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古典文献学考研真题考博答案分类整理.doc_第1页
北大古典文献学考研真题考博答案分类整理.doc_第2页
北大古典文献学考研真题考博答案分类整理.doc_第3页
北大古典文献学考研真题考博答案分类整理.doc_第4页
北大古典文献学考研真题考博答案分类整理.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词解释 20 x 2 典籍简注 20 x 2标点翻译 30 x 2 简答论述 30 x 2一、名词解释古文字学 小学籒文:因著录于史籒篇而得名。据传统的说法,史籀是周宣王(前827-前782)的史官,史籀篇是他所编的一部字书,籀文应该是西周晚期的文字。裘锡圭认为传统说法现在没有充分证据推翻,却有一些证据证明其有可信性。李家浩先生指出上博藏(走马)鼎铭文中有“史留”,改器时代断为西周宣厉王时期,可能就是史籒。史籀篇早已亡佚,但是篇中一部分字的字形还保存在说文里。许慎看到史籀篇已经残缺(据汉书艺文志,史籀篇本为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所以说文里的籀文资料是不完整的。据今本统计,说文所收籀文共220余字(参看王国维史籀篇疏证,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石鼓文:石鼓文刻在十个石碣上,原来立在秦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县南面的三畤原上,唐代初年始见于记载。这十个石碣每个高70余至80余厘米不等,形状似高脚馒头。因为它们有些像鼓,一般就称之为石鼓。石鼓曾经经过几次迁移。现在收藏在故宫博物馆内。(看图29)石鼓各石上都刻有一篇六七十字或七八十字的四言诗。原来共有700余字,由于石的表面不断剥蚀,残脱的字已达一大半。关于石鼓的时代,历来有很多争论。由于石鼓有些字的写法跟说文所收的、相传为西周宣王时代的文字“籀文”相似,过去很多人把它看作周宣王时的东西。根据最新的研究,石鼓文是春秋晚期偏早的秦国文字。古文: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籒文和战国通行于六国的文字等秦统一使用小篆前曾经使用的文字。狭义指战国通行于六国的文字。说文所收“古文”的主要来源是西汉在孔子故宅墙壁里发现的以及张苍等人所献的、用古代文字抄写的儒家经典,许慎认为“古文”字体早于“籒文”,许慎是属于古文经学派的,他对古文的看法并不是个人的私见,而是这个学派的共同见解。后来出土的汲冢书也是这种战国文字。现有的“古文”资料主要包括说文、魏三体石经、汗简、古文四声韵、历代出土的六国铜器、兵器、货币、玺印、陶器及战国简帛文字。“古文”还有“科斗文”的别名,这是因为“古文”的笔道一般都写的前粗后细或两头细中间粗,形状略有点像蝌蚪的缘故。秦书八体:秦始皇时所定八种书体。说文解字叙: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日大篆,二日小篆,三日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日殳书,八日隶书。王莽六书:王莽时代六种书写的字体。说文解字叙: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有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四曰左书,即秦隶书,秦始皇帝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三苍:也作三仓。汉初,有人将当时流传字书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合为一书,统称仓颉篇或三苍。始一终亥:许慎说文解字正文分五百四十部,始一终亥。也就是说第一个部首为一部,最后一个部首为亥部。说文分部排字受三苍、急就篇的启发,以形体相近者依次系联,并无深意。“始一终亥”,今文经学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始于一;亥,该也,备也,根也,故终于亥。其他则无深义,只是据形系联。南唐徐锴作篆韵谱五卷取许慎说文解字以四声部分,编次成书,其列字次序依切韵始东终甲,然不能与许书相混。后来李焘作五音韵谱,从集韵于每部之中易其字之先后,移始一终亥之部为始东终甲,说文旧第遂荡然无存。明人陈大科刊说文解字遂以为许慎旧本始东终甲。顾炎武博及群书,竟不知许书原本始一终亥。四声别义:古代汉语的一种语言现象,用字声调平上去入的不同区别词义,尤其是用来表示词性的不同。比如王,衣等。经典释文录晋宋以下经师以四声别义的例子很多,顾炎武、钱大昕、卢文弨、段玉裁皆以为始于六朝经师,不合于古。当代语言大师周祖谟寻绎汉人音训条例,反复考证以为当远自后汉,著四声别义创始之时代及四声别义释例。近些年,语言学界根据同源词的研究,认为四声别义是上古汉语的一种构词方式,而不只是汉以来经师纸上的一种注音方式。声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又叫音训。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声训应当使用同根词。声训可分为四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汉代应用较广,刘熙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近人长于声训者有沈兼士、杨树达,各有专门著述。转语:一个词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发生了语音上的变化,读成了另外的音,人们就用其他的字去记录它。主要体现在方言、古今语的语音上。这种现象清朝的学者称之为“一声之转”,或者叫“声转”、“转语”都是一个意思。扬雄在方言里有通语、古今语、转语等区分。转语或系乎时,或系乎地;或双声相转,或叠韵相迤。后来学者多能发明声转的理论应用于训诂学。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戴震转语于“双声相转”, 王念孙雅诂表等大明“叠韵相转”的道理。近人章太炎国故论衡、文始,魏建功先生提出的音轨原则把声转的原理探讨相当深刻。右文说:传统训诂学上,音训一途有求语根的办法,相当于今天的天同源词研究的语源。一些表示同出一源的的亲属词(即同源词)的形声字,都使用同一个声旁。这种声旁,不管是否为有义的声旁,都是研究这组形声字意和语言的重要线索。由于声旁多数位于字的右边,研究这种文字现象的学说称为右文说。早在晋代杨泉物理论中已有这种说法,宋人沈括梦溪笔谈引宋人王子韶(字圣美)正式提出了右文说,后世清王念孙、黄承吉、刘师培。近人章太炎、沈兼士,杨树达都有研究。沈兼士在理论上发明尤为深刻。叶韵:音韵学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这种办法,晋徐邈称“取韵”,北周沈重称“协句”,唐颜师古称“合韵”,陆德明称“协韵”,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宋吴棫撰有毛诗叶韵补音。这种看法缺乏对语音变化的历史观点。因此宋项安世、元戴侗、明杨慎、焦竑等都批评此说。明陈第撰毛诗古音考,明确提出古今音异的观点。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拗救: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具体地说,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拗救。常见的拗救格式有下列三种:本句自救:1)五律的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七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2)五律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平平仄平;七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对句救:3)五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七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章句:章节和句读。古书注释的一种方式,重在分章析句解释文义。沈钦韩汉书疏证云:“章句者,经师指括其文,敷畅其义,以相教授。”即分别章节,断其句读,以诠解典籍大义。汉志著录公羊章句、谷梁章句。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汉赵岐孟子章句于各章末用韵语概括大旨,名章指,是为变例。以上取自辞海语言文字分册等辞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李家浩说文解字概论讲义考古 出土文献三星堆遗址:三星堆遗址是四川境内迄今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南兴镇,遗址分布范围达12平方公里。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掏水沟时发现一坑精美的玉石器,因其浓厚的古蜀地域特色引起世人广泛关注。1933年,前华西大学美籍教授葛维汉及其助手林名均首次对三星堆进行发掘,其发掘成果得到当时旅居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的高度评价。由此拉开了对三星堆半个世纪的发掘研究历程。198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联合对三星堆遗址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揭露出大片房屋遗址并进行了航拍。1986年79月,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两坑上千件国宝重器的轰然显世,震惊了世界。三星堆遗址距是中国世纪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有力地证明了三四千年前古蜀国的存在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三星堆遗址文化距今48002800年,延续时间近2000年,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商末周初,这把四川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三星堆遗址内存在三种面貌不同但又连续发展的三期考古学文化,即以成都平原龙山时代至夏代遗址群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称“宝墩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规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代表的二期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废弃古城时期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桥文化”。同时,三星堆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有玉边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鸡、青铜太阳形器等一大批精美文物。它们皆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这表明三星堆文化不仅是古蜀文化的典型代表,亦是长江上游的一个古代文明中心,从而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有许许多多的神秘之处,还等待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居延汉简:额济纳河流域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代简牍。这些烽燧分布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在汉代,它们分属张掖郡的居延、肩水两都尉所辖,简牍的命名由此而来。年代约自汉武帝末年到东汉中叶,共两批:第一批发现于1930年,1万枚左右。绝大部分是汉代边塞上的屯戍档案,小部分是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等。资料已全部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居延汉简甲乙编。第二批发现于19721976年,亦称之为“居延新简”。在第一次发掘地点的附近掘获 1.9万多枚。内容丰富,大致有诏书、奏记、檄、律令、品约、牒书、爰书、符传、簿册、书牍、历谱、术数、医药等。其中有纪年简1222枚。从武帝元朔元年至新莽及于东汉建武初年的年号,基本上是连续的。到20世纪90年代,除少数爰书简、律令简已发表外,学者对其他竹简仍在进行研究,包括考释文字、复原册簿形制和全面整理分析简策内容等。敦煌汉简:甘肃西部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关塞遗址中自二十世纪初至九十年代共发掘出九批汉简,计25000余枚。因以汉代敦煌郡范围内发现的时间最早、数量最多,故称为“敦煌汉简”。其内容包括:(一)1907年,斯坦因在第二次探险在敦煌以北汉代烽燧遗址里,获得简牍708枚。详见斯坦因著西域考古记。(二)1915年,斯坦因第三次探险在敦煌汉代烽隧遗址中获得84枚简牍、在安西、酒泉两县境内获105枚。详见斯坦因著亚洲腹地考古记。(三)1920年,周炳南在敦煌小方盘古城附近掘得17枚简牍。原简现藏敦煌研究院。(四)1944年春,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敦煌西北小方盘古城附近掘得汉简49枚。详见阎文儒河西考古杂记。原简现藏台北中央图书馆。(五)1977年8月,嘉峪关市文物保管所在今玉门市汉代烽隧遗址中获得简牍91枚。原简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六)1979年6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和敦煌县文化馆在敦煌西北小方盘城以西十一公里的马圈湾发现一座斯坦因当年考察时被遗漏的汉代烽燧遗址,新编号为DZ1,出士简牍1207枚。原简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七)1981年3月,敦煌县博物馆在敦煌西北五十七公里党河乡酥油土汉代烽燧遗址中来获简牍76枚。原简藏今敦煌市博物馆(八)1986年至1988年,敦煌市博物馆获得木简137枚。原简藏敦煌市博物馆。(九)1990年至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敦煌市东六十一公里汉代效谷县悬泉置遗址发掘出土2万余枚汉简。上述敦煌汉简中最早纪年为西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最晚为东汉顺帝永和二年(13)。其内容多与汉代敦煌、酒泉二郡的屯戍活动有关,如官府文件、通缉令、诉讼文书、戍卒的名籍、廪食簿、守御兵器簿以及边塞吏卒的私人书信,交易、借贷的契券,还有儒家典籍易、力牧等古佚书残简,是研究河西疏勒河流域的汉代屯戍情况乃至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西交通和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银雀山汉简:中国山东临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出土的竹简。1972年发掘出土。简文书体为早期隶书,写于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1号墓出竹简(包括残简)4900多枚,内容包括若干种先秦古籍及古佚书。现有传本的书籍包括:孙子兵法及四篇佚文、残文一篇、六韜十四组、尉繚子五篇、晏子十六章;佚书类有:孙膑兵法十六篇、守法守令等十三篇十篇、论政论兵类五十篇、阴阳时令占候类十二篇、其他之类十三篇。其中尉缭子、晏子、六韬等书,唐宋以来被疑为伪书,这次发掘,证实它们在西汉前期已经传世,并非后人伪托。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同时出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证实了孙武、孙膑各有兵法传世的记载。2号墓出土元光元年历谱简32枚,以十月为岁首,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历谱。所记的晦朔干支,订正了宋代资治通鉴目录以来有关诸书的错误。马王堆汉墓帛书: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位于湖南长沙东郊。共3座。1972年发掘1号墓,19731974年发掘了2号和3号墓。据墓中出土印章、简文及史记和汉书记载,2 号墓墓主是第一代侯利仓,死于汉惠帝二年 (前193);3号墓墓主可能是利仓儿子、第二代侯利豨,下葬于汉文帝十二年 (前168);1号墓墓主应是利仓妻子,下葬年代在文帝十二年以后数年至十几年间。3号墓的帛书1973年出土,放在一涂漆木匣中。有写在整幅帛上的和写在半幅帛上的两种。字体有篆、隶之分。篆书的抄写于汉高祖十一年 (前196)左右,隶书的约抄写于汉文帝初年,均破损严重。共12万余字,包括近50种古籍。依汉书艺文志分类,六艺类的有周易、丧服图、春秋事语和战国纵横家书等;诸子类的有老子甲本、乙本等;兵书类有刑德甲、乙、丙3种;数术类有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出行占、木人占、符箓、神图、筑城图、园寝图和相马经等;方技类有五十二病方(附佚书4篇)、胎产图、养生图、杂疗方、导引图(附佚书2篇)等。另外,还有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3 幅地图。帛书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郭店楚简:郭店楚简1993年10月出土于湖北荆门沙洋县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经整理之有字竹简703枚,另残简27枚,总字数计12072字。竹简年代属战国中期偏晚,经专家研究整理,郭店楚简全部为先秦时期的18篇典籍。其内容为儒家和道家两派著作。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儒家著作有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四篇)。郭店楚简的出土解决了中国儒家思想发展史上遗留的重要学术问题,填补了孔孟之间一百多年的思想理论空白;向我们展示了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和平共处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最古老的宇宙生成模式。郭店楚简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而且字体典雅、秀丽,是当时的书法精品。9丛文俊在古文蝌斗一节认为:“这批竹简出自数人手笔,风格颇不相同,而皆娴熟精到,神采飞扬。”“这些简书表明,手写体中锋、侧锋的自然变化,优美飘乎的圆曲笔势”使得古文蝌斗线条,“顿生奇姿逸态”。 李零著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认为“靠字体和形制,而不是内容”来对竹简分类,以五种字体大致划分五个类别:第一种字体:老子甲组、老子乙组、老子丙组、太一生水和语丛四(说之道);第二种字体:五行、缁衣、鲁穆公问子思和穷达以时;第三种字体:唐虞之道和忠信之道;第四种字体:性自命出(性)、成之闻之(教)、六德(六位)和尊德义。第五种字体:语丛三(父与恶)、语丛一(物由望生)和语丛二(名数)。上博简:1994年春,香港文物市场上出现了一批战国楚文字竹简。上海博物馆先后斥资收购并接受捐赠共得完整及残缺简片1200余枚。经整理,共有3.5万字,80多种文献,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哲学、文学、历史、政论等各个方面。分六册整理出版,第一册包括孔子诗论、缁衣和性情论。第二册包括民之父母、子羔、鲁邦大旱、从政、昔者君老和容成氏。第五册包括竹书八篇,分别为:競建内之、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季庚子问于孔子、姑成家父、君子为礼、弟子问、三德、鬼神之明融师有成氏。敦煌遗书: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所出5 11世纪的多种文字古写本。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于莫高窟17窟藏经洞。1944年在莫高窟土地祠塑像中、1965年在莫高窟 122 窟窟前又续有发现。遗书总数超过4万件,其中汉文写本在3万件以上,另有少量刻印本。敦煌遗书多为卷轴式。北朝写本书法均带隶意,南朝及隋、唐、五代、宋写本则为楷书或草书。8世纪末,有木笔、苇笔书写的卷子。9 世纪以后,出现经折装、册子本和木刻印本。写本题款有纪年者近千件。汉文写本的7080写于中唐至宋初。敦煌汉文写本中佛典占95,汉文遗书中非佛典文献占5,其中包括经、史、子、集4部。敦煌文献中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是官私文书。官文书有符、牒、状、帖、榜文、判辞、过所、公验、度牒、告身、籍帐等;有与户部、刑部、兵部相关的文书片断;军制、市制、屯田、长行马等有关文书,使各种制度得以稽考。私文书有契券、社司转帖、帐历、书牍、分家产文书、遗书等。寺院文书是官私文书的一个分支,约有500件以上,都是研究敦煌教团政治经济结构的好材料。敦煌文书中,还有藏文、于阗文、突厥文、回鹘文、粟特文、梵文等多种文字的写本。敦煌文书发现以后,在19071914年间,英国、法国和日本的一些人使用诱骗方法,劫走大批文书卷子。在中国,敦煌写本的绝大部分收藏在北京图书馆、敦煌、兰州、上海、天津和台北,其他地方也有多少不等的藏品。国外则分藏于伦敦、巴黎、圣彼得堡、京都、柏林等地。敦煌文书的发现,推进了与中世纪的中亚、中国相关的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艺术、书志学、历史地理学和科技史的研究。周易出土本: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是目前发现最早、文字保存最多的一种文本。共存58枚简、1800多字,涉及34个卦的内容。简本原无书题,“周易”二字是整理者根据竹书内容所定。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中文大学所藏一枚周易残简也可缀合进来,可以看出上博藏简和香港中文大学藏简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整理者介绍,上博藏简的发现,对解决易学研究中所谓的“九六”之争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上博藏楚竹书周易与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阜阳汉简周易乃至王家台秦简归藏之间的比较研究,将使我们对卦、爻辞等问题有更准确、更深入的理解。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卦序与传世本有很大的不同。传世本分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始于乾,终于离;下经三十四卦,始于咸,终于未济。而帛书本则不分上下,始于乾,终于益,它的排列方法与汉石经、传世本完全不同。有人认为它比较原始,有人认为它或者是另一系统的传本。李学勤先生认为:“由帛书的卦序至少可以看到这样几点:第一,帛书周易的经传是互相结合、密不可分的;第二,帛书卦序已经包含了八卦取象的观念;第三,帛书的卦序充分贯穿了阴阳对立交错的观念。”他还指出:帛书本卦序蕴含着阴阳学的哲理,在体现阴阳规律这一点上,帛书本显然胜于传世本。但“帛书经文要晚于今传本经文的出现,它是根据阴阳学说重排卦序的一种别本。系辞是成篇很早的古籍,其年代不会晚到战国中叶,至于帛书周易其整体的形成是很迟的,有可能晚至秦亡以后,它应该是楚地易学一派整理的结果。帛书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五篇抄在同一幅帛上。系辞始于今本上篇的首章,终于今本下篇的末章,但帛书系辞没有今本系辞上的第八章和系辞下的第五、六、八章及七章的一部分。易之义是以夫子自述的形式通论易之大义,在今传本系辞中也可以找到它的一些踪迹。老子出土本:郭店楚简甲、乙、丙本均为残篇,共发现三组:甲组存竹简39枚,简长32.3厘米;乙组存竹简18枚,简长30.6厘米;丙组存竹简14枚,简长26.5厘 米。老子甲本存有今本老子第十九章、六十六章、四十六章中段和下段、三十章上段和中段、十五章、六十四章下段、三十七章、六十三章、二章、三十二章、二十五章、五章中段、十六章上段、六十四章上段、五十六章、五十七章、五十五章、四十四章、四十章、九章的文字。乙本存有今本老子第五十九章、四十八章上段、二十章上段、十三章、四十一章、五十二章中段、四十五章、五十四章的文字。丙本存有今本老子第十七章、十八章、三十五章、三十一章中段、六十四章下段的文字。甲本共存1000余字,乙本共存380字,丙本共存260字左右。这三种简本老子是讫今所见最早的抄本,它的绝大部分文句与今本老子相近或相同,但不分道经和德经,而且章次与今本也不相对应。其内容有的相当于今本的全章,有的只相当于今本该章的一部分,全部文字相当于今本的五分之二。由于出土竹简的墓葬曾多次被盗,竹简有所缺失,故无法精确估计出简本原有的数量。该书的内容在章序和每章的结构上与传世本老子相差甚远,而且缺少传世本中对“道”的理论的阐述,它偏重于实用,“人君南面之术”色彩十分浓厚。李学勤先生认为:“荆门郭店楚简老子可能系关尹一派传承之本,其中包含了关尹的遗说。” 马王堆帛书甲本老子抄写在通高24厘米的半幅帛上,出土时卷在一块长形的木片上。全文现存69行,行间有朱丝界栏,有些章前有黑圆点()分章符号,由此可以看出古今版本章节分合的异同。甲本文中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其抄年代可能在高帝时期(前200年左右)。乙本老子抄写在通高48厘米的整幅帛上,出土时对折成长方形,放在一个漆盒之内,乙本共存31行,行间有朱丝界栏,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在两篇的首句上方皆有方形墨钉()标识符号,篇后皆有计字尾数。文中避刘邦讳而不避刘盈讳,其抄写年代约在汉惠帝和吕后执政期间(前194年前180年间)。帛书甲、乙本老子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与传世本顺序正好相反,而与韩非子解老及严遵道德指归相合。甲本有些章前有黑圆点()标识符号,乙本不分章,两种抄本的文句与传世本老子都有不少差异。彭浩先生认为:“帛书本形成时对其所据老子传本作了一番调整和重新加工。与(郭店)简本比较后,我们知道帛书本不仅有许多用字和句子的不同,有些章的结构相去甚远,在章序上几乎是面目全非。帛书本有选择地吸纳了东周或汉初对老子的解说,因而形成了与(郭店)简本的许多差异。帛书本奠定了老子通行本内容的基本构架,对老子的传播有非常重大的影响。”汲冢书:汲冢书是中国西晋初年(公元265年前后)在汲郡(今中国中部河南汲县西南)战国时期的魏国墓穴中发现的竹书。晋咸宁五年 (公元279年),一作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或二年, 汲郡人偷盗魏襄王,或说魏安厘王的陵墓,得到竹书数十车,全是科斗文书写,称“汲冢书”。汲冢书出土后,西晋政府极为重视,晋武帝命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负责整理。由于出土古文(当时也称为科斗文)的释读不易,众多的学者参与了整理研究。先后参加整理研究的有荀勖、和峤、谴勋、张宙、傅瓒、束皙、王接、卫恒、王庭坚、潘滔、挚虞、谢衡、续咸等,作春秋经传集解的杜预也曾经研讨过汲冢书的内容,郭璞还为出土的穆天子传作了注。经过整理,有竹书纪年13篇,内容束皙认为是记录夏以来一直到周幽王被犬戎所灭,然后接以晋国历史,等三家分晋,又以魏国史事接续,至安厘王二十年为止。“13篇”据朱希祖先生考证当是“12篇”;“安厘王”当是“襄王”。易经2篇,这实际就是周易。易繇阴阳卦2篇,内容和周易略同,但繇辞部分则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别有阴阳说,而无彖、象、文言、系辞;疑于时仲尼造之于鲁,尚未播之于远国也。”卦下易经1篇,内容与周易说卦略相似但有异。公孙段2篇,这是公孙段与邵陟两人论易的书。国语3篇,内容是关于楚国、晋国的事。名3篇,内容似礼记,又似尔雅、论语。师春1篇,这是一本将左传中关于卜筮的内容抄集出来的书,“师春”大概是抄集者的人名。巢语11篇,这是一本关于各国卜梦妖怪的相书。唐代的刘知己对这本书评价很高,他在自己的史学名著史通中多次提到这部书,认为它实际上有史书的性质。梁丘藏1篇,内容是先叙魏国的世数,“次言丘藏金玉事”。缴书2篇,内容是“论弋射法”。生封1篇,“帝王所封”。大历2篇,大概是邹衍谈天一类的东西。穆天子传5篇,是关于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帝台、西王母的故事。周穆王好巡守,得盗骊、绿耳这样的好马,命造父为御手,以观四荒。北绝流沙,西登昆仑,见西王母。当时的大学者郭璞曾为这部书做注。对于穆天子传的性质后来颇多争论,或以为是实录起居注一类,或以为是小说类。笔者浅见,穆天子传是战国初魏方士敷衍周穆王故事而成,虽非信史,却有本事。尤其是卷一、卷二,多可徵信。历史上穆天子确有西行之事,但民国初年不少学者认为穆天子一直游历到了欧洲,恐怕也太过甚其辞。图诗1篇,这是“画赞之属也”。杂书19篇,包括“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汲冢书完整传承至今的是穆天子传5卷及附于其后的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1卷。石经:名称年代、地点内容字体、书写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一字石经东汉汉灵帝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公元175183年)、洛阳刻有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严氏公羊传、论语七经。共有46块碑,20,0911字。宋代后有残石出土,现存8,000余字。隶书,蔡邕书。熹平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各家异同于后。正始石经又称魏石经、三体石经曹魏正始二年(241年)、洛阳刻尚书、春秋左氏传。共有28碑,古文出自孔壁。用古文、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书写,故也称三体石经。邯郸淳、齐王曹芳书。开成石经又称唐石经唐文宗大和七年、长安刻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经。又有唐九经字样、张五经文字。清陕西贾汉复补孟子。后唐长兴监本即以此为底本。楷书,唐玄度书。广政石经又称蜀石经后蜀孟昶广政元年、成都毋昭裔刻孝经、论语、尔雅、周易、尚书、周礼、左传、仪礼、礼记、毛诗共十经。北宋仁宗皇佑年间补刻公羊传、谷梁传,宣和刻孟子。晁公武古文尚书、自著石经考异。楷书并有注,是历代石经中仅有的孙逢吉书。嘉祐石经又称北宋石经、汴学石经、二体石经北宋、汴梁刻周易、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孟子九经。孟子为末年补刻。因以楷、篆二体刻制,又称二体石经。杨南仲书。高宗御书石经又称南宋石经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临安刻易经、书经、诗经、左传、论语、孟子、礼记中中庸、大學、學記、儒行、經解五篇共七经。共二百石,现存七十余石。楷书乾隆石经蒋衡清乾隆五十六年、北京十三经,共一百九十石。楷书以上根据“大唐资料库”、骈宇骞文等资料、张显成简帛文献学通论。可参考杜泽逊文献学概要。文献学早期目录:名称作者时代分类七略刘歆东汉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略七志王俭刘宋经典、诸子、文翰、军书、阴阳、术艺、图谱志七录阮孝绪萧梁经典、记传、子兵、文集、数术、佛法、仙道录七林许善心隋仿七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弱点之一是不注重记版本。因此,清代的邵懿辰、莫友芝、朱学勤、孙诒让、王懿荣等都曾在简明目录上标注知见版本,后来逐步汇为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邵懿辰标注、邵章增订、邵友诚整理)。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二十卷,撰于咸丰时,中华书局1959年出增订本,题为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是书对四库简明目录著录的书籍(包括其它书籍)加以批注,标明撰者、卷数和版本,并将王懿荣、孙诒让、黄绍箕诸家的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标注补入。经籍访古志:作者黎庶昌,我国近代散文家、外交家,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生于遵义沙滩一书香人家。光绪元年(1875年),山东巡抚丁宝桢等向朝廷力举黎庶昌,谓其“志节坚毅,抱负甚伟”。第二年,黎庶昌随郭嵩焘出使英、法、德、西班牙诸国,任参赞,并游奥、比、瑞、葡等国,驻西方六载,撮所闻见,著西洋杂志一书。自光绪七年始(1881年),黎庶昌两度担任驻日公使。归国后任川东兵备道,后因疾返乡。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卒于沙滩。黎庶昌素为曾国藩赏识,与同幕吴汝纶、张裕钊、薛福成合称“曾门四弟子”。庶昌先生为学,无所不窥,而以司马迁、班固为宗,因文见道,自成一家之言。黎庶昌驻日期间,以文章辅外交,与朝野士大夫中精于汉学者相结纳,文酒酬酢,得阅日人所著经籍访古志,从而知道我国散逸日本经籍之大概,愤而决意不惜重金搜求。旋以钦差大臣身份,入皇室秘阁搜尽吾国散逸经籍借阅;随员杨守敬,湖北宜都人,乃张裕钊所荐,亦日日物色于坊市,收获亦丰。先生独具慧眼,披沙拣金,得二十六种,凡二百卷,名曰古逸丛书,嘱杨守敬专责监刻;日本雕工以木村嘉平刻工最精,遂选之。先生耗三年薪俸积余,举银一万八千两,督印百部,悉运还国,时朝中显要、学界名流,皆为之惊叹不已。此书为数代学人所推崇,今辞海等书均有专条介绍。 日人森立之亦有经籍访古志。版本:出版时间(宋本);出版地(建本,浙本,蜀本);出版者(家刻本);出版印刷情况(写本,活字本,初刻本);版本形态(卷子本,线装本,毛边本);书的内容(全本,注本);版本价值(善本,孤本,书帕本);版本流传(xx藏本)刻本(仿刻本,影刻本,覆刻本),写本,抄本,拓本,活字本/聚珍本,套印本,批校本,稿本,朱(蓝)印本,百衲本,巾箱本(袖珍本),书帕本,纂图互注重言重意本官刻本,坊刻本,私宅刻本,家刻本,自刻本,经厂本,内府刻本,藩刻本,监本,殿本,局本,麻沙本官刻书主要 两宋 国子监;元 秘书监下 兴文署、广成局;明 两京国子监;清 武英殿版式 装帧:天头、地脚、边 版框(边栏)、界行 版心、鱼尾,象鼻,黑白口 书耳 行款(行格)版心三部分:上部:叶面字数,后多题书名;中部:书名,卷次,页数;下部:刻工名,后多题斋堂号或丛书总名装帧 (简策,卷轴)旋风装(龙鳞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大题 小题:大题为书名,小题为书中的篇章名。宋元旧刻每在正文首页先列小题,再列大题,即所谓小题在上,大题在下。这是继承古时简策制度的方式。宋元以后,一般是大题在上,小题在下。底本之是非、立说之是非:清代考据学家段玉裁在经韵楼集中说:“校书定是非最难。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论之是非。必先定底本之是非,而后可断其立说之是非。.不先正底本,则多诬古人。不断其立说之是非,则多误后人。”不校校之:清朝校勘学家顾广圻的观点,注重版本依据,异文比较,强调保持原貌,主张说明异文正误而不做更改。强调依据接近原版的版本为校勘依据。贡献在于说明版本依据原则。不校校之,流于保守。藏书:柱下史:周秦官名,掌藏书。汉书张苍传如淳曰:秦置柱下史,苍为御史,主其事,或曰四方文书页。师古曰:下云苍自秦时为柱下御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则主四方文书是也。柱下,居殿柱之下,若今侍立御史矣。周老聃为柱下史。石渠阁:西汉国家藏书机构,在长安未央宫。因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以名阁。宣帝时召五经博士讨论五经异同,成石渠奏议。天禄阁:西汉国家藏书机构,在长安未央宫。刘向父子校书于此。麒麟阁:西汉国家藏书机构,在长安未央宫。兰台:汉宫中藏书处,在洛阳南宫。班固曾为兰台令史,点校秘书,后世史官称兰台。御史台、秘书省亦称兰台。石室:汉宫中藏书处,在洛阳。东观:汉宫中藏书处,在洛阳南宫。唐三馆:集贤院:唐宫中藏书处,初名丽正修书院。分设于长安和洛阳。弘文馆:唐宫中藏书处,初名修文馆。史馆:唐修史机构,兼为藏书机构。崇文院:宋宫中藏书处,宋太平兴国年间建。集贤院与昭文馆、史馆并称崇文三馆。文渊阁:明清国家藏书机构。皇史宬:明清收藏档案机构。内阁大库:前明书籍,各府州县志。武英殿:殿本藏书处。天禄琳琅收藏善本。 秘阁:历代国家藏书机构。皇史宬: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又称表章库,位于北京天安门东边的南池子大街南口。皇史宬始建于明嘉靖13年(1534年)7月,建成于明嘉靖15年7月。占地8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全为整石雕砌,殿内大厅无梁无柱,南北墙厚分别为6米,东西墙后分别为3米。地面筑有1.42米高的石台,其上排列150余个外包铜皮雕龙的樟木柜,叫“金柜”。整个建筑与装具设计完美,做工精良,功能齐全,华贵耐用,即能防火、防潮、防虫、防霉,且冬暖夏凉,温度相对稳定,极宜保存档案文献。是明清两代皇室保存其皇家史册的档案馆。“宬”字是指古代用于藏书的屋子。此后,隆庆年间和清朝的嘉庆年间屡加修缮。主殿坐北朝南,通体基本上可以称为为石屋。其台基、墙壁均由砖石砌成,门窗、梁坊和斗拱等传统上应该用木料的地方也用的是仿木石料。石屋有利于防火和防潮,可以确保珍藏典籍免受损坏。其中陈列着152个“金匮石室”,存放着皇家的圣训、实录与玉牒。汲古阁:明季毛晋、毛扆父子刻书铺名称,亦为藏书处名。为历代私家刻书最多影响最大的一家,后人统计,达600多种。著名者如十七史、说文解字等。天一阁:我国现存最早的藏书阁。由明范钦所建,位于浙江宁波。现为天一阁博物馆。静嘉堂:日本著名私人藏书处。由岩崎弥之助创设,在日本东京。1907年通过日本人岛田翰,日本三菱系财阀岩崎弥之助和岩崎小弥太父子以10万元之价格将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陆氏皕宋楼,以及十万卷楼和守先阁的藏书全部强买骗购东去,建文库楼储藏。1949年静嘉堂文库楼归国会图书馆。杏雨书屋:日本著名私人藏书处,所有者为日本的医药财团武田家族,位于日本大阪。其收藏了日本著名汉学家内藤湖南“恭仁山庄”藏书的精品。例如: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北宋刊史记集解残本、南宋刊毛诗正义单疏本、日本平安朝写本春秋经传集解残本等。清末四大藏书楼:我国近代历史上有四大藏书楼,它们是浙江归安(今浙江湖州)的皕宋楼、江苏常熟的铁琴铜剑楼、山东聊城的海源阁和浙江杭州的八千卷楼。四大藏书楼的第一代主人分别是陆心源、瞿绍基、杨以增和丁申、丁丙兄弟。 皕宋楼:陆心源(18341894)字刚文,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清咸丰举人。陆心源一生爱书,从青少年时就开始藏书活动。陆心源一生著述颇丰,是一位大学者,其遗作汇成洋洋大观的潜园总集达940多卷,可谓著作等身。陆心源的藏书达15万多卷。陆心源去世后13年,即1907年,陆氏皕宋楼的全部藏书,已被陆心源的后人以6万元代价卖给日本人,后归属日本财阀岩崎静嘉堂文库。 铁琴铜剑楼:瞿绍基(17721836)字厚培,号荫棠。瞿氏自幼就喜读书,深受家乡藏书文化的熏陶,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许可,使他能一心一意收藏图书。其最大特点是酷嗜书籍,遇到好就出资购置。经十几年的收集,瞿氏的藏书达10万多卷。当时,瞿绍基的藏书处叫“恬裕斋”,到他儿子瞿镛时代才以“铁琴铜剑楼”命名。解放后,“铁琴铜剑楼”藏书几乎全部归入北京图书馆,为我国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海源阁:杨以增(17871856)字益之,号至堂,晚号东樵,清道光进士。杨以增平身没有别的嗜好,只是喜爱读书,特别喜好收购书籍。他在任江南西道总督时,正值战乱,一些藏书家纷纷将书散出,杨乘机收购归入自己的海源阁。他儿子杨绍和(同治进士)又有扩充。到第三代杨保彝时,藏书已达到3336种20多万卷。杨氏藏书的存余部分,后辗转归入北京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得以保存至今。 八千卷楼:丁申、丁丙(18321899),时人称之“双丁”。丁申,字竹舟,生年不详,卒于1887年。因其以抄补文澜阁四库全书有功,被赏四品顶戴。弟丁丙,字嘉鱼,别字松生,晚称松存。23岁入杭州府学,后一心瞩意于地方公众事务及文献、书籍搜集保存,终身未仕。其留下的著作有谈礼私记等十多种。丁氏兄弟均博览群书,对图籍嗜藏不怠,一生专好读书治学,丁氏兄弟传名后世,不仅因为家有8000卷藏书,还因为他们在战乱中尽力抢救和保护了杭州文澜阁的四库全书。嘉业堂藏书楼:是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藏书楼的主人刘承干是小莲庄的主人刘镛的孙子,于1920至1924年建造了嘉业藏书楼,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刘承干酷爱藏书。辛亥革命后,刘乘大批古籍流散之机,大量购书,他自称历时二十年,费银三十万,得书六十万卷,在藏书楼全盛时期的1925年至1932年间,藏有宋元刊本155种,地方志书一千余种,及不少明刊本、明抄本,大量的是清人文集和各种史集。藏书楼不仅以收藏古籍闻名,而且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刻印书中,有不少是清政府禁书,刊刻甚精。藏书最多时曾达到60万卷。四始六义:四始说: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所以一般认为“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魏源诗古微则以为是每组的前三首诗。这是汉代鲁诗的说法。柞鹤寿、魏源诗古魏探讨齐诗四始说,以为大明在亥,为水始;四牡在寅,为木始;嘉鱼在巳,为火始;鸿雁在申,为金始。毛诗“四始”说,“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陈启源以为四始即使风、大小雅、颂。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周礼春官大(太)师中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毛诗序里,把“六诗”叫做“六义”。对这两个名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以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的解释较有代表性。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认为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这看法被长期沿用下来。以上参考文献学辞典。十翼:易传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为十翼。逸周书:逸周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周书七十一篇,就是周代的史书,应该是尚书之类的作品。左传多有称引,题为书或周书。逸周书之名,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等汉代著作中。汲冢出土有周书几篇,唐宋时编修的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以及太平御览等,在著录逸周书时,都认为它出自汲冢魏墓,是汲冢古书的一种,故应加上 “汲冢”字样。左传以及汉代司马迁史记、许慎说文解字、马融论语注、郑玄周礼注等,均已引用周书的材料,可见春秋战国至汉代,该书已广为流行,并非出自汲冢。汉书艺文志也明确记载:“周书七十一篇。”显然汉朝时该书已被官府确认。并且,杜预所录的汲家书目中,本来就没有周书,所谓汲冢出土周书,乃为谬说。唐孔晁并汲冢书内的几篇一起作注,清代有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古本竹书纪年:竹书纪年, 共十二篇,是古代编年体史书,原书本失传,后于西晋咸宁年间发现汲郡(今河南汲县)的战国魏墓中。此书原称纪年,因其原为古文写成,故又称古文纪年;又因其出于汲郡墓中,故还有称汲冢纪年的;直至北魏郦道元注水经,才因其原本写于竹简而正式更名为竹书纪年。此书是一部著名的古史编年大事记,记叙了夏、商、西周、春秋时晋国和战国时魏国史事,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为止。作者已无从查考,后人认为可能是魏国史书。此书的记载,与史记等传统史书的记载多有不同,因而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用以纠正史记的很多错误。另外,此书的发现还为整理战国时期的古文字创造了条件。然而,此书在发现后,却由于整理不善又逐渐散佚,至宋已丢散大半。不少史学家利用过去历代各人引用竹书纪年原文片断的文献,重新再组合成一份复元版的竹书纪年。这一份复元版的竹书纪年,一般称之为古本竹书纪年。另外,宋明代亦有另外一套竹书纪年出现。这一套竹书纪年采用的年份,与史书记录竹书纪年的年份不一样,所以被判为伪作。这本伪作亦被称为今本竹书纪年。整理古本竹书纪年的主要有朱右曾、王国维、范雍祥、方诗铭等,另外王国维作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一一求其出处,论证今本为伪。但也有很多学者不同意今本为伪作。如李学勤主持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就遭到主张今本不伪的夏含夷等人的质疑。唐律疏议:在唐朝高宗在位的永徽年间,高宗让长孙无忌等人修订完成了永徽律十二篇,这基本上是唐太宗时期贞观律的翻版,但长孙无忌等人又对永徽律做了细致的注释,律的每一条都有详细的解说,还自设问题来解答。当时称律疏,后来就有了永徽律疏和唐律疏议的名字。逸诗:先秦古籍中常常引用“诗”句,其中有一些是今本诗经305篇以外的,前人称它们为“逸诗”。今传的诗经并非足本,如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等 6篇,篇名都见于仪礼乡饮酒礼和仪礼燕礼,而其辞不存。毛传以为“有其义而亡其辞”,朱熹诗集传认为这 6篇皆“有声而无辞”。多数学者则同意毛传之说,以为本来有辞而亡逸了。还有商颂,据国语鲁语说,原来有12篇,今诗经所收只有5篇,其他7篇何时散逸不能定。此外,今传本诗经中还有阙句的情况,如小雅沔水共3章,前2章每章皆8句,而第3章仅有6句,朱熹疑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