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研究.pdf_第1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研究.pdf_第2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研究.pdf_第3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研究.pdf_第4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侵权是一种对社会性权益的严重 侵害 故对大规模受害人的救济问题也不再是个人问题 而显现出社会化的倾向 日本 德国等国家已经在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方面迈出具有实践意义的步伐 对经济发展和公民私权利的保护产生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尚未建立环境侵权 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 同国外的相关立法相比已属滞后没有救济的权利即非权 利为了维护受害人的权利同时实现社会的整体效益通过设立环境侵权损害 赔偿责任保险损害赔偿基金以及国家支付等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在我 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除去引言和结语本文共分为四部分 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基本理论在分析环境 侵权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明确环境损害赔偿的原则和范围通过分析环境侵权 损害赔偿社会化的缘起进而界定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概念即将环 境侵权产生的损害视为社会损害通过相应制度的设立由有产生环境侵权之虞 的企业和国家在一定条件下承担应由加害人负担的损失从而给予受害人及时有 效救济的制度同时指出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在当加害人无力救济 拒绝救济乃至加害人不能确定或是因法定事由免责时彰显其向受害人提供及时有 效救济的功能 本文第二部分着重分析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理论基础从伦理学 角度分析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是对义与利协调的结果同时也是企业 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由于环境问题的外部性企业通过对 其成本的利益衡量是该制度发展的动力之一从法学角度分析只有平衡各种冲 突的权利才能实现法律公平和正义这一基本价值同时权利需要救济的法理 使得受害者利益的损害应当获得必要的救济从而实现法律对道德的回应 本文第三部分是他国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比较分析通过对环境 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相关制度及理论的考察本部分比较了日本德国瑞典 美国以及新西兰在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上的实践分析了日本的公害救 济制度瑞典的环境损害保险制度美国的责任保险财务担保制度和超级基金 以及新西兰的意外伤害法在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问题上的意义 本文第四部分分析我国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建构通过剖析我国 现有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指出应在宪法民法环境保护法等层面完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i 善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背景制度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环境侵权 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具体思路包括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保险环境侵权损 害赔偿基金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国家给付 关键词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创新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i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problems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seriou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s the environmental tort is a kind of serious infraction to social rights and interests, the compensation remedy for damage from environmental tort cannot only be an individual issue but a social problem. whats japan, germany and other countries litigation on the socialization of compensation for damage from environmental tort(the following is simplified as scdet) have played great roles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rights protection of victims. however, the system of scdet has not been constructed yet in china, which has lag behind other countries. “a right without remedy is not a right”. in order to maintain victims rights as well as realizing the whole benefit of the society, it has theoretic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s to china nowadays by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which are liability insurance, funds and national payments of compensation for damage from environmental tort. besides preface and conclus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4 parts.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basic theory of scdet. on the basis of explaining environmental torts definition and feature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principal and range of environmental tort remedy. after setting forth the origin of scdet,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scdet refers to look on the damages as social damages and providing the victims timely and efficient remedies. the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e scdets function, especially on some occasions such as the tortfeasors refuse to remedy, unable to remedy, be difficult to be fixed on or they have some escape excuses. the second part emphasizes on analyzing the theoretic foundation of scdet. from the angle of ethnics, the scdet system incarnates companies bearing the social liability as well as the result of harmony between justice and benefit. from the angle of economics, balancing the interests of cost is one of the motivity of scdet by the reason of external diseconomy of environment issues. from the angle of law, only by the way of balancing so many conflicted rights, so that it can realize the basic values of law: equity and justice. at the same time, the jurisprudence theory that “right needs remedy” showing the victims should obtain essential remedy when the damage occurred to reach laws responses to morality. the paper bring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scdet system of other foreign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v countries in the third part. by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the theory of scdet system , the paper gives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scdet system of japan, germany, sweden, usa and news land. the fourth part brings forward some ideas on the concrete systems construction of scdet system of china. the paper analyses the systematic defects of environment tort compensation for damage of china, and then indicates that it should be complete the relative systems of environmental tort remedy from the angles of constitution, civil law and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law. on the basis of that, the paper gives some idea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det system, i.e. liability insurance, funds and the national payments of compensation for damage from environmental tort.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tort, compensation for damage, socialization, system innovation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1 引 言 2 0 0 5 年 1 2 月 2 0 日 广东粤北北江流域发生企业违法超标排放导致的以镉为 主要污染物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北江下游韶关清远英德三个城市的饮用水 受到严重威胁 2 0 0 5 年 1 1 月 1 3 日吉林石化公司爆炸造成松花江污染富含苯和硝基苯的 长约 8 0公里的污染带顺水而下致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面积停水国家环保 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我国已就松花江污染给下游俄罗斯部分地区造成的损 害与俄方进行磋商 2 0 0 4 年 2 月至 3 月 位于长江上游一级支流沱江附近的四川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第二化肥厂违规技改并试生产因设备出现故障氨氮含量超标数十倍的废 水倾泻而下导致沱江流域严重污染沱江养鱼户总共 5 0万公斤鱼一夜之间几 乎全部死亡根据四川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的省政府关于沱江 特大污染事故情况报告事故损失的初步调查表明内江资阳等沿江地区近 百万群众饮水中断时间为 2 6天沱江污染影响沿江地区大量工业企业和服务行 业停产损失严重直接经济损失约为 3 亿元沱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据 专家估计约需 5 年时间才能恢复到事故前的水平 愈来愈多的重大污染事件表明环境问题与经济的发展相伴而生是不争的事 实西方国家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关系所走过的先发展后治理 的道路为日后环境问题的恶化增加了砝码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侵害受害人的 救济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诚如西方法谚没有救济的权利即非权利 a r i g h t w i t h o u t r e m e d y i s n o t a r i g h t 所云有权利就有保障有损害 就有救济乃是人类公平正义理想赖以存在的基石然而环境侵权的特殊性使 它不同于民法上其他的侵权类型在某种情形下环境侵权是一种适法性侵 害如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修建机场高速路但建成后的噪音侵害附近居民 生活的安定问题就难以简单套用民法上原有的侵权救济制度再者环境侵权通 常具有大规模的受害者 加害人的自己责任难以担负如此庞大的赔偿支出 因而 寻求一种途径使得在平衡加害者与受害者利益的同时能给予受害者更为及时有 效的救济是当前许多国家努力的方向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正是在这一现实中应运而生为了救济大规模的受 害者许多国家已迈出了具有创意的步伐以日本为例其公害健康受害补偿 法的颁布对于在 6 0年代的日本四大公害的影响深远有效迅速地解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2 决受害者的困境促进社会稳定功不可没德国美国等国规定的强制责任保险 与财务保证保障等制度均是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有益探索 同外国的立法相比我国环境责任立法相对滞后对环境侵权的规定主要体 现在民法通则及一些环境保护单行法之中作为我国民法认定的一种特殊侵 权行为环境侵权行为在归责原则上采用了严格责任同时辅以举证责任倒置以 维护受害者的利益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环境侵权带来的社会 问题不容忽视现有的法律制度在一些特定场合如加害人拒绝救济或者无力 救济加害人难以确定或者加害人对环境侵权有免责事由时难以奏效因此 研究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剖析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基本理论然后从伦理学经 济学和法学基础理论角度分析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理论基础在考察 他国日本德国瑞典美国新西兰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 基础上指出我国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通过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损害赔 偿社会化制度的背景制度进而提出构建我国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保险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基金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国家 给付的若干构想以期对环境侵权受害者以及时有效地救济弥补其所遭受 之不幸尽管在更多的情形下公民的生命和健康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概述 3 1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基本理论 1.1 环境侵权与环境侵权损害赔偿 1.1.1 环境侵权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东西有很多我们可以用较少的财 力和物力投资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和食品可以比任何时候都更快地将信息和物资 送到全球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刻和更好的认识自然系统的潜力 但是 这个发展的过程同时带来的是地球和人类难以忍受的灾难环境问题的严重侵 蚀着我们生存的地球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安危早在 6 0 年代国际社会已经将环 境问题列为世界第三大问题 环境问题通常是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 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1 根据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不 同可将之分为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前者是因自然界自身变化而造成 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后者是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违背自然规律不恰当地开 发利用环境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通常环境问题指的是第二环境问题 如果说第一环境问题由于认知条件的限制让人类无可奈何的话第二环境问 题的产生就不能不让人类痛心疾首进入工业革命时期之后随着科学技术水平 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能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由此带来的环境污 染问题和环境破坏问题也日益严重特别是人类进入 2 0 世纪 8 0 年代之后全世 界每年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环境问题伴随着人类 的经济活动特别是企业活动而产生通过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环境污染或者环境形 态质量的变化对社会造成损失包括对人类健康财产的损害以及对生活环境 的侵害这也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环境侵权 环境侵权的概念 环境侵权是从传统民法中的妨害行为英美侵权法干扰侵害德国 民法近邻妨害法国民法等概念发展而来的在日本和我国台湾通常将 环境侵权称之为公害学者对环境侵权内涵的理解众说纷纭但大多数学 者认可1 . 就加害人和加害行为而言环境侵权是由于人为活动所致2 . 就侵害 客体而言环境侵权包括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和环境权益 笔者在上文业已指出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所致尤其在现代社会能 引起环境侵权严重后果的行为不仅包括企业的生产活动还包括自然人的生活和 消费活动 至于环境侵权的致害状态 依据我国 环境保护法 第 4 1 条第 1 款 造 1 吕忠梅 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5 页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概述 4 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 失之规定危害事实相对于侵害或者损害事实更能体现环境侵权的 特征从而使受害人不仅在损害已就而且在有造成损害之虞时也可向加害人或 环境行政机关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环境侵权行为的对象通常的观点包括 人身权和财产权至于环境权能否包含其中笔者认为环境权是公民和法人所 享有的在健康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既有权利环境权作为一种新 型的法律权利其主体跨越整个人类既包括现代的人类也包括后代的公民 环境权的内容包含生态性的权利如生命权健康权安宁权以及清洁空气权等 还包含经济性的权利如环境资源权环境使用权等 2 作为环境法律中的基础性和 核心问题环境权应当成为环境侵权行为的对象 基于上述认识可以将环境侵权定义为由于人类活动所致的环境污染 或者环境破坏对他人人身财产或者环境权益带来的损害或有损害之虞的事实 为下文阐述的方便笔者要特别指出两点一是人类活动包括企业的产 业活动和自然人的日常生活和消费活动二是尽管环境权理论随着环境问题的恶 化与环境保护呼声的高涨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由于国内立法未有明确 界定司法实践也未能产生导向性影响故本文在讨论环境侵权损害赔偿时若 非特别指出其指向仅限于对财产权和人身权的损害 环境侵权的特征 1 环境侵权主体的不平等性 民事主体具有平等性是民法的基本特征之一传统侵权行为也主要发生在地 位平等的当事人之间基本上属于个人伤害然而2 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 技术和工商业的发展 企业在规模上大型化甚至巨型化 在工艺技术上高科技化 因而危险性大大增强并造成许多事故致使现代社会权益侵害现象之重心 业已由传统个人间的主观侵害转移到危险活动之侵害事实 3 如工业事故交 通事故环境污染等在环境侵权这一新型的社会性权益侵害现象中加害人多 为具有特殊经济能力的企业或者企业集团而受害人多为缺乏规避与抵制能力的 一般公众两者相比较受害人属于弱小的社会个体成员即弱势群体企业的 巨型化高科技化使弱小的社会个体无法与之抗衡对受害人而言往往因信息 不对称及科技知识的欠缺很难证明加害人的过失由于主体的不平等使得民 法的过失责任原则救济方式等制度在环境侵权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环境 侵权无过失责任原则以及公害救济社会化制度纷纷登场 2 环境侵权的社会性 2 周训芳 环境法学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0 页 3 王利明 民法侵权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65 页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概述 5 在传统侵权行为中侵害的对象一般是特定的人或者物而在环境侵权中 由于环境为人类所共有 故其侵害对象常常是一定范围内不特定的多数人或者物 如工厂排放了可能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废水从而使周围居民的健康遭受严重 威胁受害的居民可能人数众多正如本文伊始的沱江污染案而且环境侵 权不仅侵害当代人还会损及后代人故在环境法领域存在着代际权的问题 这决定了环境侵权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是社会性权益的侵害因此损害赔偿社 会化制度具有了生存的空间并使传统的权利理论在环境侵权领域受到挑战 3 环境侵权的复杂性 传统侵权行为一般是加害行为直接作用于个别受害人的财产与人身比较单 纯和直接环境侵权行为则要通过环境这一中介物再作用于人身及公私财物 同时环境侵权的侵害对象包括自然因素及公私财产与人身较一般侵权广泛而 复杂传统侵权行为多数情况下为一次性侵害环境侵权行为常常具有连续性 反复性的特点传统侵权因加害行为直接作用于侵害客体侵权行为实施损害 随之造成受害人较易认定环境侵权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要通过广阔的空 间和漫长的时间延续因其积累性潜在性滞后性与复合效应损害结果不能 立即显现 4 这样加害人为何人加害行为何时发生加害人有无故意过失行 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无因果关系等同传统侵权行为相比更加难以判断使得环境 侵权行为十分复杂 4 环境侵权的适法性 在价值判断上传统侵权行为的原因行为如伤害他人生命健康损害他人财 产等本身就属于违反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为道德和法律所不容的行为而环 境侵权的原因行为通常是必要的经济活动或者是伴随着正常的生产 生活而生的 故在价值判断上该行为属于符合社会常规的有价值的合法行为甚至是国家 鼓励的活动 5 因而不具有道德非难性环境侵权的原因行为与经济发展是一个利 益衡量的过程其平衡点应该是各种环境标准也就是说在生态所能容纳的程 度内进行的适度开发与建设是合法的并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对于受环境 影响的公民承担一定程度的忍受义务从而赋予环境侵权一种合法性即在一 定限度内的危险是合法的超出该限度即意味着责任的承担 1.1.2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 损害赔偿是有权利就有救济有损害就有赔偿在法律上的体现它也是 我国环境侵权责任承担的方式之一对于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我国民法通则 4 金瑞林 环境侵权与民事救济兼论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环境科学第 17 卷第 3 期1997 年 6 月第 193 页 5 王明远 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6 页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概述 6 第 1 3 4 条规定了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十种 而作为特殊侵权行为的环境侵权行为 我国 环境保护法 第 4 1 条明确规定造 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 失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做了类似的规定 将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作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主要承担方式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原则 1 同质赔偿与惩罚性赔偿相结合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损害赔偿的数额应以受害人的实际损失为准不允许惩罚性措 施的运用即同质赔偿原则然而环境侵权有别于一般的民事侵权不仅会造成 生命财产健康的损失还会构成对环境权益的侵害生命健康财产的损 失按照同质赔偿原则得以弥补精神和环境权益的损害则因不能折合成财产而往 往被排除在赔偿之外这一方面造成了对受害者救济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促使 加害人放任自己的侵权行为因此惩罚性赔偿原则在环境侵权领域的适用能 够弥补单纯同质赔偿原则之不足在补偿受害人损失的同时对加害人的环境侵权 行为有一定的预防功能 2 个别赔偿与社会救济相结合的原则 个别赔偿即加害人责任的自己承担这是一般侵权行为的常态环境侵权的 特殊性使自己责任难以弥补受害人所受损害辅助以社会救济的原则即损害赔 偿责任社会化通过风险的分担能够实现社会公平在保障加害人经济正常运 转的同时给予受害人及时有效的救济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范围 环境侵权行为大多给他人或社会的财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而环境法上的侵 权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即对已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范围 主要有四种财产损害人身损害精神损害和环境损害 财产损害是财产损害是指由于侵权行为侵害了受害人的财产权而致其经济利 益之损失 人身损害指侵权行为对受害人的人身权 健康权等的侵害, 并致受害人 伤残或死亡精神损害是指侵权行为侵害了他人的人身权或财产权而致受害人精 神上的痛苦和折磨环境侵害指因环境要素被污染破坏而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 或者功能丧失 1.2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概览 1.2.1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缘起 现代环境问题的出现使环境侵权成为严重的社会性权益侵害无论是正常的 日常行为累积作用而造成的严重公害病如日本水俣病骨痛病哮喘病等还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概述 7 是突发性环境事故造成的损害如印度博帕尔毒气外溢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 露美国三里岛核污染等其结果均是受害地域广阔受害人众多赔偿数额巨 大的严重社会灾难同时环境侵权的特殊性质使之有别于传统类型的一般侵权 行为 故依照传统侵权行为的救济方法责任人赔偿损失导致的结果一方 面是加害人责任人因无力担负巨额赔偿而破产另一方面是受害人不能得到 及时有效的补偿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很多国家立法在实行无过错责任举证 责任倒置的同时也建立了一系列损害赔偿的保障制度以此避免加害人因之破 产同时也更为重要的是保障处于弱势地位的受害人在加害人无力支付赔偿 金额时仍然能获得适当的救济可以说分担公害损失和公害救济社会化已经成 为公害救济制度的发展趋势而这一制度的产生源于私法社会化 私法社会化是指民法以社会为中心在以抽象的自由平等及个体权利为前 提下侧重于实质的平等与权利所应承担的社会义务在利益结构上当个人 利益与社会利益重合时强调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与归宿进而认为国家与社会 对私权一定程度内的干预是私权的内在要求 6 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作为纯粹的私法近代民法排斥公权力对私领域的干预与侵蚀它强调 个人自由与权利的保障把实现个体权利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现代民法作为近 代民法在 2 0 世纪的延续与发展它通过对民法制度的修订补充对民法基本原 则的重新解释或扩大适用实现了民法本位的演进更为注重实质公平的获得 给予公共利益更多的关注在保障个人权利的基础上也基于社会他人利益的 需要而对个人权利做出必要的限制与制约使民法呈现出社会本位的一面 7 同时 生产力的发展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 也引发了诸多新的社会问题 以环境破坏为代表的社会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对个人权利过分强调的后 果必然是对公共权利的冷漠那么社会的公正便难以实现因此现代民法对一 些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做出调整如环境侵权行为归责责任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设 定 使法律愈来愈多地体现社会本位 私法社会化要求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并重 个人权利与社会正义统一在私法上的突出体现是民法对作为近代民法三大原则 的契约自由原则所有权绝对原则过错责任原则的限制及修订上以及对自己责 任与社会责任的对立统一从而达到法律适用更具妥当性实质公平性的目的 私权的行使向社会转移 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大规模受害者的救济问题是传统民法所未曾预料的如何 传统侵权行为承担责任的方式当然不只局限于赔偿损失还有排除妨害等等本文之所以如此阐述意在 说明本文行文的角度即在赔偿损失方面与传统方法的差异 6 李石山 彭欢燕法哲学视野中的民法现代化理论模式现代法学第 26 卷第 2 期第 38 页 7 袁志丽 民法社会化及原因分析南方经济2 0 0 2 年第 1 0 期第 3 6 页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概述 8 对之予以救济是现代民法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因此自己责任原则对于现代社会的 危险已不再妥当社会化责任的承担成为现代环境侵权行为的趋势使原本由私 人承担的责任转由一些社会性机构承担个人权利的实现与维护更借助于团体的 力量如责任保险无过错责任原则等从而更公平更有效率地分散风险与损害 国家对私权的干预 私法社会化是以个体性为前提与基础的但这种反映个人利益的个体权利只 有将社会义务的承担熔入社会正义的需求中才能得以实现而社会利益也并不是 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 社会利益不能成为随意侵入个体权利的借口 概言之, 个人 利益只有在社会利益赋予其作用时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社会利益只有以个人 利益为基础和前提只有尊重个体权利才具有价值因此国家必须保障个人权 利实现所必需的条件在环境侵权损害赔偿领域的突出表现即是对弱者的保护 1.2.2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概念界定 公害为社会性权益侵害其原因事实又具有社会有用性和公益性某些重大 危险性公害事件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美国三里岛核污染印度博帕尔毒气外 溢受害地区广阔受害人数众多赔偿数额巨大这些情况都使侵权救济不再 是加害人的个人问题而成为社会性问题由于环境侵权已经远远超出传统侵权 法的法理以及制度框架若仍依照传统侵权法就侵害后果单纯追究的加害人的自 己责任对受害人的救济必然因环境侵权的特殊性而受阻传统的救济形式难以 发挥妥善的救济功能同时环境侵权往往在造成受害人人身财产损失的同时 也带来巨大的社会治理环境成本尽管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设立加重了加害人的赔 偿责任强化了对受害人的救济但在受害人权利的保护方面仍有欠缺所以 通过设立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对受害者进行赔偿及补偿成为环境保护法 制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谓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笔者认为就是将环境侵权产生的损害 视为社会损害通过相应制度的设立由有产生环境侵权之虞的企业和国家在一 定条件下承担应由加害人负担的损失从而给予受害人及时有效救济的制度该 制度与传统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区别在于危险负担的分散化和责任的社会化使 在对受害人救济力度加强的同时避免加害人因赔偿责任负担巨大而破产环境 侵权的适法性使然保护经济的发展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要求不是将损害留给某个受害人而是通过 广泛地分散损失来补救受害人它注重实现损害补偿功能而把处罚或制裁 作用减至最低这是现代侵权法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它所关心的基本问题 不是加害人之行为在道德上应否非难其所重视的是加害人是否具有较佳之能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概述 9 力分散损害 8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不排斥国家的介入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国家 介入是一种责任首先环境侵权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对受害者损失救济的 不及时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影响国家安全日本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生的事实足以 证明其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是一国制定相 应立法的初衷而国家的介入也是弥补市场调节手段缺陷的途径第三社会化 制度是政府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是公共物品国家作为公共物品的代管 人有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环境物品的义务而这种义务在环境侵权损害赔偿 社会化制度的语境下并不是意味着社会福利为公民提供最低限度的生活保 障简言之国家和社会都是解决环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的手段国家的作用在 于弥补社会市场在保障受害人权益方面的不足从而增加个体受害人在 社会中的机会和能力 1.2.3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功能 台湾学者陈慈阳认为环境损害最困难之原因在于经济开发科技发展及 资源利用形态对于人类之生命身体财产及自然生态破坏之现象已远远超 过传统民法体制所规范之民事责任基础架构所能负担 9 在环境侵权的场合受 害人基于加害人的民事法律责任请求损害赔偿从而求得纠纷的解决是法律规定 环境侵权并制定相应的民事救济方式和行政处理程序的目的但是鉴于环境侵 权的特殊性传统的侵权行为理论在解决环境侵权纠纷问题上已显力不从心旧 有的救济方式在现实中遭遇各种障碍这使得建立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的制 度显得日益必要而社会化制度尤其在以下方面彰显其功能 当加害人拒绝救济或无力救济时为受害人提供及时有效的补偿 在受害人对加害人要求损害赔偿而遭拒绝时受害人虽然可以通过司法和行 政的途径获得救济但维权成本很高我国环境保护法第 4 1 条第 1 2 款规 定了环境侵权的救济方式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 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 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 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 向人民法院起诉然而 受害人期望通过法院追究加害人的责任并得到及时充分 的救济绝非易事如对损害程度的证明等问题的处理将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或者加害人受制于其财产状况不足以支付受害人的损失这些因素都时刻影响 着对受害人赔偿的最终兑现 8 王泽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 2 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65 页 9 陈慈阳 环境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28 页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概述 10 在加害人难以确定时解决受害人的迫切之需 如上文所言公害经常是由不特定多数的加害人共同实施的因此加大了确 认加害人的难度例如由于城市地下水的排放导致海水污染发生赤潮引发渔业 受损的场合几乎无法确定加害人是谁即使借助于共同侵权行为的法理在事 实上也不可能推定特定的加害人以追究其民事责任 对于需要紧急救济的受害人来说及时有效的保障制度是必要的针对上述 情形社会化的公害救济方式能够克服现行制度的不足为受害人提供及时有效 的救济 当加害人因法定事由免责时为受害人提供获得救济的机会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 4 1 条第 3 款规定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加 害人因不可抗力而免除责任如何保障受害人的权益就成为一项不得不思考的难 题通过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受害人能够在加害人由于法定事由免责 时获得救济的机会从而弥补其权益所受之损害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11 2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理论基础 2.1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伦理学分析 2.1.1 义与利的冲突与协调 经济活动总是围绕着利益展开而伦理行为离不开义当我们从伦理学的角 度看待企业的经济行为时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就是一个任何时候任何经济活动 中都无法回避的贯穿始终的问题经济活动的目标是追求利益但是义与利的根 本分界不在于利益的形式 而在于其内容 1 0 凡符合道德要求的利不仅具有经济价 值而且也具有道德价值 在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最重要的目标亚当斯密提出 的看不见的手指挥着经济人实现着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统一经济人 是一种理想的理论假设认为经济行为者具有完全的分析判断能力是个理性的 决策者他会试图用尽可能少的努力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但是企业经济利益 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并不一定符合伦理的要求 从满足社会主体的多种需求角度讲 它甚至有时是不道德的如环境侵权 对于义与利的协调从博弈论中一个经典案例囚徒困境可见一斑 囚徒困境是指两个人合谋犯了罪被隔离关押看守给他们如下条件如果两人 都不招供两人要各判一年如果两人都招供两人要各判五年如果一人招供 一人不招供招供者免刑不招供者要判十年如下图所示 a 告发 a 保持沉默 b 告发 a 坐牢时间5 年 b 坐牢时间5 年 对两人均不利 a 坐牢时间1 0 年 b 坐牢时间 0 年 对 b 最有利 对 a 最不利 b 保持 沉默 a 坐牢时间0 年 b 坐牢时间1 0 年 对 a 最有利对 b 最不利 a 坐牢时间1 年 b 坐牢时间1 年 对两人均有利 该图清楚地表明如果每个人都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息牺牲他人结果 是恰恰相反的如果能够相互合作则会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而义与利的协 调实现于利益相关者的协作之中人人都是生命资源的需求者和生存资源的创造 10 乔法容 朱金瑞经济伦理学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5 页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12 者人向社会求存在求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利益权利 1 1 义与利的协调是利益的平 等分配与占有这促成社会的公正 休谟说自然赋予人类以无数的欲望和需要而对于满足这些需要却给了 他们薄弱的手段所以人只有依赖社会才能弥补他的缺陷 1 2 环境侵权中 受害人与加害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于企业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于公 民 是获得自身利益最大限度的维护 由于侵权导致这原本平衡的关系产生倾斜 公民作为弱者唯有通过社会化制度的途径获得满足而企业则可通过社会化 制度设定的义务承担来获得长久的经济利益 2.1.2 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始于 2 0世纪初美国关于企业对其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的 理念1 9 7 3 年英国工业联合会在一份重要声明中承认有必要要求公司在法律 上接受诸如 其商业活动的环境后果和社会后果方面的社会责任该声明在污染 控制资源保护地方共同体以及国内和国际事务项下罗列出广泛的公司应当考 虑的问题1 9 7 4 年 4 月日本经济同友会总会发表木田川的论文该文指出作 为自由经济的承担者企业产业及地区的各个领域对经济危机土壤土 地国民福利问题等许多领域的问题不能不做出积极的反应 1 3 一般而言企 业社会责任包括对雇员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环境 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责任对所在的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对社会福利 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等等 企业与社会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企业应社会的需要而存在社会又为企业提 供了生存的空间应该说企业是社会的产物也就是说企业具有社会人 的地位这也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重视社会利益对社 会负责企业社会人的品格决定了企业的社会使命生于社会长于社会还 要融于社会企业在现实中是多方利益相关者所组成的冲突与合作的载体企业 的行为同这些利益相关者存在着一定的利害关系 1 4 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采取 行动时既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又要最大限度的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此情况 下为了达到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均衡企业的行动应当是尽力减少两者之 间的摩擦达到一种良性的互动 环境侵权的后果往往是污染行为的累积所致 故加害人难以确定也是环境侵权 行为的主要特征之一在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当中没有造成实际侵害 的企业同样受到该制度的约束基于对其相关利益者弱势的公民的保护 11 唐代兴 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6 页 12 英休谟著 关译郑校人性论下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580 页 13 卢代富 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66 页 14 张民安 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 页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13 体现着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2.2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2.2.1 环境的外部性 一般来说经济行为的目的是要获得利益但是, 由于存在利益的异质性社 会中不同的利益集团不会因各自单纯获取物质利益的原始冲动而集合在一起因 而, 一个民族要发展工业 就必须将各利益集团单纯的谋利动机升华为一种社会成 就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恰恰是新型企业家与传统商人的本质区别 传统商人以单纯营利作为经营理念往往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但这与现实 需要相悖从外部不经济论和经济人效应的角度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 解决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不协调和不经济外部不经济论e x t e r n a l d i s e c o n o m y 起源于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理论以 及庇古卫生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概念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说外部性是 某个经济主体生产和消费物品及服务的行为不以市场为媒介而对其他经济主体 产生的附加效应现象 1 5 因而它是排除在市场作用机制之外的经济活动的副产品 或副作用 主要是指未被反映在产品价格上的那部分经济活动的副作用 例如 空 气是自由财产工厂可以自由排放污染物工厂的排污不构成生产成本但被污 染的企业和个人却蒙受了损失这就造成了生产企业花费的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 异由于这种差异没有反映在生产企业的成本上因此构成了私人经济活动的外 部成本即外部不经济性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的过程中伴随着外部不经 济行为的是环境的破坏经济人效应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是理性的总是 要受利己动机的驱使在经济决策过程中会采用各种原则趋利避害以及采用各种 可能的手段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在现代社会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企业已不能置身事外 尤其在绿色浪潮兴起后经济人 所谓的最大化行为也只能在特定的制度环境约 束下才能发挥效用这些约束主要来自人类自身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环境的复杂 性和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以及法律规章价值理念道德 规范和意识形态等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促使企业外部成本的内化改 进生产设施提高管理技能减少侵权的可能性 2.2.2 企业成本的利益衡量 环境问题的形成主要源于企业行为的负外部性这种外部性体现为企业的社 会成本大于其生产成本依据科斯定理解决企业行为的外部性问题即如果私人 15 日 植草益著 朱绍文译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1 9 9 2 年版转引自肖平张敏新外 部性的经济内涵林业经济1 9 9 6 年第 2 期第 5 9 页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14 各方可以无成本的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 那么私人市场就将总能解决外部性问题 并有效地配置资源 1 6 然而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科斯定理并不总能奏效市场 在这一层面上失灵了针对这种市场失灵政府可以制定公共政策对市场中的 负外部性行为作出反应譬如征收环境税或者通过强制要求企业成立环境侵权应 急金 由每年从企业利润中提取若干比例组成环境税的征收使理性的加害人衡 量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指对受害人造成的损害选择最佳的方案降低 社会成本的支出从而使企业的外部性内部化 对任何一种侵权行为而言其社会成本都由两部分构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