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y 6 6 3 8 7 7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两宋妇女的再嫁问题进行了研究。 第一部分介绍了两宋妇女再嫁的现象。翻阅史料不难看出,终 宋一朝,上至统治阶级下达贫苦百姓,都普遍存在妇女再嫁的现象。 第二部分分析了宋女再嫁普遍的深层原因。两宋时期,大土地 所有制的兴盛迫使无地少地的寡妇再嫁他人: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 使重利轻义思想的产生,与此相称的是理学贞节观在当时并未占据 主导地位,二者导致贞节观念的淡薄,又使妇女再嫁为世人所许。 除此之外,宋律也颇多关于保护妇女再嫁的规定;由溺杀女婴造成 的男女比例失调则为宋女再嫁的社会原因。最后,唐及宋周边民族 开放的贞节观也诱使了宋女的再嫁。总之,两宋妇女再嫁普遍的背 后既含有经济与思想上的、也存在着法律与社会方面的原因。 第三部分客观地评价了宋朝妇女的再嫁权问题。两宋妇女再嫁 较为普遍,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宋妇女再嫁权的充分。实际上,从再 嫁的现象及再嫁的原因看,宋女再嫁的背后含有许多被动的甚至被 迫的内容,宋女所享有的再嫁权同样也是不充分的。 关键词:宋朝;妇女再嫁:现象;原因;再嫁权 a b s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m a k e sas t u d yo ft h ew o m e n sr e m a r r i a g e i n s o n g d y n a s t yf r o m t h r e er e s p e c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p h e n o m e n o n o f w o m e n sr e m a r r i a g ei n s o n gd y n a s t y i t se a s y t ob ef o u n do u tf r o m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t h a t ,a l l o v e r s o n gd y n a s t y , f r o mr u l i n g c l a s st o p o o r c o m m o np e o p l e ,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 o f w o m e n s r e m a r r i a g ei su n i v e r s a l t h es e c o n d p a r ta n a l y s e st h ed e e p r e a s o n st ot h a tp h e n o m e n o n i n t h es o n gp e r i o d ,w i d o w sw i t hl i t t l el a n dw e r ef o r c e dt or e m a r r yo t h e r s b e c a u s eo ft h ep r o s p e r i t i e so ft h eh e a v yl a n do w n e r s h i p s ;w h i l e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so fc o m m o d i t ye c o n o m yi m p e l l e dt h et h o u g h to fp u r s u i n g p r o f i t w h i l e s l i g h t i n gj u s t i c e ,a n d w i t h s u c h ,d i d t h ec o n n c i a n i s m c h a s t i t yn o to c c u p yt h ed o m i n a n tp o s i t i o na tt h a tt i m e b o t ho f t h et w o p o i n t sm e n t i o n e da b o v el e a d e dt ot h el a c ko fc h a s t i t yt h o u g h ta n dv a s t p e r m i s s i o n t ow o m e n s r e m a r r i a g e i na d d i t i o n ,l a w so fs o n g h a dal o to f p r o v i s i o n so np r o t e c t i n gw o m e n sr e m a r r i a g e ,t o o t h ei m b a l a n c eo f m e na n dw o m e n a r i s i n gf r o m f e m a l ei n f a n t i c i d ew a st h es o c i a lr e a s o no f r e m a r r i a g e a tl a s t ,t h eo p e nc h a s t i t yo f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a d j a c e n t n a t i o n a l i t y i n s o n gd y n a s t y w a sa n o t h e rr e a s o nf o rt h e r e m a r r i a g e p h e n o m e n o n i n a w o r d ,l o o k i n g i n t o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 ,w e c a n g e t r e a s o n s a s s o c i a t e dn o t o n l yw i t he c o n o m y a n d t h o u g h t ,b u tl a w a n ds o c i e t y t h et h i r d p a r to b j e c t i v e l ya p p r a i s e s t h e r i g h t o fw o m e n s r e m a r r i a g ei ns o n gd y n a s t y w o m e n sr e m a r r i a g ei ns o n gd y n a s t yw a s v e r yc o m m o n ,b u t ,i td i d n ta p p e a rt o u sw o m e na tt h a tt i m eh a d s u f f i c i e n tr i g h t st o r e m a r r i a g e i nf a c t ,t h e r ea r em a n yp a s s i v ee v e n f o r c e dr e a s o n su n d e rt h eg e n e r a l p h e n o m e n o n ,a n d ,i t s a l s ou n s u f f i c i e n t f o rt h er i g h t so f r e m a r r i a g ee n j o y e db y w o m e ni ns o n g 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o n gd y n a s t y ;w o m e n sr e m a r r i a g e ;p h e n o m e n o n ; r e a s o n ;t h er i g h to fr e m a r r i a g e i i 引言 妇女的再嫁问题是研究宋代妇女生活史的热门话题。这不仅源 于婚姻问题是古代妇女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程伊川的“饿 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惊人之语引来无数抨击的同时,更使众 多学者普遍关心这一问题。关于宋代妇女再嫁问题之研究,学者们 历来多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一为妇女再嫁的现象研究:二为再嫁 的原因分析。关于妇女再嫁现状的研究,早期学者们大多认为由于 理学的形成与加强,较之前代,宋朝女子守节者多,再嫁者少。而 今人则提出了与之相反的观点。在爬梳史料分析宋女再嫁现象的同 时,许多学者进一步探讨了妇女再嫁的深层原因。成果虽为丰富, 但笔者认为尚有可探讨之处。关于妇女再嫁现象的研究,笔者首先 赞同宋朝妇女再嫁较为普遍的观点,但是史学界关于这一方面的研 究却经常模糊两个概念。一是阶级概念的模糊,他们的眼光大多只 专注于上层妇女,对下层妇女的研究却少有涉及。二是时间概念的 模糊,学者们往往不分北宋与南宋,只是笼统研究。细加分析,实 则不然。仅南宋一朝,后期与中前期也不尽相同。对妇女再嫁的原 因分析也缺乏一个较为深入、较为全面的研究。此外,我们还应注 意一个问题,即宋女再嫁的普遍并不意味其再嫁权的充分。实际上, 两宋妇女再嫁的背后含有许多被动的、甚至被迫的内容。后文对此 将有详细论述,此不多言。通过以上分析,故笔者不揣浅陋,大胆 再次拾起这一研究,不当之处,还请诸位专家指正。 一、两宋妇女再嫁现象简述 终宋一朝,都普遍存在妇女再嫁的现象。 ( 一) 北宋妇女再嫁实为平常 北宋时期,妇女再嫁大体可分为离婚再嫁与寡妇再嫁两种情况。 北宋法律虽除“七出”、“义绝”之外,也规定了“和离法”。但主动 提出离婚的妇女毕竟不多,故离婚再嫁不是妇女再嫁的主体。北宋 时,上至宗室贵戚、朝廷士宦,下达闾阎百姓、山野村妇都普遍存 在着寡妇再嫁的现象,妇女离婚再嫁也必不少。 1 、宗室女子的再嫁 北宋时,即使是妇女群体的最高层宗室女子仍存在再嫁的 现象。不仅公主可以再嫁,甚至皇后也能以再适之女冠冕入富。下 面几例,足以证之。 “秦国大长公主,太祖同母妹也。初适米福德,福德卒。太祖 即位,建隆元年,封燕国长公主,再适忠武军节度使高怀德,赐第 兴宁坊”。i t 这里说的是宋太祖胞妹因夫死再嫁的事实。 “荣德帝姬,初封永庆公主,改封荣福,寻改号帝姬,再封荣 德。下嫁左卫将军曹晟。荣德帝姬至燕京,驸马曹晟卒,改适 习古国王”。 2 1 徽宗之女再嫁,似有不得已者。 真宗章献明肃刘皇后,“始嫁蜀人龚美,美携以入京,既而家贫, 欲更嫁之。张曼时给事王宫,( 按:时真宗尚在藩邸为襄王) 言于王, 得召入,遂有宠”。【3 l 宋真宗的刘皇后先嫁龚美,后入皇宫。 “李观察,士衡之孙,左侍禁化先者。少好神仙事,父母强令 娶妇,遣行人议曹氏之女。及礼席之目,曹氏已入门,化先逾垣而 走。曹氏复归。后曹氏选纳为后,慈圣光献是也”。【4 】仁宗光献皇后, 先嫁李氏,李氏婚宴逃婚,被迫归至娘家。不想后来却成了一位有 名的皇后。 公主可以再嫁,皇后亦可为再嫁之女,其它宗室女子的再嫁自 不受多大限制。宋英宗治平年间,“令宗室女再嫁者,祖、父有二代 任殿直若州县官已上,即许为婚姻”。【5 】又,神宗元丰元年甲午,“诏 宗室袒免以上女,与夫离而再嫁,其后夫已有官者,转一官”。【6 1 既 有法律的保障,宗室女子的再嫁也就名正言顺。 2 、士大夫阶层妇女的再嫁 北宋一朝,妇女再嫁现象在官僚士大夫阶层中也较为流行。宋 初许多官僚大臣的母亲都有再嫁的历史。范伸淹的母亲曾改嫁长山 朱氏:【7 1 王博文之母张氏,在王父死后改适韩氏;【8 】郭稹幼孤,母更 适王氏;9 j 刘浞年少丧父,贫贱不能存活,母亲更嫁营卒;【1 0 1 贾逵 厚赂继父,才得认重醮的母亲;u i 朱寿昌的母亲再嫁党氏;【:】彭渝 的母亲再适倪氏。【1 3 】非但如此,许多士大夫的子女们在与丈夫不偕 或夫死之后亦能再嫁他人。如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儿媳与丈夫 离婚后再嫁他人。【1 4 】无独有偶,范仲淹的儿媳在丈夫死后也另入他 门。 1 5 】最具典型的莫过于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再嫁离婚一案。绍兴 二年,李清照在夫亡流落他乡,自己又百病缠身之际再嫁张汝舟。 但结婚后不久,李便认清张汝舟无赖之徒的真实本质。于是毅然与 之离婚,结束了这场仅维持一百天的短暂婚姻。【16 】诚然,李清照的 这一再嫁离婚事件遭到一些陈腐的封建卫道者们的攻击。但士大夫 阶层妇女享有离婚再嫁权这一事实却是不能否认的。这里需要提及 的是,李再嫁离婚的时间虽属南宋初年,但一个国家的风俗人情乃 至法律在建国之初往往仍为上一朝代的延续,故把李清照的再嫁离 婚一事归入北宋更具情理。 3 、普通百姓妇女的再嫁 百姓女子由于经济贫困,自古以来就有着比上层妇女更为充足 的再嫁理由。北宋时,上层妇女尚有再嫁的自由,下层妇女再嫁的 普遍更属必然。由于芸芸众生在统治阶级眼中无足轻重,史书上关 于普通百姓妇女再嫁的记载较为匮乏,但我们仍可从侧面加以应证。 当时许多妇女在丧夫之后,父母或舅姑们出于生计的考虑,大多支 持她们再嫁。因为空守礼节并不能解决孤贫问题。据记载,河北河 间府风俗多劝寡女再适,“守节嫠妇过三、五年或一、二年者,父母 兄弟恐其贫穷不能终志,多劝之改节”。【1 7 】再者,宋史列女传 里也颇多关于父母规劝寡女再适的记载。如那愚昧至极的朱氏,“家 贫夫日与侠少饮博,不以家为事,犯法徙武昌。父母欲夺而嫁 之”又如,“谢泌妻张氏,南丰人。始笄,家贫,事姑孝谨 后夫与姑俱亡,子幼,父母欲更嫁之”当时贞女烈妇的事迹许 多就是因为反抗父母族人逼其再嫁而流传下来的。然而能成为贞女 烈妇流传史册的毕竟只为少数,可以想见那些没有反抗或反抗不成 的不只凡几。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村里,“家规”自古就重于“国法”, 百姓女子的再嫁既能得到父母或舅姑的支持,再嫁的道路上基本已 畅通无阻。 总之,北宋时期妇女再嫁遍布各个阶层,世人也皆不以再嫁为耻。 ( 二) 南宋妇女再嫁仍非难事 南宋是理学的形成时期,所以史学界关于南宋妇女再嫁的问题 历来争议不休。笔者认为,理学虽形成于南宋,但它对南宋社会的 实际影响不大,至多只在最上层社会里有所反映。故宋史中没 有一例关于南宋公主、后妃再嫁的记载。但在广大的中下层阶级中 非但普遍存在着妇女再嫁的现象,并且贯穿南宋社会的始终。宗室 女子只是封建社会金字塔的顶尖,不足以代表社会的主流。而j 。大 的中下层阶级才是构成社会的主体。相比之下,中下层妇女的再嫁 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夷坚志与名公书判清明集( 以下简称清 明集) 是分别研究南宋前期与中后期社会史的宝贵史料,以下我们 不妨就从这两部史书中来探析一下南宋时期中下层妇女的再嫁问 题。 1 、南宋时期寡妇再嫁较为普遍 两书中关于一般嫠妇再嫁的记载比比皆是。夷坚丙志卷十四 张五姑中的张五姑;夷坚丁志卷七林氏婿婢之林氏:夷 坚丁志卷十六吴氏迎妇之吴氏:夷坚志补卷二鼎州兵妻 中周佑之妻等都在夫死之后改嫁他人。此外,清明集卷九户婚 门违法交易已出嫁母卖其子物业一案,徐氏初嫁陈师言,师 言死,又改嫁陈嘉谋。又,卷九户婚门违法交易鼓诱寡妇盗 卖夫家业中,徐二初娶阿蔡为妻,阿蔡死,又娶寡妇阿冯为妻。 再者,卷九户婚门接脚夫- 已嫁妻欲据前夫屋业案中赵氏先嫁魏 景宣,景宣死,再嫁刘有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南宋法律规定:“诸居夫丧百日外,而贫乏不能自存者,自陈改 嫁”。 1 说的是法律允许寡妇因经济贫困而再嫁他人。但据书记载, 一些寡妇再嫁他人却并非因经济所迫。她们手中握有一定财产,生 活足以自给。这些“富寡”的再嫁更能说明当时贞节观念的淡薄及 妇女再嫁的流行。如夷坚甲志卷二陆氏负约中的陆氏在夫 死后不久,“才释服,尽携其资适苏州曾工曹”。陆氏前夫郑某,“幼 旷达能文”,说明其非一般贫苦百姓之辈;而陆氏既能携资再嫁表明 她也决非因经济所迫而再适者。再如,夷坚志三补崔春娘、夷 坚志三补梦得富妻等条也都是关于“富寡”再嫁的例子。前已介 绍,夷坚志是关于南宋前期之事,南宋中后期又将如何? 清明 集卷十人伦门母子子与继母争业中吴贡士之妻王氏在夫在世 之日“就续置田产,所立契券,乃尽作王氏妆奁”。也因“吴贡士溺 爱,一听其所为”,在吴贡士去世不久,王氏果真“尽挈囊橐再嫁”。 据书所言,吴贡士死时,“家道颇温”,即王氏决非贫乏不能自存者。 对王氏的再嫁,“名公们”也只是叹息世风的衰坏而不能采取任何的 法律制裁。可见,南宋一朝都存在着“富寡”再嫁的现象。 南宋时期,非但许多“富寡”能够再嫁,甚至一些寡妇再嫁后 也未能尽守妇道,依然我行我素,做出一些违法之举。可知世人并 未给再适寡妇很多的社会约束与舆论压力,自然也就滋长了再嫁之 风的流行。清明集中关于此类记载也颇为丰富。卷十人伦门夫 妇妻已改适谋占前夫财产一案中阿常在夫死姑老再适他人后,非 但未能尽赡养前姑之责,却趁其死后,“反兴讼以取其遗资”。在儒 学再次兴起之南宋,竟也有阿常这不义之举发生,着实令人匪夷所 思。实际上,在当时如阿常之举非但不匪夷所思,称之为司空见惯 也毫不夸张。又,卷四户婚门争业上熊邦兄弟与阿甘互争财产 中阿甘在前夫熊资身死再嫁他人后,却又因女死与前夫之兄熊邦等 争起亲生女儿的财产,阿甘改适他人后已不属熊门,其家财产更无 权干涉。阿甘违法之举,可谓显矣。卷九户婚门- 违法交易已出嫁 母卖其子物业又是一例。书中徐氏再嫁陈嘉谋后,却又涉足前夫 产业。最后,卷四户婚门争业上随母嫁之子图谋亲子之业却是 一宗关于再适寡妇与前夫之子合谋霸占后夫全部家产的案件。再嫁 妇非但没有承担起抚养后夫之子的责任,却萌生不轨之心。唯怪“名 公们”发出“世道衰,人伦坏”之感慨。 南宋时期,一般嫠妇因贫困再适他人,既受到法律的保护,也 被世人所许可。非但如此,许多“富寡”照可再嫁,甚至一些寡妇 再适后也未能尽守妇道,做出违法之举。南宋时寡妇再嫁之普遍由 此可见一斑。 情况 2 、除寡妇再嫁外,南宋还存在离婚再嫁与寡妇招接脚夫两种 清明集中关于妇女离婚再嫁的记载,有妇女先嫁同姓人为 妻,后因“同姓为亲,抵冒法禁”,离婚后又嫁与他人的;也有因 丈夫贫困,不能供养,即写休书将妻子改适他人的;还有的因婆媳 不睦而改嫁他人的。南宋婚律又规定,允许妻子在丈夫外出三年不 归,音信皆无的情况下听其改嫁。此项律文类似现代民法中宣告死 亡制度,进一步从法律上扩大了妇女再嫁的范围。寡妇无子而招后 夫在北宋就已存在,南宋时始称“接脚夫”。寡妇改嫁与招接脚夫, 二者在权利和地位上均有差别,寡妇改嫁不能承分前夫财产,即所 谓“朝嫁则暮义绝”。寡妇若招接脚夫则有权使用夫家财产。南宋 时对寡妇招接脚夫有所限制:“按户令:寡妇无子孙并同居无 有分亲,召接脚夫者,前夫田宅经官籍记讫,权给,计直不得过五 千贯,其妇人愿归后夫家及身死者,方依户绝法。”【1 9 】以此保证前 夫家产不为外姓侵占。 综上所述,在理学形成之南宋,妇女再嫁仍普遍存在于广大的 中下社会阶层,且贯穿南宋一朝的始终。 二、两宋妇女再嫁之原因分析 ( 一) 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迫使无地少地的寡妇再嫁他人; 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贞节观念淡薄,又使妇女再嫁被世人认 可 1 、妇女因无地少地、生活无依而被迫再适他人 中唐以前实行按身份世袭占田的办法。如晋的占田制,北魏、 隋唐的均田制。这些土地政策除规定丁男的授田外,妇女一般亦可 授田。如晋的占田制规定男子有权占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北魏 均田制则改为男子年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隋民授 田与北魏同。唐时均田制有所改动,即取消了对一般妇女的授田, 但同时国家考虑到寡妇生活的不易,又规定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 这使妇女在夫亡之后仍能具备基本的生活保障。宋朝土地政策较之 前代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的是“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 非但没有关于妇女授田的规定,而且大量的自耕农也因土地兼并的 加剧而伦为无地佃农。北宋前期,地主侵占土地的现象就已相当严 重,到北宋中期,更达到“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伪冒,习以 成俗”的地步。【:o 】宋室南迁后,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当时,无论是 北迁的皇室、官僚、武将还是南方本土的官僚豪绅地主、富商大贾 都趁乱世,采取各种手段霸占土地,据为己有。南宋时统治集团中 的有识之士已认识到土地兼并的严重趋势。端平元年刘克庄就认为: “至于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则自开 辟以来未之有也”。 2 q 时隔十二年,淳佑六年殿中侍御史谢方叔又尖 锐地指出:“豪强兼并之患,至今日面极”,“百姓膏腴皆归贵势之 家”。1 2 2 1 由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两宋时期农民失去土地伦为佃农的 也越来越多。宋时佃农也称客户,据学者考证,北宋客户约占全国 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1 2 3 1 南宋时,随着土地的兼并,自耕农不断破 产,客户比例也必有所增加。总之,两宋时期实行的是不立田制的 土地政策,非但妇女没有授田,且存在着约占总人口百分之四十的 无地客户。试想一下,如果这些客户中人一旦亡殁,他们的妻子在 一无土地、二无家产的情况下将如何生存? 在封建社会“男主外, 女主内”的社会分工之下,男子是家庭的主劳力,承担着维持家庭 的生活重担。男子的死亡,就等于断了一家的生计。在这种情况下, 拖儿带女的寡妇,也只有那些能力超群、性格刚强的妇女,才能够 做到含辛茹苦抚儿育女,侍侯公婆守节终身。一般女子特别是那些 年纪尚轻无依无靠的寡妇,为了生计的考虑,恐怕也惟有改嫁再婚 这一条道路了。 2 、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贞节观念淡薄,也使妇女再嫁被世人 认可 两宋的商品经济较之前代有一个很大的飞跃。从东京梦华录 之汴京到梦梁录的临安,市场之增多、商业之繁荣、工艺之精 美都是前朝无法比拟的。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大相国寺每月开 放五次,万姓交易,规模很大。寺内交易的商品从日常用品到奇珍 异兽,无所不有。1 2 4 梦梁录描写临安当时的繁荣景象,更是“自 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2 s 】“万物所 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权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2 s j 商 品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重利轻义”思想受到冲击,并逐步为“义 利并重,乃至“重义轻利”思想所代替。这种变化反映在婚姻关系 上,便是对妇女贞节观的重新思考与认识。无论是皇帝的敕令诏文 还是臣僚的上言奏章,乃至文人的诗词笔记,时人多从现实出发, 认为寡妇不必孤守空门。 当时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对妇女的再嫁也能表示理 解并给予支持。早在北宋初年,宋太祖就曾鼓动左卫将军王承衍之 妻乐氏改嫁。【2 7 】宋英宗治平二年,礼部侍郎王畴卒,英宗命王妻“及 适人”。【2 8 】这些事实表明,最高当权者已不卑视妇女再嫁,传统贞节 观已从最高层发生变化。正基于此,宋朝公主中不乏有改嫁者,即 便是皇后,也曾为再嫁之妇。如前所述,太祖胞妹秦国大长公主、 徽宗容德帝姬、真宗刘皇后、仁宗曹皇后等都曾有过改嫁的历史。 最高统治者对妇女再嫁的态度对整个社会都起到了倡导作用。也正 因为如此,其它阶层对之亦多予以支持。 宋代士大夫们也不极力主张妇女守节。在他们看来,妇女空守 节义于生活毫无裨益,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因为填饱饥肠远比守节 重要的多。“饥肠雷鸣无可奈,礼法虽存何足赖” 2 9 】正说明了这一点。 在北宋,即使名儒如程颐、司马光等亦是如此。司马光认为:“夫妇 以义合,义绝则离之”。【3 0 】并没有单方面要求妇女守志,他强调的是 以“义”作为夫妻关系存续的前提,对义绝而离者并不非难。程氏 更提出:“出妻令其可嫁”, 3 1 】即把“可嫁”作为“出妻”的先决条 件,也就是说,离婚应做到不损害女方的名誉,这是赋予男子“出 妻”时的社会道义。北宋时如此,南宋亦然。清明集卷九户婚 门婚嫁嫂嫁小叔入状一案,“名公”胡石壁就明确指出:“或嫁或 不嫁,惟阿区之所自择,可也,李孝德何与焉? ”这无疑给了我们 一个坚定的答案:南宋时,妇女尤其是广大的百姓妇女是享有再嫁 的自由,即便三嫁,亦被允可。又,清明集卷十人伦门夫妇女 嫁已久而欲离亲中聂懿德因其婿王显宗破荡不俭,屡遭刑罚,有 辱门户而要求女儿与之离异。但聂女却以“夫妇和睦”之由拒之。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名公”胡石壁却对聂女的这一行径表示怀疑, “岂果有烈女不事二夫之操哉? ”在“名公”眼里,“不事二夫的烈 女”只是上层的口号而已,却不是社会的现实。“名公”给予寡妇再 适以自主权,却对固守不义之夫的烈女提出质疑,南宋时期士大夫 对妇女再嫁的态度也由此可见一斑。两宋的士大夫们不仅在观念上 许可妇女再嫁,更是在行动上支持妇女的再嫁。首先,士大夫利用 职权为妇女再适提供方便。宋仁宗天圣年间,枢密直学士李若谷知 并州,曾规定“赘婿、亡赖委妻去,为立期,不还,许更嫁”。l 3 2 j 南宋高宗绍兴初年,鼎州营兵周佑亡殁,其妻贫困“无以自存”,守 鼎州数年,而“政以猛闻”的程平国与之钱,“使敛死者”,并批准 了她的改嫁请求。【3 3 】其次,宋代士大夫们也积极支持自己的亲属改 嫁。前已介绍,宋初许多士大夫的母亲都有再嫁的历史,他们也皆 不以再嫁之母为耻,或辞官孝敬父母,或解官为生母守丧。为支持 妇女的再嫁,范仲淹还亲自订立义庄规矩:“嫁女支钱三十贯, 再嫁二十贯;娶妇支钱二十贯,再娶不支”。【3 4 l 最后,最能反映士大 夫贞节观念变化的是他们自身求娶再嫁寡妇的行动。据沈遵西溪 集卷十长寿县太君魏氏墓志铭载,屯田郎中石元之娶再嫁妇 魏氏为妻。再者,叶适水心集卷二六通直郎致仕总干黄公行 状里通直郎黄子由之妻为再嫁妇刘氏。宋代甚至出现了士大夫们 争娶、抢娶寡妇的现象。后文对此有详细论述,此不多言。士大夫 们对妇女再嫁的态度和行为有力地说明了宋人求实精神的加强与贞 节观念的淡薄。 宋代贞节观念相对淡薄,最明显的表现在作为改嫁主体的妇女, 她们对再嫁同样地表现出不忌讳的态度。如夷坚志补卷十四解 洵娶妇载,靖康建炎之际,解洵与妻散。后洵在赴官的途中另娶 一妻,时逢重阳掌灯之际,洵起思念旧妻之情。新妇得知后,为之 备妥川陆之具,并对其夫说:“我与俱行。倘君夫入固存,自当改嫁, 而分囊橐之半;万一捐馆,当为偕老。”从解氏新妇的话中可见,他 对改嫁并不在意,也不觉得再嫁有不光彩之处,其身价、德才并不 会因改嫁而受到损害和影响,所以她能主动提出上述处理意见。又 如知县吴约与卫氏私通事发后,卫氏自觉有愧于吴约,“今日之事, 固我误官人我委身受杖,不足道,将来犹可嫁与市井细民妻, 奈官人何? ”【3 5 】她所感到惭愧与忧虑的并非自己的不贞名声与以后 的生活,而是吴约的前途。在她看来,自己下嫁市井小民为妻就是, 不足为虑。可以看出,宋代妇女自身对改嫁和守节的认识已发生质 变,那种终身不嫁的传统礼教并没有禁锢她们的思想。宋代妇女对 改嫁表现出的不自贱精神正是妇女再嫁的内在因素和根本原因。 无论是土地政策的促使,还是商品经济的诱导,二者皆为两宋 妇女再嫁较为深层、较为本质的原因。 ( 二) 理学贞节观在两宋时期并未成为指导思想 与两宋贞节观较为淡薄相适应的是理学贞节观在宋朝并未占据 统治地位。理学虽形成于宋,但任何学说的形成直至在社会中产生 重大影响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理学贞节观理论的逻辑发展与社 会效应的产生亦是如此。换言之,宋朝只是理学理论的形成时期, 它给社会带来实际影响却在明清以后。为论证这一点,我们可把理 学贞节观的形成过程作一简要勾勒。 理学酝酿初期,周敦颐、张载对于女性的态度比较温和,在贞 节方面也没有苛责女性的要求。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乾道 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在此,乾 坤、男女是化生万物的两种均衡的因子和力量,彼此没有强弱、尊 卑的个体差异,只是相互依存和共同创造的自然合作的存在形态。 与周敦颐同时的张载虽然不满于“今之人灭天理而穷人欲”的现实, 要“今复反归其天理”,却也只是强调女性“顺惟厥正”、“无违夫子” 的“妇道之常”。【3 6 1 可见,周敦颐、张载只是注重女性顺从的儒学传 统礼教规范与以和为美的人伦理想,并没有对女性贞节观提出过多 的需要遵循的条件。 理学发展中期,二程在儒家礼教贞节观的基础上,对妇女提出 新的要求,产生了“女守贞、男灭欲”的观点。至此,理学贞节观 初步形成。所谓“女守贞”是指一女只事一夫,夫死也不改嫁,否 则就是不贞。“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 ”日:只 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3 7 】这 里我们应注意的是,二程不但认为女要守贞,而且男也应灭欲。“男 灭欲”首先是指男子不纳妾,不再娶,更不能娶寡妇。前二者是有 条件的,如果原配夫人不能生育或者死去无人尽“奉公姑”、“主内 事”之责的可以纳妾,亦可以再娶。至于不娶寡妇,二程则认为:“若 取失节者( 指孀妇) 以配身,是己失节也”。【3 8 1 其次,二程还认为男 予应沽身自好,不近女色,尤其不蓄妓狎娼。可见二程贞节观的基 点是把“女守贞”与“男灭欲”并重的,只是后人越来越向单一的 要求妇女守贞方向发展。虽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一语后 来不知害死多少无辜生命,但理学贞节观在二程时期既得不到统治 阶级的赏识,更违背于社会的现实,也只是停留在理论的提出阶段。 当时皇帝的敕令诏文与民间再嫁的兴盛,足以证之。 南宋的朱熹才是理学贞节观的集大成者。他不但认为“夫为妻 纲”是人之大伦“三纲之首,理不可废”, 3 9 1 而且十分赞赏并大力提 倡程颐“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说教,并多次命地方将“保 内如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事迹显著,即仰具申,当依条旌赏。 其不率教者,依法究治”。【4 0 】朱熹不仅继承了前代旌表节烈妇女的做 法,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惩罚制度,如此,便将二程的贞节观由道 德规范引向了法制的轨道。朱熹还将妇女守节纳入其天理的范畴, 认为这是“天性之心不易之理”,1 4 i 也极力赞美“守节不嫁”的孀妇, 体现了社会的“风俗之美”,t 4 2 而“夫死改嫁,皆是无思也”。 4 3 1 理 学贞节观至朱熹时虽已完全确立,但在较长时期里,并未得到社会的 认可。南宋宁宗时,韩伲胄甚至一度将其打成伪学。只是到了南宋 理宗朝,朱熹的思想才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但众所周知,理宗 时期,随着蒙古大军的步步压境,国内战乱不休,人民生灵涂炭, 这时提倡“妇女从一而终,禁止寡妇再嫁”非但不合时宜,且南宋 政府自身已濒临灭亡之虞,也根本无暇顾及这一思想的贯彻与执行 情况。只有到了明代,朱熹的性理大全才颁行全国,由朱熹注 释的四书才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因此,我们认为,理学贞节观并 未给两宋社会带来很大影响,它的预期效果只有到了明清时才成为 现实。正如宋史所言;“道学盛于宋,宋弗究于用,甚至有历禁 焉”。【4 4 】 ( 三) 宋朝法律允许妇女再嫁 社会观念的变化必然要反映到法律上。特别是上层统治者观念 的转变,自然通过法律的形式将自己的意志贯彻到社会现实生活中 去。所以在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宋代法律中出现了许多有利于妇女 再嫁的规定,也大多是前代所未有的。这既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些法律规定对维护妇女的再嫁权无疑是具 有积极意义的。 1 、对宗室女子再嫁的法律规定 北宋初年,宗室女子丧夫虽无子亦不许更嫁他人。至宋英宗嘉 佑四年,汝南郡王赵允让认为,宗妇少年丧夫虽无子不许改嫁“非 人传”,请求革除旧例。之后情况有所改变,英宗治平年间下令:“宗 室女再嫁者,祖、父有二代任殿直若州县官已上,即许为婚姻”。 4 5 】 在此,对宗室女改嫁所适对象虽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但毕竟开了不 许再婚之禁。宋神宗元封六年又诏:“宗女毋得与尝娶人结婚,再适 者不用此法”。【4 6 】此道诏令进而降低宗室女子再嫁对象的条件。又令: “宗室袒免以上女与夫离而再嫁,其后夫已有官者,转一官”。 4 7 1 这 实际上是鼓励官吏求娶再嫁宗女。宋哲宗元符二年再一次诏令:“宗 女夫亡服阕归宫,改嫁者听”。 4 8 】从以上诏令不难看出,自北宋中期 以后,宗室女子亦开始享有再嫁的自主权,法定的再嫁条件也日渐 放宽。既然宋代宗室女尚有再嫁之权利,普通百姓的再嫁权就更为 广泛。因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对百姓的束缚相对轻松 些。 2 、对百姓女子再嫁的规定 首先,经济上的照顾。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诏:“不逞之民娶 妻,绐取其财而亡,妻不能自给者,自今即许改适”。【。9 1 又,神宗元 封元年,百姓傅泽“外出不知消息”,御史黄廉准许傅妻改嫁。1 5 0 】南 宋时进而规定:“夫外出三年不归,亦听改嫁”。 5 l 】无论是因被夫骗 取钱财、生活不能自给者;还是因丈夫多年不归、生活无依者,宋 律都准许她们再适他人。考虑到寡妇单身生活的不易,宋律还进一 步削短亡夫改嫁的时间。法律原有“夫亡六年改嫁”之条,【5 2 】宋哲 宗元佑八年再次规定:“女居父母丧及夫丧而贫乏不能自存,并听百 日外嫁娶”。【5 3 】 其次,政治上的考虑。南宋法律规定:“已成婚而移乡编管者, 其妻愿离者,听。”刚所谓“移乡”,指犯有杀人罪应处死刑,遇赦 免死,而移居千里之外的他乡。“编管”是指官吏犯罪除名后,贬往 指定州郡,编入该地户籍,并受地方之官管束。南宋法律允许妻子 在丈夫因犯罪而“移乡”或“编管”的情况下,有权提出离婚。即 许离婚,也必可再适。 最后,对客户妻子再嫁的保护。两宋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加 剧,客户人口的比例也迅猛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客户的人身依 附关系也有所减轻。但两宋时,川陕地区由于地处崇山峻岭、交通 不便、经济落后,客户人身依附较为严重,仍处于农奴地位。如当 时客户死后,妻女的婚嫁也必须征得地主的同意。这种超经济的压 迫必然引起客户的强烈反抗:滞后的法律法规也必将阻碍社会的发 展。为适应社会现实,南宋宁宗开禧元年,夔路转运判官范荪在新 校订的皇佑法中指明:“凡客户身故,其妻改嫁者,听其自便, 女听其自嫁”。【5 5 】人身依附关系较强的川陕地区客户之妻已可自主再 适,其它经济发达、人身相对自由的地区就更应该了。 法律的制订有它的相对稳定性,社会矛盾的变化与人们道德观 念的改变是法律修改的前提。宋律的上述修订决不是空穴来风,无 疑对两宋妇女再嫁提供了法律保障。 ( 四) 溺杀女婴造成男女比例失调是妇女再嫁较为普遍的社 会原因 生子不育俗称“不育子”,这种现象在前代天灾不断或战乱频 仍时也有发生。但这种非常时期才有的社会现象,在宋代却演变成 一种不良社会风气,并盛行于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经济比较发达的 东南地区。当时荆湖北路之岳、鄂诸州“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 女,过此辄杀之”。【5 6 】江南东路如“东南数州之地男多则杀其男, 女多则杀其女,习俗相传,为桁,即其土风。宣歙为甚,江宁次 之,饶、信又次之”。【s 7 】宋时,福建路杀溺幼婴的习俗最为盛行,陈 渊在默堂先生文集卷九一策问中说:“不举子之习,惟闽中 为甚”,在一般情况下,“闽人生子多者,至第四子则率皆不举”,“若 女则不待三,往往临蓐,贮水既溺之,谓之洗儿”。【5 8 】而其中以“建、 剑、汀、邵四州为尤甚”。【5 9 1 毗邻福建路、江南东路的两浙,是宋代 经济发达地区,但杀婴之风不亚于福建路。据宋会要辑稿刑法 二之四七载,浙东路“衢、严之间,田野之民,每忧口众为累,及 生其子,率多不举”。弃予杀婴时,女婴首当其冲。宋代重男轻女思 想颇为流行,梅尧臣有诗云:生男众所喜,生女众所丑。生男走四 邻,生女各张口。男大守诗书,女大逐鸡狗。”【6 0 】当时,世人生 女,也多有不养。如“岳鄂间田野小人尤讳养女”。 6 l 】福建等路 也“生男稍多,便不肯养,女则不问可知”。【6 2 】 宋人溺杀女婴原因之一就是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所致。在以男 性为主体的封建社会里,人们不仅在观念上承认男子的价值高于女 子,而且实际中也赋予男子较多的特权。更为重要的是,只有男子 才能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延续宗族的香火。重男轻女思想一旦产 生,溺杀女婴也就不足为怪。此外,宋代的厚嫁之风是溺杀女婴的另 一主要原因。宋时,厚嫁之风风靡各地区,也遍布各阶层。时人仅 摆酒席一项,花费就十分惊人。参加人数多,按福建习俗,“来者无 限极,往往至数百千人”; 6 3 1 延续时间长,据合肥规矩,“嫁娶者,宗 族竟为饮宴以相贺,四十目而止”。洲开支之大,可想而知。当时嫁 女之费常常多于娶妇之用,据宋史卷一一五礼志记载,公 主下嫁朝廷赐给驸马的嫁娶费用“倍于亲王聘礼”。吕祖谦所订立的 宗法条目也规定:“嫁女费用一百贯,娶妇五十贯”。中产之家 一旦生女,为日后“遣嫁乃不费力”,往往“早为储蓄衣衾妆奁之具”。 1 6 5 故司马光指出:“世俗生男则喜,生女则戚至有不举其女者,因此 故也”。【6 6 】 宋人溺杀女婴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男女人口比例失调。在此风 最盛的一些地区,如福建路,“村落间至无妇可娶,买于他州”。 6 7 1 岳、鄂州等地,“民间少女多鳏夫”。【6 8 】许多讨不到老婆的“里巷之 民”,“或至奔诱,则谓之引伴为妻,习以成风,其流及于士子富室, 亦或谓之无复忌惮”。【6 9 】还有的“窃人妻女以逃,转移他州,安居自 若,谓之卷伴,言卷以为伴侣也”。【7 0 1 引伴、卷伴实际上就是拐骗、 掠夺妇女。可见,宋时由于男女比例的失调,一些未娶妻之民,为 讨到老婆,甚至铤而走险,做出违法之事。与拐骗、掠夺妇女为妻 相比,娶再嫁妇为妻则不失为明智之举。那些寡妇、离婚妇女自然 也就成为光棍汉们的抢手货。 在男女比例失调的宋代,女子守节则意味着相当部分的男子必 须禁欲,这一矛盾不可能通过纲常名教的口号轻易化解。从这一点 看,宋代妇女再嫁现象较为普遍就容易理解了。 ( 五) 受唐代遗风及周边民族风俗的影响 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及“孟母三迁”的典故说的都 是环境对个人的重大作用。同样,环境对一个民族的影响也是不可 低估的。具体到宋代,即宋女再嫁的现象是与唐代及宋周边民族开 放的贞节观分不开的。 1 、唐代遗风对宋的影晌 朱熹有云:“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7 1 李唐皇室本身就是源出胡汉混血的武川系军事贵族,与鲜卑族有千 丝万缕的联系。唐高祖李渊的祖父为西魏柱国,曾被鲜卑拓拔氏赐 姓为“大野氏”。李家世为贵族,也多与鲜卑上层联姻。李渊的母亲 独孤氏和妻子窦氏、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等都是汉化的鲜卑族姓。【7 2 】 故有学者指出:“李唐皇室出自北镇,是鲜卑化的汉人。长期与鲜卑 通婚他们既有鲜卑血统,又长期耳濡目染受到鲜卑文化的熏陶, 所以婚俗多鲜卑遗风,不足为怪”。1 7 3 1 从皇帝的婚姻就可窥见他们婚 姻形态之一斑。如李世民纳元吉妇为妃;李隆基夺儿媳杨玉环为妃 等都有原始游牧民族收继婚、掠夺婚的痕迹。不仅如此,从一而终 的封建贞节观念在唐室也不很强烈,一嫁再醮,人不为怪。唐代公 主的婚姻在这方面是较为典型的。据新唐书卷八诸帝公主传 记载,唐代公主共计二百一十人,其中公主二嫁者二十七人,三嫁 者三人,比率高达百分之二十三。更有甚者,公主们不仅可以再嫁、 三嫁,且闺门失礼之事也屡有发生。她们养尊处优,身为金枝玉叶, 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有无与伦比的特权。本身的胡族血统与尊贵身 份,更使她们恣意纵情,不拘礼法。太宗女合浦公主,先嫁房玄龄 子房遗爱,后与辩机和尚私通,“初,浮屠庐,主之封地,会主与遗 爱猎,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且智勖、惠弘和尚、道士李 晃等皆“私侍主”。【7 4 1 中宗女安乐公主嫁武崇训,“崇训死,主素与 武延秀乱,即嫁之”。【7 5 】这种事例,不胜枚举。除公主外,皇帝后宫 也丑声四溢。毒杀中宗的韦后与上官婉儿共同私通武三思。“受上官 昭仪邪说,引武三思入宫中,升御床,与后双陆,帝为点筹,以为 欢笑,丑声日闻于外”。 ,6 】唐代皇室妇女的贞节观如此“开放”,的 确令人为之咋舌。 宋初皇后、公主中亦不乏有再嫁者,这不能说与李唐皇室开放 的贞节观没有继承关系。 2 、周边民族对宋的影响 两宋时期,周边先后存在过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由 于地处边陲,受中原传统文化影响较为薄弱。这些民族的妇女较之 汉族女子,地位颇高,贞节观也较为开放。 契丹社会长期保留母权制痕迹。该族的“再生仪”、“耀叵”、 “拜奥礼”三种传统习俗表明女性受到较高的社会尊重。契丹妇女 除有权参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种社会事物外,也享有再嫁权。 按照契丹习俗,丈夫死后,妻子可以再嫁。如圣宗第八女长寿在丈 夫大力秋死后,改嫁萧性古。 7 n b p 使丈夫在世,妻子也可提出离婚 并再嫁。道宗第三女特里“以驸马都尉萧酬斡得罪,离之”,“改适 萧特末”。 7 8 】又,景宗第四女淑哥“与驸马都尉卢俊不谐,表请离婚, 改适萧神奴”。 7 9 1 更有甚者,在当时,三嫁、四嫁也不为怪。兴宗长 女跋芹“与驸马都尉萧撒八不谐,离之”,“改适萧阿速”。后又因所 谓“妇道不修”被休弃,“又嫁萧窝匿”。【8 0 1 再者,圣宗第二女岩母 堇出嫁萧啜不,“改适萧海里,不谐,离之。又适萧胡睹,不谐,离 之,乃适韩国王萧惠”。 8 1 党项妇女受民族传统习惯的影响,此族女子具有敢战斗、喜报 仇、好参政等特点。如景宗皇后没藏氏不仅参政,而且在毅宗初年 大权在握。毅宗皇后梁氏也在其儿子惠宗秉常时,既“自主国事”, 又“自主兵,不以属其子”。【8 2 】她“屡劝秉常不行汉礼,秉常不从”。 刚从而导致母子发生冲突,母亲也一度将儿子囚禁。该族女子地位 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女真族的“男下女”及“复姓”两种习俗表明该民族仍保留着 母权制的痕迹,妇女也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此外,女真妇女还可 以享有以下两种权利:一,财产支配权。金史卷一世纪载, 始祖函普结婚时,“以青牛为聘礼而纳之,并得其赀产”。又,金史 卷一二0 徒单恭传载,兀鲁丈夫死后,徒单恭“谋取其兄家财, 强纳兀鲁为室”。在这里,函普之妻与兀鲁都是财产拥有者。二,离 婚再嫁权。如兀鲁出嫁徒单定哥,再嫁徒单恭。【8 4 】择特懒出嫁萧拱, 再嫁完颜文。【”1 废帝海陵的许多妃子也都为再嫁妇。如昭妃阿里虎 初嫁阿虎迭,再嫁南家,又嫁完颜亮;【蹦】贵妃唐括初哥初嫁乌带, 再嫁完颜亮;【8 7 】丽妃唐括石哥初适完颜文,离婚后再嫁完颜亮。【8 8 由上可知,无论是契丹、党项还是女真族,它们在婚姻形态上 都或多或少地遗留母权制的痕迹,妇女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尤 为突出的是,这些民族的女子大多可享有再嫁权。宋政府在与它们 长期的和战交往中,彼此影响颇深。自然,这些民族开放的贞节观 也影响了宋代的社会风气。 ( 六) 其它 宋朝一定时期的妇女再嫁也是现实所需,形势所迫。两宋时期 由于长期受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的侵扰,战乱不体。连年作战 既造成大量的寡妇,连年作战也急需大批的兵源。军队成员的多与 寡是战争的基本因素,对长期作战而言,更为重要。让大量的寡妇 再嫁就成为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能源汽车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及2025年运营成本研究报告
- 城市地下停车场智慧化管理系统在提高停车资源利用率方面的研究
- 工程实施方案阶段(3篇)
- 工程洪水索赔方案范本(3篇)
- 智能环境监测系统(温度+湿度+气压)-洞察及研究
- 2025年新能源行业智能电网技术应用与市场拓展报告
-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筑2025初步设计评估报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筑绿色节能技术应用案例
- 老师安全教育培训小结课件
- 老师安全培训随笔课件
- 基于2025年技术创新的新能源安全管理优化策略报告
- 儿童抽动障碍的诊断与评估(2025年)解读课件
- 发热护理课件
- 村卫生室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库房管理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国家安全教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智能城市建设中的能源消耗预测与节能措施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上半年威海桃威铁路有限公司校招笔试题带答案
- T-CCASC 0043-2024 氯碱工业数字化车间建设指南 电解
- 2024年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招聘真题
- 学校智慧黑板采购方案 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无人机基础概论》无人机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