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调度的数学模型_第1页
公交车调度的数学模型_第2页
公交车调度的数学模型_第3页
公交车调度的数学模型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9卷 第 4期 2 0 0 3年 l 2月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J O UR NA L O F B E I J I NG I N S TI T L r r E O F V d 1 9No 4 De e 2 0 0 3 文章编号 : 1 0 0 46 0 1 l ( 2 0 0 3 ) 0 40 0 6 70 5 公 交车调度的数学模型 李群 高 叶伟 王 维 邵晓丽 ( 基础部 北京1 0 0 0 4 4) 摘要: 通过对所给的一个典型工作 日的上行、 下行各站的乘客流量统计的分析, 从公交公司利益、 社会 需求两方面考虑, 制定了该线路的公交车全天调度方案。 关键词: 数学模型; 曲线拟合; 公交车调度 中图分类号 : U4 9 2 2: 02 9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部分 , 也是市 民出 行的重要工具 。 作好公交车的调度 对于完善城市交 通环境 、 改善市 民出行状况、 提高公交公司的经济和 社会效益。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题 目给出了典型工作 日每小时乘客流量的统计 数值、 车站设置情况 , 以及公交车 的一些基本情况。 要求在同时满足公 交公 司利 益 和社会 利益 的条件 下, 建立数学模型制定出该条公交线路的调度方案 及所需车辆数( 详细数据参见 2 0 0 1 年大学生数学建 模竞赛 B题) 。 1 基本假设 假设上、 下行车首发时刻均为 5点整, 即 0时 刻 ; 且上 、 下行末班车到达终点时刻均为 2 3点整 。 假设在各车站停车时间可以忽略。 假设每位乘客均按先来者先上车的规则上车。 假设所有运营的车辆全部为全线运营, 而非区 间车。 2 问题的分析 2 1 曲线拟合分析 题 目给出的统计数据仅精确Ni l , 时, 而最终发 收稿日期: 2 0 0 3 1 1 0 4 作者简介: 李群商( 1 9 5 5 年一) 女 理学硕士 副教授 数学教研室。 车时刻表必定精确到分钟, 所以我们至少应对每分 钟的客流量进行分析。 我们采用曲线拟合的方法, 利 用原始数据, 得到乘客需求量与时间的函数。 2 2模型实现分析 题 目最终需要的是一条公交线路全天的调度方 案。 而该调度方案受到公交车情况, 乘客需求随时间 分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将利用曲线拟合 得到的数据以全天模拟运营的方法来安排发车时 间。 从而得到所需的调度方案。 3 符号说明 t( 小时) : 5 t 2 3 r ( 人) : 第 i 站上的第志时段内的负荷增量, 即第 i 站第志时段内上、 下车人数之差; ( 人) : 第 i 站上的第志时段之前的累积负 荷增量。 拟合后表示第 i 站上的累积人数; N ( 人) : 车进站时第 站上理论增加的人 数; L ( 人) : 车出第 i 站时车上的人数; S ( 人) : 车出站时第 站上剩余的人数; X( 小时) : 车从第 i 一1 站到第 i 站之间所需 要的时间, 设 X。 =0 ; T , ( 小时) : 第 辆车与前一辆车发车的时 间间隔; 维普资讯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第 l 9卷 丁 J ( 小时) : 第- 辆车的发车时间; x L ( 人) : 汽车离开第 i 站台时车上增加的人 数。 除个别说明外 i表示车 站序 号, 表示车辆序 号。 其余符号在文中陆续引出。 4 模型建立 4 1 拟合函数 4 1 1 拟合假 定 我们将上、 下行首发车时刻 5 : 0 0记为 0时刻。 由于实际中0 时刻在首发站上车的人数不多( 大约 十几人) , 从简化问题的角度考虑, 设定 0 时刻首发 站需求量为 0 , 将这十几个人放在下一站考虑。 4 1 2 确定拟合数据 问题给出的统计数据为每个小 时各站上车人数 和下车人数 , 取一个小 时为一个 时间段 全天分为 1 8个时间段。 第 i站在 第 k个 时 间段的负荷 增量 上 ( , z ) 为 上 车 人 数 减 去 下 车 人 数, N =h i ( = j =O 0 1 , 1 8 ) 为第 k时段末负荷增量的总合, 称为乘 客需求量。 用时间和乘客需求量作为拟合数据。 4 1 3 拟合结果 记 Y i ( t ) 为第 i 站在 t 时刻乘客需求量, 利用 Ma t h e m a t i c a 软件对以上数据作曲线拟合, 得到每一 站的拟合函数。 ( 附录 1 ) 4 2 发车时刻表的获得 模型 1 模拟运营: 4 2 1 模 型假 设 运 营规则: 在车上的人 数不超 过 1 0 0人 的前提 下, 所有乘客都上车。 如果有剩余, 则记录每站剩余 的人数 。 假设上一辆车的 5 ( ) i 已知。 4 2 2 模型建立 车行驶过程中车上的人数 L是经过第i 站后每 站车上增加的人数 L i ( 可为负数) 的和。 i L = L _ m = 。 l 站上增加的人数为 , = N f +S H。 当1 0 0一 I 时, L i= = + S 一 I L = L ; 反 之, L =1 0 0 。 埘 。 I S 。 的确定: 当 L 大于 1 0 0时, S =L 一1 0 0 。 4 2 3 模 型 细化 NI 的确定: 在没 有公交车开动的情况下 , 随时间增加站上 的人 数不断积累。就第 辆车进第 i站而言, 假设第 辆车到达的时刻为t+Xi 上一辆车离开的时刻为 t 。 到 t 时刻为止第i 站的乘客数为t 时刻该站的累积 人数 一 。 。 同理到 t +X i 时刻为止该站上乘客数为 t+X。 时刻该站的累积负荷增量 Nl 。 在两辆车到达 的间隔时间段 X 中该站的乘客逐渐增加。 站上理论 增加 的人数应为 : Nl= Ni N I N 可由拟合所得函数Y ( t ) 得出。 t 为到站时刻 , 有 J i t =5 + + 所 以 N l =N NI I=Y ( t ) 一Y f - l ( t ) J i = Y ( 5 +Z X T + ) 一 Y H( 5 + 埘 =I 1 i I Z X T + x 一 。 ) L 的确定: 按假设运营规则, 车不一定带走所有乘客, 故要 考虑上一辆车的剩余乘客 S ( - I ) 。 所以 L = Ni+ 5( j - I ) i J i =Y ( 5 + Z X T +墨) 一 Y H( 5 + m = l I i I Z X T +X H) + S m L 的确定: 综上所述, 第 辆车离开第 i 站时, 该车上的人 数为 : i L =( I ) + s ( i - I ) H曹 I i i = I s ( 5 + + 墨) 一 Y H( 5 H I 埘 I H I i I + T m +X H) + s ( H H 当 L 大于 1 0 0时, L i 限定为 1 0 0 。 特殊 L 的确定: 当丁 J 为0 时, 第 辆车与前一辆车同时开出, 所 以 L f= S ( i - I ) o 模型 2 测试运行, 求解发车时刻表: 维普资讯 第 4期 李群高 叶 伟等: 公交车词度的数学模型 6 9 第 辆车从 为 0开始模拟运营 , 模拟运营 中一旦出现 L 大于 1 0 0的情 况, 这辆公 交 车即在 I 十 时刻发车; 反之, 加 1 , 进 行下一次 模拟运营。 当 丁 ,= 1 0时 , 为了保证公众 的利益 , 即使 L 。 1 0 0 也要发出该辆汽车。 发车的同时计算 出该车经过各站后, 各站的剩余乘客数 S , 从而可 定出每辆车与上一辆车的发车时刻的间隔 丁 。 模型 3 求解公交公 司的车辆数 定义完成上 、 下行运营所需的最大时 间为循环 时间段。 定义所需车辆数为在循环时间段 内在路上跑的 所有车的数 目。 在当一辆车从总站开出, 直至它到达终点站这 段时间内开出的所有的车都必定在一确定的线路上 运行而不可能到达终点 , 所 以在这段时 间 内发 出的 所有的车辆总数的最大值将是公交公司完成运营任 务需要 的最小公交汽车数 。 我们的思路是 , 对于上行路线 , 以上行路线至少 需要的总时间4 3 分钟为跨度, 以 1 分钟为步进, 计 算在一个工作 日的运营时 间中, 首发车 时刻为起始 的各个跨度 中发 出的公 交 汽车总数 。 形 成列 表。 同 理 , 对下行路线 以 4 4分钟 为跨度进行处 理 , 得到另 一 个列表 。 因为 , 我们在计 算公交车需要 的车数 时 , 是使用一辆车走完全程所需要的时间划分的, 并且 上 、 下线路所花费的时 间只相差 1分钟。 所 以, 可 以 认为从上行方向的车全部驶出后下行的车都会到达 终点, 不会影响上行下一个班次的发车。 因此, 可以 将两个列表中相同时刻对应的时间段 中的公交汽车 数量相加, 形成新的列表, 在这个新列表 中, 记录着 各个时间段, 分别从上下行的发车站发 出的公交汽 车的总数, 其中最大的数值即为公交公司完成运营 任务需要的最少的公交汽车数。 最后得到公交公司 完成运营任务需要 7 4辆公交汽车。 5 模型的求解 我们使用 V is u a l C+利用上述的模型建立思 想分别对上行和下行的函数图形进行编程求解, 分 别得出上行和下行的发车时刻表。( 附录2 ) 6 模型评价 模 型应不仅考虑到公交公司的利益, 而且要考 虑到公众的利益。在前面我们已经从公众角度考虑 到乘客候车时间一般不要超过 1 0分钟 , 同时从公 司 的角度考虑到车辆 的利 用率 , 这个模型在保证候 车 时间不超过 1 0分钟的情况下, 尽可能多的利 用 1 0 0 人的标准载容量。 但是 , 正是由于尽 可能多的利用 1 0 0人的标 准 载容量 , 所 以有一些乘客可能会 因为载容量的限制 , 而不能搭乘上他所 看到的第一辆公交 汽车 , 必须等 待第二辆公交汽车的到来。为此 , 我们设立 了一个 针对全天的指标作为一个模型评价标准 : “ 每十分钟 的等待人次” , 其单位为人 。这个指标表示了看 到了 第一辆车, 却要等待 1 0分钟后搭乘第二辆车的乘客 人次。经计算 这个模型的每十分钟的等待人次为 1 6 万 人次 。 7 模型推广 此模型在高峰时期的发车 间隔过短 , 根据对原 始数据的分析, 我们认为, 如果在上行高峰期 , 替换 一 部分全程车辆为 区间车 , 并在车辆允许的情况下 加开少数上行区间车, 将可以降低运营成本, 同时保 证大多数乘 客的利益 。 事实上, 在实际情况中, 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发车 时刻表的安排, 要设计一个更好的调度方案, 只依靠 一 天的乘客数量统 计是远远不够 的。因此 , 我们认 为若要制定出较完善的调度方案, 需要在一天的时 间内, 调查的时间段要进一步细化, 例如: 1 )一周七个工作 日的乘客需求量 ; 2 )在大 尺度上 , 需要 多周 的乘 客需求 量 的综 合; 3 )以车为对象, 对各个车辆在线路全程上的行 驶时间、 运营量、 交通状况的跟踪采样。这些因素对 于调度方案都会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叶其孝 大学生效学建模竞赛 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 9 9 8在 2 】 叶其孝 数学建模教育与国际数学建模竞赛 M】 长沙: 湖南 教育出版社 1 9 9 4年 3 】 叶其孝 大学生效学建模竞赛辅导教材 M】 长 沙: 湖南教育 出版社, 1 9 9 3 年 4 】 姜启源 数学模型( 第二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 9 9 1钽 维普资讯 7 0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第 l 9卷 5 【 6 j 杨风翔 截瑞彩 孙品 数缸分析 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 杜 1 9 9 8年 严蔚敏 吴伟民 数据结构 M 北京 : 清华大学 出版社 1 9 9 9证 李涛等 Ma d a b 工具箱应用指南 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 0 0 0证 8 杨钜等 Ma t h e m a t i c a 应用指南 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 t 1 9 9 9年 9 张志涌等 精通Ma t l a b 5 3版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出版 杜 2 0 0 0年 1 0 刘来柄 曾文艺 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 M 北京: 北求师范 大学 出版扯 1 9 9 9年 Th e M a t h e ma t i c a l M o d e l a b o u t Di s p a t c h i n g P u b l i c Tr a f f i c L i Qu n g a o Y e We i W a n g W e i S h a o Xi a o l i ( D e p t o f B e s i c S c i e n c e s B e ij i n g 1 0 0 0 4 4 ) Ab s t r a c t :I n t h i s p a p e r , b y a n a l g i n g t h e fl o w o f p a s s e n g e r i n a d a y 、c o n s i d e r i n g o n t h e b e n e f i t o f t r a f f i c c o mp a n y a n d s o c i a l d e ma n d s t h e d i s p a t c h s c h e me i s wo r k d e o u t Ke y wo r d s :ma t h e ma t i c a l mo d e l ;t h e fl o w o f p a s s e n g e r ;d i s p a c h s c h e me 附录 1 上行拟合函数 A1 3 : v:2 4 3 3 9 6 t +5 6 6 6 2 6 t 一2 5 6 4 1 4 t 3+3 5 2 9 3 h一2 1 4 5 9 6 t +0 0 5 5 8 4 9 5 t 一0 0 0 0 4 2 6 6 6 t A1 2: v :3 3 9 0 1 1 3 t 一0 7 7 4 9 8 4 一1 1 8 5 4 5 t +1 5 0 8 2 4 t 一0 0 3 9 7 3 3 7 t 一0 0 0 2 3 2 2 5 2 t +0 0 0 0 0 9 9 1 5 8 3 t Al l : v=3 2 1 7 2 5 t 一1 6 5 9 5 8 t : 一5 2 2 5 3 t +0 7 5 5 1 4 t 一0 0 1 3 3 1 2 t 一0 0 0 1 9 1 5 7 4t +0 0 0 0 0 7 0 3 0 1 5 t A】 0 : y=1 4 9 5 9 5 t +5 8 3 0 3 8 t 一9 7 3 5 4 2 t +1 8 2 6 0 6 t A9: y=5 3 5 5 8 6 t 一6 1 71 6 8 t 一2 5 31 6 2 t +1 0 61 6 2 t A 8 A 7 。 A 6, A 5, A 4 , A 3 , A 2 , A1 , A 0略。 一 0 1 4 8 1 7 4 t + 0 0 5 6 3 5 7 4 t 一 0 0 0 0 0 8 2 4 3 0 6 ( 一0 0 6 2 1 3 0 2 t +0 0 0 0 3 9 9 4 8 9 t +0 0 0 0 0 3 2 5 7 3 6 t 下行拟合函数 A0: y = 一3 7 5 9 1 1 t +1 6 6 9 7 4 t 一41 7 2 8 8 t +4 0 2 0 4 3 t 一1 2 9 2 6 t 一0 01 8 4 91 3t +0 0 0 1 2 6 6 4 5 t Al: y =5 5 1 5 5 4 t +2 2 2 2 4 6 t 3 7 8 0 1 7 d一 0 A2; y =9 2 2 8 0 2 t +1 6 3 3 3 h 一3 7 9 5 0 5 t +2 4 0 7 2 2 + 0 1 2 0 8 1 3 t 一0 0 0 8 2 4 4 7 5 t 6 + 0 0 0 0 1 7 9 5 9 ( 7 3 9 5 6 t +0 0 3 2 8 8 7 9 t 50 0 1 0 5 7 4 8 + 0 0 0 0 2 9 6 2 1 7 ( A3: v : 2 5 4 5 6 3 t + 2 9 2 2 4 7 t 一8 1 5 8 2 2 t + 0 8 4 1 1 3 7 d一 0 0 3 3 8 4 7 8 t + 0 0 0 0 1 9 7 8 4 5 t + 0 0 0 0 1 1 7 1 5 5 ( A4: v :1 4 1 4 2 1 t 一 2 6 0 9 4 4 t + 6 6 8 5 5 t 一7 2 4 7 2 5 t +0 3 5 3 9 5 2 t 5 0 0 0 6 4 4 7 7 9 d+ 0 0 0 0 0 0 1 3 2 4 7 3 ( A5: v :1 3 1 8 2 2 t 一2 3 7 3 1 t + 5 5 3 6 1 8 t 一5 0 2 4 3 6 t +0 1 4 3 3 7 9 t + 0 0 0 3 2 3 2 9 8 t 一 0 0 0 0 1 7 1 0 5 9 ( A 6 A 7。 A 8, A 9 , A1 0, AI l , AI 2略。 维普资讯 第 1 期 李群高 叶 伟等: 公交车i I 耐 度的数学模型 7l 附录 2 发 车日 ,-t N 次 5: O 0 5 0 5: 1 0 5 l 5 : 2 0 5 2 5: 3 0 5 3 5: 3 8 5 1 5: 4 3 5 5 5: 4 4 5 6 5: 4 4 5 7 5: 4 8 5 8 5 : 5 2 5 9 5: 5 2 6 0 5 : 5 5 6 l 5 : 5 6 6 2 5: 5 9 6 3 6: 0l 6 4 6: 0l 6 5 6: 0 4 6 6 6: 0 7 6 7 6: 0 9 6 8 6: 0 9 6 9 6: 0 9 7 0 6: 1 2 7l 6: 1 4 7 2 6: l 6 7 3 6: 1 7 7 4 6: 1 7 7 5 6: 1 9 7 6 6: l 9 7 7 6: 2 1 7 8 6: 2 3 7 9 6: 2 5 8 0 6: 2 5 8 l 6: 2 5 8 2 6: 2 7 8 3 6: 2 9 8 4 6: 3l 8 5 6: 3 3 8 6 6: 3 3 8 7 6: 3 3 8 8 6: 3 4 8 9 6: 3 6 9 0 6: 3 6 9 l 6: 3 8 9 2 6: 3 9 9 3 6: 3 9 9 4 6: 41 9 5 6: 4 3 9 6 6: 4 3 9 7 6: 4 3 9 8 下行路段发车时刻表略。 上行路段发车时刻表 -t i = - t i = - t o - t i = - t o 发 车时刻 发 车时 刻 发车时刻 发 车时刻 发车时 刻 发车 -t 刻 6: 4 5 9 9 6: 4 7 1 0 0 6: 4 8 l 0l 6: 4 8 1 0 2 6: 4 8 1 0 3 5: 5 0 1 0 4 6: 5 2 1 0 5 6: 5 4 1 0 6 6: 5 4 1 0 7 6: 5 1 1 0 8 6: 5 4 1 0 9 6: 5 6 l 1 0 6: 5 8 l 1 l 6: 5 9 l 1 2 6: 5 9 l l 3 6: 5 9 l l 4 7: 0l l 1 5 7: 0 3 l 1 6 7: 0 3 l 1 7 7: 0 3 l l 8 7: 0 5 l l 9 7: 0 5 1 2 0 7: 0 7 1 2 l 7: 0 7 1 2 2 7: 0 8 1 2 3 7: 0 8 1 2 4 7: 1 0 1 2 5 7: 1 2 1 2 6 7: 1 3 1 2 7 7: 1 5 1 2 8 7: 1 5 1 2 9 7: l 5 l 3 0 7: 1 5 l 3 l 7: 1 7 l 3 2 7: 1 8 1 3 3 7: 1 8 1 3 4 7: 2 0 1 3 5 7: 2l 1 3 6 7: 2 l 1 3 7 7: 2 3 1 3 8 7: 2 3 1 3 9 7: 2 4 1 4 0 7: 2 4 1 41 7: 2 6 1 4 2 7: 2 7 1 4 3 7: 2 9 1 4 4 7: 3 0 1 4 5 7: 3 0 1 4 6 7: 3 0 1 4 7 7 : 3 2 1 4 8 7 : 3 4 1 4 9 7: 3 5 1 5 0 7: 3 5 l 5 l 7: 3 5 1 5 2 7: 3 7 1 5 3 7: 3 9 l 5 4 7 : 3 9 1 5 5 7: 3 9 1 5 6 7: 4l 1 5 7 7: 4 3 1 5 8 7: 4 3 1 5 9 7: 4 3 1 6 0 7: 4 5 1 6 l 7: 4 6 1 6 2 7: 4 6 1 6 3 7: 4 8 1 6 4 7: 5 0 1 6 5 7: 5 0 1 6 6 7: 5 0 1 6 7 7: 5 2 1 6 8 7: 5 4 1 6 9 7: 5 4 1 7 0 7: 5 4 1 7l 7: 5 6 1 7 2 7: 5 8 1 7 3 8: O 0 1 7 4 8: O 0 1 7 5 8: 0 0 1 7 6 8: 0 2 1 7 7 8: 0 2 1 7 8 8 : 0 4 l 7 9 8: 0 5 1 8 0 8: 0 5 1 8 1 8: 0 7 1 8 2 8: 0 9 1 8 3 8: 儿 1 8 4 8: l l 1 8 5 8: l l 1 8 6 8: 1 3 1 8 7 8: l 5 1 8 8 8: l 5 1 8 9 8: 1 6 1 9 0 8: l 8 l 91 8: l 8 1 9 2 8: 2 0 1 9 3 8: 2 2 1 9 4 8: 2 4 1 9 5 8 : 2 4 1 9 6 8: 2 4 1 9 7 8: 2 6 1 9 8 8: 2 8 1 9 9 8: 3 0 2 0 0 8: 3 2 2 0 l 8: 3 4 2 0 2 8 : 3 4 2 0 3 8 : 3 4 2 0 4 8 : 3 6 2 0 5 8: 3 8 2 0 6 8: 3 9 2 0 7 8: 3 9 2 0 8 8: 4 1 2 0 9 8: 4 3 21 0 8: 4 5 2 l 1 8: 4 7 2 1 2 8: 4 9 21 3 8: 5 l 2 l 4 8: 5 l 2 1 5 8: 5 2 2l 6 8: 5 4 2 l 7 8: 5 6 2 1 8 8 : 5 8 2 1 9 8 : 5 9 2 2 0 9 : 0 2 2 2l 9 : 0 4 2 2 2 9: 0 4 2 2 3 9 : 0 7 2 2 4 9: 0 9 2 2 5 9 : 1 2 2 2 6 9 : 1 3 2 2 7 9 : 1 3 2 2 8 9: 1 6 2 2 9 9 : 1 9 2 3 0 9 : 2 2 2 3l 9: 2 5 2 3 2 9: 2 8 2 3 3 9 : 3 0 2 3 4 9: 3 0 2 3 5 9: 3 0 2 3 6 9: 3 3 2 3 7 9: 3 6 2 3 8 9: 3 9 2 3 9 9: 4 2 2 4 0 9: 4 5 2 41 9: 4 9 2 4 2 9: 5 3 2 4 3 9: 5 6 2 4 4 9: 5 6 2 4 5 9: 5 6 2 4 6 1 0: O 0 2 4 7 1 0: 0 4 2 4 8 1 0: 0 8 2 4 9 1 0: 1 2 2 5 0 1 0: 1 6 2 5l l 0: 2 l 2 5 2 l 0: 2 6 2 5 3 l 0: 3 l 2 5 4 l 0: 3 6 2 5 5 l 0: 41 2 5 6 1 0: 4 7 2 5 7 l 0: 5 3 2 5 8 1 0: 5 3 2 5 9 l 0: 5 3 2 6 0 l 0: 5 9 2 6l l l : 0 6 2 6 2 l 1 : 1 3 2 6 3 l l : 2 0 2 6 4 l 1: 2 8 2 6 5 l l: 3 6 2 6 6 l l: 4 5 2 6 7 l 1 : 5 4 2 6 8 1 2: O 0 2 6 9 1 2: O 0 2 7 0 1 2: 1 0 2 7l 1 2: 2 0 2 7 2 1 2: 3 0 2 7 3 1 2: 4 0 2 7 4 l 2: 5 0 2 7 5 1 3: O 0 2 7 6 l 3 : 0 0 2 7 7 1 3: 1 0 2 7 8 l 3 : 1 9 2 7 9 l 3: 2 0 2 8 0 1 3 : 2 9 2 8l l 3: 3 7 2 8 2 1 3: 4 5 2 8 3 1 3: 5 2 2 8 4 l 3: 5 2 2 8 5 1 4: 0 0 2 8 6 1 4: 0 7 2 8 7 l 4: 1 4 2 8 8 l 4: 1 8 2 8 9 l 4: l 8 2 9 0 1 4: 2 5 2 9 l l 4: 3 1 2 9 2 l 4: 3 7 2 9 3 1 4: 4 3 2 9 4 1 4: 4 6 2 9 5 1 4: 4 6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