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逻辑学专业论文)《公孙龙子》的语言意义理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公孙龙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部奇书。近代以来,学者们从不 同的角度对公孙龙子做出了各种解释,但公孙龙子学说的性质仍然尚 待厘清。 本文对近、当代学者公孙龙子研究的方法做了回顾和反思,明确提 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作为公孙龙子研究的指导方法,通过对公 孙龙子诸范畴及其关系的分析,确定公孙龙子的学说是关于语言意义 的理论。本文还通过对“坚白离”、“白马非马”、“唯乎其彼此”诸命题的分 析,对公孙龙子的语言意义理论作出了全面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 公孙龙子语言意义理论在先秦名学史及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给予了重 新评价。 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对近代以来公孙龙子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回 顾和反思,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作为公孙龙子研究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探讨了今本公孙龙子的真伪及其成书年代问题。第三、四章讨论 了公孙龙子学说的性质、范畴、原则及其认识论基础等问题。第五章对 公孙龙子学说在先秦名学史及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作出了新的评价。 第六、七章分别是对公孙龙子的校注和今译。 一 、 关键词:语词、正名、名实关系、意义理论褫詹龚叉, 冬宦秘彩锄 ”g o n gs u nl o n gz i ”i saw o n d e r f u lb o o ki nt h eh i s t o r yf oa n c i e n tc h i n e - s e t h o u g h t s s i n c em o d e r nt i m e s ,s c h o l a r sh a v em a d ev a r i o u se x p l a n a t i o nt oi t b u t t h en a t u r eo fi t st h e o r ys t i l ln e e dt om a k ec l e a r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t h r o u g hr e t r s p e c t i n gt h em e t h o d su s e db ym o d e r n s c h o l - a l si n ”g o n gs u nl o n gz i ”r e s e a r c h ,s u g g e s t st h a tm a x i s tm e t h o d o l o g y s h o u l db e t h ed e r e c t i n gt h e o r yi n g o n gs u nl o n gz i ”r e s e a c h ,b ya n a l y s i n gt h e c a t e g o r i e s i n ”g o g us u nl o n gz i ”a n dt h e i rr e l a t i o n s ,r e v e a l st h a ti t st h e o r y i sak i n do ft h e - o r ya b o u tt h em e a n i n go fl a n g u a g e ,b a s e do nt h ea b o v e a n a l y s i s ,e v a l u a t e st h e s t a t u so ft h et h e o r yo f g o n gs u nl o n gz i ”i nt h e h i s t o r yo fp r e q i np e o r i o da n d o fa n c i e n tc h i n a 。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f a l l si n t os e v e nc h a p t e r c h a p t e ro n er e t r o s p e c t sa n d r e f l e c t st h er e s e a c h i n gm e t h o d so f ”g o n gs u nl o n gz i ”i nm o d e mt i m e s ,a n d c o m e su pw i t hg u i d i n gp r i n c i p l e so nt h er e s e a c ho f ”g o n gs u nl o n gz i ”b a s e d o n m a x i s tm e t h e d o l o g y c h a p t e rt w or e f e r st ot h eg e n u i n t yo f g o n gs u nl o n g z i ”a n dt h ee r ao fc o m p l e t i o n c h a p t e rt h r e ea n df o u rp r o b e si n t ot h en a t u r e , c a t e g o r i e s ,p r i n c i p l ea n dt h ec o g n i t i v eb a s i so ft h et h e o r y c h a p t e rf i v e e v a l u a t e st h es t a t u so ft h et h e o r yo f ”g o n gs u nl o n gz i ”i nt h eh i s t o r yo fp r e q i n p e r i o da n do fa n c i e n tc h i n a c h a p t e rs i xa n n o t a t e st h eo r i g i n a lt e x to f g o n g s u nl o n gz i ”c h a p t e rs e v e nt r a n s t l a t e st h eo r i g i n a lt e x to f g o n gs u n l o n gz i ” i n t nm o d e r nc h i n e s e 。 k e yw o r d s :w o r d ;r e c t i f y i n gm i n g ;m i n g s h ir e l a t i o n ;t h e o r y o fm e a n i n g 第六章公孙龙子 校注 名实论校注 原文 天地与其所产焉,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 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位也。出其所位,非位;位其所位, 正也。 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其正者,正其所 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 注释 物:物体。 物:物体。 物:动词,“使成为物”的意思。 所物:表示动词“物”的对象。 不过:不超过,不超出。 此句意为,物使某种东西恰好成为某物,这种东西就是实。 实:同前句最后一个“实”字。 实:动词,“使成为实”的意思。 其:代词,表示此句的第一个“实”。所实:动词“实”的对象。 不旷:不空缺。旧本“不旷”前无“而”字,从王献堂校补。 此句意为,实使某种东西恰好成为实,这就是位。 出其所位:实与被作为实的东西不符。 位其所位:实与被作为实的东西相符。 正:即正名之“正”。 其:代词,表示“实”。此段中的“其”字意皆同此。 疑:定。从俞樾说。 原文 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谓彼而彼不唯乎彼,则彼谓不行;谓 l n 7 公孙龙子的语言意义理论 此而此不唯乎此,则此谓不行。其以当不当也。不当而当,乱也。 故彼彼当乎彼,则唯乎彼,其谓行彼;此此当乎此,则唯乎此,其谓 行此。其以当而当也。以当而当,正也。故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 可。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不可。 夫名,实谓也。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知 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 至矣哉,古之明王。审其名实,慎其所谓。至矣哉,古之明王。 注释 唯:专,独。唯乎:专用于。 谓彼:称谓彼,谈论彼。 彼谓:彼之称谓。行:适用。 以:认为。当:适当。以当不当:认为“当”,而实际上“不当”。 不当而当:把不适当看作适当。 彼彼:彼名用于彼实。 行彼:适用于彼。 彼彼止于彼:彼名称谓彼实,而且仅限于称谓彼实。 此此止于此:此名称谓此实,而且仅限于称谓此实。 彼此雨彼且此:若彼名称谓此实,则既称谓彼实,又称谓此实。 此彼而此且彼:若此名称谓彼实,则既称谓此实,又称谓彼实。 实谓:实之称谓。 旧本无后“此”字,据后句“知彼之非彼也”及子汇本补。 则:旧本作“明”,据谭戒甫校改。 至:高明。 第七章公孙龙子今译 白马论今译 客:说“白马不是马”,可以吗? 主:可以。 客:为什么? 主:“马”这个词是用来命名形体的,“白”这个词是用来命名颜色的。命名 颜色的词不是命名形体的词。所以“白”这个词不是“马”这个词。“白马” 这个词是“马”这个词和“白”这个词相结合构成的,“马”和“白”相结合还是 “马”吗? 所以说,“白马”不是“马”。 客:有白马不可以说没有马。既然不可以说没有马,( 那么,白马) 不是马 吗? 有白马既然是有马,白颜色的马不是马是什么? 主:要马,黄马、黑马都可以牵来;要白马,黄马、黑马不可以牵来。如果白 马就是马上面的两次要求就是相同的。如果上面两次要求是相同的,白马 和马就没有区别。既然要白马和要马没有区别,黄马、黑马有时可牵来,有 时不可牵来,这是为什么呢? 可以和不可以相互排斥,这是很明显的。同 样是黄马、黑马,可以算有马,但不可以算有白马,可见,“白马”不是“马”, 这是很清楚的。 客:因为马有颜色就认为它不是马,世界上没有不带颜色的马。说世界上 没有马,可以吗? 主:马肯定有颜色,所以才有白马。如果马没有颜色,那 么就只有马了,哪来的白马。马未与白相结合时只是马,白未与马相结合 时只是白。马和白相结合之后,再称呼其为“自”,称呼其为“马”,这是用马 和白未相结合之前的名称呼它们相结合以后的实,是不可以的。所以说, “白马”不是“马”。 j 0 9 公孙龙子的语言意义理论 主:你认为“有白马是有马”,说“有白马是有黄马”,可以吗? 客:不可以。 主:( 既然“有白马是有马”,“有白马不是有黄马”) 则有马不同于有黄马,这 是认为黄马不同于马。认为黄马不同于马,这是认为“黄马”不是“马”。认 为“黄马”不是“马”,而认为“白马”是“马”,这乃是飞鸟入水,棺椁分置,是 荒谬的说法。 所谓“有白马不能说是有马”,是因为脱开了“白”的称谓。不脱开“白” 的称谓,不能说“有马”。故此,被认为“有马”只是因为有马,而不是因为有 白马。所以只能说“有马”,而不能说“马马”( 若“白”是“马”,则“白马”就成 了“马马”。) “白”这个词不称谓特定物的白色,单考虑白色时,作为白色载 体的物。“白马”这个词称谓的是确定的白色物。确定的白色物不是白色。 “马”这个词对颜色没有取舍,所以黄马、黑马都可以和它对应。“白 马”这个词对颜色有所取舍,黄马、黑马都又能其颜色而被排除,只有自马 可以和它对应。所以说,“白马”不是“马”。 指物论今译 主:物都是观念的对象,而观念不是观念的对象。如果天下没有观念的对 象,物就无法被称为物了。 客: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观念,物怎么能叫做观念呢? 观念是世界上所不 存在的,物是世界上所存在的。把世界上所存在的看作是世界上所不存在 的。这是不可以的。世界上没有观念,物也不能叫做观念,不能叫做观念, 它就不是观念。物不是观念,能说物都是观念吗? 主:虽然世界上没有观 念,物也不能旦q 做观念,但是不存在不作为观念对象的东西。既然不存在 不作为观念对象的东西,物就都是观念的对象。因为物都是观念的对象, 所以观念不是观念的对象。 客:世界上没有观念,是因为物各有自己的名称。这些名称不是观念。不 1 1 0 第七章公孙龙子今译 是观念而称之为观念,那么就没有什么不是观念了。把有不是观念看作无 不是观念,这是不可以的。 主:你认为“世界上没有观念”。的确,世界上没有观念,物也不能叫做观 念。虽然物不能叫做观念,但是不存在不作为观念对象的东西。既然不存 在不作为观念对象的东西,物就都是观念的对象,观念才不是观念以外的 东西( 非能指) ,作为观念对象的物( 指与物) 才是观念以外的东西( 非能 指) 。 假如世界上没有作为观念对象的物( 物指) ,什么叫做观念以外的东西 ( 非能指) ? 假如世界上没有物,什么叫做观念的对象( 所指) ? 假如,世界 上有观念的对象( 所指) ,但却没有作为观念对象的物( 物指) ,什么叫做观 念以外的东西? 什么叫做不以物为内容的观念以外的东西( 非能指) ? 况且,观念本身就不是观念的对象,何待与物相结合后才不是观念的 对象? 坚自论今译 客:坚性、白色、石形三者,可同时得而知之吗? 主:不可。 客:两者,可以同时得知吗? 主:可以。 客:为什么? 主:不知道坚性,而知道白色,则只能举出白色和石形两者。不知道白色。 而知道坚性,则只能举出坚性和石形两者。 客:既然能知道石头的白色,就不能说没有白色;既然能知道石头的坚性, 就不能说没有坚性。可见,白色和坚性都是依附于石头的。这难道不是坚 性、白色、石形三者合一吗? 主:观察石头,看不到石头的坚性,而只能看到它的白色,所以不能知道坚 性的存在。抚摸石头,摸不到石头的白色,而只能摸到它的坚性,所以不能 知道白色的存在。 1 1 i - 公孙龙子) 的语言意义理论 客:天下没有白色,就不可以看石头;天下没有坚性,就不可以摸石头。坚 性、白色、石形三者合为一体,把第三者藏起来,可以吗? 主:坚性或白色是自己隐藏了,而不是被人为地隐藏起来。 客:那种坚性,那种白色,都是坚白石中所必然包含的东西。说它们自己隐 藏起来,这怎么解释呢? 主:视石,可以知道石头的白色,摸石,可以知道石头的坚性。但是,看见和 看不见是相互分离的。单凭一种感觉,坚性和白色不能同时被人所感知, 所以说坚性和白色是相互分离的。我们之所以说坚性和白色相互分离,是 由于它们自藏的缘故。 客:石头的白色和石头的坚性虽然有看见和看不见的区别,但是坚性和白 色同时存在于石中,就如同长和宽同时为长方形的边一样,这难道不是一 种说明吗? 主:物的白色,并不只限于某些特定的物;物的坚性,也不仅限于某些特定 的物。它们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物所兼有。为什么非得是石头的坚性、石头 的白色呢? ( 不象长和宽那样,离开了长方形就无所谓长和宽了。) 客:摸石头时,没有坚性就无法知道石头,没有石头就无法看到白色。坚性 和白色不相分离,本来就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 主:诚然,石形为一,坚性、白色为二,而且同寓于石。但是,因为它们有的 被知道,有的不被知道,有的被看见,有的不被看见,所以,知道的和不被知 道的相互分离,见到的和不被见到的相互隐藏。由于相互隐藏的缘故,谁 能说它们不相互分离呢? 客:眼睛不能看到坚性,手不能摸到白色,但是不能说不存在坚性,不存在 白色。眼睛和手的功用不同,不能相互取代。但是坚性和白色同时处于石 中,怎么能说它们相互分离呢? 主:坚性没有和石形相结合的时候,它为其它的物所兼有。如果坚性不与 物结合而自己本身就是坚硬的,则它就不是石头和其它物的坚性。天下不 存在这样的坚性。所以坚性必藏于物中。白色本来自己不能发自,它怎能 - 1 1 2 第七章公孙龙子今译 不依附于石头或其它的物呢? 如果白色必然发白,则它就可以不依附于 物。对于黄色和黑色来说也是这样。如果没有石头,哪来的坚白石呢? 再说,白色是通过眼睛和光亮看见的,但是光亮本身看不见,光亮和眼 睛本身都看不见,而是精神能看见。精神看不见的与精神看得见的是相互 分离的。坚性是通过手和木杖知道的,但是手和木杖本身都不能知道坚 性。如果精神和手、木杖一起还不能知道坚性,它还是精神吗? 这就是所 谓的离。在精神中相互分离的事物充满天下,所以,把它们彼此分开才能 正确地认识事物。 名实论今译 天地与它们所产生的一切都是物。物使某种东西成为物,而它恰好就 是作为某名称谓对象的物,这样的东西就是实。实使某种东西成为实,而 它恰好某名之实,这就是位。实与被作为实的物不相符,就是非位。实和 被作为实的物相符,就是正。 根据实所规定的范围,确定哪些东西不应该属于这个范围。根据实没 有规定的范围,确定那些东西应该属于实所规定的范围。所谓正,即是确 定哪些物应该作为实。确定哪些物应该作为实,就是正实之名。 要做到名正,就必须使实( 彼此) 的称谓固定下来。( 用彼名) 称谓彼实 但彼名不专用于彼实,则彼实的称谓就不适当。( 用此名) 称谓此实但此名 不专用于此实,则此实的称谓就不适当。这是认为适当,而实际上不适当。 把不适当看作适当,就是乱。 所以,用彼名称谓彼实时仅限于称谓彼实,用此名称谓此实时仅限于 称谓此实,这是可以的。用彼名称谓此实,则它就既称谓彼实又称谓此实, 用此名称谓彼实,则它就既称谓此实又称谓彼实,这是不可以的。 名称是实的称谓。知道“此”名的称谓对象不是此实,知道此实不在此 处,就不能用“此”名去称谓它。知道“彼”名的称谓对象不是彼实,知道彼 1 1 3 公孙龙子的语言意义理论 实不在彼处,就不能用“彼”名去称谓它。 高明啊,古时候的明王,( 他们) 考察名实之间的关系,审慎地称谓事 物。高明啊,古时候的明王! 第七章公孙龙子) 今译 参考文献 著作 1 先秦逻辑史,温公颐,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版 2 。温公颐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版 3 中国逻辑史教程,温公颐主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 9 9 6 年版 4 中国逻辑史教程,杨芾荪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版 5 中国逻辑史( 五卷本) 李匡武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版 6 中国逻辑思想史,汪奠基,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 7 中国逻辑思想史料分析,汪奠基,中华书局1 9 6 1 年版 8 先秦名学史,胡适,学林出版社1 9 8 3 年版 9 中国名学,虞愚,台湾正中书局1 9 7 0 年版 1 0 中国逻辑史( 先秦) ,孙中原,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版 1 1 先秦逻辑史,周云之、刘培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4 年版 1 2 中国哲学精华名辩篇,刘培育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 1 3 先秦名辩逻辑指要,周云之,四川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版 1 4 中国近代比较逻辑思想研究,曾祥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版 1 5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商务印书馆1 9 8 7 年版 1 6 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 9 5 7 年版 1 7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卷,冯友兰,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版 1 8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卷,冯友兰,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版 1 9 中国哲学发展史( 先秦) ,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版 2 0 中国哲学史大纲,张岱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2 年版 2 1 杜国庠文集,杜国庠,人民出版社1 9 6 2 年版 2 2 沈有鼎文集,沈有鼎,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 2 3 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版 2 4 先秦诸子系年,钱穆,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l l5 公孙龙子) 的语言意义理论 2 5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钱穆,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 9 8 0 年版 2 6 国学讲演录,章太炎,华东师大出版社1 9 9 5 年版 2 7 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华东师大出版社1 9 9 5 年版 2 8 中国古名家言,伍非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3 年版 2 9 中国语言学史,濮之珍,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 3 0 训诂简论,陆宗达,北京出版社1 9 8 0 年版 3 1 中国小学史,胡奇光,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 3 2 公孙龙子研究,庞朴,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 3 3 公孙龙子悬解,王官,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3 4 公孙龙子形名发微,谭戒甫,中华书局1 9 6 3 年版 2 5 公孙龙子正名学说研究,周云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4 年版 3 6 公孙龙子蠡测,杨俊光,齐鲁书社1 9 8 6 年版 3 7 公孙龙子长笺,栾星,中州书画社1 9 8 2 年版 3 8 公孙龙子新注,屈志清,齐鲁书社1 9 8 6 年版 3 9 公孙龙子论疏,胡曲原、陈进坤,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版 4 0 公孙龙子校解译话,杨柳桥,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 4 1 公孙龙子今译,庞朴,巴蜀书社1 9 9 0 年版 4 2 公孙龙子求真,陈宪猷,中华书局1 9 9 0 年版 4 3 公孙龙子新论,周昌忠,上海社科出版社1 9 9 1 年版 4 4 公孙龙子讲疏,徐复观,学生书局1 9 6 6 年版 4 5 先秦名家研究,许抗生,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版 4 6 名家研究,张吉良,江西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版 4 7 名家与苟子,牟宗三,台湾学生书局1 9 7 9 年版 4 8 墨学通论,孙中原,辽宁教育出版社9 9 3 年版 4 9 墨经校注今译研究,周云之,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版 5 0 周秦道论发微,张舜徽,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 5 1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冯耀明,香港允晨文化实业股份公司1 9 8 9 1 1 6 第七章公孙龙子今译 年版 5 2 现代唯物主义导引,陈晏清等,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5 3 语言哲学,阿尔斯顿,三联出版社1 9 8 8 年版 5 4 理解的命运,殷鼎,三联出版社1 9 8 8 年版 5 5 语言哲学名著宣读,涂纪亮编,三联出版社1 9 8 8 年版 5 6 意义的探究,张汝仑,辽宁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版 5 7 古籍的阐释,董洪利,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版 5 8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5 5 年版 5 9 霜红龛集,( 清) 傅山,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版 6 0 ”t h ef o u d a t i o n so f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s e m a n t i c s ”, j o h nl p o u o c k ,p r i n c t o nu n i v p r e s s ,1 9 8 4 6 1 ”l a n g u a g ea n dl o g i c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 c h a dh a n s e n ,t h eu n i v o fm i c h i g a n ,1 9 8 3 论文 1 “中国正名学说中的意义理论”,周云之,哲学研究) 1 9 9 6 年第4 期 2 “名学、辩学与逻辑”,崔清田,广东社会科学) 1 9 9 7 年第3 期 3 “战国时代的名家”,王梦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 四本,第三分 4 “以符号学析白马非马之辩”,林铭钧、曾祥云,学术研究) 1 9 9 6 年第2 期 5 “公孙龙中国先秦杰出的符号学家”,李先琨,东亚符号学研讨会论 文集 6 “汉字符号的逻辑功能”,陈宗明,东亚符号学研讨会论文集 7 “公孙龙子指物论解译”,董志铁,中国逻辑学1 9 9 6 年学术讨论会论 文 8 “以符号学析公孙龙子的指物论”,朱前鸿,中国逻辑学1 9 9 6 年学术讨 论会论文 1 1 7 公孙龙子的语言意义理论 9 “中国哲学中的语言哲学问题物质名词理论的商榷” 冯耀明,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1 9 9 3 年版 1 0 f r e dr i e m a n ,”k u n g s u nl u n g ,d e s i g n a t e dt h i n g s ,a n dl o g i c , p h i l o s o p h y :e a s ta n dw e s t ,j u l y ,1 9 8 0 ”o nl i n g u i s t i cs k e p t i c i s mi nw i t t g e n s t e i na n dk u n g s u n l u n g ” p h i l o s o p h y :e a s ta n dw e s t ,a p r i l ,1 9 7 7 1 1 k a ok u n g y ia n dd b o b e n c h a i n ,k u n g s u nl u n g sc h i hw ul u n a n ds e m a n t i c s o fr e f e r e n c ea n dp r e d i c a t i o n ,j o u r n a lo f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 , v 0 1 2 ,1 9 7 4 1 9 7 5 1 2 c h e n gc h u n g y i n ga n dr h s w a i n ,”l o g i ca n do n t o l o g yi nt h e ”c h i h w ul u n ”o f g o n 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营销业务办理管理办法
- 营销员培训管理办法
- 衣服陈列摆放管理办法
- 装修样式管理办法细则
- 中信证券授权管理办法
- 电机原材料管理办法
- 营地建设安全管理办法
- 胭脂虫生态管理办法
- 聘用教练员管理办法
- 管理办法里管理原则
- 《电梯企业介绍》课件
- 《风景区概述》课件
- 盾构施工同步注浆及二次注浆方案
- 水果生态示范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3年四川雅安石棉县考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3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金属的切割简介课件
- (完整版)书籍装帧设计
- 人美版《书法练习与指导》四年级上册整册教案
- 汉字形旁分类及其组字表
- NY-T 4251-2022 牧草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
- 代建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办法20191226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