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论文)胡斌飙车案研究.pdf_第1页
(法学专业论文)胡斌飙车案研究.pdf_第2页
(法学专业论文)胡斌飙车案研究.pdf_第3页
(法学专业论文)胡斌飙车案研究.pdf_第4页
(法学专业论文)胡斌飙车案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t h e r ei sac a s et h a t h u b i nr a c i n gc a s e p r o d u c e dag r e a ts e n s a t i o na th o m ea n d a b r o a d s c h o l a r sa l s of o c u s e do nt h i si s s u e ,w a n tt oa s kw h yt h i sw o u l db eh a p p e n e d i nc h i n aa n dt h em o r ei m p o r t a n ti s w h yc h i n e s ec u r r e n tl a ww o u l dh a v en o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a n dt h e r ei sn oc l e a rr e g u l a t i o nt os o l v et h i sc a s e a n dt h i sc a s en o to n l y a r o u s e de x t e n s i v ed e b a t e ,b u ta l s oc o n t r i b u t e dt oo u rc o u n t r yc r i m i n a ll a wt h a t a m e n d m e n to fc r i m i n a ll a we i g h tc a m ei n t ob e i n g a n df i n a l l ym a k i n go u rc o u n t r yh a v e an e wr e g u l a t i o nt h a ti st h ed a n g e r o u sd r i v i n gs i n b u tw h i l ew ec a nt a k et h i sl a wi st h e c r i m et or e g u l a t i o nf o r mo nt h es u r f a c e , t h ec o n t e n to ft h el a wi se m p t ya n dt h el i m i to f t h el a wi sl i g h t e r , i ti sd i f f i c u l tt oa c h i e v et h ep u r p o s eo fp r e v e n t i n gc r i m e s ow en e e d t oh a v et a r g e t e dt oo u rc o u n t r y sl a wa b o u tt h ed a n g e r o u sd r i v i n ga n dm a k eu pt h i s d e f i c i e n c y a n d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o ft h i sa r t i c l ei s a b o u tt h er a c i n go rd a n g e r o u s d r i v i n g ip r a yf o rt h a tc a l lm a k et h er e g u l a t i o no fr a c i n gl a wi no u rc o u n t yb e t t e ra n d b e r e r a n dih o p et h a tc a l lm a i n t a i nt h ed i g n i t yo ft h el a wi no u rc o u n t r ya n dm a i n t a i n t h ep e o p l e sl e g a lr i g h t sa n di n t e r e s t s t r o u g ht h i sa r t i c l eih o p eic a nd om yb e s tp a r tf o r t h el e g a ls y s t e mo fo u rc o u n t r y k e y w o r d s :d a n g e r o u sd r i v i n gs i n ;t oe n d a n g e rp u b l i cs a f e t ys i n ;d r a gr a c i n g ; d a n g e r o u sc r i m e s i i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绪论1 第一章胡斌飙车案的事实与争议5 第一节本案的事实经过5 第二节本案的法律适用与争议7 第二章故意与过失的认定与争议一1 4 第一节故意与过失的概念与特征1 4 第二节故意的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1 9 第三节过失的交通肇事罪2 2 第三章外国对飙车行为的刑法规制”2 6 第一节德国和日本对飙车行为的刑法规制- 2 6 一、德国关于危险驾驶的立法:2 6 二、日本关于危险驾驶的立法2 7 第二节英国和美国对飙车行为的刑法规制2 9 一、美国各州关于危险驾驶的立法2 9 二、英国关于危险驾驶的立法及案例3 0 第三节与外国的比较和借鉴3 1 第四章危险驾驶罪的立法完善一3 5 结论3 8 参考文献3 9 致谢- 4 l 独创性声明4 2 绪论 绪论 一、论文的研究目的 本文以胡斌飙车案为研究的对象,旨在通过这一案件的分析来说明飙车案入 罪的合理性,并且通过对该案件的挖掘来说明飙车案不同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 安全罪和交通肇事罪,更突显出危险驾驶罪的出台的必要性。本文是以一个案例 的角度切入主旨,从对案件的简介开始深入分析案情,从理论的高度阐述笔者对 该案件的看法,从学界的各种观点来看胡斌飙车案在在学者们眼中所展现的各种 不同的理解,主要是对该案如何定性产生了分歧,学者们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看法, 同时也展现出了我国在立法方面的不足,笔者也通过对比各个学者的观点同时通 过对案件的描述来阐释该案件所表现出的法理问题,通过犯罪的构成要件来讨论 如何加以定罪才能真正的做到罪责罚相适应原则,然后再通过罗列外国的法律对 飙车行为的规制来探讨我国在该方面的立法不足,从而找出我国所应该学习和完 善的地方,通过对各个国家不同特点的归纳来找出真正适应中国国情并且能够在 中国实行的法律法规或者判例,最后提出了对危险驾驶罪的完善意见以期能够对 我国在危险驾驶罪方面的不足之处起到一定的进步作用,推动我国立法进程的不 断完善。 二、论文的研究范围 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围绕胡斌飙车案来进行系统的研究,从飙车行为的概 念入手逐步深入到理论层面。本文研究从该案的事实与争议开始,集中探讨本案 所存在的争议问题,关注于争议的焦点即如何定罪量刑,研究的范围集中于以危 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交通肇事罪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二者与危险驾驶罪的 区别,并通过对飙车行为的性质来说明其并不符合二罪的构成要件,其次是对飙 车行为是否构成危险驾驶罪进行探讨,从其犯罪构成入手来说明其完全符合危险 驾驶罪的犯罪构成。然后将研究的范围扩大不仅局限于我国的危险驾驶罪的限制, 而是放眼世界去看各国对危险驾驶罪的规制,从而总结出其特点然后找出我国对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该罪的规定的不足以及需要改善的地方,最后将焦点归结到了我国的危险驾驶罪, 研究的范围相应的回到国内对的危险驾驶罪的规定,找出不足提出改善意见。 三、论文的架构 本文围绕的是胡斌飙车案所引发的对危险驾驶罪的研究。本文一共分为了四 个部分,每一个部分讨论一个焦点问题。第一部分是对案情的简介和争议焦点问 题的讨论,本部分是本文的开端同时也是全文的引领篇,通过对案情的详细介绍 让我们了解本案的来龙去脉,同时对其定罪量刑有很重要的意义,从其行为和意 识入手分析胡斌在案发时在主观和客观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来真正的做到罪责 刑相适应。然后在各个学者在对相同的案情所表现出的不同观点中寻找本案到底 应该如何定罪量刑,而学者们当时大都纠结于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交通 肇事罪,但是由于法律本身的限制而无法根本的解决如何定罪的问题,相应的引 出危险驾驶罪。第二部分是对飙车案的系统理论研究,从胡斌主观上的故意或过 失来看应当如何对其进行定罪。本部分先是对故意和过失进行理论研究,然后分 析这两方面与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交通肇事罪的联系,然后分析飙车行 为在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从而得出其不符合上述两罪的结论,最后探讨出其在 构成要件上完全符合危险驾驶罪的相关规定。第三部分则主要围绕外国法律对飙 车行为的规制,主要集中于德国、日本和英美的相关规定来探讨出国外对飙车行 为的规制力度,找出我国相应罪行的规定的不足之处,同时看到国外的先进之处, 最后通过对我国的现状的分析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关法律来进行完善,同时从 国外的规定中看到我们能够借鉴的先进的法律规定和判例。第四部分主要围绕我 国对危险驾驶罪的不足提出笔者的意见,对其进行相应的完善,提出笔者自己的 观点,笔者将其分为了三个部分首先是要对危险驾驶罪的具体定义做出明确的界 定,不能像个口袋罪一样必须加以明确。其次是要在量刑上加以完善不能重罪轻 罚或是轻罪重罚,真正的罪责刑相适应。最后是笔者对危险驾驶罪提出的细化意 见,从而使其能够真正的规制危险驾驶行为,完善立法上的不足。这就是本篇文 章的框架。 绪论 四、文献综述 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借鉴了大量已有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不仅是本文写作的 一个参考同时也激发了笔者写作的灵感。并且在不同的写作阶段也有对不同文献 的借鉴,本文一共分为了四个章节,因此针对不同章节的主要内容也有不同的侧 重点。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关于胡斌飙车案的事实与争议,在此部分笔者主要描述了 胡斌飙车案的事实经过以及详细论述了学者们在对相同的事实所做出的不同的评 论的争议焦点,在这一部分笔者主要借鉴了大量的事实资料和学者们各自的学术 资料,这包括了李丽在法治时空发表的文章从杭州富家子飙车一案分析公路飙 车行为的刑法定位问题、高秀东编写的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与处理、方益波和 余靖静在新华网上编写的杭州飙车案审判长详解审判结果:缘何判三年的文章、 杨涛在东方早报发表的飙车者胡斌该定何罪、熊选国和任卫华王编的刑法 罪名适用指南一危害公共安全罪一书以及一篇由网友发表的质疑杭州飙车案的文 章 7 0 码车速发明新名词一欺实马,这些内容在对胡斌飙车案的事实的描述上比 较详尽而且在理论探讨上比较深入,因此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故意和过失的认定与争议,因此本部分主要侧重于理论探 讨,并且在定罪量刑上有很重要的意义。本部分在写作过程中主要借鉴了以下资 料:高铭喧和马克昌主编的刑法学、储槐植编著的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 刘为波写的放任包括不希望的态度、孟昭兰编著的普通心理学、王晨编著 刑事责任的一般理论、冯江菊写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危险方法 之界定、王作富主编的刑法、崔战伟发表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交通肇事罪犯罪构成之辨析以及张明楷主编 的刑法学。这些著作和期刊对本部分的写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此部 分引用了很多相关著作的一些观点。 本文的第三部分是外国对飙车行为的刑法规制,在此部分本文主要描述了国 外对飙车行为和危险驾驶行为的刑法规制,其中有些国家是在酒驾方面的相关规 定,在这部分笔者借鉴了下列资料:徐久生和庄敬华一起翻译的德国刑法典、 一3 一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明楷发表的日本刑法的发展及启示和其翻译的日本刑法典、刘明祥的 有必要增设危险驾驶致人死伤罪、赵秉志主编的英美刑法学、谢望原主译 的英国刑事制定法精要和邵栋豪发表的危险驾驶罪的理解和适用。 本文的第四部分是危险驾驶罪的立法完善,在此部分笔者主要是针对我国危 险驾驶罪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完善意见,在本部分笔者主要是借 鉴了下列文章和资料:肖中华和王海桥合写的危险驾驶犯罪行为的刑法界定、 钱雄伟发表的试论危险驾驶罪责刑的法制建构、于志刚写的危险驾驶行为的 罪刑评价、孟君写的危险驾驶行为的刑法规制、白金玲写的“醉驾”入罪之 理性分析、刘远写的危险驾驶的刑事责任问题探究和石红卫写的危险驾驶 行为的刑事处罚探析一文。 上述的这些文献对本文的写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这些文献的相关借鉴 也是本文完成的关键,因此这些文献是本文的一个写作基石,也是写作来源,其 在本文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共同构成了本文的整体架构。 第一章胡斌飙车案的事实与争议 第一章胡斌飙车案的事实与争议 第一节本案的事实经过 本案发生在2 0 0 9 年5 月7 日晚,当晚被告人胡斌在道路上驾驶着经过自己非 法改装的红色三菱轿车其牌照为浙a 6 0 8 z o ,胡斌本想与同伴一起驾驶车辆去看看 文二西路的西城广场是否还在放映名为金钱帝国的电影,于是他们就从杭州 市江干区机场路出发,开车去西湖区的文二西路。这段路中,他们要经过文晖路、 文三路、古翠路、文二西路等沿途路段,而在这一路段中被告人胡斌与同伴开始 出现飙车的行为,并在严重超速的情况下进行相互的追逐。于是当到了晚上2 0 时 0 8 分时,胡斌等人驾驶车辆在开到文二西路德加公寓西区大门口人行横道的时候, 由于当时没有仔细观察路面行人的动态,以致于使其自己的车头右前端撞上了正 在过马路的男青年谭卓。当时谭卓被车辆撞击弹起,并在落下时头部先撞上该轿 车前挡风玻璃,然后再跌至地面,随即便是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然而本案中的 被告人也就是驾驶该红色三菱跑车的驾驶员胡斌年仅1 9 岁,系杭州师范学院体育 系大二学生,而被撞的人则是浙江大学的毕业生谭卓,二者的身份和知识的差距, 也使人相当惋惜。于是在2 0 0 9 年5 月9 日的凌晨,胡斌便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杭 州警方刑事拘留。在5 月1 5 日,犯罪嫌疑人胡斌被杭州公安机关以交通肇事罪向 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5 月1 7 日,杭州市人民检察院对杭州市公安局提请批捕 的“5 7 ”交通肇事案犯罪嫌疑人胡斌进行了依法批准逮捕。然而值得探讨的是 这辆三菱跑车是经过其自己非法改装的,并且根据相关的报道和交通部门提供的 信息,该跑车系有多次违章和超速行使的记录,并且还有的电子眼显示该车在闹 市区内多次违规行驶和疾速漂移,其本身的人身危险性已经很大了。并且在浙江 省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信息网中记者查到了胡斌车辆的相关违法记录,根据记录 的显示胡斌的车辆曾经在沪杭、杭宁高速上有多次超速的记录,并且还是高速超 速,记录显示其有次在限速在1 2 0 公里以内的沪杭高速上时速竟然高达2 1 0 公里, 超速达到了7 5 以上,事发时,据目击者称谭卓被车撞飞了大约有5 米高并且有2 0 黑龙江大掌硕士学位论文 多米远,并且胡斌车辆的前挡风玻璃严重碎裂,这就可以看出其速度是多么的快。 在案发1 3 天后,杭州市公安局对外宣布:杭州“5 7 ”交通肇事案,公安机关侦 查已经终结,最后胡斌以涉嫌交通肇事罪被移送杭州市人民检察院进行审查起诉。 7 月3 日,胡斌被杭州市西湖检察院依法对胡斌提起公诉理由是交通肇事罪。7 月 2 0 日,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为胡斌成立交通肇事罪,并最终判决被 告人胡斌犯交通肇事罪成立,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于是该案件到此告一段落。但是这起表面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一起交通肇事案, 从案发到宣判的每个环节,社会大众都在密切关注,为什么公众会如此关心这起 案件的发展情况? 这是因为这起看似简单的交通肇事案件处处透漏着不寻常的地 方。这是由于案发当时胡斌驾驶三菱跑车正在与朋友飙车,而其所驾驶的跑车被 随后的鉴定报告鉴定为“存在被改装或部分改装”的情况。在车祸发生之后,胡 斌等人不仅不对被害人谭卓进行救助或是向周围群众寻求帮助,还和一起飙车的 人一起在车祸现场谈笑风生,也正是由于他们这样一群人对人的最高价值即生命 的不重视引发了社会上不少人对飙车一族的强烈谴责。警方以涉嫌交通肇事罪对 胡斌进行刑事拘留后,再次引起了社会公众的质疑:胡斌在杭州市人群密集地段与 他人一起飙车并造成人员死亡,这就已经构成了“漠视不特定的公众人员的安全 , 因此也就符合了“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构成的部分要件。因而也引发了学界 对这起飙车行为引发的法律适用问题的激烈讨论。 在这起车祸发生之后,受害者一方和肇事相关方便单方面达成了相应的民事 赔偿的协议,赔偿的数额共计11 3 万余元。针对社会上有人担心这11 3 万元是“封 口费”的质疑,被害人谭卓的父母所委托的代理律师强调:“民事赔偿仅仅属于民 事责任的相关部分,胡斌最后定什么罪或是受到怎么样的刑罚,这个最终是要归 检察院的起诉内容和法院的最后判决来决定;民事赔偿不可能影响到刑事部分的 判决。”从这起案件的开始到结束,大众的质疑声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最终胡斌还 是被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这不仅使被害人方不服,同时被告 。李丽从杭州富家子飙车一案分析公路飙车行为的刑法定位问题法治时空 j l ,2 0 0 9 年第7 期第1 2 1 页 第一章胡斌飙车案的事实与争议 人方也不服,就连社会大众都对判决存在疑问。为什么会社会对这个判决书有这 么大的微词呢? 第二节本案的法律适用与争议 在本案中法院虽然给出的判决是交通肇事罪,但是却引发了学界和社会大众 的诸多争议,那么时至今日我们就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本案到底应该适用那个罪名 才算是真正的做到罪刑法定的要求。 首先,我们先看下法院所给出的交通肇事罪。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 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 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 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该条文就是对交通肇事罪的规定。 接下来我们看下交通肇事罪的具体的犯罪构成:第一,交通肇事罪的客体是 危害到了公共交通运输的安全,指的是安全部分。我国刑法将交通肇事罪规定在 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中,该罪即是在交通运输过程中对公共安全的侵害,而交通 运输安全便是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的危害公共安全是指对不特定多数 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的公私财产安全产生威胁;而本文中的危害交通运输安 全,则是威胁到了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的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公私财产 安全及其他公共利益的安全。第二,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则是指对交通运输管 理的相关法规的违反行为,因而发生交通事故甚至于致人重伤、死亡或者致使公 私相关财产在事故中受到一定损失的行为。这就要求该行为首先必须有违反交通 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发生在先,但是,并非所有人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违反交通 运输管理法规。如果一个人要是想违反交通运输方面的管理法规的其必须首先要 具备下列的相关条件:行为人必须处于交通运输的时空条件下,即行为人不仅当 时正处于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空间范围内,与此同时行为人还必须在时间上正在 。高秀东著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与处理【m 】人民法院出版社,2 0 0 5 年第1 3 5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进行相关的交通运输事项或是在与从事的上述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其次,在 行为中还需要切实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并且是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或者是使人 民群众蒙受了相应的巨大财产的损失。需要注意的是,发生的重大事故必须是交 通事故,即是与交通运输有关的事故。例如,一名司机开着载满了化学毒气罐的 汽车超速行驶,由于拐弯的时候速度过快而翻车,致使车上气罐里的毒气外泄, 最终导致附近居民区的数个居民因吸入过量的毒气而死亡。在该起案件中,司机 本身的违法行为导致发生的重大事故并非交通事故,因此并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其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与重大交通事故的危害结果之间必须具有因果 关系。这不仅要求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发生在先,危害结果发生在后, 而且要求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之间是引起与被引起,同时 也即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关系。第三,交通肇事罪的主体,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是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该罪的犯罪主体。实践中构成 该罪的一般都是从事交通运输的专业人员,但是,非交通运输人员也可能成为交 通肇事罪的主体。换言之,任何人只要可能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并因此造成 了重大的交通事故,都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刑法专门规定 了重大飞行事故罪和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因此,如果航空人员违反规章制度造 成重大飞行事故的,成立重大飞行事故罪;如果铁路职工违反规章制度造成铁路 运营安全事故的,成立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上述情况并不能以交通肇事罪追究 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而应当遵循特殊法优于一般法的规定进行定罪量刑。第四,从 主观方面来说,交通肇事罪表现为主观上存在相应的过失,也就是指行为人一般 是应当预见到自己相关的违法行为可能会导致一定交通事故的现实损害结果,但 是由于本身的疏忽大意而使自己没能预见到结果的发生,或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 了但是主观上轻信一定能够避免,结果却发生了主观上抵制的交通事故。行为人 过失的心态是对于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严重后果而言的;对于自己违反交通运输 管理法规的行为,则行为人却是明知故犯,即主观故意并为之的行为,不能因此 认定交通肇事罪同时包含了故意和过失两种犯罪心态。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 因此该罪的成立以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为必要,而行为人对于重大交通事故的发 第一章胡斌飙车案的事实与争议 生存在的主观罪过是过失。 其次,从本案的另一方面来看,肇事者漠视不特定人的生命却完全符合以危 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但是我国刑法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有较为明确的 定义,即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我国刑法相关条款规定的,该罪的危险方 法是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具有相似性的犯罪行为。根据我国刑 法相关解释的规定,“以其他危险方法 中适用的其他危险方法只不过是我国刑法 第1 1 4 条、第1 1 5 条规定的一个兜底条款且没有具体规定方法的内容,而且这个 兜底条款还并非是我国刑法分则第2 章整章的兜底条款。有的学者认为,对“以 其他危险方法”应该做出一定的限制解释,这些方法应该“仅限于我国刑法规定 的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行为具有相似性的方法,而并非是一个 宽泛的包含了任何其他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从我们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 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具有较强的危险性即这类危害方法一旦实施 就会产生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蒙受巨大损失的危害后果,因此,与之 具有相似性的“其他危险方法 也应当具有这些危害性的特点。那么,飙车行为 一旦实施会不会就会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或是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危害后 果呢?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飙车行为就可以看作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的一部分,如果不是那么飙车行为就不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因此对于 飙车到底是不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呢? 这个就需要我们视具体的情 况来做出判定。一方面,如果驾驶人员在穿行车道的人众多或者行驶的车辆较多 的情况下进行飙车,那么就有随时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 失的危害后果,那么笔者认为此时的飙车行为就相当于了放火等刑法中规定的危 险方法,那么飙车行为就应当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定罪量刑。另一 方面,如果驾驶人员在车辆、行人很少的时段比如说是午夜进行飙车,那么这就 不太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结果,那么此时的飙车就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 险物质等危险方法不具有了相当性,因此也就不能用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 。熊选国,任卫华王编刑法罪名适用指南危害公共安全罪【m 】中国人民安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第2 3 2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全罪来进行相应的刑罚。因此在笔者看来就算这样,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 全也不能完全对飙车行为加以规制。结合本案来看,胡斌是在白天也就是车辆和 行人比较多的情况下进行的飙车行为而且实在人员较多的公园之内,因此确实是 存在威胁不特定人生命安全的情况,其完全是是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 罪名。但是我们不能这么就简单的定性因为作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还有 一个主观上的必要条件即必须是故意这既包括直接故意也包括了间接故意,因此 能否定性为这一罪名我们还必须要弄清楚飙车行为或者说在本案中胡斌在主观上 是否存在故意。 从本案来看,肇事者胡斌在事故出现时的时速是8 4 1 公里小时到1 0 1 2 公 里小时的范围内,而当时的文二西路属于限速阶段且限速是每公里5 0 小时,因 此胡斌当时属于严重超速,而且还是在人行密集的闹市区。如果根据相关公安机 关所给出的胡斌当时的最低时速大约8 4 公里小时来进行计算,我们会发现其在 违法的情况下超过了标准的6 0 以上,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的其最高时速大约1 0 1 公 里小时里算,胡斌的速度大约是标准的一倍。胡斌竟然在闹市区进行这样的超速 驾驶飙车,仅从这点来看其在主观上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应该以“明知”来定位。 同时,在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中“明知 应该是主观故意成立的一个必备条件。 因为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了故意的概念并将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 会的结果作为了其相关的组成部分也是对其认识因素的一个规定。而在本案中, 胡斌驾驶车辆,和同伴在公路上追逐竞驶,将公路当作了比赛的“赛道”。即“明 知这是人流量拥挤的公路,却用作赛道,作为一个完全行为能力人其完全可以判 断出这样的行为极有可能造成事故的发生,而其却存在侥幸的心理,认为不可能 发生事故,因此其主观上是不想出现这样的结果但同时也是放任危害发生的一种 表现,因此看似很像是间接故意的表现”。对于肇事的当事人胡斌来说,其对于 在闹市区进行飙车会造成危险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他来说其应该预见到危害 结果的发生,而更关键的是在其肇事后所表现的态度上来看其到底持的什么态度 。网友质疑杭州飙车案7 0 码车速发明新名词欺实马【n 】信息时报,2 0 0 9 年0 5 月1 4 日第1 4 页 第一章胡斌飙车案的事实与争议 即放任还是轻信可以避免,不同的学者则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学者认为,从胡 斌刹车的这一客观行为审视的话,其对于危害结果的出现表现的既不是放任也不 是轻信可以避免而是一种抵制。此外,事发当天晚上他在博客的留言是“一片空 白,闯大祸了”,更可印证其当时完全是过失心态。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明白在闹市 区飙车就有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但是一般人都对此会有很明确的认 知并且会抵制这一事情的发生。从本案来讲,很难看出胡斌在飙车时的主观想法 是什么,因此也就比较难判断如何对其进行主观定位。有的学者认为,“刹车”是 驾车人驾驶过程中的常规行为,以事发后的“刹车 来判定胡斌是在试图阻止结 果的发生,因而其主观心态属过失,这是很难具有说服力的。但是以行为人害怕 法律的制裁而不敢放任结果的发生来推定胡斌不具有“放任”的主观心态,也是 一种片面的观点无法得到理论支持。从我国的刑法规定来看,放任是行为人主观 上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反对的一种主观态度,即行为人为了实现自己 的既定目标而进行的相应的行为,同时也知道该行为的实施可能产生一定的危害 后果但是行为人在既不想危害结果的发生同时仍然继续该项行为,即使危害结果 发生了,也不会去阻止,在其看来危害结果的发生与不发生,都不会与他的主观 意思相左。事实上,胡斌作为一个心智完全健全的人,其应该知道在晚上8 点左 右在闹市区进行飙车绝对会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特别是发生车 祸后,胡斌的表现着实令人气愤,其下车打电话与其他人不断谈笑。反而对自己 造成的危害结果表现的很漠然,并在与他人的聊天时提到要用钱来解决这起事故。 这表明胡斌对其的飙车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一点都不在意,因此我们可以在另 一方面看到他主观上明显是单纯的追求飙车带来的刺激,而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 则持放任的态度,因为其表现为不追求危害结果同时也不阻止危害结果的发生。 但是笔者认为,不能以事后的种种事态来推断其是否是放任,而是应该从事发当 场来判断。故此,本案不论是定交通肇事罪还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都缺 乏其充分的法律与事实根据。因此在中国的法律上这是法律的缺失也是需要弥补 。方益波,余靖静杭州一飙车案审判长详解审判结果:缘何判三年【e b 】新华网,2 0 0 9 年0 7 月2 0 日第1 8 页 杨涛飙车者胡斌该定何罪i n 东方早报,2 0 0 9 年0 5 月1 8 日第2 0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地方同时也促使了我国刑法的修改,真正的适应了法律和人民大众合法权益的 要求。 最后,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已经明确规定了危险驾驶罪,而其中也已经将飙车 行为即追逐竞驶这纳入了刑法规制范围。我国刑法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进行 相互的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 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对于 追逐竞驶,我国刑法做出了规定但是其概念并未明确。从学理的概念来说,追逐 竞驶即是行为人在道路上超速行驶机动车辆,随便的相互间的追逐或是随意的超 越其他车辆亦或是突然并线,短距离内插入其他车辆的前面的不正常的驾驶行为。 追逐竟驶应当归属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犯之中,但是我国刑法并未 将这种行为规定成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犯之列,而是将情节恶劣作为了一个处罚 条件,限制了其存在的范围。从刑法角度分析,“飙车”其实并不是专业的法律 术语,而是一个日常的口头语,但是关于飙车的定义,我国刑法并未做出明确界 定,理论界和实务界认识上也存在差异,据交警部门现行的认定观点,在道路上 行驶的车辆在通过某路段时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的2 0 就可以以飙车行为来 进行认定。但从我国的刑法来看,飙车一定是超速,但是超速并非一定是飙车。 因为飙车指的是在道路上相互穿插追逐,对其他车辆安全行驶构成威胁,这种行 为被界定为扰乱公共秩序的范畴,严重侵害了社会公共安全。这要求其符合以下 几点的规定:第一,我国刑法中飙车行为不要求一定是在公共道路上进行,而只 是限定在了道路上。在公共道路以外的地方例如在学校内、公园内追逐竞驶的, 因为这时的飙车行为也威胁到了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故仍然可能会成立 危险驾驶罪。第二,危险驾驶罪中的追逐竞驶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需要行为人 是在超高速的驾驶车辆。但是又并非是单纯的超高速驾驶车辆就会成立本罪。故 此,我们不能将我国的飙车与国外的相关的超速驾驶罪划等号。第三,追逐竞驶 的成立还需要一个条件就是要产生现实的危险,该行为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随便 的相互间的追逐或是随意的超越其他车辆亦或是突然并线,短距离内插入其他车 辆的前面的不正常的驾驶行为。第四,追逐竞驶在主体要求上并未明确规定因此 1 2 第一章胡斌飙车案的事实与争议 其既可能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也可能是单人的独立完成。例如多人共约一 起在某个路段进行飙车或者是一个人对其他不相干车辆的随意超越都有可能成为 该罪的主体。第五,在程度上危险驾驶罪的追逐竟驶行为要求必须是情节恶劣。 关于情节是否恶劣,则表现为追逐竞驶所产生的公共危险性的程度。这就要求从 下面的多角度来观测其产生的危险程度,首先是从人和车的数量上来看,人多车 多的危险性就相应的应该是大;其次是路段与时间方面,路段繁华和上下班时间 的危险性就较大;最后还要考虑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进行飙车的次数,速度越快危 险越大,次数越多该行为人的危险性也就越大。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飙车行 为在主观上应该表现为故意,并不看其具体的目的或是追求刺激亦或是其他。因 为只要行为人进行了飙车行为,就会产生相应的危险性,只要到达了恶劣程度就 应当用刑法于以科罚。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故意与过失的认定与争议 第一节故意与过失的概念与特征 故意与过失作为犯罪的主观判断标准,在其程度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并且 二者的差别主要是源于行为人主观心里状态的不同。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原则上 只处罚故意而将处罚过失作为了例外,这就使得故意犯和过失犯接受的刑罚程度 是有很大差别的,有时候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因此,准确认定故意和过失对我国 法律的进步有很大的意义。在我国的刑法理论上故意和过失是犯罪成立的必备条 件,其存在于我国的犯罪构成四要件的主观方面,没有他们的存在就不可能有犯 罪的发生。但是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模糊地带,尤其是故意中的间接故意部 分和过失中的有认识过失的部分的界限则更是纷繁复杂的一个问题。因此笔者认 为故意和过失相关问题的探讨,对我国法律进程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并且 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同时对于我们去真正的分析和认知交通肇事罪、以危 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危险驾驶罪的界限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 规定和学术界达成的普遍共识,认为“刑法上的故意是指行为人在明知自己的行 为可能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下,希望或者放任结果的发生,其主要包括了直接故 意和间接故意;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结果,但是 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是已经预见到了危害结果但是因为主观上轻信能够 避免而造成了危害结果的主观心态,其主要包括了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 过失( 即无认识的过失与有的认识过失) 。”笔者认为要想真正的区分故意和过失就 必须要从其构造下手,这主要包括了二者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 首先是故意和过失的认识因素。从渊源上看,“认识”、“意志”原本都属于心 理学上的概念,刑法只不过是拿过来并给其注入了法律的内涵而使其变成了一个 真正的法律概念。我国刑法理论上通说认为“认识”就是行为人对其所进行的行 为及法律后果的一个全方位的认知。但是由于故意和过失的内部构造的不同,造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p 川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第1 1 6 页 第二章故意与过失的认定与争议 成了故意和过失在认识领域的不同内容。通说认为,直接故意在认识方面的表现 是行为人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必然或可能发生某种危害的法律后果的主观心理: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在认识方面则表现为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 生某种危害的法律后果的主观心理;疏忽大意的过失在认识因素方面表现为行为 人对自己的行为由于疏忽而对所产生的危害后果没有预见到的主观状态。但是, 这里却存在两点疑问。第一是怎样去认识没有发生的事情在未来必然会发生呢? 我们可以看到认识因素是行为人对自己所进行的具体行为和行为所产生的危害后 果的一个认识,那么行为人在行为时只是对危害行为有明确的认知但是对于危害 结果则处于未知状态,因此对于行为人而言危害后果只能是一种估计和推测,那 么其是否必然发生就无从说起了。因此行为对于行为人而言其是必然发生,但是 对于危害结果是否发生,行为人也处于未知状态,并且危害结果本身也要根据不 同的情况来判断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行为人对结果的认识也只是存在于可能性 的程度。第二是对于疏忽大意的过失而言是否也存在认识因素的问题呢? 从对疏 忽大意的过失的定义来看,行为人虽然具备了预见能力并且在相关条件下预见结 果的发生是完全可能的但是最终却还是没有预见,当然没有预见到结果的发生也 就是对于结果的发生没有相应的认识,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说疏忽大意的过失存 在相应的认识因素呢? 这就存在一个悖论就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的认识因素就是没 有认识,这样的结果恐怕很难为世人所接受。因此,即使是通说的见解貌似还是 有些问题存在。其实疏忽大意的过失在认识因素上旨在应当认识而并不是强调其 是否认识,因此疏忽大意的过失是行为人在有预见能力并且完全有预见条件的情 况下由于行为人自己没有集中注意力因而没有能够预见而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 生,因此这就使得行为人与法律规范之间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冲突即行为人违法了 法律规范,并且这一违法行为是由于行为人的不集中注意力而引起的。并且法律 至上的权威是不允许人们随意践踏的,其不仅禁止人们对它的违反而且还要求人 们不能漠视它的作用和存在,而对于疏忽大意的过失而言其不仅是对法律的一种 无视,更是对法律的一种挑衅,因此必然受到法律的惩罚。 其次是故意和过失的意志因素。在上文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认识因素的地位在 】s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故意和过失中受到了挑战,其实意志因素也同样面临着类似的争议。从学界的通 说来看,只有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不存在讨论的余地,而对于其他方面的故意和 过失都存在不同的观点尤其是间接故意和过失中的两种形式即过于自信的过失和 疏忽大意的过失。例如,有学者就指出:“只有直接故意才有意志因素。而通常所 说的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不存在意志因素,而只是存有情感因素。”还有 学者认为:“在整个刑法规定的诸多罪的形态中,只有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是真正存有意志因素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学界的争议呢? 这就要求 我们必须把意志因素的概念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来开展。但是意志到底是什么 呢? 其实意志起源于心理学的概念,现代心理学认为意志是行为人有意识的确定 自己的目标并通过自己的行为或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目标的一个过程, 其实就是意志指导或是支配行为的一个过程。因此意志就应该有它的相关特性其 中包括了意志的目标性、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坚持性、意志的果断性和意志的 自制性等特征 。用意志的相关特性来对比间接故意和过失即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 忽大意的过失,我们就可以很明显的发现这两种主观心态都缺乏了意志特性中的 目标性,因此我们可以说其都不是真正的意志因素。学界的普遍观点说其都有意 志因素的原因是无论是怎样的主观,故意也好过失也罢,其都存在一定的行为, 而行为的实施肯定是人的主观意识的支配,因此其肯定存在意志因素。然而这种 通说的观点其实是混淆了行为人的行为目的和犯罪目的之间的关系。从法理角度 来说,间接故意其实是行为人为了追求一个自身的既定目标又可能是合法也又可 能是非法,而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则是一种放任的态度,因此危害结果是其行为的 附属品并非是意志因素中的目标性的体现。在过于自信的过失的情况下,行为人 的活动的目的是没有犯罪性的,其虽然应当预见危害结果的发生但是由于自信不 会发生所以才产生了危害结果因此这种结果的出现其实是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储槐植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m 】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 9 9 7 年第3 8 9 页 刘为波放任包括不希望的态度【j 】法学,1 9 9 9 年第1 l 页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第1 6 6 页 刘为波放任包括不希望的态度【j 】法学,1 9 9 9 年l l 期第6 页 第二罩故意与过失的认定与争议 造成的结果同样也不是行为人的目标意志。疏忽大意的过失与前者也有同样的地 方那就是其行为人也没犯罪的意志,其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也并没有预见到危害 结果的发生,故此疏忽大意的过失也存在犯罪目标性的缺失因此也不存在意志因 素。从上面的讨论来看,只有直接故意存在真正的意志因素。但是这又会引发我 们对另一个问题的讨论,即通说认为其实“希望”和“放任”即是一种意志因素 的体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他们呢? 其实,这两者都是对目标性的一种表达, 诸如“希望”、“放任”等只是其存在的目标性的程度上的强弱的区别,这也是人 们在实际生活中所能感受到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想去打篮球,如果不去就 浑身难受:或者说我想去打篮球但也不是说非去不可,如果其他朋友约我一起去度 假我也可以放弃打篮球,因此其实打篮球只是我的活动方案之一,如果有更好的 活动方式我就不去打篮球,而是选择其他。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目标性的 强弱对一个人主观思想的影响,其实就是人们自身“欲”的体现。因此我们刑法 学理论中的意志,用意欲来代替其实是会更加贴切的。但是同样,意欲的概念也 是一个困扰学者们的难题,很多学者都想为意欲下一个符合实际的定义但是由于 其本身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人对意欲做出过详尽的定义。但是通 过对学者们给出的定义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都被定义在了一种行为人情绪化、 非理性的并且容易变动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意欲与意志存在很大的差 异,意志在于行为人所进行的启动或停止自己行为的主管表示,即行为人在自己 的意志的支配下做出的进行或是不进行某种行为的决定,但是意欲则刚好是启动 某种行为开始的内在动力,是行为人的一种情绪表达,即使是有同样意志来进行 的行为却有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意欲。因此意欲才能使我们真正的认识故意和过失 而并非学界通说的意志。 最后,我们在弄清楚了故意和过失的区别后,再来审视一下两种主观状态下 的犯罪形式即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首先我们先重新审视一下故意犯罪。犯罪故意是行为人犯罪的一种主观心理, 是行为在故意的支配下完成的犯罪行为时主观方面的一种表现。根据我国刑法的 相关规定,故意犯罪的成立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 行为人必须是明知自己 1 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这里的明知既包括了必然也包括了可能会有危害结果的 发生;2 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是存在对危害结果存在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态度。 因此无论行为人所认知的危害结果是否必然发生,只要是其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 果的发生发展就会构成故意犯罪的相关要件即主观要件。在这里的希望和放任只 是程度的一个差异,在刑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