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下文言文复习导学案.doc_第1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下文言文复习导学案.doc_第2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下文言文复习导学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学习目标:1. 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 能背诵默写全文3. 理解课文主旨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背诵默写全文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主旨。教学过程第1部分 学习探究自主复习,完成习题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马说一、解释划线词语渔人甚异之( ) 欲穷其林( ) 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欣然规往( )水尤清冽 ( ) 佁然不动 ( ) 俶尔远逝( ) 俏怆幽邃( )凄神寒骨( )( )以其境过清( )乃记之而去( ) 往来翕忽( )犬牙差互( )空游无所依 ( )斗折蛇行( )(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二、翻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三、一词多义桑竹之属(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 鸿鹄之志哉(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 鱼可百许头( ) 不可知其源( )参差披拂( )犬牙差互( )下见小潭( )明灭可见( )从小丘西行( )隶而从者 ( )四、古今异义妻子 绝境 交通无论 间隔 不足去:古 今 小生:古 今五、主旨探讨1.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2.小石潭记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应政治上受打击,怀才不遇的愤恨不平。3.马说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合作探究,完成习题六、问题探究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2.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3.小石潭记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写作思路。4.“似与游者,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违”是否矛盾?为什么?5.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6.找出马说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第二部分 达标检测,实战演练,巩固提升(一)【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不足为外人道也。”【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壹:真是,实在。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 解释下面加横线词语。 阡陌交通: 便要还家: 子之哭也: 苛政猛于虎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今吾子又死焉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_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_(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习题。文段:“晋太元中。后遂无问津者。”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6.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7.从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2) ;(3) 。(3分) (三)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列题目1.阅读课文,理解填空。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_2)直接写潭水清澈语句是:_3)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_4)文中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句子:_5)鱼静态的句子:_鱼动态的句子:_6)“伐竹取道”与上文“ ”呼应,又为下文“ ”埋下伏笔。7)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句子是_8)和“皆若空游无所依”相照应的句子:_9)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10)文中与与朱元思书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_11)衬托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句子_2.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 )(多选)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3.“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方,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 皆若空游无所依。 C. 似与游者相乐。4.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有了寒气。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深 。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5.根据课文,回答问题:1)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作者分别从_、_、_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_,却又无处不在写_。2)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赏景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四)【乙】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 不 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上:唐太宗。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正:只。1.解释加点的词。(1)千里而食也_(2)上诘之_(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4)安可诬一世之人_2.翻译句子。(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