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PPT课件.ppt_第1页
小脑PPT课件.ppt_第2页
小脑PPT课件.ppt_第3页
小脑PPT课件.ppt_第4页
小脑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小脑,1,2,小脑Cerebellum,3,掌握的主要内容:,小脑的位置和外形小脑的分叶和功能分区小脑内部结构(小脑皮质、中央核、小脑髓质)小脑的纤维联系小脑的功能和临床应用(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4,端脑telencephalon间脑diencephalon中脑mesencephalon后脑metencephalon脑桥pons小脑cerebellum延髓medullaoblongataP163,脑(Encephalon,Brain),5,小脑位置和外形,1,6,一、小脑在人脑中的位置,位于颅后窝(P161)前面隔第四脑室与脑干相邻上方盖以小脑幕,与位于上方的大脑半球枕叶相邻,7,小脑幕(P173),分隔大脑与小脑的结缔组织,呈近似水平位。前方凹陷,为中脑经过。上面中线连于大脑镰(分隔大脑左右半球)。两翼略向下贴于颅骨内侧,在外边看来大致位于眼角与耳尖的水平面上。,8,二、小脑的外形,蚓部vermis:小脑可分为缩窄的中间部和大而膨隆的两侧部,中间部像卷曲的蚯蚓,故称蚓部。,原裂,蚓部,小脑半球,绒球,蚓小结,小脑扁桃体,上面观,下面观,后外侧裂,小脑上脚小脑中脚小脑下脚小脑扁桃体,水平裂原裂后外侧裂,半球,9,上面,下面,小脑蚓,小脑蚓,小脑扁桃体,绒球,蚓小结,蚓垂,蚓锥体,小脑半球,绒球脚,绒球小结叶,书上P169P170,10,小脑上面观,小脑的前、后缘凹陷,前凹陷称为小脑前切迹,后缘凹陷称为小脑后切迹。,11,小脑下面观,12,13,小脑前面观,14,小脑前面观,脑干的背侧观,15,小脑半球,小脑上脚小脑中脚小脑下脚小脑扁桃体,小脑脚,16,小脑脚,小脑下脚(inferiorcerebellarpeduncle):与延髓相连,又称绳状体;小脑中脚(middlecerebellarpeduncle):与脑桥相连,又称脑桥臂;小脑上脚(superiorcerebellarpeduncle):与中脑相连,又称结合臂。,书上P222,17,小脑上脚,小脑中脚,小脑下脚,18,小脑上脚,小脑中脚,小脑下脚,19,小脑扁桃体,小脑扁桃体靠近枕骨大孔,前方临近延髓,当颅内压增高时可被挤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又称枕骨大孔疝),压迫延髓,危及生命。,20,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是因颅后窝中线脑结构在胚胎期中的发育异常,小脑扁桃体向下延伸,经枕大孔突入颈椎管的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21,水平裂,后外侧裂,原裂水平裂后外侧裂,原裂,22,小脑表面有许多大致平行的沟,两沟之间的隆起部分称为小脑叶片,若干个叶片可以组成一个小脑小叶。由于脑沟和叶片在半球和蚓部是相互移行的,所以蚓部的每一个小叶是与半球相对应的小叶连续的。在小脑半球有些沟比较深,如水平裂,始自小脑中脚,以水平方向绕小脑的外侧缘和后缘,把小脑分为上面与下面。,23,前叶分叶后叶绒球小结叶,三、小脑的分叶,目前多结合小脑的进化、功能和纤维联系,把小脑分为三个叶。,24,原裂,前叶,后叶,后叶,25,绒球小结叶,后叶,蚓小结,绒球,绒球脚,后外侧裂,26,四、小脑的机能分区,原小脑(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旧小脑(脊髓小脑):蚓垂+蚓椎体+前叶新小脑(大脑小脑):后叶,新小脑,旧小脑,原小脑,27,原小脑(古小脑):绒球小结叶在进化上出现最早,称为原小脑或古小脑。它主要通过小脑下脚接受前庭神经核的纤维,并接受少量前庭神经一级感觉,又称前庭小脑。旧小脑:小脑体的蚓部、中间部及相关中央核共同构成旧小脑。因为它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肢体肌肉收缩和运动状态的信息,也称脊髓小脑。新小脑:小脑体的外侧部及相关的齿状核在进化上出现最晚,为新小脑。由于新小脑与大脑皮质密切相关,所以又称大脑小脑。,28,1原小脑绒球小结叶绒球小结,2旧小脑前叶蚓垂蚓椎体,3新小脑后叶,小脑分叶示意图,29,30,小脑的内部结构,2,31,小脑的内部结构:P220,小脑表面被覆的灰质部分是小脑皮质小脑皮质深面的白质是髓质包埋于髓体内的灰质核团称小脑核,32,一、小脑皮质,小脑皮质自深部向表面可分为颗粒层、梨状细胞层(浦肯野细胞)和分子层。内含六类C:颗粒C、GolgiC、单树突细胞(颗粒层)、梨状C(梨状C层)、星状C、蓝C(分子层)。,33,(一)颗粒层,主要含有大量密集的颗粒细胞,另有少量的Golgi细胞及苔藓纤维终末。苔藓纤维终末形成花结样膨大,称玫瑰结,与颗粒细胞树突及Golgi细胞的轴突终末等,共同构成小脑小球。颗粒细胞的轴突垂直向上进入分子层,呈“T”形分叉,与叶片的长轴平行,故称“平行纤维”。,34,(二)、梨状细胞层(Purkinje细胞层),由单层梨状细胞即Purkinje细胞胞体构成。该细胞发出树突在分子层内展开,方向与平行纤维垂直,并与之形成突触。来自下橄榄核等处的攀缘纤维沿梨状细胞的树突攀援而上,也与之构成突触。对梨状细胞形成强兴奋作用。,35,(二)、梨状细胞层(Purkinje细胞层),梨状细胞还接受分子层中间神经元篮细胞和星形细胞的抑制性支配。梨状细胞的轴突是小脑皮质的唯一传出纤维,大部分经髓质终止于小脑核,小部分到达前庭神经核。梨状细胞是含GABA的抑制性神经元。,36,(三)、分子层,主要由梨状细胞的树突、颗粒细胞的轴突分支形成的平行纤维及星形细胞和篮细胞。星形细胞和篮细胞都含有GABA的抑制性神经元。,37,传出纤维:梨状细胞的轴突是小脑皮质唯一的传出神经纤维。联合纤维:指连接同侧邻近叶片或是不同区域间的纤维。传入纤维:有苔藓纤维、攀缘纤维、单胺能纤维和胆碱能纤维,这些传入纤维的起始神经元的分布位置大致有两种:一是由同侧脊髓、网状结构和前庭束的上行纤维,二是对侧下橄榄核和脑桥核束的上行纤维。,小脑皮质的纤维,38,小脑皮质内有两种纤维、六种细胞(颗粒细胞、golgi细胞、星形细胞、篮细胞和purkinje细胞、单树突细胞)。两种纤维(攀缘纤维和苔藓纤维)均为兴奋性;六种细胞中只有颗粒细胞是兴奋性,其余4种为抑制性。攀缘纤维对purkinje细胞有兴奋作用;苔藓纤维通过颗粒细胞也兴奋purkinje细胞,但颗粒细胞同时也兴奋星形细胞和篮细胞,而这两种细胞却又抑制purkinje细胞;golgi细胞受颗粒细胞和苔藓纤维的兴奋,其轴突负反馈地抑制颗粒细胞的活动;purkinje细胞可抑制golgi细胞、星形细胞和篮细胞。各种兴奋性和抑制性影响最后汇聚到purkinje细胞,此细胞是小脑皮质唯一的传出成分,主要终止于小脑核和前庭神经核。,小脑皮质的纤维联系,39,二、小脑核(小脑中央核/小脑深核),小脑的髓质内,每侧有4个核团,由中央向两侧,依次为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绝大部分小脑传出纤维起自小脑中央核。中央核内绝大部分神经元释放谷氨酸或天冬氨酸,它们都属于兴奋性递质。也存在一些属于GABA能神经元的小型细胞,它们的纤维主要投射到下橄榄核,能抑制该核的活动。,40,下橄榄核延髓内的非脑神经核,位于延髓橄榄的深方,与大脑皮质、脊髓、红核、小脑等相联系,参与对运动的控制,尤其对运动的学习记忆起重要作用。它是锥体外小脑系的重要的辅助环节。,41,二、小脑核,顶核位在第四脑室顶壁内,靠近正中平面;球状核和栓状核合称间位核,3核的体积均不大;齿状核最大,形状类似下橄榄核,呈皱缩囊袋状,位居髓质中央,袋口即齿状核门,朝向内侧近栓状核处。,髓质,皮质,顶核球状核栓状核齿状核,小脑水平切面,42,二、小脑核,小脑中央核除接受小脑皮质来的纤维外,也接受小脑传入纤维的侧支。此外,小脑中央核也发纤维投射至小脑皮质,顶核投射到蚓部,中间核投射到旁蚓部,齿状核投射到半球,也有报道齿状核旧部投射至蚓部,其新部投射至小脑半球,这些投射纤维是小脑各核至小脑皮质的反馈径路。,43,三、小脑髓质(白质),小脑髓质为小脑内部大量的神经纤维组成的白质。在小脑的矢状切面上,可见髓质发出白质板深入各叶,各叶内的白质板再反复发出多级白质板,最后白质板表面包以小脑皮质,形成小脑叶片。在切面上白质板呈树枝状,称为活树。,44,小脑白质由以下的纤维合成:,小脑白质由以下的纤维合成:(1)有小脑皮质梨状细胞发到中央核的纤维和中央核投射至小脑皮质的纤维。(2)有邻近叶片和小叶间联络的纤维,这种纤维的大部分不越过正中线,只有一小部分纤维联系左右两半球,称为连合纤维。(3)联系小脑和小脑以外其他脑区的传入、传出纤维。传入纤维要比传出纤维多3倍以上,它们都由小脑三对脚出入。,45,1)小脑下脚:又称绳状体,连于小脑和延髓、脊髓之间;包含小脑的传入和传出纤维2部分。传入纤维:起于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延髓下橄榄核、延髓网状结构进入小脑的纤维;脊髓小脑后束及楔小脑束的纤维。传出纤维:发自绒球和部分小脑蚓部皮质,止于前庭神经核的小脑前庭纤维;起于顶核,止于延髓的顶核延髓束纤维(包括顶核前庭纤维和顶核网状纤维)。,46,传入纤维:前庭小脑束:由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核到原小脑;橄榄小脑束:全部发自对侧延髓的下橄榄核,止于小脑蚓;网状小脑束:由延髓网状结构至小脑蚓;弓状小脑束:发自延髓锥体前方的弓状核,自前正中裂穿出,绕锥体和橄榄表面行向后,构成前外弓状纤维,进入同侧和对侧小脑下脚而入小脑;三叉小脑束:发自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入小脑止于山顶和山坡;脊髓小脑后束:来自同侧脊髓的胸核,止于旧小脑;楔小脑束:发自延髓的楔束副核,形成后外弓状纤维经同侧小脑下脚止于小脑前叶后部;传出纤维:小脑前庭束:发自绒球和部分小脑蚓部皮质,止于前庭神经核;顶核延髓束:起于顶核,止于延髓(包括顶核前庭纤维和顶核网状纤维)。,47,特殊躯体感觉柱(核)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核位于前庭区深面接受前庭神经纤维终止功能:位置觉、平衡觉,回顾:,48,延髓内的非脑神经核下橄榄核,位于延髓橄榄的深方,与大脑皮质、脊髓、红核、小脑等相联系,参与对运动的控制,尤其对运动的学习记忆起重要作用。它是锥体外小脑系的重要的辅助环节。,回顾:,49,延髓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向小脑投射的核团,把来自大脑皮质和小脑的冲动传至小脑。,回顾:,50,弓状核,回顾:,51,叉中桥脊叉中桥鸡,接受头面部的皮肤及口鼻腔粘膜的感觉纤维,一般躯体感觉柱(三叉神经感觉核),位置-内脏感觉核腹外侧组成与功能三叉神经中脑核自中脑上丘脑桥中部与咀嚼肌等本体觉有关三叉神经脑桥核居脑桥中部网状结构内与头面部触压觉有关三叉神经脊束核自脑桥中下部C1-2节段与头面部痛温觉有关,回顾:,52,脊髓小脑前束,位于外侧索周缘的前份,脊髓小脑后束的前方。此束一般认为起自腰骶膨大节段第-层的外侧部即相当于后角基底部和中间带的外侧部,大部分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上行绕小脑上脚终于小脑皮质。其功能是传递下肢和躯干下部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和触压觉至小脑,与整个肢体的运动和姿势协调有关,调节身体平衡。,回顾:,53,脊髓小脑后束,位于外侧索周缘的后份。其纤维起自同侧的胸核(C8L2),(由于胸核位于胸髓和上腰髓,所以此束初见于上部腰节,脊髓骶部和下腰部后跟的粗大纤维进入脊髓后,沿后索上升到上腰部才终于胸核。)脊髓小脑后束主要同侧上行,经小脑下脚终于小脑皮质。此束传递下肢和躯干下部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冲动至小脑,可能与个别肢体肌的精细运动和姿势的协调相关,回顾:,54,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延髓外侧周边部,脑桥上部小脑上脚小脑小脑下脚小脑,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冲动。,回顾:,55,56,2)小脑中脚:又称脑桥臂,为3个脚中最粗大者,位于最外侧,连于小脑和脑桥之间。传出纤维:非常稀少,为小脑至脑桥的纤维。传入纤维:为小脑中脚的主要成分,且几乎全部由对侧脑桥核发出的脑桥小脑纤维构成;只有少许脑桥网状核到小脑皮质的纤维。,57,3)小脑上脚:又称结合臂,连于小脑和中脑、间脑之间。传出纤维:为其主要成分,起自小脑中央核,止于对侧红核和背侧丘脑;传入纤维:主要有脊髓小脑前束、三叉小脑束及起自顶盖和红核的顶盖小脑束、红核小脑束等。,58,小脑上脚的传入纤维:脊髓小脑前束:发自对侧脊髓的中间内侧核,上升至小脑上脚背外侧,绕小脑上脚进入小脑,至旧小脑。三叉小脑束:发自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中脑核,伴脊髓小脑前束横过上髓帆形成小脑前连合,主要止于齿状核和栓状核。顶盖小脑束:发自中脑顶盖,经小脑上脚内侧部进入小脑,这是传递视、听觉冲动至小脑的一条直接途径。红核小脑束:发自红核,经小脑上脚入小脑止于栓状核和球状核。,59,脑桥内的非脑神经核红核,位置中脑上丘平面黑质的背内侧主要功能调节屈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回顾:,60,小脑的纤维和功能联系,3,61,小脑的纤维和功能联系,1.小脑的功能分区a.原小脑(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b.旧小脑(脊髓小脑)前叶、蚓垂、蚓椎体相关中央核c.新小脑(大脑小脑)后叶、相关齿状核,62,2.小脑的纤维和功能联系,a.原小脑(前庭小脑)功能:通过与前庭神经核的往返纤维联系保持身体平衡,维持体态姿势、协调眼球运动。,63,四、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原小脑(前庭小脑):传入纤维:主要接受同侧前庭神经初级平衡觉纤维和前庭神经核的纤维,即前庭小脑束,经小脑下脚传入原小脑。传出纤维经顶核中继或直接经小脑下脚终止于同侧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在此中继后发出前庭脊髓束和内侧纵束至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和脑干的一般躯体运动核,控制躯干肌和眼外肌运动,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64,位于脊髓前索前部。纤维起自脑干内同侧前庭神经核,降入脊髓,下至腰骶节,主要经脊髓灰质中间神经元,间接联系前角细胞(少量直接终止)。此束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抑制屈肌运动神经元,与维持体位的平衡反射有关。,回顾:前庭脊髓束,65,在脊髓位于颈髓白质前连合前方,前正中裂底的两侧。此束由脑干内许多核团发出的纤维共同组成,在脊髓主要为下行纤维,经中间神经元联系前角细胞。与头、颈、眼肌的协调运动有关。把眼球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协调起来。,回顾:内侧纵束,66,纤维联系:通过小脑下脚接受前庭神经核的纤维,并接受少量前庭神经一级感觉纤维。传出纤维由绒球小结叶皮质直接发出,主要至同侧前庭神经核,再经前庭脊髓束和内侧纵束,控制脊髓前角和诸眼肌核,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67,原小脑(前庭小脑)纤维联系,通过小脑下脚接受前庭神经核的纤维,并接受少量前庭神经一级感觉纤维。传出纤维由绒球小结叶皮质直接发出,主要至同侧前庭神经核,再经前庭脊髓束和内侧纵束,控制脊髓前角和诸眼肌核,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68,b.旧小脑(脊髓小脑),功能:控制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69,旧小脑(脊髓小脑):传入纤维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经小脑上、下脚传入的本体感觉冲动。传出纤维主要投射至顶核和中间核(球状核和栓状核),中继后发出纤维到前庭神经核、脑干网状结构,再经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支配同侧脊髓前角和运动神经元,实现对躯干、四肢肌张力的调节;部分纤维经小脑上脚至对侧红核或丘脑的腹外侧核分别中继后,再经红核脊髓束或丘脑辐射至大脑皮质再由皮质脊髓束最终控制脊髓前角来影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管理肢体远端的肌张力和协调运动。,70,一般所说的网状脊髓束,指从脑桥和延髓的网状结构发起,主要在同侧前索和外侧索内侧部弥散的下行,经中间神经元中继联系于前角细胞的纤维。主要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的控制。广义的网状脊髓束,除了调节躯体运动的成分外,还应包括调节内脏活动的成分,它们自脑干网状结构发起,在双侧外侧索下行,可直接但主要是间接联系于植物性节前神经元(侧角细胞和骶副交感核)。,回顾:,71,运动神经元:为大多极神经细胞,发粗的有髓神经纤维,参与组成前根,分布于骨骼肌的梭外肌纤维,支配肌肉收缩。运动神经元:多为散布于大型前角细胞之间的中型运动神经元,发出较细的神经纤维,经前根分布于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参与维持肌张力和调节腱反射。renshaw细胞:位于前角腹内侧部或中央部,是一种小型的短轴突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它接受运动神经元轴突的侧枝,其轴突又终止于同一个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上,构成负反馈环路,抑制细胞的兴奋。,72,位于脊髓外侧索皮质脊髓侧束前方,脊髓小脑后束的内侧。纤维起自对侧中脑红核,交叉后下行,止于脊髓灰质的中间神经元,间接联系于前角细胞。此束的主要功能是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伸肌运动神经元,参与调节肌紧张和姿势反射。,回顾:,73,在脊髓侧索后部,脊髓小脑后束内侧和侧固有束之间下行,直达骶髓。纤维陆续到脊髓灰质,直接或间接终止于前角细胞。功能是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主要支配肢体远端肌肉的精细动作。,回顾:,74,小脑上脚,传入:通过小脑下脚接受脊髓小脑后束、橄榄小脑束、楔小脑束及网状结构等的传入;通过小脑上脚接受小脑前束的传入。,传出:蚓部则经过顶核接替后投射到前庭神经核和脑干网状结构,再经前庭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下传;发自小脑皮质中间部的纤维经间位核接替后沿小脑上脚出小脑,部分至对侧红核,然后经红核脊髓束下传,部分至丘脑辐射至大脑皮质再由皮质脊髓束最终控制脊髓前角。,75,旧小脑(脊髓小脑)纤维联系,76,c.新小脑,功能:控制四肢肌精细运动的计划和协调。,77,新小脑(大脑小脑):传入纤维来自对侧大脑皮质广泛区域形成的额桥束,顶、枕、颞桥束,在脑桥核中继后越边至对侧,经粗大的小脑中脚传入该部皮质。传出纤维在齿状核中继后,发出巨大的纤维束经齿状核门、小脑上脚至对侧的红核和对侧丘脑腹前核及腹外侧核(又称腹中间核)。红核发出红核脊髓束至脊髓前角神经元,后者再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再由皮质脊髓束至脊髓前角神经元,以调控躯干、四肢骨骼肌的随意、精细运动。,78,传入纤维来自对侧大脑皮质广泛区域形成的额桥束,顶、枕、颞桥束,在脑桥核中继后越边至对侧,经粗大的小脑中脚传入该部皮质。,传出纤维在齿状核中继后,发出巨大的纤维束经齿状核门、小脑上脚至对侧的红核和对侧丘脑腹前核及腹外侧核(又称腹中间核)。红核发出红核脊髓束至脊髓前角神经元,后者再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再由皮质脊髓束至脊髓前角神经元,以调控躯干、四肢骨骼肌的随意、精细运动。,79,新小脑(大脑小脑)纤维联系,80,小脑的主要纤维联系和功能,机能分区主要传入自相关小脑核主要传至功能前庭小脑前庭感受器前庭N核维持平衡前庭N核,脊髓小脑脊髓小脑束顶核前庭N核调节肌张力网状结构和协调运动,大脑小脑大脑皮质齿状核丘脑调节随意脑桥核大脑皮质运动,栓、球状核红核丘脑,81,小脑的功能,4,82,小脑的功能小脑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和校正肌肉的张力,调节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冲动的发放:维持姿势和平衡协调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小脑是脑的感觉运动主环路的旁回路部分。它接受经脊髓小脑、三叉小脑和前庭小脑径路传入的信息,经脑桥接受来自大脑皮质和顶盖的信息。小脑的传出,几乎完全到脑调控运动的结构,其广泛而精细的传入、传出纤维联系,构成了小脑功能的结构基础。,83,一、小脑对肌张力、姿势和平衡的调节机制1.肌张力是由牵张反射来维持的。2.牵张反射弧是由肌梭传入冲动到神经元完成;神经元具有调节这一反射的作用。(小脑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支配屈、伸肌的和运动神经元)3.肌张力的状态经传入径路到小脑,经小脑整合后由传出径路进行修正或转换,使肌群保持最适宜的张力状态,以维持姿势和平衡。,84,一、骨骼肌完成随意运动所必需的条件1.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运动中枢2.下行运动通路3.下运动神经元4.骨骼肌5.对骨骼肌随意运动的协调,二、小脑对骨骼肌随意运动的调节机制,85,二、小脑协调骨骼肌随意运动的机制任何随意运动的完成需要一些肌的协作(即共济,synergy),主动肌收缩,拮抗肌相应的弛缓,还要固定肌来固定近位或远位的关节,才能完成所要求的协作。姿势的维持和变换同样也需要不同肌群的协作。小脑对肌张力的调节已于前述。即肌张力的状态经传入径路到小脑,经小脑整合后由传出径路进行修正或转换,使肌群保持最适宜的张力状态。小脑对骨骼肌随意运动的调节类似于小脑对肌张力的调节。即肌群间的协作情况经传入径路到小脑,经小脑整合后由传出径路进行快捷地修正或转换,使不同肌群间的运动保持协调以维持随意运动的顺利进行。,86,小脑如同一台计算机,下意识地、极其精确和快速地完成对肌张力、姿势和运动的调节。现代的研究证明,小脑首先对各种神经通路传入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小脑再发放冲动,这些冲动可传导至:脑干神经核(前庭外侧核和红核)脊髓节段丘脑核团这些核团同时参与修正与运动功能有关的大脑皮层的活动,共同完成对肌张力、姿势和平衡以及骨骼肌随意运动的调节。,小脑功能的小结,87,小脑的损伤和功能障碍,5,88,小脑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肉的运动,而这些功能又分别与古小脑、旧小脑和新小脑部分相关联,因而当小脑的一部分有病变时,就能产生相应的功能障碍。小脑或其纤维束受损时,引起的功能障碍常在患侧。急性小脑病变引起的运动失调,可随时间逐渐减轻,这是大脑的代偿作用。小脑损伤所产生的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损伤的部位。,小脑的功能障碍,89,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a.不会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b.一侧小脑半球和小脑丘脑纤维在交叉前损伤时,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c.小脑损伤的典型体征:共济失调。运动时,有控制速度、力量和距离上的障碍;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90,绒球小结叶(古小脑)与保持身体平衡和正常姿势有关,它主要接受来自前庭器官的冲动,整合了这些冲动以后,通过传出纤维控制前庭神经核以维持身体平衡功能。其反射途径是前庭器官前庭神经核绒球小结叶前庭神经核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肌肉。如果第四脑室附近出现肿瘤,此叶受压损伤,病人可出现平衡失调站立时出现摇摆和不稳,步态蹒跚如酒醉,有后跌趋势并偶有吐字含糊不清。但病人躺下或肢体得到支撑时,肢体的单独运动不受影响,而且不存在肌张力减退或反射的改变。此病多见于儿童,常由于绒球小结叶肿瘤所致。,古小脑损伤,91,旧小脑主要功能是参与骨骼肌张力的调节。旧小脑接受来自全身的触觉和本体感觉以及一部分的前庭冲动,经整合后,通过前庭神经核、红核和网状结构来影响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对肌张力进行调节,它有抑制和易化双重作用。旧小脑损伤会出现肌张力低下、深反射减低和肌力减弱,容易疲劳。,旧小脑损伤,92,新小脑参与随意运动的协调,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之间形成一条重要的环路:大脑皮质脑桥核小脑皮质齿状核丘脑腹外侧核大脑皮质。其功能为对随意运动起一种制动作用,特别是与需要精确制止的活动(手的精巧运动)有关。当新小脑一侧损伤时,症状见于同侧。通常有肌张力减低震颤运动的共济失调,新小脑损伤,93,肌张力减低新小脑损伤时肌张力减低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来自小脑的正常易化作用丧失,导致静力性运动神经元活动缺乏的缘故,小脑发送至大脑皮质的信号不足,病人表现为动作迟缓、无力和易疲劳,一侧小脑半球病变,同侧肢体肌张力低下。,新小脑损伤,94,新小脑病变常伴随运动时出现震颤,这种震颤,主要在伴随随意运动和联合运动时发生,称意向性震颤(运动性震颤),因为这种震颤在静止时不存在。除以上症状外,有的还可出现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绝大多数为水平性震颤,一般只在眼球朝向注视时出现,眼球静止时不发生,因而相当于眼球的意向性震颤。,震颤,新小脑损伤,95,运动的共济失调辨距不良,是指不能精确地估计到达目标所需的运动量和方向,动作未能达到目标为辨距不足,超越目标则为辨距过度。(指鼻实验中,手指往往超过目标,或未达目标时即停止。)轮替运动困难,是指完成快速交替性的相反动作有困难,例如如让病人快速的前臂旋前旋后(即复手反掌运动)动作,病人就会显得十分笨拙和不灵活。这两种现象是因为小脑对大脑皮质发动的随意运动丧失了校正性质的影响所造成的。所以病人的字一般均偏大,字迹不规则。,新小脑损伤,书写障碍:手部小肌群的精细运动障碍大写症,96,新小脑受损后的最显著表现是运动的共济失调。共济失调也存在于讲话和写字上,病人说话迟缓含糊,但又会突然爆发出几个字音。(小脑性语言:语言肌协同障碍爆发性语言),新小脑损伤,97,总结,小脑除对躯体运动有重要作用外,对内脏的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刺激小脑前叶时,颈动脉窦区的血压与呼吸反射受到明显的抑制。小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可能是通过下丘脑和网状结构来实现。小脑还接受视觉与听觉信息,刺激清醒猴的蚓部皮质,可引起眼球的扫视运动或目随运动。蚓部病变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听力减退等症状。,98,锥体外系小脑系,6,99,Descendingtracts下行纤维束一、Pyramidalsystem锥体系1)thecorticospinaltract皮质脊髓束2)thecorticonucleartract皮质核束二、extrapyramidaltracts锥体外系3)Rubrospinaltract红核脊髓束4)Vestibulospinaltract前庭脊髓束5)Reticulospinaltract网状脊髓束6)Tectospinaltract顶盖脊髓束,100,躯体性下行传导束传统的分为两类:锥体束和锥体外束。锥体束是自大脑皮质发出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一个复合下行纤维束。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它们均发自大脑皮层,在脑干经中脑大脑脚底、脑桥基底部和延髓锥体下行。因其神经纤维主要起源于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故称为锥体束。锥体束以外的通路总称为锥体外束。包括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橄榄脊髓束等。,P217,101,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一切传导路径,其结构十分复杂,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红核、黑质、前庭神经核、小脑等。,锥体外系,102,在种系发生上,锥体外系是较古老的结构,从鱼类开始出现,在鸟类成为控制全身运动的主要系统。但到了哺乳类,尤其是人类,由于大脑皮质和锥体系的高度发达,锥体外系主要是协调锥体系的活动,二者协同完成运动功能。人类锥体外系的主要机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群活动、维持和调节体态姿势和支配节律性、习惯性、本能性动作(例如走路时双臂自然协调地摆动)等。,103,小脑系大脑皮质脑桥核小脑背侧丘脑大脑皮质环路,104,小脑与认知,7,105,近两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小脑只具有运动功能,如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解肌张力和协调运动。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小脑也具有非运动功能,如认知及语言功能。其解剖基础为小脑进化中最新的部分即小脑外侧部(新小脑)。,106,小脑按其发生的先后分为古小脑、旧小脑及新小脑。古小脑即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