰宗是由百丈传灵祜,传至慧寂最终创立;曹洞宗是由行思传 石头,传至云岩再传良价,由良价和本寂师徒最终创立;云门宗是由石头传至德山, 再传雪峰,传至文偃最终创立;法眼宗是由雪峰传师备,传至文益最终创立。圆 禅宗五家发展到宋代,沩仰宗一系失传,法眼宗也逐渐衰落,因此宋代的禅宗 主要是三家,即临济宗、云门宗和曹洞宗,而临济宗又分为黄龙、杨岐两派。这几 家构成了宋代禅宗的主流,影响着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使他们的诗作和诗话都显现 出新的特色。宋代最先兴起的是云门宗,与此同时,从唐代就开始的“借禅谈诗” 也逐渐发展为“以禅喻诗”。 第一节宋代云门宗的发展与源流 慧能与神秀的南北禅宗对立,除了传法地域上的不同外,主要是指修行主张上 的不同,慧能主张顿悟,而神秀主张渐修和渐悟,教义更接近印度禅;慧能主涨顿 悟,在承认达摩楞伽经的经典地位同时,更多是以金刚经传法。在对待语 言文字的态度上,慧能的“不立文字一说,可谓影响深远。其实,神秀与慧能并没 有传法世系的争执,六祖坛经就记载慧能曾说:“法本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 立南北。何以渐顿?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由于慧能门下 。六祖慧能之前的禅宗法系见本文第4 1 页附表一 。宋代以前的禅宗各派法系见本文第4 2 页附表二 。( 唐) 慧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7 6 页 5 神会的努力,慧能的南宗禅法声势大盛,传遍天下,而北宗则逐渐衰落下去。 云门宗的创立者是文偃。南汉乾亨七年( 9 2 3 ) ,文偃在韶州( 今广东韶关) 开 云门山建造了南禅宗有史以来最豪华的寺院,这标志着云门宗的建立。禅宗发展到 宋代,倡始于唐代的“公案越发兴盛,一些大型的“灯录 相继出现。而随着“公 案的增加,“颂古、“代语 、“别语 等公案阐释也不断涌现出来,这标志着禅 宗在逐渐转变对语言文字的态度,不再是单纯的“不立文字 。在宋代的“公案” 和“颂古 中,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无疑最能代表成熟的“颂古 之风。 一、雪窦重显与“云门中兴 云门宗是由雪峰义存在韶州的一支所开创,其开山祖师是云门文偃。晚唐五代 时期,云门宗在文偃的领导下,发展得很兴旺,北宋时期到达鼎盛。宋徽宗以前, 云门宗和临济宗更是禅宗中最活跃的两派,势力不相上下,但是进入南宋后,云门 宗逐渐衰落,法脉也渐不可考。 宋代禅宗各家的“颂古”之风都很兴盛,而且都各具特点,但云门宗雪窦重显 的“颂古 无疑是最具影响的“颂古 之一。“颂古和“代别都是宋代才出现 的对“公案 的解说方式。“公案”的本义是古代官府判决是非的案子。禅宗将历 代前贤高僧的言行记录下来作为后人参禅的启示,这种言行记录就像官府的布告一 样庄重不可侵犯,又可以供人研究,作为后人凭借的法则,所以也被称为“公案 或“禅公案 。从唐代到宋代,通过参“公案悟禅逐渐成为参禅的流行方法,但 由于“公案 深邃难懂,就出现了解说“公案 的各种形式。“拈古是用散文的 形式来解说公案,有点类似“白话公案”;“颂古 就是用韵文的形式来解释公案, 相当于“禅诗 的一种;“代语”指公案中的一些问答中,只有问没有答,或者答 不合意,就代前人来作答:“别语 指公案中已经问答完整,但作者又在答语下, 另外加了一些别有含义的话,而“代别”就是对“代语 和“别语 的统称。 北宋时期,临济宗的汾阳善昭就利用“颂古 和“代别 这几种解说公案的形 式,写出了公案代别和颂古百则,倡导一种与传统不同的开悟方法一参 究“公案 。善昭认为,通过参究前贤禅师的公案语录,学人也可能像这些禅师一 样开悟,但他一方面认为“绝有言诠圆,一方面又认为“言之玄也旨之妙也” 。这表明,善昭首先是承认慧能“不立文字 的传统的,他同时又认为,“禅 是 玄妙的,但语言和文字也像“禅 一样是玄妙的,两者都在“玄 的层面上说有共 。云门宗发展至宋的法系见本文第4 3 页附表三 。( 宋) 楚圆集: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上,大正藏t 4 7 n 1 9 9 2 ,台湾c b e t a 大正藏校勘版光盘2 0 0 9 年,p 2 9 ( 宋) 楚圆集: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上,大正藏t 4 7 n 1 9 9 2 ,台湾c b e t a 大正藏校勘版光盘2 0 0 9 年,p 1 7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通点的。 雪窦重显也像善昭样,从灯录中摘取了一百则公案,并加以讲解。但是重显 的颂古百则是以云门宗的公案为重点的,书中涉及云门文偃的公案就有十四则。 重显从小受到比较良好的教育,有定文学素养,他的颂古比起善昭的颂古,文字 表达上更趋精致。如重显对法眼禅师“丙丁童子来求火公案的“颂:“江国春风 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里。三级浪高鱼化龙,痴人犹戽夜塘水。 且不论这则颂古 对于公案本身的理解有多么深刻,仅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这则颂古也已经颇具“诗 意 。前两句写春天的美景,象征了开悟后的境界,而后两句是说池中鲤鱼已经化 龙飞升,而愚钝的渔夫不知道塘里无鱼,还在夜夜戽水捕鱼。尽管这则“颂 本身 已经具备比较完整的诗意和情感内容,但联系到公案本身,它其实是在批评那种只 期望通过参究言句来开悟的人和行为。 不可否认,重显这些极有诗意的颂古,与他表面提倡的“不立文字”的思想是 有矛盾的,即重显一边批评只靠玩味文字来参禅的行为,一边又将过多的心思花费 在语言文字的修饰上。尽管重显的颂文主要是针对公案,但它们也开始有了独立的 意境,就像上文分析的那样,把颂文拿出来当诗歌一样赏析,并没有什么障碍。如 果说善昭的颂古还只是一个开端,那么重显的颂古已然成熟。正是由于圆通居讷、 佛印了元、雪窦重显等云门禅师的努力,宋徽宗时期出现了“云门中兴的局面, 云门宗与当时名声显赫的临济宗不分伯仲。 二、云门禅师与宋代诗人的交往 如果说宋诗话受到了云门禅宗的影响,那直接原因就应该与云门禅师和当时皇 族、士族交往密切有关。云门宗从文偃传到宋代的第三代弟子和第四代弟子,推动 了“云门中兴 ,并努力促使士族阶层接受云门宗的思想。 据惠洪编写的禅林僧宝传记载,圆通居讷大师少时聪颖过人,能诗能文。南 康太守程师孟听说圆通道行高深,请他入住归宗寺,后又入住圆通寺。连当时的皇帝 仁宗也在皇 ;占初年诏请居讷入住京城的净因禅院,但居讷称有眼疾,举荐怀琏以代。 居讷与苏轼的父亲苏洵交往甚密,就连欧阳修也折服居讷的博文见识,对之敬重有加。 欧阳修早年中科举后,就崇儒反佛,但随着加深与各高德的交往,逐渐由反对佛理转 变到皈依禅门。欧阳修与居讷交情深厚,还专门为其写过赠庐山僧居讷:“方瞳如 水衲披肩,邂逅相逢为洒然。五百僧中得一士,始知林下有遗贤。 对于居讷与士族 。( 宋) 重显颂古,克勤评唱: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一,大正藏t 4 8 n 2 0 0 3 ,台湾c b e t a 大正藏校勘版 光盘2 0 0 9 年,p 1 4 。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第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第3 7 9 0 页 7 的交往,惠洪曾称赞说:“沙门交士大夫。未睿得预下士之礼。津津喜见眉目。讷却 万乘之诏。而以弟子行。其尊法有体。 就是说居讷与士族的交游是一种平等交往, 在所有交游中,居讷并没有刻意阿谀过士族和皇族。 禅林僧宝传记载的另一位云门禅师佛印了元,与著名的周敦颐、苏轼、苏 辙、王韶都有密切交往,其与苏轼的友谊更是一段佳话。佛印了元在庐山归宗寺任 住持时,苏轼正谪贬黄州,两地相隔很近,所以曾经有过书信来往,而后就一直保 持着密切联系。尽管了元善辩能诗,但他基本上是坚持禅宗传统“不立文字 的思 想的,禅林僧宝传就有:“今室中对机录。皆香林明教以纸为衣。随所闻即书之。 后世学者。渔猎文字语言。正如吹网欲满。非愚即狂。时江浙丛林。尚以文字为禅。 谓之请益。故元以是讽之。 圆佛印了元把执著语言文字是当作愚狂行为的,这种思 想也影响了苏轼。 从整体上讲,云门宗没有否定传统的“不立文字”的禅训,尽管雪窦重显有精 妙如诗的“颂古 ,圆通居讷的诗文创作不亚于文人士大夫,但他们都没有在理论 上肯定过语言和文字。当然,重显的颂古其实是在实践上想证明语言文字对传达“禅 意 有重要作用。不难看出,云门宗对待语言文字的态度,比单纯的“不立文字 显得更为灵活,但也并没有明确提出“不离文字 的思想,不过,从云门的禅法实 践中可以看出,语言文字的作用正在被承认和加强。 第二节叶梦得的“以禅喻诗一 纵观自六祖慧能以来的禅宗发展,虽然五家七宗,门派众多,但在禅宗核心思 想上却没有实质进展,反而是在打破“不立文字打的实践上不断翻新出奇。正如麻 天祥先生所说:“禅门一花五叶,虽在思想上无所建树,却在入道方法上大做文章, 即在不立文字上花样翻新。 禅宗发展到宋代,无论是云门宗、临济宗, 还是曹洞宗,他们都没有说要抛弃“不立文字 的禅宗思想,反而都会在语录公案 中有意无意的说要看破文字相。其实,六祖慧能也并没有完全抛弃语言文字,所谓 的“不离文字 和“不立文字 ,在慧能那里是对立统一的,只是慧能继承五祖弘 忍衣钵,以金刚经说法,而“金刚”是借金刚之利,比喻的是破除一切障的智 慧与力量,当“破除”的观念反映在对语言文字的态度上时,就更加强调“不立文 字”这一方面。 回( 宋) 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十六圆通讷禅师,融新纂续藏经x 7 9 n 1 5 6 0 ,台湾c b e t a 续藏经校勘 版光盘2 0 0 9 年,p 8 8 o 同上,p i o i 圆麻天祥:禅宗文化大学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第5 6 页 8 慧能对语言的矛盾思想,也折射出文学对待语言的矛盾态度。对于文学这门语 言的艺术来说,语言文字是不可脱离的,但语言与意义的复杂关系又让诗人们觉得 语言文字无法将“胸臆 完全表露。然而,不管诗人们如何提“言不尽意”,其文 学语言观还是和“不离文字”更接近。宋代的禅宗流派为了标榜自己的“创新 , 纷纷宣扬禅宗语言思想中“不离文字 的一面,这在客观上拉近了文学与禅宗的距 离。古今学者对宋诗与禅宗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研究已经连篇累牍,可见,宋代文学 与禅宗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禅宗各派对“不离文字的各种“创新”阐释,也在 某种程度上启发了宋代文学开拓“新路的方式,这也体现在宋代繁多的诗话论著 之中。 一、“一字关与“三句话 云门宗的创立者文偃在接引学人时,创造出了“一字关 的方法。“云门一字 关 这种方法就是用简单的一个字,来表现禅宗的要旨,因为只有一个字,所以避 免了无谓的联想,直指人心。云门一字关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云门露字 了。据 五灯会元记载:“问:杀父杀母,佛前忏悔。杀佛杀祖,向甚么处忏悔? 师 日:露! m “露”就是显露没有藏匿的意思,文偃说这个“露 字,也就是说 法界没有不显露之处,所以自己的罪恶要向自己忏悔。 关于云门宗的思想,可以用“云门三句话 来概括。关于“云门三句话 的最 初的提法,五灯会元中有详细记载: ( 云门文偃) 上堂:“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涉世缘。怎么生承当? ”众 无对。自代日:“一箭破三关。”。 这三句话经由文偃的弟子德山缘密的修改,最后定为“一句涵盖乾坤,一句截 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 。 德山修改后的这“三句话”,不仅包含了文偃三句话的 意思,还表现出了云门宗认为的三种层次的修行。“函盖乾坤指世间万物都是“真 如 的显现,人可以通过对一切事物包括语句的细细体味,体会出这个“真如 。“截 断众流 指平时看见的现象并不是真如本体,只有“言语道断、绝弃思维才能悟 到“真如 。“随波逐浪”指接引的方法灵活随缘,即使是语言文字,有时也是一种 接引入的方便。 o ( 宋) 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 下册) ,中华书局1 9 8 4 年,第9 3 0 页 o ( 宋) 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 下册) ,中华书局1 9 8 4 年,第9 3 0 页 。( 宋) 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 下册) ,中华书局1 9 8 4 年,第9 3 5 页 9 不管是“一字关 ,还是“云门三句话”,对于普通人而言,就仿佛是语言游戏 一般,究其原因,就在于其使用语言的特殊方式。从上文所举的语录来看,尽管禅 师的本意是要表达“不立文字 的意思,但“一字关”和“三句话 显然不能只从 字面意思上去理解,这些语言和文字缺乏常识的逻辑,不着边际,甚至语无伦次。 云门禅认为人们平时交流用的语言和文字具有很强的束缚力量,使人们习惯用语言 逻辑去思考问题,但是在逻辑的语言和文字中,是找不到真正的禅意的,于是云门 禅师用这种听来迷糊、看来奇怪的方式打破语言对学人的拘束。 二、石林诗话的“三种语” 在宋代诗话中,“以禅喻诗 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以禅喻诗”就是用禅法来 比喻诗词创作之法。在“以禅喻诗 出现之前,唐代已经有了一些借禅谈诗的诗论, 比如皎然的诗式和司空图的( - - 十四诗品。但学界一般认为,“以禅喻诗开 始于北宋的苏轼、黄山谷、韩驹、吕本中等人,而发展到南宋时期,严羽已经开始 在沧浪诗话中直接用禅境喻诗境了。足见整个宋代“以禅喻诗 风之盛,宋诗 和诗话受禅风影响之深。宋代的“以禅喻诗”比唐时的借禅谈诗更加有意识的接受 禅宗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收纳进诗论的范畴之内,目的就是启发诗歌的创作。 叶梦得是宋王朝南渡前后的重臣之一,他最重要的诗论著作石林诗话得自 于他“石林居士的号。石林诗话在宋代繁多的诗话论著中,因见解独特而有 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叶梦得与禅僧来往密切,曾经仔细研读过佛经,甚至有 不少解经的著作。他的石林诗话也受到当时“以禅喻诗 之风的影响,其中有 一段著名的“以禅喻诗 ,就是由“云门三句话展开的: 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一为随波逐浪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 为截断众流句,谓超出言外,非情识所到;其三为函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 无间可伺。其深浅以是为序余尝戏谓学子言,老杜诗亦有此三种语,但先后 不同n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n 为函盖乾坤句;以”落花游丝白日静, 呜鸠乳燕青春深”为随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为截断 众流句若有解此,当与渠同参。田 从内容上看,叶梦得所说的“云间有三种语 ,就是德山缘密禅师修订后的“云 门三句话 。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引云门禅语当然不是为了阐述云门宗的教旨, 。( 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 八) ,引自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三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 第2 鹤8 页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只是“以禅喻诗”讲作诗之道,所以叶梦得也特意指出“老杜诗亦有此三种语,但 先后不同”,以示本段是在论诗,而不是在论禅。 按云门宗教旨,“函盖乾坤 的特征是“泯然皆契 ,即指人可以通过世间万物 与“真如之境“泯然皆契 ;叶梦得将之比作杜甫秋兴八首中的诗句“波漂 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这一片沉黑和一片粉红浑然一体,写极了秋之荒 凉,也体现了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所说的“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 哪的诗歌语言观。 “随波逐浪的特征是“不主故常,指接引学人的方法灵活随缘;叶梦得将 之比作杜甫题省中壁中的诗句“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白日、 青春皆是美好的时光,一瞬交融而感触为诗,体现出叶梦得提倡的诗风是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的。 “截断众流”的特征是“超出言外 ,即指只有“言语道断 、绝弃思维才能悟 到“真如 ;叶梦得将之比作杜甫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中的诗句“百年 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用旷远的空间感和漫长的时间感来表现草堂的幽 远和寒冷,而不是直言草堂的具体位置,正是“言外之意 的体现。 叶梦得的“以禅喻诗”尽管从云门宗的“三句话入手,但归根到底还是在论 诗,云门禅法并不是他要讨论的关键。不过,叶梦得的这段言论明显是受到了云门 禅宗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是建立在两者“相似 的基础上的,而不是生硬的照搬 云门禅理。可以说,大多数宋代诗人在论诗时,都是在“诗、禅相似 的原则上接 受禅宗影响的,这样,诗人们不仅仅是将禅典里的东西写进自己的诗话,更是希望 借助禅的观点进一步了解诗的创作。在这里,叶梦得就是借助了“云门三句话, 阐明了自己的诗论,强调了“意在言外 。 第三节“活句刀与搿透脱力 “活法、“透脱 等说法,在宋代诗话中经常出现,这些说法大都包含着对诗 歌语言的看法,可以说正是“语言意识 的一种体现。但是这些诗话中的说法,并 不是对诗歌要怎样使用语言进行可操作的指导,而是一种原则上或者标准上的指 导。即认为,诗歌的语言应该体现出一个怎样的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点,也就是对 “怎样学作诗 这一问题的一种抽象回答。 吕本中写过一本童蒙特训,顾名思义,就是教初学诗者学写诗的教程。禅 。( 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 六) ,引自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三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 第2 明8 页 1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宗发展到宋代,越来越重视语言文字的作用,原因之一就是要启发更多的人了解禅, 悟到禅;那么宋代诗话中“语言意识”形成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要启发更多的人学会 写诗。这种相似的动因促使两者走得更加紧密了。 在诗话中,“活法”和“活句有密切的关系,而“活句 最先是云门禅师提 出的一个概念,而“透脱 也是先见于禅宗公案和语录中的一个词。诗与禅尽管相 通,但毕竟区别明显,所以诗话与禅宗典籍也是不同的。尽管宋代诗话偏爱从禅典 里借鉴说法,但也不是直接“拿来,而是既有借鉴,也有新的发挥的。这样,这 些说法才可以在禅门指导参禅,在诗坛指导作诗。 一、“活句与“活法 江西诗派过于强调“句法 的做法,固然使宋诗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唐诗的新路, 但其末流的弊端也很快被发现了,这也得益于禅宗。禅宗认为,只有“活句 才能 启发学人,如果抱着“死句 ,不论怎么参也是不可能开悟的。提出“活句”思想的, 正是云门文偃的弟子洞山守初禅师: 语中有语名为死句,语中无语名为活句。诸禅德,作么生是活句? 到这里 实难得人。若也不动一尘,不拨一境,见事便道答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