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doc_第1页
XXX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doc_第2页
XXX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doc_第3页
XXX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doc_第4页
XXX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 煤矿煤矿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矿井设计生产能力:0.15Mt/a) XXXXXX 开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开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二零一二年十月二零一二年十月 XXX 煤矿煤矿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矿井设计生产能力:0.15Mt/a) 设设 计:计: 审审 核:核: 项目负责:项目负责: XXX 开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开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二零一二年十月二零一二年十月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编制委托书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编制委托书 XXX 煤矿委托贵州淞源矿山开发技术有限公司进行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 系统方案设计编制工作。 项目名称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建设性质新建 任务来源XXX 煤矿委托 投 资184.27万元 建设地点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妈姑镇 工程设计内容 及要求 按照煤矿安全规程 、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及有关煤矿 设计规范要求,满足紧急避险设计编制内容及要求。 由编制单位提交 6 份方案设计及相关图纸。 委托单位XXX 煤矿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被委托单位XXX 开发技术有限公司 联 系 人联系电话 目目 录录 前前 言言.- 1 - 编制设计的依据编制设计的依据.- 3 - 第一章第一章 矿井概况矿井概况.- 4 - 1.1 地理位置及隶属关系.- 4 - 1.2 煤层特征.- 4 - 1.3 矿井设计能力及服务年限.- 6 - 1.4 矿井开拓方式.- 6 - 1.5 通风方式.- 9 - 1.6 采煤工艺及掘进方式.- 9 - 1.7 井田瓦斯、煤尘爆炸性、煤的自燃倾向性、煤与瓦斯突出及地温情况.- 9 - 1.8 矿井避灾线路.- 10 - 1.9 矿井安全五大系统配备及供电情况.- 14 - 1.10 矿井劳动定员表.- 19 - 第二章第二章 采掘地区分布情况和矿井灾害安全风险情况采掘地区分布情况和矿井灾害安全风险情况.- 20 - 2.1 采掘地区分布情况.- 20 - 2.2 矿井灾害安全风险情况.- 20 - 第三章第三章 紧急避险设施分布依据及地点紧急避险设施分布依据及地点.- 21 - 3.1 紧急避险设施分布地点依据.- 21 - 3.2 矿井单班最大作业人员分布及采掘区域人员分布.- 22 - 第四章第四章 紧急避险设施设计紧急避险设施设计.- 27 - 4.1 永久避难硐室.- 27 - 4.2 60 人永久避难硐室设计 .- 27 - 第五章第五章 施工组织计划施工组织计划.- 57 - 5.1 井巷工程部分.- 57 - 5.2 设备安装、调试部分.- 58 - 5.3 紧急避险系统施工安全保障措施.- 58 - 第六章第六章 紧急避险设施日常管理、维护及培训紧急避险设施日常管理、维护及培训.- 60 - 6.1 日常管理 .- 60 - 6.2 日常维护 .- 60 - 6.3 培训 .- 61 - 6.4 应急演练 .- 62 - 第七章第七章 应急救援预案的调整及完善应急救援预案的调整及完善.- 63 - 7.1 应急救援预案的调整.- 63 - 7.2 应急救援预案的调整及完善.- 64 - 第八章第八章 紧急避险系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紧急避险系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65 - 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2 附:附: 1.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平面布置图 2.60 人永久避难硐室井巷图 3.60 人永久避难硐室系统图 4.60 人永久避难硐室设备布置图 Comment A1: 120503 是一个煤层的 一个工作面的编号,而非对煤层的编 号。 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 0 - 前前 言言 受 XXX 煤矿的委托,贵州淞源矿山开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根据目前 XXX 煤 矿开采情况,编制“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 建立并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煤矿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国家强制推行的先进适用技术装备,为规范和促进毕节市 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和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 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23 号) 、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 (安监总 煤装【2010】146 号) 、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 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安监总煤装【2011】15 号)和国 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 的通知 (安监总煤装【2012】15 号)文件精神以及关于加强煤矿井下紧急 避险系统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 (黔安监规划【2012】111 号)文件规定,结合 XXX 煤矿实际情况,特编本方案设计。 XXX 煤矿整个矿井划分为 2 个采区,上山部分划分为一采区,下山部分划 分为二采区。开采顺序为先采一采区,再采二采区,本次井下避险系统方案设 计,只针对一采区从上到下依次为 C205、C202、C201 三个煤层,在开采时以及 该范围内可能出现的所有相关人员的井下避险需要,当开采至二采区时,其相 关避险设施需另行设计。分析上述矿上实际情况,由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建设管理暂行规定 (此后简称“规定” )第 11 条“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 建设采区避难硐室。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推进长度超过 500 米时,应在距离工作面 500 米范围内建设临时避难硐室或设置可移动式救生舱。 其他矿井应在距离采掘工作面 1000 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可移动式救生 舱。 ”可知:一采区内的 C205、C202 两层煤的采掘工作面在 1000 米范围内须 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可移动式救生舱;C201 煤层及二采区内的采掘工作面在 500 米范围内须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可移动式救生舱; 此外,分析 XXX 煤矿避灾路线可知,120501 运输石门是目前井下主要灾害 发生时的避灾聚集点之一。目前,在开采 120501、120502 工作面时,工作人员 的避灾路线经副斜井或回风斜井到达地面的距离均未超过 1000 米,故不需设置 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 1 - 避难硐室。但是,当开采下一区段,即 120503、120504 工作面时,部分区域的 工作人员逃生的距离超出了 1000 米,必须设置避难硐室。考虑到当开采 120503、120504 工作面时,需布置 120502 运输石门,那时 120502 运输石门必 将成为井下主要灾害发生时的避灾聚集点之一,故在 12502 运输石门与副斜井 之间的联络巷往副斜井井口方向 10 米位置处开口,在副斜井与运输上山之间, 设置一处永久避难硐室,该避难硐室距离副斜井井口约 320 米。 本设计中的紧急避险设施建设主要为一处永久避难硐室的建设。紧急避险 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 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 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 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指建设完善紧急避险系统与矿井安 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连接,形成 井下整体性的安全避险系统。 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 2 - 编制设计的依据编制设计的依据 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 号 2)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安监总煤装2010146 号文关于 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 3) 安监总煤装201115 号文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 规定的通知 4) 安监总煤装201215 号文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 通知 5)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安监总煤装201133 号文关于印 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 6)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 (煤安监司办 2010 第 9 号) 7) 关于加强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黔安监规划2012111 号) 8) 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9)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2152005 10) 煤矿安全规程2011 年版 11)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 年版 12) 矿山救护规程2009 年版 13)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 14)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 15)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AQ6210-2007 16)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AQ1048-2007 17) XXX 煤矿安全设施设计(变更) 17) 孙国强同志在全省煤矿井下安全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2012.10.15) 18) 李尚宽同志在全省煤矿井下安全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2012.10.15) 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 3 - 第一章第一章 矿井概况矿井概况 1.11.1 地理位置及隶属关系地理位置及隶属关系 XXX 煤矿位于贵州省赫章县。矿山位于赫章县南西,直线平距约 24 公里,有滇 黔公路 326 国道经矿山通过,交通方便。矿区至各县、市及主要乡镇交通情况详见图 1-1(交通位置图) 。矿区范围极值地理坐标为东经 10432411043340,北纬 265727265813。 图图 1-11-1 XXXXXX 煤矿矿区交通位置图煤矿矿区交通位置图 1.21.2 煤层特征煤层特征 井田内有 C201、C202、C205 三层,均属上二叠统宣威组上段含煤岩系。现将各 可采煤层地质特征叙述如下: C201 煤层:上距 C202 煤层 1220m,平均 15m,煤层厚度 1.82-8.33m,平均 4.56m,顶板岩性为黄绿色薄层细砂岩,底板岩性为黄绿色夹白色页岩。 C202 煤层:上距 C205 煤层约 1435m,平均 25m,煤层厚 0.69-7.01m,平均 2.90m,顶部岩性为黄至灰白色薄层页岩及砂质页岩,底板岩性为灰绿色薄层细粒砂岩 夹砂质页岩。 C205 煤层:上距下三迭统飞仙关组(T1f)14m 左右,煤层厚 1.09-1.42m,平均 1.07m 煤层不稳定,局部可采。顶板岩性为浅灰、灰绿色中厚层细砂岩;底板岩性为 灰白至黄灰色薄层页岩及砂质页岩。 矿区内可采煤层特征见表 2-1-1 煤层结构特征表。 其煤层特征详见表表 121。 表表 1 12 21 1 可采煤层主要特征表可采煤层主要特征表 顶底板岩性 煤层厚度(m) 顺 序 区 域 组 煤层 名称 最小 最大 平均 层间距 (m) 煤 层 夹 矸 数 稳定性 煤层 倾角 () 煤种 顶板底板 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 4 - 1C205 1.09 1.42 1.070-1不稳定825焦煤 粉砂岩、泥岩 泥质粉砂岩 泥岩、 泥质 粉砂 岩 1435 25 0-1稳定825焦煤 粉砂岩、泥岩 泥质粉砂岩 泥岩、 泥质 粉砂 岩 2 C202 0.67 7.01 2.90 3 宣 威 煤 组 C201 1.82 8.33 4.56 1220 15 0-1稳定825焦煤 粉砂岩、泥岩 泥质粉砂岩 泥岩、 泥质 粉砂 岩 1.31.3 矿井设计能力及服务年限矿井设计能力及服务年限 根据采区基础储量及资源类型、采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和开采方式等情况,采区 储量备用系数取 1.4,则矿井设计服务年限为: 服务年限=可采储量/(矿井设计能力储量备用系数) =261.5/(151.4)12.5(年) 1.41.4 矿井开拓方式矿井开拓方式 矿井为斜井开拓。利用原顺达煤矿主斜井作新设计的主斜井,利用原顺达煤矿回 风斜井作新设计的行人斜井,主斜井以 30 坡度反穿 C201 煤层底板,行人斜井以 28 坡度反穿 C201 煤层底板,回风斜井、一采区运输上山、副 斜井沿 C201 煤层底 板布置。 二采区在井田西部边界沿 201 煤层底板布置三条下山,布置二采区运输大巷与主 斜井井底相连(大巷离煤层底板 12m),因回风路线长,利用原顺达煤矿 3 改 6 万吨 /年主斜井作二采区回风斜井,缩短回风路线。 由于三煤层距离较近,设计采用联合开采 C201 、C202、C205 煤层。通风方式为 分列抽出式通风。 系统形成后,布置 120501 首采面,同时掘进 120502 采面运输、回风巷。在井底 布置水仓,管子道与行人斜井联通。矿井以一个炮采工作面,两个掘进头满足 15 万 吨/a 设计能力,采煤方法采用走向长壁式后退采煤法,矿井工业场地设在井口附近。 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 5 - 见开拓系统、采区巷道布置及机电配备平面图 1-4-1、剖面图 1-4-2: 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 6 - 图图 1-4-11-4-1 开拓系统、采区巷道布置及机电配备平面图开拓系统、采区巷道布置及机电配备平面图 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 7 - F9 C205 C202 C201 下山联络巷 副水仓 水泵房 主水仓 管子道 二采区运输下山 二采区轨道下山 二采区回风下山 二采区下山绞车房 二采区运输大巷 二采区回风斜井 P3x t1f P3 2050 2000 1950 1900 1850 1800 1750 1700 1650 1600 1950 1900 1850 1800 1750 1700 1650 1600 二采区行人斜井 P3 12 图2 图图 1-4-21-4-2 开拓系统、采区巷道布置及机电配备剖面图开拓系统、采区巷道布置及机电配备剖面图 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 8 - 1.51.5 通风方式通风方式 矿井通风方式为分列式,通风方法抽出式。矿井通风系统为分列式:新鲜风 流从主斜井、副 斜井、行人斜井进入,经山山、运输石门、煤层运输巷进入工 作面,清洗工作面后的乏风风流经工作面回风巷进入回风石门、回风斜井,从 回风斜井排至地面。通风系统简单、可靠。 回风斜井为专用的回风巷。各采掘工作面为独立通风系统,水泵房、避灾 硐室等为扩散通风,无串联通风。 掘进工作面利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风,使用长距离通风的抗静电、阻燃 性能风筒、双风机双电源并能自动切换和“三专两闭锁”(专用变压器、专用开 关、专用回路,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 1.61.6 采煤工艺及掘进方式采煤工艺及掘进方式 开采方式为走向长壁后退式回采,均为双翼布置。采煤工作面设计采用炮 采工艺。煤电钻(ZMS1.2 型)打眼,放炮落煤,人工攉煤,刮板输送机运煤。 1.71.7 井田瓦斯、煤尘爆炸性、煤的自燃倾向性、煤与瓦斯突出及地温情况井田瓦斯、煤尘爆炸性、煤的自燃倾向性、煤与瓦斯突出及地温情况 1.7.11.7.1 瓦斯瓦斯 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生产字20081547,黔能源发2009 281 号对毕节地区煤矿 2008、20009 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XXX 煤 矿 2008、2009 年度瓦斯等级情况见下表: 表表 1 17 71 1 近近年年来来矿矿井井瓦瓦斯斯等等级级鉴鉴定定结结果果表表 瓦斯 鉴定 等级 审批 意见 年度 矿井名称 平均月 产量 (t/月) 绝对量 (m3/min) 相对量 (m3/t) 2008妈姑镇 XXX 煤矿50002.0516.53 高瓦斯高瓦斯 2009妈姑镇 XXX 煤矿1.26 高瓦斯高瓦斯 1.7.21.7.2 煤尘爆炸性和自然倾向性煤尘爆炸性和自然倾向性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 2010 年 6 月提交的XXX 煤矿 C205、C202、C201 煤尘爆炸性及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 ,C205 号煤层煤尘 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 9 - 无爆炸性,类(不易自燃煤层), C202、C201 号煤层煤尘有爆炸性, 类 (自燃煤层)。 对 C205 煤层按煤尘无爆炸性设计和管理; C202、C201 煤层按煤尘有 爆炸性设计和管理; C205 煤层按类(不易自燃煤层)设计和管理, C202、C201 煤层按类(自燃煤层)设计和管理。 但煤矿必须加强洒水防尘及通风工作,确保生产人员的身体健康。在生 产的过程中加强通风管理,防止采空区、老巷长期漏风,防止巷道长期处于 微风状态,防止煤层自燃发火。 在开采过程中要注意煤粉的含量,应尽量降低巷道和工作面中煤尘的含 量,作好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以防止煤尘及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 发生。 1.7.31.7.3 煤与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突出 根据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0 年 1 月 6 日提交 的贵州省 XXX 煤矿 C202、C205 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及煤与 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的批复,黔能源发2010363 号,XXX 煤矿井田范围 内1831m 标高以上的 C202、C205 煤层不具有突出危险性,对井田范围内 1831m 标高以上的 C202、C205 煤层暂按突出煤层不突出危险区设计和管理。 对未作鉴定的 C202、C205 煤层在1831m 标高以下及 C201 煤层必须按突出煤 层设计及管理。 建议做煤与瓦斯突出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制定相应措施,鉴定前,设计要 求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设计及管理。 1.7.41.7.4 地温地温 本井田属地温正常区,无热害影响。 1.7.51.7.5 冲击地压冲击地压 矿方提供的资料中没有关于冲击地压的资料,该矿区内也无冲击地压的历 史记录。 1.81.8 矿井避灾线路矿井避灾线路 根据井下发生灾害的地点不同或灾害类型不同,有不同的避灾路线。因此 事故发生时,在场人员应尽量了解和判断事故性质、地点灾害程度,并由在场 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 10 - 的负责人或有经验的老工人带领,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性况,选择安全路线或 按预先规定的安全线路,迅速撤离危险区域。 井下发生冒顶事故时,要及时加强冒顶区的支护,全力营救被煤、矸埋住 的人员。 A、火灾、瓦斯及煤尘爆炸 井下发生火灾时,要立即通知附近的工作人员迅速撤出灾区,向火焰燃烧 的相反方向撤退,最好利用平行巷道,迎着新鲜风流绕过火灾,沿新鲜风流流 向的逆方向撤退,在从火区撤出时,必须戴上自救器。 井下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时,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温度很高的气流或火 焰。这时,要迅速背着空气震动的方向,脸朝下,卧倒在沟里或者用湿毛巾堵 住嘴和鼻子,还要用衣服等物掩盖住身体,使身体的暴露部分尽量减少。事故 发生后,首先要积极进行自救,戴好自救器,根据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里规定 的避灾安全路线,尽快离开灾区。两人以上要编组同行,互相帮助,由有经验 的老工人带领。行进中要注意通风情况,要迎着进风的方向走。 火灾避灾路线: (1)可行的避灾路线有: a、120501 工作面: 120501 工作面工作面运输巷120501 运输石门副 斜井地面。 120501 工作面工作面运输巷120501 运输石门运输上山主斜井地 面。 120501 工作面工作面运输巷120501 运输石门副 斜井行人斜井 地面。 b、120502 回风巷掘进头: 120502 回风巷掘进头120502 回风巷120501 回风石门副 斜井地 面。 120502 回风巷掘进头120502 回风巷120501 回风石门副 斜井行 人斜井地面。 120502 回风巷掘进头120502 回风巷120501 回风石门运输上 山 主斜井地面。 c、120502 运输巷掘进头 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 11 - 120502 运输巷掘进头120502 运输巷120502 运输石门副 斜井 地面。 120502 运输巷掘进头120502 运输巷120502 运输石门副 斜井行 人斜井地面。 120502 运输巷掘进头120502 运输巷120502 运输石门运输上 山 地面。 (2)最佳避灾路线 120501 工作面工作面运输巷120501 运输石门副 斜井地面。 120502 回风巷掘进头120502 回风巷120501 回风石门副 斜井地 面。 120502 运输巷掘进头120502 运输巷120502 运输石门副 斜井地 面。 B、水灾 水灾避灾原则: 1)透水后,应在可能的情况下迅速观察和判断透水的地点、水源、涌水量、 发生原因、危害程度等情况,根据预防灾害计划中规定的撤退路线,迅速撤退 到透水地点以上的水平,而不能进入透水点附近及下方的独头巷道。 2)行进中,应靠近巷道一侧,抓牢支架或其它固定物体,尽量避开压力水 头和泄水主流,并注意防止被水中滚动矸石和木料撞伤。 3)工作面发生透水事故时,首先向最高位置撤退,然后从主斜井或副 斜 井撤到地面。 4)当所有安全出口均被淹没,没有出口时,要向上山独头巷道靠近,呆在 原地少动,等待救援。同时不断用身边的工具敲击水管或压风管,向营救人员 发出信号。 水灾避灾路线: 120501 工作面工作面回风巷120501 回风石门副 斜井地面。 120502 回风巷掘进头120502 回风巷120501 回风石门副 斜井地 面。 120502 运输巷掘进头120502 运输巷120502 运输石门副 斜井地 面。 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 12 - C、顶板灾害 发生顶板灾害时根据人员所在遇险位置向安全地点撤离。 D、当井下发生火灾、爆炸、突出等灾害事故,井下人员无法及时撤离或与 通达地面的安全出口避灾线路距离超过 1000 米时,人员应及时进入避难硐室避 险。 现阶段工作面避灾路线: 120501工作面永久避难硐室。 120502 回风巷掘进头永久避难硐室。 120502 运输巷掘进头永久避难硐室。 避灾线路图如 1-8-1 所示。 三、反风时采煤工作面的通风路线 新鲜风流通风机引风道回风斜井120501回风石门120501工作面 回风巷120501工作面120501运输巷120501运输石门副斜井地面。 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 13 - 15 16 2010. 10 说明: 1、本图根据赫章县妈姑黄家山煤矿开拓系统布置、 绘制。 2、图中避灾线路为回采、掘进工作面发生灾害(水、火、瓦 斯、煤层及冒顶)时人员的撤退线路。 3、工作面发生火和瓦斯及煤尘事故时,首先应迎着新鲜风流 撤退,或以最近距离撤退到新鲜风流中,然后从主井或行人斜井 撤出地面。 4、工作面发生透水事故时,首先向最高位置撤退,然后从 副 斜井撤到地面。 水 水 水 火 火 火 避灾线路: 1 1. . 回回采采工工作作面面 1 1) )火火灾灾、瓦瓦斯斯、煤煤尘尘避避灾灾线线路路 1 12 20 05 50 01 1工工作作面面工工作作面面运运输输巷巷1 12 20 05 50 01 1运运输输石石门门轨轨道道上上山山地地面面。 2)水灾避灾线路 1 12 20 05 50 01 1工工作作面面工工作作面面回回风风巷巷1 12 20 05 50 01 1回回风风石石门门轨轨道道上上山山地地面面。 2 2. . 掘掘进进工工作作面面 1 1) )火火灾灾、瓦瓦斯斯、煤煤尘尘避避灾灾线线路路 1 12 20 05 50 02 2回回风风巷巷掘掘进进头头1 12 20 05 50 02 2回回风风巷巷1 12 20 05 50 01 1回回风风石石门门轨轨道道上上山山地地面面。 120502运输巷掘进头120502运输巷120502运输石门轨道上山地面。 2)水灾避灾线路 1 12 20 05 50 02 2回回风风巷巷掘掘进进头头1 12 20 05 50 02 2回回风风巷巷1 12 20 05 50 01 1回回风风石石门门轨轨道道上上山山地地面面。 120502运输巷掘进头120502运输巷120502运输石门轨道上山地面。 水 火 水 火 水 火 水泵房 35456000 35456200 3545580035455600 1-8-11-8-1 井下避灾线路图井下避灾线路图 1.91.9 矿井安全五大系统配备及供电情况矿井安全五大系统配备及供电情况 1.9.11.9.1 安全监控系统情况安全监控系统情况 为改善矿井安全面貌,提高生产效率,在矿井设置 KJ90NA 型煤矿安全生产 监控系统。本系统对全矿的瓦斯、粉尘、风速、风门开闭、重要采掘运输设备 开停等安全与生产参数进行测量、统计、分析和信息存储;在参数超限和设备 故障时,能及时报警、显示和打印,必要时还可实现超限自动断电等功能。 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 14 - 根据该矿安全生产环境、开采技术条件、主要设备配置及考虑与其他监测 监控系统(如人员定位系统、火灾监控系统、工业电视监控系统等)的兼容性, 选择 KJ90NA 型安全监控系统。KJ90NA 型安全监控系统主要由地面监控主机、 数据库服务器、网络终端、图形工作站、通信接口、避雷器、系列监控分站、 各种传感器和控制执行器等部分组成。是一套集矿井安全监控、生产工况监控 内容为一体的矿井安全生产综合监控系统。安全监控设备配置见表 1-9-1。 表表1-9-11-9-1 安全监控设备配置安全监控设备配置 序号设备名称型号及规格 一地面设备配置 1一体化监控系统KJ90NA 型(KJ90NA 型软件) 2监控主机IPC610 3数据库服务器 4稳压器 5UPS 电源山大华特 2Kw,2h 6打印机 LQ16000A3 7井口避雷器RS858 8数据通讯接口KJJ46 9图形工作站可配 2 屏或多屏模式 10声光报警装置FB-1 11自适应网络集线器10/100M 二井下设备配置 1大型监控分站KJ90-F16 2中型监控分站KJ90-F8 3直流稳压电源KDW0.3/660(B) 4远程断电器KDG3K 5本安型馈电断电器KJD-18 6声光报警器FB-1 1.9.21.9.2 人员定位系统情况人员定位系统情况 矿井应建立下井人员考勤定位系统,设计选择 KJ260 或具有相同功能的其 他人员考勤定位系统。 KJ260 型矿用人员定位系统是集井下人员考勤、跟踪定位、灾后急救、日 常管理等一体的综合性运用系统,集合了国内识别技术、传输技术、软件技术等 最顶尖的产品和技术,是目前国内技术最先进、运行最稳定、设计最专业化的 井下人员考勤管理系统。 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 15 - 在井下需要的位置安装具有唯一地址的读卡器,井下工作人员或移动目标 携带唯一编码的识别卡。识别卡将自身的信息通过无线信号发送给读卡器,读 卡器收到信息后将信息储存起来,等待中心站主机发取数指令。在取数命令到 达后,读卡器将信息通过信号线发送到地面的跟踪系统服务器。中心站主机根 据收到的数据,实现跟踪和考勤的功能。同时中心站主机具有图形显示功能, 能够将人员或移动设备的位置信息在煤矿巷道分布图上显示,便于查看。识别 卡可进行报警求救,系统及时地收到该求救信号,并显示在巷道分布图上。同 时中心站主机也可以产生报警信号,通知井下工作人员某个区域存在危险,要 求及时撤离。 1.9.31.9.3 通信联络系统情况通信联络系统情况 行政及调度通信 (1)行政及调度通信 井下选用矿用扩音电话作为工作面通讯及信号。井下绞车采用具有通话功 能的声光信号通讯装置。另外井下回柱绞车选用综合电铃信号装置。消防水池 及防尘洒水水池水位选用相应的信号装置。 本片区已形成了较完善的通信网,其通信系统均已实现程控化,具备将全 片区的行政通信系统纳入公用网的条件。 中国联通,移动通讯信号已覆盖矿区,矿各管理部门可利用无线电话对外 通讯。 (2)井下通信 矿井行政电话和调度电话共用一台程控调度机,设备选用 DDK-1 型矿用调 度总机,电话站设在矿办公楼内。井下用户话机为按键话机,型号为 HAK-1 本 安型。电话站至井下选用 MHYV 147/0.37 型矿用电话电缆,用户话机线选 用 MHYV 147/0.28 软电缆,以完成矿井的内部通讯。井下电话设置地点是 水泵房、绞车房、绞车下部摘钩处、采掘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区段石门等 (3)地面通信 设计本矿安装二台程控电话机,承担矿井的对外联系。 矿井对外通讯线路 利用电源线路同杆架设,矿井对外通信设计与本地通信网络相通;另矿井主要 负责人需配备移动电话,方便对外联络。瓦斯泵房、爆炸材料库、主要通风机 房、压风机房、提升机房、主控室、办公楼等地要安设电话。 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 16 - 矿井行政电话和调度电话共用一台程控调度机,设计选用 DDK-1 型矿用调 度总机,电话站设在矿办公楼内。地面用户话机为按键话机,为 HA01 型。电话 站至通风机房等工业场地通讯选用 MHYV 147/0.37 型矿用电话电缆,其敷 设方式采用钢索吊挂,分别与场区动力照明线网同杆架设,用户话机线选用 MHYV 147/0.28 电话线。 1.9.41.9.4 压风系统情况压风系统情况 选用 LG-10/7 型固定式空气压缩机 2 台,1 台工作,1 台备用安装在地面。 配套电机功率 55kw,380/660v;排气量 10.5 m/min,排气压力为 0.7MPa,正 常生产时主要用作动力,当井下发生灾害时用作压风自救。 压风管路:压风干管选用 1084 无缝钢管,支管均选用 662.5 无缝 钢管,强度较好。为了提高矿井的安全系数,井下工作面、掘进面运输巷及回 风巷每隔 50m 布置压风自救袋。详见井下压风自救系统图。 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 17 - 50 120502运输巷 50m 水泵房 25 40m 25 40m 25 40m 25 40m 25 40m 894.5 100m573.5 50m573.5 50m 100m 100m 50m 50m 50m 50m 图图 1-9-11-9-1 井下压风自救系统图井下压风自救系统图 XXX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 18 - 1.9.51.9.5 供水系统情况供水系统情况 按全矿 15 万 t/a 生产规模、原煤生产在籍人数 298 人计算。设计的基础资 料为水源地理位置、水量、全矿职工及居民人数、矿井总体布置、工业用水量。 矿总用水量 287.77m/d。其中:生产用水 151.3m/d 占 52.6%,生活用水 64.5 m/d 占 22.4%,消防用水 72 m/d 占 25.0%。 生活用水:XXX 煤矿井口附近自建有生活水池,水池容量 50m,利用管子 由离矿 0.2的泉井引进,水量 30m3/h,取水点标高 2000.0m,本矿在取水点设 水泵抽水至矿井地面高位水池,能满足该矿生活用水需要。 工业用水:矿井生产水取自场地内矿井水处理池,在污水处理池设置一台 取水泵,并敷设场地生产用水给水管网,对场地及井下各生产用水点供水。本 矿生产消防水池设置在工业场地办公楼后,水池地面标高为+2030m,水池容积 250m3。 1.9.61.9.6 供电系统供电系统 一回引至距矿区 5.7km 的砂石变电所 10kV 专线接入,导线型号为 LGJ-50 型铝裸导线;另一回引至距矿区 5km 的珠市彝族乡变电所 10kV 专线接入,导线 型号为 LGJ-50 型铝裸导线;形成双回路供电。 1.101.10 矿井劳动定员表矿井劳动定员表 劳动定员汇总见表 1-10-1 表表 1-10-11-10-1 矿井劳动定员表矿井劳动定员表 各班出勤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