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创设计”研究型教育遭遇“协同创新”语境基于“艺术 科技 经济学科”研与教的思考.pdf_第1页
当“文创设计”研究型教育遭遇“协同创新”语境基于“艺术 科技 经济学科”研与教的思考.pdf_第2页
当“文创设计”研究型教育遭遇“协同创新”语境基于“艺术 科技 经济学科”研与教的思考.pdf_第3页
当“文创设计”研究型教育遭遇“协同创新”语境基于“艺术 科技 经济学科”研与教的思考.pdf_第4页
当“文创设计”研究型教育遭遇“协同创新”语境基于“艺术 科技 经济学科”研与教的思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文创设计”研究型教育 遭遇“协同创新”语境 基于“艺术+ 科技+ 经济学科”研与教的思考 宋建明 缘起 学校得益于有大墙,可以呵护学科与人才的孵化。但墙内也会 滋养一种“光说不练”的习气。久而久之,滥竽充数的人渐多。墙 内人出墙,总以“学术”或者“专家”的名义对外界的事物或“评 头论足”或“指点江山”。一旦遇有真求方帖者,常借故飘然闪 进墙内。次数多了,那墙外便有了“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诟病。自 2 0 0 7 年以来,中国美术学院便以“直面社会诉求”为导向把自己主 力的团队逼到墙外,去面对中国社会现实,去调动资源加盟破解政 府、企业与学科面临的难题。学校与杭州市委市政府、各区委区政 府以及浙江省内外多个政府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学院学科、 人才以及相关资源的优势,深入加盟签约地,以城镇化发展进程的 调研,展开策划、规划、设计、营造、管理等工作,从杭州中山 路南宋御街综合保护有机更新工程开始,到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沈 阳的方城、烟台的所城、自贡的风貌保护区等,量体裁衣地完成了 几十个不同类型的城市以及风貌保护区的有机更新、美丽乡村营造 等大型工程,还有五十余座城市乡村岛屿的色彩规划与营造项目实 验。中国美院创意团队以自创的一套城市美学为核心的城市营造方 法面对中国城镇化过程的各种各样难题的挑战,在这些工程中,均 贯彻中国美院的学院精神与人文关怀的价值观:以人与环境和谐共 存为核心理念,从而得到了别样的效果。结果得到了当地政府、专 家与民众的认可。随着改革开放发展日趋深入,“美丽中国”作为 国策提出,我们面临着“美丽乡村”营造的命题。而且不仅仅是外 观的营造,而是以“美丽”内而外化的营造过程,从“生活态”营 造提升来拉动地方经济与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得以健康地发展。这 些经验迅速地得到总结,转化到跨界理论研与教的体系中。 然而,当前的“2 0 11 计划”1 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又进入了一个 新的转型探索发展的历史时期,而中国美院属地的浙江省也进入了 经济转型发展的变革时期,不论是在地政府新的期盼还是学校自身 都有一个如何面对的问题。建构一个健康生活方式及其环境,以此 拉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制造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品牌 创建”五位一体综合创新的“产品+ 服务”的系统化现代工业设计 1 教育部继“2 1 1 ”和“9 8 5 ”两项工程后,新启 动“2 0 11 计划”工程。这个以“强强联合,协同 创新”为宗旨,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目标 的教育改革转型发展工程,引发了教育界新的思考 与响应,将拉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序幕。这个 工程源于前总书记胡锦涛在2 0 1 1 年清华大学百年 校庆上所做的重要讲话。其中“不断提高质量,是 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 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 作之中”尤为引人注目,首次把“文化传承”纳入 高校的重要使命。 万方数据 体系及其相适应的研究型教育体系,是当前越来越清晰的发展愿景与改 革实验的目标。“2 0 1 1 计划”显然是一个新时代、新要求的语境。它是 直接瞄准当下国际名校成功做法及其经验去努力的。因此,由中国美院 牵头,联手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以及杭州市政府加盟组成“浙江省 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 以下简称“协同体”) 获浙江省批 准成立。因此,我们面前是一个待建的“工地”和一份待绘的“蓝 图”创建一个“集文化艺术、科技与经济等跨学科的学、研、产 一体化协作的平台”。目标聚焦以破解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所遭遇的生 活方式、城市营造以及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等相关问题为重点,为我国 城镇、城乡与相关产业发展探索新路。 协同体是一种新型的跨学科共建的愿景和组织模式,要突破现行 体制的诸多“樊篱”,所谓“先行先试”探索出与其发展规律相适应 的管理理念及其运行模式。一旦计划启动,一切相关环节就都按部就 班地运行起来时,诸如:博士生到位,教辅人员到位所有的问题 都浮现出来。而项目来源,跨学科研究型教育方式,所需的人、财、 物、体( 制) 、机( 制) 却并没有准备好,面对涌来的诸多问 题,让人应接不暇。其中一个教育更加本质和现实的问题,本文要探 讨的关于文创设计研究教育领域中,作为最基础的思维模块建构及其 方法的问题,师生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多变复杂的现象,从跨学科智 慧的角度,通过一个经纬交织、逻辑简明清晰的结构,科学地加以认 识与梳理,厘清问题的成因,进而去寻求对症下药之道。 因此,本文将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关于作为专门研究课 程的“文创设计”语境与实验方法创建;其二,关于方法模块内五个 重要思考维度及其意义,意在学理上予以梳理。 一、作为专门研究课程的“文创设计”语境与实验方法 设立一个叫“文创设计基础与研究方法”课程,作为“2 0 11 计 划”设计实践类博士生基础研究入门的课程,用以开启研究生研究的 意识,促使其通过实验掌握相关的方法。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这个协 同体就叫做“浙江省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名称的确 立,是基于“2 0 1 1 计划”设立的四个方向的规定,也经过了国内文创 方面重要理论家的颇为激烈的讨论和坚持而设定的。“文创设计”, 当下依然是个时髦词。按照中国美院做事的传统,一般不会去赶名称 上的时髦。既然确立,我们便有责任代表研究方向和课程内涵对其含 意进行追究,或赋予其应有的含意,以便“自圆其说”。 既然是课程,就有必要对“文创设计基础与研究方法”名称作学 理意义的诠释。在这里,可将其分为“文创设计”、“基础”与“研 究方法”三个关键词及其关系进行思考。 “文创设计”还可以“稀释”还原为“文化+ 创意+ 设计”的旬 式。近年来,与“文创设计”相关的词汇有滥用之嫌,至于内涵却少有人 去关心,故有必要加以厘清。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展开思考。 万方数据 1 从“构思”到“创意”的演变 先审“创意”一词。在美术学院的语境里,以往常用“构 思”、“创作”之类词汇,其实“创意”原本含义就在其中。 之所以“构思”被替换成了“创意”,大概有现实的两个原因: 其一,是因为相当长的时间内在这些领域思想动力不足,“构思” 好像呈现出某一时代性构思的“板结”( 僵化) 状态,特别是最近 十多年来,在设计界,这个“创意”似乎也被呼喊得空洞化和符号 化了,好像再也折腾不出什么新名堂;其二,有时代潮流趋势的影 响。当国际“文化产业” 1 ec r 6 a t 沤c u l t u r e l s ( 法文) 发展趋势 开始影响我国,其中的c r a t 迅的“开创性”内涵特征明显。寻求一 个与之相适应的“时髦”的词汇“创意”来取代。 “t h ec u 卜 t u r a lc r e a t i v e s ”或者“c r 6 a t i 矗c u l t u r e l s ”这些个西语名词,2 就有了 汉语的“文化创意”含义,引申为“文化产业”。其实在法语,还 可以翻译为“c r 6 a t e u r sd ec u l t u r e ” 文化的创造者 。 其实汉语“创意”一词很是古老。最早可从汉王充论衡。超 奇觅得踪迹。3 近代的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4 中也有同类的表 达。古文的“创意”含义与今无异。找个时髦词,大概有助于刺激 业内人重振思维之“旗鼓”,启动“新”的智慧。但其实质还是: 出于某种目的而展开的创作思考活动,与“构思”并无实质性的区 别。 当然,在时下所谓的“创意”一词中,也确实注入了这个时代 倡导的某些要素、思想和价值观。有实际意义的是推动领域的扩 大,有助于更多的专业和学科加盟共同思考,也容易与政府的语 境“接轨”。社会实践表明:“创意”似乎优于“构思”,不少人 的思路果然被重新激活。可是,当“创意”的新鲜感也逐渐褪去的 时候,要重振精神,就要适时地加入特别强调的“文化”含义。于 是,“文化创意”一词就跃然纸上。 2 从“文化”到“文创” 关于“文化”的含义,中外有太多的智者、仁者,甚至愚者在 此琢磨。观点纷呈,其实大同小异。在汉语的语境内,我个人偏爱的是 那种来源于易5 的“文而化之”,或者“以文化成”的那种 含有动态演绎与造化的观点。这种经过有“文”( 有内涵、有核心价值 观) 的“化”生过程的状态,更接近我所领悟到的文化应有的含义。 由这样的“文化+ 创意”,就构成了一个“基于某种文化立场 和价值观及其由内而外化生的张力”构成的创造意识与力量。这是 以文化正面价值观引导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由此,“文化创意”简 称“文创”。这意味着对文创人的素质提出要求,因为这种思维面 对着的将是复杂的问题。比如由这种价值观关联的地理学、经济 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科学学等因素引发的学科交集,文 创人要将其化合成某种混合动力。这种“动力”与“设计”相遇, 便会形成一种新的创造力。 2注释来源:c 暗a 们f sc u | t u r e i s w i 蝴p 6 d i a f r 训p e d i a o f g 2 0 0 0 年美国社会学家保罗雷【p a 川r a y 】和心 理学家雪莉- 安德森 s h e r r ya n d e r s o n 合 著此书文化产业:5 0 0 0 万人如何改变世界 u h ec u n u f 0 1c l e o t e s :h o w5 0m l l l l o np e o p 垮o r ec h o n g 几9 们ew o d 【h a r m o n yb i ( s , o c t o b r e2 0 0 0 】 ,后由法国学者伊夫- 米歇尔 y v e sm i c h e 叼翻译成法语版的百m e r g e n c e d e sc f 晷a 瓠f sc u m j r e l s 。e n q u l es u f | e so c f e u s d u 几c n a n 9 e m e n fd es o c 槽垮 文化产业的兴 起对推动社会变化者的调查 。 3 【汉】王充著,论衡- 超奇: “孔子得史记以 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 记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 4 王国维,人闻词话“三三”篇:“美成 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 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 才少耳。” 5周易贲卦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 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 人用贲之道也。” 万方数据 3 从“设计”到“文创设计” 设计的本质是有意图的创造性行为,从技术层面看,它可以是造 型、造图、造像、造物、造景,直至造境。设计之所以有能量,是因 为它依赖的思维模式所特有的能力使然。这其实就是一种造型艺术 的“形象思维”模式。这是一种视觉对物象作审美品鉴、判断与创造 的能力,是以形象演绎逻辑为方法的思维模式。 设计师是具备这样一种能力的。他们能够使被创造的事物形象 地“活”在造物者所营造的场景与情境中,通过情境演绎而使之“完 善”。当这些被“完善”了的物象通过造物的方式加工时,设计之物象 也就诞生了。其美的品相与水平,则反映着设计师的眼光与创造力的水 平,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物象所在区域的文明( 既有精神文明也 有物质文明) 发展的水平。当经济社会还处在温饱阶段时,这种品鉴诉 求只体现在最基本的表面化的“美观”水平之上。这时候的“美”仅仅 起“味精”的点缀作用,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过久,如同改革开放前三 十年,人们的那种品鉴意识和能力则会大大地退化。时间过久,人们真 的就认为“美”化就是“表面文章”的问题,与生产力无关,而那个时 期的美育教养与人的爱美之心也仅止于化妆穿戴,这种影响力直至今天 还持续着。这就是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依然到处充斥着平庸的事物,甚 至庸俗丑陋事物的原因。 好在随着经济社会与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提升,“衣食足”使得越 来越多的人终于意识到了“知荣辱”和“知美丑”的重要性。在我们 社会里的这种品鉴心逐步地被唤醒,尽管一定程度上被扭曲,诸如富 起来的人到国外疯狂地采购奢侈品,土豪们奢靡浪费,暴戾天物,但 积极意义在于所谓的“美”的价值无形中也被引发关注。人们开始批 评甚至拒绝设计品相不佳的产品。“美”的事物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以及难以估量的经济意义逼使人们重新聚焦“美”与“品鉴”的关 系;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了这种品鉴活动与悦心 开智的心得,人们开始意识到品鉴活动与自身精神境界提升有深刻的 关联。这种基于形象思维的品鉴的内在需求,成为富起来的社会成员 越来越强烈的意识。 设计是一柄“双刃剑”。当设计经过了“文创”意识“锻造”之 后,它就会有明确的文化价值观,就如同注入灵魂。这能够促使它能 够成为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而不使其走向反面。否 则,在时下的社会和市场,设计的负面效应还将长久地持续下去。在 那种“山寨”风潮的时弊中,设计就扮演着不光彩但很重要的角色。 正因为如此,设计也就特别需要有文化作为灵魂的引导或驾驭。 4 “文创设计”之“基础”及其“研究方法” 当人们了解了“文创设计”的意义,他们就会自觉地有所为,有 所不为,以及正确地作为。那些依靠创意人的想象力、智慧、技能等 创造力要素,对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归纳、取舍、提升、演绎与创 造,借助于包括高科技在内的各种技术和技艺,形成产品( 包括环境 万方数据 与服务) ,并且通过经济学及其知识产权的方式使之品牌化、衍生 化和高附加值化的“文创设计”作业群体汇聚起来,就会形成所谓 的“文创产业”。6 面对这个局面,单个设计专业显然难以解决问 题,需要设计艺术的智慧与科技智慧、与经济智慧联合协同工作。 那么,如何基于“协同创新”的语境去建构“文创设计”的根基? 如何与相关的学科专业协同运作? 作为教育研究的基本理念与基础 课程,又该如何来建构? 根据最近十多年与城市营造研究实验的经验与教训,我越来越坚 定地认为:研究者深入现场去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可问题 在于,现场往往混乱复杂,令人茫然失措。为实现“从混沌到有序” 的过程,我创造了一套如同电脑主板一样的调研“平台”( 参见附 录“美丽乡村形态基础数据调研表”) 。原理也很简单,就是用经纬 两个方向的维度来考察现场,从相交节点上对现场情况进行记录、归 纳与分析,再进行统合,对象的情况便逐步显现出来。 数据采集表中有水平与垂直两项栏目。其一,水平列项,主要 是相关学科角度的视野,分别设有a 客观描述,b 文化观,c 艺术 观,d 科技观,e 经济观,f 其他与备注项,这些项如同学科“滤 镜”,根据调研所“扫描”的点作相应学科的评价。其二,垂直列 项,主要是从“人”、“事”、“物”、“场”、“境”五个最基本 的维度来分析地域现场中的事物。这样,将相关的学科运行脉络都整 合其中,配置学科交叉的“线路图”,指引“文创设计”者在破解难 题的过程中,服从跨界的方法论的演绎逻辑,协同多个学科的人在这 个隐形的“主板”路线图中运行,并且以这个表格为基础,展开多维 资源数据类型( 如图、文献、声像、数据等) 的采集,通过多学科智 慧能量的转化,使得创新理念不断地催生新的发现和激活新的发明, 从而助推新型经济的发展,形成新兴的发展理念、趋势和经济实践。 总之,由于有了“文创”的前提,那么这个“设计”就有了更加 明确的目标。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作为“基于某种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 创造意识”而展开的设计与研发活动。而所谓的“研究方法”,显然 是基于研究对象的方法。作为设计学科的研究对象,随着我国城镇化 深入的进程,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从混沌 的局面中清晰地把握被研究事物的事因事理,从“人、事、物、场、 境”相互关联的五个最基本的聚焦维度,可以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 时找到相应的对策。 二、五个维度把握现实中的混沌 “人”、“事”、“物”、“场”、“境” 如今在研究生阶段的设计学科,要应对问题的复杂性是空前 的。从具体物品,到物品形成的环境,到生活态的营造,到城乡的 更新,再到未来梦想城镇的创建远远超过现有的专业分类,从 当前到可预见的未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依然在高速推进,而且,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创产业”分为三项内 容:即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 万方数据 要求我们要在总结过去三十年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前进。许多事物依然 是我们前所未见的,期待着“文创设计”的作为。从“协同创新”研 究的语境来看,需要梳理归纳出一套简明且清晰的思路和观察事物的 维度,让这类研究生掌握,是本章讨论的问题。 无论什么样的命题,归根结底都是一个基于“人”或“人群”诉求 的问题,抓住这个根本,或许有助于我们创建应对这些问题破解的系统 机制。我所谓的五个维度:即前酾虽调的犬、事、榭、场、士帮 ( 参见附表) ,这其实是一个不断循环且呈螺旋式上升的结构。其内 在逻辑是:由人( 或人群) 的诉求而引发出需要“设计”的“事”( 事 物、事件、事态) ;由“事”之所需,形成相对应的“物”( 物品、 器物、物语) 的发生;“物”作为“人”与“事”之间“剧情”的道 具而使得“物语”( 故事) 情节得以演绎;而人与“事”之间存在的 各种“物”与“物”的关系,无形中便构成了物化的“场所”( “剧场” 与环境) ,于是“场”( 所) 中的“场能”得以生成;在火、“事”、“物” 及“场”形成动态的“剧情”的关系中,那种内蕴文化能量便会得以 释放,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感应和共鸣;所谓的“境”( 意境、 境界) 便在这个过程中生成,于是,便可感染到“剧情”内外的人,进 而展开品鉴与评价,从而使心灵得以提升,智慧得以开启,创造力 得以孕育。人( 或者人们) 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总是事物相遇,情境 交融,所谓“文以化之”便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体现。当“人”抚物追 思,触景生情,情释化境,就形成了“文创设计”一个循环化生的逻 辑结构样本。以下配合附表加以阐释。 1 关于“人”着眼维度的研究 在这个格局中,“人”是研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在不同研究 的议题中,则有不同的焦点。基于我国国情,大到一个族群、一个阶 层,小到某个具体的人物,分析其诉求,研究其对策,简而言之,宫 意、民情,人心、财源,是思考的焦点。“宫意”即课题涉及在地政 府的意图,“民情”即相关的原住民的诉求;“人心”即来到此地域 内的人们的感受,“财源”即维系在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来源。 为了使我们的话题不至于空论,我们以浙江省经济后发地区的“美 丽城镇”或“美丽乡村”课题为例,来看所谓的“人”是如何在课 题中被聚焦的。浙江丽水市缙云县和云和县都属于这类后发地区。 当我们到现场考察,不难发现县城、乡镇、村的不同层面的特别是 近期的人工造物品质不高,但民风淳朴,自然环境保持良好,人文 历史资源丰厚。对于“美丽乡村”来说,营造得好坏,根本的问题 在于这些“人”的诉求点是否应对得当。般来说,城乡营造与发 展的命题,“人”研究的维度就会具体地锁定在这四个目标类型: 政府、原住民、游客与外来者。 ( 1 ) 政府:或者称管理者,其实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类入。它包 括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以及下属的各职能部门成员,他们的诉求点和心 态,往往决定着一个地域的发展水平。这是我国国情使然的,城镇化 万方数据 维度关注点a 客观描述b 文化c 艺术d 科技观 e 经济观 f 其他备注 观 观 1 政府1 1 + a :+ b :+ c :+ d :+ e : + f : 城乡空间营造中 1 2 居民1 2 + a :+ b :+ c :+ d :+ e :+ f :出现的所有的人 人3 游客1 3 + a :+ b :+ c :+ d :+ e :+ f : 与人群 4 投资 1 4 + a :+ b :+ c :+ d :+ e :+ f : 5 其他1 5 + a :+ b :+ c :+ d :+ e :+ f : 1 宏观事2 1 + a :+ b :+ c :+ d :+ e :+ f :地域生活态相关的 2 2 中观事2 - 2 + a :+ b :+ c :+ d :+ e :+ f : 各类与城乡营造的 事3 微观事 2 3 + a : + b :+ c :+ d : + e :+ f :直接和间接的事物; 4 相关事 2 4 + a : + b :+ c :+ d : + e :+ f : 地理、历史、 1 大体量3 1 + a :+ b :+ c :+ d :+ e :+ f :人造物与物的系 3 2 中体量3 2 + a :+ b :+ c :+ d :+ e :+ f :统,物质和非物 物3 小体量3 3 + a :+ b :+ c :+ d :+ e + f :质 4 非物质3 4 + a :+ b :+ c :+ d :+ e :+ f : 1 宏观场4 1 + a :+ b :+ c :+ d :+ e :+ f : 物与物、物与环 4 2 中观场4 2 + a :+ b :+ c :+ d :+ e :+ f :境对人形成影响 场 3 微观场 4 3 + a : + b :+ c :+ d :+ e : + f : 4 其他场 4 4 + a : + b :+ c :+ d : + e :+ f : 1 视觉境 5 1 + a : + b :+ c :+ d : + e :+ f : 对地域事物、事 5 2 听觉境 5 2 + a : + b :+ c :+ d :+ e : + f : 件等品质、品相、 境3 沉浸境5 3 + a :+ b :+ c :+ d :+ e + f : 品位的品鉴 4 其他境 5 ,4 + a : + b :+ c :+ d :+ e : + f : 资源数据类型图、文、声像、数据文字的可视的形象的高科与古法业态与g d p 表1 美丽乡村形态基础数据调研表 的进程总是由政府主导的。如今的政府,早已有了在地各个方面发展 的愿景及研究报告,同时又有他们的评估指标,尽管这些指标和方式 未见得都合适与科学。但是,他们是课题的启动者和诉求者。因此, 首先要让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管理者诉求得以满足,事情推动就容易 顺畅。进入现场调研,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方法,不仅要阅读地方发展 规划以及已经做过的各种研究成果,梳理发展要点,展开综合评估, 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当地政府所辖相关职能部门的愿景与实施步骤。 ( 2 ) 居民:居民是所在地的主体,也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到现场 调查,需要分类着眼。其一,地方文化人和士绅;其次,从业人员, 包括各行各业的开业者和就业者,调研可以分类对不同行业的业主与 劳动者进行调研;其三,不通层级的居民,包括老人、幼童以及当地 的弱势群体。分类向这些人咨询或调研,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通过第一类人,可以获知当地的人文历史、产业形态、地理资源等常 识;第二类人,可获得民意和民智;第三类人,可以获得城镇过去和 当前最基本的民生诉求信息。 ( 3 ) 游客:主要是指外来此地域内的人们,他们的感受,即上述 所说的“人心”的感受。从游客方面获得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着 万方数据 这个地域的吸引力,以及与外界沟通的活力。通过调研可以获得人们 造访的理由,隐性资源与可开发的空间。 ( 4 ) 投资:即投资者和创业者:这是关于“财源”来源的“人” 的维度。如何使投资者或创业者觉得有利可图,有发展的希望,这是策 划研究必须要关注的,以便不断地开拓吸引力,使得这类人越来越积极 地加盟在地发展,促进在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 5 ) 其他人:诸如各类的学者、专家、艺术家甚至网民等。 都说是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设计者理所当然应该对作为 服务对象的“人”做透彻的研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甚至相 逆,人们对自身的研究还相当肤浅。只要我们对过去三十年来从城 市营造到产品设计的实践结果分析来看,反人性、挫人心的荒谬设 计的案例,比比皆是。尽管在设计学领域也有与人关联的“生理 学”、“心理学”,乃至“人体工学”但是总体上对于文创设计学 来说这些“学”都显得粗糙,如雾里看花,似是而非,难以形成助力。 这多么地不可思议! 当“人”及其相关的情况“不明”,为之服务的设 计又能够“何为”? 过去所谓的“设计”,是就从“物”论“物”, 而“物”与“人”及“事”的关系,早已变成某些设计任务书上的干巴 巴的条文。 由此看来,我们还需要一门基于文创设计学科的“人”或“人 群”之“学”的思维“插件”,来开启从人文关怀角度研究“人” 与“事”的诉求。除了上述的“五种人”,还要有如下关于“人”的 三个层面的议题:首先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引发的课题,如男、女, 婴、幼、少、青、壮、老、衰,以及弱、病、残、障这里的每一 类人,都有个人的好恶及个性,其行为还要受到各自生理、心理及社 会阅历的影响。其次,基于人的社会属性引发的研究课题,如工、 农、商、学、军、政以及所属个体及群体所受地域教育、文化、 宗教、党派等差异对人的意识、感受和判断的影响。第三,基于人的 个性或人群在不同时间和场所引发的行为与心理感受的课题,如人在 学习、在工作、在商务谈判、在法庭、在休闲、在私宅、在公共场所 或各种场所条件的差异,而对引发的心理反应做前置预判研究。 人是复杂的命题。具体人的诉求还要因具体的“事”而定。在我们 的研究语境中,“人”作为一个层面,是首先必须突破的关隘。我们不 赞成简单地提“以人为本”。原因与后果,在过去这些年的实践中,人 们应该看得很清楚,哪一个败笔的项目不是口称“以人为本”而把环境 与人心搞坏了! 人是有欲望的,人心是有弱点的,不但想征服自然,而 且还贪婪。我赞成“以人与自然( 或环境) 和谐共生为本”,话虽然长 些,但是,这样大概可以清楚地表明:人的欲念应以尊重自然环境和谐 共存共生的理念。人们在为自身争得生存与发展权益之外,还得为大自 然生物留下循环生态的空间,相得益彰,这才是前提。 2 关于“事”着眼维度的研究 “事”在这个格局中,是聚焦的议题。不同的议题,“事”的话 万方数据 题也不同。“事”总是围绕着“人”这个主角的活动而发生,在此过 程中,“物”便会出场。中国人用“事物”一词,来描述“人” 与“事”、“物”之间的因果或关联的逻辑关系。关于这一点, 我欣赏柳冠中先生关于“事理学”的研究。从“文创设计”的语境 上看,设计对象的发生,不是凭空而降之“物”,而是缘由内在“故 事”的事因使然的。即“事”需“物”助, “物”由“事”而生。古 往今来,无不如此。 文创设计研究的“事”,主要是我们称之为的“生活态”一一即 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状态,而在这个“生活态”中的“事物”,可以看 见人与环境有一种和谐共生的,仿佛是因生活方式磨合成的内在逻辑联结 起来的状态。在这里,发生的“事”可大可小,可实可虚;可以是一个新 城谋划,也可以是一个日常微循环系统的营造。 “事”应对的优劣,取决 于人们对“事”及其相关事理的认识。从方法的角度,把握“事”涉及的 内在环节,要上接因人论事,下由事到物的“系统工程”。因此,事由、 事务、事物、事理、事法、事律、事果在这个研讨的过程中逐步清晰 起来。 像“美丽城乡”这样的议题, “事”就会表现为一个地域发展的文 化、经济、产业以及城乡营造等方面的内容。我们总是会从这个地域的健 康生活方式及其环境或平台的营造入手。我们倡导采用一种智慧的方式来 把握与此相关的复杂内容。即宏观事、中观事、微观事和相关事等四个维 度,建立起个做“事”的系统,而后,根据目的各个击破。 ( 1 ) 宏观事:这是从“顶层设计”层面,鸟瞰这个地域与发展相关 的维度,可细分为诸如:a 地理地貌,自然资源;b 历史与文化,民俗概 貌;c 经济圈与在地主业及其经济发展水平;d 城市空间现况概貌。从而 分析其现况、问题成因与破题对策。 ( 2 ) 中观事:这是从人在场域行走的角度来看周遭现实的情况,诸 如对眼前的城镇街面、建筑与环境等展开调研,进而分析其品质。 ( 3 ) 微观事:这是从人的使用状态下考察在地具体的器物、特产 等,以及与人的密切关系,进而深入认识当前的现况与成因。 ( 4 ) 相关事:这是从采点取样的角度来看城乡中典型生活态的状 况,及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与风俗等,以便认识维系当地民风的 传统文化精神及其显现方式。 3 关于“物”着眼维度的研究 与“事”相比,“物”是个显性的实在层面的事物,而“事” 则隐在“物”的背后。一个地域的“物”,呈现方式可谓多种多 样,气象万千,大到建筑、景观,小到可把玩的手件,如今又多了 信息网络与虚态的影像。设计学常规指定的那些设计对象主要就是 这些“物”,“物”的存在,可以是单品,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系 列组群。对“物”的把握,我们可以借人的尺度与比例加以“丈 量”,这样就容易分出大、中、小以及实物与“非物”的类型。 ( 1 ) 大体量:主要指城市格局层面的“物”,诸如:路网、建筑 万方数据 群、城市综合体、广场、桥梁等大体量的人造构筑物。 ( 2 ) 中体量:主要着眼于边界清楚的,常人易于识别的物态,诸 如单体建筑、小规模的街面等。 ( 3 ) 小体量:主要着眼于人可以把握和“驾驭”的工具层级的器 物或物产。 ( 4 ) 非物质:不仅有物质层面的物,而且还有“非物质”属性的 那些文化遗产类的所有“事物”,还有网络数据等虚拟态的“物”。 从文创设计语境下看“物”,总要追索与“事”的关联,这与 非文创的一般意义上的设计产品,差别在于是否凸显价值观。使用 者是否能够通过对“物”的使用,将内心某种文化意识唤起。透过 消费( 把玩) “物”的过程,这种被“唤醒”的非“物”的文化观能够 影响到人的心灵。于是,人们透过看物用物,就会有对物之成因、物之 品质、物之原理的追索,就会对“物”产生某种敬意。 4 关于“场”着眼维度的研究 物理学告诉人们,“场”是具有能量的。在“生活态”语境 下,“场”更能彰显出某种人文的力量( 所谓的“气场”) 。这种“场” 是实在的,人们透过感观就可以感受到某种特定的“场”对人心灵的影 响。举个极端的例子,生活中所谓的“红白喜事”场所,即使现场空无一 人,人们若置身其中,也立即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应,前者喜气, 后者哀伤。这便是所谓“张力”、 “气氛”之类的作用,都是由生活中某 种特定的“事态”导致的“场”能量的“释放”。形成这种“场”的能 量,就是由蕴含着某种文化要因的“物”与“物”共存而生成某种“事” 的关系而造成的。或者换个角度来看,与其说是物语传达的,不如说是观 物者因生活阅历、经验与联想赋予的。其实,所谓“美丽乡村”,所谓田 园诗般的环境,其实就是这种“场”的能量的彰显。 从学理的角度论“场”,必然涉及场所、场地、气场、场能 等“人”对“物”及“事”所形成环境的心理感受相关的问题。如何 理解和驾驭这种“场”的关键,就需要在实验的过程中创造方法加以 把握。“场”是难以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与“人”的诉求和“事”态 相关联,故而说:“场”由“事”丽生,由“物”而构。在虚实之间形 成,“场”的能量如同磁场形态,还有中心与涟漪圈的差别,而且有时 会受时间控制。当然,这取决于人为的力量。为了把握这个“场”态, 我们同样用四个层级来认识。不过这里主要是关注城市营造中的作为 人们活动设施载体形成的场所。 ( 1 ) 宏观场:如大型文化场所、体育场馆、亲水区域等; ( 2 ) 中观场:如大型商场、生活馆、体验馆等; ( 3 ) 微观场:如茶室、书房、琴房、咖啡吧等; ( 4 ) 其他场:如品牌文化营造,以及文化礼仪的活动等。 5 关于“境”着眼维度的研究 “境”,是一种来源于精神需求的品鉴活动的产物,是可意会 却难以言传的维度。所谓境界、意境都是这个范畴中的事物,这是 万方数据 文创设计中的文化艺术属性使然。 “境”是建立在“事”、“物” 和“场”的“文而化之”层面上的一种愿景的营造,是从“人”的 欲望诉求出发,最后又回到“人”的精神境界的高维度的内容。 “物”、“场”,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价值是有限的, 甚至会走向反面。正是有了“境”层级的运作品鉴与赏析,潜 藏在物质内部的“非物质”的价值就因不断地深化与丰富而显现 出来。因为,人,说到底,还是精神动物,是依赖心理感受而生存 的,因此,其核心就是依靠文化的力量起作用的。文创设计领域之所 以可持续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境”的维度,且是与时俱进的,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不断地反思、传承与转型,关于“境”维度的认 识也不断加深,使得营造追求也不断推陈出新。关于“境”,同样也 可以从四个层级来认识。 ( 1 ) 视觉境:以视觉为主的营造,如自然风景、画展等; ( 2 ) 听觉境:以听觉为主的营造,如音乐会; ( 3 ) 沉浸境:综合环境形态系统,如宗教礼仪场所,不但有 视觉、听觉,而且还有嗅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