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实体组织介入的社会管控格局重构——上海市梅园街道“阳光驿站”研究的组织社会学分析.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实体组织介入的社会管控格局重构——上海市梅园街道“阳光驿站”研究的组织社会学分析.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实体组织介入的社会管控格局重构——上海市梅园街道“阳光驿站”研究的组织社会学分析.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实体组织介入的社会管控格局重构——上海市梅园街道“阳光驿站”研究的组织社会学分析.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实体组织介入的社会管控格局重构——上海市梅园街道“阳光驿站”研究的组织社会学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发展,“流动社区”及政治盲点的出现带来了社区 建设的新问题。“社区人”的再组织化成为动员和整合社会资源的新形式。无论 是从“基层政权建设”取向下的政权组织建设,还是从“基层社会发育”取向 下的社会自治组织建设,社区实体组织的构建成为工具理性的必然选择,所不 同的只是各组织的建立基础、运作方式、行动逻辑和合作机制等的差异。 各种不同的社区实体组织成为解决社区内公共事务的多方参与者,它们通 过协商、谈判和交换等方式取得合作的机会,这种合作是伴随着冲突的合作, 权力成为其平衡的手段和目的。一个新的社区实体组织的建立,不仅改变了组 织周围的环境,而且还为组织人提供了不同的机会。“阳光驿站”,它是党建交 流的平台、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创新载体,它是党的正式权威体系加强权力渗透 和政治控制工具组织,它也是多方合作参与权力问题之争的焦点。尽管占主导 地位的局部秩序成为以街道党工委为首的正统权威体系控制社区的表现,但是 各层次的局部秩序的建构却永远没有停止,权力仍然在博弈中求平衡。行动者 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形成体系的后果恰恰成为这些局部秩序建构过程的时间之 流,揭示了社区治理结构中权力格局成立的微观基础。 在本研究中,作者关注的是组织体系结构中的具体组织现象。作者试图通 过对“阳光驿站”个案的描述来解释组织现象中的权力关系特征以及e 6 于权力 关系所导致的社区管控格局的变化。作者围绕组织体系构建的动态过程,运用 法国组织社会学派的“决策一体系”推论方式从“行动者( 策略) 一组织( 体 系) ”互动的视角来探究组织现象下相关协作机制建立的过程,反思“具有权力 秩序特征的结构”的约束性和权变性。 关键词:行动者决策组织体系局部秩序权力结构 v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e c o n o m i c ,s o c i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c i t yo f s h a n g h a i ,t h e r ea r em a n yc h a n g e si nt h eg r a s sr o o tc o m m u n i t ya n dt h e p o l i t i c a lb l i n ds p o t sb e c o m ean e wp r o b l e mi nt h ec o m m u n i t y -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e n t i t yo r g a n i z a t i o n t oo r g a n i z et h em o b i l i z a t i o na n di n t e g r a t i o nh a s b e c o m ean e wf o r mo fs o c i a lr e s o u r c e s e i t h e rf r o mt h e p o li t i c a lp o w e r u n d e r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o rf r o mt h e g r a s s - r o o t s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u n d e r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t h es o c i a l s e l f - m a n a g e m e n t , o r g a n i z i n ge n t i t i e sw i l lb e c o m e8r a t i o n a lc h o i c ef o rt h et w o t ot h e s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a r em o d e so fo p e r a t i o n ,l o g i c so fa c t i o n a n dc o o p e r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s v a r i o u s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w o u l db e c o m et h ev a r i o u s p a r t i c i p a n t si n p u b l i ca f f a i r s ,t h e ya r eo p e r a t i v et h r o u g hc o n s u l t a t i o n s ,b ym e a n so f n e g o t i a t i o na n de x c h a n g e b e c a u s et h e i rc o o p e r a t i o n sa r ea c c o m p a n i e d b yt h ec o n f l i c t s ,t h ep o w e rb e c o m e st h e i rb a l a n c em e a n sa n de n d s w i t h 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an e wo r g a n i z a t i o n ,t h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h a sn o to n l y c h a n g e dt h es u r r o u n d i n g s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b u ta l s op r o v i d e sav a r i e t y o f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f o rt h ep a r t i c i p a t o r s s u n s h i n ep o s t - h o u s ei sa p l a t f o r m f o rt h er e s o u r c e se x c h a n g ea m o n gt h ed i f f e r e n t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a n di ti s t h ei n n o v a t i v ew o r ko fc o 删n i s tp a r t y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i nt h en e wp e r i o d s u n s h i n ep o s t h o u s ei sat o o lf o r t h e c c pf o r m a la u t h o r i t yt o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p o w e rp e n e t r a t i o na n dp o l i t i c a lc o n t r 0 1 h l t h o u g ht h es o c i a lo r d e r h a sb e e nd o m i n a t e db yl o c a lo r d e r w h i c hh e a d e db yt h ef o r m a la u t h o r i t y , t h ev a r i o u s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a r ei nag a m et op u r s u et h e i ro w np r o f i t s i t i sf o u n do u tt h el o c a lo r d e r sa c c o m p a n i e dw i t h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 p o w e rs t r u c t u r e a n dt h e s e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w o u l dh a v en e v e rb e e ns t o p p e d , t h ep o w e rr e l a t i o n sa r es t i l li nag a m e i nt h i ss t u d y ,t h ea u t h o ri sc o n c e r n e da b o u tt h es p e c i f i cp h e n o m e n a i nt h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s t r u c t u r e t h ea u t h o ra t t e m p t st op i c t u r et h e v l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s u n s h i n ep o s t - h o u s et o e x p l a i nt h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p h e n o m e n aw h i c h i n c a r n a t et h ep o w e ra sw e l la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h a n g e si nt h e p a t t e r no fc o n t r 0 1 t h ea u t h o rt r i e st og e tb a c kt h ed y n a m i cp r o c e s so f a n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s y s t e m - i nt h i sa r t i c l e ,t h ea u t h o ru s e s t r a t e g y s y s t e m t or e s e a r c h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 st oe x p l o r et h ep h e n o m e n o n r e l a t e d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i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c o o p e r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 a n d t h ea u t h o rc o n s i d e r st h er e f l e c t i o no nt h ep o w e rr e l a t i o n si nt h e s t r u c t u r eo fs o c i a lo r d e ri sv e r yi m p o r t a n tb e c a u s ei tw o u l dt a k eu sa n e wv i e w p o i n to nt h e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b yd e p e n d e n c eo n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s y s t e mp a t h k e y w o r d s : a c t o r s d e c i s i o n - m a k i n g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s y s t e m l o c a lo r d e rs t r u c t u r eo fp o w e r v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丝型! 日期:1 2 :! 生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三龇导师签名:乏生j 氐旌日期:1 21 :蟹 i i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关于选题 第一节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我国城市随 着发展速度的加快,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是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和 多元经济结构的形成,社会阶层分化日趋明显,带来了我国城市社会结构的重大 变化;二是随着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城市社区因此成为我国城市最重要的社会 组织方式而备受重视,社区建设跃居于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引发了我国 城市社会组织管理结构的重大变化;三是随着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城市房 地产业的兴起和住房商品化的进程,导致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尤其是居住空间 结构的急剧变化。这些变化汇聚到一起的结果就是:种种变化使城市管理的难度、 广度、复杂程度进一步加大。城市社区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不仅是事关全局的 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而且是观察、描述、理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的切入点。因此,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力量出于不同的原因,从不同 的角度不约而同的将关注焦点聚集在城市社区。城市社区成为政治领袖、社会管 理者和普通民众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和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研究都是近十几年 来才被关注的领域。我国较早涉足这个领域并有成果问世的代表性专著主要由王 兴中教授等所著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一书( 王兴中2 0 0 0 ) ,该书以 西安为例,论述了城市居住分化模式、社会区域形成与空间相互作用的原理、社 区分类与方法、社区生活质量与土地利用关系以及社会空间结构与社会问题治理 等问题。顾朝林教授等在其所著的中国城市地理( 顾朝林,1 9 9 9 ) 中对中国城 市内部空间结构、中国城市经济结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中国城市社会空 间极化与社会空间分异、城市边缘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许学强教授1 9 8 9 年曾 对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做过因子生态分析,此外,南京大学崔工豪教授的博士生 吴启焰、北京大学杨吾扬教授的博士生田文视等对南京、北京等城市的居住空间 结构和居住分异现象的研究。在社区空间组织管理方面,刘君德教授从社区管理 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入手,提出了“行政区一社区”体系的新思想。张俊芳等人 分别从中国城市社区空间的组织与管理、行政经济与行政区划、中国城市行政一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社区模式、中外大都市区的组织与管理体制、国外城市治理与管制、中国城市社 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转引自张俊芳,2 0 0 4 ) 。致力于 “乡土社会”研究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对城市社区建设也是非常关注的,在当 前城市社区建设一些思考( 费孝通,2 0 0 0 ) 一文中,对社区建设提出了一些重要 而又有指导性的意见。卢汉龙教授对社区内的单位体制变迁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系统勾勒了单位制在旧社区中的地位和在新社区创建中的作用( 卢汉龙1 9 9 9 ) 。 徐中振教授在 i - 海“社区管理”框架体系研究等文中,对社区内部管理体制 作了研究( 上海社会发展研究会,1 9 9 9 ) 。林尚立教授从政治学的角度,对社区空 间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基层群众自治: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事件 ( 林尚立,1 9 9 9 ) 一文提出了许多的见解,这同样的也可见于林教授另一本专著 上海政治文明发展战略研究( 林尚立,2 0 0 4 ) ,并且在社区建设主体和民主政 治主体的研究上颇有心得。夏学銮教授对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思想分歧非常关 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且富有成果( 夏学銮,2 0 0 1 ) ,在著名的论社区建设十大 关系( 夏学銮,1 9 9 9 ) 一文中,对社区空间水平化取向即重视社区内部横向 关系的建设和垂直化取向即重视社区外部纵向关系建设的关系,作了细致的 分析。徐勇教授在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 徐勇,2 0 0 1 a ) 一文中 认为,城市社区建设可以有不同的模式,但从普遍价值和长远目标来看,在社区 建设中应该强化社区居民自治的导向。此外,华东师范大学吴铎教授( 吴铎 2 0 0 0 ) 、天津社科院唐忠新教授( 唐忠新,2 0 0 0 a ) 等也在社区理论方面极富成果, 他们在社区建设的原则和内容,以及社区社会资本等方面给予了更进一步的解释 和探究。 上海是最早在行动上投入现代社区建设的城市之一,最初的这个建设基本上 是通过国家行政系统的力量来推进的。2 0 世纪8 0 年代中后期,上海推行“小政 府、大社会”的城市管理新体制,将原先的“两级政府,一级管理”转变成了“两 级政府,两级管理”,进而又推行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行政 管理架构。城市行政管理体系自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以后,作为区政府派出机构 的街道办事处,成为城市基层社区行政区划的权力枢纽,它在行政管理架构中的 地位有了明显的上升。“街居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将国家的管理重心从“条” 上的单位变为“块”上的社区,并通过调整和理顺基层政府机构中的“条”与“块” 2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间的关系,提升“块”在处理社会事务时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和社区自组织能 力,“块”正是社区党建的核心方位。学术界在社区研究中所暗含的战略思考以 及对社区建设提出的路径选择,使政府尤其是高层党组织开始意识到,现实社区 伴随着自主性日益萌生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可能会促成某种政治的生产。也许是 出于这种对社区政治的敏感性,在9 0 年代中后期的大城市中广泛推行了基层社 区的党组织建设( 徐中振,2 0 0 0 ;李友梅,2 0 0 7 ) 。从实践上来看,上海的社区建 设根据上海社区的结构特点一直在努力建构四大工作系统,即:依托各级各类党 组织的社区群众工作系统,依托街道行政机构的社区行政管理系统,依托街坊等 城市生活区域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依托居民区公共事务的居民自治参与系统。 建构这四种结构要素成为上海社区建设的重要模式( 徐中振、徐珂,2 0 0 4 ) 。 李友梅教授在她的研究中指出,在近1 0 来年,上海基层社区组织的协调机 制呈现出新的理性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社会学的某个角度看到了许多 人正自觉不自觉地调整着自己的社会角色,开始在他们重建的社会秩序中体验着 新的行为规则( 李友梅,2 0 0 2 ) 。她进一步指出,在“社区共治”的格局内,主体 是多元的,社会性力量是在多变的制约中发挥作用的。对于社会性的力量来说, 如果不善于制定有效的行动对策,不能借助于有效的谈判、沟通、妥协,就难以 在公共事务中对相关规则起关键的影响作用。“社区共治”是一个始终处于过程 中的治理结构,是一个具有权力关系特征的结构( 李友梅。2 0 0 7 ) 。因此,对于上 海社区建设中的某些组织现象的出现,如果能够在一个动态治理结构的框架下来 讨论将会拓展人们认识这些新的组织现象的思路,以便更好的理解“组织”。 3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研究主题 中国社区建设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取向“基层政权建设”的研 究,其目标是重建城市基层社区中带有指令性的行政协调系统,通过完善和强化 “条”、“块”的行政组织,在社区中重建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强化国家的“基础 性权力”;二是取向“基层社会发育”的研究,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社区建设是 构建“社区共同体”的过程,应加强社区组织的建设和营造社区认同。这两个取 向上的社区建设不是时空分离的两个过程,而是有着密切的持续双向互动的过 程。如果局限在“国家一社会”的理论框架下分析社区内的组织现象,必然不能 真正全面地对组织存在的意义做出较为全面地阐释,也不能真正了解“组织”在 建构过程中的真实状态。社区变得日益复杂,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社区的资源 供给系统变得异常的复杂,社区的公共事务的解决越来越依赖一种由多个相关组 织参与的决策和执行的体系( 李友梅,2 0 0 7 ) 。而这个体系构建的过程却不是能够 在形式组织的结构内完成的,它必然要超越形式组织结构的约束,打破正式组织 的界线,形成一个新的行动领域。 当组织的界限变得不再清晰的时候,人们所熟悉的社会秩序也将会变得陌生 及复杂,人们无法根据经验立即判断在一段时间内这样的组织所带来的变化究竟 在哪里,人们开始对社会管理系统进行工具性反思。新概念和新技术成为人们应 对问题的首选,但是新概念和新知识的获得却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人们并不都 具有同样的潜质能够获得及时的、有用的信息。而获得信息、传递信息的过程却 将对人们所处的整个环境体系带来变化,并使体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这同 样也是一个动态的交互过程,人与环境在新的条件下相互适应。 当一个新的实体组织为了满足新的需求而成立的时候,它带来了变化。虽然 不能说它就此打破了环境内先前的资源供给体系,但是它却是一种新的提供资源 的方式。对于这种新方式的合法性的确立,必然要给予时间上的考虑,因为这是 一个具有时间特性的过程。艾哈尔费埃德伯格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关注组织现 象远比实体组织本身要深远得多,“组织现象的发生,可以看作是在构建局部秩 序过程中一种权变性的结果,总带有暂时性,而局部秩序其相对自主的特点,构 建着所有利益集团的行动能力”。这是一种新的推论方式,它让人们理解“组织 4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为行动领域变得普遍化了;局部秩序具有政治属性;它拥有理论地位,并且自 身有着与行动之间的联系”。( 艾哈尔费埃德伯格,2 0 0 5 ) 人们改变正式组织的 角色,成为行动者,在组织的体系中寻找新的机遇,而对于机遇的把握是与行动 者的决策密不可分的。 本研究关注的就是在社区建设背景下社区治理结构中的具体组织现象,作者 试图通过对个案的描述来解释组织现象中的权力关系特征以及由于权力关系所 导致的社区管控格局的变化。此研究不能给人们带来普适性的结论,但是作者力 图以组织体系的建构过程为出发点,让人们了解“组织”的真正意蕴,以及它对 每一位“组织人”非比寻常的意义,为人们对组织的认识增加经验性的知识。本 文分析的重点并不是拥有实体的形式组织本身,而是组织的体系,该体系通过参 与者与环境的互动及其带来的后果和占主导地位的局部秩序建构而成。在本研究 中,作者围绕组织体系构建的动态过程,运用“决策一体系”的推论方式从“行 动者( 策略) 一组织( 体系) ”的视角来探究组织现象下相关协作机制建立的过 程,并以此来反思“具有权力秩序特征的结构”的约束性和权变性,希望该反思 能够为当前由正统权威( 即国家党、政力量) 采取社会化或准社会化方式运作社 区组织来解决公共事务的实践提供经验上的借鉴和理论上的进一步思考。 5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文献研究 第一节组织:形式、过程与关系 一、组织的概念 在国内外大量关于组织的研究中,人们会发现没有一个非常一致的普遍的概 念来适用于“组织”。人们在研究中更多的是运用某些属于这个东西的特征来确 定,它是不是一个组织或者它是怎样的一个组织。 在管理领域,由于关注的角度的不同和方法论的差异,组织的概念主要有以 下三个方面的界定: 第一,理性系统的组织。巴纳德指出,“正式组织是一种有意识的、审慎的、 有意图的人们之间的合作”。注重于人际关系研究的马奇和西蒙则提出,“组织是 互动人群的集合体,是社会中任何类似于集中合作体系中最庞大的集合体与 组织之间和无组织的个体之间的分散变化关系形成对比,在组织中,高度专门化 的结构与协作使得单个的组织单元成为社会学上的个体,可以和生物学意义上的 个体有机体相比”。而侧重于交换网络的研究中,布劳和斯格特却认为,“由于 组织的突出特征是因其欲达到特定目标而被正式建立起来的,即所谓的正式组 织一。依佐尼则给予组织以结构主义的特征,“组织是社会的单元( 或人类群体) , 组织是被有意建构和重构起来,以达成特定目的”( 理查德斯格特2 0 0 2 ) 。这 些早期的定义都指出了组织所具备的、有别于其他集合类型的两个结构特征。从 理性系统视角出发,组织界定为:组织是意图寻求具体目标并且结构形式化程度 较高的社会结构的集合体。 第二,自然系统的组织。自然系统视角强调组织是社会性的集合体,即是众 多社会行动结构形式中的一种。所以如同一般社会学文献对社会秩序基础的两种 截然不同的说法一样,自然系统内部也出现了两种有关组织的观点。一是社会性 一致性观点,即强调组织是拥有共同目标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体。二是社会冲突 观点,它把社会秩序看作是一些人对于其他人的压制。从自然系统视角出发,组 织被定义为:组织是一个集合体,参与者寻求着多种利益,无论是不同的还是相 同的。同时,在这个视角下,学者们也看到了组织作为一项重要资源永久存在下 6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去的价值。在参与者之间发展起来的非正式结构,为理解组织行动提供了比正式 结构更丰富和精确的指导。 第三,开放系统的组织。开放系统视角较少的关注正式与非正式结构的区别, 相反,它把组织视作内部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有些活动是紧密相连的,有些则 是松散的。开放系统研究视角的引入引起了分析层次上的细化和提高。学者分析 的单位不再只是组织,他们认识到,如果把单个组织作为某种结构类型的代表或 是更大关系体系中的组成部分,那么许多组织的现象将更容易理解和解释。从开 放系统的视角出发,组织的定义是:组织是与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相互联 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该体系植根于其运行的环境之中,既依赖于与环境之 间的交换,同时又由环境构建。 上述三种视角都一致认为,如果组织需要存在下去,就必须使参与者投入时 间和精力。开放系统的理论家们强调更多的是个体拥有的多重身份。他们按照能 否获得好处( 即是维持关系有益还是种植关系有益) 来决定加入或者离开组织, 或是否从事与组织的交换活动。从这一角度来看,并不能假设参与者拥有共同的 目标甚或一致努力的维持组织的生存。所以,组织工作需要费力的协商和“讨价 还价”,加上仓造出友爱的纽带和共识体系,以使参与者形成和不断形成暂时的 联合。 格利高里认为,“组织是一个名词,同时也是一个谜。如果一个人要寻找一 个组织,他不会找到,所能发现的只是联系在一起的事件,组织在顺序中、路径 中、时间安排中发生”( b a t e s o ng 1 9 7 2 ) 。 法国社会学家艾哈尔费埃德伯格在质疑经典的组织概念时指出,组织的合 理性与情感性之间存在冲突,甚至是对立的,组织异常的复杂以至于呈现无序的 状态,组织与环境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组织边界出现模糊化的趋势( 艾哈 尔费埃德伯格。1 9 9 4 ) 。并在他的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 f r i c d b e r g e ,1 9 9 7 ) 一书中进一步指出:“组织,既是一种容器,又是容器中的容物:既是 结构,又是过程;既是对人类行为的强制,同时又是人类行为的结果。组织为集 体努力提供了持久性与力量。组织的存在无论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具有深奥的 涵义”。 因此,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理论对于组织的概念是一个包含动态过程的组 7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织,它不仅包含静态的形式组织或组织的形式结构,而且还包含动态的组织过程, 并且发现这种过程是在无数复杂的关系中进行的。组织对于与此相关的人们来 说,不仅仅是一个形式的东西,而是成为人们行动的背景,成为人们个体行动或 集体行动的不确定性来源,成为人们在计算利益过程中不可忽略的资源提供者, 甚至成为人们隐藏真实行动的一道“天然屏障”,以混乱他者的视线。在这样的 组织里,“人们”就成了“行动者”,“决定”将伴随着他们不断出现。 二、本研究中组织的意义 组织是一个高度整合的统一体。但是组织行为并非像人们最初想象的那样简 单化,而是充满矛盾,十分复杂的。就组织的目标而言,无论是正式宣布的目标, 还是它的实际目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变化。组织概念 的应用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所以选择的视角也是不一样的,在本文的研究中,对 实体组织的分析,主要是避免对组织的二分法,因为如果从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 织来分析显然不能完整地把握行动者及其行动的逻辑。在游戏的建构过程中,实 体组织的出现既有正式的组织与正式组织规则下的集体行动,同时也存在非正式 组织与不确定领域导致的行动者的权力与行动逻辑的差异。阳光驿站作为一个开 放式平台组织进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因此阳光驿站组织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组织 研究中各概念的特征,尤其是开放系统视角对组织的界定,并且这些特征会在组 织的功能运作上体现出来。 阳光驿站是流动党员的接纳地,创建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孵化器,区域内党的 各类组织资源交换、服务共享的平台,社区党员的温馨家园,党组织和党员服务 群众的窗口。目标化的功能导致形式组织结构的构建,阳光驿站作为形式组织来 说,结构对于它是有一定的约束和影响力的,但是阳光驿站却又并非以其纯粹的 形式结构发生作用或者说以此达到组织的目标。阳光驿站组织的目标,对于阳光 驿站来说可以看成是总体性的目标集合,其中不能忽略的事实,就是这些目标仅 仅是另一个以实体存在的组织目标的一部分,即梅园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建工作目 标的一部分。阳光驿站形式组织的建构是应社区党建工作的需要建成的,这个构 建的过程是一个有组织的集体行动的过程,组织成员各自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具 有一定的契合性。当实体组织初具雏形的时候,组织活动的参与者在组织与环境 的互动过程中出现了目标异化的现象:一部分的原因是每一个成员承担的组织责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任的差异性,一部分的原因是成员对各自利益思考的不同。 在组织里所发生的一切均是模棱两可的,因而使人们很难看清楚因果关系的 连贯性,无法对行动的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而且也很难从手段到目的地建立隶 属关系。根据克罗齐埃和费埃德伯格的观点,如果人们认识到组织的建立和维持 所经历的过程,即不同参与者在协商其合作时所进入交换和讨价还价的过程,那 么人们就会看到组织中存在的离心力。其实这些参与者与别人进行协商的能力会 受到不确定性的约束,而这个不确定性恰恰就是每一个相关的参与者都要试图掌 握的,同时也是每个相关的参与者试图避免的( 李友梅2 0 0 1 ) 。在组织内部,这 些参与者总是拥有一定自由的余地,因此他们永远不会接受被作为工具去实现领 导所决定目标。他们追求着各自的目标,并不一定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组织尽 管有些约束性,但永远不可能将社会行为者活动的余地完全压缩掉( 克罗戴特啦 法耶,2 0 0 0 ) 。因而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组织没有目标,也没有自身的个性, 它只构成交换和冲突的背景,是那些多样化和矛盾的汇合、对立和调解的舞台。 人们不再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作为对象的组织上面,抑或集中在作为边界清 晰的社会工具的组织上面。人们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对有组织行动的研究上面。 有组织的行动预先假定,在一个既定的行动领域之中,存在着一种最低限度的秩 序,抑或最低限度的规则的建构与维系。现在有待于人们去做的,是对结构更为 松散的、无处不在的诸种社会过程进行研究,通过这些过程,既定行动领域之中 相互依存的行动者之间的诸种关系得以理顺,得以调试:这些过程,换句话说, 无论呈现出什么结构形态,无论什么样的“问题”造就了他们的相互依存关系, 都造就出了对于行动者有利的集体行动。不仅如此,使人们能够研究诸种组织的 推论模式,可以被移植到对于这些更为松散的组织过程的研究中去。这样一来, 这一推论模式就成为一种至关重要的经验性工具,可用于从经验意义上研究诸种 实际条件和机制;在局部秩序的( 再) 生产过程中,亦即在社会规则的( 再) 生 产过程之中,这些条件与机制发挥着作用( 艾哈尔费埃德伯格。2 0 0 5 ) 。 在本研究中的阳光驿站并非仅仅是形式组织的部分,而更多地包含与其发生 交易的任何组织、任何环境之间的集合,因此组织成为一个体系性的组织,我们 看到的是一个模糊了界限的具有系统性特征的组织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我们关 注的是由于组织的出现所带来的行动环境的变化或建构,这个变化不是单一的自 9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然秩序的过程,而是有其参与者的活动不断建构的过程,即行动者运用自由余地 获得权力资源并施以游戏规则来决策的过程。阳光驿站成为一个组织容器,承载 组织目标、组织成员、组织环境以及组织活动等;阳光驿站又是组织里的容物, 在组织体系中它只是另一个具有更高层级特征的组织运用的工具,是一个用来交 换资源的场所。阳光驿站融入到组织体系中,成为问题研究的一个切入口,成为 参与者的行动背景,成为体系纷繁复杂的不确定因素的部分来源。因此,对本研 究而言,阳光驿站本身不是研究的重点,只有那些有组织的活动才会成为重要的 研究内容。所以在这里需要强调的就是,本研究中的组织是一个体系的概念,它 既有静态的形式组织,又包含动态的组织过程,还蕴藏着各种复杂的权力关系及 其构建的平衡。对于这样的组织研究,无须拘泥于组织实体的界限,无须沉浸于 组织结构的探究,而是将视野投向模糊界限下的组织体系的变化。于是,行动者 伴随着组织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1 0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权力:权力关系与社会管控体系 一、权力的概念 “权力”几乎出现在社会科学的所有分支中,它既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不同的学科和不同学者对它有不同的界定和使用方 式,这里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来探讨权力的概念。权力( p o w e r ) 一词,在英语中 通常用作能力,技巧或者禀赋的同义语( 丹尼斯朗著、陆震纶,2 0 0 1 ) 。伯特兰罗 素认为,权力是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和预见效果的能力( 伯特兰罗素1 9 9 8 ) 。 安东尼吉登斯定义权力为“转变能力”,并把参与者通过诱导他人遵从行动达 到的结果视为证明这种能力的特例( g i d d e n sa ,1 9 7 6 ) 。托马斯霍布斯将权力 定义为“获得未来任何明显利益的当前手段”( 霍布斯,1 9 8 5 ;h o b b e s t 。2 0 0 4 ) 。 而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观点,如果一个人能让另一个人做违背他本人意志的事, 那么这个人就对另一个人拥有了权力( 马克斯韦伯。1 9 9 7 ) 。丹尼斯朗对“行 动权”与“控制权”进行了区分,并将权力划分为武力、操纵、说服和权威四种 形式( 丹尼斯朗著、陆震纶,2 0 0 1 ) 。彼德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一个人 能控制另一个人,是因为他有另一个人需要的而在其他地方又得不到的社会资 源,因此这个缺乏某种社会资源的人只好服从于他,以换得他所需要的资源。因 此,权力指的是个体( 或群体) 在特定的角色和地位上所表现出来的迫使他人产生 遵从性的能力或影响力,而权威就是这种能力或影响力的合法化,它更多地体现 出受权力控制的人对权力拥有者的赞成和承认( 彼德布劳,1 9 8 8 ;布劳,1 9 9 8 ) 。 韦伯把权威定义为“来自某个确定源泉的某些命令( 或所有命令) 将被某个确定群 体的人们服从的概率”,接着又补充说,权威的一个基本标准“是某种最低程度 的自愿屈服”,尽管服从命令的具体动机可能会变化( w e b e r m ,1 9 6 8 ) 。 事实上,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对于“权力” 的认识有较大差别。钱穆认为,“中国人称权,乃是权度、权量、权衡之意, 此乃各官职在自己心上斟酌,非属外力之争。故中国传统观念,只说君职、相职。 凡职皆当各有权衡。设官所以分职,职有分,则权有别”( 钱穆,2 0 0 1 ) 。因此, “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上,不是一种简单的对于法理规章教条的执行,而 是通过权衡、权度对时务所做的应变处理,是居于特定位置的人通过自己的权度、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权量、权衡来获得其权力并且实现其权威。从权力的运作上来看,权力一般具有 合法化的基础,比如当人们服从某一个人时,这个人通常是一个比其高的位置上 实施其权力的,并且该位置通常有一定的制度和习俗作保证。如果一种权力能够 正常地在合法化基础上运行,那么就说,这个人拥有权威( 翟学伟2 0 0 4 ) 。权力 一般被理解为人际关系中的特定的影响力,是根据自己的目的去影响他人行为的 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凡是依靠一定的力量使他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目的的现象, 都属于权力现象。对权力的这种认识侧重于强调权力的拥有者对他人行为的干预 能力。实际上,权力也意味着权力的拥有者具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即 权力的拥有者具有不受他人支配的能力,或者说具有自治能力或自主性。因此, 所谓“权力”不仅仅是某个个人或机构影响他人或其他机构的能力,也指某个个 人或机构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即自治能力或自主能力( 康晓光。1 9 9 9 ) 。 杨心恒等认为“权力是在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中以威胁或惩罚的方式强制他人贯 彻实现自己意志的能力”( 杨心恒、刘豪兴,2 0 0 2 ) 。简单来讲,在这些研究结果 中,他们都认为:权力意味着个人或者群体之间的一种非均衡关系,居于优势地 位的个人或群体并因之具备“做某种事的能力”或“产生某种结果的能力”。 社会学家戴维斯( k i n g s l e y d a v i s ) 指出,人类社会现实一直存在双重现实: 一方面是规范的体系,体现了应该是什么:另一方面是既存的秩序,体现了实际 上是什么这两种秩序不可能完全一致,也不可能彻底决裂。戴维斯称之为组 织的规范结构,主要是包括组织的正式制度和规范,另一称之为组织的行动结构, 主要是指组织的实际行动而不是组织的行动规范。在关注组织的行动结构时,我 们不仅要研究组织的行动规范,也要更加关注组织中的那些有规律的活动、互动 或者感知。这些行动在总体特性中体现了某些一致性和连续性,并被置于更大的 行动模式和网络中。权力结构和关系结构都只是行动结构中的具体例子( 李友梅。 2 0 0 5 ) 。 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克罗齐埃在被封锁的社会一书中,用了一个整章 的篇幅来“论发达社会中的权力问题”( 克罗齐埃,1 9 9 9 ) 。他提出,在个人与个 人之间或人类团体之间的任何一种具体关系,都永远不能脱离其权力的度量。人 们必须排除三个截然不同的方面道德、逻辑和方法论的障碍和矛盾来理 解权力。如果人们要尽可能的根据经验确立一种“策略性”分析,是人们得以衡 1 2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量各种对峙力量并找出它们之间交涉和结合规律,那么就绝对必须摆脱以区分和 分类为首要目的的描述方法。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在蕴含某以个人或集团 对于另外一个或若干个人或集团施加作用的可能性前提下将权力概念定义为: “a 对于b 的权力就是a 能使b 去做某件如果没有a 的干预b 就不会去做的事 情这样一种能力。”克罗齐埃结合运用于实际当中的权力,评价这个定义的优缺 点,并最终指出,应将这个定义表达改写为:“a 对于b 的权力相应于a 在b 交 涉中能使交换条件对自己有利的一种能力。”因此在与组织进行交涉中,参与者 的权力最终取决于他能够对于影响着组织的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根源的控制:取 决于这种根源与其他一切同样影响着组织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根源相比较的重 要性。在与另外一个参与者的交涉中,它的权力取决于他在组织要求必须遵守的 行动准则范围内,对于影响着对方行为的不确定性根源所能做出的控制。正如克 罗齐埃所说,权力是一种过程,是一切有组织的活动的条件与表现等,即权力是 作为关系和作为过程的权力。米歇尔克罗齐埃的这一权力的概念成为了法国组 织社会学决策理论学派的一个核心概念。 二、社区治理研究中的权力关系 在西方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型是一个自然过程。而治理得到国际社会广泛重 视,还是在上世纪9 0 年代,且有其特殊背景。西方政治学和经济学认为“治理 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 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罗西瑙,1 9 9 5 ) 。“治理的概念是, 它所要创造的结构或秩序不能由外部强加;它之所以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种进 行统治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 格里斯托克,1 9 9 9 ) 当然,即使 在西方社会,关于治理的表述也有很大差异,但是有一点可以说是共同的,即强 调权力分化和双向运行。公共事务管理的成效愈来愈依靠政府与公民团体之间相 互影响和良性互动。国际社会从而提出了“良好的治理”或“善治”的概念。“善 治”,就是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正如俞可平先生所指出的,“善 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 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 俞可平,2 0 0 0 ) 。其目的是通过改善政府管理和倡导社会 参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治理的当下含义更强调通过民主参与促 使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1 3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徐勇在政治学研究1 9 9 7 年第1 期发表过( g o v e r n a n c e :治理的阐释的 专文,对“治理”作了初步的探讨,试图运用“治理”作为研究乡村社会及村民 自治的分析框架,并提出了“村治”概念。但是,徐勇认为,迄今为止,学界对 这一语汇还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特别是缺乏以中国为主位的探讨,以至我们在 运用这一语汇对村民自治、社区自治、民间组织及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时, 没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解释力( 徐勇,2 0 0 1 b ;徐勇、徐增阳,2 0 0 3 ) 。 从我国学界对社区权力秩序的研究状况来看,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和中观层 面。在宏观层面,主要研究的是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社区权力格局的变动状 况,而中观层面的制度则与此相联系,体现为城市社区中的一整套组织与制度架 构的变化,如街居制向社区制的转变,等等。这些研究对于认识中国城市社会的 权力分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宏观层面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主要有三种研究取向,即国家基层政权建 设、基层社会发育以及最近出现的综合视角一一基层政权建设与社区发育高度重 合。这在理论视角上都受到了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范式的影响,只是各自分析的 侧重点有所不同。 从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分析路径出发,社区建设主要是重建基层社会的行政 系统的过程:国家通过完善和强化地方性行政组织网络,在行政性社区中构筑政 治权威的合法性和政治权力贯彻的渠道。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权力通过体制性的 调整不断向基层社会渗透。如朱健刚指出,当前政府主导的以社区制度建设为方 向的城市组织体制改革,正悄悄地使城市基层社会的组织和权力分布发生迅速的 变化,基层政府的许多政策创新与组织创新都很明显地促成了街区权力的分化、 重组,以及街区内的行政权力由虚拟状态向一级政府实体化的转变,从而在全国 范围内进行国家政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