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声明 y 6 8 4 , 1 2 9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9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支l 刀晰 导师签字 弄纹2 v 幻 签字日期:2 0 0 4 年f 明客日签字日期:20 0 4 年f o 月牙日 解读海明威的非洲题材作品 中文摘要 海明威的非洲题材作品是其整个文学创作中的一朵奇葩,它源于 古老而神秘的非洲大陆,故比起其他作品则更具异域风情。国内外对 于其非洲作品的研究已有不少,但尚没有人把他的非洲作品汇总为 个整体,对其内容和思想主题进行探讨,更少有人从生态批评的角度 来进行解读。鉴于此,本文主要从海明威的非洲题材作品入手,从作 品的形成与创作到表层的观赏价值,再到深层的意义追问,最后从生 态文学批评的角度对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予以特别关 注。希望能为进一步丰富对这位文学大师的研究尽到绵薄之力。论文 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运用文学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理论阐述海明威的两 次非洲之旅是其非洲题材作品创作与形成的源头活水。文中陈述了他 两次非洲之旅的背景、经过及主要事宜,这一方面有助于对作品基本 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开掘作品的深层意义提供了现实背景资料。 第二部分,从作品的表层来分析作品的观赏价值,主要是从自然景 观和风俗文化的两种视角入手,分析海明威非洲作品中所呈现给读者 的具有非洲特色的植物、动物、乡土风俗,并对其描写手法以及在作 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趋向作了探讨。这一部分主要是对非洲的青山 和曙光示真的解读和评价。 第三部分,以海明威最富代表性的短篇力作乞力马扎罗的雪和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为例,对其非洲作品所体现出 来的深层意义进行反思。关于乞力马扎罗的雪,本文用事迹印证作 品,用作品说明事迹,对海明威在小说中进行的自我映射与反省进行 了论述。而对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则主要从海明威 的复杂的两性观、典型的男权意识的角度,以生活中的海明威性格的 两面性及其对待身边女性的行为态度为基础,对其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性格进行剖析,从而阐释了海明威对男权文化日益衰落的无奈和哀惋, 同时也说明了海明威自己无法征服和控制强女人,却又时时受其诱惑 的一种矛盾复杂的心理。 第四部分,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角度对海明威非洲题材作品中所体现 出来的些有关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作了一些论述,旨在解决以下 几个问题: 1 、作者怎样描述大自然 2 、作品的主题是否反映了生态环境意识 3 、人在自然中处于什么位置 4 、人应该如何对待大自然 5 、分析决定着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生存于自然环境里的行为 的主要的社会文化因素 最后以一个非洲的故事为例证,说明海明威作为个敏感的作家 已经模糊地意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冲突。 关键词:海明威非洲两性观生态文学批评 分类号:1 1 0 6 4 t h e a n a l y s i so f t h ea f r i c a nt h e m ew o r k so fe r n e s th e m i n g w a y a b s t r a c t h e m i n g w a y sw o r k sw i t ht h ea f r i c a nt h e m ea r ev e r yr e m a r k b l ea m o n g a 1 1h i s l i t e r a r yw o r k s t h e y r o o ti nt h ei m m e m o r i a la n dm y s t e r i o u s c o n t i n e n to fa f r i c a ,t h u st h e yt a k eo nm o r ef o r e i g no u t l o o k sa n dc u s t o m s t h a nh i so t h e rw o r k s a l t h o u g hn u m b e r s o f t h ed o m e s t i ca n df o r e i g ns t u d i e s o fh i sa f r i c a nw o r k sh a v ea p p e a r e d ,n o b o d yh a sd i s c u s s e di t sc o n t e n t sa n d t o p i c sa saw h o l e ,s a y i n gn o t h i n g o f a n y l y s i n g t h e mf r o mt h ep o i n to fv i e w o ft h ee c o l o g yc r i t i c i s m t h e r e f o r e t h i st h e s i sw i l lm a k ea s t u d y o f h e m i n g w a y sa f r i c a nw o r k sf r o mt h e i rp r o c e s so f c o m i n gi n t ob e i n ga n d t h e i ri n d i t e m e n tt ot h el i t e r a la p p r e c i a t i v e v a l u ea n dt h e ns e e k i n gt h e i rf u r t h e rm e a n i n g s ;f i n a l l y i tf o c u s e so n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b e t w e e n t h eh u m a nb e i n g sa n dn a t u r er e v e a l e di nt h ew o r k s f r o mt h ep o i n to ft h ev i e wo ft h ee c o l o g yc r i t i c i s m i ti st h em o t i v eo f t h e t h e s i st om a k eas l i g h t 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e n r i c ht h es t u d yo ft h eg r e a t l i t t e r a t e u r t h e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e x p a t i a t e st h a th e m i n g w a y st w oj o u r n e y s t oa f r i c aa r et h e s o u r c e so ft h ef o r ma n di n d i t e m e n to fh i sa f r i c a nw o r k sw i t ht h et h e o r y t h a tl i t e r a t u r ec o m e sf r o ml i f ew h i l ei te p u r a t e sf r o ml i f e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 p r o c e s sa n d t h em a i nm a t t e ro ft h et w oj o u m e y sa r ep r e s e n t e di nt h i sp a r t i t h e l p st o m a k eag e n e r a l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h e m i n g w a y sw o r k sa n di t o f r e r st h em e t e r i a l so f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t h et i m et ot a pt h ed e e pm e a n i n g 3 o f t h ew o r k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a n a l y z e s t h e a p p r e c i a t i v e v a l u e l i t e r a l l y i tc h i e f l y a n a l y z e s t h ea f r i c a nf e a t u r e d p l a n t s ,a n i m a l s a n dl o c a lc u s t o mi n h e m i n g w a y sa f r i c a n w o r k sa n dm a k e sal i t t l es t u d yo ft h e i rp l o yo f p o r t r a ya n do f t h ef e e l i n g sa n da t i t u d e so u t p o u r e di nt h ew o r k sa sv i e w e d f r o mt h en a t u r a ls c e n e r ya n dt h ec u s t o ma n dc u l t u r eo fa f r i c a t h i sp a r t m a i n l yp r e s e n t s t h ea n a l y s i sa n dr e m a r k so f t h et h i r dp a r t ,t a k i n g a sa ne x a m p l e ,g e tt ot h eb o t t o mo ft h ed e e p m e a n i n g o fh i sa f r i c a nw o r k s c o n c e r n e dw i t h ,t h et h e s i ss u b s t a n t i a t e st h e w o r k sw i t hs t o r i e sa n dn a r r a t e st h es t o r i e s w i t ht h ew o r k s i td i s c o u r s e s h e m i n g w a y ss e l f - m a p p i n g a n d s e l f - q u e s t i o n i n g s h o w ni nh i sn o v e l s w h i l ei na l l u s i o nt o ,f r o mt h ep o i n to fv i e wo fh e m i n g w a y sc o n f l i c tv i e w o fs e xa n d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m a l e p o w e r , t h e t h e s i s a n a t o m i s e st h em a i nc h a r a c t e r so ft h ew o r k st os h o wh e m i n g w a y sr e g r e t a tt h eg r a d u a ld e c l i n eo fm e n sp o w e ra n de x p l a i nt h ec o n f l i c ta n dc o m p l e x m i n do f h e m i n g w a y t h a th ec o u l d n to v e r m a s t e ra n dc o n t r o lw o m e nw h i l e w a sa l w a y sa t t a c t e db yt h e me v e r yn o wa n dt h e n a l lt h ea n a t o m ya n d d i s c u s s i o na r eb a s e do nh e m i n g w a y sd o u b l e - t h i n kc h a r a c t e ri nh i sl i f e a n dh i sb e h a v i o u ra n dm a n n e rt o w a r d st h ew o m e n a r o u n dh i m p a r tf o u r , f r o mt h ep o i n to fv i e wo ft h ee c o l o g y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 ,m a k e s ad i s c o u r s eo ft h ei s s u e sc o n c e r e dw i t h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b e t w e e nh u m a n b e i n g sa n dn a t u r es h o w n i nh e m i n g w a y sa f r i c a nw o r k s t h i sp a r tf i g u r e s o u tt h ef o l l o w i n gi s s u e s 4 1 t h ew a yt h ea u t h o rd e s c r i b et h en a t u r e 2 w h e t h e rt h et h e m eo ft h ew o r k sr e f l e c t s t h ec o n s c i o u s e n e s s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3 w h a t p o s i t i o nh u m a n b e i n g se x i s ti n 4 w h a th u m a nb e i n g sd ob yn a t u r e 5 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m a i nf a c t o ro fs o c i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d e c i d i n gt h e b e h a v i o u ro fh u m a nb e i n g st o w a r d st h en a t u r ea n dt h ew a y so f s u r v i v a li nt h en a t u r e f i n a l l y , t a k i n ga sa ne x a m p l e ,t h et h e s i se x e m p l i f i e st h a ta s as e n s k i v e w r i t e rh e m i n g w a yh a dr e a l i z e dt h ec o n f l i c tb e t w e e nh u m a nb e i n g s a n d n a t u r ei n t a n g i b l y t h ek e yw o r d s :h e m i n g w a y , a f r i c a ,t h ev i e wo f s e xa n dt h ee c o l o g y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 第一部分海明威非洲题材作品的形成与创作 非洲是一个古老却清新,贫瘠又不失丰饶的地方。没有受到工业 文明的洗礼,少有或是没有那些机械化的硕果,但对于海明威而言, 那里是一个实现梦想的乐园。他认为,“非洲大陆虽然古老,但能使 切除了职业入侵者和掠夺者以外的人回到童年时代”“1 而且他觉得拥 有孩童的心灵,孩童的诚实、纯净和高贵从来都是种奢侈和荣耀。 更何况只有在那里才能让嗜好拳击、捕鱼、斗牛富有刺激性和冒险性 的海明威过一把狩猎的瘾。 追溯一下海明威对非洲大陆动情的源头,更可谓是由来己久。最 早的体现也许是1 9 2 1 年他读到黑人作家雷纳马兰的长篇小说巴托 亚拉时。他曾对这本书撰写了评论文章,认为巴托亚拉的显著 成就就是作家以土著人的观点对非洲乡村作了不露声色的描述。海明 威在评论中写道“你闻到那个乡村的气息,你吃n ) l 的食物,你像黑 人一样地看自人,你在那个村庄生活之后,也就死在n l , 了。这些都 归因于那个故事,而你在读那本书的时候,你就成了土著酋长巴托亚 拉。这就是说,这部长篇很了不起。”字里行间,海明威流露出对非洲 大陆的向往之情。1 9 2 5 年,海明威又在新完成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 里曾表露出“要去英属非洲打猎”的愿望。但对他丽言,与其说是打 猎,不如说是身临其境地看看马兰所描写的非洲大陆。 怀着这一夙愿,历史的车轮驶入3 0 年代。虽然这一时期,美国经 济萧条,政治动乱。但此时的海明威思想稳定,生活安逸,显得很超 脱,与低落的国家情绪相反,他则“更象一个狂热的童子军”他生活 奢华,高达两万美元的两人远程狩猎约花费预算并没有吓坏他。经过 三年的准备,1 9 3 3 年8 月7 日,海明威与波琳在基韦斯特岛的好友查 尔斯汤普森的陪伴下从古巴首都哈瓦那动身前往非洲。途经西班牙、 巴黎,于1 2 月8 日在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上岸,而后,乘火车抵达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这次非洲之行历时7 2 天,狩猎结束,他一共打死了3 头狮子,1 头野牛,还有2 7 只其他动物。这期间,他所见的一切事物都在他脑海 里留下了不可摩灭的印象。也许由于他满腔热情和兴趣的缘故,他恢 复了几乎毫不失真地记录事物细节的童稚能力,他的脑海里充满了对 写作具有无比价值的形象、事件、人物研究。所以,东非归来后的一 九三四年至一九三六年间,他先后在美国的老爷杂志上发表了二 十多篇描写生动的关于狩猎和捕鱼的小文章,另外就是以真实地笔触 记述了自己非洲之行的非虚构小说非洲的青山以及几篇精彩的中、 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和一个非洲的故事等。 第二次去非洲已是二十年后的1 9 5 3 年。5 2 年,海明威先后获得了 两个大奖,一个是古巴政府授予他的专业捕捉马林鱼荣誉奖章,一个 则是老人与海获得了5 2 年度的普利策文学奖,这一些都使他二度 非洲之行的愿望愈加强烈。5 3 年5 月中旬,展望杂志的编辑表示愿 意为他就即将启程的非洲之行所写的文章提供优厚的报酬,并准备预 付2 5 万美元。不久,海明威便开始为非洲之行采购物品。6 月2 4 日, 海明威夫妇乘“弗兰德”号船从纽约起航,途经马德里、巴黎等地, 于8 月6 日到达了非洲的蒙巴萨。 此时,肯尼亚政局动荡,为争取独立而斗争的“茅茅运动”在首 都内罗毕以北如火如荼。尽管茅茅运动声势浩大,然而在肯尼亚还有 一块“自人高地”,那是特意为欧洲吉库尤人农业殖民划出来的专用地, 生活在那儿的以农业为主的坎巴族人对于茅茅运动并不感兴趣。正因 为如此,海明威夫妇处在这是非之地,却和坎巴族人相处融洽,并未 遭遇到来自土著仆人的任何危险。 刚到蒙巴萨,他们就与菲利普珀西瓦尔重逢,珀西瓦尔虽然已 6 8 岁,但风采依旧,玛丽对他见如故,这使得他们的旅行一开始就 显得很棒。但一向嗜好饮酒的海明威有一次喝得酩酊大醉,结果从 辆高速行驶的越野车上摔下来,伤势不轻。并且他常因酗酒而在打猎 时技术失常,让他屡屡难堪,甚至丢人。于是乎,因为担心自己的阳 刚之气受到怀疑,他的行为又走上了另个极端。他剃光了头,说是 想变成一个当地人,且竟然拿着长矛去打猎,把自己的衣服染成马萨 伊人服装的锈迹斑斑的颜色,还追求一个叫黛芭的瓦卡穆巴族女孩。 她住在离莱托乞拉克村很近的一个农场里。虽然别人认为黛芭是“一 堆散发着恶臭的宿营地垃圾”,玛丽也觉得她早该洗个澡了,可是在海 明威嘴里,她简直就是非洲的普鲁迪博尔顿,令他如痴如醉。 这次旅行,他很少捕猎动物,而是经常让司机带他出去看看动物。 并且经常坐在那儿进行观赏。他懂得自然知识,知道动物们在哪儿, 会做些什么,而且他总在读书、读书,口袋里随时都装着平装书、报 纸和杂志。不久,他雇了一位飞行员,带着他和玛丽在一些胜景奇观 上飞行,比如恩戈罗火山口,卢旺达乌隆边的月亮山脉以及乌干达 的默奇森瀑布。可是一队朱鹭撞着了飞机,险些让他们丧生。接下来同 样的一次飞机事故又让他与玛丽伤痕累累,给这次游猎蒙上了一层阴 影。3 月份,他们由蒙巴萨港搭乘“非洲号”轮船返回。 这次非洲之旅历经一年零两个月,海明威以此次狩猎经历为题材 写了一些连载故事,其中一些刊登在当时的报纸上,直到1 9 9 8 年,他 的儿子帕特里克海明威又将其整理成为一个长篇曙光示真。这本 书主要描写了他们夫妇俩与跟随他们一起作为助手的几个当地人追猎 一头作恶多端的凶悍狮子,途中还射猎一些瞪羚、豹子、沙鸡等动物, 反映了作家对憨厚、忠诚的非洲土著居民的纯真和友好感情,也反映 了玛丽学习射击、锻炼勇气的积极态度,以及他们二入这一段生活的 欢乐与和谐。并且书中还写到海明威在当地的一位名叫黛芭的女朋友, 不过她没有任何语言,只是一个纯粹的被欣赏者。在这部书里,我们 同样也可以欣赏到非洲大陆的广阔、质朴、清新的背景以及海明威本 人所经历的一个个扣人心弦的狩猎场面。 海明威的两次非洲之旅是其非洲小说酝酿滋长的土壤,通过这些 作品,他艺术性地再现了自己这一时期的生活,同时也把这种回归自 然、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富有冒险性和挑战性的生活方式介绍到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社会。这一时期,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首先是一系列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1 9 2 9 年的经济危机以及 法西斯主义的猖獗,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惨剧。大规模的 屠杀,灾难性的危机、贫富的悬殊,这些在人们的心灵上留下了可怕 的创伤;其次是战后的物质文明并没有给社会带来安定与完善,反而 带来了道德上的沉沦。物质文明的畸形发展使人们在精神上感到窒息。 希望的幻灭,信念的丧失,使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压迫感。 传统价值观念发生了动摇,取而代之的是普遍的怀疑和失望。这些非 洲小说适时地为精神世界成为片荒原的人们绘出了一个桃花源般的 世界。他们从照片上看到海明威总是咧着嘴大笑,手上拿着酒杯,身 旁挂着一条大鱼或者是躺着一只大猎物,从海明威粗犷的面容和强壮 的身躯上他们看到背运时期一位英雄的面貌,那种自由、冒险的生活 方式、典型的“重压下的风度和含蓄的散文、精练的对话,不仅展现 给读者非洲原始清新的风景和富有野性魅力的动物,更重要的是给大 萧条期间的城市中的受害者提供了一个精神避难所。”n 1 同时,作为一个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这些非洲作品迎合了西方人 尤其是美利坚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灵魂。冒险精神是美国的立国精神, 对于受这种美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大多数美国普通读者来讲,海明 威作品中的冒险、勇气和运动等可能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从小说 中活跃在原始清新的非洲大陆的那些主人公身上,部分美国人昕到 了自己精神的回音。美国人生性好动好玩,喜欢国外和野外旅游,喜 欢滑雪热、赛车热等与大自然接触的户外活动,喜欢拼体力和冒险的 体育活动及各种剧烈活动。美国人这种对冒险的衷爱和对力的推崇, 使他们在阅读这些非洲小说时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合应, 同时,海明威富有传奇色彩的个人生活使他在读者心目中越来越神化 了。 第二部分海明威非洲题材作品的观赏价值 一、海明威非洲题材作品中的自然景观 2 0 世纪3 0 年代,美国国内经济正处于大萧条时期,人们再一次陷 入迷惘之中。而海明威的非洲小说一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的 雪、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一个非洲故事等就像 一缕春风为读者带来了非洲原始清新而又独具一格的自然和人文景 观,一时间激起了人们对这一块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的心驰神往。 在非洲的青山这本书的卷首,海明威曾声称:作者试图写一 本绝对真实的书,看看一个地区的形状和一个月的行动方式,如果真 实地描绘出来,是否能与想象的作品相媲美。这里强调的“真实”, 既有别于虚构作品中的真实,”又有别于自然主义机械模仿的“真实”, 它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概括,是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统。它深深地植 根于非洲的土壤之中,散发着非洲大陆的泥土气息。非洲的青山是 如此,其他几部作品也概莫能外。 英国批评家贝茨说过:“海明威所孜孜咀求的,是眼睛和对象之间 的直接相通,产生光鲜如画的感受。”“1 而我国著名的海明威研究专家 吴然对此曾有过诠释:“所谓画面感就是真实可感性,它给读者一种身 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受。”1 的确,在这些非洲题材的作 品中,海明威极尽其描写之能事,向读者展示出了非洲大陆独特的自 然风光。葱郁的森林、无垠的草原、秀美的群山,瓦蓝的苍穹、名目 繁多的野兽与鸟禽,刺激而又冒险的狩猎场面、纯朴独特的乡间风俗 等在海明威的笔下都定格为一幅幅或静雅或热烈的图画。一如作者笔 下的肯尼亚: “那是一片苍翠的地区,茂密的森林覆盖着一鹰大山坡,森林下方是些小匣,从山上茂 密的树林里往下流淌的几条水道将整个地区劈开”。“东边吹来丝丝凉风,山坡上茅草随风摇 摆。天空中飘浮着许多大块的白云,犬山坡上的森林里高大的树术密密匝匝枝叶相连,看 起来人都可以在树枝上行走了。”“】 动中有静,静中含动,动静结合,天地一体,明暗和谐,不是画 却胜似画,可谓壮观! 这些文字恰似一架摄像机,牵引着我们的视线, 左右着我们的感受。意念之中读者不免心旷神怡,似乎真的来到了这 个山青水秀、天高云淡、颇富异域风情的地方。 再欣赏一幅: “高大的树干很光滑,底部有一圈树根,呈圆形的凸起状,像动脉一样往树干上攀缘一 一些黄绿色的树干象冬雨后的一片法国森林。但楚这些树的树枝展得很开,树叶茂盛,树下, 阳光照耀下的溪床中,纸草似的芦苇长得像麦子一样茂盛,高达十m - - 英尺。”1 身处这样的境界,一同前去的第二任妻子波琳曾由衷地赞叹: 这儿的树真像安德烈的画。安德烈是法国超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多 以波状的、富有含意的线条勾画近乎完全抽象的生物形态图样。海明 威不是画家,但他却以朴素无华、准确生动、简洁明了的语言这 种独特的线条给我们精心绘制了这一幅画。没有一个“情”字,但我 们分明从中读出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情有独钟。以景抒情,以景喻情, 景物描写起着烘托的作用。 我们出了森林,驶上热带稀树草原,“草原向前伸展到一个四周是芦苇、河床已干涸的湖 边,远处是水光潋滟和那群浅玫瑰红色的红鹳。硕果仅存的那几棵树的树荫下搭着几间渔民 草房,前面,风儿吹过草丛,干涸的湖床是呈现一片灰白,有许多小动物受了我们卡车的惊 吓在被晒干的湖面上奔跑。它们是小苇羚,在远处走动着,看上去挺怪,- n 笨相,但是等 你看到它们就站在你的面前时,它们却又利落又优美。【8 1 一副画已经告成。“斩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还原了基本枝干 的本来面目;删去了解释、探讨、甚至于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 的比喻;清除了古老神圣、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直到最后,通过疏 疏落落、经受了锤炼的文字,眼前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我想,这 几句话应是对这副图的最好说明。 如此美景,亦真亦幻,以致于海明威经常以为自己是在梦中。 行驶在那些幽深的小道上,欣赏着路风光,随意追逐着一些小精灵, 真真切切的是人在画中游。 海明威的第四任妻子玛丽在写给美国评论家丽莲洛斯的信中曾这 样说至u :“要以清早醒来而论,什么地方也比不上肯尼亚。拂晓时你去洗脸,在路上就会遇 到一只两吨重的活生生的犀牛,这种生活多有意思【”1 东非,尤其是肯尼亚一带,不仅景美,而且还是一个野生动物之 乡,一个广阔的天然动物园。这里以动物种类齐全,数量众多著称。 在一个极大的范围内,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往来奔跑,爬山涉水,寻 食捕猎。 在海明威的这些作品中,动物可谓是一个主要音符,因为海明威 生平也最喜欢斗牛与打猎。在非洲的青山这部译作中,扉页便是 海明威1 9 3 4 年初在东非和两头捻的头角的合影,而在曙光示真的 开始则是1 9 5 3 年在肯尼亚和自己亲手猎杀的豹子的合影。狩猎是海明 威非洲之行的主要内容,因此也就成了他的非洲小说的主要描写内容。 在非洲的青山里他以惊人的记忆、精湛的笔法,再现了在非洲深 山老林里的打猎经过,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作者与动物斗智斗 勇的惊险场聆听到非洲独有的狮吼捻叫:曙光示真则主要描写了他 与第四人任妻子玛丽与游猎队其他成员一起追猎一头作恶多端的凶悍 狮子的经过。 在作品中,他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打猎的常识,如:豹子尽管比狮 子小,但比狮子更难对付,当地猎手把豹子称为最危险的猛兽之一。 因为狮子不扑人,而受伤的狮子是要反扑的。野水牛的威力并非常人 所能想象得来,它发起怒来,四、五个狮子也不敢贸然上前;凶猛的 兀鹫和贪婪的鬣狗争食腐尸别有风趣。 另外,他以艺术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狩猎场面, 让我们感同身受,并且还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美国黑人作家拉 尔夫埃利森在影子与行动这部书里曾经写到自己之所以崇拜海 明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能把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描写得如此精确,以至于我和我的兄弟能在一九三七年大萧条期间遵 照他的射击描绘猎取飞鸟而活下来。” 例如在曙光示真中我们便可以欣赏到一场精彩的猎狮过程: 在当地森林里有一只为害四方作恶多端的凶悍狮子,他们这一游 猎队已经跟踪多日。又一天的追踪后,我们发现这头狮子一个晚上没 有进食,早晨时出来走了一圈,白天饿着肚子睡了会觉,如果没有人 打搅,它应该会在傍晚时分再次出来觅食。所以把猎捕的时间选在了 傍晚太阳落山之前,大家首先找到了它的足迹,然后追踪向前。由于 事先我们对它的行为已经了如指掌,对可能会发生的意外都有了周全 的预测与准备。所以向着狮子“一定会在的那个地方”前进时,我们 就全方位布好阵。先向着狮子一步步往前“跨出”,接着是点点往前 “挪动”,我们和狮子互相对峙着,大家目不转晴地看着狮子,它在夕 阳下显得“巨大、乌黑、狮身很长,夹杂着黄褐色、灰色和金色”,而 它也正望着我们,“狮腿埋在灌木里,我看见它的头转过来向我瞥了一 眼,然后又迅速转过去望着玛丽和金克”。真好像一场势均力敌的心 理战。凭经验判断:除非受了伤,它是不会想到向有人的方向冲出去 的;倘若它试着往下一个由树木和浓密的灌木遮盖着的隐蔽所的方向 跑,而那地方离我们所在之处总有四百五十码远,要过去,它就得穿 越开阔的草原。这就说明我能有足够的时间来将它猎杀。大家镇定自 若,“我仍然紧紧地盯着狮子,它略微向右移动了一点,然后又对玛丽 和金克了一眼。”我们仍没有射击。然后狮子又试探性地“微微”移动 了一下,这时我听到了来自玛丽的来复枪的枪声和子弹击中时沉闷的 声音。只见狮子先“跃入”灌木,接着从另一边出来,向北部那丛浓 密的树林跑去。它大步向前跳跃,巨大的头颅向后摆动。这时我用枪 瞄准着它随着移动,扣动了扳机。接着金克的大双筒也在开火,我 看到枪弹掀起的簇簇尘土,然后再次在瞄准具里找到了狮子,将准星 移到狮子前面后射击,但只在它前方掀起一蓬尘土。狮子此时“步履 沉重”,但仍拼命前行,在瞄准具里它变得越来越小,几乎肯定能跑到 那个隐蔽的地方了,就在这时候我再次用瞄准具向已经很小且正迅速 逃走的狮子瞄准,轻轻将准星前移,一等超过它的头便扣动扳机,这 一枪没有扬起尘土。我们还没有听到子弹的铮铮声便看到狮子挥动着 前腿向前滑倒,巨大的头颅垂了下去。最后金克又补了枪,狮子 倒下了。 像这样猎手追踪猎物,猛兽追踪弱兽的场面在书中比比皆是,让 读者的心紧随着这场景会松弛,一会紧张,犹如欣赏一部悬念叠起 的电影。每每在这样的画卷中,我们都似乎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作为 作品中的第一主人公,尤其是作为作品的生产者,海明威对这种人与 兽、强兽与弱兽的角逐倾注了满腔的兴致与热情。曾经陪同海明威打 猎的白人职业猎手珀西瓦尔认为海明威有着惊人的记忆力,非洲的 青山中的一些细节简直就是当年狩猎内容的一个“拷贝。”我想只所 以能达到“拷贝”的程度,主要还是印象深刻,再追根溯源,也许就 是兴奋与热忱。和在西班牙观看斗牛、拳击,在古巴海湾钓鱼那种天 马行空自由自在的生活一样,这些作品恰似一类介质,把海明威笔下 的这种“基本属实”的、大胆、刺激、自由、冒险、开阔的生活方式 介绍给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世界,其影响自然可想而知。 总之,无论是一片翠绿当中黑压压的角马成群接队的塞伦盖蒂平 原,还是巍峨高耸的四方顶、阳光下反射出灿烂耀眼白光的乞力马扎 罗山:无论是夜间月光作伴、清辉遍地、在林间小道看小野兽在跑动、 鸟儿被惊飞,还是白天深入丛林与狮斗智、与捻角逐,都给读者以独 特的感受,因为它是海明威的这些非洲题材作品中的亮点,同时也是 非洲大陆独具的天然情趣。 二、海明威非洲题材作品中的人文景观 非洲是一个原始、清新、神秘的大陆,山水怡人,风光秀美,动 物繁多,极富野性魅力。以至于那时还没离开它,就已经会在半夜里 醒来,躺着侧耳倾听,开始怀念它了。 在这些非洲题材的作品中,海明威不仅工笔细描了色彩斑澜丰富 奇特的自然景观,同时也简要表现了感情丰富朴实,性格粗犷豪放的 非洲儿女,古朴的民风民俗。虽然这些在作品里的地位远远不及那些 能够带给海明威兴奋与热情的自然风光,但也是非洲文化空间的一道 独特的景观。 非洲人特别热情好客,纯朴憨厚,尤其是妇女们把这种性情表现 得更为酣畅,她们往往一边口q 着一边舞动着身躯,拍着手,情绪亢奋 激烈,富于激情和感染力。 在服装的色彩上,非洲男性喜欢穿黄色、红色、白色的衣服,女 性则喜欢穿红底或蓝底印花的比较艳丽的衣服,这种对色彩明艳的追 求与黑人喜欢热闹,爱唱爱跳的性格,与非洲奇丽的自然风光等等是 极为和谐一致的。 鼓,是非洲人民情有独钟的乐器,他们常以击打各种鼓来欢迎客 人、庆祝胜利。一个非洲故事中当戴维的父亲与朱玛作为打象英雄 归来时,当地土著人就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他们捧起喝酒 用的葫芦杯开怀畅饮,“大鼓擂起来了,恩戈麦鼓也敲得更响了。”另 外,在曙光示真里有这样一次精彩的关于思戈麦鼓会的描写: 他们穿着短裤跳舞,所有人脑袋上都插着四根鸵鸟毛,两根是白色的,两根染成 了粉红色,为了不让它们掉下来,他们又是用皮带,又是用绳子,在头发上绑的绑,缠的缠, 什么办法都用上了。他们戴着脚铃跳得很好优美的舞姿中透出从容和训练有素。鼓有三 只,一些人在铁皮或是空汽油桶上击打。鼓会上安排了四个传统舞蹈和三四个即兴舞蹈。从 孩子们和姑娘们跳舞的姿势你能看得出她们习惯于在村子里跳奔放得多的舞蹈。“ 尤其是在曙光示真中当海明威的第四任妻子玛丽在众人的帮 助下杀死了一头为害四方的狮子后,那热闹的场面更是充满着一种野 性的魅力: “火家在一旁犬杯大杯地喝着啤酒”,“一等决定了由谁米抬玛丽,他们就从帐篷后冲山 来,鬲唱着狮子歌跳起舞来,他们弯着腰,羿次姿租犷他们便将她抬起,先是绕着篝火 舞了一圈然后穿过营房绕着躺在地上的狮子转了一圈然后穿过营房绕着炊火和伙计们生 的火又舞了一圈。最后又绕着猎车和伐木卡车转,这样来来回回抬了好几回。所有的侦猫员 都脱得只剩短裤,呈现出黝黑健美的躯体,他们托着她晃腰跺脚跳着舞随后又向上伸出手去 碰她。这是一场狂野精彩的狮子舞,跳完后他们将玛丽坐着的椅子在篝火边放下,大家一一 同她握手,仪式就这样结束了。”“ 另外,坎巴族人向胜利者表示祝贺的方式是用手紧紧地、反复地 将胜利者的手捏了又捏。在海明威猎杀了一头大捻后,随行的土著人 上来祝贺:罗马人用双臂抱住他的脖子,姆科拉用一种奇怪的单调平 板折高音在大叫,万德罗一马萨伊人不停地拍着他的肩膀,上下跳跃, 然后他们全都轮流握手,方式十分奇特。他们将胜利者的大拇指攥在 他们的拳头里,握紧了,摇晃一下,拉一拉然后再握住,同时始终狂 热地注视着他的眼睛。 对于非洲大陆,海明威是一个客人,是一个有钱人,同时也是一 个陌生人。对于非洲的原始、神秘、开阔、且富有刺激性的自然景观, 他如痴如醉,但对于以“非洲人”为主体的一些乡土风俗有的只是新 鲜与好奇,鄙夷与不屑。海明威爱非洲,但同时他又声称:我一生只 热爱乡土;乡土永远比人民好。我一次只能关心极少数的人。“2 1 这是 海明威的坦诚之言。可以这样说,海明威只对非洲的风景和动物有兴 趣,“还没离开非洲就开始怀念它”,怀念的只是自己“接近处于自然 状态的野生动物时的那种兴奋心情”,但是对非洲的风俗和人则没有好 感。诚然,对待这里纯朴的人们,海明威也献出了一点爱心。但是, 作为一名有钱的美国白人,他无法让自己融入那些土著人当中,与他 们平等对话,相反他更多的是以富有智慧与力量的主体自居,高高地 凌驾于他们之上,内心充盈着作为白色人种的优越感,经常以一种轻 视的眼光来审视那些人和事。 第三部分关于海明威非洲题材作品中的自我反思与意义追问 一、从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来看海明威的两性观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海明威的一部短篇力作。 弗朗西斯- 麦康伯( 后面简称麦康伯) 是小说的男主人公,他携同妻 子玛格丽特一起去非洲旅行,雇佣了白人猎手威尔逊。麦康伯属于美 国中产阶级,生活富裕,有一位极富魅力、奔着他的钱来的妻子。他 生性胆小,本来以为这次到非洲旅行狩猎是“为了给他们非常受人羡 慕和始终经得起考验的爱情添上一层惊险色彩”,没想到却成了对自己 勇气和自身尊严的一种挑战。夜晚睡在帐篷里听见狮吼,他感到害怕; 早晨起床后众人谈起这头在夜里吼叫的大狮子时,他总是说那是“该 死的”吼叫声、“我的老天”、“印象很深,简直可怕”等;而对自己必 须去面对这头可怕的狮子而显得“可怜巴巴”。真正的考验到来了,麦 康伯跨下汽车的时候,“手在嗦嗦发抖”,“两条腿几乎挪不动了”, “大腿僵直了”,“他感觉到肌肉还在颤动”;准备射击了,却忘记拉下 保险;射击偏了,受伤的狮子逃进了丛林里;面对道义的挑战不得不 深入草丛去追猎狮子时,“他胳肢窝里在出汗,他嘴干,胃里感到空洞 洞的”,最后当那头拶子从草丛里呼的扑出来时,他“发疯似的慌慌张 张逃到空地上,向小河边逃去。”残局是威尔逊收拾的。 这件事导致了一幅令人尴尬的场景:妻子玛格丽特的恶意讥讽, 白人猎手威尔逊的白眼相待以及土著少年脸上露出的非难。但是最不 能让他忍受的是由于自己男子气概的丧失,妻子玛格丽特背叛了他。 那一夜玛格丽特走进了威尔逊的帐篷,公然给他戴上了一顶绿帽子。 麦康伯自身的尊严受到了最严重的挑战。但这又成了麦康伯男人气概 复归的转折点。此后,麦康伯一连打死了三头公牛,品味到他这一辈 子从未有过的痛快,并变得越发勇敢,对追赶受伤野牛这件风险与前 面等同的事显得兴致勃勃,急不可待,成了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 心中涌现的是“种他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抑制不住的和莫名其妙的 快活”。虽然最后他死在了妻子的曼利切枪下 海明威的作品侧重写男性的阳刚之美,在他几乎所有的作品中, 主角都是男性,是斗牛士、士兵、渔夫、猎手等。他们大都坚强、孤 独、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们把荣誉、胜利看提比金钱和生命都重要; 他们处境凄苦,但决不苟活;他们在被破碎处顽强地站立起来,坚持 人的尊严,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其中的典型代表桑提亚哥 具有惊人的耐力,承受住了一次又一次被破碎的考验,在人类的文化 中证明了人的不菲价值。所以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活跃着一群男性公 民,活跃着一种阳刚之气,也活跃着一种豪迈与奔放。与“硬汉子” 相比,弗朗西斯麦康伯堪称海明威男性世界的一个侏儒。 在第一次东非狩猎时,海明威经常与人谈论起人的勇敢与怯懦这 一话题。他认为,人的勇气便是人的自豪和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 尊严,他将处处陷入窘境。“面对危机,你不要退却,闯过去。即使死 了,你也没白送命,因为你已做了你应做的事和你一生中乐于追求的 事。怯懦是人的本性之一,一个人从怯懦到勇敢,往往要经历一个微 妙的过程。”“引以麦康伯的成长历程为依托,海明威明确地阐释了自己 的这一观点。麦康伯曾是海明威男性世界的一个侏儒,但当做男人的 尊严受到挑战和侮辱时,他靠内在的力量不断壮大自己,像海明威眼 中的其他硬汉一样去做人生竞技场上的征服者( 不过他征服的是女 人) ,所以最后的精神升华又使其斗志昂扬地加入了硬汉子们的行列。 在这个人物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海明威思想中关于硬汉神话的二律背 反。 小说中还有一个男性公民不应忽视,他有一张英国人的、像是被 烘烤出来的红色的脸,有一双没有表情的机枪似的眼睛,- - n 冷峻甚 至是冷酷的神情,这就是自人猎手威尔逊。他扛着杀伤力很强的大来 复枪,带着一张双人帆布床来到打猎队,准备随时应付他可能成碰到 的艳遇。当麦康伯因为胆怯当了逃兵时他极端瞧他不起,视之为该死 的胆小鬼和下流胚,感觉好像是“在旅馆里开错了房门,看到了一件 丑事似的。”可是当麦康伯因为做了逃兵而受到妻子玛格丽特的冷嘲热 讽以至于最后绿帽子加顶时,他又变得同情理解并且宽容他,倒是那 个玛格丽特被他骂为“骚母狗”。麦康伯的勇气得以复归,尊严得以维 护,威尔逊认为他真的长大成人了。最后,麦康伯死在了妻子的曼利 切枪下,威尔逊立即草率地下结论说玛格丽特是故意枪杀麦康伯,而 自己却俨然就成了一个局外人,想与此脱开干系。这是海明威式硬汉 子中的一员,也是一个没有女人的男人。 在有无“勇敢精神”上他与麦康伯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一个骁 勇,一个懦弱,一个自信,一个自怜,尽管在小说的最后,作品的编 撰者以生命为交换条件还给了他一幅男人的尊严与勇气,让他在死后 能有一个清清白白的男儿身。对照一下海明威的现实生活,我们不难 发现这两个人物实际上影射了海明威自身两个分裂的自我,可以说, 麦康伯+ 威尔逊= 海明威。 麦康伯是海明威男性世界的一个侏儒,在以硬汉子为舞台主角的 作品中他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参照物。对于以塑造硬汉神话、张扬男人 气概为己任的海明威而言,麦康伯的问世也许是对男人自有懦弱气质 的一种无奈的认可与直面。麦康伯不是海明威主观的 抽象,他源于作家的人生体验。尽管在许多时候他都竭力扮演一 种硬汉形象,生活中的海明威却自有软弱的一面,这多少也有点遗传 的因素。海明威的父亲埃德海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湘菱学诗课件
- 2025 年本科水利水电工程(水利水电设计)试题及答案
- 新版河北单招七类职业性测试题及答案通关秘籍题库
-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
- 五年级寒假安全教育课件
- 金融安全知识讲座课件
- 某省对口招生电子技术基础考试试题(四)答案
- 毕业生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及答案解析
- 产房应急预案怎么做(3篇)
- 华润万家三年述职报告
-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 项目实施团队组建与人员配置方案
- 留置胃管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 2025新版中学生入团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秋人教 PEP 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期中检测试卷及答案(共3套)
- 粉尘清扫安全管理制度完整版
- 体育单招数学知识点系统串讲讲义
- 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课件-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2025 小学尊重他人隐私保健课件
- 团校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南京市劳动合同解除协议样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