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诗与时——论唐诗的时间意识.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诗与时——论唐诗的时间意识.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诗与时——论唐诗的时间意识.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诗与时——论唐诗的时间意识.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诗与时——论唐诗的时间意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与时 论唐诗的时间意识 摘要文学是人学,是以写入来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只有致力于写出有生 命的人,才能充分而准确地反映社会现实。文学作品要表现人,就要把握人的内 在的精神世界,把握人的生命体验与生命认识,而人的生命体验与生命认识的核 心就是时间意识。时间问题是生命的根本问题。人在时间的周期变化中逐渐发现 了生命的节律,而这种节律与人的精神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便产生了时间意识, 也即生命意识。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是表现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最强烈的文学 形式。唐诗中的时间意识包括外在的时问意识与内在的时间意识,外在的时间是 客观存在的,也是无法超越的,而内在的时间则是人的个体所感知到的时间,有 很强的主观性。时间与空间共同勾勒出了人的生存轮廓,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时 空合一即为宇宙,宇宙意识是人类面对神秘的大自然、无限的时空和有限而渺小 的生命时所产生的一种深刻的心理体验。生命意识是基于人类对时间的感受之上 的,是人类对时间的焦虑。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独特的社会环境造 就了唐代独特的生命意识,表现在诗歌中,即呈现出以珍视生命价值,积极奋进 的昂扬情调为主要特点的大唐气象。同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唐诗中也有感时 伤逝的失落情调,和超然物外,在自然中体味生命的冲淡情调。 关键词唐诗;时间意识;空间意识;生命意识 p o e t r y a n dt i m e 一一硼1 es 黜o f t i m eo f t a n gd y r i a s t yp o e t r y a b u t z a c t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i sak i n d o fs c i e n c eo fh u m a n b e i n gw h i c hi sw r i t t e nt or e f l e c tt h es o c i a lr e a l i t i e so ft h e p e o p l e o n l yb yw o r k i n gt ow r i t eal i t e r a r yl i f e ,t ob ef u l l y a n da c c u r a t e l yr e f l e c tt h er e a l i t yo fs o c i e t y l i t e r a r yw o r k s t od e s c r i b eh u m a nc h a r a c t e r ,w em u s tg r a s pt h ei n n e rs p i r i t u a l w o r l d ,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a n d l i f ew e l l ,e x p e r i e n c ea n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h u m a nl i f ea n dl i f e i st h ec o r es e n s eo f t i m e t i m ei sl i f e 8f u n d a m e n t a lq u e s t i o n s t i m ei nt h el i f ec y c l ec h a n g e sg r a d u a l l yd i s c o v e r e dt h er h y t h m , a n dt h i sr h y t h mw i t ht h es p i r i to fm u t u a lp e n e t r a t i o no fe a c h o t h e r ,t h e yh a v eas e n s eo ft i m e ,t h es e n s et h a tl i f e i n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h i s t o r y ,t a n gp o e t r yh a st h es t r o n g e s t s e n s eo fl i f ea n ds e n s eo fl i t e r a r yf o r m 。t h ea w a r e n e s so f t h et i m ei nt a n gp o e t r y ,i n c l u d i n gt h et i m ea w a r e n e s so f e x t e r n a la n di n t e r n a lsenseo ft i m e ,t h ee x t e r n a lt i m ei sa n o b je c t i v e e x i s t e n c ew h i c hc a n n o tb e s u r p a s s e d ,a n dt h e i n t e r n a lt i m ei st h ei n d i v i d u a lp e r c e p t i o n so ft i m ew h i c hi s v e r ys u b je c t i v e t i m ea n ds p a c ew o r ko u tac o m m o np r o f i l eo f p e o p l e ss u r v i v a l ,t h e ya rei n s e p a r a b l e 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t i m ea n ds p a c ei st h eu n i v e r s e ,w h i c hi sw h e nh u m a nf a c et h e m y s t e r i o u so fn a t u r e l i m i t e da n du n l i m i t e dt i m ea n dt h e i n s i g n i f i c a n c ew h e nt h el i f e o fap r o f o u n d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t h es e n s eo fl i f ei sb a s e do nt h eh u m a nr a c et o t h et o po ft h ef e e l i n gt h a tt i m ei so nt h ea n x i e t y i ti st h e h e y d a yo f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o fc h i n a sf e u d a ls o c i e t y ,t h e u n i q u e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c r e a t e da w a r e n e s so ft h eu n i q u el i f e o f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i np o e t r y ,t h a ti ss h o w i n gt oc h e r i s h t h e i rl i v e s ,t of o r g ea h e a di nap o s i t i v em o o da n df e e l i n g o ft h em a i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g r e a tt a n g m e a n w h i l e ,a sa s o c i a lp h e n o m e n o n ,t a n gp o e t r ya l s o f e l tt h es a df e e l i n go f p a s tt i m ea n dm o o drt h eu n i q u e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t of e e ln a t u r a l k q r 帕烈k :t a n gp o e t r y ,t i m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s p a t i a l a w a r e n e s sjl i f e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 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北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 位论文。同时,本人保证,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文 章一律注明作者单位为西北大学。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凌:堡逻指导教师签名:丝望星 伽一7 年月孑日伊7 年月, 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暾缱哆 伊7 年6 月善日 引言 文学是人学,要理解文学,首先要理解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人的 各种社会关系,无法理解人。因此,把描绘人确定为文学创作的第一个目标,正 是文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文学只有致力于写出有生命力的 人,才能充分而准确地展现其独特的意蕴。文学是以人为中心的,因此,要全面 地认识文学就需要全面地了解人,深入地研究人的思想、感情、性格、心理,深 入剖析人的精神世界,剖析人的生命体验与生命认识。人的生命认识是人在时间 的变化中,在物候的更替中发现并发展起来的,时间是生命的核心问题,人的生 命体验与生命认识的核心就是时间意识 人类对时间的认识是与其生存活动与生产活动密不可分的。可以说,人类的 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着人的时间意识。换句话说,也就是人类的时间意识依附于 其生产、生活方式。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它制约并决定着人的时间 意识。自然经济的时间以自然界的节律为参照,而自然界的节律因自然环境的不 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往往很不精确,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又由于自然界的节 律具有循环往返的特点,因而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时间往往也具有圆环回归式的特 点。中国古代人类在生产生存活动中,既看到了时间像滔滔江水一般向前奔流, 一去不返,即时间的线行性特点;另一方面,他们又常常从月缺月圆、太阳的东 升西落、秋去冬来等大自然的轮回变化中看到了时间的循环往复的周期变化,即 时间的周行性特点。中国的传统哲学的时间观一般都认为时间的进程既是线行性 的,又是周行性的,在线行性时间之中含有周行性;在周行性时间之中,也含有 线行性,是两种特性的融合。 社会大生产取代自然经济之后,人类时间意识所依附的客体发生了变化,人 类的时间意识与时间价值观也随即发生了变化。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 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而一般人类劳动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础的。因此,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构成了现代时间意识的核心与基础。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 形式,是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6 1 0 4 2 l 持续性的表现。时问和空间一样,也同样具有三个维度。空间的三个维度,即长、 宽、高。而时间的三个维度即是。过去“现在”和“将来”。“过去”是与回 忆、怀念等心理因素相联系的,“现在”是与现时的、目前的心理感受相联系的, 而“将来”是与期待、期盼等心理活动相联系的。时间的这三个维度,构成了完 整的时间流程,也形成了完整的时间观念。社会化大生产是否定过去、超越现在 而指向未来的,因而是一种矢量直线时间。 西方传统哲学的主流关注的焦点是外在的时间,很少关心人的体验时间或心 理时间,从亚里斯多德到康德均是如此。他们认为外在的时间是自然界或物理世 界固有的时间进程,物理时间仅仅是同物体运动相关的时间,同物体运动的速度 和加速度相关的时间。从总体上看,西方传统哲学虽然也重视周行性时闻观, 但似乎更加强调线行性时间中的流动性和延绵性。 唐代社会的时间意识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因而是古代的时间意识,具有 模糊性的特点。它是人类在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是人类把握自 然的标尺。时间问题是生命的根本问题。人类对时间的认识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 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人类在对外物的感悟和观察中,在对时间的周期变化中逐 渐发现了生命的节律,而这种节律与人的精神相互渗透,并逐渐地相互影响,相 互融合,便产生了时间意识可以说,时间意识就是生命意识。在中国文学史上, 最能充分地、强烈地表现时间意识的就是唐诗。 时间、空间和意识是任何文学作品都会涉及到的内容。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思 维活动,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是人与物的根本区别。空间是物质存在的 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时间和空问是物质的真实存在, 而人的意识却是面向时间和空间的虚无,意识只有依附于一定的客体才能得以表 现。胡塞尔指出,意识的行为和意识的内容都是处于意识范围之内的东西;而实 在的对象则处于意识的范围之外。所谓实在的对象,就是处于时空中的对象。它 们在空间中有广延,因而在时间中有延续,这些事物的均衡变化就是“时间”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诗歌艺术的巅峰时期。魏晋南北 朝时期文学的自觉,为唐代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社会的长期动荡 与分裂,文学的发展带有浓厚的地域特点。唐朝统一中国之后,国力日益强盛, 经济更加繁荣,政治、文化制度更加宽松,对外交流更加频繁,加速了文化的全 2 面融合,创造了文化交流的良好土壤。强盛的国势使唐代士人产生了更为强烈的 进取精神、开阔的胸怀与恢宏的气度,他们大都能珍惜眼前,珍爱生命,昂扬奋 进,这一心理特点也明显地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另外,唐王朝也经历了安史之乱 这样一场大的浩劫,国势衰落,人民也陷入到深重的灾难之中,这些都在士人心 中产生了巨大的震撼。这种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投射在诗歌创作中,即表现出唐 代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第一章外在时间与内在时间 时间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客观性是指时间的绝对性,它是一个客观的存在, 它无情无义,外在于人,无论人类是否愿意,无论人类使用什么手段,付出多大 代价,时间都在以自己的节奏运行着,不会因为任何理由而稍作停留,它是一种 不依赖于任何主观感受的独立存在,我们可以称它为外在的时间;而主观的时间 则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时间,它依附于人的各种社会经验与具体事物,是人对客 观时间的主观感受。人生存于时间的洪流之中,时间的流逝可以便物的形态发生 变化,为人类所感知,于是人就产生了对时何的主观感受,它内在于人,以外在 的物和外在的时间为参照,受人的意识所支配,我们可以称它为内在的时间。外 在的时间是客观的、永恒的,在它的面前,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匆匆过客,时 间的亘古延续反衬出人生的短暂与人个体生命的渺小。在时间面前,人生永远是 短暂的和有限的。面对着它,人类往往感到无奈与惆怅。内在的时间是人感知到 的时间,往往具有模糊性、延时性、跳跃性和片断性的特点。它是人类以外在时 间为参照,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当人们急于去办一件事,而路途遥远、坎坷 丛生时,就会觉得时间的漫长与紧张;而当人们在欣赏部美妙的电影或是观看 一场精彩的晚会时,他们又会觉得时间过得是非常之快。胡塞尔也认为,客观的 时间并不是唯一的时间。除了这种时间之外,还有一种同空间没有关系,也即与 在空间中的事物的均衡运动没有关系的时间。那就是“内在时间”,也即主观的 时间人生存在双重的时间之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这些不同 的生命体验投射到文学创作中,即表现出形态各异的文学作品。 一、时间的外在性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文学是人学,就要把人对时间与生命的把握准确地表现出来。从物理学的角 3 度来看,时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无始无终,无影无踪,是人难以认识的,因 此,人类对这一客观现象的认识就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的先民对于时问的认 识由来已久,夸父逐日就是在追赶时间,希望能够超过它,也就是能够超越死亡 因为无论是衰老还是死亡,都是时间带给人们的不祥之物,超越了时间,也就将 它们远远地抛在背后。这种强烈的愿望终于凝生为夸父逐日的幻想,但是,经过 长期的与自然的相处,先民们逐渐地发现了自然的规律、时间运行的规律,这个 幻想又很快地被先民自己否定了。中国古代的时间观是在农业文化及宗法社会中 发展起来的,它一方面决定了入的社会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使中国文人对时 间”具有独特的体悟。诗经中就出现了大量的与时间相关的词汇,如,“君子 于役,不日不月”,“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以及“春”、。秋”、“年”等词汇,这 些词汇的使用是基于人类对时间的深切感受。 人是时问之流中的一个匆匆过客,人生的短暂与岁月的无情是人类需要永恒 面对的话题。这一话题永远潜藏在人的身体中,不同的是,身处不同境遇的人会 对这一问题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感受。人处身于世俗生活中时,由于身心的劳碌, 常常会因为生存的不易而淡化了对时问的意识。然而,当人走出世俗生活,进入 到大自然之中时,面对大山大河的永恒,面对历史留下的遗迹时,潜藏在身体中 的时间意识就会重新复苏。山河的永恒使人不禁产生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 之情;而历史遗迹更易使人反观自身:前人尚有留存,我辈又有何为? 又将以何 面目面对后人? 唐代的诗人已经深刻她意识到了时间的客观性和不可超越性,深 深感到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于是在大量的诗歌中表现了人的个体面对时间 长河的无奈与慨叹。这种情绪集中反映在一些怀古诗中。盂浩然的与诸子登岘 山即为其中一例: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汨沾襟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诗,作者在起笔便道出了一个真理:岁月流逝,人事更叠, 历史的长河就是这样形成的。诗人登高远眺,不禁感慨万千,浮想联翩。第二旬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江山如画,前人给我们留下处处胜迹,吸引了一 4 代又一代后人前来瞻仰。河水退落下去,鱼梁洲更多地浮出了水面,而这寒冷的 天气使远处的梦泽更加深远。诗歌的前三旬,诗人以冷静的笔触描写了客观世界 的情景。“江山留胜迹”正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结果,“江山”与“胜 迹”是时间留在人间的痕迹,它的形成是历史的产物,而不是个别人的刻意所为。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则是对诗歌情绪的进一步提升,诗人在读罢羊公碑 后思绪万千,情难自已,不禁泪湿衣襟。或许他有感于岁月的无情,或许他有感 于岁月流转而自己依然事业未成。总之,羊公碑的存在引起了诗人的深刻的反思 与反省,使诗人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认识到了自己难以超越时间、难以超越命 运。从而引发出面对人生的无限感慨与叹息。 时间是人类存在的本质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线性的或循环的或其 它任何不同的形态,我们也可以思考这些不同概念下的时间旌行的可能性,我们 可以加速或减缓我们自己体内的生物钟,但我们无法摆脱时间的制约。除非我们 能够生活在时空的维度之外。这便是人的有限性。正因为人生是有限的,人的能 力是有限的,才更加使人在时间的长河中感慨万千,思绪难平 杜甫的 是宋之问归乡途中所作,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时间的无情: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是诗人从泷州( 今广东罗定县) 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所写。宋之闯的 家乡据说是在山西,而诗中的“岭外”是指广东一带,两地相距甚远。由于路途 遥远,交通不便,讯息中断,诗人已有多年不知家中音信了,家中是否发生变故? 家人是否安康? 诗人无所知。从。音书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为官的不易: 贬官异地,举目无亲,孤身一人,冷暖只有自己知道。在这样的境遇下,诗人能 不思念家中的亲人吗? 可是山长水远,想得到家中的只字音讯也成了一件奢侈的 事。现在,终于临近自己的家乡了,按说诗人心中应该是非常欣喜的,然而诗人 并未流露出丝毫的喜悦之情,却是近乡情怯,以至于不敢向人打听家中的音讯。 为什么呢? 因为诗人已经多年未回家了,他思念家人,可是却害怕听到家中发生 任何不幸变故的消息,以致于越是临近家门,心中越是惶恐不安。这首诗的语言 浅近,不事雕琢,然而却语意深刻,令人回味 同样是归乡之作,但贺知章在写回乡偶书时的心态显然要比宋之问好得 多了。他既非贬官,也没有与家乡音讯断绝,而是主动地辞官不做,告老还乡, 也算得上是荣归故里吧。或许在他的心目中,故乡还是自己熟悉的那片土地,父 老乡亲依然是自己记忆中的面孔吧。然而,当诗人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近家门的时 候,一个孩童的无心之闯把诗人拉回了现实,使诗人的精神陷入到迷惘之中。时 间的无情使诗人意识到,随着物换星移,家乡的面貌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 甚至已经不再是这个陌生地的主人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很小的片断,但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一 个人在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在外饱经风霜,饱尝人问辛苦,遭遇过各种炎凉 7 世态之后,老来空手而归。在终于回到家乡,回到自己人生的起点处,或许这也 将成为他人生归宿地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尽管自己乡音未改,尽管自己依旧在恋 着这片热土,尽管自己一直认为和这片土地亲密无间,可儿童的一句“客从何处 来? ”使自己的主体意识突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诗人自己突然间又从主人 的位置变成了自己故乡的客人。这种主客易位的局面使满怀热情的诗人迅速陷入 到了尴尬的境地。诗人苦苦寻找的精神家园迅速瓦解,又重新陷入到精神失落的 境地。在这首诗中,时闯再一次用它巨大的魔力,改变了人的曾经所有,使一个 即将跨入家门的人重又回到精神无依无靠的境地,人的精神再次游离到家园的荒 漠之中 二、时同的内在t 生一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人是一种时间的存在,从根本上说,人的根本问题就是时间问题。文学作为 人学,表现人的生存成长、荣辱沉浮,实际就是表现生命的时间运动。时间既有 外在性同时也有内在性。时间的外在性即客观性,它外在于人,无论人使用什么 办法,做出多大努力,也永远无法改变它的一丝一毫。而内在性是人自身对于客 观时间的主观把握,是时间的内化,它受人的情感所左右。人类在实践中感知到 了时间的存在,并且发明了衡量时间的各种标尺,使时间内在于人,与人的主体 活动相一致,成为人的一部分。这些不同的标尺由人的主体把握,作用于人所感 知的对象,于是自然的时间就被人化了,被感知的物体也就有了主观的时间烙印 通过被感知的物体,人便与时间相通、相融了 内在的时阆是以外在时间为参照的,当人遭遇挫折,心情郁闷、不快时,就 会觉得时闯的无情与漫长,丽当人处于顺境或上升的境地时,就会情绪高涨,这 时,时间就会变得美好而短暂。当人气定神闲、无欲无求时,则会忘却时间的存 在,而进入空静的状态。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是无形的,是呈线性流动的,而它的存在却表现为物态 的流动与变化。这些物态的变化一旦被诗人捕捉,被诗人感悟,被诗人表现,即 被赋与一定的情感色彩,于是这些物也就有了主观的时间形态。唐诗虽然有大量 的对时间的客观性描述,但诗歌作为人的主体意识,更多的则表现的是入的意识 对时间的感悟,也就是说表现的是主观化了的时间或者说是物态的时间当人把 时间看成一种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去不返之流,并且意识到,随着时间的 3 推移,人生将发生重大变化,那些幸福的童年,美好的青春,闪光的荣名和事业, 以及温暖的家庭、亲朋好友都将弃我而去,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失落的悲哀,也会 产生一种珍惜人生友谊、爱情、荣名、事业的感情,更会产生一种以奋斗去争取 人生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情。 以自己的满腹才学和满腔热情回报国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唐代士人的 共同理想,然而事情的结果却常常与他们的美好初衷相背离,尽管他们也在忠心 耿耿、不遗余力地为国家计,然而却常常不被人理解,常常会遭遇从天而降的意 外打击,于是士子们的心中就产生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前后两种不同 的境遇使他们措手不及,让他们难以置信,恍恍惚惚如在梦中,对时间的感受也 就会因此而发生错乱。时间还是一样的时间,只是在诗人心中却突然有了一种被 抛弃的强烈感受,似乎是突然间被人从高空中推下,让人猝不及防,而又了无依 靠。这种感受支配着人的意识,于是巨大的落差给人以前后天悬地殊的感觉,强 烈地刺激着诗人的神经,使人感到突然、意外,似乎时间非常之短促,让人没有 任何思想准备的余地。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就表现了这样的时间错乱 感: 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诗是韩愈被贬后在途中所作,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直言获罪、前途渺茫的 感叹。诗中写了诗人为了革除弊政,不顾自身安危向皇帝上书,却不想因此而获 罪。全诗第一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以夸张的手法写了作者 的获罪之速。早上才给皇帝上书,晚上就被贬到了八千里外的潮阳,人生的起落 竟然可以如此之大l 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并没有使读者感到突兀和不切合实际, 相反,对于诗人来说,满腔肺腑之言,一片拳拳之心得到如此回报的确是意外中 的意外,他又怎能不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差呢,又怎能不产生如在梦中的感觉呢? 这里的时间与客观的时间是完全不同的,它是客观时间与诗人强烈情感体验的互 相作用的结果,是诗人个体对时间的一种强烈的生命体验。它与读者意识中的内 咧建军,段建军文艺美学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 9 9 6 1 8 9 9 在时间意识遥相呼应,从而在读者中产生共鸣,产生共震,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诗歌是关乎心灵的事。当喜讯不期而至,人的心情就会变得非常舒畅,这时 写出的诗也就有了灵动之气,有了活跃跳动的快感。而这种快却完全有别于韩愈 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被贬速度的快,它是一种快乐的感觉,是生命重 新被补充了能量后的一种愉悦、欢快的感觉。 对于人来说,欢乐永远是短暂的,这种欢乐苦短的意识来自于人对生命欢乐 的期盼与永不满足,而时间的快只是生命快乐体验的外化。从心理上讲,人总想 让这种快乐的感觉永远地留在自己的身边,即使不能永远留住,也希望它能无限 地延长。对于一个从天而降的大喜讯,人的内心总会产生强烈的快感,这种情绪 控制了人的身体,也俘虏了人的心灵,让人乐于沉浸其中。杜甫的闻官军收河 南河北就是一首表现由悲转喜的欢快的诗。这首诗被清代的浦起龙称为是杜甫 的“生平第一首快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写于唐朝军队讨伐史朝义,收复洛阳,后史朝义自杀,所带部队悉数降 唐之时当时杜甫正客居于四川一带,听到这一消息,诗人全家欣喜若狂,急于 返回家乡诗的首联写全家人昕到这一喜讯时的欣喜之情。“忽传”表明这一消 息来得很突然,给人以强烈的冲击,猛然听到这一喜讯即让全家人欣喜无比,以 至于涕泪横流。颌联写了这一喜讯带给全家人的幸福与欢乐。颈联进一步写了诗 人的狂喜之情,大好的春光正是全家人还家之时。尾联承接上联,写诗人思绪飞 扬,弹指间即回到了家乡。从巴峡到洛阳,山长水远,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 一行程道路崎岖,而且要翻山越岭,少说也得十几天,但诗人却没有“难于上青 天”的感觉,反倒显得异常地轻松自在,仿佛两地只有咫尺之遥。 时间是具有的魔力的,当人心情大快时,即使千里也不算远,而当人心情抑 郁时,即使咫尺也不算近。同样表现“快”的还有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 0 这首诗是李自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时遇赦,乘舟东返的途中所作。全诗有 放有收,有缓有疾,突出了一个“快”字,水的流速很快,船的行驶速度很快, 而人的心情更加快乐。心情的快意使诗人情绪高涨,再远的路程在这里也已变得 非常短了,再长的时间在这里也已变得轻快而迅疾了,这些都是因为诗人的心中 早已插上了快乐的翅膀,它带着诗人向前快速地飞行这里的快已不是单纯的时 间的快,而是心情的大快,是人的内心在得到巨大的满足之后,对时间产生的与 以前不同的新的体悟。一 人生易老。这是人在面对永恒的时间而产生的一种无奈的叹息。在现实生活 中,人不仅有对善与美的向往与对丑与恶的憎恶,也有对生命困境的忧郁与对人 生短暂的叹息和感慨,还有对冲出生命困境的渴望,对现实生活的珍惜。人生是 有限的,生命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人永远无法改变它,但人可以通过意志,努力 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人生是短暂的,但人存在于世间,不能空有感叹,还要努 力挣扎,去突破时间的限制,哪怕这种挣扎是消极的,是无用的。虽然人不熊增 加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与密度。李白的将进酒就表达了诗 人对人生短暂的叹息与对人生的思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秘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黄河之水浩浩荡荡,从天而降,直奔东海从不止息,而人生却非常短暂,早 上满头乌黑的头发,到了晚上却似霜雪染成。诗人把滚滚东去的黄河与短暂的人 生两相比对后,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人生的短暂与天地的无穷使诗人陷入 了沉思:到底生命该如何度过,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又在何处? 面对快速消逝的人 生,诗人得出了人生在世,就要尽情地寻找欢乐,不要让金杯与琼浆空对天上明 月的结论。这虽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但也是诗人对于时间的焦虑,也是 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认识,也是珍惜时间的一种表现,也是经过诗人思考之后的结 果,也是诗人面对短暂人生而产生的对人的时间的认识。 思乡是每一个在外旅子的常有情怀。诗人与故乡时空阻隔,遥相呼应,自然 就会生发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思念而不得见,常使人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与挫败 感,使人觉得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低贱。思念而不得相见是人生的一大憾事,更 何况相隔千里之外,而又佳节将至,人处异地岂能不有度日如年之感? 高适的除 夜作就深深地表现了这一情感: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共话天伦的日子,可诗人却独自一人住在旅馆中,面 对一盏寒灯,满怀凄凉,无心入睡。“旅馆”本是人生的短暂的居所,家,才是 人长久的栖息地。除夕夜是团聚之夜,是人收起所有的操劳,让身心放松,回归 到亲情中的日子,而诗人却在此时身不由己,孤身异乡独处,怎能不让人觉得凄 凉。“旅馆二字本来很是平常,但和除夕这个特殊的节日联系起来就使人倍感 凄清与悲凉,几欲落泪“寒灯”二字,更加加重了凄凉与寂寞之感。在这样的 夜里,能够与自己相守相望的,唯有眼前的清灯l 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怎能入 睡! 全诗后两句,诗人跨越时空,思接千里之外,想起了身在故乡的家人,他们 也一定在思念我这远隔千里,不能回家的人吧。霜鬓明朝又年”,明天,新的 年又要来了,而诗人无边的思念又要跨越两个年头,本已花白的双鬓又要添上 几缕白发了。这首诗中,空间的阻隔更加加重了时间的距离,一夜之隔却使人感 觉异常的漫长,以至于人对时间产生了已历经两载的错乱感觉。 人生存于有限的空间之中,体验着有限的人生。人为了更好地生存而费尽心 机,甚至不择手段,但当他度过生存危机,或在奋斗之余,思绪会常常回归自身, 在亲情中寻找人生的慰藉。于是,在与亲人相距很远时,常常会生发出浓浓的思 念之情。这种情怀长期堆集在诗人的胸中,没有相应的疏散通道,日积月累,就 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思乡意识。能解除这个胸中块垒的,唯有及早回家。然而,身 处异地,往往会处处艰难,由于各种原因,常常是事难随人愿。诗人强烈地意识 到,能了却这一心愿的,唯有时间。于是客观的时间在诗人的主观意识作用下就 发生了变形。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即表达了这样的感受: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这是一首思归之作,进入新年才七天,可离开家乡却已两年。大雁己纷纷从 南方飞回北方了,而人却依然不能回归。春花未开,可人却已动了归思。显然, 在这首诗中,诗人是于上年离开家门的,如果按正常的时间计算,至多也是一 年时间。可这一年由于隔着新年,使人感觉到时间非常的漫长,仿佛已历经了两 年。这首诗用七日之短来衬托两年之长,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迫切心情;用雁 归来衬托人不能归,表达了人不如雁的悲凉心情。结尾一句“发”、“花”谐音, 一语双关,用花的即将开放表明了自己渴望回归的心情。可谓是情真意切,发人 深思。 内在的时间因人对生命的体悟不同而有所不同,人在心情愉悦时,常常会感 到时间的短暂,而在身处逆境或情绪低落时,常常会觉得时间的漫长。然而,人 除了感到时间的或快或慢外,有时也会忘记时间,忘记自我,进入一种物我两忘 的宁静的世界。在这个时候,时问对于人是不存在的,人所感受到的唯有虚空与 宁静。 第二章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 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总是离不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这一特定的时空共 同勾勒出了人的生存轮廓,导致了人的特定命运时间标明人生存的持续性,是 人处于世间的刻度,而空间则是人在世间的具体方位与具体环境。人离开了空间, 也就无所谓时间了。因此,空间也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表现内容。唐诗是唐代文 学的标志,它淡化了诗歌政教之用的功利目的,自觉地追求审美,在对空间的表 现上也有更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与时间一样,也有外在空间与内在空间之别。外 在的空间即物理空问,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和高度表现 出来。而内在的空间是人在情感的支配下所形成的心理时空在其对象本身的物理 时空中的表现正因为如此,内在的时空既不是纯粹客观的物理时空,也不是纯 粹主观的心理时空,而是两者在诗的创造中结成某种关系的产物。空间是人类认 识世界的重要维度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关于存在的概念,在对时空的具体知觉之 中,总是折射出人类精神结构中感受、想象和超越的深刻图景。人的空间意识是 人在感知某一样事物的时候,此物能引起人们多大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的余地。不 同的人对于同一空间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宗白华在中国诗画所表示的空间意识中谈道:中国的诗人,画家“用心 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于是形成了“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 的中国的宇宙感。易经上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正是中国人的空间意 识。 唐诗对于空间的表现是很丰富的,在一些景物诗中即有明显的空间意象,在 这些诗中,诗人感悟自然,描绘自然,与自然相亲,与自然相融,这些意象清晰 明丽、呼之欲出,甚至于触手可及。仿佛诗中的情景就在我们面前,使人有种身 临其境的感觉。而在一些山水诗中,诗人把自然山水当作是寄托个体生命的载体, 在自然山水中俯仰自得,感受自然的无限情趣,感悟人生,赞叹自然,表现出了 强烈的时空意识。诗人在礼赞大自然时,常常表现出对宇宙、对人生的感慨:宇 宙亘古长存,无边无际,而人生与之相比却有限而短暂。人生存于特定的空阃之 中,这些特定的空间组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人。人所处的空间环境 是客观的,它有其自己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要在这样的环境下 求得生存与发展,就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接受这样的环境,就需要适应这样的空 间环境,就需要与这种环境融为一体,要么就得跳出目前空间的限制,投入到另 外的空间中去,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反观人生,体味人生 一、唐诗的空间具象 具象是物质具体存在于空问,并且能够被感知的种形状或形态。空间是生 命的载体,一些唐诗对空间景物的描述清晰而具体,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 唐诗具有很强的空间形象感,这和唐诗与绘画的密切关联是分不开的。在诗 与面? 长期发展中,有个诗向画和画向诗相互靠拢的过程,唐代诗歌兴盛,许 多画家也尝试着用画来表现诗意,根据诗意进行创作,所以就有了“诗是无形画, 画是有形诗”( 张舜民画墁集) 的说法。苏轼也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诗中有画,是说诗的意 境鲜明,像一幅画呈现在眼前;画中有诗,是说画有诗一样的意境美,令人回味。 苏轼的“诗画本一律”的理论,对后世文人有很大的影响。可见诗画一体论的思 1 4 想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影响是很深的。诗人们把“诗中有画”作为自己创作 的最高境界,这就使诗歌更加突出了它的意象美。 在中国,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礼乐一体, 诗画同源。儒家很推崇。乐”教,把。乐”看作是道德感化和政治教化的工具。 而儒家的“乐”除了包含声乐、器乐外,还包括诗歌、舞蹈、戏剧等。中国的传 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所以能够互相融合,是因为 在中国,各类艺术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追求意境与情趣,而意境与情趣都是 来自于人的内心深处的,人只能用心去从整体上把握它,所以只能是合。这就是 为什么同一时期的美学观念可以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找到,这与西方有很大的不 同。西方的艺术讲形与理,而这二者都是物,物各不同,所以西方哲学讲求的是 分。因此,西方的诗与画,文史哲都是各自独立的学科。中国的题画诗是诗与画 的融合,是用诗来表现画的意境。 唐代的题画诗分为两种,一种题画诗是画家在作完面后,自己直接遂于画上 的诗。另一种题画诗是观画之后,有感而作,一般是抒发观者的审美感受,或借 画咏怀,或借以深化画面的意境和内涵。这类题画诗一般不题于画上,而是由观 画者,或是画家自己,或是他人另外题写。唐代的题画诗多是后者。杜甫的题画 诗尤为精彩。如他的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十e l 画一水,五e l 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 中有云气随飞龙州人渔子入浦溆, 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 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 剪取昊淞半江承 王宰是四川的著名山水画家,杜甫在成都定居期间与其相识,并应王宰之邀, 为其品画这首诗即为杜甫观画之后所作。诗的前四句并没有谈画,而是具体地 讲了画家严谨、认真的创作精神,以及耐心细致、从容不迫的创作态度。只有用 这样的态度作画,才能留下真迹于人间。然后,诗人才写到了挂在高堂之上的昆 仑方壶图。诗人以传神之笔,详细地描绘了画面的内容。昆仑是传说中的西方神 山,而方壶则是传说中的东海仙山。画面中,昆仑与方壶相对应,山势自西向东, 层峦叠障,连绵不绝,非常壮美接着,诗人描绘了洪大壮观的水势。“巴陵洞 庭日本东”一句,连举三个地名,表现了江水从洞庭湖的西部起,一直流向日本 东部海面,一泻千里的壮观场面。这些地名并非实指,而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 。赤岸水与银河通”描绘了江水浩浩荡荡,水天一色,就好像是从银河上流泄下 来的一样,蔚为壮观。“中有云气随飞龙”则描绘了画面之上云雾汹涌,如随飞 龙在空中舒卷的场面,以云雾来烘托风势。而在狂风之中,有渔人正在湍急的水 中驾舟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暴风吹得低垂了身子。诗人着意渲染了风猛、浪 高、水急,使整个画面生动、逼真、传神,给我们展现出宏伟壮观的空间气象。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他的绘画思想。王维长期隐居于 山水田园之中,在与大自然的长期相处中,对自然中的美产生了独特的体验,再 加上他的高超的绘画技艺,使他可以自如地从大自然的山水风光中撷取独特的美 景,并注入诗人独特的精神与气质,使其以诗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给人以逼 真、清晰的感官享受。他的山居秋暝就是其中之一: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 浣- k - ,莲动下渔舟 随恚拳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王维著名的山水诗之一,诗的大意是:在空寂的大山深处,刚刚下过了 一场秋雨,天气变得分外清爽。临近傍晚,秋意更浓了秋雨刚过天气转晴,皎 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洒向地面,清澈的泉水潺潺地从石上流过。竹林深处传来洗衣 姑娘们的阵阵欢笑声,她们已洗罢了衣服,正在返回家中的路上;水面上的荷叶 忽然摇动起来,原来是打渔的小船顺流而下。即使花草凋零又能如何昵? 山中的 景色自有它独特的味道,我可以继续留在这里在中国文化中,秋天是万物凋零 的季节,诗作中往往把它与枯竭、悲伤联系在一起,而这首诗却一反常态,诗人 用清新自然的笔调,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生动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在这幅画中, 既有清泉、浣女、渔舟的动,也有明月、松树、竹林的静,既有水流之声、浣女 的嬉闹之声,也有青松、清泉、明月之色。可谓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充满了盎 1 6 然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眼前为之一亮的逼真感受。仿佛那一幅色彩 宜人的画面就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爱不释手。 景物诗大都具有清晰而具体的空间具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常常 借景抒情,以情染物,在这样的心理预期和自然环境中去展现他们的空间意识。 宗自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诗画中的空间不是一个透视的三维空间,而是 个布置了景物的虚空间架,而且自己也参加迸了全幅节奏,受全幅音乐支配着 的波动。这正是抟虚成实,使虚的空间化为实的生命。蒋维翰的梅花 即传达 了这样的空间感: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 汉武帝时候,建章宫以白玉为台阶,白玉堂即指此宫。这首诗中的白玉堂则 是指家宅门前的白色的台阶。门前的台阶边上种着一树梅花,今天忽然有几朵开 花了。梅花开放的季节一般在冬末春初,此时天气依然有几分寒冷周围的几户 人家依旧是家门紧闭,这样怎能感受到春色的到来昵? 在这首诗中,诗人向我们 清晰地展示了一幅逼真的空间画面:白色的台阶前,一树梅花凌寒开放,周围的 数户人家由于严寒尚在而家门紧闭。这是一首惜春之作。与酷暑和严寒相比,春 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也是最令人向往和喜爱的季节。然而,明明春已到来, 花已开放,但却无人知,亦无人赏,诗人对此表现出了淡淡的惋惜之情。在这首 诗中,花的开放与家门的关闭形成鲜明的对比,空间意象非常突出。 空间是人生存的现实所在,是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生存于不同的空间的 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同样的,不同的空间景物也会给人传达出不同的 情感和形象,使人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同样也给我们展 示了清新明丽的空间具象: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的大好春光,给人以清新明快的审美体验。诗人先写了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