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t r a c t ab s t r a c t n o r t h e rn s o n g d y n a s ty h i s t o r i a n s i m a g u a n g w a s w e l l - k n o w n f o r t h e a g e s w i t h h i s g r e a t w o r k z i z h i t o n g j l 4 n , w h i c h i s k n o w n a s t h e l a n d c a n n o t d o w i t h o u t b o o k s , a n d s c h o l a r s c a n n o t r e a d b o o k s . z i z h i t o n g j i i n k a o y t c o n t r i b u t e d . i t p r o v i d e d a m o r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e x t e n s i v e a n d m e t i c u l o u s r e s e a r c h t o t h e f o r u m . r e f e r e n c e s t o h i s t o r i c a l m a t e r i a l s , fr o m t h e g e n e r a t i o n b e f o r e h i s t o ry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 o n t h e b as i s o f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 , f o r m i n g a r e fl e c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t i m e s . c o m p re h e n s i v e a n d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s e a r c h h i s t o r i a n , s i m a g u a n g r e fl e c t t h e r e s e a r c h i n t e g r i ty h i s t o ry a tt i t u d e o p e n e d t h e a n n u a l s ty l e fr o m m o d e m b o o k s a n d t a k e i n t o d i ff e r e n t d e d i c a t e d t o w a r f a r e , a n d i m p ro v e d t h e a n n u a l s ty l e b o o k s c o d i f i c a t i o n s y s t e m , c a n b e s a i d t o b e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t h e n o r t h e rn s o n g d y n a s ty h i s t o ry o f t h e g r e a t e s t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i n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s o n g a n d p o s t e r ity t h e c o d i f i c a t i o n b o o k s h a v e h a d a s i g n i f i c a n t i m p a c t .b e c a u s e o f t h i s , i n t h i s p a p e r , b a s e d o n t h e s t u d y o f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b e t w e e n t h e h i s t o ri c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o n g d y n a s t y a n d t h e b o o k, a n d t a p n e w p e r s p e c t i v e , i n a b i d t o b o o k t h r o u g h t h e i r p r o c e s s , t h e a r r a n g e m e n t h i s t o ry b o o k s c o m p i l a t i o n m e t h o d s a n d t h e c r e a t i v e a r e as o f r e s e a r c h . t h e a r t i c l e v a l u e w as as f o l l o w i n g : t h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s a m a j o r s u m m a r i z a t i o n o f t h e p r e d e c e s s o r s o f t h e b o o k , a n d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s i g n i fi c a n c e a n d m e t h o d o l o g y o f t h i s a r t i c l e . t h e fi r s t p a rt i s m a i n l y a b o u t t h e s i m a g u a n g s l i f e a n d w r i t i n g s , a n d j u s t h o w s i m a g u a n g e d i t e d t h e b o o k . p u r p o s e i s t o p r o v i d e t h e b o o k b a c k g r o u n d , c l e a r h o w s i m a g u a n g c o m p i l e d t h e s p e c i fi c p r o c e s s . t h e s e c o n d p a rt m a i n l y d e a l s w i t h t h e c o n t e n t . i t f o c u s e s o n t h e d i ff e re n t a c a d e m i c i d e as a b o u t t h i s b o o k , re s e a r c h o n t h e b re a d t h a n d i t s a r r a n g e m e n t o f c o n t e n t s f e a t u res . t h e t h i r d p a rt i s o n e o f t h e f o c u s e s o f t h e a r t i c l e . i t r e f e r s t o t h e c h a r a c t e ri s t i c s o f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o n g h i s t o ry a n d t h e r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h e t w o . t h e f o u r t h f o c u s p a r t m a i n l y re f e r s t o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i m p a c t s o f t h i s b o o k t o t h e s o n g d y n a s ty h i s t o ry 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n d i t s i m p o r ta n t h i s t o ri c a l v a l u e a n d s t a t u s . 1 1 ab s tra c t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i s a b o u t t h e g r e a t v a l u e o f t h i s b o o k t o i t i n c r e a s e d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v a l u e o f c o m p re h e n s i v e mi r r o r , o f t h e n a m e o f i c i n g o n t h e c a k e . ; o m p re h e n s i v e mi r r o r a n d i t wa s we l l wo r t h , ke y wo r d s : s i m a g u a n g z i z h i t o n g j i a n k , 4 0 y i v a l u e s t a t u s i i i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 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在不以 赢利为目的的 前 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专五 畏 n7 年 七 月29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 知 a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等切 解密时间: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 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内部 5 年 最长5 年, 可少于5 年) 秘密1 0 年 机密*2 0 年 ( 最长1 0 年,可少于1 0 年) ( 最长2 0 年, 可少于2 0 年)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 己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 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苦丈 名 7 夕月留日 前 一 一一 一 应 宣 一一 一一 一- 前言 资治通鉴考异 ( 以 下简称 考异 ) , 三十卷, 北宋司马光撰。 司马光 进 ( 资治通鉴)表言,其书于宋神宗元丰七年随 资治通鉴同奏上,是围绕 通鉴编撰的系列著作之一。 通鉴自 问世以 来,历代研究者不乏其人,但 很少有人注意到 考异 , 对 通鉴考异的历史价值及其在北宋考据史学上的 地位也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近代以 来,对 考异的研究多散见于 通鉴的研究论著中。专论的有 山东大学易民教授的 读 ( 通鉴考异) 札记三则 和华东师范大学蒋见元的 读 ( 通鉴考异) 。 易民的文章主要针对 通鉴所引之书进行了探讨,他不同意崔万秋、张 须、聂崇歧等所统计的数目,认为 考异所列参考书共有三百二十九种,其 中正史十九种,杂史、奏议、笔记、文集二百九十六种,碑志十四种。根据有 卷可查的书加起来有六千五百多卷。 此外,他还就 考异一书的史料价值及 其所反映的司马光的治史态度进行了探讨,认为 考异一书不但保存了大量 的宝贵史料,同时它又是校正某些正史的重要参考书。在谈及司马光的治史态 度时,他说: “ 总的说来司马光对正史是比较重视的,但不是一律看待,而是分 别对待;更不是盲目 相信.他并利用杂史,纠正正史。“ 从历史事实,到年 月的 错误, 都一一 加以 纠正。 ” 。 从易氏的论述中 可以 看出, 司马 光不但征引史 料十分广泛,而且他的治史态度也是一丝不苟的。 蒋文则对 考异所用的考证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计有反证法、推历 法、 推理法、 溯源法、 择优法、 常 识判断法、 存疑 法和其他方法 。 所谓反证法, 就是指在判断一史料的正误真伪时, 举出与此史料相反的确凿证据, 正所谓“ 不 得两全,则必一非” , 这是考证史料时常用的方法; 推历法就是利用历书对史 料所载的年月进行反复核算,找出差错,确定准确的日期;推理法就是指在证 据不足的情况下, 运用理性思维,结合有限的证据对史料作出真伪的判断;溯 源法就使进一步追溯到某些史料所从出的史籍,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成书背景、 o 易民: 读 ( 通鉴考异) 札记三则 ,山东大学报 ( 历史版) ,1 9 6 3 年第4 期。第5 6 - 5 7 页。 a 蒋见元: 读 ( 资治通鉴考异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8 1 年第2 期。 文中提到的“ 其 他方法,包括利用前人的考证成果、训释史文、校勘文字。 。( 东汉)王充: 论衡 语增 ,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年1 1 月第1 版,第3 4 5 页 前言 史籍质量作出分析和评价,以提高考证的准确性;择优法则主要着眼于石刻、 碑铭等非书面记载,从中择取其优于书面材料者;常识判断法是指在缺乏直接 证据的情况下,运用常识对有关史料进行定夺;存疑法是指遇到有的史料疑不 能判,只好并存以备异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很好的保存史料的方法,孔子有 言: “ 多闻朔 疑,慎言 其余,则寡犹。 ” 两存其说,这也是 考异在考证方法 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除了以上两篇专论文章外,其他对 考异的研究都附在论述 通鉴的 著作中,主要有张须的 通鉴学 、崔万秋的 通鉴研究 、岑仲勉 通鉴隋唐 纪比事质疑 、陈光崇 通鉴新论 、柴德庚 资治通鉴介绍 、宋衍申 等主编的 资治通鉴论丛 、王德保 司马光与 资治通鉴) 、王锦贵 司马光及其资治 通鉴等等。这些论著或以 考异所列之书为依据,对 资治通鉴所引的 参考书目 进行探讨; 。 或以 考异中所反映出的 考证求实的学术风格来探讨司 马光的治史观:。 又或直接探讨 考异所用之考证方法。 下面分述之: 以 考异为依据对 通鉴所引之书进行探讨的这类文章比较多。最早 对此进行专门 研究的是南宋的高似孙,他在 史略一书中,据 考异所涉 参考书,得出叹通鉴中所引援二百二十余家” 。其后马端临在 文献通考 中引用过此说。1 9 5 6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资治通鉴卷首 标点资治通鉴注 说: ,(通鉴所采用史料,除正史外,所采多至二百二十种。 ”近代以来,许多 学者对 通鉴 所引书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主要的文章有张煦候 通鉴学 、 陈光崇 ( 资治通鉴)论述 、 张氏 ( 通鉴学)所列 ( 通鉴引用书目 补正 、 柴德庚 ( 资治通鉴) 及其有关的几部书 、高振铎 ( 通鉴)参据书考辨 、崔 万秋 通鉴研究 ,以 及上文所提到的易民 读 ( 通鉴考异札记三则等等。 以 考异为依据探讨司马光的治史观的文章主要有仓修良 从 看司马光的求实精神 、王德保 司马光的史学观与 资治通鉴) 等。其 中,仓文主要从 资治通鉴的史料价值,司马光对农民起义的客观记录,司 马光针对史书中对某些历史人物的溢美之词和曲意回护进行批判等三个角度, 对司马光的求实精神进行了深入剖析:而王文则结合 考异对史书中某些曲 0 论语 为政 :新编诸子 集成 论语集解卷三,北京,中 华书局,1 9 9 0 年8 月第1 版,第1 1 5 页 0如易民 读 ( 通鉴考异) 札记三则 、张须的 通鉴学 、崔万秋的 通鉴研究 、陈光祟 通鉴新论 、 柴德庚 资治通鉴介绍等等,笔者将在正文中展开论述,在此不作赘言 .如仓修良的 从 ( 通鉴考异) 看司马光的求实精神、王德保 司马光史学观与 资治通鉴) 、王锦贵 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等 前言 笔的考辩, 对 通鉴较完美地继承古代史学直笔实录的优秀传统提出了赞扬, 指出了司马光严肃谨慎、考证求实的治史态度和“ 以 史为鉴”的治史观。 对 考异所用考证方法进行探讨的文章,专论的目 前来看只有蒋见元的 读 ( 通鉴考异 ,其他的都或多或少有涉及,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是笔者分析归纳学者们的论著所得到的结论。笔者从中深受到启发, 于是怀着对 考异的浓厚兴趣对其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通过研究,笔者发 现 考异 的成书与宋代考据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考异 不但对 资治通鉴 意义重大,对整个宋朝史学发展也有重要价值。 但是, 长期以 来, 考异都被 埋没在 资治通鉴的光环之下,学者们对 考异进行专门研究的很少,对 其历史价值进行全面、系统探讨的更是凤毛麟角。鉴于此,本文在立足于探讨 考异的成书与宋代考据史学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参考前人著述、挖掘新的 视角,通过对 考异的内容、历史考证方法以及它与北宋考据史学发展的关 系的分析 ,对 考异这本书的历史价值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由于笔者才疏 学浅,学识和能力所限,文章中好多问题尚未论述充分,故在这里敬请各位老 师批评指正。 第一章司马光与 通鉴考异 第一章司马光与 通鉴考异 第一节司马光的生平与著述 1 . 1 . 1 司马光的 生平 司马光 ( 1 0 1 9 - 1 0 8 6 ) ,字君实, 号迁夫,晚号迂史,世称谏水先生,陕州 夏县谏水乡人 ( 今属山西) 。司马光出 身于官宦之家,父司马池,字和中, 仁宗 时任天章阁 待制,以 清直仁厚闻聆天下, “ 人称其长者” 。 兄司马旦字伯康,以 父荫入世, “ 官 历十 七迁, 至太中 大夫” , 与司马光友爱始终。 司马 光从小 深受 父兄的影响,幼既聪明嗜学, “ 生七岁,察然如成人,闻讲 左氏春秋 ,爱之, 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 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又性不喜奢靡, 二十岁登科名, “ 闻喜宴独不戴花,同 列语之曰: 君赐不可违 ,乃替一枝” 气 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中进士甲科,此后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任奉礼 郎、同知谏院、翰林侍读学士、权御史中垂、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等。 熙宁三年,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司马光认为 “ 祖宗之法不可变” ,即 使要改革, 那也要稳妥, 他说 “ 治天下譬如居室, 敝则修之, 非大坏不更造也”, 因为“ 大坏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 由于坚决反对新法,与坚持变法的官员多有政见分歧,不得己,司马光遂自 请 外任,离开朝廷,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循请判西京御史台,从此居住洛阳 达十五载。 司马光居洛阳期间发奋著 资治通鉴 。神宗元丰五年, 通鉴尚未完成, 司马光这时却不幸身患风疾, “ 疑且死” ,于是作 遗表藏之于卧下,自 言曰: “ 元丰五年秋,吾言语涩, 疑为中风之候。 恐朝夕疾作, 碎然不救, 乃豫作 遗 表 ,自 书之,常置卧内. 侯且死,以 授范尧夫、范梦得,使上之。 ” 幸病愈, 得以 续其志。 元丰七年十一月, 资治 通鉴 终于完成, 与 通鉴考异同 奏上。 神宗看了非常高兴,加司马光资政殿学士。 哲宗即位,高太后秉政,司马光被诏回朝,拜为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皇帝 ( 元)脱脱: 宋史 ,列传第五十七司马池传,北京, ( 元)脱脱: 宋史 ,列传第五十七司马旦传,北京, 脱脱: 宋史 ,列传第九十五司马光传,北京, 司马光: 遗表 , 全宋文 ,成都,巴蜀书社, 中华书局,1 9 ”年n月第1 版,第9 性 洲 ) 5 页 中华书局.1 9 9 7 年 1 1 月第1 版,第9 9 0 6 页 中华书局,1 9 9 7 年 1 1 月第1 版,第1 0 7 5 7 页 1 9 9 2 年7 月第1 版,第5 1 2 页 第一章司马光与 通鉴考异 以其年老体弱,特令其免朝觑,许乘肩舆,三日 一入省。次年拜升左仆射。此 后在短暂的任期内, 他尽废新法,史称 “ 元枯更化” 。元枯元年九月,在耗尽了 毕生心血之后,司马光病逝,享年六十八,谧号文正,封温国公。 司马光一生孝友忠信, 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焚物澹然无所好, 龄学无所不通。 史书上有这样一个有意思的记载: “ 司马公居洛。 作地室坠而入, 以避暑热。故蜀郡作高奄以为戏也。北京留守王宣徽,洛中园宅尤胜;中堂七 间,上起高楼,更为华侈。司马公在陋巷所居,才能 ( 花) 风雨;又作地室, 尝读书于其中.洛人戏云: 王家钻天,司马家入地。 ” 。 对此, 司马光一笑了 之。 王夫之尝言曰:“ 论人之衡有三:正邪也,是非也,功罪也。正邪存乎人,是非 存乎言, 功罪 存乎事。 三者相因, 而抑不必于相值。 ” 司马光一生为人小心谨 慎,既不妄取于人,亦无力施舍讨好于人,堂堂正正, 踏踏实实,以这样的修 为撰就 通鉴和 考异 , 无愧为史学名家矣。 1 . 1 . 2 司马光的著述 司马光一生在政治上保守,在学术上却成就很高。作为我国历史上出类拔 萃的史家之一,他的一生著作甚多。 关于司马光之著述, 宋史 艺文志著录的有三十七种: 苏轼 司马温公 行状记载的有二十三种,并称 “ 其文如金玉谷帛药石也,必有适于用,无益 之文,未尝一语及之” 。 黄宗羲 宋元学案载司马光有文集八十卷, 其他著 述二十种, 五百余 卷; 而到纪购 等编辑 四库全书时, 司马 光流 传下来的 作 品还有十六种,计四百五十七卷。 它们是 温公易说 六卷、 书仪十卷, 类 编四十五卷, 切韵指掌图二卷,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 资治通鉴考 异三十卷, 资治通鉴目 录三十卷, 稽古录二十卷, 通鉴示例一卷, 家范十卷, 法言集注十卷, 潜虚一卷, 微言一卷, 谏水记闻 十六卷, 续诗话 一卷, 传家集八十卷。除了四 库所载的十六种之外,巴 蜀书社 1 9 9 2 年出版的 全宋文 里还收录了司马光的 史刻 、 迂书 、 疑孟 等论著及上疏、奏议若干。 司马光从年轻时就爱好史学,曾自谓曰:“ 又好史学,多编辑旧事,此其所 。( 清)顾栋高: 司马温公年谱 ,中 州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2 月第t 版, 第1 8 7 页 .( 清)王夫之: 宋论 ,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4 年版,第1 3 1 页 .( 宋)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 , 苏轼文集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3 月第1 版,第4 9 2 页 .( 明黄宗羲: 宋元学案 ,北京,中华书局,1 98 6年 1 2 月第1 版,第2 7 8 页,卷七沫水学案文中按语 第一章司马光与 通鉴考异 长也。 ” 他 “ 每患 迁、固以 来,文字繁多,自 布衣之士, 读之不遍,况于人主, 日 有万机, 何暇周览?” . 于是“ 史记之外, 参以 它书, 龄七国兴亡之迹” , 撰 通志八卷以 献宋英宗。 通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下迄秦二世三 年,即后来 资治通鉴的前八卷。此书进后引起英宗重视,于是 “ 英宗悦之, 命置局秘阁, 续其书” 。 司马光从英宗治平三年( 1 0 6 6 年) 开始奉命编写 通鉴 , 一直到神宗元丰七年 ( 1 0 8 4 年) 才宜告完成, “ 至是, 神宗名之曰 资治通鉴), 自 制 序 授之, 伸日 进读” 。 通鉴纪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 公元前4 0 3 年) ,下迄五代周世宗显 德六年 ( 公元9 5 9 年) , 历1 3 6 2 年, 凡二百九十四卷. 如果除去司马光编写 通 志 的一段时间不算, 也花了十九年的时间。 十九年间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 研 精极虑,穷竭所有,日 力不足,继之以夜” ,几乎将全部的精力投到这部书上, 这才成就了 通鉴在历史上不凡的地位。历代学者对 通鉴的评价都很高。 王应麟说 “ 自 有书契以来,未有如 通鉴者” ,王鸣盛也认为 “ 此天地间必不 可无之书, 亦学者 不可不读 之书也” 。 。 近人金毓献 在 中国 史学史一书中 对 通鉴评论道: “ 试取其书观之,无一语不出于 史 、 汉 ,而无一处全袭 史 、 汉 ,非特前汉为然, 全书无不如是, 所谓剥肤存液,取精用宏,神明 变化,不可方物者, 非 通鉴一书不可以当之,此所以为冠绝古今之作也。 ” 可见 通鉴在学者心目中的崇高历史地位。 司马光在 进资治通鉴表中记述,自己在编纂 通鉴时, “ 又略举事目, 年经国纬,以备检寻,为 目录三十卷。又参考群书,评其异同,伸归一途, 为 考异 三十卷” 。 可见, 与 通鉴编修同时或稍后, 司马光还围绕 通鉴 进行了一系列的编辑工作。诸如 通鉴考异 、 通鉴目 录 、 通鉴释例 、 通 鉴节要 、 通鉴举要历等,这些都可视为 通鉴编年工程不可分割的部分。 在 通鉴之外,连续编纂出一系列辅翼之作,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司马光的重 大发明,是对古代史学的一大贡献。 司马光除了史学成果外,其他学术成就也颇丰硕。他 “ 博学无所不通,音 .c 宋) 司马光: 上始平公 述不受知浩启, . 全宋文 第二十八卷, 成都, 巴 蜀书社, 1 9 9 2 年7 月第1 版, 第 3 6 3 页 .( 宋)司马光: 进资治通鉴表 , 全宋文卷二十七, 成都,巴蜀书社,1 9 9 2 年, 月第1 版, 第5 1 7 页 .( 宋)司马光: 进通志 表 , 全朱文卷二十七,成都,巴蜀书社,1 9 9 2 年7 月第1 版,第5 0 8 页 0 宋史 :( 元) 脱脱/ 撰,列传第九十五司马光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年1 1 月第i 版 .( 清)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 ,卷一百气资治通鉴上续 左传 ”条,北京,中国书店,1 9 8 7 年版 第一章司马光与 通鉴考异 乐、 律历、 天文、 书数,皆 极其妙. ” 。 现存的 司马光文集八十卷, 其中 有 赋一卷三篇,诗十四卷。司马光的散文以 谏水纪闻著称。其他散文著述多 见于 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和 全宋文里。 刘漫堂 麻城学 记曰: “ 温公之学, 始于 不妄语, 而成于 脚踏实 地。 ” 。 笔 者颇赞同这一观点。无论是像 资治通鉴那样的史学巨著,还是诸如 通鉴 考异这样的精细考证之作,乃至他的诗歌、散文无不给人以严谨、踏实的感 觉。 “ 学者所以 求治心也” , 司马光很好地遵守了自己 做学问的原则。 第二节 通鉴考异的成书过程 1 . 2 . 1 司马光编写 通鉴考异 通鉴考异是司马光在编撰 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完成的,得以 与 通 鉴一起进献给宋神宗。其具体的成书过程虽然不可考,但通过司马光自己和 他人对这本书的记载,我们可以 推断出一二。 司马光在 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自己在编辑 通鉴的同时, “ 又参考群 书,评其异同,伸为一途,为 考异三十卷” 。可见, 考异的编写与 通 鉴是同步的。 通鉴的编撰是分三步进行的。第一步是搜集资料编作从目;第二步是 对丛目的材料进行裁定,择其详尽者用之,重新编写,做成长编;第三步则由 司马光根据长编所载,考其异同,删其繁杂,修改润色,订为成稿。其中取舍、 是非评论都出于司马光一人。这三步联系紧密,目 标明确,各有重点。 第一步,搜集资料编作丛目。这一阶段主要是广征博引,史料要求尽可能 多而求精在其次,所以这一阶段与史料的考订联系不大。但是毕竟是 通鉴 和 考异的编辑基础,其作用不可小觑。 第二步,长编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对从目 所搜集的史料进行初步的归纳整 理、分类编辑。经过初步处理的史料,不仅歧异甚多,而且真伪难辨.以正史 为例, 对一事的记载多分见于多处,而纪、表、志、传等所记又往往互有异同。 通鉴以 编年纪事, 一事一出, 不能模棱两存。 但正史之外, 其他类史籍“ 简 犊盈积,浩如烟海” ,其中不免有不实之处,出现抵悟、差谬的情况不可避免。 0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 , 苏轼文集 . 宋元学案转引,第3 4 7 页 . 司马光: 迁书, , 全宋文第2 8 册, ( 第二册)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3 月第1 版,第4 9 1 页 成都,巴蜀书社.1 9 9 2 年8 月第 1 版。第5 5 4 页 第一章司马光与 通鉴考异 司马光欲整合众说融于一炉,就必须对史料进行鉴别和考订,以决定取舍。这 就是考异工作。其具体做法,司马光在与范祖禹论修书时讲的很清楚: “ 其修 长编时,请据事目 下所该新旧纪、志、传及杂史、小说、文集, 尽检出一阅。 其中事同文异者,则请择一明白 详备者录之。彼此互有详略,则 请左右采获,错综锉次,自 用文辞修正之,一如 左传叙事之体也。此并作 大字写。若彼此年月 事迹有相违决不同者,则请选择一证据分明、 情理近赞得 实者, 修入正 文, 余 者注于其下, 仍为 叙述所以 取此舍彼之意。 ” 。 若把以上司马光的做法归纳一下,就是首先对丛目的史料进行全面的审查, 有所取舍; 然后再对不同性质材料的处理按照辨别是非曲 直、 注重事理的原则 或全舍、或取一舍一、或两全,其过程和结果就被记录下来。这一阶段应该是 考异成书的关键时期。 待到第三步,司马光根据长编所载,在吸收长编考订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 修改润色, 删定成稿。这里的成稿就不止只是 资治通鉴一部书了,还应当 包括考订史料的结果一 通鉴考异 。可见, 考异的成书是经过司马光日 积 月累、反复考证才编成的,它是司马光博采众家之说,详辨史料真伪,谨慎进 行取舍, 最后才完成的考订成果。 对此, 四库提要 评价说: ,(光) 旁搜博引, 抉摘幽隐,择可信者而从之。有旧史所不详者,亦必参互考证而明其所以姻疑 之故。既著其文于 通鉴本弃取之意,辩论而折衷之,使读者晓然于记载之 得失是非,而不复有所岐惑, 千古史法之精密,实无过于是者。 ” 综上,司马光编撰 资治通鉴时 “ 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赎盈积,浩 如烟海” ,对于这些庞杂的史料,司马光又 “ 抉择幽隐,校计毫厘” ,进行了大 量认真细致的 考证 鉴别, 并把这个过程记录了 下来, 写成了 通鉴考异 三十 卷,以说明 通鉴史料取舍之意,这是司马光的一种创造。 1 . 2 . 2 考异原文被散入 资治通鉴中 通鉴考异原来系单行本,凡三十卷,与 通鉴同时奏进, 相铺而行, 后来胡三省注 通鉴才把 考异散注于 通鉴正文之下. 胡三省, 字身之, 台州宁海人( 今浙江宁海) , 生于南宋理宗绍定三年( 1 2 3 0 ) 卒于元成宗大德六年 ( 1 3 0 2 ) 。他二十七岁中进士,南宋灭亡之后隐居不仕,闭 门注 通鉴 ,前后三十年终于成编。 m 司马光: 答范梦得书 , 全宋文卷二十八,成都,巴蜀书社,1 9 9 2 年7 月第1 版,第4 3 0 页 第一章司马光与 通鉴考异 胡三省在其书自 序中言, 从幼年起便受到家庭的影响, 喜欢读 资治通鉴 。 登第后开始收集资料,仿照唐代陆德明 经典释文的方法,作了九十七卷的 资治通鉴广注 ,不幸的是因遭蒙古灭宋的战乱,原稿丧失了,后来又不得不 重新作起。从前的 通鉴广注是单行本的,重作时 “ 始以 考异及所注者 散入 通鉴各文之下;历法、天文则随 目 录所书而附注焉凡纪事之 本末, 地名 之 异同 , 府县建 置离合, 制度 之沿革损益, 悉疏其所以 然” 。 。 可见, 胡身之始将 考异之文散于 通鉴原文之下,这样就使 考异后来成了 通鉴不可分离的 一部分。 对于胡氏的这种做法, 研究者看法不一。王鸣盛认为将 考异散于 通 鉴原文之下对于读者来说是有好处的,那便是省去了再看另一本书的麻烦, 但是,这种想法和做法是 “ 懒散”之人才会有的,正如他在书中所言:叹胡注) 全书皆未必有遗漏。 或谓陆德明 经典释文后人散入各经注疏,遗漏甚多。 故单行本足可贵。 考异散入既无遗漏,则单行本徒为赘洗。予谓不然,古人 著述当留 其真面目 , 方见古人苦心。 只因 后人即 懒惰又急躁, 故欲省两读, 胡 氏 散入诚便。 吾特爱 单行本。 ” 。 李宗侗则认为胡氏是 通鉴的功臣: “ ( 胡氏) 对于温公著书之用意,尤能明其要处,世称 通鉴之功臣,亦若颜师古之于 汉书 。 ”。 笔者认为将 考异散入原文注中, 对于读者来说固然方便,但对专门研 究而言,单行本是不可少的。因为胡注固然精良,但由于其将自己 对 通鉴 原文材料的注释和 考异原文放在一块,容易造成混乱, 这多少会影响到研 究者对史料的选择与评断。所以,笔者倾向于读单行本。 .( 宋)司马光: 资抬通鉴 ,( 元)胡三省/ 音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资治通鉴序 .(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 榷 , 卷一百“ 通鉴 考异” 条, 北京,中国书店, . 李宗侗: 中国史学史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 9 8 4 年 1 0月第 1 版,第 1 9 8 7 年s 月第1 版所附 新 1 9 8 7 年8月第1 版 1 2 5 页 第二章 通鉴考异的内 容 第二章 通鉴考异的内容 第一节 考异的史料来源 2 . 1 . 1 关于 通鉴考异所涉及参考书的几种说法 关于司马光编写 资治通鉴 ,到底引用了多少书,至今说法不一。学者们 根据 考异所列书目 所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现列举一二。 最早谈到 通鉴史料来源的是司马康。他说: “ 我公 ( 司马光)以纯诚粹 识,不懈昼夜,久乃成就之。其在正史之外,而又以博约之。楚汉事则司马彪、 荀悦、 袁宏,南北朝则崔鸿 十六国春秋 、萧方等 三十国春秋 ,李延寿书 虽无表志可观, 太清记亦时有足采者。 建康实录犹部而下无讥焉。唐以 来裨官野史,暨夫百家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碑褐、行状别传,幸多存而不敢 少忽也。 要是柳芳 唐历为最可喜。 ” 。 对 通鉴所引用的参考书进行专门研究的是南宋的高似孙。他在 纬略 卷十二中说: 叹通鉴采正史外, 其用杂史诸书凡二百二十二家。 ” 并在 史略 中列举了详细的书目 。 史略卷四 通鉴参据书云: “ 司马公 通鉴 ,今人 但以 为取诸正史, 予尝穷极 通鉴用功处,固有用史、用志传、或用他书萃 成一段者,则其为功切矣,其所采取亦博矣。乃以其所用之书,随事归之于下, 凡七年而后成, 通鉴中所引援二百二十余家。 ” 清朝胡元常根据 通鉴考异所列书名,作 通鉴引用书目 考 , “ 凡得二 百七十二种, 惟文集 则不列 其目 ” 。 胡氏 所考分正史、 编年、 伪史、 杂史、 起居 注、故事、职官、杂传记、地理、小说、类书、兵家、历算十三类。书名前列 作者姓名。胡氏还据 新唐书和 宋史两 艺文志列明卷数,使后学参 考更加方便。 近人崔万秋著 通鉴研究 ,据 通鉴考异中所见之书名 ( 正史除外) , 按其引用先后顺序,列成书目,凡二百五十三种,加上正史十九种,共计二百 七十二种,与胡元常所考数目 相同。但崔氏 所列包括文集在内。 张须作 通鉴学 ,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他以 通鉴考异所列书名为 ( 南宋)王应麟: 玉海 ,卷四十七 资治通鉴条引 ( 清)胡元常: 新校资治通鉴叙录 ,光绪十四年本 资治通鉴考异所附 1 0 第二章 通鉴考异的内容 主,兼及 通鉴正文所引之数,列成目 录,分为十类,总计三百零一种。这 个数字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家的统计, 而且对各类史料进行了说明, 使人们对 通 鉴史料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后来陈光崇对张氏之说进行了再审查,得出张 氏所列实为二百九十六种。 于是他在此基础上又订补各书,共计六十三种, . 如 果再加上张氏 所列二百九十六种,实得三百五十九种。 除了以上众家之外,还有李裕民参考诸家之说,加以考证提出 通鉴所 引书有三百五十五种。其中 正史二十五种、编年三十一种, 谱录十一种,别史 五十六种、杂史七十三种、霸史四十一种、传记四十二种、奏议三十五种、地 理十 三 种、 小说十 六种、 诸子十二 种。 。 以 上诸家所列数字虽然不同, 但已 足够 说明司马光在修书时“ 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犊盈积,浩如烟海,抉摘幽隐, 较计 毫 厘” 了。 2 . 1 . 2 通鉴考异所涉及参考书之我见 关于 通鉴到底引用了多少书,笔者以为以上的统计结果,或多或少的 存在疏漏,仍有可商榷之处: 一则遗漏:如高 似孙将 唐列圣实录凡二十世,只列一目。经仔细检看, 连正史亦不全,如遗落了 北齐书 . 二则重复:如崔万秋将 李司空论事与 李绛论事集同书异名,不当 复列。 三则篇名误作书名: 如 石勒载记 、 刘聪载记等皆 系 晋书中篇名, 南凉春秋也是 十六国 春秋书内 之篇,不应作书名列出。 四则错误甚多: 像 太原仓杂记 、 故吴越五王行事等,均属误读 考 异上下文而错列。无实据。 五则概念混乱: 既列 唐实录 , 后面不当复列唐朝列帝实录。 类似者不少, 故显得比较粗疏。 笔者以为,各家统计的书目出现差异,一是对书目的认识有分歧,造成那 些书应否列入意见不一致;二是统计的方法不相同,忽略了一些书籍。而要想 考察出 通鉴引用参考了 多少种书, 统计出 准确数字是极困 难的, 有的 书籍, 通鉴正文中既未说明,在 考异中又未出现,如记述战国时期历史肯定 。 李裕民: 四库提要订误)( 曾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5 年9 月第1 版 .( 宋)司马光: 进资治 通鉴表 , 全宋文卷二十七,成都,巴蜀书社,1 9 9 2 年, 月第i 版, 第5 1 8 页 第二章 通鉴考异的内容 使用了 战国策 ,却无迹可寻,无据可证,只能凭想象,却难一一列出书目. 鉴于此,笔者以为,只有澄清一些认识,才能比较准确的估算出 通鉴参据 书大致数量: ( 一)既云 “ 参据书目” ,那就应该包括参考书、引用书两类,可能有的书 记载的史事未被采用,但是司马光提及该书或相关内容,说明他确实参考过, 注意列出为是。 ( 二)史书的 注文,是此前注释家研究该史著的成果, 对其内 容具有说明 补充的作用, 往往超出本书之外引据了另一些史学著作,如裴松之注 三国 。 如果参考引用了这些注文,理应将其列出。以往研究者都未列诸家之注,似应 视之为独立成果,作一种专书对待为宜。 ( 三)划清范围,即诸家前面曾提出的,一是 考异三十卷中出现的书 目,二是 通鉴正文、包括史论中引用的书目。但要注意引用某家史论,要 知出自哪一种史著。 ( 四)既列书目 ,则篇名从书,以免篇名、书名同列造成混乱。 ( 五)同 一种书,司马光曾经参据过不同的版本 ,这也要注意. 总之,不管司马光编辑 通鉴引用了多少书,也不管诸家对此是怎样考 证的,我们都应该肯定,司马光引用史料都是非常谨慎的,其于精小细微之处 亦不敢怠慢。 正如张熙侯在 通鉴学中所说: “ 其于史料也,搜之欲其备,而 辩之欲其精。其求备的态度,乃至以石刻之微,苟刻取之以证年月决然否者, 则必取焉,其著于竹帛者亦可知也。其视天地间,凡有文字处,皆为史料” 。司 马光对待史料如此谨慎,那么,在具体的考证内 容上, 考异又体现了司马光 那些独到之处呢?下面部分将详细论述之。 第二节 通鉴考异的考证范围 2 . 2 . 1 考证时间和人事兼及地理与天文 考异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地理、天文、 时令,都有所考订。但因为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所以考证时间的 特别多。司马光在 答范梦得书中对长编的系年问题作了规划: “ 请且将新、旧 唐书纪、 志、传及 统纪补录 ,并诸家传记小说,以 致诸人文集, 稍干时事者,皆须依年月注所出篇卷于逐事之下,实录所无者, 第二章 通鉴考异的内容 亦须依年月日 添附。 无日 者,附于其月之下,称是月;无月者,附于其年之下, 称是岁; 无年 者, 附 于其事之首尾。 ” 。 考异对时间的考订大抵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考订时间的依据主 要是 长历和 唐历两本书。但笔者认为,司马光在考订史实时虽然较多 的引用柳芳的 唐历 , 但并不是一味的盲从, 而是有比较鉴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阿勒泰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 2025 年小升初石家庄市初一新生分班考试英语试卷(带答案解析)-(外研版)
- 2025 年小升初沧州市初一新生分班考试语文试卷(带答案解析)-(人教版)
- 2025年温暖冬至活动主题方案5篇
- 辽宁省沈阳市虹桥中学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社区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班课件
- 促销策划合同范本
- 银行续签贷款合同范本
- 建筑公司会计合同范本
- 社区护理中风课件
- 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
- 学校幼儿园消防安全风险自查检查指南
- 政府利用短视频平台宣传政策的成功案例分析
- 非煤矿山危险和有害因素之中毒和窒息
- 船员劳动合同
- 2024年中国人寿:养老险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知识产权风险预警项目分析报告
- 南城一中高三年级工作计划
- 污水处理设施运维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围术期高钾血症的识别与救治
- 微信点餐系统小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