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 摘 要 平等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它的本质是反对歧视禁止不合理的差别对 待我国农民为中华文明史的发展和新中国的诞生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 牺牲但农民却一直是最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建国以后我们对农民的差别对待已 超出合理的范围自觉不自觉地实施了一系列歧视性的政策多年来农民负担 过重收入过低基本利益得不到保障这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受到社 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但是农民利益受损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之所以 出现这种情况归根到底是由于农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尊重和保障尤其是农民 的平等权得不到尊重和保障本文通过对农民阶层的现状分析指出了城乡二元 结构是造成农民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而农民应当受到平等待遇 应当享有平等权则是源于人权的普遍性这也是平等权的自然基础人类自身的 特性人类作为类的存在和人类的精神存在这决定了平等权作为基本人权的必 然性和合理性文章进而分析了社会主义平等的内涵是机会平等比例平等在 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政治平等权经济平等权和社会平等权与此同时本 文也主张农民与市民实质性的平等有一个过程应分阶段地加以实现但要想真 正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应该从法制的高度剖析采取对策切实保障 农民的各项具体的平等权利 使它们得到尊重 不受侵害 在建设“小康社会” “政 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今天解决农民平等权已是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引言部分对文章所涉的社会背景以及研究的学术背景进行了简单概括对 文章中出现的几个重要的范畴进行了梳理辨析并对文章的进路逻辑进行了必 要的解释说明 本文第一部分论述了我国农民作为一个阶层的产生发展和基本状况 第二部分对我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进行了分析 认为我国农民平等权是指农民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依照法律所应享有的与市民同等或更多基于其 权能需要的公民权农民是职业公民而非身份符号但在以宗法人伦为根基的传 统身份型社会关系和以户籍为依据的新身份型社会关系中由于成熟商品经济的 缺失和外发式市场经济的不规范致使我国农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始终处于社会的底层承受着社会的不平等 第三部分论述了社会平等的原理认为平等是通过体现社会公共意志的法律 合理分配社会主体普遍权利和义务的公正社会关系并通过对平等权基本内涵的 揭示和对平等权历史发展的考察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平等的内涵和本质 第四部分提出了保护我国农民平等权的基本思路 认为首先应该在法律主旨上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i 确保我国农民政治上有其权经济上有其利文化上有其教把利农扶农的法 律精神和制度规范变为实际平等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应增强农民平等权的自我 法律保护意识 从新一届政府“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系列“利农” “扶农”的 具体措施中不难看出我国政府正在逐步缩小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公民权差别农 民平等权的实现不会遥远 关键词农民平等权法律保护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i abstract since the peasant has been the oldest scocial weak group in our country, it cannot be evaded to sole the knotty problem of peasant civil rights. the preface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reality and present research involved with the topic, then the author clarified some important categories appeared in the following parts, and finally the preface explained the logic through the whole thesi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thesis expounds the peasant gener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second part of the thesis expounds the law principle and law ground of social equality. it holds that equality, as a kind of social relation, distributes universal rights and duties reasonably through just law of embodiment public will. the third part of the the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peasant equal rights are civil rights in essence or more civil rights on account of the peasant lower abilities that our peasants should enjoy in all fields in our country with their city partner according to just law. the last part of the thesis expounds the general fundamental plans to protect the peasant equal rights in the view of law. it holds that we should firstly make it a legal principal aim to ensure the peasant political power, economic benefit and modern education when instituting new laws. then we must administer laws practically so as to change its provisions favorable to peasant into harmonious equal society. the present central government has been taking great measures to reduce the disparities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 and the peasant civil rights will come into reality in the future. keywords: peasant, equality, legal protection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 言 1 引 言 皮埃尔 勒鲁在其 1883 年出版的论平等一书中写到“我们正处于两个世 界之间处于一个即将结束的不平等世界和一个正在开放的平等世界之间” 一 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本文以为这样的两种世界也正是我国农民命运的临界点 一方面几千年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实践把我国农民置于社会的底层 而承受着种种不平等并在当今不规范的市场经济潮流中有加剧这种不平等的趋 势和危险 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与规范 我们又从“小康社会” “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中洞悉出我国农民获得平等公民权的希望 国 之富源于民之富国之文明决定于人的文明社会的和谐本原上是人的和谐没 有民的殷实富庶没有人的整体文明与和谐国家的文明社会的小康与和谐就 难免虚浮化 20 年的农村生活让我时时刻刻感知着农村感受着农民这样一个处于中国 社会最底层的庞大而沉默的群体他们物质的匮乏内心的失衡和精神的恐惧 从传统的农民负担 自然灾害到如今的“三农”问题 感性的认知曾让我朦胧地触摸 到“问题”的边缘 而心灵的体验则让我的灵魂承载了一种厚重的责任 正如诗人艾 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有时候我怀疑 这种感情太浓以至浓得几乎淹没了理性因为“社会科学若以感情用事往往搞 得一塌糊涂”幸而温铁军先生的粮食有问题但不是粮食问题一文将我拉 回了理性的彼岸让我陷入一种冷静的思索思索农民问题之后所暗含的社会转 型问题社会转型终将通向何路这又暗含了什么前置条件而这些条件在现实 的中国是否具备 如果这些认识姑且可以视为一种形而上的“主义” 那么这也就 是我研究农民平等权的本意抱着“问题”与“主义”的结合尝试着对这方面做一些 探索 历史在逐渐荡涤自己的不成熟中进步时代在不断更新自己的生命内涵中催 生但中国的“农”字情结却随着历史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成为人们如鲠在喉的“贵 恙”90 年代后期农民的各种问题日益严重直到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含泪上书总 理一语道破“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真实情况后三农问题已然成 为显学一方面这引发了参与讨论的人的大量增多也形成了一种社会舆论 引起了中央高层整个政策发生了重大的战略性转移也就是新发展观和五个统筹 的出台并且对农村的经济政策也采取了许多倾斜农业税的取消对农业的政 皮埃尔勒鲁.论平等m.王允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1 张五常.经济学家茶座2002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 言 2 策补贴等支农措施使去年农民的收入在多年徘徊后得到了大幅的提高这些措 施使我这个似乎并不“直接”受益于之的“局外人”在时下寒冷的深秋里也感到温暖 而高兴 然而另一方面在各种人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大量的研究成果使人应接不暇 而当代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使得我在价值立场方面的重新定位也发生了巨大 的困惑一方面看到市场和私有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又看到这个趋势内部蕴含的 严重对抗这使我在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时发生了一种严重的危机于是 清理农民问题的研究思路给出一些可行的答案也就显得愈发的困难和困惑 这种困惑使我在一段时间内就研究的问题几度欲言又止因为我下面的行文可能 会充满着内部的矛盾如果这些内部矛盾存在就是我的这种心境的反映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中国农民阶层的现状描述 3 1 中国农民阶层的现状描述 1.1 农民的界定 尚在小学时代我们就常以“我国以世界耕地的 7%养活了世界人口的 21%” 为自豪而十余年后秦晖先生却在农民学丛书中指出这句话还有后半句 以世界上 40%的农民仅仅“养活”世界上 7%的“农民”这曾让我深深的困惑因 为仅就“种田人”而言我国的种田人大概不会占到世界种田人的 40%但我国在 户口上被规定为“农民”身份的人在联合国统计口径下的乡村人口中的确占有如此 大的比例 原来数据的不同来源于定义的差异 来源于对“农民”外延的界定范围和 内涵的本质理解的差异 在当代发达国家农民(farmer)完全是个职业概念指的就是经营 farm(农场 农业)的人这个概念与渔民(fisher)商人(merchant)工匠(artisan)等职业并列 而所有这些职业的就业者都具有同样的公民(citzen)权利亦即在法律上他们都是 市民 (公民)只不过从事的职业有别正如社会中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公民 也有从事农业的公民有住在城里的公民也有住在乡间的公民一样这种条件下 的“农民(farmer)”不存在界定问题务农者即为 farmer一旦不再务农也就不复为 farmer 了但无论务农与否他与“市民”之间并无身份等级界限 然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不发达国家农民一般不被称为 farmer 而被视作 peasant而 peasant(汉语“农民”的主要对应词)的定义则远比 farmer 为复杂笔者 认为在中国没有公民(citizen)的概念或者说这种概念极为淡薄无论在研究中 还是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 人们谈到“农民”时想到的都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 而且 也是一种社会等级一种身份或准身份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社区乃至社会的组 织方式一种文化模式乃至心理结构而且一般说来社会越不发达后面这些 涵义就越显得比“农民”一词的职业涵义更为重要 在这些社会里 不仅种田人是“农 民”就是许多早已不种田的人住在城里的人也被认为具有“农民”身份在这 点上可以说我们都深有体会例如如今在城里谋生的所谓“农民工”中有 1/3 秦晖. 历史与现实中的中国农民问题j/ol. 市民的最早提法来源于古罗马的市民社会而在西方国家的语境中市民公民是同一词这有别 于后文中提及的我国的市民城市居民也正是为了与之相区别在文中笔者把西方惯用的市民一词用意 义相同的 公民 来代替 而本文中市民概念是在最狭义范畴中使用的 即仅指具有我国城镇户口的公居 people with city residence booklet而非 residents of cities居住在城市的人更不等于市民社会中的市民 citizen实质是公民的另一种说法都是对 citizen 的不同译传 p e a s a n t 一词源于古法语系由古拉丁语 p a g u s 派生该拉丁词意为异教徒未开化者堕落者带有 强烈的贬义因而 p e a s a n t 在古代的本义是对卑贱者的贬称在古英语中 p e a s a n t 可作动词用意为附庸 奴役而作名词时还兼有流氓坏蛋之意因而它与其说是一种职业不如说是一种低下的身份 或出身只是由于那时卑贱者大多种田这个词后来才与农业有了关系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6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中国农民阶层的现状描述 4 以上(有些调查甚至说是半数以上)实际上是走出校门便进城闯世界的乡村青年 他 们中很多人连一天农活也没干过然而别人和他们自己都把他们看成“打工的农 民” 类似的“农民企业家”“农民知识分子”也是如此甚至调查也表明农民自 己对“什么是农民”的回答也更多地与地位而不是与职业相联系的 而作为本文研究 对象的“农民” 也正是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指的也正是具有身份意义的“农民”这 一阶层以下的论述也是在这个基点上展开的 1.2 农民阶层的产生及现状 古汉语中“农民”一词始见于战国 也有一定的身份涵义( 说文 释民 “萌(懵) 而无识也”)但是其职业涵义(繁体“农”字从辰古指贝壳制的农具)却更为明显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从这类表述看古代中国“农 民”这一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职业分化较明显而身份壁垒却较宽疏这无疑是当时 中国进步文明的体现遗憾的是到了本世纪中叶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社会 的身份性色彩反而空前地增浓了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造成农民身份固定化(继而造成社会不平等)的基础 性制度安排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是建国后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 逐步建立起来的,其核心就是从中国落后的社会发展状况出发,发挥后发国家的政 府主导作用,通过提升和强化国家对社会资源的提取控制和支配能力,实现经济 科技文教等方面的超常规发展,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赶超世界先进国家为此, 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加强政府对社会的控制,使其组织化计划化其结果就是城 乡隔离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具体则表现为户籍管制和统购统销制度,这两大制度 的逐步实行及其巩固,旨在把农民固定于农业和农村,使其为城市提供稳定的粮食 和其他供应,又不使其流入城市而对城市的生活生产带来压力,这实际就是一种 “以农补工以乡保城”的制度化模式其核心就是限制农民进城,使国家能有效地 控制城乡之间的社会资源分配和人口流动,因此,也就在城乡间置起一道樊篱社会 成员首先划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还进一步划分为工人和干部 在这里对其不作过多的讨论)这种划分部分地是基于职业的但在某种意义上也 是身份性的因为一方面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非常困难从农民变成非农在 比例上是很小的几乎成了“鲤鱼跳龙门”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农民与非农的 分属具有终身的性质其次这种身份归属不仅及于自身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了子女的身份对于子女来讲他们的身份是先天的宿命性的他们向上流 动的希望十分渺茫 梁谷春秋传 胡俊生.由隔离走向融合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社科信息集萃1998122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中国农民阶层的现状描述 5 这种壁垒既使城乡成了各自封闭的两个天地,也使城乡居民有了大不相同的身 份,且这种身份成为一种较为固定的制度化安排,难以自由转换 相比较来讲,城镇居 民有着较为优越的地位,生产与生活有着相当完备的保障,而农民则缺乏这些保障 因而市民与农民之别不仅在于居所职业收入与生活水平,而且更是一种可以带 来不同地位社会声望和待遇的等级化的身份 1979 年之后伴随着经济政治领域的改革和文化观念的转变社会阶层划 分正在发生变化原有的阶层不断分化一些新的阶层逐渐产生由于户籍制度 的松动和国家工商业制度的改革农民阶层的分化表现为一部分农民进城或在当 地企业打工成为所谓的“农民工”简称“民工”一部分从事某项专业劳动或经营 小型的工商服务业的个体工商户一部分成为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人 员其余的虽然以传统的耕种作业为主但是已经由原来的人民公社社员变成了 农村承包户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产生了这种分化但是他们在身份上仍然是农 民 不管他们从事何种职业 都无法摆脱农民的身份 例如前文中提到的“农民工” “农民企业家”“农民知识分子”等等如果说农民是对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居民一种 正统的整体性称谓则“民工”“农民工”或“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就是对生存在城市 的成年农民的特定称谓其中隐含着对农民的不平等和歧视改革开放初期农 民阶层是政策的受益者 但是自 80 年代中期以后 这个阶层逐步成为受损阶层了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农村居民收入在经历一路攀升后到 20 世纪 90 年代便出现 下滑的趋势尤其是到了世纪之交的这几年农村居民收入连续四年下降这种 现象在改革开放以来实属罕见在这段时期“城乡断层”“马太效应”“两极分 化”等一些表示差距悬殊的经济学和社会学术语 频繁出现在大刊小报 收入微薄 社会声望低下几乎不控制什么社会资源是农民现状的真实写照所以说在 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农民作为一个阶层处在社会的底层陆学艺主编的当 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所列的十大阶层中农民排名第九地位仅高于城乡 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 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01304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中国农民不平等待遇的具体表现 6 2 中国农民不平等待遇的具体表现 “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任何人都不由自主地被卷入社会生活中他们必然要为 社会做出特定的贡献也必然要从社会享受一定的利益和待遇” 农民与城市居 民同是历史的创造者 却由于其“农民”身份 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从整体上看当前农民的权利仍是欠缺和不完整的与其他社会主体相比农民 尤其缺乏平等权农民平等权的欠缺已成为农村和农民迈入市场经济的重大障 碍也成为法治建设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2001 年悬了两年多的重庆綦江彩虹桥坍塌死难者的赔偿有了下文当地政 府规定除每位死难者的家属获得相同的 2.2 万精神慰藉费外有城镇户口的死难 者每人发给死亡补偿费 4.8456 万元而农村户口者只发给 2.2 万元生命本是 无价的没有质的差别和量的区分同样是桥上走为何生命有贵贱悬殊之分 唯一的解释恐怕只能是身份不同死亡面前的不平等深刻反映了农民的境况集 中说明了一种结构性的荒谬与不人道 众所周知中国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将中国公民实质上划 分为身份鲜明的两类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这种模式下农民与市民之间 划出了一道“身份鸿沟”在农民与市民身份的背后隐含着一系列的不平等包括 户籍粮食供给副食品与燃料供给住宅分配生产资料供给教育就业 医疗养老保险劳动保护人才兵役婚姻和生育等以下仅从四个具体方 面分析农民平等权的现状 2.1 政治权利的不完全平等 政治权利指公民依照宪法规定参加国家生活的权利是我国公民基本权的一 个重要方面凯尔森认为“我们所了解的政治权利就是公民具有参加政府参加 国家意志形成的可能性用实在话来说这就意味着公民可以参与法律秩序的创 造” 具体而言政治权利就是平等地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监督权罢免权 等权利而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诸多政治权利中处于首要的地位是实现其他政 治权利的前提和基础 何华辉.比较宪法学z.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219 王剑.农民的平等权n.南方周末2001-8-27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的郭书田将不平等的城乡隔离制度归纳为文中所列从户籍到生育十四种制度参见郭书 田刘纯彬.失衡的中国城市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2975转引自田成有. 寻求乡土社会“农民”到“公民”的法律平等j/ol. 奥汉斯 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原理m. 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中国农民不平等待遇的具体表现 7 作为国家主人的农民是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平等的地位是否与其他 社会主体一起共同执掌人民民主国家的政权这是衡量政治上真实平等的重要因 素现实生活中农民很少介入政治这种现象与国家一些法律规定是分不开的 1953 年选举法对农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作了不同的规定 即自治州县为 4?1省自治区为 5?1全国为 8?1直到 1995 年新选举法 才统一把各级人民代表选举中的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数改为 4?1农 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 4 倍于一个城市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众所周之平 等选举的形式标志有二一是一人一票二是每票价值相等我国 4 个农村选民 选票的含金量与一个城市选民选票的含金量相等 这说明我们形式上的平等选 举都还没有完全做到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现实的代表结构以及根源于差别待遇 的组织状况便不能不令人担忧 从全国人大历年的代表构成看第一届农民代表 63 人占 5.14第二届 67 人占 5.46第三届 209 人占 6.87第四届 662 人占 29.4第五届 820 人占 20.9第六届 348 人占 11.7%第七届与工人代表合占 23第八届 280 人占 9.4%第九届 240 人占 8那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名额又是 如何分配的?根据 2002 年 3 月 15 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第十 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规定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按照农 村每 96 万人选举代表 1 人城市每 24 万人选举代表 1 人的比例进行分配也就 是说无论市民还是农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只不过量上有差异就被选 举权而言一个市民要想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需要与 24 万人竞争而一个农民 同样的愿望却要跟 96 万人竞争作为市民当选的机会是当农民的 4 倍就选举权 而言一个市民投出的一票其作用相当于 4 个农民投出的 4 票农民的政治权 利就这样被大大地压缩了在当选的 2985 名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农民代表与工 人代表合计才 551 人二者共占代表总数的 18.46%而 2002 年末我国全国总人口 为 128453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有 78241 万人占总人口的 60.9% 这些事实说明在全国人大代表名额中农民以其占 80%的人口基数仅得到 了极不相称的席位而按照农村与城市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为 4?1 的模型 设计假设农村人口占 80%城市人口占 20%则农村选出的代表应占到 50% 即使按 8?1 的模型设计农村选出的代表也应占到 33.3%在政治协商会议中 农民委员就更少了在第七届全国政协的一千多名委员中仅有 2 名是农民尽管 农民可能因为自身素质等原因还不能充分行使民主权利但法律却不能因此作出 不平等的规定相反更应给予农民以合理的特殊保护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构成统汁表.人民日报.第10版1999-9-15 周其明.农民平等权的法律保障问题j.法商研究.200022328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中国农民不平等待遇的具体表现 8 此外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农民数量虽大但却无统一的群众组织如工会 妇联共青团私营企业主协会律师协会残联等我国有代表工厂工人的工 会有代表妇女的妇联有代表青年人的共青团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和协会 但在这些团体中却找不出一个农会或者代表农民利益的集团而世界其他国家 如美国农民有农民协会农民联盟和农场局三大团体日木则有全世界最大的全 日农协联盟可我国农民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大的群体纵有九亿之众却没有哪怕 是一个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真正承认这 些权利的保证在哪里呢在于人民中意识到并且善于争取这些权利的各阶级的力 量” 可见任何权利的背后其保障机制都取决于政府与公民力量的对比关系 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认为一个社会集团的力量大小并不取决于它的人数多 少而取决于它的组织程度组织的力量是强大的与政权结合的组织力量尤为 强大中国农民虽然人数众多却高度分散没有统一的组织利益的分配能否 做到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事人之间是否有一个谈判与协商的对话机 制遗憾的是由于歧视和不平等地对待农民利益的代表者太少农民利益的 呼声也太弱诚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不能代表自己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 己阶级利益的千百万个个体小农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而且他们的代表一定 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站在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 中国农民自我组织的缺乏缺少自己的代言机构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利益 要求使农民无法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平等权也往往很难抵挡外界对自己平等权 的侵犯难以影响国家的政策和行动这更加剧了自身所处的不平等状况俄国 作家屠格涅夫说过“没有完全的平等就没有爱”在不同阶层的利益代言人角逐 两会的时候有多少人会为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农民大声疾呼呢这种政治资源 分配的不平等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国家经济文化等其它资源分配的不平等 2.2 经济权利的差距 “一切社会的不平等从长远看来都是收入上的不平等” 收入上的不平等 是主要的经济权利不平等 在我国 从 50 年代的“剪刀差”到今天的市场经济体制 除极少数农村外城乡收入差距仍呈不断扩大趋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测算 1983 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为 1.6 : 1到 1997 年扩大到 2.7 : 1如果市民的收入 中计入各种福利农民的收入中扣减各种负担和不能进入社会交换的实物收入 列宁.列宁全集:第九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8 陈桂棣春桃著.中国农民调查r.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7. 田成有.寻求乡土社会“农民”到“公民”的法律平等j/ol.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m.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4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中国农民不平等待遇的具体表现 9 那么市民与农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达 5:1 或 6:1甚至更多收入差别固然有多方面 的原因但农民的经济平等权被制度性或政策性歧视与限制无疑是其中的主要 原因 首先在社会(经济)资源使用政策上使我国农民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解放后 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城市发展国有经济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两种不同的待遇 产生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果改革开放前国家通过财政与金融政策把全社会 80% 以上的资金投入城市各行业和部门改革以来仍然在继续造成占全国人口不到 40%的城市一直占用着 70%以上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相反 国家对农村的投资却 在逐年下降乡村工商业多年来也一直处于“贷款难”“融资难”的境地改革使 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但土地财产权并没有解决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各级地 方政府乃至村委会都有权“征用”农民土地 农民有限的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等都难 以得到保障其增创收入也就更难 其次在分配政策上使农民处于不平等地位改革前国家靠农业积累搞工 业化建设农民事实上成为国有资产投入的重要“原始股东”据统计农民通过工 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向国家提供的积累从 1952 年到 1986 年为 5823.74 亿元加 上收缴的农业税 1044.38 亿元合计达 6868.12 亿元约占农民所创造价值的 18.5 1986 年以后每年继续增加到 1994 年农工产品的“剪刀差”达到了 670 亿元 加上农业和乡镇企业上缴的税收每年直接或间接为国家提供积累资金达 1000 亿 元并且在农民为国家提供的积累中有相当一部分直接转化成了市民的生活福 利在税收负担上农民也高于市民据统计分析1991 年到 2001 年除“三提五 统”和其他负担外国家征收农民各种税费由 90. 65 亿元增至 481.7 亿元增长了 5.31 倍农民年人均 60.54 元占其可支配收入的约 9.76而这期间市民人均缴 纳个税不到 17 元只占其可支配收入的约 0.25 由于收入少农民的消费水平就低“对比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人均消 费水平一个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当于一个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倍数在改革 开放以前高的时候曾达到2.9倍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农村改革充当了先锋低 的时候曾为2.2倍到2.3倍然而随着市场改革在城市的推进到了90年代初期以 后城乡消费差距比例不断攀升到90年代末期和这个世纪初已经超过3.6倍” 目前城乡居民可比收入的真实比率已达到了41这在当前世界上也是极 杨宜勇等.公平与效率z.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343 如六五期间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占投资总额的 10 七五期间占 5到 19931994 年分别下 降为 2.2%和 1.9仅及同期国有企业用于房地产投资的 13%左右而且农业投资中的水利建设很大一 部分还是为解决城市和工业用水服务参见郭书田.再论当今的中国农民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199510 徐国栋.迁徙自由与城乡差别j.中外法学19925 曾业松.新农论m.北京:新化出版社2004.1828 李强. 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 j . 中国社会科学2 0 0 3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中国农民不平等待遇的具体表现 10 少见的一般认为墓尼系数介于0.3 0.4之间表明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合理介 于0.4 0.5之间表明收入差距较大超过0.5表明社会居民贫富差距悬殊中国已 经是世界上40个收入差距超过国际警戒线的国家之一 再次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农民的经济权利没有享受到平等的待遇自由 平等交易的权利被垄断或被限制尤其是把一些尚处于精耕细作的农产品直接推 向市场而缺乏基本的价格保护另一方面农产品一涨价或国家对农产品补贴一 增加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工业产品就更高幅度的涨价这是一种缺乏基本保护的 不公平竞争 最后农民经济收入的不平等与其劳动就业权的不平等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劳动的权利劳动法第 3 条也规定劳动者有平等 就业的权利但农民却因其出身在城市劳动就业而屡受歧视与限制我国劳动 法第 12 条只禁止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歧视劳动就业的行为 但因出身或出生不同而歧视限制劳动就业却未予以明确禁止而且农民的劳动 就业权一般不受被修改前的劳动法所保护农民进城“打工”要办“暂住证”交 纳“城市维护费”干的是市民最不愿意干的活:脏累险差且最廉价最跌身 份在有些城市一旦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农民就成为劳动就业市场排斥的对象 此外 农民本是国有企业重要的“原始股东” 但国有企业却只招收或主要招收市民 其“红利”也主要针对市民工人发放即便招收农民也是临时工或顶多是“合同工” 很难成为“正式工”没有平等的劳动报酬和休息权 2.3 教育资源的短缺 人人都知道一定的教育是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所必须跨过的门槛如果一 个年轻人有职高或中专文凭他就至少可以在工厂里做一个技术工人如果他有 大专文凭他就可以找到一份白领工作如果他有本科文凭他就可以找到一份 报酬不错的白领工作 如果一个年轻人没有上述任何文凭他就只能做最低 级的工作在现代社会里教育是决定一个人能够在社会阶梯上爬到多高的最重 要的因素 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手段保证公民普遍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是 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办学政策的偏斜使农民在受教育方面并无 平等可言教育本是推动社会公正的利器为每一个国民提供改善命运的机会 教育上的不平等却使它的光芒日趋黯淡它失去了传统价值系统赋予的道义色彩 反而造就与扩大了阶层鸿沟 从受教育机会上看据国家相关课题组调查显示近年随着学历增加城乡 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现在城市人口拥有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中国农民不平等待遇的具体表现 11 历的人数分别是农村人口的 3.5 倍16.5 倍55.5 倍281.55 倍323 倍大 量的高素质人才涌向城市的同时农村的孩子却面临失学上不起学的窘境相 关资料显示城乡分割办学制度使农村儿童一开始就处于劣势从而使 80%左右 的农村适龄人口无缘高考 从教育资源配置上看在教育经费上国家每年几千亿的教育经费几乎全部 用于城市而广大农村则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办学据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 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调查2002 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 5800 多亿元其中 用在占总数不到 40%的城市人口上的投资占 77%而占人口总数 60%以上的农村 人口只获得 23%的教育投资从 1985 年起国家财政还取消了对农村每个中学生 31.5 元小学生 22.5 元的教育拨款改为农民在“三提五统”中支出农村学校只 能依靠农民自己出钱筹资建设和改造南京学者张玉林以讽刺的笔墨写到“近 10 年来当大中城市重点学校的教师可以前往新马泰旅游从而展现城市中产阶级 的富足和潇洒无数遭受工资拖欠的乡村教师却构成了各地上访队伍中令人瞩目 的群体” 从师资力量上看那些经过正规培训具有较高教学能力的教师被优 先安排在城市而农村地区尤其是落后山区师资奇缺民办教师仍然被委以重 任此外还有户籍制度限制农民子弟对教育资源的选择以及在升学中城乡不 同分数线的设定等使得农民子弟在教学质量更低的情况下反而要跨越更高的升 学门槛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不公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中国 高等教育所获公共资源远远多于基础教育 为创办所谓“一流高等学府” 上亿财政 拨款往往投给那些办学条件已相当不错的大学而农村中小学危险教室改造的经 费则要通过农民集资方式解决这也就是说为了造就堂皇体面的大学其副 产品可能正是乡村中小学的凋敝从数据上看中国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 平均公共教育经费之比为 1?1?23,而美国为 1?3?2 “目前这样一种不公平的教育 资源配置制度在世界都是罕见的”学者陆学艺感叹不少研究者指出中国 目前这种教育不公的体制 很大程度上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优先取向”的思路 残余“发展并非只从商品开始它是从人民以及他们的教育组织与纪律开始 的”“落后的本质规定是人的素质差”教育的不平等无疑是导致农民素质进而 导致国民素质低的重要原因 2.4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基本缺失 长期以来城市居民享受了“高就业高福利高补贴”国家每年为城市居民 教育不平等扩大阶层鸿沟“三大不公”困扰中国教育n.山东商报.2005-05-13 教育不平等扩大阶层鸿沟“三大不公”困扰中国教育n.山东商报.2005-05-13 教育不平等扩大阶层鸿沟“三大不公”困扰中国教育n.山东商报.2005-05-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中国农民不平等待遇的具体表现 12 提供几百至几千亿的各类社会保障城市职工可享受退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 障等多项社会保障与福利农村却只有少量贫困人口享受一点微薄的社会救济 据统计1990 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 1103 亿元其中城市保障支出 944 亿元占 88.6%农村仅 126 亿元城市人均 413 元农村人均 14 元(包括特困救济优抚 军烈属等)相差 29.5 倍农民工同样享受不到与城市职工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一位社会保障专家指出“迄今为止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和建立都是面向 城镇居民的对于占人口 70%的农村基本上没有考虑”农民几乎处在社会保 障体制之外 在医疗方面城乡的差距充分的体现出来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城市而不是农 村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农村和农民几乎被排除在现代文明之外新华 社 2002 年 2 月 25 日公布的数据表明目前约占中国总人口 15%的城市人口享用 着 2/3 的卫生保障服务而约占 85%的农村人口却只能享用不到 1/3 的医疗卫生保 障服务2002 年各级财政用于乡镇卫生院的全部财政事业经费接近 60 亿元只占 去各级财政卫生事业经费开支的 15.5同样世界卫生组织 2001 年颁布的2002 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国在卫生费用负担的公平性方面排在 191 个成员国中的 第 188 位农村人口是大数但是享受到的卫生事业经费却是微乎其微 曾经有资料说温家宝总理问卫生部长你知不知道农村有多少因病去世的农 民能够在医院去世城市是什么比例在农村有多少生孩子的妇女可以在医院生 产城市是什么比例这两个指标没有纳入统计体系所以谁都说不上来卫生 部长也说不上来而到农村一看就笔者所观察到的真正因病在医院去世的农 民寥寥无几能够到医院去生产的农村妇女实际上比例也相当低而卫生部基层 卫生和妇幼保健司一份资料可能更能生动地说明城乡居民在这方面存在的巨大差 距资料显示在中西部边缘地区孕妇和产妇的死亡率是沿海地区的 3.6 倍婴儿 的死亡率是沿海发达地区的 4 倍有 40的死者是因为缺钱无法医治最后导致死 亡 仅就 2000 年 5 岁前儿童死亡前治疗情况为例 农村 56. 6的孩子是死在家里 而城市 91.3的孩子是死在医院里据 1998 年的调查农村 36的患病农民应就 诊而未去就诊65的患病农民应住院而未去住院上述两个比例均比 1993 年有 所增加这是个令人心酸的现象一方面在城市有大量的医疗资源在浪费购置 了大量昂贵的设备医生开出的药单都是让人非常吃惊的天文数字另一方面 大量的农民缺乏最基本的医疗条件从这个角度去看如果不能加快农村的卫生 程国有.试论当前农民问题的实质及对策j.农村经济问题199412转引自周其明.农民平等权的法律保 障问题j.法商研究200022328 张晓山. 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三大制约因素一个基本认识两类政策措施 j . 中国农村经济 2 0 0 3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中国农民不平等待遇的具体表现 13 事业的发展那么农村现在贫困将来还会贫困 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国家每年拿出几百亿元用于城镇农村几乎得不到分 文一些农村为兴办公益事业不得不在农民头上摊派集资收费在退休 住房和失业保险方面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差距更大根据一些学者人口普查数据 所进行的研究城乡收入差距中的 45来源于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享受得更多的 退休等福利保障城市居民在退休之后可以获得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退休工资 而农村居民的养老就全靠往日的积累和子女的赡养许多老人不得不自己从事生 产在现行法律框架和主流话语中老人的家庭赡养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法 律的要求其实质却是逃避国家的责任没有本质的理由让人相信城市的老人 赡养应该社会化而农村的老人赡养就必须由家庭来承担这些公共福利的差距 对农民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了有形的收入差距对农民的影响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平等思想探源及比较 14 3 平等思想探源及比较 中国农民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是现实的然而这种现实却是不合理的从法律 的公平正义出发对农民长期不公平的“制度性歧视”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所 有的政治假设中平等是最重要的假设之一因为只有平等才能建立起公平合理 的人际关系平等体现了人类的终极关怀和最低的正义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 基本条件是基本的人权要求和人类解放的要求可以说平等是一个内涵丰富 而又使用相当普遍的“多形概念”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人们有不 同的认识和主张 3.1 西方平等观的发展 平等思想作为建构理想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原则,在人类思想史上源远流 长西方的平等理念上可追溯到斯多葛学派斯多葛学派以自然法中的理性思想 作为建立其平等思想的基础提出了关于人的类型和心灵有共同性的观念和世界 大同的社会理想它明确主张,任何人,无论贫富,一律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自 然造就的,而自然本身是统一和完美的,代表宇宙最高的善这样斯多葛学派为平 等奠定了自然的基础把平等和自然明确地结合起来产生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基 督教在当时很好地借鉴了斯多葛学派中的平等思想把个人视为超越特殊群体的 普遍存在宣扬人人皆上帝儿女的观念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大家共有的大地上 将不再用墙和篱笆隔开将没有穷人也没有富人也没有暴君也没有奴隶 也不再有大小尊卑之分” 14 16 世纪文艺复兴(renaissance)和宗教改革(religion reform)取得了人文 主义的胜利人文主义者开始用“人的眼光”观察社会观察国家人的价值人的 权利人的自由得到了承认和解放这种思想和权利观念相结合就是后来启蒙 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人权是人类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人类在自然 状态下是自由平等的这最终确立了现代平等观的主体基础资产阶级的革命 也在建立在这种基础上把平等思想变成了一个明确的政治要求资产阶级革命 胜利后各国纷纷在宪法中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平等开始从思想观 念变成一种法律上的平等权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跌宕起伏资产阶级 思想家们纷纷对理性的自然法学派的平等观提出了批评形成了具体的经验的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85 圣经彼得启示录附录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平等思想探源及比较 15 关注现实的平等观卢梭的崇拜者皮埃尔勒鲁认为人在他一生的全部活动中都 是知觉平等博爱这三个方而的统一因此在政治上都必须有三个与之相对应 的词 自由博爱平等在他看来平等是自由和博爱的基础和理由这个 概念木身就是一门完整的科学“平等这个词概括了人类迄今为止所取得的一切进 步也就是说它概括了人类过去的一切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代表着人类己 经走过的全部历程的结果目的和最终事业” 他在论平等一书中从七个方 而详细论证了平等是现代社会的惟一基础断言平等是“一切人都可以享受的权利 和正义”从论述过程看他对法国大革命后新确立的资产阶级平等原则的狭隘 性虚伪性进行了揭露认为“在作为事实的平等和作为原则的平等之间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北京顺义区初三二模英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校教师招聘考试预测试题及答案公布
- 2025年电子商务运营策略考试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 徐州国企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建筑工程技术人才招录预测试题集
- 2025年外贸经理面试题详解及案例解析教程
- 2025年医保管理员招聘大揭秘高校校医院笔试预测试题及答案详解
- 新闻反转面试题目及答案
- 新浪外包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版重庆速录服务内容升级合同
- 湖北省圆创高中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测评 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5秋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课时练习及答案(附目录)
- 巡察整改工作课件模板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农机驾驶维修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理论试题
- 2025年幼儿园教师岗位聘任协议(含资格认证及薪酬激励)
- 成都东部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2024
- 银行收息管理办法
- 海外房产投资项目方案(3篇)
- 消防员心理健康课件
- 2025年煤炭矿山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综采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100道单选题合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