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摘摘 要要 民事再审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的一种特殊审判制度,也是我国 民事诉讼程序的补救程序。由于现行的民事再审制度主要是参照前苏联模 式,在再审程序的启动上,强调国家干预权,忽视当事人处分权;在事实 认定上,追求客观真实,忽视法律真实;在纠错程序上,注重实体公正, 忽视程序公正, 从而导致了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再审案件泛滥, “终审不终” 的现象,不仅浪费了法院和当事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损害了司法 权威,削弱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不利于法制建设的进程。在人民法院改 革向纵深推进,人们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完善现行的民事再审制 度,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 重构我国的民事审制度,我们应当克服将“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指导 思想绝对化的错误倾向,重新确认民事诉讼目的,确保当事人诉讼权利的 行使,兼顾纠正错误裁判与保持生效裁判稳定性、权威性,以实现判决既 判力与判决瑕疵之救济的平衡,使社会正义与秩序相协调。 现代司法理念下,对既判力的维护依然是一个极为核心的原则。为了 维护判决所确定的秩序,提高裁判的权威性、终局性,应重新构建我国的 民事再审制度,既承认既判力理论又设立再审制度。为了使既判力理论与 再审制度协调发挥功能,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衡平关系,通过对再审提起 条件的严格限制,设计有限再审的制度,以维护判决的终局性。 重构民事再审制度,应当取消法院决定再审,弱化检察院抗诉提起再 审,确立当事人为提起再审的主导力量。对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 的案件,方由检察机关抗诉。 构建我国的民事再审制度, 应该在民事诉讼法中确立再审不反复原则, 实行一次再审终局。对它的提起范围应予以严格限制。将再审之诉的启动 时限限定为6个月,自当事人知悉再审事由之日起始计算,但自裁判生效 之日起满两年的,不得提起再审之诉。重构我国民事再审制度时,应当建 立规范的再审复查程序,一个严格完善的复查程序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再 审之诉是否合法的审查阶段,主要审查是否具有提起再审之诉的诉讼要 件。二是再审之诉有无再审事由的审查,在审查的基础上对再审之诉的请 求作出裁判。 关键词:关键词:民事再审制度 审判监督程序 弊端 重构 2 1 abstract civil retail procedure is a special trail system of china civilprocedural system, as well as the recovery procedure of civil procedure. the current civil retrial procedure has many disadvantages: sharpincrease of civil retrial cases, final judgment being not final, chaosin litigation order leading to low efficiency and instability of judicialprocedure. it is unavoidable task to remand the current civil retrialprocedure. reformulates our country civil retrial system, we may do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we should overcome the absolute wrong tendencies guiding ideology which is “right wrongs by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reaffirm civil purposes, ensure the exercise of the right of the parties, establish and maintain effective balance between correcting mistakes judgment and stability、authority, achieve the balance of relief to flaw judgment and res judicata, coordinate social justice and order, which should be new guiding ideas of civil retrial system. in modern judicial philosophy, the maintenance of res judicata is still a very core principle. to safeguard law order established by the judgment, enhance the authority and finality of a magistrate, our countrys civil retrial system should be re-established. we should recognize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 judicata and build theoretical system retrial. in order to coordinate res judicata and the retrial system, we must correctly balance the relations, through the strict limit to retrial conditions to build the limited retrial system, to maintain the finality of judgment. reconstructs the civil retrial system, must cancel court decision-making of retrial, attenuate procuratorate to retrial for appeal, only the party have right to initiate a retrial. when it involves the national interest or the social public interest case, procuratorial agency can has the right to ask for retrial as litigants status prosecu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civil retrial, a retrial should not be repeated in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which established the principle that the final implementation of a retrial. it should be strictly limited the scope of retrial. startup time will be limited to six months, since the client knows retrial starting date, but the 2 expiration of two years from the effective date of the magistrate. litigation may not take retrial. normative procedures of retrial should be established on reconstruction of the civil retrial system. a rigorous review process includes two stages: the first phase of the review is the legality of retrial proceedings. major review of whether proceediings conditions accord with retrial proceedings or not. he second is the examination retrial lawsuit, and then make the judgment. key words: civil retrial system trial supervison procedure shortcomings reconstruction 1 目目 录录 引引 言言 . 1 1 一、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基本构架及主要价值取向一、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基本构架及主要价值取向 . 2 2 (一)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基本构架 . 2 (二)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主要价值取向 . 3 二、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立法缺陷二、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立法缺陷 . 7 7 (一)职权提起再审干预了当事人的处分权,且有违诉审分离原则 7 (二)再审事由和条件过于原则或不严谨,司法实践中不便掌握 . 8 (三)再审无次数限制,影响了程序的安定性与裁判的既判力 . 10 (四)再审管辖及抗诉的级别管辖不合理,容易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 11 (五)案件提起再审后中止原判决执行的规定不科学 . 12 三、我国民事再审制度在实践中的尴尬及常见的认识误区三、我国民事再审制度在实践中的尴尬及常见的认识误区 . 1313 (一)实践中的尴尬 . 13 (二)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常见的认识误区 . 16 四、完善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建议四、完善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建议 . 2323 (一)确立“确信真实,依法纠错”的指导思想 . 23 (二)将再审程序从审判监督程序中独立出来,建立有限制的再审之 诉 . 24 (三)强化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主导权,重新划分不同主体的权限 . 25 (四)限定再审案件范围,防止纠错扩大化 . 26 (五)细化再审之诉的事由,避免界限不清 . 27 (六)调整再审管辖,提高再审权威 . 27 (七)明确再审期限及再审次数,防止久拖不决和无理缠讼 . 28 结束语结束语 . 303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131 2 1 引引 言言 再审程序,是有审判监督权的法定机关,或者当事人认为人民法院已 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有错误,提起或申请再审,由人民 法院对案件进行再次审理的程序。再审程序并不是每一个民事案件必经的 程序,只是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而且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才 能使用的一种特殊的审判程序。 “是不增加审级的、 具有特殊性质的、 独立 于一审程序和二审程序的审判程序。”1 由于我国现代化法制建设仍然处在起步阶段,人民法院的法官素质参 差不齐,再加上司法腐败等原因,错案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我国于上个 世纪八十年代设立的民事再审程序为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权,依法纠正生 效的错误裁判,维护当事人之间利益平衡,提高办案质量等发挥了积极作 用。 但受前苏联的影响, 粗糙地设立了审判监督程序, 从名称到构造的理 论基础,指导思想,功能定位等均先天不足,体现了强烈的国家干预,在 司法实践中产生了种种弊端,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申请再审难、 申诉难的状况非常突出,当事人寻求再审制度来纠正错误裁判的愿望很难 得到实现;另一方面, 由于终审法院级别低、法院功能设置不科学等缺陷 使审级制度在统一法律适用、纠错和吸收当事人不满方面的功能没有得到 很好的发挥, 导致部分案件质量不高, 也刺激了当事人对再审程序的需求, 加之再审缺乏严格的限制,使再审程序频繁启动,再审案件数量居高不下, 出现了“再审滥”的现象,导致再审程序已远远超越“补充”或特别救济的地 位, 破坏了生效裁判的稳定性和司法的权威性, 严重冲击了现行审级制度, 已使两审终审制名存实亡。 近年来,我国现行民事再审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已引起了理论界、实 务界的关注,相关的研讨也不断见诸报刊。本文从现行民事再审制度的局 限和运行现状入手,对现行民事再审制度的理论进行分析,辨析现行民事 再审程序的不足,对我国现行民事再审制度的改革理论提出建议,以期改 观再审制度的现状。 1 刘家兴主编: 民事诉讼法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6 月,第 217 页。 2 一一、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基本构架及基本构架及主要价值取向主要价值取向 (一)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基本构架(一)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基本构架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在第十 六章专门设立了民事再审程序,该章用十二个条文对我国的民事再审程序 作出了规定。从该章的设计看,主要规定了以下方面的内容: 1. 提起再审的主体。民诉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 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 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 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 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 审。第一百七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 为有错误的,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 止判决、裁定的执行。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 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 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审判监 督程序提出抗诉: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二) 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三)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 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四)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时有贪污受贿、 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 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时。从以上四条的规定中可以看出,我国民诉法 中规定的提起再审的主体分别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符合再审申请 条件的当事人。 2. 提起再审事由。再审事由因提起再审的主体不同,其事由也各不相 同。如前所引述的民诉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判定再审 的理由是“原判决、裁定确有错误。”而根据民诉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的 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必须符合下列五种情形之一:(1)有新的证据, 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2)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 的; (3)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4)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 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5)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有贪污 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致于人民检察院抗诉的理由,根据前 述所引用的民诉法第一百八十五条的规定,则有四种情形。这四种情 3 形与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条件相比,除没有“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 裁定的”的情形外, 其他完全相同。 也就是说, 人民检察院不能以有新的证 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为理由而提起抗诉,对符合其他四种情形之一 的,则均可提起抗诉。 3. 提起再审对象。从前述民诉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第一百七十八 条、第一百八十五条的规定看,再审对象是已经生效的判决或者裁定。但 根据民诉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一百八十一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 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 容违反法律的,可以申请再审。经人民法院审查属实的,应当再审。当事 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关系的判决, 不得申请再审。 也就是说, 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也是再审对象,但解除婚姻关系的生效判决不 是再审对象。同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诉 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百零七条之规定,按照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 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以及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审理后维持 原判的案件,其生效的判决、裁定也不属于再审对象。 4. 提起再审时限。根据民诉法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当事人申请 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提出。即当事人申请再审 的期限只限于判决、裁定或调解书生效后两年内,且两年为不变期间。对 人民法院依职权决定再审的期限,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期限,法律在此未作 限制性规定。 5. 再审审理程序。根据民诉法第一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发 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 所作出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可以上诉;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 第二审法院作出的、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 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二)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主要价值取向(二)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主要价值取向 对一项制度进行评价,首先要探寻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什么,其价值目 标是什么,然后才能通过它的现实效果来对比分析其得失。从应然的角度 看, “再审制度正是在裁判的稳定性、 权威性与正确性、 公正性之间寻求平 衡的结果,体现了法治社会既要维护裁判权威,又要追求裁判公正的价值 4 取向”。2但从实然的角度看,制度的实际内容所反应的价值取向不一定符 合其总体目标。我们不妨从民事再审制度的指导思想、制度框架隐含的司 法理念以及具体条文所显示的立法用意等维度来分析它的价值取向。 1. 强调客观真实,体现纠错的坚定性。 我国民事诉讼法是根据“实事求是、有错必纠”这一立法指导思想设计 再审程序的,从这八个字的字面意思可以看出一种简单而善良的政治思 维,即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维护正义,发现错误一定要坚决予以纠正。 “实事求是、有错必究”对司法机关而言意味着无论什么时候发现生效裁判 的错误且不管错误的性质和程度,都应当主动予以纠正,对当事人而言, 只要他认为生效裁判有错误,就可以不断地要求再审。 2. 强调职权监督,体现纠错的强制性。 我国的民事再审程序是在审判监督程序的撬动下运行的,是法律赋予 某些特定主体的一种权力,而不是权利。它不同于一般的民主监督,也不 同于党内监督,因为这些监督不会必然引起法律后果。而审判监督权的行 使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即启动再审程序。其目的是通过公权力强 制性地进行监督、纠错,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司法公正,以维护 司法权威。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再审程序的启动,并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 法院及检察机关有较大的主动权。在审判监督程序下,当事人的申请再审 必须经过人民法院审查、 决定再审才能进入后续程序, 人民法院通过审查, 认为原裁判确有错误而依法再审,这时,已把当事人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 志,反映的是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审判职能和监督职能,当事人的 再审申请,只能被视为是引起再审程序的一个导索条件或一个外部条件。 因此,再审程序的启动本意是体现公权力纠错的强制性,增强司法救济的 保障力,但是却因过于浓厚的职权主义色彩而造成了对私权的强制干预及 对诉审分离等司法原则的破坏。 3.允许多元主体并存,体现纠错的全面性。 与1982年民事诉讼法关于再审程序的规定相比, 现行民事诉讼法增加 了当事人以申请再审的方式启动再审程序,这是对当事人诉权内涵的丰富 和发展; 完善和落实了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监督权的内容及方式。 现行 民 诉法中规定的提起再审的主体分别是:(1)人民法院。具体包括享有 2 谭兵主编: 民事诉讼法学 ,法律出版社 2004 年 1 月第 1 版,第 367 页 5 审判监督权的各级人民法院院长、上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2) 符合再审申请条件的当事人;(3)享有法律监督权的上级人民检察院和 最高人民检察院。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多元化,体现了全方位、多途径纠错 的立法用意,意味着只要发现存在错误裁判则当群起而纠之,司法部门对 自身的裁判瑕疵也要主动纠错,不会坐视不管。 4.再审无时间、次数限制,体现纠错的彻底性。 除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在法定期限内提出外,法院及检察机关行使职权 发动再程序不受时间限制,意味着既然存在裁判错误,无论何时发现都一 定要纠正。 再审无次数限制,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人民法院、人民 检察院亦可以启动再审程序,但没有规定可以再审几次,导致再审无终审 的缠讼怪圈。法律这样规定的目的,旨在增设再审的审级和次数,尽可能 多地为实现公平正义提供时间和空间,体现了不达公正绝不罢休的彻底纠 错精神。但却往往以破坏程序的安定性和增加诉讼成本为代价,脱离现实 的良法美意常常走向它的反面。 通过对我国民事再审程序所昭示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民 事再审程序作为一种特别程序、补救程序,其目的是通过“坚决、彻底、全 面、 干净”地纠错, 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得到补救, 使一些不应失去的权利 和利益得到弥补和偿还;使司法机关不应失去的公正和权威得以补正,以 唤起全社会对法律的尊重,不致使“一般民众对司法正义产生怀疑,对不公 正的裁判结果失望而寻求非正常途径来解决,从而会影响社会的安定”。 3这 种价值取向的出发点是善良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却过于理想化,在司法 实践中难以避免地顾此失彼,引发了以下价值冲突: 1.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冲突。在指导思想和事实认定上,过于强调 难有止境的客观真实,忽视法律真实。认定案件事实受法官价值观、社会 阅历、知识水平、思维习惯、心理偏好、道德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审判上 所能达到的只能是形式真实, 而不可能是事实真实。 ”4司法权具有被动性、 中立性等特性,也决定了在民事诉讼中追求客观真实只能是有限的、相对 的,没有绝对的客观真实。 2.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再审程序的启动上,因过于强调国 3 陈瑞华:“司法权的性质”,法学研究2000 年第 5 期,第 36 页 4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59 页 6 家干预权,从而忽视了当事人处分权。这种强制性纠错的善良用意客观上 导致在用职权救济司法秩序的同时“误伤”当事人的处分权。 3. 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冲突。再审事由中规定“人民法院违反法定 程序, 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 裁定的”, 即表明实体公正是高于程序公正 的终极目标,与现代司法理念重视程序公正的价值观难以调和。 4.个案的公正性与程序的安定性和生效裁判的既判力的冲突。现行再 审程序“尤其强调了个案的实体公正,意在使每一个案件都得到正确处理, 使每一个错误都得到彻底纠正”5,希望“坚决、彻底、全面、干净”地扫除 错误来维护司法的权威和社会正义,却过多地执着于个案的公正性,从宏 观上忽略了程序的安定性和生效裁判的既判力,浪费国家的司法资源,反 而在民众中造成了一错再错、终审不终的印象,最终损害了司法权威,其 负面价值更大。 5 李祖军:“论民事再审程序”,现代法学2002 年第 5 期 7 二、二、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立法缺陷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立法缺陷 尽管我国的再审程序在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 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该程序在实际中发挥的作用却并不能令人满 意。原因在于,这一程序在制度设计上就有“先天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职权提起再审干预了当事人的处分权(一)职权提起再审干预了当事人的处分权,且且有违诉审分离原则有违诉审分离原则 首先,职权提起再审有违私法自治原理,干预了当事人的处分权。处 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支配自己的民 事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其核心是当事人依法享有处分权,包括对实体权 利和诉讼权利的处分。 6只要不涉及到损害国家利益、 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 法权益, 当事人可以在私权的范围内行使其权利, 包括决定是否提起诉讼, 向哪些主体主张权利,主张什么权利等。在民事诉讼中,这些权利的行使 应该由当事人自行决定, 国家权力一般不应干预或尽可能地少干预。 但是, 由于我国人民法院及相关机关在这方面被赋予了相当大的职权,法院、检 察院可以在当事人未提出申请的情况下主动依职权引发再审程序,且无时 间限制,明显带有国家干预的色彩,将公权力随意介入了私权利之中。对 于生效的民事裁判,一旦法院和检察院发现“确有错误”或认为符合民诉法 规定条件,即可主动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不仅不受诉讼时效、次数和既 判力的限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不以当事人申请再审为前提,这就意味着 在此情况下,哪怕当事人没有或不愿意提起再审,公权力主体即法院、检 察院也可强制启动再审程序。诚然,立法上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给法院一 个纠正裁判中一切可能存有错误的机会,事实上,我们也不否认有些案件 在实体上和程序上确有错误存在的可能,但问题在于,如果当事人自己对 此并未提出异议,或虽有不满,但考虑到诉讼成本、时间、胜诉概率等因 素,决定放弃行使再审请求权,这就说明双方当事人对这些裁判结果是接 受的,双方间的纠纷归于消灭,而此时若国家公权力主体在未考虑当事人 自身感受的情况下,随意扩张自己的审判监督权,强行燃起已平息了的纠 纷,显然,与民诉法基本原则处分原则、意思自治原则相悖,体现了 国家公权力对当事人依法享有并行使的私权利的不当干预,客观上形成了 6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1 月第 2 版,第 60 页 8 司法权的扩张与当事人依法行使处分权的冲突。7 其次,职权提起再审有违诉审分离原则,影响法官以中立地位独立审 判。法院作为再审程序的主体,是以法院的意愿而非当事人的意愿提起再 审程序,法院既是再审程序的提出者又是裁判者,自提自审,有违诉审分 离原则和法官中立原则,影响再审法官独立办案。若再审程序是由做出生 效裁判的法院发动的,那么就是本院院长已经认为该生效裁判确有错误并 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后才开始再审程序的,由于院长和审判委员会在 本院审判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必将对再审合议庭的独立判断带来负面 影响,难以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若再审程序是由上级法院发动的,由于 要考虑上级法院的意见,必将影响下级法院对案件的独立审理;若再审程 序是由检察院行使法律监督权抗诉提起,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法院在审判 中不得不更加重视检察机关的意见,影响人民法院对再审案件的独立理性 判断。根据现行法律,只要检察院依职权提出抗诉,不论对错,法院必须 再审,且对抗诉次数没有合理限制,只要检察机关认为法院的裁判没有合 乎其认为的“合法”标准,抗诉就可能会一次次被提起,实践中多是审判权 “屈从于”法律监督权。 (二)(二)再审事由和条件过于原则再审事由和条件过于原则或不严谨或不严谨,司法,司法实践实践中不便掌握中不便掌握 1. 关于 民诉法 第一百七十七条中原判决、 裁定“确有错误”的规定。 何谓确有错误,其内涵是什么?是民诉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的 五种情形还是法官的自由酌定情形?未经再审审理,如何认定确有错误? 如果在再审前的审查阶段就认定了确有错误,是否存在先定后审的问题, 这些都没有被明确,很容易造成监督者的主观臆断。这实际是为随意的再 审提供了法定的借口。 “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 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存 在着诸如观察问题的角度、评价事物的标准等差别,因此不同主体对同一 问题的认识常会产生意见分歧或观点争议”8。至少在实体内容的判断上是 很难统一结论的,同样的案件交由不同的主体加以判断,会得出不同的结 论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有学者指出, “再审未正式进行前, 即发现原裁判 “确有错误”,容易导致先入为主,未审先定。”9所以,“确有错误”这一原 则表述是不完整、不妥当的,司法实践过程中也不便掌握和操作。笔者认 7 徐剑英: “民事再审程序重构的理性思考” ,来源:东方法眼 8 转引自,解兴权: “法律问题有正确答案吗” , 外国法译评1998 年第 3 期 9 参见房保国“程序异化论” , 中外法学2001 年第 2 期,第 29 页 9 为应将“确有错误”修订为“程序上存在重大错误或事实证明法官确系徇私 枉法的”。 2. 关于“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按民诉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在诉讼的任何一个阶段提出新的证据, 一审、二审,甚至终审后发现新证据足以推翻原裁判的,可以申请再审。 笔者认为这种规定旨在追求客观真实,力图为再审申请人创造最有利的条 件,弊端也很明显。首先,这些证据未经质证、认证,立案法官主观判定 足以推翻原裁判,程序上有“先定后审”之嫌,违背证据必须经过质证才能 作为定案证据的规定,剥夺了对方当事人对这部分证据的质证权;其次, 由于对“新的证据”存有认识上的差异,可能导致原审判决效力的不确定, 使当事人对法院的权威性产生怀疑。第三,与举证时效制度相抵触,相当 于将当事人一审、二审的证据失权责任转嫁给了法院和社会,对对方当事 人也不公平。第四,有违二审终审的制度安排和诉讼经济原则,毫无疑问 会增加讼累,降低诉讼效率。“司法本身是一种有时间和资源限制的工作, 它必须遵循法律的正当程序,而不允许当事人无期限限制地收集和提交证 据给法院,并一遍又一遍地要求法院进行审理。”10笔者认为除“有足以证 明原裁判依据的证据系伪造、 变造的新证据”这一特殊情况可作为再审的理 由外,对其他新出现的证据,可引导当事人以新出现的事实另行起诉。 3. 关于“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判断认定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足与不足,涉及到证明中的许多复杂的 问题,如对证明标准的理解和选择,对证据证明力大小的判断等。现代司 法奉行证据裁判主义,人民法院对案件事实的查明,要依托于证据,建立 在对证据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的分析、判断上,这和当事人的举证、 诉讼技巧、法官对法律的理解、适用等有很大关系,而且实践中确实存在 大量事实无法绝对查清、互相矛盾的证据无法绝对排除、判决缺少依据的 案件。 “从司法实践看, 民事案件有相当一部分具有两可性, 有的属于证据 本身具有两可性,有的是一方当事人或双方当事人为维护自身利益作虚假 陈述,或举假证,造成对证据的采信困难。在此情况下,法官却不能拒绝 判决,又要受审限的限制,必须下判。因此,民事判决以证据足与不足作 为衡量标准是欠妥的,有悖民事诉讼特性。”11 10 王利明: 司法改革与研究 ,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80 页 11 前注 5 李祖军论文 10 4. 关于“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这一条件里的“确有错误”也过于弹性。“确有错误”应该是确实存在明 显错误,如适用法律与判决认定的事实存在明显矛盾,或适用法律与判决 理由明显矛盾等,仅一般适用上的错误而又不影响裁判结果的,则就没必 要进入再审。所以,这一条件的规定也不太严谨。 5. 关于“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按照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虽然法院违反了法定程序,但如果 没有影响判决、 裁定的正确性, 就不能提起再审。 这一条件涉及的问题是: 首先,把“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作为限制条件,存在重视实体 正义轻视程序正义的倾向,只关注程序对个案的影响,忽略了违反程序对 社会的危害,为法院消极应付检察院抗诉打开了缺口;其次,法院与当事 人对是否“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通常有不同的认识,当事人的一般思 维会认为既然法院违反法定程序肯定会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如果法 院以未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为理由驳回再审申请,当事人肯定不服, 不利于维护司法权威。理论上,诉讼的任何结果都应充分满足程序正义和 实体正义要求,只要有一个方面没有得到满足,这个结果就不是正义的。 再审程序作为一种纠错救济程序,如果也只强调实体正义,而忽视程序正 义,则必然动摇一审、二审程序的程序独立价值。 6. 关于“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 为的”。 该条主要问题是文字上不严谨:首先,对审判人员是否存在徇私舞弊 枉法裁判行为没有界定性语言作为判断标准,容易误导当事人因道听途说 的徇私舞弊事实而盲目申请再审,尤其在社会风气和司法形象不好的情况 下,败诉方当事人更易以捕风捉影的事实提起再审申请。其二,该条中出 现“贪污”二字不贴切,审理案件时有可能受贿,却不具备贪污的条件。同 时,因“徇私舞弊、枉法裁判”已能从行为的性质和结果上涵盖现行法官 法所罗列的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的“十三种不得有”行为,“受贿”也不必单 独列举。所以,该条款应在前面增加“经确认”(如审判人员已受到党纪政 纪查处或刑事处罚等)三字,文中删除“贪污受贿”四字。 (三)(三)再审无次数限制,再审无次数限制,影响影响了程了程序的安定性与裁判的既判力序的安定性与裁判的既判力 程序的安定是指民事诉讼应依法定的时间先后和空间结构展开并作出 11 终局决定从而使诉讼保持有条不紊的状态。依照诉讼程序作出的裁判一旦 生效被固定,不得轻易被推翻或改变,此乃裁判的既判力使然,除非法律 上安排了特定的救济程序,而这种救济程序必定是十分严格的。我国民事 再审制度在程序安定方面考虑不周的表现是,不论是当事人申请再审、法 院主动再审还是抗诉再审,再审次数均无限制。特别是当事人申请再审, 当事人如果对生效的裁判不服,可以申请再审,如果对再审不服,还可以 逐级再次申请再审,直至申请到最高人民法院再审。这种设计虽然其目的 是为了法律的公正,但这种一次次再审的结果,势必造成案件无终审。更 为严重的是,其严重破坏了程序的安定和生效裁判的既判力,更不符合诉 讼效益原则。 (四)(四)再审再审管辖管辖及抗诉及抗诉的的级别级别管辖管辖不合理不合理,容易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容易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再审案件级别管辖不明。按照民 诉法的规定,再审案件当然更包括申诉复查案件,不仅原审法院可以管 辖受理,而且上级法院以及最高法院可以同时复查甚至再审; (2)再审抗 诉管辖不科学。 民诉法第一百八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 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前款规定情 形之一的, 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按理说, 同抗同审应无异议,受理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直接审理同级检察院提出的 抗诉。但是按照现行规定必须上抗下审,意味着多数终审案件的抗诉要由 处于异地的省级人民检察院提起,既不方便当事人反映情况,也不便于人 民检察院派员出庭参加再审,浪费人力、物力。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可以向原审法院或上一级法院申 请再审。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当事人大多数案件都是由原审法 院再审或由原审法院复查,当事人对原审法院的再审或复查结果不服的, 再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这种做法理论上是想减轻上级法院的压力,及 时处理再审案件,但实际上不仅达不到目的,还带来了一些其他问题。首 先,纠错的力度可能打折扣,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 因为由原审法院纠正自己的错误,自己撤销自己代表国家所做出的具有法 律效力的判决、 裁定, 无论出于政绩的考虑还是情感的考虑都有一定障碍。 其次,忽视了当事人心理,不能真正息讼,只会延长诉讼时间,增加诉讼 成本。从心理上分析,既然当事人认为原生效裁判有错,如果原审法院再 12 审后又维持原判,申请再审方当事人内心上绝不会善罢甘休,会再向上一 级法院申请再审。如果再审后改判,对方当事人一般又不会接受,也会向 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 从审判实践看, 不论原审法院再审或复查结果如何, 当事人几乎都没有就此止诉,不是原申请再审人就是对方当事人继续向上 一级法院申请再审。这显然增加了许多重复劳动、无效劳动,无谓地增大 了诉讼成本,不符合诉讼经济原则。 (五)(五)案件提起再审后中止原判决执行的规定不科学案件提起再审后中止原判决执行的规定不科学 根据现行民诉法第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 再审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此规定存在以下弊端:首先,案件 提起再审并不等于改判,原判决并未撤销,此时原判决仍属有效判决,应 当继续执行,中止执行缺乏法理依据;其次,对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而言, 中止执行后,将使伤者因失去或缺少现金而不能及时地得到救治,不便保 护弱者的合法权益;第三,有的案件中止执行后,再审结果仍是维持原判 或小部分改判,而原被执行人往往利用这中止执行的机会转移可被执行的 财产,最终使本能够执行的案件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第四,有些案件再 审中止执行后,主体消亡或不存在,案件无法及时审结,更使执行失去了 条件,损害了申请执行人的利益。12所以,作为终审程序之外的再审一般 不应影响原裁判文书的执行效力,即使需要中止执行,也属于诉讼保全范 围,至少具有中止执行的法律依据。依职权提起的再审一律中止原判决执 行的规定是极不合理、极不科学的。 12 李搏:“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现状及立法建议”,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13 三、我国民事再审制度在实践中的尴尬及常见的认识误区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在理论分析上存在许多缺陷,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许 多难言之隐,其中既有作为事实而存在的各种尴尬局面,也有作为观念而 存在的种种认识误区。 (一)实践中的尴尬(一)实践中的尴尬 1.申请再审难 民诉法 第178条至182条规定了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的范围、 事由、 途径作了明确规定,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当事人申请再审的行为对 法院不具有相应的约束力,即当事人的申请虽然符合法律规定,但由于法 律对法院接到当事人再审申请后的受理审查期限、审查程序、审查方式以 及审查结果的处理方式等,均没有作出规定,是否立案进入再审程序,全 凭法官的自由裁量。对于为什么不立案或何时立案,立法上并不要求法院 给予当事人以任何解释。对于当事人来说,法院对其再审申请不立案,并 无监督或救济的途径,犹如进入一个没有法律程序的“盲区”。众所周知, 没有监督的制度容易滋长腐败, 在申请再审的立案上极易出现权力“寻租”, 造成立案上的不平等。很多当事人的申诉、申请再审长期得不到司法机关 的回答,感到自己的权利受到漠视,便对正常的申请再审丧失信心,转而 向党委、人大等机关信访、上访13。这就造成了一方面立法上完善了当事 人申请再审的权利,另一方面实践中却造成了再审申请权难以实现而不得 不求助于法院自身监督、检察监督甚至党委、人大、新闻媒体监督来发动 再审的尴尬境地。 尽管很多人认为再审申请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就 能发动再审,当事人是发动再审的主体之一。但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申 请再审与申诉并无大的区别,基本上被作为申诉处理。申诉是宪法规定的 公民的民主权利。根据规定,当事人(包括其他任何人)认为生效裁判有 错误时,可向任何一级法院包括其他国家机关提出申诉,要求纠正。实践 中的情况是, 当事人向原审法院申诉, 往往得不到处理; 向上级法院申诉, 上级法院一般总是函转给下级,层层函转,最后又回到了原审法院,原审 法院照旧可以不予理睬。当事人随之四处奔波,到头来还是立不上案,白 13 虞政平:“我国再审改革的必由之路”,人民法院2003 年 1 月 14 花了很多钱,问题得不到解决,叫苦不迭。在数量很少的再审案件中,多 数都是上级交办或领导批办的,仅有当事人申诉法院就提起再审的情况是 少之又少,而且是难之又难的。 2.申请再审滥 尽管大多数的申诉都得不到解决, 另一方面, 却又有少数案件“没完没 了地再审”,裁判不断地被改来改去,严重影响了生效裁判的稳定性。其 中有的是因为屡次再审都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有的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 司法腐败,个别是当事人无理缠讼。再审程序显得十分混乱,这就是为众 人所诟病的“再审滥”。其深层原因还是在于立法上存在的再审主体多元、 次数无限、时间无限、事由模糊、管辖弊端等缺陷为“再审滥”提供了生长 的环境。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对人民法院自身认为原审裁判“确有错误”的和人民 检察院抗诉提起的再审,一律进入再审程序。特别是法律对人民检察院抗 诉的规定过于宽泛,不管抗诉事由是否成立,不管何时提起,都应当进入 再审程序。这样就可能使抗诉明显不当的案件不受限制地进入再审程序。 还有的当事人为逃避裁判义务,或者在丧失申请再审的权利后,想方设法 要求人民检察院抗诉。造成国家资源的大量浪费。 对再审的次数没有规定,也是造成案件被反复再审的原因之一。我国 的民诉法关于再审的次数无论是一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