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起诉.pdf_第1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起诉.pdf_第2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起诉.pdf_第3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起诉.pdf_第4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起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独创性声明 吐垄 的学位论文 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 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其他研究者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生垄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政法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并制作光盘,学校可以公布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学校同时有 权将本学位论文加入全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保密的论文在解 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吐垄 导师签名 日期:沙7 4 形 ,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起诉 ( 硕士论文摘要) 专业;诉讼法学 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学 作者姓名:叶莹 指导教师;王俊民教授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必须采取楣应 的控制措施,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中应当针对未成年犯罪嫌 疑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殊性,从有利于其教育、挽救和改造的角度出发,尽 量收缩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打击面,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采取更为宽松的不起 诉标准,扩大未成年人相对不起诉制度的适用。本文旨在通过背景研究、比较借 鉴、价值论证、理论梳理和困境总结,提出构建一个有别于成年人犯罪嫌疑人的 扩大的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起诉制度。 本文的分六个部分展开论述。 导论部分。通过对我国未成年人起诉在理论、制度和实际中存在的弊端的归 纳,指出选择建立我国未成年人相对不起诉制度的目的和具体思路。 第二部分,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起诉制度的研究背景。本章从对未成年人犯 罪起诉模式考察入手,对我国未成年人相对不起诉制度现状进行概述。以及阻碍 我国来成年人相对不起诉制度完善的障碍,指出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观念落 后、不起诉适用率的人为限制、未成年人犯罪严重性增强、对未成年犯帮教措施 单一等几个方面。 第三部分,未成年入犯罪相对不起诉价值取向。对在未成年人开4 事诉讼程序 中扩大相对不起诉起诉制度的意义进行探讨,力图从真正体现惩罚与宽大相结合 的刑事政策理念层次探究完善该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我国在未成年人案 件中建立扩大的相对不起诉制度的现实基础。并对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起诉各国 立法与司法进行比较。文章在未成年人不起诉的时代背景下,分别从联合国相关 2 规定和各国立法与司法的比较两方面来阐述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起诉相关制度, 综合国内外司法实践经验,力求对我国未成年人相对不起诉制度的完善与构建之 借鉴。 第四部分,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起诉制度若干理论问题研究。本章对我国未 成年人犯罪相对不起诉的存在理论上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首先从起诉法定主义 与便宜主义、近代刑罚目的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采取保护优先主义的原则、 公共利益考虑和现代刑事政策五个法理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再采用比较的方 法通过对暂缓起诉与相对不起诉的比较,对未成年人犯罪暂缓起诉进行评价。指 出了在我国建立未成年人相对不起诉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五部分。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起诉制度的构建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分 析,是本文的重点章节。笔者从未成年人相对不起诉适用条件、制约机制和案件 不起诉后的帮教制度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起诉制度的建 议。 最后即文章的结语部分再次分析了构建未成年人相对不起诉制度紧迫性并 对其制度建设前景作了整体瞻望。 关键词 未成年人、相对不起诉制度、处理措施、制度构建 o n 也e p r o c e s s i n gm e c h a i l i s mo f 也em i n o r r e l a t 如e n o u e p r o s e q 【u i ( 1 h ea b s t 陷c io fm a s l e r i a 嘣c i e ) s p e d a l i 锣:p r e d u r a ll a w s t i l d yd i r e c t i o n :洲n a lp 瑚e d i u 宅 a l 坩帕r :y ey i n g t u 幻r :w a n g 如m i n i 他s 明t l y ,o wc o u m r yi sb e i n gi nt h e c i a l 仃a 匝塔m o np e r i o d t h em i i l o fc l i n 他 i 锨ea s 吼髓e st l l e 订咖o fe s c a l 倒i o n s ow es h o u l dt a k et h cn 璩a 吼i r e st or e d l l c et h e m i n o rc r i n t h ep r o s e c u t i n g 龇m e ys h o l l l d 地d l i c ca t t a c ks c o p co ft h eu n d e r a g e c r i l r l i n a ls u s p e c t 8 f 缸骶p s i b i e ,懿p 趾d st h em i n o rr c l a t i v en o l l ep r o s e q l l it om a l ( e m o 缸dm o y o m l gp e o p l en o t t e 届也e 臼i a ls t a 铲i nt h e 仞m i 删p r 0 吼蝣呱 t a k i n g8 ( i v 锄t a g eo f e d u c a :【i o n ,r e 嫡e 、试锄dr e f o 皿n b 沁m o f j u v e n i l e s p a r t i c l l l a r i 哆 i n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锄d 也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i t 1 l i s 棚c l e 啪b e 枷i d e d i n t o s i 】【p a n s t h e p a r to f p 自c e :w i m 血ee x p 坞s sa _ b u o f b r i n ga na c c u 鞠t i o na 鼍乒i i n s tm i n o r m a k es u 他t h ei n t e l m o no f e s t a :b l i s h i 】唱也em i n o fr e l 撕v en o l l ep r o s e q l l is y s 胁i no c o m l n 孓 t h e 舢n dp a r ti st h eb a c k 掣o m do f 聆潮r c b i n gm 钟札l i s mo ft b em i n o r 旭l a 廿v en o l l ep r o s e q l l i t h i s c h 毫【p t e rd e s c r i b t h ep 湖ts i t i l a 蛀o n 柚dt h e c h 鼬c c e d s t i c so ft h em i n o r 佗l 鲥v e l i ep s e q l l ii no mc o u n 缸y ,伽u g ht h e a m i n a t i o no nt h e u ep r o q l l ip i 吡咖o fm i n 盯a i n l i n a l 。a n d “c 枷e so nt h e a n a l y s i so ft h eg r e a td i 伍c 州i n 鼬c 吐n gt h ep f o c e s $ i n gm h a n i 蛐o ft h em i n o r 坞l a t i v e u e 即q 心椰c h 鹊b 洲i d e a ,硎f i c i a ll i m o f 加n ep r o 蚓孤, m o 地锄dm o a g g m 枷o no fm em i l r 甜n i i n a is i t i l a l i o n ,ds i r n p l i f i c a 主i o no f 勰s i s t a l 啪柚d e d 吼t i m e a 飘鹏a n d f o r 札 1 k t h i 埘p a n i sd e v o t e d t o t h ev a l o f 血e m 劬rr e l 娟v e n e p r o 蹦l u i t 吐日p t e r 舳矗l y 盈船t h es i g n i 丘m e l h en e 船i 锣a n df h ef e 鼬i b i l 时o f 敢t e n s i v ct h e m i n o r 删v en o u ep 刚h 赋i tc o m m l e st h e 坤谢c 如忸l 枷明a n di t1 a y b m o 撑铷叩h a s i so nt h ec 0 衄p a d s o n 鼬n g 也e 删。地t h e u ep r o 跚:q l l i 毋蜘a n d j l l d i c i a ip f a c t i c e ,t o l 舢s 咖e i h i n g u f i l l 丘c 髓也锄t o i m 删v eo l l rs y s t e i no f n e p r o s e q l l i t h ef o u r t hp a r ti n 灯o l u s m et b e o r y m e c b a n i 如o f t h em i r 地l a t i v en o u e p s e q u i ,i n c l u d et h el e g a ld o c t r i 北龃dm o 坞铡o md 0 删t h 8 tb r i n gak w 鳓i t 她面n s t m e o 地,1 h em o d 咖p 毗p o 船t h e o r yo fp i m i s h m t ,也ep f i 嘶t yp r o t e c t i p r i n c i p l ei np r o c e 鹳i n gt h en o 啪i g ec r i m i n a l ,t h ep u b l i ci n t e 弛s tc o 珊i d a 谢a n dt h e c r i m i n a lp o l i c y 趾d o n a n dc o m l 斌e d w i m t h em i n o r l a l i v e ep r o 鼢咂,t l 把 m i n o rp d g q ,o n e dp s e c u 丘o ni se v 面u a t e d s ot h e 阳h a v eb e e nt h ef i i l l d 眦l e n 饥l 凼i e sf o re 姐b i i s t l i n gt h ep r o c c s s i i l gm e c h a l l i s mo ft h em m o rf e l a t i v en o i l e p r o q 1 1 i i i l o l l r c o u 珊啊 t h ef i f i hp a r tb 勰e do na :b o v ee a c hc h 獭t h e s c 、,髓p a r tp m p o st h ec o m p l 毗 n c e p 位0 nf o rt h ep r o c e s s i n gm h 姐i s mo ft h em i n o r 阳h 1 瞳v en o l l ep r o s e q l i i 五m t h ea 雄) e c t so f 印p 】i c a b l e 咖d j 石,t h e 鲫p e n ,i s i o n 锄d 埘;n i c t i m e c h a n i s ma n d 髂s i s t a n 锄dc d u c a 垃s y 或鼬,e c t s o ,i t i s 也e k e y p a r t t h e 妇p a r t p a y s m o 坞a t 删o n t o l l z g 乩t 删蚵f o r o o n 蚰1 蝇t h e 即c e s 曲唱 m h a l l i 锄o f t h em i n o r 糟l a :【i v e l l ep r o q ma i l df 妇a s t si 协f i | t i h e k e y w o r d s :m em i n o r ;增i a t i 代o l l ep m s e q u i ;p m c 铭s i 唱m e t h o d s s y s t e m n s h c t i o n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起诉 导论- 诉与不诉的博弈 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一起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公害,成为 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如何处理,不仅关系到未 成年犯的前途,而且还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其意义远远超出事件本身。对未 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认识程度决定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的指导理念,而未成年人刑事 诉讼的指导理念决定了宋成年人刑事诉讼制度的原则方式、具体做法。我国虽然 也承认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及客观因素对引发犯罪的消极影响,对未成年人刑 事案件也提出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但结果是以对未成年犯罪人科以刑罚而 告终。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国家尚未从法律规定诉讼制度上具体体现和根本落 实对未成年人的救助和保护职能作用。 如何针对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及思维阅历等特点。采取有别于成年人犯罪案件 的独特处理方式,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法律理论与实践部门广泛研 究的课题。在这个问题上,不难发现,无论是从立法,还是从司法实践的角度, 我国处理未成人犯罪的重点一直都放在了审判阶段。不可否认,根据未成年人的 生理及心理特点,通过寓教于审的审理方式对于促进未成年人悔过自新、认罪伏 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的单调性和局限性。 将未成年人交付审判使其受到相应的刑罚处罚,难以实现刑罚目的。刑罚的 目的并非为了报应而是为了事项犯罪人的再社会化及预防犯罪。人类在与犯罪作 斗争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近乎经验的认识理论:刑罚是抑制犯罪、预防犯 罪的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刑罚越重对预防犯罪越有效。然而历史的发展告诉 我们,刑罚并不能消除犯罪,更不能从根本上预防犯罪的产生。对未成年人适用 刑罚更难以达到刑罚目的,而只会使其在承受刑罚的过程中受到巨大的心理损 害,并在交叉痦染下变成新的成年犯,青少年犯罪率和重新犯罪率及重特大、恶 性案件不断发生的事实就是例证 日本同志社大学法学部教授大谷实先生认为,即便是未成年人足以科处刑事 处分,但未成年入在入格上具有可塑性,将来完全可能成为合格的市民。因此, 8 对其处分不能根据犯罪的轻重进行报应,而必须从未成年人的健康角度出发,对 刑事处分的内容进行修正1 的确,未成年人的人格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未成年 人犯罪也比较容易得到矫治。未成年人罪犯的转化,需要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足够的悔改余地和继续发展的空间。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成为刑事诉讼中的被告 人难免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刑事程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实践中刑罚教育的手段 单一性和效果迟滞性日益突显,虽然适用缓刑也是将犯罪人置于社会进行考验, 但实践中长期羁押、超期羁押、违法羁押的时常出现和羁押场所交叉感染的无法 避免都使未成年人犯罪后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的时间迟延,几率降低,而未成年 人在诉讼阶段停留的时间越长,矫正起来就越困难;在我国,无论是正式的审判 还是简化的审判,起诉依据的仍是起诉法定主义,进入审判程序就意味着被告人 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对未成年人的自尊就是一种莫大的伤害,因此,有的未成年 人在开庭审判后,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有了一定地扭曲,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 其逆反心理,加大教育改造的难度;并可能被判处相应的处罚,这样可能就给未 成人被贴上了罪犯的标签,在学校和社会上受到歧视,无异于切断了他回归社会 的道路,可能迫使其逐渐演变成一个反社会者,并最终演变成犯罪人格。这些影 响对未成年人及其前途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也可能会损害未成年被告人的家 庭,致使家庭不稳固,从而削弱社会的稳定。 。 基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我国做出尽量对未成年犯不检控的“可诉可不诉的, 坚决不诉”少年刑事案件的起诉政策。但检察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 仍存在侧重打击有余,体现保护不足的问题: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9 0 以上涉 嫌犯罪的未成年人被提起公诉并被判处刑罚。2 这样既不利于少年犯的教育改造, 也不利于起日后发展,同时造成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 如果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改造和保护提前到起诉阶段,让检察机关积极行使法律 赋予的不起诉决定权,发挥不起诉制度在保护、教育未成人上的积极作用,就能 很好地弥补单纯依靠法院审判阶段带来的不足。对于人格尚未定型和可塑性较强 的未成年人而言更利于其回归社会的。同时这也顺应国际社会在处理未成人犯罪 案件时,本着对加强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宗旨,采取非犯罪化、轻刑化、非监 1 【日】大谷实著: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3 “页。 2 郭韶明;北京海淀检察院:对犯罪未成年人实施暂缓起诉制度。 h n p :伽m v p c 印l e 嘲伽,o b ,1 4 5 7 6 ,1 4 9 5 7 ,2 5 1 7 9 8 1 h 仃n l ,( 访问日期:2 0 0 6 年1 2 月5 日) 。 9 禁化的刑事政策,对未成人案件力求处理快速、简洁的处理特点的主流趋势。 依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的不起诉可以分为法定不起诉、相对不起 诉和存疑不起诉三种。由于法定不起诉在保持法律稳定性的要求下是无法变通改 变,存疑不起诉是在现有证据达不到法律要求的证明标准时对犯罪嫌疑人的一种 无罪处理,而证明标准是统一、普遍适用的刑事诉讼准则,不会因犯罪嫌疑人身 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笔者认为在审查起诉阶段,相对不起诉在对朱成年 人保护方面可以发挥更积极作用。 2 0 0 5 年0 4 月2 6 日,重庆市检察院在全市l o 个检察机关启动未成年人“人 性化”起诉试点,加大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在试点过程中,检察机关将本着 “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对已构成犯罪,但情节轻微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判断其案件的法定情节、犯罪动机、犯罪手段及危害后果,并结合当事人的个性 特点、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对通过教育感化更能促使其悔 过自新的,不予起诉。对恶性不深、积极悔改的未成年犯,检察机关将给他们一 个回归社会、重新做人的机会。3 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有鉴于此,笔者对构建我 国的未成年人相对不起诉制度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3 张莎、刘婉:轻罪不起诉重庆启动未成年人犯罪起诉试点, b 鲍;垃坚监四:x i n b 蛆n 鲢鲤m 也曼s 丝q q 5 :q 丝2 地勉蝗盟1 4 j 3 4 :b 堑n ,( 访问日期l2 0 0 6 年l o 月1 2 日) 1 0 第一章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起诉制度的研究背景 第一节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模式概述 无论在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在大陆法系国家,不起诉制定都是刑事诉讼制度中 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被认为是一种人道、经济、符合现代刑事诉讼发展方向 的制度,不起诉的使用非常广泛在我国,一般都认为不起诉是检察机关对刑事 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不仅不起诉条件或不适宜提起公诉所作出的不将案件移送 法院审判而终止诉讼的一种决定。不过,关于不起诉的分类却始终存在不同的认 识,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分类:一是二分法,即把不起诉分为法定不起诉和酌定不 起诉两种类型:二是三分法;三分法的称谓较多,有称为绝对不起诉、相对不起 诉和存疑不起诉的,也有称为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存疑不起诉的,还有的 称为绝对不起诉、微罪不起诉、存疑不起诉,等等。虽然称号不统一,但所指代 的内容并无太多差异:三是四分法,即把不起诉分为绝对不起诉、相对不起诉、 存疑不起诉和无罪不起诉四种类型;四是六分法,即把不起诉分为无罪不起诉、 犯罪情节轻微不起诉、将功抵过不起诉、罪不该罚不起诉、自侦经济犯罪案件中 的不起诉、存疑不起诉六种类型。 法定不起诉,又称绝对不起诉或应当不起诉,这是刑事诉讼法第1 4 2 条第1 款所规定的不起诉类型,即凡具备刑法第1 5 条所规定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 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终结刑事诉讼。另外,还有一种法定不起诉情节,即对于 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根本不构成犯罪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也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存疑不起诉,又称证据不足不起诉,它是刑事诉讼法第1 4 0 条第4 款所规定的不 起诉类型,即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如果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 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相对不起诉,又称酌定不起诉,可以不起诉 等,它主要是指刑事诉讼法第1 4 2 条规定的不起诉类型,即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 经构成犯罪,但由于犯罪情节轻微,根据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可免除刑罚 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我国的未成年人不起诉制度与成人不起诉制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实际并无太 4 刘生荣著:刑事不起诉的理论与司法实务中国检察出版杜1 9 年版,第4 0 一4 3 页 1 1 多区别。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 0 0 2 年4 月印发的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 案件的规定第2 4 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十五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法定不 起诉)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可以免除刑罚处 罚的未成年人,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相对不起诉) “对于经补充侦查的未成 年人刑事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 起诉的决定。”( 存疑不起诉) 在法定不起诉中,人民检察院没有自由裁量权,只 要符合法定情形就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在存疑不起诉中,检察院实际上也没有 自由裁量权。只要是证据不足,检察院就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没有诉与不诉的 选择余地。只有在相对不起诉中,检察院才有起诉与不起诉的自由裁量权,它是 检察机关对起诉便宜主义的运用,在对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可以发挥更积极作用。 s 第二节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起诉立法与司法现况 一、立法情况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起诉的法律依据 综观世界各国立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当采取挽救和处罚并举的原则,除 情节严重者予以刑事处分外,一般以实施保护性管训处分为原则。然而中国虽具 有悠久的恤幼传统,但遗憾的是这种恤幼属于分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儒家 文化历来强调等级名,纯粹把未成年人视为父权、君权客体,而忽视未成年人的 主体性地位,忽视未成年人天性、身心特征,它与近现代意义上强调平等、自由, 人性、权利观念的未成年人维权天壤之别。直到1 9 8 5 年,我国参与制定并签署 的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淮规则,要求对触犯法律的未成年人给予“有 效、公平、合理、公德”的待遇,尽量减少司法干预,确立了“既保护青少年的 成长,又维护社会的安宁秩序”的原则。该规则还规定“应酌情考虑在处理少年 犯时尽可能不提交主管当局正式审判,应使主管当局采用各种各样的处理措施, 5 姚建龙著:长大成人:少年司法制度的建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 3 年版,第 1 8 4 一l 跖页 1 2 使其具有灵活性,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监禁”以防止少年司法中进一步采取 诉讼程序的消极作用,我国对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上,开始采取“教育、挽 救、改造”的方针,长期以来,在实践工作中采取了许多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 果,但在还缺少在立法层面确认和支持。 1 9 8 7 年上海市人大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未成年人保护法规上海市青少 年保护条例1 9 9 1 年9 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一次会议又通过了( 未成 年人保护法,专章规定“司法保护”,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对少年司法制度的 基本原则、组织机构等作了明确规定。至此,中国少年司法制度方才得以初步架 构。其第3 8 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将“教育、感化、挽救”这一方针用法律形 式固定下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 4 条也明确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 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这一方针和原则是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入犯罪案件和开展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 指导思想和依据,扩大未成年人不诉制度则是在检察实践中的运用。由此可见, “教育为主,惩罚为辅”这是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建设的一大进步。 我国刑法第1 7 条也规定:“已满1 4 周岁不满1 8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 者减轻处罚。”这一规定将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实行区别对待,符合未成 年人心理、生理的特殊性。充分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惩治不是目的,加 强教育、感化、挽救,使有罪错的未成年人幡然悔悟,重返正途,才是未成年人 保护法律的真正立法本意。依据法律规定,应积极探索检察环节对未成年人犯罪 的不起诉制度,充分认识适当放宽不起诉范围,对教育、感化、挽救失足少年的 作用。 二、实践情况 由于法治传统、历史渊源等方面的原因,社会公众对不起诉制度存在着误解, 容易把不起诉与放纵罪犯、司法腐败联系起来。检察机关对于不起诉的应用十分 谨慎,因此造成我国目前的包括相对不起诉在内的不起诉处分的比率相当低。据 有关资料,在全国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案件中,根据起诉便宜原则相对不起诉 的,约占全部案件的3 左右,提前公诉的约占9 3 ,4 为其它情节的不起诉。 并且就相对不起诉的适用范围来看,主要是适用于少年犯罪案件6 然而,目前 我国9 0 左右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被提起公诉并被判处刑罚如广州市1 9 9 5 年 至2 0 0 0 年上半年,两极检察机关共批捕未成年人罪犯2 3 9 3 人,起诉未成年人达 到2 0 2 1 人,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的起诉率高达8 4 5 。不起诉率低的原因很复 杂,有不起诉决定权制约机制的问题。也有当前犯罪高发的形势压力的原因。但 不管如何,不起诉率过低的事实至少都表明了一点,那就是我国检察机关对不起 诉权的行使,与教育、感化和挽救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方针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 距,尚没有充分体现出对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的保护主义处置原则,其既不利于 少年犯的教育改造与日后发展,同时也造成司法资源的弊端无疑是存在的,不容 置疑的。因此,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特性对检察机关自由裁 量权的必要扩充,对扩大未成年人相对不起诉制度的进行实践探索这一问题,需 要我们予以重视和研究。, 第三节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起诉当前的瓶颈 一、立法上的不健全 改革不能盲目地试,尤其是司法制度改革,不能毫无法律根据地闯。所谓司 法制度改革要“看准的”,就是要有法律、法规及其立法精神作依据。我国未成 年人犯罪案件相对不起诉改革的探索都是建立在我国刑事诉讼法、预防未成 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之上,尤其是贯彻了“教育、感化、挽救” 法律原则的精神。但是,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查起诉方式改革的探索还处 于比较幼稚的阶段,我国立法对未成年人相对不起诉制度及程序并没有明确规 定另外,现在国际流行的趋势是,将未成年犯司法从整个法律体系中独立出来。 为此,相关的法规越来越趋向专业性。而我国除了 第5 卷, 第“7 页。 廿胡建、麦尚文:r 问题少年”矫治教育要趁早,载于南方日报2 0 0 4 年4 月2 2 日。 康树华著:当代中国犯罪主体,群众出版社2 5 年版,第1 7 页。 1 8 国突出的社会问题,且呈现几个特点:l 、犯罪趋于低龄化,6 0 年代犯罪高峰年 龄段是1 7 2 l 岁,7 0 年代以来降至1 4 1 6 岁、9 0 年代又降至1 2 - 1 4 岁;并呈现越 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据对上海青少年犯罪情况统计,1 4 - 1 6 岁的少年犯已占未成 年人犯罪的6 4 2 尤其是刚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1 4 岁孩子竟占了其中的1 5 1 如果算上违法情节轻微,或因年纪太小不以犯罪论处的,则犯罪的始发年龄更小, 有的1 l 岁、1 2 岁就开始有劣迹,有的1 3 岁、1 4 岁就进行犯罪活动,甚至参与 重特大犯罪活动。据报道,目前我国黑社会犯罪团伙外围成员已出现中学生。2 、 犯罪手段成人化、智能化。过去未成年人犯罪一般具有突发性、偶发性的特点, 而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大都有预谋,作案前经过精心策划和充分准备,作案后及时毁 灭罪证,破坏现场,扰乱警方视线;3 、犯罪类型恶性化。过去未成年人犯罪大多以 盗窃活动为主。现在是未成年人犯罪恶性案件增多,抢劫、强奸、绑架、杀人、 吸毒等严重刑事暴力性犯罪迅速增加,对社会的危害越来越大。4 、犯罪成员团 伙化。由于青少年生性喜欢结伴而行,团伙作案成为其主要犯罪形式,据调查分 析,已高达7 0 以上。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共同犯罪。 对社会公众来说,“社会治安状况较差,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事实, 也使得其期盼国家加强打击犯罪的力度。因此,放宽对未成年人起诉标准的未成 年人相对不起诉制度的施行困难主要也表现的是人们基于现实情景所作的一种 经验性选择。 五、对未成年犯帮教措施单一 目前我国未成年犯帮教措施基本是不顾未成年犯的个体差异,统一采用劳动 教养以及集中教育的方式,其中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内容陈旧,手段单调。 同时,适用未成年人特点的帮教机构尚未建立。司法实践中,未成年罪犯被宣告 缓刑后,对其进行帮教有四种情形;交法定代理人监管;落实其所在单位有关人 员负责帮教考察;通过其居住地社区干部代为监管;要求当事人在考察期间定期 到法院汇报有关情况。由于我国目前没有成立专门的职能管理部门。目前仍存在 帮教形式不规范、帮教力量薄弱等问题,这无疑阻碍了未成年人相对不起诉制度 完善的步伐。 1 9 第二章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起诉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未成年人及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 未成年人处在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对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逐步 形成的过渡时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不定型、好学善仿、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 控制能力差、可塑性较大等,成为未成年人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反 映在犯罪河题上,与成年人犯罪相比则表现出许多不同之处,从而构成了未成年 人犯罪的特殊性一般说来,我成年人犯罪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一方 面,未成年人基于其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更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侵 蚀和毒害,在行为上易与传统的社会规范包括法律规范相抵触,从而走上违法犯 罪的道路。另一方面,未成年人较之成年人来说,犯罪的个性心理尚未形成,具 有较强的可塑性,更容易受到矫治。 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采取与成年人犯罪不同对待 和特殊处理的原则。因为,从前一方面来说,为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固然有其个体 因素,但从社会责任的观点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病态现象,更多的 在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成年人本身就是 受害者,社会应以矜恕之心对之,对其加以教育改造,而非一味强调惩罚;而后 一方面的特征又为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改造提供了有利性的因素。”正是因为未成 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因此这一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最需要被 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倾注更多的爱心。 未成年犯作为一个特殊的犯罪群体,应与其他犯罪群体区别对待,所以在检 察机关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查起诉对,必须采取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相适应的 放宽不起诉标准,扩大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不起诉的范围,建立未成年人犯罪案 件相对不起诉制度,才能更好地体现对未成年犯“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才能逐渐强化对他们的保护,才能更好地维护其权益 仆温小洁著;我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第 1 版,第2 9 页 2 0 第= 节建立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起诉的意义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 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暴力化、成人化和犯罪成员团体化的倾向,并以侵 害财产、人身伤害为主要犯罪动机和目的的居多。但初犯、偶犯、性质不严重的 案件占绝大多数,多为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案件。可见,未成年人 犯罪多为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案件。另外,未成年人可塑性强,易 于改造。因此,为了体现我国对未成人犯罪的司法保护,立法规定了教育、感化、 挽救的方针,检察机关应积极行使法律赋予的相对不起诉决定权放宽不起诉 标准,扩大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不起诉的范围,发挥相对不起诉制度在保护、教 育、改造失足的未成年人上的积极作用。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未成年人日后学习和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为未成年人的改过自新 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进入审判程序就意味着被告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并可能 被判处相应的处罚,这样可能就给未成人被贴上了罪犯的标签,更重要的是,我 国没有前科消灭制度,如果未成年人被定罪判刑,在社会上给人们造成不良印象, 对于其在学校,或在以后的婚姻家庭、工作中都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成为其终身一大“污点”。如不能妥善处理好这种负面影响,就很有可能会加重 未成年人破罐破摔的抵触情绪,使已经失足的未成人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并实施 对社会危害性更大的犯罪行为。放宽不起诉标准使更多的未成年人免遭失学、失 业和名誉毁损的危险,有了改过自新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其思想的转化,使其迷 途知返,树立重新做人的信心。 二是有利于失足的未成年人教育改造,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稳 定。未成年人正处于幼稚转向成熟的过渡阶段,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其个 性思想也未定格,未成年人本身自我控制和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不 良思想侵蚀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但他们又正处于自身发展和接受教育的最佳时 期,可塑性很强,容易接受教育改造。极大多数犯罪人在受到刑法处罚后都会不 同程度产生悔罪心理;后悔自己的犯罪行为给他人、给社会、给国家所造成的损 失。利用司法机关的法律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社会预防工作,放宽不起诉的标准, 使他们回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中,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教育、挽 救未成年人,使其改邪归正,成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通过对这部分 2 1 人的处理,还可以感化其他未成年人,使他们认识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特殊关心 和照顾,从而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生活,健康成长。 三是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未成年人相对成年人更敏感,心理承受力差, 一旦作出有罪判决,即便是作出免予刑事处罚或适用缓刑的判决,也会给未成年 人心灵打上有“前科”的烙印,极易产生对抗和绝望情绪,感到自己被推到社会 的对立面。同时,未成年人犯罪绘家庭造成巨大糙神巨力,会使父母产生绝望心 理,难以调动这些家庭的积极因素,既对未成年人成长不利,对整个社会的发展 也是弊大利少,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定。积极适用扩大对未成年犯不起诉能够使轻 微犯罪的少年放下思想包袱,切实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关爱,真正从心底里抛弃 过去,重新做人,从而达到避免刑罚的某些负面影响。同时还可以避免监禁刑导 致的交叉感染的恶果,杜绝进来时是“单面手”,出去时是“多面手”的现象, 造成社会的不稳定。1 6 四是节约宝贵的司法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现代法律制度除了要实现公平、 正义的价值目标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诉讼经济。对于刑事诉讼制度而言, 贯穿整个刑事诉讼中的诉讼经济当然也是不可缺的,西方经济分析法学派的代表 人物波斯纳认为:“法律程序在运作过程中会耗费大量的经济资源,为了提高司 法活动的经济效益,应当将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经济资源的耗费作为对法律程序 进行评价的一项基本价值标准,并在具体的司法活动中实现这一目标。”1 。7 这就 是说,法律程序应尽力缩小诉讼成本,而达到最大化收益。放宽未成年人不起诉 的标准,使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能够依据犯罪情节轻重和悔改情况,在审查起诉环 节作出是否进入下一个诉讼环节的决定,使不该进入审判程序的案件及早适时终 止,从而缩短诉讼时间,减少诉讼投入,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从而达 到诉讼经济的目的 五是司法实践证明某些未成年人案件起诉后的效果并不好,非刑罚方式的不 起诉制度较之刑罚处理结果会好许多;同时诉讼中常常出现检察官和法官均认为 对本案的判决社会意义不大但仍然不得己而为之的情况,因此免予刑事处分、缓 刑得到较多的适用。采取放宽范围的相对不起诉一般也能起到像缓刑一样的教育 1 刘生荣、麓剑、张寒玉著:刑事不起诉的理论与司法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1 9 9 8 年版, 第7 3 页。 陈瑞华:程序价值理论的四个模式 ,载中外法学,1 9 9 6 年第2 期。 2 2 作用,可以避免这种不得己而为之的尴尬局面由于未成年人智力发育未成熟, 对外界事物重新认识和对内心世界的自我评价都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而对其进 行教育、感化和挽救是可能的。我国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条规定:。对 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的原则。”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放宽不起诉标准就是贯彻落实这一方 针具体体现。 第三节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起诉各国立法与司法比较 一、时代背景 把少年司法制度建设水平作为衡量一国法治文明程度、人权保护状况的重要 标志,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今天,未成年人犯罪逐年增长和犯罪低龄 化是当前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已引起世 界各国的重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又是关系到他们将来的前途和命运,是重 是轻还是以其他方式进行处罚? 仍是世界各国在不断探索的路子。近年来,世界 各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司法制度的发展趋势是“对未成年入犯罪已由处罚主义逐渐 转化为保护主义”,本着加强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宗旨,缘于未成年人犯罪的 可矫治化,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从轻处罚和非犯罪化、非监禁化是国际司法发展的 趋势。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规定,“应酌情考虑在处理少年犯时 尽可能不提交主管当局正式审判”,以“防止少年司法中进一步采取的诉讼程序 的消极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家为预 防和遏制未成年入犯罪,相继推出各种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法律制度,如起诉犹豫、 附条件不起诉、观护制度等。从世界范围看,未成年不起诉制度顺应国际社会在 处理未成人犯罪案件的潮流方向。在德国只有4 的少年犯被判处监禁刑,日本 的比侧更低,只有1 ,被不起诉的比饲就更低了。硌 1 0 李维国、李科:未成年入犯罪不起诉标准初探,载人民检察第2 0 0 2 第1 期。 二、国际法相关规定 在未成年人案件中扩大检察机关的起诉裁量权是联合国的刑事司法准则的 要求和体现,北京规则、儿童权利公约、利雅得规则等联合国的有关文 件对于检察机关在决定对未成年被告人是否起诉时应考虑的因素均有所涉及,且 多次强调,对于未成年人应当尽量减少司法干预,而在起诉程序中坚持尽可能地 将未成年人从司法程序中解脱出去。如 北京规则第5 条从一般意义上对少年 犯的处理作了规定:。少年司法制度应强调少年的幸福,并应确保对少年犯作出 的人任何反应均应与罪犯和违法行为情况相称”。第l 条第2 款规定“会员国应 尽力创造条件确保少年能在社会上过有意义的生活,并在其一生中最易沾染不良 行为的时期使其成长和受教育的过程尽可能不受犯罪和不法行为的影响”。第1 条第3 款规定“应充分注意采取积极措施,这些措施涉及充分调动所有可能的资 源,包括家庭、志愿人员及其他社区团体以及学校和其他社区机构,以便促进少 年的幸福,减少根据法律进行干预的必要,并在他们触犯法律时对他们加以有效、 公平及合乎人道的对待”。1 9 1 9 9 0 年9 月7 日由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检察官 作用的准则,其第1 9 条规定“在检察官拥有决定应否对少年起诉酌处职能的国 家,应对犯罪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保护社会和少年的品格和出身经历给予特别考 虑。在做这种决定时,检察官应根据有关少年司法审判法和程序特别考虑可行的 起诉之外的办法。检察官应尽量在十分必要时才对少年采取起诉行动”对检察 机关对少年被告人的起诉予以明确化。通过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对未成年人犯罪 的理念是尽量不采用法律干预的手段,以及尽量在十分必要时才采取起诉行为。 三、各国立法与司法比较 在刑事诉讼中,对某些刑事案件采用起诉便宜主义原则及时终止诉讼,这是 许多国家公诉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各国的有关立法规定,对于侦查终结的案件, 检察机关在审查后有权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是世界各国的通例。从世界各国的 ”程味秋【加】、杨成、杨宇冠著:联合国人权公约和刑事司法文献汇编,中田法制出版社 2 0 0 0 年版,第2 1 5 页 ”程昧秋 加】、杨成、杨宇冠著:联合国人权公约和刑事司法文献汇编,中田法制出版社 2 咖年版,第2 6 6 页 2 4 法律规定看,检察机关大都有不起诉权,只是不起诉权的范围大小和行使方式不 同而已。基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殊性,也有国家对于未成年人案件的不起诉 作出了特别规定。这些特别规定可分为两种: ( 一) 应当不起诉 如德国、日本等,即对于已经确定管教措施、监护处分的未成年人,不得起 诉,以维护和保持其确定力。德国青少年刑罚第4 5 条规定,已经确定管教 措施,因而没有必要通过法官处罚的,即使没有法官的同意,检察官也应不予起 诉。日本少年法第4 6 条规定,对于犯罪的少年,除非监护处分已被撤销, 否则,对于已受监护处分的少年案件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对于这种不起诉, 由于己经确定了教育性强制处分的未成年人案件,根据一事不再理的原则,检察 机关即不应当再进行刑事诉讼程序,此点乃无疑义。 ( 二) 可以不起诉 1 、日本的“起诉犹豫”制度。日本刑诉法第2 4 8 条规定,检察官根据犯人 的性格、年龄及境遇、犯罪的轻重及情状与犯罪后的情况,没有必要追诉时,可 以不提起公诉,这称为起诉犹豫。在日本,检察官的最终处分分为起诉和不起诉 两种,不起诉又分为无罪( 包括罪证不足不能证明有罪) 等的不起诉和起诉犹豫的 不起诉。起诉犹豫作为不起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