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探析.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探析.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探析.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探析.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探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law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marxs constructive thinking candidate: he liang major : fundamental theory of marxism supervisor: prof. liu jiaju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p.r.china october,2011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i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摘摘 要要 建设是人的积极的活动。每种建设活动都必须正确确定建设的内容、明晰建设 的动力,布置建设的结构和确定建设的阶段或进程等内容。建设的内容,建设的动 力,建设的结构,建设的阶段本身构成了整个建设活动的矛盾体系,建设性思维就 是在建设活动的各种矛盾中对建设的本质的把握,对建设活动规律的认识。 建设性思维是马克思重要的思维方式。 建设性思维蕴涵在马克思的世界观和马克 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等内容中。在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上,建设性思维在根本上超 越了传统哲学的思维,具有与传统哲学思维不同的思维特质:建设性思维是一种内 在超越的思维方式,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出发,超越性地提出优于 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形态;建设性思维的理论旨趣在于超越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片 面畸形发展的状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设性思维,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而是有其现实基础和具体实现路径的社会主义理想。 建设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实践性思维是 马克思最基础性的思维方式,实践性思维包含着批判性思维和建设性思维;批判性 思维是马克思的主要思维方式,批判是科学的批判,批判中蕴含着建设,批判性思 维与建设性思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而建设性思维一方面吸取了实践性思维的积极 原则,另一方面又扬弃了实践性思维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 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是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思维方式, 这就决定了它不仅仅 是一种理想的理论设想,必然是一场现实的实践运动,而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建设就是这样的实践运动。因此,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建设提供理论的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 建设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 实践性思维 思维特质 ii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abstract construction is a positive activity of human beings. each construction activity must determine the contents correctly, clear the motivation, layout the structure , and determine the stage or the progress and so on .the contents, motivation, structure, stage or progress constitute the entire constructions contradictory system, while constructive thinking grasps the na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in various contradictions and recognizes the law of its activities. constructive thinking is an essential thinking way of marx. constructive thinking is implicated in marxs outlook and the revolution of philosophy achieved by marx, and also contained in other contents of marxism. constructive thinking has surmounted all the thinking ways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view of practice, and has the special character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philosophy: constructive thinking is an intrinsic thinking way. marx analyzed the capitalism society from its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and proposed a new and better form of society than capitalism society; its theoretical target is surmounting the condition of persons one-sided and abnormal development in the capitalism society, and realizing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different from the utopian thinking, it is a socialism ideal which has realistic foundation and concrete path to realize. constructive thinking has close links with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actical thinking. practical thinking is marxs most basic way of thinking, it contains the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 constructive thinking; the critical thinking is marxs main way of thinking, the critique of marx is the scientific one, when marx is criticizing something, he is also constructing it. critical thinking and constructive thinking are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in a unity. and constructive thinking, on one hand, has absorbed all the iii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positive principles of practical thinking;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abandoned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which were produced by peoples practice. the idealism and the realism are unified in marxs constructive thinking, which determined that it was not only one kind of ideal theory tentative plans, but also a realistic practical movement inevitably, and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is such a practical movement in present china. therefore, marxs constructive thinking provided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s construction. keywords: marx constructive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 practical thinking character of thinking iv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目目 录录 摘摘 要要 . i abstract . ii 1 绪绪 论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 1.2 建设性思维研究综述 . 3 1.3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8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9 2 建设性思维等相关概念的厘定建设性思维等相关概念的厘定 2.1 批判性思维与实践性思维的概念 . 10 2.2 建设性思维的概念 . 11 3 建设性思维:马克思的重要思维方式建设性思维:马克思的重要思维方式 3.1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蕴含的 建设性思维 . 15 3.2 “消灭哲学”与“实现哲学”中蕴含的建设性思维 . 21 4 马克思建设性思维的特质马克思建设性思维的特质 4.1 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是一种内在超越的思维方式 . 27 4.2 马克思建设性思维的理论旨趣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30 4.3 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有其具体的实现路径 . 33 5 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5.1 批判性思维是马克思的主要思维方式 . 37 5.2 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 40 v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5.3 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关系的正确处理 . 42 6 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与实践性思维的关系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与实践性思维的关系 6.1 实践性思维是马克思的基础性思维 . 46 6.2 建设性思维是对实践性思维的扬弃 . 49 结结 语语 . 52 致致 谢谢 . 5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55 1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 绪绪 论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选题背景和意义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综合国力的竞 争上。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必须大力开展社会主义 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 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加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 践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首先,研究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对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具有 基础性的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理论上主要还是建构一种适合当代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对于怎样建构一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国内理论界展开了诸多的研究与探讨。各个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论兴趣点,结合 社会现实,提出了以下几种哲学形态:人学、实践哲学、文化哲学、生存哲学、价 值哲学、生活哲学、政治哲学等。理论界提供的以上哲学样式,为中国马克思主义 哲学新形态的构建提供了路径的借鉴。但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各种特殊的哲学 形态是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相符合; 如果各种特殊的哲学形态之间都 “各 自为阵” ,难免会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考量。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是当今中国最大的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 的构建必须围绕“建设”这一社会现实,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的指导作用。所以,研究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对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具 有基础性的作用。 其次,研究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有助于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 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特殊国情结合起来,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大胜 参见张传开,单传友,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探索的逻辑进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 年第 4 期 2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利并及时大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但后来也犯了重大的错误,最主要的原因在 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思维发挥到了极致,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思维完全被遮蔽 了,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大力破除对马克思主义思维 方式的片面理解,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破除各种思想迷信,正确理解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建设和发展的 功能,建设性地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所以说,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思维和建设性思维中国化的重要内容,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则是马克思主义建设性思维的当代拓展。因此,挖掘马克思的建 设性思维,对我们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具有重大作用。 最后,研究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理论指 导。马克思的最终理想就是使整个人类获得解放,使人们生活在能获得自由全面发 展的社会中。显然,马克思所要建设的社会必然是和谐的社会。马克思关于未来和 谐社会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马克思认为,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毫无差异的社会 状态,“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 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 我们所指的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 而是需要在正确处理 好各种矛盾才能达到和谐的社会。马克思还认为,未来和谐社会要建立在高度发展 的物质基础上,在这个基础上,将给每个人提供优良的物质生活,提供充分享受各 种自由和权利的物质基础;和谐社会还应该具备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 “使每个人都 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 拥有 充足的娱乐和休闲时间去发展和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和谐社会还应该保证每个人 都拥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充分享受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总之,马克思 认为,未来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马克思的建 设性思维所指向的未来世界是高度和谐的社会,而且马克思哲学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这就决定了它不仅仅是一种理想的理论设想,必然是一场现实的实践运动,而当代 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这样的实践运动。因此,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能 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39 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58 页 3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2 建设性思维研究综述建设性思维研究综述 学术界对建设性思维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研究视角,一方面是以马克思主 义为研究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思维;另一个研究视角是从后现代主义出 发,研究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思维。 1.2.1 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建设性思维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建设性思维的研究 国内对马克思主义建设性思维的研究主要是从最近几年开始的。在学术期刊网 上以“建设性思维”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从 2002 年到现在,总共有 10 篇文章,其 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建设性思维”的只有 5 篇,这些论文主要是: 刘家俊教授的浅析毛泽东的“矛盾统一性”范畴中的“建设性思维” ,该文 作者通过解读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毛泽东对辩证法的不同界定,认为马克思、 恩格斯把辩证法的本质界定为“批判的和革命的” 、 “否定的否定” ,开创了马克思主 义批判性思维的先河。列宁、毛泽东把辩证法的本质界定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在 继承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思维,实现了从批 判性思维到建设性思维的转型。作者还以毛泽东“矛盾的统一性”思想为例,详细 阐述了毛泽东如何开创从批判性思维提升到建设性思维的转型。 刘教授在试论马 克思在中所显现的建设性思维一文中,专门探讨了关于费 尔巴哈提纲中的建设性思维。作者认为,马克思不仅批判性地阐述了关于“旧唯 物主义” 、 “真理的标准问题” 、 “环境与教育关系论” 、 “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 、 “人 的本质” 、 “社会生活的本质” 、 “思维方式的变革”等“七大问题” ;而且在批判性地 阐述中,又对这“七大问题”作出了建设性的探讨。 在刘家俊教授的指导下,他的硕士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思维相继做了 一些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他们的硕士论文中。许卫刚硕士的试论马克 思的建设性思维认为,马克思研究和论述的方法是通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 矛盾及其演变趋势,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中探讨未来新世界的。作者通过梳理马 刘家俊, 浅析毛泽东的“矛盾统一性”范畴中的“建设性思维” 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 年第 3 期 刘家俊, 试论马克思在中所显现的建设性思维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 年 第 6 期 4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克思对“阶级” 、 “国家” 、 “宗教” 、 “资本” 、 “资本主义社会” 、 “物质”等相关概念 的批判性论述,结合社会现实,挖掘出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而且作者还对马克思 的“革命性”思维和“建设性”思维作出了界定并就它们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作用进 行了阐述。 朱伟峰硕士的试论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变革一文认为,马克思的 主要思维方式是批判性思维,但批判性思维中蕴含着建设性思维。作者通过分析马 克思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特征,论述了马克思批判性思维如何内蕴着建设性思维,并 从论述马克思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较为丰富的阐述了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 张发 平硕士的试论马克思的“建设性”人学一文则以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为重点,探 讨了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该文作者认为,马克思在批判传统哲学中“抽象的人” 的同时,也建设性地提出了人应该是与“抽象的人”相对立的现实的个人;在揭露 与批判人类史前时期,人的异化、人的片面与畸形发展的同时,也建设性地阐明了, 在人类未来社会中,人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认为马克思在对现存的人的生存方 式和生活状况进行批判和揭露时,始终内含着建设一种适合人类生存的共同体。 国内外其他学者专门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思维的研究并不多,研究角度不 尽相同,并且散见于期刊和专著中。据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的检索,大多学者主要 从和谐哲学和建设哲学等角度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思维。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首先,其他专家学者在学术期刊中对马克思主义建设性思维的相关探讨。 梁树发教授的和谐思维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建设哲学一文认为指导革命 的理论和指导建设的理论是整体马克思主义的有机部分,不能轻率地把马克思主义 界定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 。在革命的实践主题下,偏重 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批判性,但在建设的实践主题下,则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 建设功能。该文作者还认为要构建以和谐思维为指导的建设哲学,指导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 徐素华研究员的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革命哲学到建设哲学的转变一文从马 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了由革命哲学到建设哲学的转变历程,并且从唯物史 许卫刚, 试论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年 朱伟峰, 试论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变革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 张发平, 试论马克思的“建设性”人学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年 梁树发, 和谐思维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建设哲学j,北京社会科学,2006 年第 s1 期 5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观的角度界定了建设哲学的概念、建设哲学的根本宗旨及其与革命哲学或批判哲学 的关系。 刘宏春教授的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从“革命的哲学” 到“建设的哲学” 一文则认为,从“革命的哲学”到“建设的哲学”的转变,不仅体 现在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上,而且在现实实践中也是存在的;该文作者还认为,实现 这一转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诠释马克思主义合法性,反击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最有效的应答,而且作者还论述了实现从“革命哲学”到 “建设哲学”的逻辑前提和关键之处。 韩庆祥教授的时代变迁与哲学范式转换从革命的哲学到建设的哲学 一文认为,革命的哲学和建设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范式。在 革命的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表现为革命的哲学。然而随着实践主题由社会主义 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实现从革命范式到建设范式的转换, 作者从时代背景、建设哲学范式的主要内容,两种范式转换的深层障碍以及应对策 略等方面深入的论述了这种转换的思路。 毛卫平教授的试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一文,对和谐哲学与斗争哲学作了 区分,认为斗争哲学是革命者的哲学,目的在于促进事物的质变,推翻旧事物、旧 政权;和谐哲学则是执政党的哲学,为执政党作论证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作者还 详细地论述了和谐哲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认为可以从传统的“和”的哲学中 汲取精华。但必须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以适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 设。 王海滨教授的论构建和谐社会所蕴涵的哲学思维方式一文认为,构建和谐 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有着密切的联系,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思维方 式上的根本性变革。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斗 争哲学范式”转向“和谐哲学范式” ;从“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转到“以人为本的 徐素华,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革命哲学到建设哲学的转变j,天津社会科学,2006 年第 5 期 刘宏春,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从“革命的哲学”到“建设的哲学” j,武警学院学 报,2004 年第 5 期 韩庆祥, 时代变迁与哲学范式转换从革命的哲学到建设的哲学j,北方论丛,2007 年第 1 期 毛卫平, 试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 年第 4 期 6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发展理念” ;从注重“主体性思维”到“主体间性思维”的凸显;从强调“统一性思 维”到强调“尊重差异与协调多样思维” ;从强调“两极对立思维”到强调“共存共 赢思维” 。 其次,其他专家学者在学术专著中对马克思主义建设性思维的相关探讨。 研究马克思主义建设性思维的专著较少。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张一兵的回到 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郝敬之的整体马克思(东方出版社,2004 年版)、俞吾金的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杨筱刚的 马克思主义“硬核”及其剥取(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陈先达的走向历史 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罗蹇的论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性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 、吴晓明和王德峰 的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存在论新视域的开启 (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张艳涛的马克思哲学观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版)等。这些著 作都从不同的侧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思维有所论述。 1.2.2 以后现代主义为研究视角,探讨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思维以后现代主义为研究视角,探讨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思维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众多思潮中的一种,兴起于 20 世纪末期,主要代表 人物有大卫雷格里芬和小约翰科布等人,他们主要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基 础,主要著作有大卫雷格里芬的后现代精神 、 后现代科学,小约翰科布 和大卫雷格里芬合著的过程神学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倡导系统性、整体性和 过程性等原则,从系统性、过程性与整体性原则出发,针对现代性造成了人与自然 之间的对立、科学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对立、人与社会的对立,建设性后现代主 义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技术与人文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等。如小科布指 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建设性”,主要目的是为克服二元性的传统思维。 他指出,当我们在对现代性进行批判与否定的过程中,也要对现代性进行建构,不 主张拒斥现代性。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为世界的发展提出另一种选择,而且建设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的世界,是一个有机展开的过程的世界。 王海滨, 论构建和谐社会所蕴涵的哲学思维方式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 年第 2 期 小约翰 b.科布,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j, 求是学刊 ,2003 年第 1 期 7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国内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从上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国内研究建设性后 现代主义的学者主要是王治河,在这个领域,王治河既有著作,也有专门的论文。 他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看作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一 文中,作者集中论述了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复杂的社 会思潮,有批判、否定、解构的一面,也有积极的、肯定的、建设性意蕴。建设性向 度主要体现在提倡主体的创造性、创新性,主张关怀世界、关爱世界、建设世界, 支持多元性的思维方式等。 王治河还写了其他一系列关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论 文,如中国式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建构 、 后现代生态文明与现代生 活方式的转变等等。 付文忠认为,倡导对意义世界和真理的追求,寻求未来社会的前途与希望,重 构人类社会的秩序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 孔令宏则把后现代主义的建设 性与整体有机论等同起来。 黄润明则专门从思维方式方面论述了他对建设性后现代 主义的看法。作者认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所产生的问题的考察、批判与 超越,而在对现代性的考察、批判与超越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方式的革命,这种 新的思维方式,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罗玲玲则专门探讨 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创造观,作者认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所理解的创造观,主张 自然的整体性和人的创造性有机结合,这样的创造观是多维的,不仅强调人对社会 的贡献与索取,而且凸显出自然界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约束。 欧阳康把现代性比作 为一个“围城” ,认为中国一方面要加速建立和实现自身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中国一 直以来的社会理想,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则受到指责与批判,这就是现代 性的“围城”现象。作者认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不仅对现代性展开了合理的批判, 而且也提出了超越现代性的富有建设性的构想。因此,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 们应对现代化的“围城”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治河, 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j,中国社会科学,1997 年第 1 期 付文忠, 美国的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j, 哲学研究 ,1995 年第 9 期 孔令宏, 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与庄子思想j, 求是学刊 ,1998 年第 3 期 黄润明, 思维方式的革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超越j, 社会科学 ,1997 年第 4 期 罗玲玲,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创造观解读j, 东北大学学报2004 年第 5 期 欧阳康, 现代化的“围城”及其超越兼谈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取向及其启示j, 求是学刊 , 2003 年第 1 期 8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我们认为,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虽然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但他 们对建设性思维的研究与探索,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拓展了我们的研究路径,为我 们研究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提供了启示。 综上所述,专家学者从各方面论述了建设性思维。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继续研 究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有重大的借鉴作用。但我们认为,这些研究成果还有待于深 化。我们还要从马克思文本中深度挖掘出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要深入分析马克思 的建设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的关系,要对马克思建设性思维的思维特 质作出界定以及阐明马克思建设性思维的当代价值。本文就是从上述思路着手,试 图写出自己的一点学习心得。 1.3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1.3.1 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 论文在忠于马克思文本原初语境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现实,解读马克思的 相关文本,挖掘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分析马克思建设性思维的含义,讨论马克思 建设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的关系以及马克思建设性思维的特质及其当 代价值,这是本文的重点所在。马克思的文本是很艰深晦涩的,对于一个在哲学上 还未入门的硕士生来说,要做到正确、准确的和创新性的解读马克思的文本,研究 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是一个很大的难点。 1.3.2 可能的创新点可能的创新点 如前所述,国内对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但当今中国的社 会现实却需要马克思建设性思维的指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 马克思建设性思维的研究,认真的解读马克思建设性思维的概念、特质,及其与批 判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的关系,这可能就是本文仅有的所谓的创新点所在。 9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4 本文本文的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 对于任何一个学科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少不了 对前人学术文献的阅读。研究马克思的思想,最为基础的在于回到马克思的文本, 所以,笔者阅读了马克思最为重要的几部经典著作,而且还查阅了一些相关文献, 以期对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为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1.4.2 文献归纳法文献归纳法 参考文献的多少对于论文的写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文献的归纳和整理对于合 理的利用文献也有重大的影响。本文在大量搜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文献分门别 类,做到文献的全面性和清晰性相结合。 1.4.3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和原则。研究马克思的建设 性思维,既要联系马克思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又要紧密结合当今中国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既正确的解读马克思的文本,挖掘出马克思的 建设性思维,又能发挥出马克思建设性思维的指导作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建设。 10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2 建设性思维等相关概念的厘定建设性思维等相关概念的厘定 2.1 批判性思维与实践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实践性思维的概念的概念 本文所研究的建设性思维是相对于批判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而言的,为了论述 的方便,在对建设性思维的概念作出界定时,必须先要对批判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 作出相应的界定。 马克思说: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 “是对时代的思想 把握” 。那么哲学是怎样表征着时代精神的精华呢?是怎样在思想中把握时代的呢? 我们认为,哲学是通过批判,通过对现存的事物进行合法性的追问,反思现实,体 认现实,干预现实生活,从而把握时代的精神和精华的。正如罗素所说: “哲学的根 本特点是批判,正是这种特点使得它成为一种和科学不同的学问。哲学对于科学上 和日常生活上所使用的那些原则都要加以批判地研究,而且要从这些原则中找出它 们的不一致来;只有在找不到摈斥它们的理由的时候,才把它们作为批判研究的结 果接受下来” 。 那么何谓“批判”呢?汉语大词典对批判的解释是这样的:1、批示、判断; 2、评论;3、对错误的思想、言行等进行批驳否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基 本上都是在第 3 层意义上来解释和运用批判概念的,更多的是侧重于对错误的思想 和言行的批驳与否定。但我们认为,哲学意义上的批判不是纯粹的否定与拒斥,不 是纯粹的批判,批判真正要达到的目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批判,使问题 产生的根源和前提变得清晰,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因此,所谓批判性 思维,是通过揭示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破除事物发展的障碍,使事物朝着正确的 方向发展的思维方式。所以这种批判不是消极意义上的批判。正如罗素所说: “哲学 所运用的批判的知识,便必然不属于破坏性的一类” , 而是属于建设性的一类,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20 页 英罗素著,何兆武译: 哲学问题m,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 125 页 英罗素著,何兆武译: 哲学问题m,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 126 页 11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建设性的批判。显然,在这样的批判性思维中,必然是批判中有建设,否定中有肯 定。 所谓实践性思维,顾名思义,就是用实践的观点去认识世界、认识人与世界的 关系,依照人类实践活动的特性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实践性思维强调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现实世界是在人的社 会实践中创造的并且不断地被人类的社会实践所改变;实践性思维认为,人的本质 是在实践基础上创造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某种抽象物,实践的主体是有 现实需要的个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形式;实践性思维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交往媒介等等都是由实 践创造和建构的。实践,特别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社会的主要创造形式,是社会发 展的根本动力。 2.2 建设性思维建设性思维的概念的概念 “建”字在古代汉语中有:设置,成立,建立,产生,形成,树立、竖起等意思。 “设”字则有:布置,安排,设置,筹划,提出,倡议,摆设,陈列,施行,实现, 部署等意思,如史记中说:“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其中的“设”就 是部署的意思。由此而知,“建设”的古代汉语中的意思非常的广泛。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首先:建设的目的 在于和谐社会的生成。如圣人孔子就倡导建设一个“大同社会” ,他写道: “大道之 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 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 这 就是孔子当时所要建设的公平诚信,团结友爱;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的“大同社会”的宣言书,孔子的这个宣言可以说,是当今我国所要建构 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 谐社会的思想渊源。其次,社会建设最基本的内容是民生问题。所谓“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的思想,说的就是人民的重要性。而人民最关心的事情是他们的基本生 孙希旦撰礼记集解: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版,第 583 页 12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活问题,所以说,社会建设必须首先要解决好人民的生活问题,只有解决好了人民 的生活问题,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社会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再次, “礼治”是社会 建设的重要途径。社会的繁荣与发展,社会建设的顺利展开,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 秩序。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则把 “礼治” 作为维系社会建设的主要方法。 孔子提出: “先 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意 思是,不能只是为了和谐而追求和谐,如果没有礼节约束的话,实现和谐是不可能。 由此得知, “礼治”对于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在英文中, 表达 “建设” 的词汇非常多, 主要有 construct、 reconstruct、 build、 reform、develop 及其相应的名词与词组等。而 construct、reconstruct、build、 reform、develop 除了表示“建设”的意思外,它们还具有其它方面的意思。如: construct 主要还有以下意思:修建、建造、建筑;组成、创建;编制、绘制;创造、 创立、建立。reconstruct 则主要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建设在原有对象被摧毁 后的重建。build 则有建筑、建造、创建、开发、逐渐增强、加强、增高、增大、增 多等意思。reform 主要是强调改革、改进、改良、改善、改正等意思。develop 则 有成长、发展、壮大、开发、研制、增强、修建等意思。由此,与“建设”意思相 近的词非常多。当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建设”一词经常被翻译成 construct 及其名词 construction,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 的“建设”都被翻译成“construction”。 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