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海德格尔和萨特对虚无的探问.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海德格尔和萨特对虚无的探问.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海德格尔和萨特对虚无的探问.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海德格尔和萨特对虚无的探问.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海德格尔和萨特对虚无的探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t r a c t ab s t r a c t n o t h i n g ( o r n i c h t s ) i s o n e o f t h e 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 m e t a p h y s i c a l p r o b l e m s i n b o t h c h i n e s e a n d w e s t e rn h i s t o ry o f p h i l o s o p h y . h e i d e g g e r a n d s a r tr e h a s a c h ie v e d g r e a t i n e x a m i n i n g t h i s q u e s t i o n . t h e y a r e b o t h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i s t a n d s o t h e y s h a r e t h e s a m e s t a n d p o i n t s , i .e . t h e y b o t h e x p l o re t h e p h i lo s o p h i c a l p r o b l e m s , in c l u d i n g t h e p r o b l e m o f n o t h i n g , fr o m t h e p o i n t o f b e i n g s a p p e a r a n c e . b u t t h e r e a r e s o m e d i f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 t h e m 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 s o s o m e c o m p a r i s o n s a r e n e e d e d t o m a k e t h e s e d i ff e r e n c e s c l e a r . b a s e d o n t h e r e c o u n t i n g o f h e i d e g g e r s a n d s a rt r e t h o u g h t o f n o t h i n g , t h e a r ti c l e c o m p a r e d t h e m fr o m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 n o t h i n g a n d n e g a t i o n , n o t h i n g a n d e m o t i o n , n o t h i n g a n d fr e e d o m . k e y w o r d s : n o t h i n g , h e i d e g g e r , s a r t r e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 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 位论文的印 刷本和电 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 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 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舟 勃 肉 o b 年 ! 月 q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内部5 年 ( 最长5 年r 、 可少于5 年) 少_ 性 -一 :一 气 _昨 形万 有 门 秘 密* 1 0 年( 最 长1 0 年, 可少 于1 0 年) 机密*2 0 年 ( 最长2 0 年, 可少于2 0 年) 一 一_搞 茄监孟 石茄 一 “之 _ 而 _ .了 伪_ 众心 夕 、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 己 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 均已 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 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乙年 , 4 月 7 日 引言 引言 “ 虚无”或 “ 无”的问题在中、西方哲学史上都有过深入而漫长的追问, 这不仅说明了 虚无问 题本身的艰深性,同时也表明了 它在哲学上的重要意义。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对虚无的探问虽然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有一个根 本的缺陷,这就是把虚无与存在截然分开了,即把虚无看成是存在的缺失。之 所以如此,是因为古代形而上学所讲的 “ 非存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 无气 他说: “ 古代形而上学所讲的 无的意思是非有, 也就是说, 是未成形的质料, 此质料不能将自 身形成有形的因而即可提供外貌的存在者。存在着的乃是形成 自 身的形体,这样的形体显现成形。对 有的这种看法的渊源、理由 和界限 都和 无 一样未经探讨。 ” 海德格尔的这一论断是有根据的。比如,西方哲 学史上最早对 “ 非存在”( 或译 “ 非有; )进行深入探讨的是巴门尼德。但是, 巴门尼德虽然认为 “ 非存在”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从而也不能从中得出真理 性的认识,但他的“ 非存在” 概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无” ,因为这种“ 非存 在”具有生灭、可分、非连续、运动等特征。这种 “ 非存在” 倒是与柏拉图哲 学中的感性存在者非常接近,也与中国哲学中的“ 有”非常接近。 海德格尔对中世纪在虚无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也是持不同态度的。他认为, 真正具有真理性的形而上学命题应当是“ 从无生无” ( e x n i h i lo n i h i l f i t ) , 但中世 纪基督教的教义却根本否认这一点,而主张 “ 从无生有”( e x n i h i l o fi t - - - e n s c re a t u m, 从无生出被创造的有) 。 这是因为基督教坚持一个根本的立场, 在上帝 之外一无所有,因此, “ 无”就成了一种与上帝的“ 有”( 至上之有)相对的概 念。这样,对 “ 无”的追问就被迫与 “ 有”处于同一个平面来进行。又由于上 帝是从 “ 无”中进行创造的,那他就不能不和 “ 无”打交道,但这样一来,便 又生出 “ 上帝能不能认识无”的难题。 总之,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思想由于长期以 来一直把虚无与存在对立, 这便导致了 在这一问题的探讨上始终未能触及虚无的实质,因而也就未能使虚 无问题真正成为一个形而上学问 题。虚无是对存在者的否定,这是没错的, 但 与存在者对立并不是虚无的本质。虚无的本质在这种对立的关系下面,即它是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选集( 上) ,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 9 %年,第1 5 0 页。 引言 使得这种对立得以可能的基础。“ 这种简略的历史回顾表明 无是真正的存在 者的 对立概念, 也就是说, 是对存在者的否定。 但若 无以 任何一种情况成 为问题,那就不仅是此种对立关系获得了更明确的规定,而乃是此对立关系才 唤起人们提出追问存在者的存在这一真正的形而上学问题。 无不再是存在者 的不确定的 对方, 而是表明自 身是属于存在者的 存在的。 ” 海德格尔利用了 现象学的方法对虚无问题的探讨,无疑具有历史性的开创 意义。这种探讨最根本的特点是站在存在者向意识显现的立场来逐渐剥离虚无 的实质及其与存在的关系。海德格尔的这一思路显然直接启发了萨特,萨特的 代表作 存在与虚无从标题上看,就可以看出他正是按照海德格尔的思路把 “ 虚无”置于与 “ 存在”的关系中来考察的。当然,萨特关于虚无的思想并不 是对海德格尔的重复,他在一些地方还针对海德格尔提出了批评.那么,海德 格尔与萨特在虚无问题上有哪些一致和不一致的地方呢?本文试图在理清这两 位现象学家关于虚无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 对之作一些比较。这不仅对海德格 尔与萨特的虚无观的研究是有意义的,而且对于我们如何进一步地、更深入地 认识虚无问题也是有意义的。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全集( 上) ,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 9 9 6 年,第1 5 0 页 第一章海德格尔的虚无概念 第一章海德格尔的虚无概念 第一节作为形而上学问题的虚无 海德格尔对虚无的探问与对其他问题的探问一样,是直接与形而上学问题 本身结合起来考察的。什么是形而上学?按照海德格尔的解释, “ 形而上学”这 个名称 源出 于希 腊 文t 在科学的视域中,虚无不仅不能成为研究的对 象,而且还是个被排斥的对象。这是因为: “ 科学的出色之处却在于以其特有的 方式明确而且惟一地给事情本身作出最初的与最后的断言.在这样追问、这样 规定和这样论证的 这回事中,就在进行着一种特别的、有限制的、屈从于存在 者本身的 事,以 至于一切都要在存在者身上来显示自 身。 ” 海德格尔认为,只 关注存在者的现代科学,其实是无根的学科而已。 “ 这许多支离破碎的学科,在 今天只是被各大学科系的技术组织维系在一起,并且只是靠各学科的实际应用 目 的而保持其意义。反之, 各门 科学的根株在其本质深处已 经死亡了。 ” 。 正 是 在这一意义上,海德格尔主张:“ 只有当科学的此在不牺牲 无时,科学的此 在才能在其所是的情况中了解自身。如果科学不好好地认真对待 无 ,那么科 学号称明达与优越都将变成笑话。只有当科学是从形而上学中生存起来时, 科学才能不断获得新的基本任务” 。 形而上学与科学不同,它不仅要揭示存在者的存在,更要揭示存在者之所 以得以 存在的更深层次的基础虚无。 形而上学之所以要探问虚无,是因为 形而上学必须在 “ 整体”中来进行。这个 “ 整体”不仅包括被探问的存在者, 同时也 包括探问者本人。因此, 哲学的追问就成了 存在者向追问者的显现过程。 虚无问题正是在这种显现过程中向追问者 ( 我们)展示出来的。 在海德格尔看来,真正地从事科学研究,是一种进入科学的生存,在这里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全集( 上),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全集( 上) ,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全集( 上), 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 9 9 6 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 9 9 6 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 9 9 6 第一章海德格尔的虚无概念 会涉及到三个方面:与世界关涉的情况、态度、进入。这三者是完全统一的, 因为无论它们中的哪一个都指向存在者此外别无他物。即世界所关涉的是 存在者本身,每个态度赖以选定其方向的也是存在者本身, 进入存在者整体用 来进行科学探讨的还是存在者本身。除了存在者本身,别无他物。 这个 “ 别无他物” 恰恰把“ 无” 给带了出来。但是,科学本身并不去关心 与探问 这个无, 相反, “ 这个 无 恰恰是被科学否定掉并且当作虚无的东西牺 牲掉了。 ” 那么, “ 无” 是什么?海德格尔指出,当我们这样问的时候,当我们问虚无 是什么以 及如何是的时候, 我们也就把所问的东西变成了它的反面( 有) , 因此, 这个问 题本身就剥夺了它自己的对象。 如果我们说虚无“ 是” ( i s t : 是, 有、 在) 如此如此,这是一个很鳖扭的说法。因此,根本不需要科学来驳斥虚无,一般 的逻辑就足以把虚无的问 题压下来不谈,因为思维总是思维某物,如果去思维 虚无,那就会违背思维的本质了。 但是,逻辑难道就是碰不得的统治权威吗?我们不是也同时在知性的条件 下可以自 作主张地对虚无进行言说吗?比如,我们至少可以在知性的条件下, 对虚无的性质加以规定,即它具有 “ 不”的性质。这也就是说,虚无具有 “ 否 定”的性质。而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否定正是知性的一种特殊活动。这个否定 是不是还有更为原始的规定者呢?是不是因为有了否定,才有虚无呢?还是反 过来,是因为有了虚无才有否定呢?海德格尔主张:虚无要比否定更为原始, 知性本身也以 某种方式依赖于虚无。当 然,这在目 前还只是一个单纯的论断。 第二节畏启示虚无 既然形而上学问题同时包含着被追问的对象与追问者本身,那么,我们自 然要问,我们是如何与虚无遭遇的? 既然虚无比起知性的逻辑的否定要更原始, 那么它就不可能那么容易地被我们见到。但是,如果虚无可以像一般的形而上 学问题一样可以被追问,那么它必须事先被给予我们,我们必须能够遇到虚无。 通常,我们遭遇着的和试图去寻求的都是存在者,而不是虚无。如果我们 去寻求虚无,那么我们就把虚无当成了存在者了。当我们对寻求到的存在者的 一切加以否定,剩下的便只是虚无。所以,我们通常对虚无的理解就是:虚无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全集( 上) ,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 9 %年,第1 3 8 页。 第一章海德格尔的虚无概念 就是对存在者的一切加以充分的否定。 但是, 我们作为有限的东西,怎样才能把包罗一切的存在者整体变成一个 自 在的东西,然后才对它进行全盘否定从而得到虚无呢?我们只能在思想中做 到这一点。但通过这种方式所得到的虚无只是一个被设想的虚无,而非一个真 正的虚无。真正的虚无似乎并不非如此。可是,在知性的语言中,我们又不能 说被设想的虚无与真正的虚无是不同的东西,但是既然都是无,我们又怎能说 这个无与那个无是不同的呢?所以,在知性的条件下,对虚无的追问再次遇到 了自己的界限。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从来都没有绝对地掌握存在者整体本身呢?从原则上说 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也确实发现自 身以某种方式被揭露于作为整体的存在者 之中。因为虽然我们在日 常活动中总是与这个或那个存在者打交道并附着于它 们,但这些存在者总还是依稀仿佛地保持在一个 “ 整体”的统一性中。所以, 当存在者在我们眼前消失时, 我们虽然只是一般地想它们在这一范围或那一范 围里消失了,但是,它们也有绝对消失的时候。比如说,我在读一本书,看一 场戏,与一个人聊天,这些事都很无聊。但我却只是局部地认为它们无聊。我 不喜欢这本书,可以 把它扔在一边,改去钓鱼。所以,读书的无聊只是局部的、 暂时的,它不是真正的无聊。而真正的无聊袭来时,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让 人产生兴趣。海德格尔说: “ 这种深渊中如满天沉静的迷雾弥漫周遭,把万物与 众生以 及与它们一起的我自 身都浑入一种麻木不仁的境界中。这种无聊启示出 在整体中的存在者。 ” 也就是说,这种真正的无聊把所有的 存在者 ( 作为整体 的存在者)都给取消掉了,于是我们眼前一片空白。 当整体的存在者向我们呈现出来时,我们便产生出某种情绪。海德格尔认 为,多种多样的情绪方式正是对整体存在者的不同的揭露,在揭露中,我们自 身的存在 ( 此在)现身了。换言之,当此在与世界遭遇并自 我现身时,总是带 有某种情绪的。因此情绪出现决不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我们与世界相遇 的基本方式。 这些多种多样的情绪虽然把我们领到了整体的存在者之前,但却并不因此 就启示了虚无,相反,它们往往把虚无给遮蔽了起来。因为我们不会把由情绪 所启示出的整体中的存在者给否定掉,于是,我们便沉沦于世界之中。沉沦使 我们失去了自己 的本真的 状态而进入一 种非本真的状态。 但是, 有一种情绪是 o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全集( 上) ,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 9 %年,第】 4 2页。 第一章海德格尔的虚无概念 能把虚无给启示出来的,这就是 “ 畏” 。 “ 畏” ( a n g s t ) 与“ 怕” ( f u r c h t ) 不同。 “ 怕” 的对象总是具体的,我们总 是害怕某个特定的存在者, 比如我们怕蛇, 怕黄蜂, 怕致命的病菌等等。 而“ 畏” 的对象不是具体的、确定的存在者,而是与作为整体的存在者相联系。在畏中, 我们总能感受到某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并不是缺乏确定性,而是在本质 上是不可能加以 确定的。在畏中,我们茫然失措,万物与我们都沉入一种麻木 不仁的境界,存在者整体向我们隐去。这种隐去并不是单纯的全然不见,而是 视而不见,仿佛一切都消失了,但又有什么在压迫着我们。而当一切都隐去的 时候,所剩下的也就无非是虚无。所以,那压迫我们的只是虚无。所以,真正 说来,是 “ 畏”的情绪向我们启示出虚无,因为它使存在者整体隐去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畏?在 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指出了这一问 题的答案:这就是此在的时间性。因为我们有时间性,因而就有死亡。死亡是 对一切的存在物的抛弃。因为有死,才会有畏,因为有畏,虚无才真正向我们 现身。这意味着,虚无只有从此在与世界的遭遇中才能得以揭示. 第三节虚无作为存在者得以显现的力量 虚无是通过畏并且是在畏中显露自 身的, 但畏并不是对虚无的把握。同时, 虚无虽然是在畏的茫然失措的境界中通过存在者整体的消隐而显露的,但这并 不意味着虚无是居于整体存在者 “ 之旁” ,虚无其实是以与整体存在者浑然一体 的方式而露面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 浑然一体”又是什么意思呢?在畏的情绪体验中,存 在者整体并不是被畏给消灭或被我们给否定掉了,以便只让虚无剩下来。相反, 任何否定和取消对于虚无来说都是为时已晚了,在畏中,此在恰恰是在一种完 全无能为力的状态中直面着存在者整体。畏虽然是 “ 对的回避” ,但这回避 并不是逃遁,而是处于一种无动于衷的安宁状态 ( 出神状态) ,其最后归所恰好 就是虚无。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是虚无把回避引向了自身,不是,虚无在本 质上处于一种拒绝状态,或者说,虚无的本质就是 “ 不” 。海德格尔指出: “ 此 不既非将存在者消灭,亦非从否定中 产生。此 不也是在消灭与否定中 结算不出 来的。 无自 己 就不。 ” 这也就是说,作为 虚无之本质的“ 不”与知 。海德格尔: 海德 格尔全集( 上) ,孙周兴选编, 上海三联书店,1 9 9 6 年,第1 4 5 页。 第一章海德格尔的虚无概念 性否定时说出的 “ 不” 并不是同一层面上的,它是以 通过以一种拒绝的方式而 指向消隐去的存在者整体。 “ 这个 不并非由否定而生,而否定倒是植根于由 无,之 不的作用中产生的这个 不上的。否定只不过是进行 不的 活动之一种方式,也就是说,只不过是事先就以 无之 不的作用为依据 的活动之一种方式。 ” 海德格尔认为, 对于具体的存在者而言,正是这个本源 性的“ 不” 把它从完全隐而不现的陌生状态中给启示了出来,成为与虚无完全 相对的他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存在者有而非无” 。这个 “ 而非无” 并不是事后追加上去的解释,相反,它却是 “ 存在者有”得以被启示出来的可 能性条件。 通过这样的 解释, “ 在畏之 无 之明亮的黑夜里,存在者的真相才 大白” : 虚无的本质就在把此在带到这样的存在者面前, “ 只有以 无 所启示 出 来的 原始境界为根据, 人的此在才能 接近并深入存在者。 ” 。 于是,对虚无的追问终于有了答案:“ 无既不是一个对象,也根本不是 一个存在者。 无既不自 行出现,也不依傍着它仿佛附着于其上的那个存在者 出现。 无是使存在者作为存在者对人的此在启示出来所以可能的力量。 ”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全集( 上) ,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 9 9 6 年,第1 4 7 页。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全集( 上) ,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 9 %年,第1 4 5 页。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全集( 上) ,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 9 9 6 年,第1 4 5 - 1 4 6 页。 。海德格尔: 海德 格尔全集( 上) , 孙周兴选编, 上海三联书店,1 9 9 6 年, 第1 4 6 页。 第二章萨特的虚无概念 第二章萨特的虚无概念 虚无在萨特的思想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这一重要概念的使用几乎贯 穿萨 特 存在与 虚无全书。 在萨特的思想中,虚无堪称是它的 灵魂。 萨特在 存在与虚无的第一卷第一章中,阐述了有关虚无的五个方面的 问题:考问、否定、虚无的辩证法概念、虚无的现象学概念和虚无的起源。系 统地论述了有关虚无的问题。 第一节考问存在 萨特首先对在导言中分析的问题作了衔接。萨特在导言中把 “ 存在”划分 成为彼此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结的两大类型,即自 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这 里,萨特对此进一步作了更深入地分析。萨特说: “ 意识是一种抽象物,因为其 中隐含着趋向自 在的本体论起源,反之亦然,现象也是一种抽象物,因为它必 须对意识 显现 .具体物只能是一个综合体,意识和现象都只构成环节。具体 物, 就是世界上的人在人与世界的那种特殊统一之中, 例如海德格尔称之为 在 世 。 ”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 萨特视野己 经扩大到整个世界, 他已 经开始认真 研究意识的人、无限丰富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萨特说: “ 我们将不限于研究一个单独的行为,相反要努力描述多个行为, 并从一个行为深入到另一个行为,直至 人一世界关系的深刻涵义。 ” 萨特 认为,整个世界矛盾重重,问题无处不在。没问 题其实就是最大的问题。没问 题的世界,意味着没有矛盾,而没有矛盾的世界将是死亡的世界。正是在这种 意识的指导下,萨特以考问 ( 提问)的形式阐述了他对否定的观点。他认为, 提问是人的一种有意义的态度。有提问者则必有被提问者,这并不能被理解为 是人与自 在存在的原始关系,而是他受这种关系限制并以之为前提。当一个被 爱情折磨的痛苦不堪的人向一位心理专家提问: “ 你知道我正在想什么吗?” 他 所期待的正是心理专家的正面回答,而心理学家的回答可能是 “ 知道 ,也可能 .萨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宣良译,三联书店,1 9 8 7 年,第2 9 -3 0 页。 .萨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宜良译,三联书店,1 9 8 7 年,第3 0 页. 第二章萨特的虚无概念 是“ 不 知道” 。正 如萨特所说, “ 根据这个观点,问题即各种期待:我期待被 考 问存在的回答。就是说,我根据对这个存在考问前的熟悉,我期望从这个存在 中揭示它的存在或它的存在方式。回答可能是一个 是的 或一个 不尹 。正是 这样两种同样客观而又相互矛盾的可能性存在,原则上将问题分为肯定的和否 定的。 ” 因 此,在任何考问中, 被考问者否定回答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 这是 永恒的,是客观的可能性。谁否定这一点,就是否定了存在的事实性。当然, 人们在提出问 题的时候,总是希望得到肯定的回答,但是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 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萨特认为,由于存在着一种永恒的、客观的、否定回答的 可能性, “ 于是问题就成为架在两个非存在之间的桥梁: 在人身上是知的非存在, 在超越的 存在中是非存在的可能性。 ” 萨特认为, 通过提问者的提问,提问 者 需要得到客观正确的回答,萨特也承认真理,他认为真理是对存在的区分。他 指出 有三种非存在的可能性,一是提问者 “ 知”的非存在,二是在超越的存在 中非存在的可能性,三是 “ 限定” 。世界上有无数的存在,有无数的矛盾,那么 就有无数的问 题,这也就意味着有无数的否定。萨特讲: “ 正是投向 考问本身的 一瞥, 在我们认为已 达到目 的时, 突然间向我们指明, 我们被虚无包围 着。 ” . 这 就是说, 这个世界上否定无处不在。 进而萨特又阐述了这样几方面的关系,即 人的存在和自 在的存在之间的 关系, 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关系,以 及人的非存 在与超越的非存在之间的关系。 萨特重点谈到了否定。 第二节否定 萨特认为,否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但是否定源于何处,应如何界定, 是需要认真分析的。针对有人提出否定是判断的一种性质,因而忽略了它的客 观存在性。萨特举了康德的例子。说 “ 康德按内在结构对否定判断活动和肯定 判断活 动作了 区分;在两种情况下, 人们都进行了 概念的综和; 这种综合是心 理活动的具体而充实的事件, 他在肯定判断中只通过系词 是 ,在否定判断中 只通过系词 不是起作用;这方式相同于手工摘选 ( 分离)活动和手工收集 ( 统一) 活动是两种具有同 样事实实在性的客观行为。因此,否定将在判断行 。 萨特: 存在与 虚无 , 陈宣良 译,三联书店.1 9 8 7 年, . 萨特: 存在与虚无 , 陈宣良 译,三联 书店,1 9 8 7 年, . 萨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宜良 译, 三联书店,1 9 8 7 年, 第二章萨特的虚无概念 为的 终点 而不在 存在 之中。 ” 这就是说, 否定是处在两头挤压的夹缝 里,它作为非实在物艰难的处在两个充实得实在之间。两个实在都不喜欢它, 因为自 在的存在只能是其所是,它本身不包含否定性的特点。这样,自 在的存 在就把否定推给了判断。而判断由于和存在的关系,它是具有超越性的否定。 这样否定又被推给了 存在。 这样,否定就被看成是 “ 具体心理活动的结果,其 实存由这些活动本身支持着,没有能力自己存在,它有一种与 作为对象的意 识 相应的实存, 它的 存在恰恰在于它的被感知” 。 萨特认为这是个难题,环环相连的难题,判断命题结构的否定是虚无产生 的前提条件呢? 还是实在物结构的虚无是否定的起源和基础, “ 于是存在的难题 把我们推回到作为人的态度的问题这一难题,而问题是这一难题又把我们推回 到否定的存在这一难题。 ” 然而,客观世界确实存在着否定的因素,否定的前提和基础在意识之外的 世界,世界上众多事物的不同构成了事物间的区别,正是这区别为否定提供了 可能。但是否定的真正实现是靠超越性的存在来完成的,是在人与世界的关系 中实现的。 萨特认为, “ 非 存在总是在人的 期待的范围内 显现出 来的。 ” 他举例说, 这 就好像在自己的钱夹中希望找到一千五百法郎,而结果却是只找到了一千三百 法郎,这就是说,一千五百法郎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存在。物理学家期待他的 假 设得到证实,自 然才有了对他说 “ 不”的可能性。所以,否定是客观地存在于 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人要理解否定,正视并接受否定,任何不承认否定的努 力都将是被否定的。 “ 对于不首先把非存在看作可能性的人,世界并不显露它的 非存在。 ” 萨特认为: “ 说否定只是判断的一种性质是不对的。 ” 问题虽然是以 疑问判断的形式来表达的,但它本身并不是判断,它是在判断前就己发生的行 为。我们可以用很多方式来发问,如目光、手势等,提问不一定非要面对人来 进行,如果认为须将问 题变成一种主体间的现象,那么它就脱离了自己所依附 的存在,它就成了纯粹对话模式的空中游魂,远离自己的存在支撑。被考问的 。 萨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宣良 译,三联书店,1 9 8 7 . 萨 特: 存在 与虚 无 , 陈 宣良 译, 三 联书 店,1 9 8 7 . 萨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宣良译,三联书店,1 9 8 7 萨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宣良 译,三联书店,1 9 8 7 萨 特: 存在 与 虚无 , 陈 宣良 译, 三 联 书 店,1 9 8 7 萨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宣良 译, 三联书店,1 9 8 7 第二章萨特的虚无概念 对象绝不会首先是一个思想,而一定是一个自 在的存在。萨特举了这样两个很 有说服力的例子:一个例子是当他的汽车抛锚了, 他就去考问汽化器、火花塞; 另一个例子时,当他的表停了,他就要去考问钟表匠,问为什么他的表停了, 钟表匠就要去考问 钟表的不同部件。他 和钟表匠都是怀着期待在对被考问者进 行考问:他期待从汽化器、 火 花塞获得答案; 钟表匠期待从钟表的齿轮等部件获 得答案。但是,他们期望得到的不是判断,而是能以 此作为根据进行判断的存 在的显露。萨特说: “ 我之所以 期望存在的显露,是因为我同时就对非存在的显 露的或然性做好了准备。因此,我的问题从根本上包含了对非存在的某种判断 前的理解;它本身就是一种在原始超越性的基础上,即在存在与存在的关系中 的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 ” 萨特认为,有许多非判断的行为,即人可以 根据对存在的非存在的直接理 解,以原始的纯洁性表现出来.萨特说 “ 例如,如果我们考察毁灭,我们就必 须承认,这是一种能动性。 它也 许能把判断作为工具来使用,但不能被定义为 唯一甚至原则上用于这种 判断。 ” 萨 特以 毁灭为 例, 继续阐 述了 他的 观点。 他 说,如果某一存在, 在它的存在中带着非存在的确实可能性,那么它就是易破 碎的。也就是说,存在中的非存在是存在的潜在危险。如果一个存在带着非存 在存在,那么,毁灭就会随时威胁着它。 但是存在着的非存在是存在的,谁也 不能消除非存在。人应该采取措施, 或者通过对非存在的否定,把毁灭限制在 单纯可能性的水平上; 或者积极促进非存在的可能性, 让毁灭发生。 萨特说: “ 对 毁灭 行为的 考察 给我们 带 来的 结论, 与对考问 带来的结 论是同 样的。 ” 萨 特从现象学的角度认为,毁灭本质上是人的原因。如风暴过后,存在并没有比 风暴前有所减少。如要确定存在在风暴前和风暴后的差异,就必须有一位见证 者,他能够在 “ 不再”的情况下把过去和现在进行比 较。如果, 见证者不在场, 那么,存在在风暴前和风暴后就都是一样的。因为,没有了见证者,就等于没 有了 事物的显现, 那么,一切就都将是无意义的。 萨特考察了否定判断和非存在,并认真分析了否定判断与非存在之间的关 系。 萨特说: “ 否 定判断是使非存在在存 在内部 显现呢? 还是它只限于确定以 前 的发 现。 ” 他举例说, 他和 皮埃 尔有个约 会, 时间 是四 点, 地点 是咖啡 馆。 皮 b 萨 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宜良 译, 三联书店,1 9 8 7 年, 第抖页。 。 萨 特: ( 存在与 虚无 ,陈宣良 译, 三联书店,1 9 8 7 年, 第3 4 页. . 萨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宜良译,三联书店,1 9 8 7 年,第3 6 页。 . r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宜良译, 三联书店,1 9 8 7 年,第肠页. 第二章萨特的虚无概念 埃尔是个很守时的人,萨特晚去了一刻钟,他在想,皮埃尔会等他吗?他到了 咖啡馆, 环顾大厅,没有看到皮埃尔,_ 便自 语道: “ 他不在这里” 。问题是:这 是针对皮埃尔不在场的直观呢, 还是判断带出了 否定?咖啡馆里的人以 及各种 物体、各种声音、各种气味等充满了他的 直观器官,他感觉到处都是充实,在 咖啡馆里是充满了超现象存在的现象, 对皮埃尔来说,无论他在什么地方,也 都是一个现实的在场,是一个充实的存在。 在咖啡馆,别的并不重要,重要的 是对他来说,这个整体的一切都取决于他的注意力的方向。 “ 咖啡馆里所有对象 综合组织为基质,皮埃尔被给定为即将在这个基质上显现。而这样将咖啡馆组 织为基质是第一次虚无化。 ” 这样, 咖啡 馆中所有的显现构成的基质性的 整体 形式,就成为皮埃尔这个主要形式显现的必要条件。他觉得他直观到了这种虚 无化, 他亲眼看到了显现对象的一个个相继消逝。 但咖啡馆作为基质却依然存 在,但它也在慢慢的隐退, 进行着它的虚无化。萨特讲: “ 这个在我的注视与咖 啡馆里那些固定而实在的诸对象之间不断滑动的形式,才是个不断渐次消逝着 的东西,这就是皮埃尔,他作为虚无消逝到咖啡馆的虚无化这基质中。因而呈 现于直观的正是虚无的闪光, 是基质的虚无,是那召唤和要求形式显现的基质 的虚无化。而正是这个形式 一虚无,作为一种乌有在这个基质的表面滑动。它 作为 皮埃尔不在这里 这个判断的基础,因此正好是对双重虚无化的直观把 握厅 萨特认为,正是由 于他对皮埃尔的期待使得皮埃尔的 不在场成了 与这座咖 啡馆相关的实在事件。他说他发现了,皮埃尔的不在场是一个客观事实,这一 事实表现为他、 皮埃尔、咖啡馆三者之间的综合关系。 这个关系就是: “ 不再场 的皮埃尔总是纠缠着这座咖啡馆,而且他是虚无化地把自己组织为基质的条 件。 井 由 此,萨特得出了 一个结论: “ 这足以说明 非 存在不是通过否定判断进入 事物之中的;相反,正是否定 判断受到非存在的制约 和支持。 ” 。 萨特经过对否 定的反复严谨的分析,他把 “ 否定”比作“ 自由的发明” ,他认为否定有能力使 我们摆脱肯定的束缚而达于自 由。 他说, 意识本身不可能产生否定,它只能 采 取否定意识的形式。他指出: “ 不 作为 直观的突然发现, 显现为( 对存在的) 意识, 对 不的意识。 ” 。 他认为, 存在中永远不可能生出否定,否定存在的 。 萨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宣良译,三联书店, . 萨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宣良 译,三联书店, . 萨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宣良译,三联书店, 萨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宣良 译,三联书店, 11 0 :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宣良译, 三联书店 1 9 8 , 年,第3 , 页. 1 9 8 7 年,第3 7 页。 1 9 8 7 年,第3 8 页。 1 9 8 7 年,第3 8 页。 1 9 8 7 年,第3 9 页。 第二章萨特的虚无概念 必要条件是,非存在永远在我们之中和我们之外出现,虚无无休止地纠缠着存 在,直到永远。继而,萨特又思考着虚无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即虚无的起源, 人与虚无的最初关系, 最初的虚无化行为等。 . 第三节虚无的辩证法概念 萨特在对存在和非存在进行了 大量细致的分析之后, 认为可以 对存在和非 存在的 各种关系作出 确定的阐 述。 他认为,人面对存在和非存在所采取的行动 是并驾齐驱的,他把存在和非存在比作光明和黑暗,是实在物同生同灭,缺一 不可的关系,他们是两个具有同时性关系的概念。我们不应该远离它们的关系 而单独地考察它们,如果那样, 我们就不可能得出 客观的结论。 “ 纯粹的存在和 纯粹的非存在是两个抽象, 它们只有在具体实在的基础上才能重新结合起来. ” 萨 特对黑 格尔的关于思想、 抽象和具体、 存在和本质等论述进行了 系统的分析。 萨特说,黑格尔在 精神现象学中是这样定义存在的: “ 它 按真理的观点, 把纯存在定义为直接的东西,如果逻辑的起点应该是直接的东西,那么我们将 在 存在中发现起点,存在是先于一切规定的无规定,作为绝对出发点的不 被规定的东 西。 ” 。 但是被这样规定的 存在, 在黑 格尔那里立即过渡到它的反 面. 黑格尔在 小逻辑一书中指出 “ 这纯存在是纯粹的抽象,因此是绝对的否定, 这种否定, 直接地说, 也就是非存在。 ” 黑格尔也承认,存在与非存在之间存 在着差异,但他认为,在这里差异还没有构成己被规定的差异,因为存在和非 存在构成直接的环节,就好像这差异就存在它们中,所以 这差异是不可言说的, 它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意见。 黑格尔在他的 大逻辑中 有这样一段话: “ 天地万 物无不在自 身内兼 含存在与虚无两者。 ” 萨特认为在黑格尔那里, 存在被还原 为一种意义。 萨特强调,存在与现象的关系,不同于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存在并不是众 多结构中的一个结构,也不是对象的某个环节, 而是所有结构和环节的条件本 身,它是各种现象被揭示的基础。也就是说,存在就是为一切揭示的存在,它 无处不在,又无处可循, “ 存在”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如果存在在于表露事物的 萨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宜良 译,三联书店,1 9 8 7 年, . 萨特: 存在与虚无 ,陈 宣良 译,三联书店,1 9 8 7 年, 第二章萨特的虚无概念 本质,那么,就需要有另外一个存在,即专门表现本质的存在,而且这样做也 无法确定 “ 存在”作为表露这一纯粹的环节。萨特认为:对存在解释的合理性 “ 只能由 于将存在的 现象就认作其自 身, 而不能出自 理智的否定过程。 ” 萨特 说,黑格尔不是认为, “ 把存在和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把内容置于存在中的任何 规定或内 容都无法使存在保持其纯洁性。 存在是纯粹的 无规定性和虚空。 人们 从他那里理解不到任何东西 ” 针对黑格尔在 小逻辑中 所表述的, 存 在与虚无 “ 是同样虚空的抽象” 。萨特指出, “ 他忘记了 虚空只能是某种事物的 虚空, 然而存在除与自 身同一外还是所有规定的虚空。但是,非存在则是存在 的虚空。一句话,应该在这里与黑格尔针锋相对提出的是:存在存在而虚无不 存在。 ” 萨特把斯宾诺莎的一个公式: “ 一切规定都是否定” ,颠倒了 过来,即: 任何否定都是规定。这就是说,存在先于虚无并为虚无奠定了基础。虚无依附 着存在,虚无纠缠着存在,正是由于存在的支撑,才有了虚无的作用发挥。世 界到处都是存在,人们可以尽情透彻地考察存在的概念,而无需虚无的协助。 而虚无本身则是不存在的,虚无的存在是借来的,它只能在存在的范围内存在。 萨特说: “ 存在的完全消失, 并不是非存在统治的降临, 相反是虚无的同时消失。 非存在只存在于存在的 表面。 ” 第四节虚无的现象学概念 萨特说,实际上,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阐述存在与虚无的问题,既不 是黑格尔那样的,以存在过渡到虚无的方式来阐述;也不是我们在前面指出的, 以“ 存在先于虚无,虚无后于存在”的方式来阐述。我们可以把存在和虚无看 作是两个相互排斥的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的实在物就是在许多这样相 互对立的方面的作用下才显现出来。萨特说,海德格尔的思想正是倾向于这个 方面。他认为,海德格尔关于虚无的理论要比黑格尔的理论有进步之处。海德 格尔认为,虚无不存在,它自 我虚无化了,它被超越性所支持、所制约。 “ 海德 格尔把人的实在的 存在定义为 在世 ” 海德格尔认为, “ 世界是诸工具性实在 。 萨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宣良 译, 三联书店,1 9 8 7 萨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宣良 译, 三联书店,1 9 8 7 萨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宣良 译,三联书店,1 9 8 7 萨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宣良 译,三联书店,1 9 8 7 . 萨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宣良 译,三联书店,1 9 8 7 第二章萨特的虚无概念 的综合复合体,这些工具的实在是按越来越大的范围了相互指示的,并且因为 人就是从这个复合体出 发显示他是什么的。 这就同时意味着 人的实在 作为 被存在包围的而涌现出 来, 他 处在 存在中, 而且正是人的实在使包围 着他 的这个存在以世界这一形式安置在他的周围。但是人的实在只能在超越存在时 使存在显现成为被组织为世界的 那个整体。 区 海德格尔认为, 任何规定都是超越, 这种对世界的 超越,正是世界 作为世界出 现的条件。萨特认为,虚无从各个方 面包围 过来,又从存在中被驱赶出去, 但正是虚无使世界有了一个世界的轮廓. 萨特对人的“ 自 我性”也作了十分精彩的论述。他说: “ 人总是与他所是的东西 分离, 而这种分离是由 他所不是的 存在的无限 广度造成的。 ” 。 它说明了, 人将 无限地成为“ 不是其所是”或 “ 是其所不是” 。人是一个遥远的存在。 “ 人的实 在, 只有在虚无中 才能显现, 也只有在虚无中, 存在才能被超越。 萨特指出, 海德格尔把虚无看作是否定的基础是言之有理。 “ 虚无之所以能成为否定的基 础,是因为 它已 把 书 不包含在作为它的本质结构的否定中。 ” 虚无是否定的 基础,是否定判断的起源。原因就在于 “ 它本身就是否定” 。萨特说: “ 虚无只 有在被明确地虚无化为世界的虚无时,才能成为虚无;即,只有当它在虚无化 中明 确地指向 世界以 把自 己 确立为对这个世界的否定时, 才能成为虚无。 ” 匆 第五节 虚无的起源 世上如果没有否定, 那么就不会有问题, 特别是存在的问 题。为了更深入 地考察否定,萨特认为就要去研究作为否定的基础和起源的虚无。萨特说: “ 为 了使世界上有否定,为了使我们得以 对存在提出问题,就应该以 某种方式给出 虚无. ” 萨特认为, 虚无不会在存在之外,它也不会是一个互补的和抽象的概 念, 更不会是一个存在悬置于其中的无限地带。他说: “ 虚无应该在存在的内部 被给定,它是我们能够把握我们称之为否定性的这特殊类型的实在。 ” 作为充 满了肯定性的自 在存在不可能产生虚无,它和虚无毫无关系。虚无本身不会自 生。问 题是虚无从哪儿来的呢? 虚无是源于自 我虚无化吗?但虚无不具备这方 。 萨 特: 存在与虚 无 , 陈 宣良 译, 三联书 店。 1 9 8 7 年, . 萨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宣良译,三联书店,1 9 8 7 年, 口 萨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宜良 译, 三联书 店,1 9 8 7 年, 萨特: 存在与虚无 ,陈宣良 译, 三联书店,1 9 8 7 年, . 萨特: 存在与 虚 无 , 陈宣良 译, 三联书 店,1 9 8 7 年, . 萨特: 存 在与 虚无 , 陈宣良 译, 三联书店,且 9 8 7 年, 第二章 萨特的虚无概念 面的能力,它不能自 我虚无化, 虚无只能被虚无化。 只有存在才能自 我虚无化。 我们知道, 虚无不存在, 它只是借来的存在。要使虚无虚无化,就要找到一种 存在, 这种存在能以自 身的存在承担虚无,并不断地支撑虚无,使虚无虚无化。 “ 通过这种存在, 虚无来到事物中. ” 萨特认为, 虚无由 之来到世界上的存在, 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存在, 使 “ 存在”的虚无成为 “ 问题”的存在,虚无是存在 自己的虚无.为了更有助于对虚无的探讨,萨特对作为出发点的 “ 考问”重又 进行了分析。萨特指出,我们面对任何问题,实际上都是假定它有一种否定回 答的可能性,提问 者向被提问者考问它的存在或它的存在方式。 但是,这种存 在或这种存在方式又总是被掩盖着的,而一种可能性始终是开放着的,以便存 在被揭示为虚无。萨特认为,提问者永远都存在着一种可能,这就是脱离那种 既构成存在又只能在存在中产生的因果系列。萨特说: “ 既然提问者应该能够就 被提问者而言进行一种虚无化着的隐退,他就不受世界因果秩序的限制,他就 游离出存在。这意味着,通过双重的虚无化运动,提问者通过把与他相关的被 问者置于存在和非存在之间的中立状态而使之虚无化一这还意味着他通过脱离 存在以达到从自 我中引出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