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题—周易专题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国哲学专题—周易专题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国哲学专题—周易专题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国哲学专题—周易专题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国哲学专题—周易专题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哲学教学课件中国哲学专题,2,绪言:何谓易学一、“易学”是由经、传、学共同构成的一个知识系统。1、“经”:指是的西周时期形成的易经文本。(1)“经”:常规不变之义。(2)周易在汉代被尊为“五经”之首:易、诗、书、礼、春秋。唐:九经:礼分为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分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宋:十三经:增论语、孟子、孝经、尔雅;另“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2、“传”:指战国以来解释易经的易传。,3,(1)易传有十篇,也称十翼;“翼”是羽翼,为辅助之意。(2)十翼具体为: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3、“学”:汉以来经师、学者对周易经、传的解释。(1)四库全书总目易类:两派、六宗(2)两派:象数与义理(3)象数:汉儒的象数;京房、焦延寿的讥详;陈抟、邵雍的图书易学,为象数派演变的三宗。(4)义理:王弼的“说以老庄”;胡瑗、程颐的“阐明儒理”;李光、杨万里的“参证史事”,为义理派演变的三宗。,4,二、研究“易学”的方法1、文字训诂、考证的方法。2、解释和阐发周易经、传的义理。3、探讨易学发展的逻辑进程和规律,分析其思维方式,总结其经验、教训。三、教材与参考书:1、朱伯崑:易学哲学史四卷,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2、朱伯崑、郑万耕等主编:易学基础教程,广州出版社1993年版。3、朱熹:周易本义。4、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2005年版。四:考查方式:期末论文70%,平时成绩30%,5,第一讲易经之构成一、周易的书名意义1、“周”(1)“周普无所不备”:郑玄(2)“周”指周代:孔颖达2、“易”(1)“易”,蜥蜴:许慎说文解字(2)日月为易:周易参同契(3)“易一名而三义”:变易(交易)、简易、不易;易纬二、周易的构成1、周易的基本构在单位是“卦”、“爻”、“辞”。(1)易纬乾凿度“卦者,挂也”;“书地识爻谓之卦”:“卦”从土、从卜。(清)张惠言的观点。,6,(2)卦象的起源:一是伏羲氏观象立卦说,见于系辞下;二是文字说,见于(汉)易纬乾凿度、(宋)杨万里、(明)黄宗炎。三是画卦说,(宋)邵雍。四是源于龟卜说,屈万里。卦画由下而上、易卦的“反对”与“相对”、卦位阳奇、阴偶、易卦的九、六之数,盾板十二、腹甲九。(3)“爻者,交也”。“爻”的起源:一种看法认为是源于古代先民的生殖崇拜(郭沫若);另一种看法认为是源于古代结绳记事的习俗;还一种观点认为是与占筮用的工具有关(高亨);第四种观点认为是源于数字卦(张政烺)。阳爻源于奇数一,阴爻源于偶数六。爻有爻性、爻位与爻题,一卦中,“九”、“六”分别表示爻的阳性与阴性,称爻性;“爻位”:指爻在一卦中居于初、二、三、四、五、上的不同位置;合爻性、爻位为“爻题”。,7,2、周易六十四卦的基础是八经卦(六十四卦称为别卦)附:周易八卦取象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8,(1)取义说: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2)取象说:甲:近取诸身: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乙:远取诸物动物: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其它: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9,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旉,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莨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足,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輮,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为昏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10,3、周易六十四卦分成上下篇。附:易经上下经卦名次序歌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11,4、周易六十四卦分宫卦象次序。(1)乾、坎、艮、震为阳四宫,巽、离、坤、兑为阴四宫,每宫阴阳八卦。(2)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3)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既济,泽火革,雷火丰,地火明夷,地水师;(4)艮为山,山火贲,山天大畜,山泽损,火泽睽,天泽履,风泽中孚,风山渐;(5)震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风恒,地风升,水风井,泽风大过,泽雷随;,12,(6)巽为风,风天小畜,风火家人,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山风蛊;(7)离为火,火山旅,火风鼎,火水未济,山水蒙,风水涣,天水讼,天火同人(8)坤为地,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泽天夬,水天需,水地比;(9)兑为泽,泽水困,泽地萃,泽山咸,水山蹇,地山谦,雷山小过,雷泽归妹。,13,第二讲周易系辞保存的古筮法介绍一、系辞论揲蓍求卦的过程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14,二、南宋朱熹论断卦之方1、六爻安定,以本卦之卦辞断。2、一爻动,以动爻之爻辞断。3、两爻动,则以本卦二变爻之辞占,而以上爻之辞为主;一说以阴爻之爻辞断;二阴二阳,取上动之爻辞断。4、三爻动,占本卦及之卦卦辞,而以本卦为主;一说以所动三爻中间一爻爻辞断。5、四爻动,以下静之爻辞断。6、五爻动,取静爻之爻辞断。7、六爻皆动,乾、坤以“用九”、“用六”断,参考其之卦卦辞;余卦占之以卦辞,一说以变卦彖辞断之。,15,第三讲周易的基本体例一、乘、承、比、应1、关于“乘”与“承”:各卦中,相邻的二爻,上方的爻对下方的爻谓之“乘”;下方的爻对上方的爻谓之“承”。阴爻居阳爻之上,为“柔乘刚”,违反正道;阴爻居阳爻之下,为“柔承刚”,合于正道。2、关于“比”与“应”:“比”,邻也。卦中相邻的两个爻称为“比”,如初与二、二与三、三与四、四与五、五与上均为相邻的关系,皆可称“比”。相比的二爻,常有“乘”与“承”的关系。“应”,指的是卦下体之爻与卦上体之爻的对应关系。如下体之初爻与上体之四爻、下体之二爻与上体之五爻、下体之三爻与上体之上爻均为对应关系。阴阳交通是谓“应”;两爻皆阴或皆阳为“无应”。,16,二、当位与不当位周易之爻位,有阴位与阳位之分。六爻之中,奇数之位(即“初”、“三”、“五”)为阳位;偶数之位(即“二”、“四”、“上”)为阴位。阳爻处于阳位、阴爻处于阴位,则为“当位”;反之,则为“不当位”。“当位”象征事物的发展合乎正道;“不当位”则象征违背正道。,17,三、得中1、易每卦均有上体与下体。下体之中爻为全卦之第二爻(九二或六二);上体之中爻为全卦之第五爻(九五或六五),爻位处“二”或“五”,即曰“中”或“得中”2、“中”指行为适中,不偏不倚。守中是易的一个重要观念。3、“中”有“刚中”与“柔中”。凡阳爻居中位,象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则象征“柔中”之德。阳爻处五位,则为刚中而正;阴爻处二位,则为柔中而正。,18,四、互卦易卦六爻之间,除初爻、上爻处,中四爻又有相连互交之卦包涵其间,称为“互卦”。其中二、三、四爻合成一个三画卦,称为“下互”;三、四、五爻又合成一个三画卦,称“上互”。“上互”、“下互”相组合,构成另一个六画卦。,19,五、三才1、“三才”,亦作“三材”,指天、地、人,或曰天道、地道、人道。“三才”可用于一卦六爻所体现的三个层次,即初、二象征“地”位,“三”、“四”象征“人”位,“五”、“上”象征“天”位。2、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3、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20,六、卦主1、周易六十四卦的每卦六爻中,有为主之爻,叫着“卦主”。2、卦主有两种类型:一是成卦之主,即该卦所由以成的主爻。不论其爻位高低,其德善否,只要全卦意义因之而起,皆得为卦主。如夬卦之上六爻;二是“主卦之主”,即该卦六爻中最完美的主爻。此类卦主爻德完美,得位得时者当之。如乾卦之九五。,21,举例一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初九于“三才”属地,且与九二相比为地之下,故谓潜;虽有龙之德,因潜而未被时用,故曰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二于三才为地道,地上即田,故称田;虽不得位,但居中不偏,龙德已现,故曰利见大人。,22,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三于三才为人道,有乾德而在人道,“君子”之象;九三以阳居阳,才强志亦强,然位不得中,居上下卦交际之间,危殆之地,警戒之,得免。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既不安于地而又未能飞于天,此爻以阳居阴,其将进者,阳之情,其将退者,阴之志,故有犹豫之象;审时势可否,待时而出,见可而行,故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23,九五于“三才”为天道,故曰飞龙在天;且九五爻刚健中正而居尊位,下与九二之臣,同德相应,故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穷高曰亢,知进忘退,故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乾之六龙,在人事则喻群贤汇萃,宜各谦让巽顺,卑牧自下,“见群龙无首”,垂诫之也。,24,举例二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坤之卦,六隅十二方,大之象;六画皆偶,顺之象;两两相比,美行之象;内外重偶,厚之象;内虚,中含之象。坤之德,柔而顺,含弘光大,笃实厚重。阴从阳,故先迷后得;西南阴方,东北阳方,故西南得朋而东北丧朋;贞之为德,有所守而不变。初六:履霜,坚冰至。居事之初,失之未远,能识“履霜”之后将继之以“坚冰”,从而复归于善,则不至于有悔,大善而吉之道。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乾之九五,坤之六二,各居阴阳之本位,合中正之,25,德,乾以君道,坤以臣道;“直”者无邪曲,“方”者,止而守常,“大”,谓其功。“不习无不利”,“不习”者,谓其自然而能,道德经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六三居下卦之上,有“从王事”之象;以阴爻居阳位,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之象,故有含章之义;且因“无成”而得“有终”。六四:括囊,无咎、无誉。四爻虽柔顺得正,而居失其中,故不足于有为;四近五,两柔闭隔,故有括囊之象;括囊,虽无咎,亦无誉。,26,六五:黄裳,元吉。黄属中央之色,裳下服,六五守中而居下,能柔中而守节,故元吉。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居外卦之外,故曰“野”;爻变成“剥”,一阳敌五阴之象,阴阳皆损,故“战于野”而“其血玄黄”。用六:利永贞。乾之用九,以过刚强,宜守无首之戒;坤之用六,阴、臣、妻之道,守恒常之德,不可变动,故利永贞。,27,举例三: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震动在下,坎险在上,动乎险中,能动虽可以亨,而在险则宜守正。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磐:大石;桓:柱子。屯难之初,以阳在下,又居动体,而上应阴柔险陷之爻,故有磐桓之象。居得其正,故其占利于居贞。又本成卦之主,以阳下阴,为民所归,侯之象也。此爻以正居刚,处险能动,虽有济屯之才,今居众阴之下,上应坎水之险,未足以自持,唯守其正,以待时机,如磐桓之居下。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28,六二,阴柔中正,有应于上,而乘初刚,故为所难而邅回不进。然而非寇也,乃求与己为婚媾耳。但己守正,故不之许,至于十年,数穷理极,则妄求者去,正应者合,而可许矣。以震、坎皆有马象,故称“乘刚”曰“乘马”,互卦有坤,坤数十,数之极也,谓之“十年乃字”。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阴柔居下,不中不正,上无正应,妄行取困。互卦为艮,艮者,止也。此爻以阴居阳,有阴柔而躁动之性,且乘、应皆阴,无良师益友训导,为即鹿无虞之象。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阴柔居屯,不能上进,故为“乘马班如”之象。然初九守正居下,已应于己,故其占为下“求婚媾”则吉也。六四之位,与九五之君,刚柔相接,然以阴居阴,其才不能济天下之屯,故欲进而复止,“乘马班如”也;初九为刚明有为之才,求之偕往,吉无不利。,29,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九五虽以阳刚中正居尊位,然当屯之时,陷于险中,虽有六二正应,而阴柔才弱,不足以济。初九得民于下,众皆归之,九五坎体,左右股肱之臣,亦皆阴柔而无济屯之力,有膏润而不得施,为屯其膏之象。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上六以阴居阴,在全卦之终,坎险之极,运尽道终而不能济。三阴而不我应,虽下比五,以屯膏贞凶,不足归之。阴柔无应,处屯之终,进无所之,忧惧而已,故其象如此。,30,第四讲周易的性质、成书过程、思维特点及其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关于周易的性质1、是阐发天道及人事教训的义理之书。(1)这种认识从易传即开始出现。周易系辞:“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人地道焉”(2)易传后,解释周易主要有两大派:象数派与义理派,他们一般倾向于认为周易是一部义理之书。第一,象数学派主张通过研究象与数来理解周易的真实内容。所谓象,指卦象以及八卦所取事物之象,再加上卦辞和爻辞中讲到的物象;所谓数,指系辞中提到的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第二,义理学派则抛开象数,重点以卦爻辞等来阐发哲理。如王弼的“得意忘象”论。,31,(3)春秋时期,此观点即已萌芽。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其在后乎?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左传宣公十二年晋楚之战,荀首认为晋必败。“周易有之,在师之临,曰师出以律,否藏,凶。执事顺成为藏,逆为否。众散为弱,川壅为泽。有律以,32,如己也,故曰律。否藏,且律竭也。盈而以竭,夭且不整,所以凶也。不行之谓临,有帅而不从,临甚焉,此之谓也。果遇,必败。”春秋时期解易之取义说举例:左传襄公九年鲁穆姜被贬东宫,占筮得艮之随,史官推断:“随,其出也,君必速出。”穆姜说:“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为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虽随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左传襄公九年),33,左传昭公十二年,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叛,筮得坤之比,请教子服惠伯。“吾尝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外强内温,忠也;和以率贞,信也。故曰黄裳元吉。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元,善之长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饰;事不善,不得其极。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且夫易不可占险。将何事也,且可饰乎?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参成可筮。犹有缺也,筮虽吉,未也。”(左传昭公十二年)春秋解易象数、义理兼用例国语晋语四重耳流亡,筮得屯、豫两卦,司空季子认为:,34,“震,车也。坎,水也。坤,土也。屯,厚也。豫,乐也。车班外内,顺以训之,泉原以资之,土厚而乐其实,不有晋国,何以当之。震,雷也,车也。坎,劳也,水也,众也。主雷与车,而尚水与众。车有震,武也;众而顺,文也。文武具,厚之至也,故曰屯。其繇曰: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主震雷,长也,故曰元。众而顺,嘉也,故曰亨。内有震雷,故曰利贞。车上水下必伯。小事不济,壅也,故曰勿用有攸往,一夫之行也,众顺而有武成,故曰利建侯。坤,母也。震,长男也。母老子强,故曰豫。其繇曰:利建侯,行师。居乐、出威之谓也。是二者,得国之卦也。”取象:震为车、为雷、为长男;坎为水、为众;坤为土,为母。取义:震为动,坎为劳,坤为顺,屯为厚,豫为乐。以行,35,师、居乐解豫;以文武具解厚之至。2、朱熹认为,周易原本是供卜筮用的书。“易本卜筮之书想当初伏羲画卦之时,只是阳为吉,阴为凶,无文字,某不敢说,窃意如此。后文王见其不可晓,故为之作彖辞。或占得某爻处不可晓,故周公为之作爻辞皆解当初之意”(朱子语类)二、关于周易的成书和作者1、班固汉书艺文志“人更三圣”之说。伏羲画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孔子作易传解经2、朱熹的“人更四圣”说,认为有伏羲氏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伏羲之易只有八种卦象,文王则重而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到孔子作易传。3、疑古派认为卦爻辞不可能为文王、周公所作。晋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明夷六五爻“箕子之明夷”,36,4、周易成书有一个过程,卦辞、爻辞可能不是一人所作;卦爻辞中所提到的历史人物、事件,其下限没有晚于西周初年,故卦爻辞作于殷周之际或周初,与当时的负责占筮的官吏卜史有关。三、关于周易的思维形式和特点1、易中有直观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象数思维等的思维形式,有其重要价值。(1)直观思维:以感官的直接感受或经验判定事物及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思维方式。,37,易经中的卦爻辞,大多是前人处理生活中所遇之事的经验记录,出于个人的体验而不是一般的事理或原则。如履卦卦辞:“履虎尾,不咥人,亨”陈侯占卜所得观之否,观之六四:“观国之王,利用宾于王”鲁昭公七年秋八月,卫襄公死,其两位公子,一位名絷(zhi),一位名元,絷年长,但为跛足,元年幼,但为全人。卫大夫孔成子与史朝计议由谁继位,得屯之比,屯之卦辞“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初九爻“磐桓,利居贞,利建侯。”(2)形象思维通过对事物印象的再现、折卸、组装去体会事物中包含的道理。形象有二:一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形象,一是人们用以表示事物形象的符号。,38,易经以八卦及六十四卦卦象来表达人事祸福、展示吉凶之义,属形象思维。(3)逻辑思维以形式逻辑的法则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乾之初九,“潜龙勿用”;九二,“现龙在田”;九三,“终日乾乾”;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两两相耦,非复即变”(4)辩证思维如变易思维(泰之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相成思维(卦序之编排)、整体思维(“三才”),39,(5)象数思维以符号、数为媒介,认识、推断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思维形式。“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弯,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系辞)“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说卦)4、周易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甲、关于宇宙演化论:从起源上探讨宇宙的统一性问题。第一、周易系辞的宇宙生成模式: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40,周易系辞:“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第二、由虚向实、由少向多演化的宇宙生成模式。易纬乾凿度:太易(无形无象)、太初(有气,但无固定形态)、太始(有形无质)、太素(有质)、太极(虽有形质,但无区分、阴阳未分、天地未萌、混沦一体)周敦颐“太极图说”。邵雍“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二分法”构筑其宇宙演化的图式。乙、关于宇宙本体论:从本质和现象的关系角度探讨宇宙的统一性。魏晋以王弼为代表的本无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北宋程颐、南宋朱熹为代表的理本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南宋杨简为代表的心本论(“心为太,41,极”);北宋张载、明清之际王夫之为代表的气本论(“一物两体”、“象外无道”)。丙、关于宇宙形态说:天地万物以何方式存在?“神无方而易无体”、“日新”与“唯变”说。丁、关于天人关系说:“推天道以明人事”;“天地设位,圣人成能”:“裁成辅相”,42,第五讲易传的基本知识一、易传形成的年代和作者1、易传的内容、地位:(1)内容: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2)地位:战国、汉,有“经”的地位,被尊称为“易”。2、易传的形成年代。(1)彖传最早,在荀子以前,孟子之后,为战国中后期作品。第一,荀子大略引彖传文意解周易咸,彖传写成,当在荀子之前。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43,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荀子大略无“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代之以“以高下下”,用来说明“柔上而刚下”。第二,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二三子问、缪和分别引谦彖之文。韩诗外传对缪和与谦彖相同的“天道毁盈而益谦”一段,称“易曰”,对缪和的其它内容称引则不称为“易曰”。缪和写成在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前。第三,彖的“时中”说、“顺天应人”说、“养贤”说,与孟子有继承关系。如艮彖“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同人彖“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与孟子公孙丑赞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意同。革彖“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44,天而应乎人”;与孟子离娄上“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意同。颐彖“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与孟子万章下“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同,故彖形成年代,可以定在孟子后,荀子前,约在战国中期以后。(2)象传为战国后期作品。第一,象传包括大象和小象。高亨认为,因彖已解卦辞,但不及爻辞,故大象只解六十四卦卦名、卦义,而不及卦辞;小象则补解爻辞,并采爻位说。因此,象出于彖之后。第二,象传的文句,许多地方发挥了彖传的说法。坤彖“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大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泰彖“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大象“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否彖“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大象:“天地不交,否”。等等。,45,第三,象传的下限,当在礼记中庸礼记深衣前。礼记深衣曾引坤卦六二小象文“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中庸“(君子之德)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与象传意同。象可以看作战国后期的作品。(3)文言出于彖、象之后。第一,文言是经师讲解乾坤两卦卦爻辞的记录。其对乾卦卦辞元亨利贞的解释,是抄录左传襄公九年穆姜对随卦卦辞的解释;文言其它解释,亦多引彖象文意,加以发挥,故出于彖象之后。如其“乾元”联读,引彖解之曰“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小象解坤六二爻辞说“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文言则说:“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等等。,46,第二,文言下限,当在吕氏春秋前。文言解乾卦九五爻辞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吕氏春秋应同“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鼓宫而宫动,鼓角而角动。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两者意同。(4)系辞出于战国时期。第一,1974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系辞,内容基本同于今本。马王堆三号汉墓葬于汉文帝前元12年(公元前168年),帛书抄写讳邦为国,但不避汉惠帝刘盈讳,其抄写年代当在汉初高祖年间。其祖本则可能为战国时期。第二,其阴阳刚柔的筮法体例,“太极”、“精气”等概念、命题,可推知系辞上限当在彖、庄子大宗师之后。,47,第三,据帛书本系辞和陆贾新语引系辞文,此传下限当在战国末期。(5)说卦出于战国时期。第一,司马迁认为,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故汉武帝时说卦尚存,为太史公所亲见。第二,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易之义,摘引了说卦前三章,帛书周易六十四卦排序也是基于说卦的乾坤父母说,故在帛书周易和易之义写成前,说卦已存在,故说卦也是战国时期的作品。(6)序卦出于战国晚期。第一,序卦文,淮南子缪称训称引过。韩诗外传卷八“孔子曰:易,先同人,后大有,承之以谦,不亦可乎!”第二,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竹简宋玉御赋,知小言赋为战国晚期作品。小言赋中记楚襄王的一段话:,48,“一阴一阳,道之所贵;小往大来,剥复之类也。是故卑高相配而天地位,三光并照则大小备”,证明宋玉与楚襄王都熟读过序卦系辞。(7)杂卦可能为先秦的作品。依王充论衡正说,是汉宣帝时初年补入,为汉武帝时河内女子发老屋所得,也可能是先秦的作品。3、易传的作者(1)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等认为易传的作者是孔子。“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司马谈:把“正易传、序春秋”看成是孔子事业的继续。陆贾新语道基说“后圣(孔子)乃定五经,明六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孔氏为之彖、,49,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2)今本易传虽非全部由孔子亲著,但与孔子有密切关系。第一,孔子读过易。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乎!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为周易恒卦九三爻辞。第二,帛书要的作者认为孔子晚而喜易。孔子力辨自己“好易”“与史巫同途而殊归”,“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此与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孔子“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意同第三,易传对卦爻辞的解释,大都取孔子的人道教训之义,象传文言传尤为突出。因此,否认易,50,传与孔子易说的关系,是不正确的。(3)易传受孔子思想影响,又吸收了当时其它学派的观点。其中,儒家的伦理观和政治观,道家和阴阳家的天道观,是易传解易的指导思想。易传中重要思想是讲阴阳变易法则,据论、孟,孔、孟不讲阴阳变异,此观念出于道家和阴阳家。二、易传的体例和思想(一)彖传的体例和思想1、“彖”之义及彖传之功用。(1)彖之义,本指卦辞。(2)彖传的功用:释卦辞、卦名和一卦之义。彖传原来独立成篇,现放在各卦的卦辞之后(乾卦特殊,放在卦、爻辞和用辞之后),是经后人的改动。,51,2、彖传的解经体例(1)分析别卦卦体、卦名卦义、卦辞。甲、分析卦体。从经卦的卦德入手:卦德即八卦的性质。乾:健、刚、阳;坤:顺、柔、阴震:动、刚;巽:入、柔、逊坎:险、刚;离:丽、柔、文、文明、聪明艮:止、刚、笃实;兑:说、柔例如: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蒙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朱熹周易本义:“九二内卦之主,以刚居中,能发人之蒙者,而与六五阴阳相应,故遇此卦者,有亨道也。,52,我,二也。童蒙,谓五也。”“九二以可亨之道,发人之蒙,而又得其时之中。”“志应者,二刚明,五柔暗,故二不求五而五求二,其志自相应也。以刚中者,故能告而有节。渎,筮者二三,则问者固渎,而告者亦渎矣。蒙以养正,乃作圣之功,所以释利贞之义也。”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六四,困蒙,吝。六五,童蒙,吉。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53,例如: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需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从经卦的卦象入手:指八卦的取象乾:天、君子、上;坤:地、小人、下震:雷;巽:风、命(教令)、木坎:水、雨;离:火、明(日)、电、女艮:山、男、贤人;兑:泽(水)、女例如: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屯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天运)草(杂乱)昧(晦冥),宜建侯而不宁(天下未定,名分未明,宜立君以统治)。,54,乙、阐释卦名、卦义。释卦名,或用义训,如师彖:“师,众也”;比彖:“比,辅也”。或用声训,如需彖:“需,须也”;咸彖:“咸,感也”。或两者并用。习坎彖:“习坎,重险也”。释卦义,一是就别卦卦名本字进行推阐。例如:谦:亨,君子有终。谦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朱熹周易本义:谦者,有而不居之义。止乎内而顺乎外,谦之义也。山至高而地至卑,乃屈而止于其下,谦之象也。占者如是,则亨通而有终矣。有终,谓先屈而后伸。,55,睽彖曰:“天地睽而其事用,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二是就卦名之义进行论述。例如: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颐彖: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2)解释别卦卦象噬嗑彖:“颐中有物曰噬嗑”鼎彖:“鼎,象也,以木巽火,烹饪也”(3)剖析爻位、爻义爻位包括:当位说、应位说、中位说、承乘说、往来说、趋时说等分析爻位主要是确定最能反映卦旨的主爻,即成卦之主。,56,3、彖传的思想(1)自然观甲、乾元、坤元为万物所以生、成的根源乾彖:“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坤彖:“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生。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乙、如何生成?交感说。泰彖:“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丙、万物存在的状态:盈虚消息说。,57,丰彖:“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王假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宣照天下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剥彖:“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丁、事物消息盈虚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恒久与顺动说。恒彖:“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豫彖:“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58,服。豫之时,义大矣哉。”(2)政治观甲、法天因人、法天治人:神道设教。观彖:“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贲彖:“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乙、强调尊卑等级秩序。家人彖:“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丙、提出变革之说。,59,革彖:“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其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丁、“尚贤”、“养贤”、“不害民”、“损上益下”。大畜彖:“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节彖:“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益彖:“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60,(3)人生观甲、尚中守正说讼彖:“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乙、好谦说谦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二)象传的体例和思想1、大象传的体例和思想(1)体例第一,分析别卦卦象并由此点出卦名;第二,君子观象所获得的政治和道德启示。,61,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第三、对别卦卦象的分析,大象与彖不同。彖一般都是先言下卦,再言上卦,由下至上。如,62,屯彖:“雷雨之动满盈”,屯大象:“云雷,屯”;蒙彖:“山下有险,险而止”,蒙大象:“山下出泉,蒙”。这是因为大象只解卦象,不及卦辞,而彖则要解释卦辞,而卦辞与爻辞又有关联,故要遵爻之次序,由初而上。第四、大象只从正面立言,不谈某卦的负面意义。认为人谋起决定作用,只要人为恰当,凶可化吉。2、思想(1)政治观:容民畜众,裒多益寡,厚下安宅,明罚敕法。(2)人生观:提出“育德”、“崇德”、“厚德”诸说。(3)修养工夫论:“修省”、“反身修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二)小象传的体例和思想1、体例:小象释爻辞,主要有取义说、爻位说两种,63,体例。取义说主要包括阐明易理、训释字义;爻位说则阐释爻德、诠释爻位、阐释爻义。第一,阐明义理。小象以往复、时为重要的易理。睽:小事吉。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九二,遇主于巷,无咎。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睽六五小象:“厥宗噬肤,往有庆也。”坤六三小象:“含章可贞,以时发也。”第二,训释字义。乾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乾九四小象:“或跃在渊,进无咎也。”,64,屯六二:“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屯六二小象:“十年乃字,反常也。”第三,阐释爻德。爻德指爻的德性象征。小象以阴阳、刚柔、顺、从等概念为解释爻性。乾初九小象:“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坤初六小象:“履霜坚冰,阴始凝也。”第四,诠释爻位。对初爻,称为始、下、卑、穷;以疑、反复称三、四爻;对上爻称为上、亢、穷、终、盈等。谦初六小象:“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乾九三小象:“终日乾乾,反复道也。”坤上六小象:“龙战于野,其道穷也。”第五,阐释爻义。小象传一是从爻位进行解释,包括“得中”、“当位”;二是从爻际关系进行解释,如应、敌、乘、承、志行,此与彖传解释卦辞同。2、思想:,65,(1)政治观:甲、民本思想观九五小象:“观我生,观民也。”屯初九小象:“以贵下贱,大得民也。”谦九三小象:“劳谦君子,万民服也。”颐六四小象:“颠颐之吉,上施光也。”乙、维护尊卑等级制度讼六三小象:“食旧德,从上吉也。”蹇上六小象:“利见大人,以从贵也。”家人六四小象:“富家大吉,顺在位也。”(2)人生观:修身思想复初九小象:“不远之复,以修身也。”家人上九小象:“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复六五小象:“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66,三、文言的体例和思想(一)文言传的解经体例1、文言传的结构:乾文言坤文言2、文言传解释卦辞的体例第一、对卦辞逐字解释:如乾文言第一节: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第二、发挥卦辞大义:如坤文言第一节: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3、文言传解释爻辞的体例第一、问答式如乾文言第二节: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67,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拨,潜龙也。”第二、定义式如乾文言第三节:“潜龙勿用”,下也;“现龙在田”,时舍也。第三、引证式如坤文言第二节: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第四、重点注释式如乾文言第二节:九四重刚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二)文言的思想1、人可以参赞天地化育,与天地合德。“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68,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2、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在于进德修业乾文言“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坤文言“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四、系辞的体例和思想(一)“系辞”的含义:1、指系卦爻辞于卦爻象之下。2、总论所系卦爻辞的大义。(二)对卦爻辞的意义等的解释(1)取象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2)取义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69,(三)论易经的性质1、易经是讲圣人之道的典籍圣人之道有四:察言、观变、制器、占卜2、易经是讲道德修养的书“三陈九卦”:履为循礼,谦为行谦,复为复正,恒为守正,损为自损不善,益为施益于人,困为遭困守操,井为井养不穷、居守道德,巽为因顺申命、展示道德。(四)论易经的基本原理1、一阴一阳谓之道(1)将周易的原理概括为一阴一阳:如卦画、卦象(乾坤、六子、六十四卦)(2)将事物的性质及变化法则概括为一阴一阳:如天地、日月、寒暑、昼夜、刚柔、幽明、男女、进退、辟阖、屈伸、贵贱等“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70,鲜矣。”2、刚柔相推而生变化(1)卦象和爻象的特征是变化“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2)变通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3)阴阳相互作用,既相交,也相攻。“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4)阴阳变化与其规律。“阴阳不测之谓神”“神无方而易无体”,但又“贞夫一”。“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71,3易与天地准(1)“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2)易源于观物取象(故与天地准):“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3)易之理即宇宙天地万物的法则,掌握此理则可以德配天地,知周万物,道济天下。“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五、说卦、序卦与杂卦(一)说卦1、论易道的精神,72,(1)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2)三才之道“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2、先天八卦说(1)先天八卦方位“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2)先天八卦次序“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3、后天八卦说,73,“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4、象例(1)取义说:乾,健也;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