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教育视角下的稷下学宫.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教育视角下的稷下学宫.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教育视角下的稷下学宫.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教育视角下的稷下学宫.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教育视角下的稷下学宫.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教育视角下的稷下学宫.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苤盗堙整盘鲎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即: 论文作者签名:李支岛 日期:沙,9 年乡月 7 同 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 必须装订在提交学校图j 讳馆的印刷本) 本人完全了解天津师范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定, 按照学校要求向图书馆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图书馆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通过校园网向本校读者 提供全文与阅览服务。 图书馆可以采用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因某种特殊原因需要延迟发布学位论文,按学位论文保密规定处理,保 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弘品翩签名:锄殳磊 日期:加年月c 日 中文摘要 稷下学宫是由齐国政府兴办的集政治智囊团、学术研究院、教育大学掌功能 于一身的机构,它创建于齐桓公用午时期,历经1 5 0 年左右,基本上与田齐政权 相始终,并随着齐国国力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兴衰起伏。稷下学宫集政治、文化 与教育功能于一身,在这三个基本功能中,教育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它 与齐国乃至此后我国政治、文化、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稷下教育的 研究,前人已取得丰厚的成果,但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研究空间。本选题就是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稷下学宫的教育特色、教学思想、稷下教育的地 位和作用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稷下学宫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服务政治官私结合的办学性质、尊师重道全 面严格的管理章程、多元并立融合发展的教学原则和民主平等灵活自由的教学方 式,成为稷下学宫独特鲜明的教育特色。稷下学者在广收学徒、讲学授业的过程 中,创造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思想,既有对学生的严格要 求,又重视老师素质的提高,既注重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又有循序 渐进、厚积薄发的学习方法,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 稷下学宫独特的管理特色和教学思想,不仅对当时的齐国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并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稷下学宫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 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承前启后,开创了兼容并包的优秀学风,将先秦思想文化和 教育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也丌启了秦汉政治、文化、教育发展之源,对后世 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总之,对稷下教育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稷下学宫的教育管理模 式和教学思想还为当今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局势下我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提供 了重要的借鉴价值,对我国教育教学模式、人才管理体制、教学目的和方法以及 政治、社会的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稷下学宫教育管理特色 教学思想 a b s t r a c t j ix i aa c a d m y , f o u n d e db yq is t a t ei nt h et i a n w up e r i o do fq i h u a ng o n g , i sa i n s t i t u t eo fp o l i t i c a lt h i n k t a n k s ,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a n de d u c a t i o n i te s i x t e df o ra b o u t 15 0y e a r s ,a c c o m p a n y i n gt h er i s ea n df a l lo ft h er e g i m e i ti n c o r p o r a t e s p o l i t i c a l , c u l t u r a la n de d u c a t i o n a lf u n c t i o n si nab o d y , a m o n gw h i c h , e d u c a t i o ni saw o r t h y s u b j e c tt or e s e a r c h ,f o ri tc l o s e l yc o n n e c t e dw i t ht h ep o l i t i c a l ,c u l t u r a la n de d u c a t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q is t a t ea n dt h ep e r i o da f t e rt h a ti no u l n a t i o n sh i s t o r y t h o u g h f o r m e rs c h o l a r sh a v ea l r e a d ya c h i e v e ds u b s t a n t i a lr e s u l t si ns t d u y i n gj ix i ae d u c a t i o n , t h e r es t i l le x i i s t ss o m ed e f i c i e n c ya n ds t u d y i n gs p a c e t h i sp a p e r , o nt h eb a s i so f 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 ,m a i n l y d i s c u s s e s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t e a c h i n g i d e a o l o g yo fj ix i aa c a d m y , a sw e l la si t sh i s t o r i c a ls t a t u sa n d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f o r m o d e ms o c i e t y i i li t sl o n g t e r md e v e l o p m e n t ,j ix i aa c a d m yf o r m st h es c h o o lp r o p e r t yo f s e r v i n gf o rp o l i t i c sa n ge o o m b i n i n go f f i c i a la n dp r i v a t ef a c t o r s ,t h ev i g o r o u s r e g u l a t i o n gc h a r a c e r i s t i c su n d e r l i n i n gr e s p e c t i n gt e a c h e ra n dv a l u i n gv i r t u e ,t h e e d u c t i o n a l p r i n c i p l ee m p h a s i z i n go v e r a l l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n dt h et e a c h i n gm o d e s t r e s s i n gd e m o c r a c y , e q u a l i t y , f l e x i b i l i t ya n df r e e d o m a l lt h i sb e c a m eu n i q u ef e a t u r e s o fj ix i aa c a d m y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e n t e n s i v e l yr e c r u i t i n ga n de d u c a t i n ga p p r e n t i c e s ,i t a c c u m u l a t e sr i c he x p e r i e n c ea n dc r e a t e su n i q u et e a c h i n gi d e a o l o g y , w h i c hc o n s i s t so f s t r i c tr e q u i r e m e n to ns t u d e n t s ,e n h a n c e m e n to ft e a c h e r s q u a l i t i e s ,c o n c e r t r a t i n ga n d c o n s i s t e n ts t u d ya t t i t u d e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p r o g r e s s i v ea n ds c i e n t i f i cl e a r n i n gm e t h o d a l l t h e s ea s p e c t sm e n t i o n e da b o v eh a v ec o m et ob ev a l u a b l ea s s e ti no u rn a t i o n s e d u c a t i o nh i s t o r y j ix i aa c a d m y su n i q u em a n a g e m e n tf e a t u r e sa n dt e a c h i n gi d e a o l o g yi n f l u e n c e d n o to n l yt h eq is t a t eb u ta l s ot h ec o m i n gh i s t o r y i ti sal a n d m a r ki n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a n de d u c a t i o n ,s e r v i n ga sal i n kb e t w e e np a s ta n df u t u r e i tl a u n c h e daf i n e s t u d y i n gs t y l eo fo p e n e s s ,b r i n g i n gt h ec u l t r u a la n de d u c a t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p r e q i np e r i o dt oc l i m a x i nt h em e a n t i m e ,i tl a y e dt h e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p o l i t i c a l , c u l t r u a la n de d u c a t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q i na n dh a nd y n a s t y , t r e m e n d o u s l y i n f l u e n c i n gt h eg r o w t ho f l a t e rp o l i t i c a la n di d e a l o g i c a lc u l t u r e i ns h o r t ,t h es t u d yo fj ix i ae d u c a t i o ni si m p o r t a n tn o to n l yd u et oa c a d e m i c v a l u e ,b u ti t sr e f e r e n c ev a l u ef o ro u rn a t i o n ss o c i a la n de d u c a t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i n f r o n to ft o d a y sf i e r c ec o m p e t i t i o ni nd o m e s t i ca n di n t e m a t i o n a ls i t u a t i o n ,w i t ht h e e d u c a t i o n a lm a n a g e m e n tm o d ea n d t e a c h i n gi d e a o l o g y i na d i a i o n , i th a sa ni m p o r t a n t e d i f i c a t i o no no u rm o d e me d u c a t i o nm o d e ,t a l e n t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 ,t e a c h i n g p u r p o s e sa n dm e t h o d sa sw e l la sp o l i t i c a la n d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 w o r d s :j ix i aa c a d m y ;e d u c a t i o nm a n a g e m e n tf e a t u r e s ;t e a c h i n gi d e a o l o g y 1 1 1 目录 绪论1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1 二研究综述2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5 四史料与研究方法6 第一章稷下学宫的基本情况7 一稷下学宫建立的背景7 ( 一) 齐国的自然和经济条件7 ( - - ) 齐国开放的文化和重士的传统8 ( 三) 田氏代齐的政治和舆论需要9 二稷下学宫的兴衰历程9 ( 一) 创建时期1 0 ( 二) 发展兴盛时期一1 0 ( 三) 衰落时期1 l ( 四) 中兴时期1 2 ( 五) 灭亡时期12 第二章稷下学宫的教育管理特色1 3 一官私结合服务政治的办学性质1 3 ( 一) 官私结合的性质1 4 ( 二) 服务政治的性质1 5 二尊师重道全面严格的管理章程1 7 ( 一) 尊师重道的教育氛围1 7 ( 二) 全面严格的管理章程1 8 三多元并立融合发展的教学原则2 0 ( 一) 稷下理论与学派的多元并存2 0 ( 二) 稷下学术与思想的争鸣驳难2 l ( 三) 稷下理论与研究的交融发展2 2 ( 四) 稷下著述与成果的光辉灿烂2 3 四民主平等灵活自由的教学方式2 6 第三章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教学思想2 8 一孟子的教学思想2 8 ( 一) 教育者的施教思想2 9 ( 二) 受教育者的学习思想3 1 二荀子的教学思想3 5 ( 一) 对教师地位和素质的重视3 6 ( 二)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3 8 ( 三) 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见解3 9 三邹衍的教学思想4 2 ( 一)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的推断方法4 3 ( 二) “别殊类”、“序异端”的学习方法4 3 第四章稷下教育的历史地位与作用4 5 一稷下教育与齐国政治的相互影响和作用4 5 ( 一) 稷下教育与齐国政治相互作用产生的积极影响4 5 ( 二) 稷下教育与齐国政治相互作用产生的消极影响4 7 二稷下学宫对后世政治发展的影响4 8 ( 一) 稷下学说对后世政治的影响4 9 ( 二) 稷下学宫对秦汉“博士”制度的影响5 1 三稷下学宫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作用5 2 ( 一) 对战国时期渚侯各国的影响5 2 ( 二) 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教育典范5 5 第五章稷下教育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5 7 一稷下学宫办学性质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5 7 ( 一) 提高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5 7 ( 二) 重视教育的社会功用5 8 ( 三) 重视知识分子的意见和建议5 9 二稷下学宫管理章程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5 9 ( 一) 提高教育者的地位和待遇5 9 ( 二) 建立规范严格的教育管理制度6 l 三稷下学宫教学原则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6 2 ( 一) 学术自由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6 3 ( 二) 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6 4 四稷下学宫教学方式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6 5 ( 一) 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6 5 ( 二) 改革人才管理机制6 6 结语6 8 参考文献6 9 后记7 4 1 1 i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随着社会的大动荡,各国的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 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各种学派、学说争相出现,形成了蔚 为大观的“百家争鸣”。由齐国政府兴办的集政治咨询院、学术研究院、大学堂 功能于一身的稷下学宫便成为诸了荟筚、百家争鸣大舞台的中心殿堂。稷下学宫创 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历经1 5 0 年左右,几乎当时的所有学派都曾来此讲说,高潮 时期的稷下先牛和学士多达一千余人。郭沫若在稷下黄老学派中曾说:“周秦 诸了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的。”稷下学宫的历史虽然随着秦灭齐的 硝烟而消失,t u 是作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学术和教育中心,它的影响却深深 渗透到此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之中,对后世的政治、文化、教育等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因此,研究稷下学宫,对于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政治、学术和教育史是非常重 要的。对稷下学宫的研究在汉代曾受到重视,司马迁的史记、桓宽的盐铁 论等文献中都有相关的记载,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有关稷下学宫的信息,丰要是从 他们的著作中得到的。但是汉代以后,对稷下学宫的研究销声匿迹。直到清末民 初,随着“诸子学”研究的复兴,稷下学才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新关注。但是,从 整体上看,2 0 世纪前8 0 年,对稷下学宫的研究还是相当的薄弱,尤其是将稷下学 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深入研究,还相当薄弱。1 9 8 2 年l o 月在山东淄博召开全国性的 稷下学术讨论会议,标志着稷下学研究的全面展开,在此之后,陆续出现一些很有 价值的论著和论文,t u 是,对稷下学的研究仍然有很大的空间,有待进一步深入挖 掘。 本选题就是充分意识到稷下学宫研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而确立的。对稷下学宫 进行整体性、深入性的研究,不仅对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学术和教育史是非常重要 ”郭洙若:l 批判1 5 搜f 黄老学派的批判,巾时占代社会研究( 外:种) ,河北教i f , t , 版社,2 0 0 4 年,笫5 9 6 贝 下学宫的教育管理特色研究上,著作和论文虽然很多,但是研究都不够深入,只限 于表面性的说明,在笔者看来,对稷下学宫教育特色的研究非常重要,只有深入了 解其特点,才能认识到稷下教育对齐国以及后世政治、文化、教育的影响,才能获 取对现代社会有益的借鉴。笔者在学界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搜集整理了 资料,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补充和部分创新,以求尽可能完整深入地阐述稷下 学宫的教育特色。在稷下教育思想研究方面,前人的研究集中在稷下先牛整体的教 育思想上,重点强调他们对学牛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具体的教学思想有 所忽视,笔者认为稷下学宫的教育如此发达,培养出很多的人才,除了德育之外, 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和独特性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笔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 稷下先牛的教学思想上,并从中得到许多对我们今天教育发展很有帮助的启示。在 稷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方面,以往的研究主要说明稷下学宫对后世文化和教育 发展的影响,而且研究比较笼统,笔者在这部分的研究中主要从政治方面入于,详 细论述了稷下教育与齐国政治的相瓦作用和影响,补充了前人研究的不足,并且分 析了稷下教育对后世政治发展的具体影响,资料翔实,论证有据,企盼能在先人研 究成果的基础和启发之下,更深入地了解稷下学宫的价值。 二研究综述 有关稷下学宫的研究,在汉代的时候曾受到重视,司马迁的史记、桓宽的 盐铁论、刘向的新序和别录、应劭的风俗通义、徐斡的中 论,以及记录郑玄师生问答的郑志,都有关于稷下学的记载。我们现在了解 的有关稷下学的信息,主要是从这些著作中得到的。 然而,从汉代以后,稷下学便销声匿迹,湮没不闻,直到清末民初,随着“诸 - 了学”研究的复兴,稷下学才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新关注。2 0 世纪2 0 年代以后, 金受中、钱穆、郭沫若、侯外庐、冯友兰等先生的著作和文章中开始讨论稷下学的 2 有关问题。1 9 3 0 年金受申先生的稷下派之研究出版,这是解放前最早的一部 专门讨论稷下学的著作。1 9 3 5 年出版的钱穆先牛的先秦诸了系年全面考察诸 予事迹,其中稷下通考一节对稷下学宫进行了整体性的梳理。1 9 4 4 年郭沫若 先生发表宋钎尹文遗著考和稷下黄老学批判二文,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稷 下思想之上。侯外庐先牛作于解放前后的中国思想通史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 版的冯友兰先牛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均考证了关于稷下学的问题。此外,这一时 期还有浮牛的稷下士与博士制度( 1 9 3 4 年) 、谢扶雅的田骈和邹衍 ( 1 9 3 4 年) 、曲守约的稷下考( 1 9 6 1 年) 等文,都从不同方面探讨了稷下问 题。这些著作和文章为进一步探讨稷下学这一课题起了先导作用。但是这些论著和 文章对稷下学宫的历史和学术地位及其影响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1 9 8 2 年1 0 月,中国哲学史学会在山东淄博召开了全国性的稷下学研讨会,在 开幕式上刘蔚华先生说到在2 0 世纪前8 0 年里,有关稷下学研究的论文只有3 4 篇。虽然以上先牛的著作提到关于稷下学的一些问题,t u 是对于稷下学的研究,仍 然可以说是几乎空白的。这次讨论会后,稷下学的研究广泛展开,齐鲁学刊还 开辟专栏进行讨论。8 0 年代末9 0 年代以来,一些专门的著作出版,1 9 8 9 赵蔚芝丰 编的稷下学宫资料汇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1 9 9 1 年张秉楠的稷下钩沉 ( 上海古籍出版社) 对古代文献中关于稷下学的史料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归类,是 我们研究稷下学宫重要的必备参考资料;1 9 9 2 年刘蔚华、苗润田编著的稷下学 史(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对稷下学宫建立的背景、性质、特点以及稷下先牛和 思想进行了整体性的研究;1 9 9 8 胡家聪的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丰要探究了稷下黄老学的发展演变,没有过多涉及稷下学整体;同印白 奚先牛经过十年探索编著的稷下学研究( 牛活读书新知二联书店) 出版, 全面研究了稷下学,李慎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指出“它绝不同于传统学术l i i 是现 代学术”,“贯穿了现代精神” ,陈鼓应称此书为“囡内第一部深入研究稷下学 的学术专著”,“填补了这一重要研究领域的空白”g o2 0 0 3 钾j 陈鼓应的符予四 d 白奚:稷f 学研究巾【日占代的思想亡j 由与h 家争鸣序青, l s 新j a l 三联 s 店,1 9 9 8 年,第2 贝 锄白哭:稷卜学研究中【日占代的思想( j 由与白家争鸣摩亩, 书新知l 三联 5 店,1 9 9 8 年,第l 贞 3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从1 5 ,尘活读 二联哈佛燕京学术从1 5 ,生活读 篇诠释: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 商务印书馆) 、2 0 0 4 年于孔宝的稷下学宫与 百家争鸣( 山东文艺出版社) 等均从不同方面讨论了稷下有关问题,开肩了稷下 学宫研究的新局面。同时,一些研究齐文化的著作中也涉及到了稷下学宫的问题, 例如王阁森、唐致卿主编的齐国史( 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 ,李新泰丰 编的齐文化大观(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 9 9 2 年) ,王志民丰编的齐文化 概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 等。关于稷下教育的研究重点体现在一些教 育史的著作中,例如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丰编的中国古代教育史( 人民教 育出版社,1 9 8 0 年) ,毛礼锐、沈灌群丰编的中国教育通史( 山东教育出版 社,1 9 8 5 年) ,王炳照、阎国华丰编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湖南教育出版 社,1 9 9 6 年) 等等。 此外,关于稷下学研究的论文也逐渐增多,这些论文从不同的方面对稷下学宫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术价值很大,对推动稷下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 义,例如胡家聪的稷下学宫史钩沉( 文史哲,1 9 8 1 年第4 期) 和稷下 学“熔炉”与地区文化圈论“百家争鸣”的特点和规律( 管了学刊, 1 9 9 0 年第3 期) ,刘蔚华的稷下学概述( 齐鲁学刊,1 9 8 3 年第l 期) , 蔡德贵的论稷下学宫的性质( 齐鲁学刊,1 9 8 3 年第l 期) 和稷下学宫 盛衰原因论( 济宁师专学报,1 9 8 4 年第2 期) ,孙以楷的稷下人物考 辨( 齐鲁学刊,1 9 8 3 年第2 期) ,苗润田的田骈述论( 齐鲁学 刊,1 9 8 5 年第l 期) ,孙开泰的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与相互影响( 管了 学刊,1 9 8 7 年创刊号) ,周斌的孟轲、孙卿和稷下学宫( 管了学刊, 1 9 8 7 年第2 期) ,张荣明的稷下儒家流派的政治理论( 篱了学刊,1 9 9 0 年第l 期) 、稷下儒家政治学说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天津社会科学,1 9 9 0 年第6 期) 和从中国古代思想变迁看汉代新儒学的渊源( 天津社会科学, 1 9 9 4 年第3 期) ,王志民的简论稷下学宫的文化特点( 辽宁师大学报, 1 9 9 2 年第5 期) ,张岱年的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篇;予学刊,1 9 9 4 年第 l 期) ,白奚的稷下学宫历史经验的启示和思考( 毹;了学刊,1 9 9 4 年第3 期) 和稷下百家争鸣的学术成就( 光明日报,2 0 0 3 年6 月1 7 日) ,宣兆 琦的略论齐文化在秦朝的影响和沉寂( 聊城师范学院院报,2 0 0 0 年第l 4 期) ,张杰的稷下学宫的务实精神与田齐的兴盛( 符子学刊,2 0 0 0 年第2 期) ,邱文山的齐文化与中国古代民丰精神( 管予学刊,2 0 0 1 年第2 期) ,于孔宝的简论稷下诸了学派( 燕山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4 期) 等 等,这些文章对笔者的研究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本选题辛要从教育视角入于,重点研究稷下学宫的教育特色、稷下学宫的教学 思想、稷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现代社会的肩示意义,以求在先人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更深入地了解稷下学宫的价值。笔者根据选题的主旨将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来展开探讨。 第一部分以稷下学宫的基本情况为题。主要概括稷下学宫的建立背景和兴衰历 程。这部分内容前人已经进行了充分的研究,笔者丰要是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简要 概括稷下学宫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以稷下学宫的教育篱理特色为题。稷下学宫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 极从事教育活动,培养出大批有用之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特色和长处。本章 分四个方面论述稷下学宫的教育管理特色,分别为官私结合服务政治的办学性质、 尊师重道全面严格的管理章程、多元并立融合发展的教学原则、民主平等自由灵活 的教学方式。本章内容对全文结构有重要作用,只有深入了解其教育管理特色,才 能认识到稷下教育对齐国以及后世政治、文化、教育的影响,才能获取对现代社会 有益的借鉴。 第二部分以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教学思想为题。笔者在整理史料利前人研 究成果的皋础上,重点选取孟了、苟子、邹衍的教学思想进行研究探讨,他们的教 学思想具有代表性,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理理论系,注重全面培养人的素质,是我国 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体现了我国教学思想的优良传统,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仍 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第四部分以稷下教育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为题,丰要讨论稷下教育与齐国政治的 相瓦作用和影响、稷下学宫对后世政治发展的影响以及稷下学宫在中国教育史上的 地位与作用。这一章分为三节。第一节笔者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稷下教育与齐国政 5 治的微妙关系及其相瓦作用产牛的影响,第二节重点分析稷下学说对后世政治的影 响,第三节以丰富的史料说明稷下学宫对战国时期诸侯各国的影响以及其在中国古 代教育史上的地位。 第五部分以稷下教育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为题。稷下学宫作为我国战国时期 的学术文化和教育中心,不仅对当时的政治、文化、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我 国此后的政治、文化和教育发展也产牛了深远的影响。研究稷下学宫,不仅要重视 它的学术意义,还要从中吸取经验和教i ) l l ,运用到当今的社会发展之中,这也是研 究稷下学宫的重大现实意义所在。本章依据第二章的内容,分别从稷下学宫教育箭 理特色的四个方面来阐述稷下学宫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四史料与研究方法 本选题所依据的史料丰要来源于史记、汉书、战国策、盐铁 论、新序、风俗通义、论衡、中论、说苑等文献。此外, 先秦诸了著作是本文的另一主要史料来源,丰要应用于第三部分的写作过程当中。 在本选题的研究过程中,笔者从原始史料出发,力求完整、准确地阐述稷下学宫的 教育特色、教学思想、历史地位和作用,以求补充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由于本人 研究水平有限,缺憾在所难免,希望得到学界前辈的批评指正,以求在以后的学习 和工作中进一步修改,以臻完善。 6 第一章稷下学宫的基本情况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在社会大动荡、各国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激烈的兼并 战争也密切了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联系。在意识形态领域 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各种学派、学说争相出现,形成了蔚 为大观的“百家争鸣”。由齐国政府兴办的集政治智囊团、学术研究院、教育大学 堂功能于一身的稷下学宫成为这一时期诸子荟萃、百家争鸣的中心殿堂。郭沫若曾 说“周秦诸了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的”。稷下学宫这个文化和教育 中心在齐国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稷下学宫建立的背景 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和教育中心,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特 定的历史条件,与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 一) 齐国的自然和经济条件 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半岛一带,东临大海,西临黄河,南有泰山,北有渤海, 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温暖湿润,有渔盐之利,为齐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稳定 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 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初封的时候,不仅面积较小,经济也比较落后,“太公 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也”、“齐地负海舄卤, 少五谷而人民寡”。太公治齐后,利用齐国有利的自然条件和渔盐之利,加之齐 国矿产丰富,盛产桑麻,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大力发展工商业,“劝以女工 岫郭沫若: + 批判- f 稷卜黄老学派的批判, ,中华一 5 n j ,1 9 6 0 年,第5 7 贞 卿史记卷7 4 孟子苟卿列f ,中华 5 局,1 9 5 9 年,第2 3 4 3 贝 。张杰:樱f 学宫的务实槠神与田齐的兴盛,管子学刊,2 0 0 0 年第2 期,第5 5 贞 1 6 往见楚王日: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 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 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佗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 过,叩头谢罪大王。楚王日:善,齐国有信士若此哉! 厚赐之,财倍鹄在 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淳于髡作为使者的风采,也可以看出稷下先牛在齐国政 治、外交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稷下学宫印着深刻的政治色彩。 二尊师重道、全面严格的管理章程 稷下学宫历时一百五十年左右,经过几代君王的支持,成为能容纳数百千人的 高级学府。稷下学宫在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教 学铃;理制度。虽然关于这方面的直接记载很少,但是我们也能从现有的史料中,间 接地看到稷下学宫尊师重道全面严格的管理章程。 ( 一) 尊师重道的教育氛围 稷下学宫尊师重道的氛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这与齐国重视人才的文化传统 和礼贤下士的风气紧密相联。齐国自姜太公建国以来,就保持着“尊贤智,赏有 功” 的优良传统。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出身贫贱且有一箭之仇的箭仲为相,并 尊之为“仲父”,齐景公继承了先祖尊贤用能的政策,提拔晏婴为相,在其极力辅 佐之下,齐国赖之以安,齐景公还任命司马穰苴为“将军”,尊为“大司马”,在 军事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齐国实现了中兴。 进入田齐政权统治之后,重士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稷下学宫创 立,尊师重道的风气形成了一种无形之中存在的制度,成为集养士与育士为一体的 史汇卷1 2 6 滑稽列传,r 卜l 芦f 5j n j ,1 9 5 9 年,第3 2 0 旷3 2 1 0 灭 馐。史记卷4 6 用敬仲完世家:“是以齐樱卜学十复 f ;,i i 数“t 人。”巾华f s 硒,1 9 5 9 年,笼1 8 9 5 贞 西汉 5 卷2 8 卜地理志,中华1 s 蹦,1 9 6 2 年,第1 6 6 1 贝 1 7 高等学府。白奚先生评价说:“稷下学宫是变私家养士为国家养士,是田氏家族的 私家养士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扩大。”齐威王时,更是以人才为宝,任用布衣之 士邹忌为相,以受过膑刑的军事家孙膑为军师,立齐国“赘婿”淳于髡为上卿,进 一步扩大了稷下学宫,招揽重用稷下学士。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 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 论” 。在齐威王、齐宣王之际,稷下学宫的参政、议政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同时,历代君王的尊师重贤,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群臣百姓争相效 仿,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尊师重道之风,稷下学宫作为高等教育学府,其学风与这种 社会风气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 二) 全面严格的管理章程 随着稷下学宫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办学篱理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全面严格 的锊理章程,典型表现就是稷下学宫的学术成果管了中的弟了职篇。汉 书艺文志将之列入孝经类,郭沫若先牛在锊了集校中认为:“弟了职 篇当是齐稷下学宫之学则,故被收入管予书中。此中弟予颇多,先牛亦不止 一人,观其同喋以齿及相要以齿可证。且学中有堂有室,有寝有 庖,师行均食息其中,规模宏大,决非寻常私塾可拟。” 作为稷下学宫所有学牛必须遵循的守则,弟子职比较全面地规定了学牛起 居、授课、用餐、洒扫、执炬、就寝、夜读等学习、牛活规定,堪称我国教育史 上最早的学牛守则。 首先,学牛要尊重师长。这是弟了职的首要精神。 弟了职开篇就规定了学习总要求: “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阐义则服。温柔孝 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 式。夙兴夜起,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为学则。”。 ”白哭:锼卜学研究巾i 4 【i i 代的思想 j 由与一家争鸣,二联哈佛熊京学术从1 5 ,生活读 i5 新妇l 二联l s 店,1 9 9 8 年,第2 3 贝 售史记卷4 6 用敬仲宄世家,中华书局,1 9 5 95 1 - ,第1 8 9 5 贞 3 郭洙若、闻多、竹维通:管子集校,科学版社,1 9 5 6 年,第9 5 6 页 。弟子职篇对学生具体行为规范的分类,笔名参考丁孔宝先生的稷卜- 学宫与百家争鸣( 山 东文艺出版社,2 0 0 4q - ) 作。 1 8 这段话概括了对学牛在思想品德、学习和牛活方面的总体要求,渗透着稷下学 宫尊师重道的思想。尊敬师长既是正确的学习态度,也是伦理道德的规范要求。 其次,弟子职对学牛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规范。 在学习中,学牛也要尊重老师,并且有严格的要求。例如,“受业之际,必由 长始”,“始诵必作”,接受先牛讲课的次序,必须先从年长的同学开始,首次诵 读必须起立。“若有所疑,捧手问之”,学习中若有疑难问题,要拱于请求提问, 等待老师回答。“师出皆起”,下课时学牛一律要起立,让老师先走。此外,弟 了职还规定,“先生既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各长其仪。周则复始,是谓弟 子之纪”,意思是先生就寝之后,弟了们还要再学习一段时间,互相切磋,各自加 深理解领悟所学的义理,在学习方法上也体现了其科学严谨的要求。 弟予职还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起居、待 客、用餐、洒扫、执炬、就寝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少者之事,夜寐早作。既 拚盥漱,执事有恪。摄衣共盥,先牛乃作。沃盥彻盥,沉拚正席,先生乃啦。出入 恭敬,如见宾客。危坐乡师,颜色毋作”。学生要晚睡早起,先生起床时,要轻提 衣襟为先牛准备好盥洗之器,并服侍先生洗漱,讲课前要洒扫屋室摆好讲席,弟子 出入要保持恭敬,如同会见寅客,面对先牛要端正而 陋,不可随便地改变容色。在 用餐时规定,“至于食时:先牛将食,弟予馔馈。摄衽盥漱,跪坐而馈。置酱错 食,陈膳毋悖”,吃饭的时候,弟了要把饭菜给先牛送上,挽起衣袖洗漱之后,跪 举着将饭菜呈给先生,摆放饭菜时,饭桌不可杂乱无章。在执炬之时,也有要求, “有嗄代烛,交必毋倍尊者”,一个人疲倦了另一个人要及时接替执炬,轮番交 舭,不可背向老师。“先牛将息,弟了皆起。敬奉枕席,问所何趾;傲衽则请,有 常则否”,先牛要休息的时候,弟了要起来服侍,要恭敬的奉上枕席,问老师足向 何处,第一次铺床是要问清楚,以后照此做好。 管子弟子彤l ,在“个面严格的管理章程”这一小节巾,儿末标明j f :处的地办,均j i ;臼管子弟子 毋l 2 在本节中对丁管子弟子职的译文,参考赵守正先生的管子通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 版社,1 9 8 9 年) 作。 1 9 由此可见,弟予职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而且严格的,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 利进行和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同时开后世学规、学则订立之先 河,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三多元并立、融合发展的教学原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第一次思想大解 放。梁启超先牛曾经这样评价道:“以战国为主,而发端实在春秋之末。孔北老 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如春雷一声,万绿齐茁于广野;如火山乍 裂,热石竞飞于天外。壮哉壮哉! ”在这蔚为大观的百家争鸣中,稷下学宫成为 诸了百家荟萃、争鸣的主要交流中心。稷下文化的百家争鸣和交融发展成为稷下教 育的重要原则。 ( 一) 稷下理论与学派的多元并存 稷下学宫这个高等教育学府包容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学派,从文献记载来看,儒 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派别,都曾活跃在稷下舞 台之上。由于诸了各派阶级阶层、地域文化、思维方式、政治见解、价值观念存在 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说和体系,稷下文化和思想存在着多元 性。例如,稷下先生既有齐国本地的学者,又有来自鲁国、楚国、宋国等国家的学 者。淳于髡、彭蒙、尹文、季真、接予、田骈、王斗、田巴、邹衍、鲁仲连等学者 均为齐人,孟了则是邹鲁文化的代表,慎到、苟予为赵人,吸收了三晋文化的精 髓,宋钒、儿说、徐劫来自宋国,环渊来自楚国,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思想类 型。由于齐国政府宽松、开放的不干预政策,各学派能够自由传授自己的思想,宣 传各自的丰张,自由探索,百家争鸣,学牛也可以学习多种思想学说,吸收不同的 文化,没有学术壁牟。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i j 版社,2 0 0 1 年,第1 8 页 2 0 ( 二) 稷下学术与思想的争鸣驳难 在稷下学宫多元并立的格局之下,各学派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地位,相瓦之间展 开了激烈的学术论争和批评,有利地促进了学术之问的交流和人才的培养。 第一,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稷下先牛中多数能言善辩。例如淳于髡凭借 着“滑稽多辩”和博闻强记,成为齐国的“上卿”,齐人颂之日“炙毂过髡”。 再如田骈,“好谈论,故齐人为语日天口骈”。田巴也是稷下著名的辩士, 他“毁五帝,罪三皇,訾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而服千人”,可见他的能 言善辩。孟了也是一位能辩之士,他的学生公都了曾问他:“外人皆称大了好辩, 敢问何也? ”孟子回答说:“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说明孟孑也是以好辩 著称。稷下学者儿说,“善辩者也。持白马非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