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论文)基于TCN的列车机车GPS定位及远程专家诊断系统.pdf_第1页
(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论文)基于TCN的列车机车GPS定位及远程专家诊断系统.pdf_第2页
(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论文)基于TCN的列车机车GPS定位及远程专家诊断系统.pdf_第3页
(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论文)基于TCN的列车机车GPS定位及远程专家诊断系统.pdf_第4页
(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论文)基于TCN的列车机车GPS定位及远程专家诊断系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a b s n a c t w i t ht h e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h i g l l s p e e dr a i l w a y ,t h ev e h i c l e c o n t r o ls y s t e md e v e l e p e st o w a r dn e 竹o r k sc o n t m ls y s t e m 舳d m o r ea i l dm o r e f e q u j r e m e n t si m p o s e d o nt h em a i n t e n a n c eo f v e h i c k s n o to n l yt h ef a u l t st h a th a v ec o m ei n t ot r u es h o u l db e f o u n di nt j m e ,b u ta l s ot h ep o t e n t i a lf a u l t ss h o u db e t h i ss y s t e ma d o p t st h et c nb a s e do ni 乃n w o r k sn e t w o r k sa i l d m o d u l a r l i z e se v e r yf u n c t i o n t 1 1 ef i l n c t i o n so ft h i ss y s t e ma r et o 舀v e t h ep o s i t i o no f t h et r a i ni nt h eg i s ,t ot m n s f c rt h ed a t ao ft h et r a i nt o t h ed a t a b a s ei nt h er e m o t et e l e c e n t r e b y m o d e mw i r e l e s s c o m m u n j c a t i o nt e d m i cg p r s ,t os t o r et h ed a t aa n da n a l y z et h e mt o g i v et h er e a l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t r a i n a n dt h i ss y s t e mc a n m o n j t o rt h e t r a i ni nr e a lt i m ea n di tc a ng i v ea na l a 册i na d v a n c ea n db r i n g f o r w a r dt h es o l u t i o n sb yt h er e m o t ed i a g n o s t i c se x p e r ts y s t e mi f t h e i a r ef a u l t s k e y w o r d :t c n ,l o n w o r k s ,g p s ,g p r s ,r d e s i l i 第一章概 论 第一章概论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近年来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 每年各个黄金周都对我国的交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来自民航、 公路和水路运输的竞争,对一向以“老大哥”自居的铁路客货运输 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铁路急需加快自身的发展, 提高运力和服务质量,以赢得竞争。这就对机车的控制系统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 1 ) 保证各机车的动力系统能够同步协调运行: ( 2 ) 能够实现司机对整个车组的各部分的控制: ( 3 ) 系统响应实时快速,满足列车控制的要求; r 4 ) 实现机车各部分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 ( 5 ) 提供简洁、明确的旅客信息: ( 6 ) 系统应具有可扩展性,能够方便可靠的接入新增设备。 这些功能的实现使得控制系统变成了一个庞大而功能完备的 系统,我国目前所采用的控制系统无法满足此要求。因而,一段 时期以来,该系统成为了困扰广大机客车生产厂家的一大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波及到社会生活 的各个角落,铁路运输业也不例外,欧美机车车辆行业的各大制 造厂商纷纷发展起来了各自的列车控制网络,并得到了广泛的应 用。网络成为了机列车控制系统的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因此, 在国内还没有成熟的产品的情况下,各厂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国 外。但是,由于国内外技术落差的存在,国外厂商在卖给我们列 北京交通大学顾士学位论文 车控制系统的同时,也开出了天价,使得控制系统成为了一个奢 侈品,同时在系统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等方面也存在各种各样的 问题。因此,开发出我们自己的产品追在眉睫。随着机车车辆技 术的不断发展,列车控制逐渐多样化,发展具有开放性、可靠性 高而功能完备的机车控制系统也是国内厂商所拭目以待的。在目 前的情况下,尤其是在铁路系统专有g i s 尚没有建立的情况下, 对列车进行全球定位还没有进入实际的大规模应用中,不能够对 列车的实际运行方位和轨迹进行动态的直观的显示。而对列车的 检测和故障处理,目前完全是靠人工在现场进行,并受到诸多因 素的困扰。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1 1 课题背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西部大丌发的政策,国家也 逐步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基础建设的投入,青藏铁路的建设是其 中的重中之重。青减铁路沿线的低温、低氧、高海拔等恶劣环境, 对设备及司乘人员提出了更为严格要求,尤其是在青藏铁路建设 初期司机主要靠内地支援的情况下,更要注意防范。由于青藏线 恶劣的地理环境,要求尽量减少室外设备,地面设备,线路设备, 而且对有限的线路无源设备和部分车站道旁设备也应尽量做到利 用车载设备进行动态的检测与故障定位,尽量减少检修人员的室 外作业量,采用其它手段完成各种设备的在线检测和故障定位, 及时消除隐患。要维持青藏线的正常运行,运行数据是必不可少 的,而青减线的电力和通信状况,增加了运营数据传送和处理的 难度。对于青减线,有几点不利的因素。首先,增加了室外设备, 另外,只有当列车通过车站时才能给出列车完整信息,而当列车 1 0 第一章概 论 运行在线路上时,在3 0 4 j dk m 内是没有列车完整信息的。因此 需要采用其它手段对这些数据进行获取、传输、保存,并对潜在 的故障进行预警,提出解决方案。 1 2g p s 定位及远程专家诊断系统的应用前景 我国的卫星定位导航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完善,己进入应用行 业的高速发展时期,应用领域也已十分广泛,从传统测量应用及 军工相关应用已渗透到许多崭新的行业。通信行业用卫星导航定 位技术做时间同步;电力、有线电视、城市地下管道采用卫星导 航定位技术布设线路;交通、运输部门用p 星导航定位技术等相 关集成技术营建n 1 s 系统和监控系统;公安、银行、医疗、消防 等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营建紧急救援或报警系统;汽车、船舶用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导航;g i s 数据提供商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采 集地理信息相关数据,并提供位置信息相关服务( l b s ) i i j ;广 播电视行业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罗盘制造卫星电视定向接收天 线;在电子商务领域,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甚至应用于c r m 客户 管理和物流配送体系中;而电脑制造商、通讯设备商正在推动通 讯、电脑、卫星导航定位接收器一体化的各类移动信息终端应用 【2 j 0 但是在铁路l ,g p s 现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仅部分车 辆采用了g p s 定位技术,因此研究g p s 技术在铁路上必将有很好 的应用前景。 目前,对列车的诊断还停留在现场诊断的模式。尤其是在恶 劣天气的情况下,维护人员处于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甚至有可 能对故障情况存在误判断,造成严重事故。并且目前没有很好的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机制,对故障提出预警。如果能够对列车的运行数据、设备使用 情况等进行记录分析,对运行数据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如果发 现有出现故障的趋势,及时报警并提出排除故障的方案;对其它 同批次的机车、车辆及时进行检查,以消除隐患,这正是远程专 家诊断系统的精髓所在。 1 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 本文主首先对基于l o n w o r k s 的列车通信网进行了初步的探 讨,并以此为基础,将g p s 引入列车的运行监控,并提出了对机 车车辆进行远程专家渗断的解决方案。 第二章在对各本文涉及到的技术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提出了 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对系统的车载终端和 地面监控中心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包括软件设计和硬件设计。第 五章对系统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系统需要完善并可以改进的探 讨。 第二章系统总体分析设计 第二章系统总体分析设计 2 1 t c n 简介 近儿年,国内机车车辆工业发展迅速,相继开发成功了动车 组、2 0 0k m h 高速列车,以及目前处于开发研制阶段的内燃摆 式动车组、3 0 0k l n h 高速车、城市轨道车等。这些新型机车车 辆需要对列车的运行状态和故障信息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和处 理,而传统的机车车辆控制技术已完全不能满足这方面的要求, 因此必须配备列车通信控制网络产品,方能实现整个列车的而常 运行。然而目前国内尚无现成的列车通信控制网络产品,一些机 车车辆制造工厂为了尽快占领新型机车车辆市场,纷纷从国外进 口具有网络功能的控制系统,如出口伊朗的地铁车、现正在运营 的内燃动车组等,分别引进了a d t r a l l z 瑞士分公司、德国s j e m e n s 公司及r 本新泻公司的产品,以解燃眉之急。 2 1 1 列车通信网络t c n 概述 随着动车组的兴起,列车控制技术已从单台机车控制逐步向 列车网络控制方向发展,列车网络控制已成为高速列车、动车组 的必备技术之一。列车网络控制的主要任务有: 实现各动力车的重联控制; 实现全列车( 动车和拖车) 所有由计算机控制的部件联网 通信和资源共享; 实现全列车的制动控制、自动门控制、轴温监测及空调控 北京交通大学颈十学位论文 制等功能; 完成全列车的自捡及故障诊断决策。 为了使各种铁路机车车辆能够互相联挂,并且车上可编程电 子设备能够互换,国际电工委员会( i e c ) 和国际铁路联盟( u i c ) 联合制定了一项标准列车通信网络t c nf 仃a i nc 。 m m u n i c a l i 。nn e 撕o r k l ,即c 6 1 3 7 5 项标准。同时e e 也引 用该项标准作为列车通信网络标准e e l 4 7 3 t 。网络总体结构 包含两级:连接各车辆的列车总线( 1 r a i nb u s ) 和连接一节车辆内 或车辆组各设备的车辆总线( v e h i c l eb u s ) ,见图1 1 。该项标准的 制定为今后开发列车通信网络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促使产品尽快 与国际接轨。 图2 1 1 9 9 7 年,美国铁路协会( a a r ) 已经把b n w o r k s 技术作为 a a r 标准( s _ 4 3 2 0 ) 。1 9 9 9 年8 月,i 棚w o r k s 控制网络技术正式 成为在列车通信方面新的l e e e l 4 7 3 2 1 9 9 9 标准的一部分,即 i e e e l 4 7 3 2 l 。它和前述的i e e e l 4 7 3 t 共同形成列车网络控制 的标准【3 1 0 2 1 2 采用l o n w o r k s 的技术可行性 1 4 第二章系统总体分析设计 同现有的各种现场总线相比,l 0 n w o r k s 网络完全满足了未来 发展对列车机车控制网络系统的要求。 开放性:网络协议必须是开放的,并且对任何用户都是平等 的 互操作性:网络协议需要完整到任何制造的产品都可以实现 互操作 通信媒介:为了满足未来的列车机车通讯,应该可用任何传 输媒介进行通信,包括双绞线,电力线,光线,同轴电缆,无线 电波和红外光波,并且多种媒介应该在同一网络中混合使用 网络结构:应该能够使用现有的网络结构,如主从式、对等 式、a s 模式等 网络拓扑:应该不受总线型网络拓扑结构单一形式的限制, 用户可以任意选择网络拓扑结构 目前流行的现场总线,如f f 、o n 等,都达不到上述要求, 而l o n w o r k s 网络却可以完全满足上述要求。另外,l o n w o r k s 支持垂询、更新自动发送、定时发送等多种网络数据的涛问方式, 并有非确认、非确认重复、确认和请求响应等服务方式,可设定 优先级发送,因而可根据需要定做实现最佳的系统响应。 从目前因内外机车控制总线发展的情况来看,幻n 、v o d ,s 技术 已经成为i e 髓的t c n 标准,并在美国、日本等投入实际运营【3 1 。 综上所述,采用l o n w o r k s 技术实现机车的控制是可行的。 2 1 3l o n w o r k s 基本术语 2 1 3 1 神经元芯片 l o m o r k s 技术的核心是n e u f o n 芯片或称为神经元芯片。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它主要包括3 1 5 0 和3 1 2 0 两大系列,其中3 1 2 0 系列芯片中包括 e 2 p r o m 、r a m 、r o m ,而3 1 5 0 系列芯片中则无内部r o m ,但 拥有访问外部存储器的接口i4 1 。n e u r o n 芯片内部固化了完整的 l d n t a l k 通信协议,确保节点间的可靠通信和互操作。 n e u r o n 芯片内部结构如图2 2 所示i 引。 图2 2n e u r o n 芯片内部结构 n e u r o n 芯片内部有三个c p u :m a cc p u 、网络c p u 和应用 c p u ,如图2 2 所示。c p u 一1 是m a cc p u ,完成介质访问控制 ( m e d i aa o c e s sc o n t r 0 1 ) ,处理l o n t a l k 协议的第1 和第2 层,包 括驱动通信子系统硬件和执行算法。c p u 一1 和c p u 一2 用共享存 储区中的网络缓存进行通信,正确的对网上报文进行编解码。 c p u 一2 是网络c p u ,它实现功n t a l k 协议的第3 到第6 层,处理 网络变量、寻址、事务处理、权限证实、背景诊断、软件计时器、 网络管理和路由等。同时,它还控制网络通信端口,物理地发送 和接收数据包。该处理器用共享存储区中的网络缓存区与c p u 一1 1 6 第二章系统总体分析设计 通信,用应用缓存区与c p u 3 通信。c p u 一3 是应用c p u ,它完成 用户的编程,其中包括用户程序对操作系统的服务调用【5 】【“。 2 1 3 2l 伽t a l k 协议 l o n w 0 r k s 技术所使用的通信协议称为h n t a l k 协议。 l o n r i 址k 协议遵循由国际标准化组织( i s o ) 定义的开放系统互连 ( o s i ) 模型。它提供了o s i 参考模型所定义的全部七层服务, 支持灵活寻址。表2 1 给出了对应七层o s i 参考模型的l o n t a l k 协议为每层提供的服务【7 l o 表2 1 h i r r a l k 协议层 o s i 层目的提供的服务 7 应用层应用兼容性l o n m a r k 对象,配置特性标准网络变量类型, 文件传输 6 表示层数据翻译网络变量,应用消息,外米帧传输,网络接口 5 会话层远程操作请求响应,鉴别,网络服务 4 传输层端端的可靠传输应答消息,非应答消息,双重检查,通_ f j 排序 3 网络层传输分组点对点寻址,多点之间广播式寻址,路由消息 2 链u c 子层帧结构帧结构,数据解码,c r c 错误检查 路层m a c 子层介质访问p 坚持c s m a ,冲突避免,优先级,冲突检测 i 物理层物理连接介质,电气接口 2 1 2 3l o n w o r k s 系统开发工具 k m b u i l d e r 开发工具包括开发l o n 节点和l o n 网络测试样 机所需的所有工具和部件【8 。 l d n b u i l d e r 开发平台包括l d n b u j l d e r 开发工具、i d n m a n a g e r d d e 服务器、单通道p c l 0 n t a l k 适配器p c i 肽。 l 0 n b u i l d e r 开发工具的主要特点如下【9 】: 用一条指令在大量的节点上编译连接和加载应用程序。 用h n b u i l d e r 网络管理器将节点集成到网络上,即在丌发过 程中安装网络,使应用程序的网络化开发如同运行在单个节点上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应用程序一样简单。 用l 0 n b u i l d e r 协议分析器件是和分析网络通信,将简化应用 程序的网络化测试 用l 0 n b u i l d e r 多用途i o 包在不同的i 0 设备上测试n e u mc 应用程序,这样不使用用户硬件便可进行l o n w o r k s 应用程序的 实验和测试。 用l o n b u 湖e f 路由器和收发器与外部网络上的用户节点进行 通讯,提供测试网络操作的真实环境。 开发工具包括l o n m 卸a g e rd d e 服务器,使得h n w o r k s 网 络上增加基于w i n d o w s 的图表化用户界面变得容易。 l o n w o r k sn o d e b u 丑d e r 开发工具包括一套开发l 0 w o r k s 设备的工具,这些工具包括一整套基于w i n d o w s 的设备开发软 件,一个p c 接口卡,一个i 脚w o r k s 节点测试样机和两个l o l l w o r k s 收发器,用它们可以开发检测i j 0 n w o r k s 设备。n o d e b u i l d e r 开发 工具是l o n b u i l d e r 平台极好的配套设备。 n o d e b u i l d e r 的主要特点如下: 用n e u mc 中的组网和实时嵌入式扩展语句,简化了控制网 络的应用开发,缩短了丌发程序的时问【:1 0 】。 自动生成可互操作的n e u r oc 源代码模板和设备定义。 在l 0 w o r k s 设备上用一条指令完成n e u i oc 应用程序的编 译、连接和加载,提供了一次成功的n e u r oc 应用程序的建立和 加载,提高生产性能【1 1 】。 集成化的n e u mc 调试器,运行时提供n e u mc 应用程序的 源级显示。 集成化的网络变量阅览其,运行时提供l o n w o r k s 应用程序 第二章系统总体分析设计 的网络显示,简化了对b n o r k s 设备的测试和其互操作性的验证。 l d n m a n a g e rd d e 服务器,提供有周全的帮助和开发生产的 联机参考【1 2 l 【1 3 】。 2 1 3 采用l o n w o r k s 的技术可行性 同现有的各种现场总线相比,l o n w o r k s 网络完全满足了未来 发展对列车机车控制网络系统的要求。 开放性:网络协议必须是开放的,并且对任何用户都是平等 的 互操作性:网络协议需要完整到任何制造的产品都可以实现 互操作 通信媒介:为了满足未来的列车机车通讯,应该可用任何传 输媒介进行通信,包括双绞线,电力线,光线,同轴电缆,无线 电波和红外光波,并且多种媒介应该在同网络中混合使用 网络结构:应该能够使用现有的网络结构,如主从式、对等 式、c s 模式等 网络拓扑:应该不受总线型网络拓扑结构单一形式的限制, 用户可以任意选择网络拓扑结构 较之目前流行的现场总线,如f f 、c a n 等,都达不到上 述要求,而l 0 n ,o r k s 网络却可以完全满足上述要求。另外, l o n w o r k s 支持垂询、更新自动发送、定时发送等多种网络数 据的访问方式,并有非确认、非确认重复、确认和请求响应等服 务方式,可设定优先级发送,因而可根据需要定做实现最佳的系 统响应。 从目前国内外机车控制总线发展的情况来看,l d n w o r k s 技术 已经成为i e e e 的t c n 标准,并在美国、日本等投入实际运营。 1 9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上所述,采用l o n w o r k s 技术实现机车的控制是可行的。 2 2 关于采用g p r s 公网进行无线数据传输的研究 2 2 1 各种无线数据传输方式的比较 2 2 1 1g s m 与g p r s g p r s ( g e n e r a jp a c k e tr a d i os e r v i c e ) 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的 简称,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g s m ( g 】o b a ls y s t e mf orm 。b j l e c 。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 向第三代移动通信( 3 g ) 过渡的中间技术,是在g s m 系统基础上引入新的部件而构成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它的基本 功能是在移动终端和i t e m e t 网络的路由器之间传输分组数据。 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其核心网络部分也己经作为第三代移动通 信w c d m a 规范中分组域的重要基础【1 7 l 。 与g s m 电路交换相比,g p r s 非常重要的优点在于引入了分 组交换能力,具有数据传输速率高、一直在线和费用低等特点。 g p r s 是g s mp h a s e 2 1 规范实现的内容之一,能提供比现 有g s m 网9 6 k b i t s 更高的数据率。g p r s 采用与g s m 相同 的频段、频带宽度、突发结构、无线调制标准、跳频规则以及相 同的t d m a 帧结构1 1 6 】。因此,在g s m 系统的基础上构建 g p r s 系统时,g s m 系统中的绝大部分部件都不需要作硬件改 动,只需作软件升级。 g p r s 是一种新的g s m 数据业务,它可以给移动用户提供 无线分组数据接入服务。g p r s 主要是在移动用户和远端的数据 网络( 如支持t c p i p 、x 2 5 等网络) 之间提供一种连接,从 而给移动用户提供高速无线i p 和无线x 2 5 业务。 g p r s 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它可以让多个用户共享某些固定 2 0 第二章系统总体分析设计 的信道资源。如果把空中接口上的t d m a 帧中的8 个时隙都用 来传送数据,那么数据速率最高可达1 6 4 k b s g s m 空中接口的 信道资源既可以被话音占用,也可以被g p r s 数据业务占用。当 然在信道充足的条件下,可以把一些信道定义为g p r s 专用信 道。 最初的g s m 数据业务是基于电路交换的数据业务,提供 9 6 k b p s 的接入速率,这也是目前网上设备都支持的一种业务。此 后出现了基于s m s 的数据业务,实现小数据量业务的i i l t e r n e t 接入、收发e m a 凡等业务。g s m 电路型数据业务的最近进展 就是h s c s d ( 高速电路型数据业务) ,它提供多个时隙的捆绑能 力,支持上行和下行非对称的资源分配,提供最高5 7 6 k b p s 的 接入速率。由于电路交换的固有特点,使得在提供g s m 数据业 务时具有资源利用率低、使用成本高等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也是 分组移动数据业务出现的原因【。 g p r s 是g s mp h a s e2 + 阶段引入的一种基于分组的数据业 务,它能够实现从室中接口到外部网络之问的分组数据传输, g p r s 可以接入基于t c p ,i p 的外部网络和x 2 5 网络。g p r s 的主要特点是:g p r s 向用户提供从9 k b p s 到多于1 7 1 2 k b p s 的 接入速率。更为有效地利用无线资源可动态地向单个用户分配位 于同一载频上的1 到8 个时隙。无线接口资源可根据业务流量 和运营者的选择在语音和数据业务之间共享。g p r s 支持上行和 下行的非对称传输更为有效地实现和i p 网络的互通。g p r s 从 协议结构上提供了和i p 网络的互通功能。另外g p r s 可以更为 便捷地实现和x 2 5 网络的互通。g p r s 能向用户提供i n t e m e t 所能提供的一切功能,g p r s 对于l i l t e r n e t 的其它组成部分来 北京交通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说,只是一个普通的子网。用户在拥有一个电话号码的同时将拥 有一个固定的或动态分配的l p 地址。g p i 峪用户的建立时间更 短。g p r s 运行者可以将用户的业务流量作为收费标准。g p r s 向 用户提供比g s m 数据业务更为丰富的数据业务( 还包括补充业 务和短消息业务1 ,支持四种q o s 。 g p r s 在g s m 原有网络的基础上叠加了一层网络组成 g s m ,g p r s 网络,g p r s 在g s m 网络的基础上增加了s g s n 、 g g s n 、p c u 、计费网关( 可选) 、边缘网关( 可选) 等实体,同时通 过g p r s 骨干网实现各实体之间的连接i 捌。 图2 - 3 g p r s 传输不意图 g p r s 系统为广泛的数据业务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在目前迫 切需要大容量网络服务来支持快速高容量的数据传输的情况下, 投资g p r s 系统可以使网络运营者在向u m t s 过渡时,保护好 已有的投资。g p r s 系统可以提供每秒高达1 7 1 2 k b 的理论数据 传输率,而更具实际意义的是它将“分组交换”这一新的用户数据 传输概念引入g s m 领域。 g p r s 利用分组技术,传输高速数据、低速数据和信令,使 网络资源和无线频谱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定义了新的g p r s 无线信道,并更加灵活地分配这些信道。 第二章系统总体分析设计 每个丁d m a 帧被分1 8 个时隙,这些时隙可被所有用户共享, 且上行和下行信道分离。并且利用所定义的不同编码方式,可以 给用户提供比特率在9 1 7 0 k b p s 之问的数据传输。 g p r s 支持基于标准数据通信协议的应用,可以和i p 网、x 2 5 网互连互通。支持特定的点到点和点到多点服务,以实现一些特 殊应用,如远程信息处理。g p r s 也允许短消息业务( s m s ) 经g p r s 无线信道传输。 g p r s 网络接入速度快,提供了与现有数据网的无缝连接。 g p r s 的设计使得它既能支持间歇的爆发式数据传输,又能 支持偶尔的大量数据的传输。它采用四种信道编码方案以支持不 同的数据传输速率 g p r s 能在o 5 s 一1s 之内恢复数据的重新传输,并按流量计费。 3 接入范围广 g p r s 是在现有的g s m 网二升级,可充分利用全国范围的电 信网络,可以方便、快速、低成本的为用户数据终端提供远程接 入网络的部署。 4 传输速率高 g p r s 的数据传输速度可达到5 7 6 k b p s ,最高可达到 1 1 5 k b p s 1 7 0 k b p s ,是常用有线m o d e m 理想速率的两倍,是当前 g s m 网络中电路数据交换业务速度的十几倍,下一代g p r s 业务 的速度甚至呵以达到3 8 4 k b p s 。这意味着在数年内,g p r s 用户能 和l s d n 用户一样快速地上网浏览,同时也使些对传输速率敏 感的移动多媒体应用成为可能。目前中国移动建成的g p r s 网络, 用户接入速度大概在3 4 k b p s 一4 0 k b p s ,支持的理论上最高速率为 1 7 1 2 k b d s 【2 0 l 。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 1 2c d m a c d m a 又称为码分多址,由美国高通公司最先开发出来,是 为现代移动通信网和未来多媒体时代的大容量、高质量、综合业 务、软切换、国际漫游等要求而设计的一种移动通信技术。在1 9 9 9 年1 1 月,国际电联n u f i n t e m a t i 。n a l l c l e c 。m m u n j c a t j 。n u n i 。 n ) 最终确定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州 2 0 0 0 ( i n t e m a t i 。n a lm 。 b j l e t e l e c 。m m u n i c a i j 。n 2 0 0 标准。它由两个部分组成:核心网 c n ( c 。r en e 佃o r k ) 和无线接入网鼬( r a d i oa c c e s sn e t w o r k ) ,无 线接入主流技术采用宽带c d m a ( c 。d e d j v i s i 。nm u l t i p l e a c c e s s ) 技术,支持包括语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等数据速率高达2 m b p s 的综合业务【1 9 】。 c d m a 原理:采用扩频技术,多址接入的实现是通过给每个 用户安排一个具有良好的自相关特性和弱的互相关特性的伪随机 码。此码字用来将用户的信号转换成宽带扩频信号。接收机使用 相同伪随机码再将此宽带信号转换成原始带宽信号,而其他用户 的宽带信号仍保持宽带信号。在此过程中,叮能产生的窄带干扰 也会被抑制。 宽带c d m a 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和潮流,为迎 合这种通信潮流,各大电信公司和组织向国际电信联盟u 提交 了多种标准。其中以中国的t d s c d m a 、爱立信为首的欧洲 w c d m a 和美国高通公司的c d m a 2 0 0 0 三个标准是最有优势的 标准,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流标准,主宰 未来的移动市场。考虑目前中国联通使用3 g 网络技术是 c d m a 2 0 0 啦lx ,而其余技术网络在中国还未建成。 第二章系统总体分析设计 2 2 2 采用g p r s 的可行性研究 2 2 2 1g s m ,g p r s 和c 肼雌数据传输技术比较 以上介绍了当前蜂窝移动数据传输的三种技术。目前的车载 终端的数据传输主要是以g s m 技术发送短信的方式来实现数据 的传输,因此如果要求数据的实时传输,就必将发送大量的短信, 累计起来的运营费用相当惊人。另外以短消息方式传输的智能交 通终端产品由于通讯方式的限制,存在着不可逾越的缺陷,主要 表现在: 通讯时延:短信通讯时问短则数秒,长则数分钟,不能满足 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要求,必须辅助d t mf 语音信道; 单次通讯数据量受限制:受短消息通讯机制的限制,一条短 信有效数据载荷只有1 6 0 个字节左右,这在要求大数据量传输的 系统应用中很不利; 短信通道堵塞延迟问题:在通讯高峰时段,短信信道堵塞将 会造成延迟甚至信息丢失; 中心建设较复杂:车辆监控运营中心必须与无线运营商签订 通过专线特服号收发短信协议,并且要负担d d n 专线的设备和 月租费用,从而增加中心建设的复杂性和成本。 以上短消息终端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在g p r s 终端应用系统中 将不复存在,在终端成本与短消息终端基本一样的情况下,利用 无线互联网机制进行数据传输的g p r s 网络在实时性、流量、资 费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而g p r s 系统中心的建设也变得非常简 单,只需a d s l 上互联网即可。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c d m a 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 北京交通: i = 学硕上学位论文 的分组网络标准体系。尽管,在t s 9 5 b 中己经可以支持分组业务, 但没有统一的标准。c d m a 2 0 0 0 系统的关键技术进步之一是分组 网络,从这个角度来说,c d m a 一1x 系统也仅仅于g p r s 相当, 也就是说目前的c d m a _ 1x 为什么被有些人称为2 7 5 6 系统。而 且当前g p r s 技术已很成熟,网络覆盖完全。目前,国内只有中 国联通建立了3 g 网络,采用c d m a 2 0 0 0 1x 技术。就像g p r s 开始在g s m 网引入分组数据业务一样,c d m a 2 0 0 0 1x 为c d m a 网引入了分组数据业务,所以确切地说,它还不能称为3 g ,这也 就是联通为什么称它为c d m a 1x 。因而论文选择g p r s 作为! t s 蜂窝数据传输技术。而且,只要在、发计中,考虑今后网络升级问 题,也就便于以后终端升级为传输速率更高的c d m a 网络终端。 2 2 2 2g d r s 网络对系统存在的影响 在本系统中,由于需要传输的是频繁的、小量的数据,即使 是大数据量的传送,也是临时性的,因此采用g p r s 作为无线数 据传输的手段,能够较好的满足系统的需求。但是由于采用的是 公共网络,其存在的一些弊端不可避免的会对系统存在一定的影 响。 g s n 是g p r s 网络中最重要的网络节点,g s n 具有移动路由 管理功能,它可以连接各种类型的数据网络,并可以连到g p r s 寄存器,完成移动终端和各种数据网络之间的数据传送和格式转 换。g s n 有两种类型:一种为s g s n ( s e i n gg s n ,服务g s n ) , 另一种为g g s n ( g a t e w a vg s n ,网关g s n ) ,s g s n 的主要作用 是记录移动终端的当前位置信息,并且在移动终端和g g s n 之间 完成移动分组数据的发送和接收。g g s n 主要是起网关作用,它 第二章系统总体分析设计 可以和多种不同的数据网络连接,如i s d n 、p s p d n 和l 气n 等。 有的文献中,把g g s n 称为g p r s 路由器。g g s n 可以把g s m 网中的g p r s 分组数据包进行协议转换,从而可以把这些分组数 据包传送到远端的t c p i p 或x 2 5 网络。g p r s 工作时,是通过 路由管理来进行寻址和建立数据连接的,而g p r s 的路由管理表 现在以下3 个方面:移动终端发送数据的路由建立;移动终端接 收数据的路由建立;以及移动终端处于漫游时数据路由的建立。 对于第一种情况,当移动终端产生了一个p d u ( 分组数据单元) , 这个p d u 经过s n d c 层处理,称为s n d c 数据单元。然后经过 l l c 层处理为l l c 郑通过空中接口送到g s m 网络中移动终端所 处的s g s n 。s g s n 把数据送到g g s n 。g g s n 把收到的消息进 行解装处理,转换为可在公用数据网中传送的格式( 如p s p d n 的p d u ) ,最终送给公用数据网的用户。为了提高传输效率,并 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可以对空中接口上的数据做压缩和加密处 理。在第二种情况中,一个公用数据网用户传送数据到移动终端 时,首先通过数据网的标准协议建立数据网和g g s n 之间的路由。 数据网用户发出的数据单元( 如p s p d n 中的p d u ) ,通过建立好 的路由把数据单元p d u 送给g g s n 。而g g s n 再把p d u 送给移 动终端所在的s g s n 上g s n 把p d u 封装成s n d c 数据单元,再 经过l l c 层处理为l l c 帧单元,最终通过空中接口送给移动终 端。第三种情况是一个数据网用户传送数据给一个正在漫游的移 动用户。这种情况下的数据传送必须要经过归属地的g g s n ,然 后送到移动用户a 。 目前网络支持c s 2 编码,r l c 层每信道速率1 3 4 k b p s ,应用 层速率约1 2 k b p s 。目前手机一般是c l a s s4 等级,即“3 + 1 ”,下 2 7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行速率可达3 6 k b p s 。无线上网卡一般是c l a s s1 0 或c l a s s1 2 , 捆绑4 个信道,速率可达4 8 k b p s 。基站小区中,可以设置最多8 个固定数据信道( 专做数据用) ,动态信道( 用完即释放) 则视载 频容量而定。如某小区信道有4 5 个,一般话音占用1 0 个,则剩 余3 5 个信道可用。移动服务提供商不可能把语音信道空闲之后的 所有信道分配给某一个用户使用。而且g p r s 业务属分组业务, 用户仅在数据传输时才占用信道,同时小区的每信道最多达8 个 用户复用,司1 以充分保证大量用户同时在线。因此,从这一点上 来看,g p f s 在大量用户使用的时候,存在信道争用的问题。 另外还有网络质量的问题。作为采用电磁波为载体的无线通 信网络,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干扰,这种干扰包括对终端设备的干 扰、基站的干扰等,这些都会造成g p s 网络的质量下降,在严重 时有可能造成网络中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掉线。 g d r s 虽然存在以上问题,但是对系统的影响并非致命的,而 且通过其它技术手段,可以将以上问题的影响减小到最少。 2 3g p s 简介 全球定位系统( g p s - g l o b a lp o s i t i o n i n gs y s t e m ) 是美国研制并 建立的新一代以卫星为基础的星基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具有全 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导航、定位和定时功能。整个 系统分为卫星星座、地面控制和监测站、用户设备等3 大部分。 g p s 卫星星座的基本参数为卫星数2 1 + 3 ,即2 1 颗工作卫星和3 颗在轨备用卫星。卫星轨道面的个数为6 个,卫星高度为 2 0 2 0 0 k m ,轨道倾角为5 5 0 ,卫星运行周期为1 1 h 5 8 m i n ,载波频 第= 章系统总体分析设计 率为1 5 7 5 4 2 m h z 和1 2 2 7 6 0 m z 。卫星通过天顶时,卫星可见时 间为5 b ,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高度角在1 5 0 以二七时, 平均可同时观测到6 颗卫星,最多可达9 颗。其全球连续覆盖性 和很强的抗干扰能力等优点使它在车辆导航的定位中占有首要地 位,并是整个车辆定位导航系统的核心技术。 g p s 的工作原理是:有三颗卫星,分别以每颗卫星所在位置 为球心,以卫星到用户的距离为半径,作三个球面,三球面的交 点就是用户的位罱。用户接收发自卫星的信号并测量接收时刻相 对卫星发出信号时刻的延迟,时间延迟乘以信号传播的谏度就得 到卫星至用户的距离。用户必须装备与卫星相同精度的原子钟才 能精确测出它们之问的位置。如果同时有四颗卫星的话,那么就 不需要装备原子钟。不仅可以精确定位,还可以估计出用户的时 钟偏差。 2 4 系统方案原则 对于实现整个机车控制的系统来说,系统需要完成各种各样 的功能,在一个节点完成所有功能是不可能的,但是,受到系统 资源、网络带宽和可靠性方面的限制,节点不宜太多,因此应遵 循一定的原则来设计节点,达到系统最优。 2 4 1 可靠性原则 在工业应用中,可靠性是一个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 虑的问题。 2 4 2 节点标准化原则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根据n e u r o n 芯片的处理能力和系统控制的需要,将节点按硬 件接口的不同类型( d i 、d o 、灿、a o 、f i 、p w m 等) 进行搭 配,组合出适应性广,易于标准化的节点。使之适合于不同的应 用。 2 4 - 3 功能模块化原则 将系统按功能划分,尽量将同一个功能或相近的功能放在一 个或几个节点内完成,并采用尽量少的节点,这样可以减少节点 之间的数据传递,节省网络带宽。同时这也使得一些具有通用性 的功能模块可以迅速的移植到其它系统中。 2 4 4 网上数据量最少原则 尽量将具有数据关系的应用功能放在一个节点中,按照该原 则实现则可以将网络上的通信量降到最少,这样可降低通信冲突 的概率,提高通信效率和通信可靠性。 2 4 5 分布式安装原则 为发挥网络的优势,可以将节点安装在与检测和控制点较近 的地方,这样可减少信号的长线传输,提高系统可靠性。设计出 来的系统是采用全分布的安装方式,因而称之为分布式安装原则。 2 - 4 6 选用原则时的权衡 以上五个原则是节点设计时要遵循的,但是对于不同的应用 会有不同的侧重。同时为保证控制系统能够方便的在不同车型上 移植使用,节点标准化原则和功能模块化原则都是要遵循的,而 为保证通信响应的实时性,减轻网络负载,则要遵循网上数据最 少原则。而分布式安装原则的采用则要在能够很好的解决系统的 电磁兼容性和安装方式后方可采用。因为系统在集中安装时更容 易解决系统的电磁兼容性问题。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应用,可靠性 第二章系统总体分析设计 是系统首先要保证的。 2 5 系统方案 经过以上分析,将整个系统设计分为车载终端和地面监控中 心两部分。 系统以采用l o n w o r k s 的列车通信网为基础,在车载部分的 传输过程中,通过车上的l o n w o r k s 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递;在车 载部分与地面部分的通信过程中,基于g p r s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将机车与远程地面控制中心相联系。g p s 全球定位系统采集机车 的位置信息,包括经度、纬度、海拔、速度等,通过l o n 网显示 在机车显示屏上,并将这些信息通过g p r s 无线传输到地面控制 中心;根据需要将机车运行参数,包括轴温、油压、主辐发电机 电压等以及故障信息,也实时传送到地面控制中心;地面控制中 心将数据和控制指令通过g p r s 发送到机车主机,并将采集到的 机车运行数据经过处理后转储到数据库中,有待于对机车的运行 状况进行分析、备查( 并向经过认证的用户开放,在权限允许的 范围内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查询) ,在机车发生严重故障时及时 通过短信等通讯手段通知到相关技术人员,并将收到的g p s 信息 实时显示到电子地图上,直观的显示出机车当前的位置信息以及 运行轨迹。 车载终端的详细设计见第三章,地面监控中心的详细设计见 第四章。 车载终端的研究 第三章车载终端的研究 3 1 概述 车载终端有四个模块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