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口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 了解记叙中场景描写的作用,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让学生从口技表演中感受和领悟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进一步体会我国民间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并由此升发热爱艺术的美好感情。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准确地运用时间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了解本文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的体裁特点,理解摹声状貌的说明方法,学习本文摹写声音时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及大、由微弱而喧闹的安排顺序及细致描写。二、教学重点: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三、教学难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四、教学方法:朗读、复述、自读、讨论。本文文字不太难懂,串讲时,可以让学生先讲,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的方法。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教时一、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作者,范读课文,讲析课文第一、二段。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口技吗?下面让我们先听一段录音。(放洛桑口技录音,听完后继续)大家说,刚才的录音属于什么艺术形式?(生答后,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口技漫话,了解口技的渊源典故,并作相应的补充介绍)这种艺术形式叫口技,口技是杂技的一种。它是一门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虫、鸟、走兽、器械的声音和某些人类活动的声音的艺术。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的结果。在我国明、清时较为流行。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今天,我们将欣赏一场清朝时的口技。(视频显示课题)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二)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秋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文字稍有删改。(三)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 宴()屏(png)障(zhng) 少顷(qng)哗(hu)犬吠(fi)惊觉(jio) 呓(y)语 叱(ch)儿 齁(hu) 咳嗽(su)中间(jin) 曳(y)屋许许(h)几(j)欲 少舒(sho sh) 撤(ch)(四)教师范读课文:(五)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1、“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一位擅长表演口技的艺人。京:这里指京城。善:善于,擅长。(先请同学回忆卖油翁一文中“善射”的“善字讲法。)者:代词,的人。 2、“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适逢,正赶上。(注意:古今词意不同)。宾客大宴:是“大宴宾客”的倒装句。这句前边可以加上“有一家”。 3、“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边。于:表示处所的介词,在。厅事:指厅堂,大厅。古代官吏治理政事的地方,也称“听事”。后来也用在称呼私人家里的厅堂,客厅。之:结构助词,的。施:放置、安放,与现代汉语“措施”,“施舍”用法不同。八尺:指屏障宽度。屏障:屏风。屏,本义是“蔽”的意思;障,本义是“隔”的意思。“屏障”二字,原来都是动词,合起来成为名词,指屏风一类陈设。清代表演口技,都要用围帐、屏风一类东西来隔断听众视线,所以又称“隔壁戏”。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坐: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4、“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其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罢了。这个句子,前边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其中只有”。中间省略了量词“张、把、把、块”等,古汉语经常把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边。而已:古文中常见的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5、“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宾客们团团围坐在屏风周围。一会儿,只听得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人。众:许多人。如听众,观众。团:圆,周,这里是团坐,即团团围坐。少顷:一会儿。但:副词,只,仅。下:落,拍,动词。满坐:代指全场的人。坐同“座”。 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6、以上是第一段,介绍口技表演前的情景,交代口技表演的场地,道具,以及表演前听众的反应。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的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 7、这次口技表演的场合、场地、设施和道具是怎样的? 明确:这次口技表演的场合是一个宴会。场地是在大厅的东北角,设施有八尺的屏风、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道具是一把扇、一块醒木,非常简单。8、“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明确:这一句总领全文,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通贯全篇,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9、口技艺人表演时,为甚么要坐在屏风里面?他为甚么敲一下抚尺才开始表演? 口技艺人表演时坐在屏风里面,是为了使观众看不见他,只集中注意力听他摹仿的声音,让他们可以发挥想象力,令表演更具真实感,使他们有亲历其境的感觉。口技艺人在开始表演之前,先敲一下抚尺,目的是引起观众的注意,表示表演立即开始,促使他们安静下来,欣赏表演。10、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1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明确: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七)指导学习第二段课文(方法同前) 1、“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胡同里小巷深处狗在叫,接着就有位妇女被惊吓醒了,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正在说梦话。遥:远、远远地。闻:听到 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欠伸:打呵欠、伸懒腰。 呓语:说梦话。2、“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叫。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摩小孩并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泣,妇人边拍抚边轻声哼着哄着孩子。又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抚:抚摸,安慰。乳:前一个“乳”字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字是名词,奶头。呜:象声词,此处作动词用,即小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絮絮:形容连续不断地谈话,如絮叨不休。 3、“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在这个时候,妇人手拍小孩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的声音,小孩嘴里含着奶头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一齐发出来,各种绝妙的声音全都具备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众妙:指口技艺人模仿的各种奇妙的声音。妙:是形容词,这里指声音。一时:一齐,用“一时”又用“齐”强调艺人的绝技。 4、“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人不伸着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侧目:斜着眼睛,指偏着头看。以为:认为是;以,认为;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梦中惊醒。以上是第二段,介绍表演一家人深夜惊醒的情况及宾客默叹。模仿深巷里的一家四口夜眠时的声音,包括狗吠声、妇人醒来打着呵欠声、丈夫说梦话声、小孩醒来啼哭声、丈夫醒来的声音、妇人抚拍小孩声、小孩边吃奶边哭声、妇人哄小孩声、大孩子醒来不断说话声、丈夫骂大孩子声。从夜深人静遥闻深巷犬吠写起,描写一家夫妇和两个孩子,在卧室中的各种响动。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寂静而喧哗。描写十分逼真,形象。在“当是时”这一表时间的词语限制下,罗列了各种声音,最后用“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两句概括性词语作结,就把同时发出的各种不同声响交代得十分清楚。 6、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的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宾客的反映与下文有所不同,因为这是刚刚接触,极为振动,但尚未入境。7、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明确: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八)布置作业: (一)默写并译课文第一、二段。 (二)结合第二段描写,口头回答:作者是怎样写出声音的远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样把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交代清楚的? 第二教时一、教学要点: 讲析课文第三至五段。巩固词类活用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默写并翻译课文第一、二段。 (二)讲析课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1、“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地停止了。轻微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罐歪倒的声音,妇人在睡梦中的咳嗽声。宾客的心情略微松弛一些,身子也稍微坐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微闻:微微听见。齁声:打鼾的声音。 作作索索 :悉悉索索作响。倾侧:倾斜歪倒。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一些。稍稍:逐渐;慢慢地。2、渐入梦乡。以上是第三段,介绍表演这家人从醒到又睡的情况及宾客情绪的变化。仿真夜深人静时的声音,包括丈夫的鼻鼾声、妇人拍孩子渐拍渐止声、老鼠打翻了盆,推倒了钵的活动声音和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声:一家人渐渐入睡,室内逐渐安静下来,把听众由众声齐发引进夜深人阑的境界中去。声音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闹到静,这里是一个起伏。两个“渐”字,细致逼真地表现了“拍儿”动作由大而小、从有到无的过程。“作作索索”描绘老鼠活动的声音,十分传神。 宾客反应:宾客听到这段表演,心情稍为放松,略为动一动,移正一下坐姿。与前面有所区别,因为是表演进行到这里的时候,众宾客已经完全进入到表演的情境当中,心情也便随之改变了。3、第三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删去这一段,整篇文章会有什么变化? 明确:第三段在文中是一个过渡段,有了这个过渡,文章便有了波澜。如果删去这一段,文章的布局便打了一个折扣。由一节很精彩的表演,到另外一节更精彩的表演,需要一个较为平淡的过渡,否则,听众便会透不过气来,而且也烘托不出精彩的地方。4、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明确:“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老鼠碰物力量不大,前面有“微闻”一词,所以声音不能太重太大。夜深人静,一点响动都听得很清楚,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是以动衬静的笔法。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三)讲析课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1、“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一个人大喊“起火了!”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这几句声响由外及内,把卧室里面与外面火场自然地联结起来了。 2、“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各其处也”:一会,千百个人大声呼喊,千百个小孩大哭,千百条狗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哗拉拉房屋倒塌的声音,火花的爆裂的声音,还有呼呼的风声,等等千百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搀杂有千百个人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人们用力发出的许许许的声音,往外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头发出的声音;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不能说清楚其中某一处发出的声音。俄而:一会儿。间:夹杂。百千:是虚数,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力拉崩倒: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夹:搀杂。许许声、力拉:拟声词。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加强了肯定语气。所,等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的“的”,这里代声音。“所应有”是“应当有的”,“所不有”是“没有的”。虽:连词,纵然,即使。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情况。名:说出。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于是,宾客们没有不变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哆嗦嗦几乎想要先溜走的。于是:承接连词。奋袖出臂: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以译成捋,挽,撩。股:大腿。 战战:哆嗦的样子。 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4、深夜失火。以上是第四段,介绍表演失火、救火的经过和宾客惊慌欲跑的神态动作。模仿火警中各种声音。这段着重描写一家人的邻近,于深夜中失火和救火的情景。这是本文情节发展的高潮所在。这一段模仿火警中各种声音:包括有人大喊火警声、丈夫和妇人大声呼叫声、孩子啼哭声、千百人大声呼叫声、千百孩子啼哭声、房屋倒塌声、爆炸声、风声、求救声、合力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的呼喊声、抢夺东西声、泼水声。这一阶段的声音也是由内而外,由少而多,由小而大,由简到繁。其中叠用了“百千”,极写声音之多,火势之猛。又用“中间”、“又夹”等词语,指出许多声音都用互相搀杂同时发出来的,更加见出他的技艺高明。接着以“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意思是火警中各种声音应有尽有,不能尽说出来。一句总结概括的话,指出声音的实际效果,远比作者写出来的为多。宾客反应:宾客听“火起”那一节表演时,面色大变,纷纷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双臂,两条腿在发抖,想争先逃走。又用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反衬出口技艺人的高超。 他们有以上的反应,因为他们以为真的起火了,希望赶快逃去。 5、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明确:“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四)讲析课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突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开屏风看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群响毕绝:各种声响全都停止。群,许多、各种。毕:完全。 绝:断,停止,动词。这里指声音中断。之:代指屏风里边。 2、第五段,介绍口技表演结束后的情形。这段文字与第一段呼应,印证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以道具的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这里值得注意的一个比较细微的地方,就是开头和结尾前后照应,都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但末段“撤屏视之”后面还有“一人”。这“一人”不可遗漏不写,不然就不能同前面的“口技人坐屏障中”相照应。(五)布置作业(词类活用练习,略)。 第三教时一、教学要点: 用讨论的方法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练习省略句式。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讨论中心思想:提问:这篇课文记叙了什么内容?通过口技表演,摹拟了哪些声响?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体会?(发动同学讨论) 要求明确: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场生动的口技表演。它着重描写了一家四口人深夜在卧室里发出的各种声响,以及一场大火场面中的各种声响,还写了听众的各种反应。通过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古代艺人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绝妙境界的精神。 (三)讨论写作特点: 口技作者林嗣环,在文章结尾时感叹说:“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虞初新志的编者张潮对口技的评价是:“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 请同学讨论,本文作者在写作上有什么奇妙的地方:他是怎样把口技艺人“善画声”这一奇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 要求明确: 1、叙事条理清楚,行文波澜起伏。 A、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施屏障开始到撤屏障为止。口技本身顺着宾客所听到的记叙了三个场面:一是犬吠引起一家四口人的活动;二是不久,全家逐渐入睡;三是寂静中突然火起,全家卷入火警。三个层次,井井有条,互相联系,自然合理。口技摹拟的声响也是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由少到多,由静到闹,由小到大,使读者有亲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觉。 B、叙事条理清楚还不算奇妙,这篇文章的传神之处,在于行文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如四口人入睡以后,“宾客意少舒”,波澜渐低,但“火起”以后形势大变。全文如音乐的旋律,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最后一步紧逼一步,一步高似一步。火起以后,波澜达到高峰,千态万状,令人应接不暇。 C、请分类填写文中出现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想一想,作者写作思路怎样?这些词语有何作用?(大屏幕显示) 明确:文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2)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3)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俄而(4)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是时(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既而 少顷 未几由此可知,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作此文的,其思路是: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超。D、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 明确: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2、叙事中注意描写,首尾间注意照应: A、一篇记叙文,如果只有平板叙述,而不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描写,但不会引人入胜。本文在正面记叙时,勾勒出三幅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画面。如各种声音,全凭描写的技巧,才能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感。又如在叙述口技表演过程中随时描写听众的反应,描写他们的神情态度。这种写法,既能具体地显出口技表演的效果,又能间接表现口技技巧的高超。 B、除了记叙穿插描写以外,首尾之间还注意照应。开始与结束两次交代了道具,使人感到道具的确简单,即使全部发挥作用,也难以发出那“百千齐作”的声音,这就不能不叹服艺人绝妙技艺。 C、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明确: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D、齐读开头段和结尾段,讨论作者在文中安排这两段除了交代演出前和演出后的情形外,还有什么作用?(大屏幕显示) 明确:这两段还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结构上起到首尾呼应作用,二是通过交代演出人员少和道具之简单,从侧面描写衬托艺人演技的高超。3、文字简练贴切,语言生动形象:口技所记的事很奇妙,也相当纷杂,作者只用了三百多字,这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字简练的特点。此外,本文选词恰当,写什么象什么。如写小儿是“含乳啼”,大儿是“絮絮不止”,老鼠是“作作索索”。无不贴切而生动形象。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选用“既而”、“当是时、“未几”、“俄而”等表示时间的副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计算机程序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甘南特岗教师备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高中老师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技术支持代表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制图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国际关系专家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风险投资专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计算机视觉工程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出版策划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客户支持经理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高教社2023马工程国际私法学教学课件u15
- 退费账户确认书
- 基于聚类的图像分割算法研究
- 教练式辅导-GROW模型介绍
- 河南粮投油脂有限公司油脂产业园项目环评报告
-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夏商周三代的星象与神学价值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教学查房
- 丈夫出轨净身出户协议书
- 矿泉水行业深度解析
- 部编版语文1至6年级下册教学总结
- 公路工程交工自评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