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基于p市一个农贸市场的调查研究.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基于p市一个农贸市场的调查研究.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基于p市一个农贸市场的调查研究.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基于p市一个农贸市场的调查研究.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基于p市一个农贸市场的调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 基于 p 市一个农贸市场的调查研究 中 文 摘 要 国家与社会理论是宏大开放性的理论, 国家与社会两个概念及各自对应的实 体十分繁杂。以国家与社会作为理论框架研究时,如何选择合适、具有实体形态 的研究对象,成为了首要解决的问题。农贸市场作为居民交易产品,获取生活资 料和生产资料的场所,在我国的发展历经曲折与磨难,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曾被 限制,排斥以至取缔。改革开放以来,它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扩延发展,在活跃 城乡商品流通, 方便人民生活, 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贸市场的发展过程有着明显的国家与社会双面特征。因此,本文选取了辽宁省 p 市的 df 市场,探究了在 df 市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 本文以 df 市场的发展过程为基本视点, 将 df 市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 段,以国家与社会理论作为研究框架,以国家权力作为理论关照的维度,描述和 分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文章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引言和第 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意义、研究方法、文章框架以及 df 市 场的发展概况。第一章则主要介绍了有关国家和社会的相关内容,包括了国家和 社会的基本概念、研究框架的兴起以及相关研究现状的回顾。第二部分是文章的 第二章,分析了 df 市场的整个发展过程,分为起步、发展、衰退三个阶段,通 过对这三个阶段的描述,使 df 市场的发展过程得以清晰呈现。第三部分是文章 的第三章和结语,主要分析了在 df 市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 系,国家权力在 df 市场的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及在国家权力不断变化 的背景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二者之间是如何互动进而促进 df 市场 发展。 本文在对农贸市场整体发展过程的分析中, 探讨了每个阶段中国家与社会的 关系,国家没有成功的覆盖社会,国家政策的执行者与商贩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 力,这种张力充分体现出了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混合与互融,农贸市场发展过 程中的每一阶段,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都会影响农贸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国家,社会,农贸市场,发展历程 the relational changes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base on the survey of the farmers market in the city of p abstract state and social theory is a vast open theoretical concept, and the state, society and their entity are complicated. it is the first problem to solve how to choose suitable study objects with entities form, when you use state and social theory as your research framework. the farmers market is the place that the residents trade the products and gain means of subsistence and means of prod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rmer market in our country was difficult, which was been restrict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metimes it was been repelled and banned. since reform and open the farmers market has rapidly expanded. it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active city and countryside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at the same time it provided convenience for peoples lives .it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ncreasing the local finance incom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farmers market has the two-side characteristics of state and society. therefore, this paper has selected df market in the city of p, which belongs to liaoning province,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al changes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f market. this paper tak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f market as the basic viewpoint, divid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nto three stages. using state and social theory, i will descript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from state power. this paper mainly divides into three majo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preface and the first chapter, the preface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origin, the significance, the research technique, the article frame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verview of df market.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lated content of state and society, including the basic concept of state and society, research frame starting as well as the related research review. the second part is the second chapter,has analyzed the entir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f market, dividing into three stages starting, development and recession.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three stages, enabl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f market clear present. the third part is the third chapter and conclusion, has mainly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f market, how the state power to affect the df market development. with the change of state power, how state and society to vary their relationship, how state and society interact then to promote the market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has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in each stage. the state did not succeed in coverage society completely. there are huge tensions between national policies agencies and traders. the tensions give full expression to mixing and inosculation of the state and social forces. in the each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chang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can bring certain influ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rmers market. key words: state, society, the farmers marke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 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 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 有权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基于 p 市一个农贸市场的调查研究 - 1 - 引 言 一、研究缘起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社会形态皆发生了深刻长远的变化,诸多学者采用国 家社会理论对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演变做出了分析和解释,并取得丰硕的研 究成果。国家与社会理论是个宏大的开放性理论概念,国家与社会两个概念及各 自对应的实体十分繁杂。 “国家”可划分为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 而其中的每一种又包含着诸多因素。同样,社会也是个模糊的概念,混杂着各种 要素,如家庭、经济组织、自愿团体等。因此,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就可以在各个 层次、各个面相、各个主体以及各个事件中表现出来,在具体研究时,如何选择 一个合适的角度切入,成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选取 df 市场的发展过程来反映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变迁,实属偶然。在 我国农贸市场作为居民交易产品, 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场所, 不仅具有经 济功能,还具有政治功能、社会文化功能,囊括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 在我国农贸市场的发展却不是一帆风顺, 它的发展历经曲折与磨难, 在经济发展 的不同时期曾被限制,排斥以至取缔。改革开放以来,它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扩 延发展,在活跃城乡商品流通,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 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目标的确立, 不少地方出现了大办市 场的热潮。 然而伴随着这种热潮的是我国社会的转型, 国有企业纷纷改制, 大量下岗失 业人员出现。 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高度集中的劳动 就业体制的形成,国家曾把“大锅饭” 、 “铁饭碗”当作社会主义劳动用工制度的 理想模式与就业目标实施了几十年。 随着国企改制与社会转型的深入, 原来计划 经济体制下低水平的充分就业,逐渐由隐性失业向显性失业转变。p 市作为这场 改革的主要地区, 面临着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出现的问题。 由于计划经济思想已成 为人们的思维习惯, 再加上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社会因素、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人们观念陈旧,思维落后,思想不够解放,头脑中还存在着 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观念现象, 这就使得很多下岗失业人员没有再就业的 念头, 然而生活的现实却使得他们不得不转变自身的观点, 重新出发寻找适合自 己的工作。而此时农贸市场的发展就为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再就业的机 会。 由于进市场做买卖是一个没有限制的工作, 很多下岗失业人员在找不到其他 合适工作的情况下,走进市场,做起商贩,开始了最初“你追我跑”的买卖生涯。 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基于 p 市一个农贸市场的调查研究 - 2 - 正是他们的加入使得农贸市场的发展更富意义, 而选择农贸市场这一具有具体形 态可以把握的实体, 可以观察出改革开放之后,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与社会 关系的变迁。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从下岗人员进入农贸市场开始为出发点, 以 p 市 df 市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整个农贸市场的发展过程,探讨了在整个发展过 程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国家权力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 了怎样的作用?根据以往的发展模式, 农贸市场发展应该越来越顺利, 何以面临 国家对传统农贸市场进行改革时,df 市场发展趋于缓慢,商贩大量退出市场? 为何国家对其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但 df 市场却不见任何起色,仍然朝下坡 路发展? 二、研究意义 1.现实意义 首先,关注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以农贸市场作为他们再就业的场所,通 过对农贸市场的研究深入了解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后的情况,以及他们的生存状 态。农贸市场中的商贩绝大部分是在下岗后选择走进市场的,因此他们有着很高 的同质性,在处理一些问题上意见能达到统一。他们为了生存发展在市场中忙碌 着,但所得的回报却与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因此非常需要人们对他们的关注。 其次,解释和探讨农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在关注农贸市场的发展 过程中,人们大多数关注的是政府对其最初出现时的态度,很少有人去考虑在市 场中从事各行业买卖的商贩的需求。然而正是这些构成农贸市场核心的商贩,他 们的发展,才是最能反映出农贸市场发展的。可以说商贩在发展过程中的所遇到 的问题正是农贸市场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商贩与农贸市场管理者之间的关 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二者关系的变化影响着农贸 市场的发展。 理论意义 将国家与社会理论引入到农贸市场的研究当中,对农贸市场进行了不同于以 往其他学科的新的视角和分析工具。同时,试图通过农贸市场整个发展过程这个 外显的现象来分析其内部的作用机制,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去分析农贸市场的发 展。 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基于 p 市一个农贸市场的调查研究 - 3 - 本文通过整个农贸市场的发展过程,将其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以动态的形式 描述出来,从而运用国家与社会理论去分析农贸市场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 发展过程。通过 p 市特定的环境背景去分析农贸市场的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将原 有对于国家和社会对应的实体进行一定的扩充。 三、研究方法 文献法 搜集国内外有关的报纸、期刊等大众传媒媒介,以及专业性、学术性会议上 所发放的文件资料,其中数据来源主要参考近几年的全国统计年鉴和辽宁省统计 年鉴的相关数据。相关文献主要来自于国内外相关的期刊以及互联网。 访谈法 本文在研究农贸市场发展时,主要是通过对各商贩(个体户)以及管理部门 进行访谈,从而通过分析商贩的发展历程得出农贸市场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访 谈多采用个案访谈法,由于 df 市场的受访者笔者较为熟悉,所以访谈多是分几 次完成的。在访谈内容使用的时候,为了文章的连贯,在不改变受访者原意的基 础上,笔者做了适当的修改。 笔者对 p 市 df 市场的商贩进行了多次访谈,有的受访者进行过多次深访。 2007 年 12 月对该区进行了初步探访,主要是向该区的工商局调查了现今的 商贩(个体户)的规模和发展状况,初步了解一下该区个体户的现状。 2008 年 4 月第二次探访,主要是对各行业进行一下了解,拟定深入访谈的个 案数量。 2008 年 7-8 月第三次探访,对主要的受访者进行了深入访谈,初步收集了相 关资料。 2008 年 12 月-2009 年 2 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因写作的需要又对一些受 访者进行了补访,进一步理清了市场的发展脉络。 四、文章框架 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引言和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 绍了研究的缘起、意义、研究方法、文章框架以及 df 市场的发展概况。第一章 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基于 p 市一个农贸市场的调查研究 - 4 - 则主要介绍了有关国家和社会的相关内容,包括国家和社会的基本概念、研究框 架的兴起以及相关研究现状的回顾;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第二章,分析了 df 市场 的整个发展过程,分为起步、发展、衰退三个阶段,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描述, 使 df 市场的发展过程得以清晰的呈现;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第三章和结语,主要 分析了在 df 市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国家权力在 df 市场 的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及在国家权力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国家与社会之 间的关系如何,二者之间是如何互动进而促进 df 市场发展的。 五、df 市场的发展概况 df 市场是在 80 年代末兴起的, 最初是以类似于农村集市的形式开始经营的, 每周有固定的经营时间,一般是周末早上六点到十点左右。后来随着周围居民区 的建设,市场也由原来的每周两天的集市发展成为每天有固定经营时间的早市。 刚开始来此经营的大多数是周围城郊的居民,以贩卖自家园子生产的蔬菜、水果 为主。随着 90 年代初期国企改革,大量国企员工下岗失业,他们中的一些人在 找不到其他合适工作的情况下,通过各种途径走进了市场。他们的加入使市场发 生了明显的变化,将其由原来的早市逐渐过渡到全天候的农贸市场,并由城管部 门对其进行相应的监管。但伴随着 df 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种问题日益暴露,城 管部门在经过协商后决定与市场所在辖区的派出所对市场进行了联合管理,以此 来整顿市场秩序。1996 年,因城市建设需要,原来的 tx 市场整体搬迁到 df 市场 与之合并,由城管部门对其进行监管。但随着合并之后问题的增多,加之城管管 理工作的调整,对于市场的管理城管部门越来越力不从心,因此 1998 年区政府 在 df 市场成立工商所,由工商所对其进行正规的规划和管理。由于 df 市场最初 以马路市场为依托,随着市场规模的壮大其弊端日益暴露,于是 2002 年区政府 对 df 市场进行了搬迁,在市场原址附近建设农贸大厅,让所有的商贩全部进厅 经营。新建的农贸大厅面积大约 500 平方米,分为东西两大厅,东侧主要以经营 水产和肉类为主,西侧则以经营蔬菜水果为主。2004 年因市场发展受限,工商所 对市场经营项目进行了再次划分,将日杂等经营项目引入市场,df 市场也由原来 的农贸市场发展成为集贸市场。 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基于 p 市一个农贸市场的调查研究 - 5 - 第一章 国家与社会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国家与社会的界定 基本概念 关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认 为:社会是生产力发展和变化的产物, “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 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 1根据马克思对国家和社会本质的分析,可以 概括出国家和社会的三个主要区别:其一,国家是普遍性领域,社会是特殊性领 域。其二,国家是自为性领域,社会是自在性领域。其三,国家是政治领域,社 会是经济领域。 因此在运用 “国家和社会关系” 这一分析框架的时候, 一般而言, 国家指 “在 一定的领土范围内通过合法垄断暴力的使用权而对其居民进行强制性管理的各 种组织机构及其体现的强制性等级制关系的总体” ; “社会则相应地指在该国家领 土范围内的居民及其群体的非国家组织与关系的总和” 。 2由于政府是国家的具体 化,或者说它是“国家意志的合法代理者”所以在很多分析中, “国家”与“政 府”往往互相替用。 3 2.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框架的兴起 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这一研究框架的运用始于上个世纪 50 年代。西方社会科 学家们最早用它来考察那些与欧美民主政体不同的国家,如前苏联及东欧的政治 与社会体制。这一视角以及其使用的概念体系,在相当程度上描绘出了社会主义 国家中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当时初露端倪的国家与民间社会的冲 突。受苏联、东欧研究的影响,从上个世纪 60 年代开始,从事当代中国研究的 西方学者,也开始使用同样的视角和概念体系来解释中国社会的现实,并形成了 各自不同的观点。受此影响,这一分析框架逐渐被国内学者大量引用,并成为认 识当代中国的一个主流分析框架。 4 1 李世书.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嬗变及其发展趋势.理论月刊 , 2005 年第 12 期 2 转引自何艳玲.西方话语与本土关怀基层社会变迁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研究综述.江西行政 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1 期 3 转引自何艳玲.西方话语与本土关怀基层社会变迁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研究综述.江西行政 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1 期 4 转引自何艳玲.西方话语与本土关怀基层社会变迁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研究综述.江西行政 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1 期 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基于 p 市一个农贸市场的调查研究 - 6 - 二、相关研究现状回顾 西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论述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 5。当代西方 社会理论家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和交往行动理论 6,让国家 社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掀起市民社会研究的热潮。一些西方汉学家 随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寻找“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踪迹。在哈贝马斯“公 共领域”的启发下,黄宗智通过对清代司法案件的分析,构设一个介于国家与社 会之间的“第三领域” 7。 西方话语中的国家社会下的市民社会研究,是与欧洲历史发展进程密切 联系的,社会与国家的分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前资本主义社会 条件下,国家与社会的界限模糊不清。现代西方市民社会的形成与变迁,既与欧 洲的城市传统有关,又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成长壮大密切相关。它是 与西方的民主、自由、宪政、主权、市场等概念紧密联接为一体的。然而,中国 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却与西方有着迥异的风格。正如梁治平所说: “中国的家-国- 天下,这一连续体上所见到的那种统一性,其表现于制度,则是一种援礼入法、 融法于俗、浑然无外、包罗万有的礼法秩序。传统中国的民间社会既不是受国家 支配的非自立存在,也不是自立于国家之外的自我完善的秩序空间,而是通过公 共秩序观念与国家体制连接起来的连续体” 8。 这种在中国探索寻找中国市民社会痕迹的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反思和批 评。罗威廉说: “把那些被认为等同于西方话语传统的市民社会的现象加之于晚 清帝国的较为一般化的诉求,乃是极为困难的,因为市民社会这个概念不仅太富 价值含义而且也太缺明确界定,所以不能有效运用;寻求在中国发现这个概念的 结果无异于用一系列价值判断来审视中国的历史,而这些价值判断所根据的则是 源出于我们自身地方性经验的期望,甚至这些期望的产生也未经正当性证明。 ” 9 “市民社会”理论在经历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研究热潮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 野。 5 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 ,见邓正来、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 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6 德鲁阿雷托.社会理论与市民社会 ,见邓正来、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 论的研究路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7 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 ,见邓正来、亚历山大主 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8 梁治平.习惯法、社会与国家 ,见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9 罗威廉.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 ,见邓正来、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种社会理论 的研究路径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基于 p 市一个农贸市场的调查研究 - 7 - 国家政权建设方面的研究 查尔斯蒂利(charls tilly)认为,在西欧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都经历 了一个国家政权向乡村社会的侵入过程。通过政权的官僚化与合理化,政权向乡 村渗透,为军事和民政而扩大财源,与此同时,乡村社会为反抗政权侵入和财政 榨取而不断斗争,国家为了巩固其权力与新的“精英”结为联盟 10。蒂利的理论 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国家政权建设理论” 。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实现现 代化的过程中,资源总是稀缺的,需要国家的力量把稀缺的现代化资源动员集中 起来,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这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现实基础。中国自晚清政 府、 民国政府、 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政权不断向乡村渗透, 终于形成了 “总 体性社会” 11。 以国家社会理论研究中国政权建设及其和社会的互动取得了丰富的研 究成果。西方的汉学家在研究中国社会变迁时,许多采用了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 变迁互动的视角。杜赞奇、萧凤霞等学者有关中国社会史的研究,都曾以不同的 方式指出,由于近代国家强化自身权力、向基层吸取资源过程的推进,使基层社 会秩序发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 杜赞奇论证了民国以前的国家权力是如何通过种种渠道(诸如商业团体、经 纪人、庙会组织、宗教、神话及象征性资源等)深入社会底层、并与基层社会保 持协调。而进入 20 世纪,由于国家政权的扩张, “在竭尽全力放弃甚至摧毁文化 网络之时,其建立新的沟通乡村社会的渠道又进展甚微,这只能削弱国家政权本 身的力量”从而导致国家与社会的对立。杜赞奇引入了“权力的文化网络”概念, 强调地方文化网络在整合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谈到国家与社 会的整合时,要发展和利用源自基层社会的“文化网络” ,使共同的文化价值观 念及其规范融入基层社会的“文化网络”中去 12。 萧凤霞(sui helen f)通过对珠江三角洲一个乡级社区的研究,认为在中 国传统社会中, “皇权止于县政” ,国家政权只延伸至县一级,而县以下的广大乡 村地区是自治性的社区,主要由民间社会组织控制。国家通过意识形态和象征的 等级制度把地方的精英吸收到国家的势力范围之中,并进而利用他们的网络控制 民间社会和社区生活。而晚清以来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国家的行政力量更不断 地向乡村社会延伸,力图将社区变成“细胞化”的社会控制单位,把新政治精英 阶层改造成这些“行政细胞”的“管家” ,造成社区国家化的倾向。萧凤霞还认 10 转引自郑卫东.国家与社会框架下的中国乡村研究综述.中国农村观察 ,2005 年第 2 期 11 孙立平.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 ,1994 第 2 期 12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基于 p 市一个农贸市场的调查研究 - 8 - 为联系着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地方精英发挥着“代理人”的角色。 13 而秦晖却认为传统中国乡村社会不是和谐而自治的内聚性小共同体,而是大 共同体本位的“伪个人主义”社会。传统中国的小共同体性弱,但这非因个性发 达、而是因大共同体性亢进所致。 14 郭于华通过对中国成立后 30 年的考察,得出国家仪式对民间仪式的替代即 是民间仪式从生存技术到权力技术的转变,通过仪式与象征的运作,国家权力与 政治力量深刻而透彻地嵌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15 黄树民的林村的故事1949 年后的中国农村改革 ,以叶文德的人生经 历为主线, 反映了福建林村社会变迁过程中国家对村落政治文化的改造。 他认为, 传统中国小型、独立的农村被国家的大众文化所取代。 16 吴毅在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一书中,以现代性、国家和地方性知识 三条暗线,描绘了双村一个世纪的变迁史。认为农村社会发生的巨变,并非历史 的断裂与置换,而是表现出历史政治文化上的连续性。作者进而引入后革命状态 这一概念,分析了 1949 年后发生的一系列运动和民众心理的一致性。 17 王铭铭在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一书中,重点描述了 20 世纪国家政权通过现代理性方式对传统文化的有计划变迁;但是在国家权力上 收,溪村宗族文化日渐复兴并起到整合社区认同的作用。他描述了在国家宏大历 史转型冲击下村落传统如何延续和重构的过程,对单线性的现代性提出质疑。 18 张乐天则以联民村为研究对象,全景式地描述了该村在人民公社时期的政 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并且从“外部冲击村落传统互动模式”入手, 分析了人民公社制度的嵌入对农村发展的不利影响以及它对传统村落文化瓦解 的双重作用。国家高度集权导致社会的衰退和无序;但是大队及生产队干部和土 地的无法隔断的联系,缓冲了国家权力对村落社会的冲击。乡村社会生活及传统 文化随着运动的强弱,转变为场面上和场面下的话语和活动,但是从没有消亡。 19 13 sui helen f.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4 秦晖. “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上).社会学研究 ,1998 年第 5 期 秦晖. “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下).社会学研究 ,1999 年第 3 期 秦晖. “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中).社会学研究 ,1999 年第 4 期 15 郭于华.民间社会与国家仪式.见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 16 黄树民.林村的故事1949 年后的中国农村改革 ,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4 年版 17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 18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19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年版 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基于 p 市一个农贸市场的调查研究 - 9 - 社会中的国家:过程事件分析方面的研究 学者们运用国家社会理论对二十世纪中国的研究,揭示出国家政权建设 在新中国实现了向基层社会渗透和资源汲取的非凡能力。但是在运用国家社 会分析框架研究时,或多或少都对国家和社会做了实体性、整体性的划分。这种 宏大叙事方式,忽略了现实生活中基层民众更生动的与国家的博弈。此外,以国 家和社会关系的研究过去的概念和框架是静态的,是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看作一 种组织结构的关系,实际上,国家和基层民众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实践过程而不 是一种静态的结构。 20为此持有这一主张的研究者采取“过程事件”的策略 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们力图通过对当代中国农村中国家与农民关系这种独特角 度的考察,来揭示这种关系中的种种隐秘,以期待更为准确地应用国家与社会理 论。 21 樊平通过对文本规则与生活规则的比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 是生活规则。基层政权作为一种政治秩序,是一个各种统治手段综合运用的调控 系统,生活规则才是它最本质的内容。村落权力运作的实质就是村落内生势力建 立生活规则以积极适应或消极敷衍文本规则的动态过程。 22 强世功运用“关系/事件”分析法研究了一起炕上开庭的乡村诉讼案例,得 出了“正是由于这些人(法官、当事人、村干部等)在每一个事件中的种种策略 性选择,我们的法律,无论是国家法还是民间法,才不再简单地是约束社会行动 的规则,而是人们在进行选择时可供利用的资源”的结论。 23 孙立平、郭于华以华北某镇的定购粮的征收为例,分析了在正式行政权力运 作过程中,权力的行使者将诸如人情、面子、常理等日常生活原则和民间观念引 入权力的行使过程之中,也即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现象。 24 应星讲述了一个西南水电站移民集体上访的故事,来展示弱者的声音是如何 在中国当代独特的社会权力运作机制中传达出来的。 25马明洁以北方某乡动员农 民种植“洋香瓜”和“官逼民反”过程为例,提出了“经营式动员”概念,指出 20 转引自何艳玲.西方话语与本土关怀基层社会变迁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研究综述.江西行政 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1 期 21 转引自何艳玲.西方话语与本土关怀基层社会变迁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研究综述.江西行政 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1 期 22 转引自郑卫东.国家与社会框架下的中国乡村研究综述.中国农村观察 ,2005 年第 2 期 23 强世功. “法律不入之地”的民事调解.见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24 孙立平、郭于华. “软硬兼施” :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2000 年 25 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年版 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基于 p 市一个农贸市场的调查研究 - 10 - 联产承包之后,乡村基层组织体制仍然具有相当强大的动员能力,这种动员能力 并不是一种固定的存在,而是在动员的过程中再生产出来的。 26 项飚在流动、传统网络市场化与“非国家空间” 一文中,通过对浙江村 的移民跨时段的流动研究,探究浙江村这一新的社会空间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在 移民、市场和国家三者的互动中,揭示移民流动对国家规则的重构,探究了草根 社会在日常生活中的策略对规则的构建。他指出,人们的策略并不必然与制度的 制定者或执行者互动,去修改规则本身;在现实中还大量存在另一种策略,绕道 而行,另辟蹊径。这种变化逻辑,在文本上不引起制度的任何改变,但它却使原 体制在运行过程的实施范围和影响效力上大打折扣,这种变化不直接体现在“规 则”上,而是反映在“结构”上,而结构上的变化又引起体制上的更根本的变化。 27 这些学者对社会现象的解释表现出基本相同的立场:坚持回到问题本身去解 读社会现象,引入策略行动者假设,通过“过程事件”分析,在实践中把握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本质,把国家与社会关系看作是一种过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不再像图片一样,是一些平行的、相互处于断裂中的种种可能的关系:要么相互 冲突,要么多元并存,要么相互作用,要么相互补充,而是像电影一样将种种可 能的关系连接为一个连续的拓扑空间。正是在这样一个连续的拓扑空间中,人们 所关注的事件才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事件链,一组“关系/事件” (relation/event,deleuze,1990) 28。 “正是在这种关系/事件的历时性分析 的路径上,我们才可能在种种权力关系的网络中,在组织运作场景的权力关系网 络的纽结上,在场景成员的选择、策划和行动中,在规定场景成员之行动的知识、 制度、行为习惯和利益中,在场景成员的选择与规定其选择的种种因素的互动关 系中” 29,来重新解读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扮演了并仍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这就注定了 国家与社会这一理论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学术界对运用国家与社会理论框架进行 研究时也提出了诸多批评,如将国家与社会做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处理,将国家 与社会整体化实体化的划分,在反思和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以事件过程研究方 法探究国家与社会在现实中的生动互动。在以上对国家与社会理论框架反思的基 础上,对运用国家与社会框架进行研究得出的研究结论可以追问的问题还很多。 26 马明洁.权力经营与经营式动员一个“逼民致富”的案例分析.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2000 年 27 项飚.流动、传统网络市场化与“非国家空间” .见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28 转引自郑卫东.国家与社会框架下的中国乡村研究综述.中国农村观察 ,2005 年第 2 期 29 强世功. “法律不入之地”的民事调解.见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基于 p 市一个农贸市场的调查研究 - 11 - 在社会转型时期国家和社会发生了怎样的互动,在承认国家遮蔽社会的前提下, 国家权力向底层社会的侵入,是一种单项的侵占,还是表现为跟为复杂的互渗? 而当国家权力缩小了控制范围、控制程度有所减弱、行事方式逐渐规范,这一过 程是如何发生的?是国家权力的主动收缩和退让,还是社会和国家互动的结果?在 新时期,随着国家权力的进一步上收,基层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国家与社会 的互动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基于 p 市一个农贸市场的调查研究 - 12 - 第二章 df 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df 市场的起步阶段 摆地摊:步入市场 30的第一步 p 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一个重要城市,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明显有 着单位制社会的烙印,在此生活的人们都受到了这种制度的影响,因此在东北老 工业基地转型的初期,生活在单位制背景下的人们明显感到了不适应。随着社会 转型步伐的加快,p 市的一些重要企业相继改革,大量人员纷纷离职回家。在最 初并无下岗一说,他们多是以“放长假”或“停薪留职”的方式离开工作岗位, 因此很多人还觉得自己能回去继续上班。但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 “放长假” 或“停薪留职”最终变成了彻底离开工作岗位,失去长久依赖的“铁饭碗” ,使 得这些人必须重新找工作,适应新的生活。在失去工作的最初阶段,很多人不知 道怎样面对,尤其是一些年龄在 30 到 40 岁之间的下岗失业人员。在面对必须重 新找工作的时候,多数是不能接受的,他们经常去找原工作单位,希望能继续上 班。然而随着下岗失业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多,国家推出了各种政策去应对这一问 题,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去完善。尤其是近几年各种下岗再就业培训机构的不断兴 起,国家和社会各界都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上下足了功夫。经过长时间的 宣传和教育,越来越多的下岗失业人员能够认清事实,接受下岗失业的现实,积 极争取再就业,希望早点解决下岗失业给他们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我原来是在粮库上班的,当时单位效益不好就给职工放了长假,刚开始的 时候单位每个月还给点生活费什么的,后来就什么都不给开了。我在家放了将近 一年的假吧,工资就给开了不到半年的,整个粮库就都被卖了,还上什么班,放 假都放家来了。当时找到粮库,也没啥说法,就给补了点钱,说是买断,以后单 位就啥也不管了。刚开始的时候没班上在家挺闹心的,也不知道以后怎么办。家 里还有孩子要上学,需要用钱,你说工作说没就没,能不上火吗?领完钱在家又 呆了近半年,街道就通知我去培训,说是下岗的都要过去,实际也没什么培训, 就是给我们讲了讲国家的一些政策,提倡我们自己能找到工作的就赶紧上班,别 在家耗着。培训完我在家想了挺长时间,老呆着也不是办法,孩子上学要用钱, 别的也用钱,就寻思找点活干,正好亲戚在早市 31摆摊缺人,我就合计着过去帮 忙,能挣点是点,要不需要用钱的时候还没处抓去。后来干时间长了觉得在那摆 30 本文中的市场指的是农贸市场。 31 这里早市就是 df 市场最初的经营方式。 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基于 p 市一个农贸市场的调查研究 - 13 - 摊还行,一个月挣的比上班还多,我就没去干别的一直在市场干到了现在。 ” 32 对于像 l 女士这样通过摆摊走进市场,进而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在 df 市 场中有很多,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在没了工作的情况下成为个体商贩的,尤其是在 90 年代初期,这时候在市场摆摊要比正常上班挣的多,因此多数的下岗失业人员 走进了市场,做起了商贩。这一方面能够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使他们能真正的 有事干,不在为下岗失业头痛;另一方面,这些人走进市场,壮大了商贩的队伍, 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 df 市场由最初的早市向正规市场的发展。 游击战:市场的初步发展 df 市场在成立的最初阶段是以类似于农村的集市一样存在, 后逐渐发展为早 市,每天都有固定的经营时间,夏天是早上四五点的时候开始,八点左右结束; 冬天是六点左右开始, 九点的时候结束。 它是由周围城郊的一些居民自发组成的, 由城管部门规定固定的地点,每天按点经营,城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由于当时 这个早市是以马路市场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经营地点处于居民区的中心位 置,加上商贩多住在周围城郊区,贩卖的商品多是自家园子生产的较为新鲜的产 品,因此很受这块居民的欢迎。同时,由于当时较为正规的 tx 市场 33离居民区 较远,去那买菜非常不方便,所以很多居民习惯于在家门口买东西,并希望这里 的早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