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川 比 . t ab s t r a c t d avi dhume i s a fa mou s b r i t i s hp h i 1 o s o p l1 e r andet h i c i sti nl 8 t hce n 1 u ry hum e s ethi cal t h o u g 卜 t pi 即s a v e ryi m p o rt a n t role i n west er n et h i c s h i st o 甲 ; it s a vita li i n kb e twee nt he p re cedi ng a n dth efoll o w i ng. b yan al 邓 1 吧 hume 5 e mot io n a li stm o r a l th 如 ght, i ai matg ett i 眼 so m e u s e fo l in s p ir at io nfo r o ur c o u nt ry, s moral con st ru ctio n hume, s et h icalt h o u 动t c o nsist s ofm o ralfo n d ame nt a i t h e o ryan d v i rtue et hi c s . hume s moral fund a m e n t a l t h e o 卿e m b o d i est h efo l l owi n ga 叩 ects : i as fo r th e “ . g i n ofm o r a l, hum e thin kst hat m o ralis builtonsensep e r ce p t ion and i nd叩 e nde nt o f r 弓 处 旧 n . m o rali s gen e r a t ed斤 o ms e 仪 i n s l ead o f fromj u dgment . t 七 i s i s the b a s e ofhum es m o ra l p hilo so p hi cal t h o u g h t . 2 .h o n l e beli eve , th atu se fulnessan d 鹅民 c ab l ene s s 峨 the s t an 山 盯 d s o f v 访 tu e . hume, s mora l p hi fo so p hy i s b u i lto n hum ann a t u r e ; the t r 已 at iseofmoralm ea 扣 n g is bas edon加叮 以 。 助 t u re , 已 9 . se lf-io v e , m 料 盯 呷athy vnnc ip l。 anico 哪 ar iso 。 p nncip le . i m ak e , 咖 d y in h e re n t 。 r a cq u i r e d m o ralitv一 int hecha p t elofd avid hum 幽ju stice. hume holds t hevi ewt h at in h erentm o r a l itvis na加 r a l v i rt 刀 , w h icho ri g i n ates fromhulnan 、 prim e v alin s t m ct a n dnee d n ,t p 翻 rt l c i p ate i nhum a n , s b e h a v i or t h eg e n e s i s o f i nherentmorality i s n 川 泊 r ai , 助d p eop len 川 习 r a llyp r a ise it . 价 al sothin k s t bat ll u 几 比 n ,s ca p 般 吐 y isa k i n d ofi nhe r e nimorality, a n d it i ndic a t e s t hat heb ro adens t hec 0 目 ce p t ofmoralitytoa pos s i b l e extent. ino r d erto co pew 认 h hum anenv ironme m , 加m a n b ei n gs城 up a 叫 u i r e d moralitr,w hoseru 卜is g e n e r a t ed加mhum a n m easu rea n d designhume, . 闪u ir edmoraiitvh asth e ch ar a ct erofb e in g 画fi d aiand nujt ual l y ben e 6 ci 欲 t hese a r g u me川 透 t i o ns con st it u t ehume、p arti cul ar e t h i cal t h o u ght ,认 七 i c h w e ake nsth e pur lt y oftrad iti o nal vi rtue 以 h i c s a ndenli ghtens 伽 t h o u ght onmod e m nor m at iv e et hics . it p 卿s ani m p o rt a n t ro lei n h i s t o ry胡d i s stil l u s eful fo r u s . stud ent: 玩n g yan g c hun ( f t 俪c s) d i r 。 =t ed勿p ro f z han s hi、 b u k即w o rds : h u m e ;s e nt i m e n t ;化 a s o n ; , y m p a t h y n atu r a l virtu e;a r l l fi c i alv l rt u e: m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 人声明 所呈交的 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 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 文中 特别加以 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 含 其 他 人己 经 发 表 或 撰 写 过 的 研究 成果 , 也 不 包 含 为 获 得 南昌大李 或 其 他 教 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 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手 写 )二众 祷签 字 日 期 : 口 可年 : 一 月 小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 文作者完全了 解南昌大学有关保留、使 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 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 将学位论 文的 全部或部 分内容 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 可以 采用影印、 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 手段保存、汇 编学位 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手 写 )冲唠 签 字 日 期 : 呻年 犷 “ 肠 导师签名 (一 以 签 字 日 期 : , 即 7 年 于 ” , ;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第 1 章 引言 第 1章引言 1 . 1 选题依据 道德危机, 道德沦丧是如今国人关 注的 热点, 道德教育的虚伪则 是最为老 百 姓津津乐道的 谈资。 我们的道德教育应 该何去何从? 道德到底是与 生俱来的 呢? 还是可以通过后 天的培养塑造?社会的 道德究竟是来源于情感呢? 还是来 源于理智?这些一直众说纷纭,值得我们去探讨、深思。 在西 方伦理学史上, 探讨道德起 源问 题, 一直存 在着理性主义与 情感 主义 针 锋相对的斗争。 理性主义以 康德为代表;而 情感主义 则在不同 历史时 期和发 展 阶段, 又因其 对作为 道德基础情感的不同 理 解而 发生 着重大的内 部分 化, 休 漠就是其中的最重要代表作家之一。 大卫 . 休漠(d即 “ d h u m e , 1 71卜 1 776 ) , 是 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 哲学家和伦理学 家。 他的 伦理思想主要见于 人性论认升 . 。 二ofh u m ann a t l l几 , 1 7 3 9 ) , 蛋 伦理 和 政治论 文集一、二 卷( es s ays onm or 目 and poli t ic a l , 1 74 1 一1 74 2) , 道德原 则研 究( 彻 e n q uny c . “ 二 d g 血 p 贫 i p lesofm 区 山.l 75 1) 。由 于 道德原则 研究 是 人性论 第三卷 “ 道德学”改写的, 因此, 道德原则研究既 反映了 休漠 道德理论 变化的 轨迹, 也凝结了 休漠较为成熟的伦理思想,乃至于 休漠自己 都 认为,此书是他的其他任何著作都无法比拟的。 休漠从经验论哲学出发, 认为一切道德都是建立在感性知觉之上的, 而与 理性无关,道德 不是被判断出 来的。道 德上的善与恶, 全都由感觉、印 象中 的 快乐与痛苦来衡量, 不可能是理性的结论。 他还认为, 在道德范围内, 人是有 自 由的, 人的行 动被人的品质和气质所决定,因而 他应对自己 的行为负责。正 因为如此,人的行动才有道德性质,才可以褒贬。 休漠 对道德问 题的情感主义 立场吸引着我, 因此 我对他的 道德思想的演 变 产生了 强烈的兴趣。 那么休 漠的 道德思想本意究 竟是 什么, 在西方伦理学史 上到底有着何种地 位?他的 情感论伦理思想对我国当 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有没有借鉴作用,是否 有助于解决 我国目 前的道德危机,如果 有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些问 题激励着 我对他的道 德思想做进一步的 研究。 第1 章 引言 1 . 2 休摸的道德理论影晌及研究意义 休漠的 哲学承上启下, 独具特色, 他的 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以 后的 近现代 欧美各国 各时期的实证主义 创始人的思想形成;也 深深影响了 法国启蒙派,英 国常识 派, 英国功利主义和德国古典 哲学的 创始人, 康德、黑 格尔等都 从休漠 哲学中汲取了 丰富营 养;可以 说, 没有休漠, 便没有康德:没有康德便没有德 国的古典哲学;没有德国的古典哲学,便没有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对休漠的哲学研究这几个世纪已来一直方兴未艾。我计划在我的硕士论文 中 对休漠的 道德伦理思想有一个恰当的 把握,详尽的分析,因为 休漠的 情感主 义道德伦理对我们现代伦理学甚至整个现代文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美国 伦理 学家麦金太尔说:“ ” 不论人们公开承认的理论立场是什么, 在很大程度上, 好像人们现在所想, 所说和所做的都表明情感主义是正确的。情感主义已 变得 具体体现于我们的文化中了。”虽然他对情感主义的基本观点持否定态度,并 对现代文化中的情感主义现象深表优虑,但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现实。美国另一 位伦理学家查尔斯。 斯蒂文森也高举情感主义的大旗, 运用一些现代哲学方 法, 构建起一个庞大的 现代情感主义伦理学体系。 他在其主要著作 伦理学与语言 中说:“ 休漠非常 清楚地提出 过我们这里所关心的问 题,并最接近于 得出 本书 作者能够接受的结论。 ”从我国的现状来讲。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成为一 个有价值的、一个成功的人。而一个完善的个体是由 三个方面构成,第一是健 康,第二是聪明的理性,第三是道德。如果一个人三方面都拥有,绝对是一个 不仅对社 会, 而且 对自己 都有价值的人, 这样的人 一定会成功的。在我 们的 社 会,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着一副健康的体魄和一颗聪明的大脑的人,但是由于 唯独缺乏良 好的道德, 他们最后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往往更大。 ,那么如何能够成 为一个有道德的 人, 虽然我们从小就接受这方面的教育, 但是中国 道德教育体 制一直存在着的 假、 大、 空的 弊端, 使得我们的道德教育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最终结果是有些人听的是一套,做的却又是另一套。在生活中将人的自 然本性 中的一个方面“ 自 私” 无限放大, 最后导 致既影响别人,自己 也无法很好生 活. 那么如何 让自 己 在 这 个飞 速发 展的 现 代化社 会, 成长为 一 个既 有 高智商 又 有高 情商的有德性的人 呢? 本人认为休漠的从人的本性出 发去研究道德的 情感主义 伦理对我国 的 道 德教 育改 革 给出了 很 好的 启 迪, 值得我 们深思. 第 1 章 引言 1 . 3 论文的研究方法 休漠对其 道德思想的论 述主要见于他的先期 著作 人 性论 的 第三卷道德 学和后来出 版的 道 德原则研究 一书当中。 从对 这两部著作的对比 研读当中, 我 们可见 休漠道德思想 发展的 轨迹。在 道德原则 研究中,休漠 抹平了 人 性 论 中 的 许 多 棱 角, 且 论 证 更简 洁、深 刻、 严密 和 成熟, 结构 更 精致, 在某 种 程度上 显示出 休漠试图 将其道德思想严密体系 化的 意图。 本文试图 通过对这 两部著作的 研读来展开 对休漠情感论思想的分析, 从而挖掘出一些 对我国当 代 社会的道德问题有重要启示的东西。 本文立 足于 休漠的文本原著, 采用外出 调研和网络方式 广泛收 集资 料, 尽 可能多的利用英文版原著或研究文献,强化资料的信服力,以图更好的保证休 漠道德思想的原汁原味性。在确定 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的基础上尽量与导 师 沟通, 向 这方面的专家学者求 教。 就写作方法与手 段来说, 本文 主要是以“ 一 点多面”, 层层深入的方法为 基调, 紧紧绕 “ 同 情感” 这条主线挖掘休漠道德 伦理思想中与 此切合的方面, 立足于 本人的 伦理学专业方向, 突出 重点,有详 有略,当然在具 体段落与问题 上也 将较多采用比 较分析的写 作方法以 求论据丰 富有力,论证合理明确。 第2 章时代背景、理论渊源 第2 章时代背景、理论渊源 2 . 1 时代背景 休漠出生 在苏 格兰, 生活在苏格兰启蒙运动的 特殊时代, 他的思想是他当 时所处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当 时的英国正处于资产阶级 蓬勃向 上发展的阶段,牛顿的科学研究方法受到普遍推崇。 牛顿力学及其科学 实验方法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巨大成功,诱发了人们尝试在其他科学领域运 用实证方法的强烈愿望,休漠也加入了其中。 当时英国道德学界就道德根据何在有一场重要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 道 德的根据在于理性,另一种观点认为,道德的根据在于 道德感。 休漠很清楚这 场争论的意义,因此他写作 人性论参与这场争论, 提出自己的观点,解决 这个问 题。 休漠以不可知论的怀疑态度,系统地批判了 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原则 和方法, 运用感觉论原则和心理分析方法, 创立了 道德同 情论伦理学的新体系。 休漠在1 7 39年出版的 人性论中, 认为作为人的科学的基础的“ 人性, 本身 主要由 两 个部分构成, 即理智和情感, 它们应分别由 不同 学科加以 研究. 对 “ 理智”的研究属于认识论,而情感研究则属于伦理学和美学,它是以趣味 和情感为对象,不是以 理智为对象。 休漠说:“ 逻辑的唯一目 的在于说明人类 推理能力的原理和作用,以及人类观念的性质;道德学和批评学研究人类的鉴 别力和情绪: 政治学研究结合在社会里并且互相依存的人类。 在逻辑、 道德学、 批评学和政治学这四门 科学中,几乎包括尽了一切需要我们研究的种种重要事 情, 或者说 一切 可以 促 进或 装饰人 类心 灵的 种 种重 要事 情.” 。 在17 48年出 版 的 人类理解研究中, 他进一步阐明了 这一思想。 他说: 伦理学和美学与其 说是理智的 对象, 不如说是趣味和情感的 对象。 道德和自 然的 美, 只会为人所 感觉,不会为人所理解的。如果我们企图 对这一点 有所论证, 并且努力 地确定 它的标准, 那么我所关心的则是一种新的事实,即 人类一般的 趣味。 。 休 澳 著 , 关 文 运 译 : 人 性 论 ,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19 80年 版 , 第7 页 . 第2 章 时 代背景、 理论 渊源 2 . 2 理论渊源 休漠是哲 学史上 最有吸引 力的人 物之一, 是 近代情感主 义伦理学的思想先 驱, 处在传统德性伦理学转向 近 代规范 伦理学的 过渡环节。 休漠是在充分吸收 古 代思 想家的 优秀伦理思想,批判 继承了 英国当 代的 情感论伦理思想,并借 鉴 了 霍 布斯、 曼 德 威 尔的 理 论 的 基 础上 阐述自 己 的 情 感论 伦理思 想的 。 古罗马思 想家西 塞罗 对休漠的 影响非常大, 他在自 传中 写道:“ 我因为好 学、 沉静而勤勉,所以 众人都想, 法律才是我的 适当 的行业, 不过除了 哲学和 一般学问的钻研而外,我对任何事情都感到一种不可抑制的嫌恶。因此,当他 们以为我正在披阅屋埃特 ( v 。 以 )和维琪尔(vi n n l u s ) 的时候,我实际在暗中是 贪读 西塞 罗( ci c ero) 和 维 琪尔( v i飞 id 诸位作 家.” 。 他在给哈奇 森的 信 中写到 : “ 总的说来,我愿意从西塞罗的 论义务一书中列出美德的目 录,而并非从 人的全部义务一书中开列 美德的目 录.” 。 据统计在休漠的著作当 中,有 50多 处 提 及西 塞 罗 的名 字 . 西 塞罗认 为, 世 界万 物, 周 而复菇, 生生 不息 , 这 种 自 然过程是由自然法则的必然性所决定的, 这种必然性就是被称为“ 逻各斯” 的那种最高理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用一条无形的纽带把人与人联系成 一 个巨大的整体, 支配着整个宇 宙和人类。 它赋予人以理智, 并 指导人的 行动,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这种 自 然法则的必然性决定的。道德是人的内心 与 “ 自 然”保持一致的力量。善就是指顺应自 然的事物,恶则是与自然相违背 的事 物。西塞罗的 道德思想被休 漠充分的吸收, 在 道德原 则研究 里, 休漠 多次引用西塞罗的观点来阐述自己的道德观点。 例如, 他引证西塞罗说的:“ 远 大的 志向 , 高昂的勇 气, 在较不完 善的 性格中 容易 脱变为一种暴虐的 凶残” . , 来 证明仁爱这种美德的重要性。 在古代思想家中除了 西 塞罗 外, 柏拉图、 亚里士 多德、 伊壁鸿 鲁派、 斯多 亚派也对休漠的思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比 较古代思 想家的影响, 在同时 代的思 想家则 对休漠的思想产生了 更为 真接更为,深刻的影响。 休漠的伦理思 想可以 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 他们的 道德 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这些 思想家主要有 培根、 洛克、沙夫茨 伯利、哈奇森 和巴 嘛误 著, 关 文 运 译: 人 类 理 解 研 究 。 北 京 : 商 务印 书 馆 , 1 9 57年 版 , 第卜 2 页。 . 转 引自 阿 拉斯 代 尔. 麦 金 太 尔 着 , 万 俊 人 译 : 谁 之正 义何 种 合 理 性 ,北 京: 今日 中 国 出 版 社19 % 年版, 第3 73页 . 休澳著,曾 晓平译: 道苹原mll研究,。 北女:商各印 书馆19 卯年版,第29页。 第2章时代背景、理论渊源 特勒等人。 就其 研究 道德问 题的方 法论与基本思 路而言 , 受到了培 根和洛克的 经验主 义的 重要影响。 弗兰西 斯. 培根 ( f r a n ci s b 抑 n) 作为近代英国 经验主义的 先驱 对英国 的情 感论伦理学产生了 较大的影响。 在方法论上,培根主 张经验 主义的 归 纳方法。 培根认 为人 的一 切知识都来源于 对客 观世界的感觉, 感官知觉是 理 智知 觉的基 础,认 识的过程 就是理智知觉通过 对经验进行归纳而 得到知识的 过 程。 在一定程 度上, 休漠承 袭了培 根以 观察 和实 验来研究伦理学的 方法。 “ 关 于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而我们对这个科学本身所能给予的 唯一 牢固的 基础, 又 必须建立 在实验和观察 之上。 ” 。 休漠以 情感为 道德的 基础, 以 情感 道德为伦理学的 研究对象, 这正是 培根所倡导的 伦理 学研究的切 入点, 不同的是, 培根是在主客 体关系中 来揭 示人 类道德的来 源,而 休漠直接以 情感 为道德的 基础, 将道德置于 主体自 身之中。 洛克是 17世 纪后半期英国 最重要的恩想家。 他明 确地把理性与 感性对立 起来。 他把 作为外部经验的 感觉和作为内部经验的反 省所获得的结 果, 统称为 “ 观念” 。洛克断言: 知识只是 人心对任何观念间联系 和契 合, 或矛 盾和相违 而生的一种知觉,最可靠的知识是对这种契合或相违的 “ 直观的知识”,它显 然是由理性的组合、比较等等来确定的,但却仍属于经验 ( 直观)。在伦理学 领域, 洛克 反对任何先天的 道德观念的 存在, 把人的道德观 念完 全放在经验 论 的 基础上来 考察。他认为 道德哲学就是:找寻出 人类行为方面能 招致幸福的规 则 和尺 度来 , 并 且 找寻 出 实 践 它 们的 方 法 李 这 种 学问 的目 的 不 在于 纯 粹 的 思 维, 和人 对于真 理的 知识, 它的目 的 只在于所谓正当的 行为 。洛克认为 道德原 则只有两 个来源: 第 一是经验的 积累 和理智的推理; 第二是后 天的 教育和习 惯。 由此洛克 放弃了 先验的 道德来源, 把 他的 道德理论建立在人性的 基础上, 道德的 善恶最终取决 于人类趋乐 避苦的天性。 他承认理智推理和教 育、习 惯在道德 形 成中的 作用,因 而认为个人 在追求满足和快乐时,不 会单单贪图眼 前的 利益和 快乐, 而是力求 长远的 幸福, 为此也 会考虑他人的利 益。 但是洛克并 没有否认 上帝的 存在, 他还是经常 把道德的 真正 根据归结于上帝的 意志和律法 . 。 相比 之 下,休漠比 洛克更彻底 地否认了上帝 作为 道德的依据,同时 批判了 任 何形式的 对天赋权利的先验论断。 。 休读著。 关文运译: 人 性论,北 京: 商务印书馆1 9 80年版. 第8 页。 . 周辅 成主 编: 西 方 若 名 伦 理 学 家 评 传 ,上 海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1 9 87年 版 , 第喻 页 。 第 2 章时代背景、理论渊源 休漠的 情感主义 伦理主张, 就其渊源而 论, 它发展了英国 沙夫茨 伯利和哈 奇 森等人的思想。 沙夫茨伯利把道德感看作 社会情感 在自 我良 心上的 表现形式, 他以 天然情感中的“ 仁慈” 作为公共的善, 沙夫 茨伯 利的 这种带有一定的 局限 性的 观点被哈奇 森继 承并发展。 在哈奇 森那里, 他将道 德的 善与自 然的善区别 开 来。 他认为自 然的善 是直接或间 接导 致我们快 乐的能力。 而道德的善不 仅仅 是自 爱,道德行为的唯 一动机不仅仅是渴望得到 快乐。哈奇 森认为 我们天生 有 仁慈的 动机。他 将仁慈分为 三个层次: 一种是直 接面向 人类的 快乐和痛苦的平 静 而普遍的善良 意志; 一种是 对于小团体 或个体的 平静的反思的 情感;再就是 各 种恋爱和怜悯以及同 情等。 他认为这种普遍的善良 意志就是 最高层次的道德。 在 这里休漠继承了哈奇 森关于仁慈的观点 在其论著中 也详细深刻的阐 述了 仁慈 这 个品 德。 凡k . 史密斯 指出: “ 休漠与哈奇 森之间 有一种直接的承继 关系。 休 漠的 道德理论是哈奇森 理论的展开和细化。” 。 休漠在1 7 48和琦51年版的 人类理解 研究 中说过, 哈奇 森最令人信服 地论证了道 德不是事物的抽象性质,而完全是与 那特殊的 ( 即 种的)存在 的情感或心理 感受有关的。 他还于 1 7 40年 3 月16日 写 信给哈奇森明确表示同 意对方的道德观,称他在道德观上的发现 “ 如同物理学的发现一样,善恶可与 声音,颜色,冷热相比,都不是对象中的性质,而只是心灵中的知觉”,因此 这一发现 “ 应该被视为思辨科学的一个巨大进步”。 而j . 摩尔(j amesm oor e ) 则持相反的 看法。 他认为, 休漠不 仅没 有受哈奇 森的 影响, 而且还是 他的 对立面, 这种判断有境 遇和理论上的 双重 依据。 例如, 第 一篇书评是 哈奇森写的;哈奇森拒绝休 漠出 任爱丁堡大 学哲学教授, 休漠也 没 有感到意 外; 在 道德原则研究,中, 休漠礼貌而 严厉 地强调自 己与哈奇 森 和学院派之间的区 别气 大多 数学者 还是认同 休漠与哈奇 森的 继承关系, 但同时也指出了休 漠与哈 奇森的诸多不同 之处。 虽然休模和哈奇 森共同反 对理性主义的道 德论述, 但哈 奇森维护的 是神佑论, 而休漠却是 试图 将道德世俗 化。 休漠基于同 情的 道德理 论, 阻断了 哈奇森所主张的 人类道德实践 与上帝的联 系。 休漠与哈奇森 最大的 不同 点是: 休漠认为出于利益动机的行为也 属于 道德 行为, 例如正义的动机就 是对互利的期待。而哈奇森认为出于利益动机的行为不具有道德价值, “ 一切 。 n k s 面 山 ,the 阴伪 明 户 y of伪初h 阿e 工 qn d o n :m milla n 耐 co,l 941一12 一 13 . 众为 细r o 蚀 血 叽st h 叫 少 , s c o ll e g e , 血, 刀 川 油c 叨 颐 b 两 叨to 助七 g h 盆倒碳 刘 劝匈, 洲 r 钊 触, 加 口.公为叫j“匕 七贻 口 翻 口 . 12山 位少2 以】 5 本 18 第2章时代背景、理论渊源 事实上是十 分有用的行为, 假使它 们并非出于对他人的 和善的用心的话, 这也 没有道德之美的。 凡一切 行为被认为出于 这样的感情, 对某些人为仁爱,同时 又 不 危 害 于 他人, 这 种行 为, 在道 德上 便是善的 ” 。 。 罗尔 斯认为休漠 是运用自 然主义的 心理学方 法来建构他的道 德理论:“ 我 自 始至 终把休漠解 释成 为这 样一个人, 他试图证明, 依照我们在世上 所处的地 位以 及我们对社会的 依赖,道 德和我们的道 德实践是我 们的本性的表 现。 它是 休漠的自 然虔敬的一部分, 那种虔 敬想要确立如下见解: 道德是与人类心理 学 完全连 续的自 然现象。 休漠的 观点 缺乏实践理性观 念, 借助于联想法则 和 情 绪 法则 , 借 助于 激发 欲 望及 其 影响力 的强度 , 休漠 心 理 化了 道德 慎思.” 。 休漠的情感主义伦理思想冲破了 西方伦理学长期发展中的 “ 理性霸权”, 兴起伦理道德研究有别于理性主义传统的不同声音。其思想深刻影响同代及后 世 的斯密、康德、 摩乐、 史蒂文 森等人。 。 周辅成编, 西方伦理 学名 著选辑( 上 卷 . 罗尔斯著, 张国清译: 道德哲学史讲义 北京: 商务印书 馆1 %4 年版, 第那1 页。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 0 0 3 年版, 第94页. 第3章休漠对道德根源的探索 第3 章休漠对道德根源的探索 3 . 1 道德的区 别不是从理性得来的 休漠在 人性论“ 论 道德” 卷中关于“ 道德如何能决 定于情感, 道德区 别如何 起源于 情感问 题进行了 探讨,并 在其 道德原则 研究中就 理性与 情感 在 道 德 决 定 中 起 多 大 作 用 展 开 分 析, 努力 探 索并 证明 道 德 本 身 的 真正 起 源 。 他 认为道德必 须来自 情感,情 感是道德的 基础。道 德判断 在本质上是 情感问 题而 不是理性问 题。 理性的范围 只是观念世界, 它的 作用是 判断真伪, 它永远无力 激起或阻止任何一种行为。只有直接的情感才能产生行为,它是一种原本的印 象, 第一性的 存在, 理性则 是对原 本印象的加工,是第 二性的 存在,只 能让理 智服从情感, 而 不能 相反。 由 此, 休漠认为“ 理性是, 并且 应该是 情感的奴 隶, 除了 服务和服 从情感之外, 再不能有 任何其它的职务” 0 。“ 道德不可理证” 是 休漠整个道德学说立论的基点和理论的焦点。 休漠继承了十七世纪西方伦理学中的功利主义思想,认为应当以获利多 少 来评价一个行为,同时 他又 试图 从人性本质的道德情感出发, 来分 析道德 产 生的 来源。 休漠把 道德分为 两大类,即仁慈与正义。 仁慈是自 然的 德性,它是 在 个别的, 单独的具 体行为 中显示出来的,它以 直接激起人们的 愉悦或厌恶的 情绪。正义是人为的德性, 它是在一个行为体系,即一种制度中才能显示出来。 它的 最高原则 是促进公益, 增进最多数人的最大 幸福。 然而在 休漠看 来, 人的 理智又无法 起到调解利益冲 突的作用, 这种利益 冲突的 解决得依靠人的 情感, 于是他强调“ 同 情”和 “ 仁 爱”的 作用, 提出了 “ 合 情的利己 主义”的 观点, 从而创立了 道 德同 情论的新 体系。 他以 “ 同 情”为核心 展开其思想论 证, 对西 方的伦理思想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 . 2 道德的区别是由 道德感得来的 3. 2. 1 情感 源 千原 始的 苦乐 感觉 休漠把 一切心理的知 觉分为印象和观念, 在此基础上又把印 象分为感觉印 . 休澳著,关文 运译: 人性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5。 年版,第肠3 页。 第3 章休漠对道德根源的探索 象 和反 省印 象。“ 所谓原 始印 象或感 觉印 象, 就是不经任 何先前的 知觉,而是 由 身体的 组织,精力 ,或由 对象接 触外部 感官而 产生于灵 魂的 那些印 象。 次生 印 象或反省 印象,不 是直接地或由 原始印 象的 观念为媒介,而 是由 某些印 象发 生的 那些印 象。” 。 可见, 原始的印 象即 人的最初 感觉, 而次生的印 象则是 在感 觉的 基础上 形成的知 觉。 人有各种各样的 需要, 人为了 满足这 些需要就要 不断 去感 知, 探究世界,与 客观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 联系, 在此过 程中 便会产生 适 合或 者不适 合的 感觉,也即 能否满足需 要的 各种体 验, 这种体验 便是人们的 情 绪反 应, 情绪反应的 经常 化,固 定化就是情感。 休漠也 觉察到了 这一点 : “ 第 一类印 象包 括全部 感官印 象和人体的一切 苦乐感觉;第二 类印 象包括 情感和类 似情感 的其它 情绪 。 ” 。 虽 然休漠对情绪和情感没 有作详 细的划分, 但他的出发 点和结 论都是正 确的。他指出: “ 身体的苦 乐是 心灵所有感觉 和考虑的 许多 情 感的来 源, 但是这 些苦乐是不经先前的思想和知觉 而原始发生于 灵魂中或身 体 中 的 ( 或称之为灵 魂或身体都可以)。” 。 休漠以自 然主义的 态度在人的 本性中找 到了情感的 基础, 即 感觉上的苦和 乐, 具 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 由于 休漠把人的感 性, 情感当成人学 的根本 基础 , , 实际 上却为 研究人 的 情感 生活, 人的感 性本质乃至人的自 由 根基 即不屈于 任何 外来规范的内 在自 发 性 开辟了 道路。 ” 。 它标志着十八世 纪哲学研究的 重大 转向 ,一改 传统哲学的 理性主义态 度, 用自 然主义的方式 研究人 性, 人的 情感,人的 道德, 从而拉近了人与道德的距离, 道德和情感再也 不是主体先 验 的理性,而是源于人的自身内在的需要和感觉,把情感与道德在苦乐感觉的基 础 上紧密结合 起来, 它告 诉我们:道德的根源要在人的内 在需要中 去寻 找, 道 德教育也不能脱离开人的情感,成为外在的,形式的和冷冰冰的说教。 , 5 . 2 , 2 情感为什么能对道德起作用 休漠认为, 德的 本质在于产生快乐, 而 恶的 本质就在于给人 痛苦. 快乐的 情感是产生道 德的前 提条件. 因此由 需要或由 需要是 否得到满足而 产生的苦乐 感 觉是 道德与 情感的共 有内 核,对道德而言 ,需要能否使主 体得到 满足, 是有 用与无 用的界限,同 时又是 产生苦 乐感觉,即 情绪体 验的原因, 所以, 道德与 . 林 漠 著 , 关 文 运 译 : 人 性 论 。 北 京: 商 务印 书馆1 , 80年 版 , 第淤 页 . . 休谈著.关文 运译: 人 性论,北 京: 商务印书馆1 9 80年版. 第3 0 9 页. 嘛澳 著 . 关 文 运 译: 人 性 论 ,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1 9 80年 版 . 第3 10页 . . 黄振定: 通 往人 性途中 一休谈人性论研究,扭 长沙:湖南教 育出 版社,1 卿 版. 第3 章 休漠对道德根源的探索 情感应该是统一的,一致的,因此,休漠用道德情感来描述这一现象。“ 杰出 的能力, 大无畏的勇气,丰硕的成就,这些只能使一位英雄或政治家遭受公众 的忌 妒和恶意;而这些荣耀一旦加上人道和慈善的因素,当 这些事 例显示出 宽 和, 温 柔, 或 友 谊时, 忌妒则 就自 行沉默或附 和于一 般的赞 许 和 欢呼 之声。 ” 。 这里的慈悲, 温和和友善就是一种道德情感, 它使勇 气、昌 盛这些对人或社会 有用性显示出 德性的高贵与尊严,得到社会上人 们的 一致好评和赞扬, 成为 人 们所认同的东西,因此,只有道德情感才能把人们的有用与否的苦乐感觉与人 们的道德感紧密结合起来, 使 道德与 情感统一化, 一体化,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休漠指出:“ 心灵的任何性质,在单纯观察下能给人以快乐的,都被称为善良 的 ; 凡 是 产生 痛苦的 每一 种性 质,也 都被人 们 称为 恶 劣的。 ” . 从心理学的解度来看, 情绪或情感是有能量的。 情绪能量理论认为: 情绪 作为一种能量,是由 脑生理机制及其整个生命机体的相应反应决定的。这种能 量在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下不会消失。只表现为潜在的平和,一旦受到外界刺激 就会激活转化为情绪。因此,没有情绪能量释放便不会有人的行为发生,在鲁 洁、王逢贤编著的 德育新论中曾指出四点:人对道德的接受是以 情绪活动 为初始线索,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人的道德行 为的发生受情感的引发和调节,人以 情感为核心的动机系统是个人发展的内 在 保证。 这充分说明了 情感, 尤其是道德情感在道德实践中的重要性, 在曾钊新、 李建华等著的 德性的心灵奥秘一书中, 更加明 确地指出了 道德情感的三种 功能效应:催化效应,指由 道德认识转化为内 心信念的过程中道德情感起着契 机和催化剂的作用; 硅码效应,指在人们进行道德活动时, 道德情感本身 可以 对行为价值起一种估量和评价作用;指示效应, 指在道德行为中, 道德情感作 为重要的显示器,指示着主体行为选择的协调进行。 休漠认为,理性只是道德情感的前奏,理性与道德情感无甚大关系。 我们说, 道德行为既包含理性的因素, 又包含了感性的因素, 是二者的有 机统一。道德理性是一种外在于主体, 不以 个人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要求, 它以 道德规范、 原则的形式表现出 来。 而情感则是一种价值上的 选择, 它源于 现实生活中 好恶倾向。因 此, 在道德实践中, 道德理性与 道德情感是一同 起作 用的,只有在二者共同的作用下,才会产生一个实际的道德行为。 。 休 澳 著, 曾 晓 平 译 : 道德 原 则 研究 , , 北 京 : 商 务印 书 馆1 ” 9 年版, 第28页 . . 休漠 著,关文 运译 : 人性论, 北京: 商务印 书馆1 9 50年 版, 第韶 3 页. 第3 章 休漠对道德根源的探索 a . 2 . 3 道德起源于道德感 道德的起源是 什么? 休漠 提出了其独具 特色的 道德情感论。 他指出: 般而言, 有用性这个因素具 有最强大的效能,最完全地控制着我 们的 情感。 “ 一 因 此,它必定是相当大一部分 可归于人道、 仁爱、 友 谊、 公共精神以 及其他这类 社会性的 德性的价值的源泉,正如它是给予忠实、正义、诚实、正直以 及其他 那 些可 敬的 和有用的品 质 和原 则 的道 德赞 许的 惟 一 源泉 一样. ” 。 因 此, 有 用性 是道德的 根源, 有用 性赋予人们的品 行、 德性以 价值。正因为 事物是 有用的, 它们能满足我们的各种需 要, 所以, 在人们的需要得到 满足的 过程中,就会产 生各种体验, 即 情感, 因 此, 借助人们的 各种情感的表达,德性就表现出 来了。 “ 总之,有用的 ( useful) 这个简单的辞藻包含何等称赞! 其相反者包含何等 指责! ” 0 赞誉和斥责是人们对道德品 行进行评价的 两个基本维度, 所受赞誉的正是 人们的美好德性,而所受斥责的正是人们的恶的思想和行为。因此,道德与情 感是密不可分的,“ 道德这一概念蕴含着某种为 全人类所共通的情感, 这种情感 将同 一个对象推荐给一般的赞许, 使人人或大多数人都赞同关于它的同一个意 见或决定。 这一概念还蕴含着某种情感, 这种情感是如此普遍如此具有综括力, 以至于可以扩展至全人类, 使甚至最遥远的人们的行动和举止按照它们是否符 合那条既定的正当 规则而成为赞美或责难的 对象.” . “ 道德感” 这一概念由 沙夫茨伯利提出时, 其作用仅限于行为动机领域. 哈奇逊进一步扩展了道德感的作用范围, 认为不仅在道德行为动机领域, 而且在 道德判断领域,“ 道德感”都是决定行为善恶的依据。发展到休漠这里, “ 道德 感”这一概念的道德判断功能被突显出来。 对行为或品格进行德与恶的判断, 就代表了 我们的情感取向, 它促使我们去做那些能产生快乐的事情,制止那些 引起痛苦的事情。总之, 休漠对道德感的论证意在说明德与恶的判别完全是出 于人们内 在感官的 感受, 反驳了 道德可以 理证的 观点。休漠把人的 苦乐感作为 判断行为 道德善恶的标准。 他认为理性作用在于发 现真伪,而道德的目 的是要 判断善恶, 并 通过善与恶的 判断驱动或阻止人们的 行为,这是理性所无能为力 的领域。 。 休 澳 著 , 曾 晓 平 译 : 道 德 原 则 研 究 , ,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1 期 年 版 , 第5 5 页 。 . 休 澳 著, 曾 晓 平 译 : 道 德 原 则 研 究 ,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1 州 年 版 , 第32页 。 . 休 读 著, 曾 晓 平 译 “ 道德 原 则 研 幻 , 北 京 : 商 务印 书 馆1 驯 拍年 阮 第1 2 5 页 。 第4 章 休漠德性分类的原则 及其意义 第4 章 休漠德性分类的原则及其意义 英语中的德性 ( v in 刀 e )往往用来指道德上的好品质。休漠把道德分为两 类, 一类是自 然的 德 ( 仙 灿 r a l vi rt u e ), 一类是人为的德( artlficialv i “ 刀 e)。 4 . 1 自然之德 4 . 1 . 1 定义 自 然之德主要是指它们是由 人的 原始本能和自 然冲动而产生的 德性, 它不 需要人为因素的参与, 它的起源是自 然而然的,并天然得到人们的称赞。 4 . 1 . 2 分类 关于自然之德,休漠在 人性论的第三卷“ 道德学”中的第三章 “ 论其 他的德和恶”中 作了 探讨。之后休漠又在 道德原则研究的第六章 “ 对我们 自己有用的品质” 及附录四“ 论某些言辞的争论”中论述了自 然才能和人们对 身体票赋和财富的尊重,对应于 “ 道德学”第三章的第四、五节。 道德原则 研究的第七章 “ 论直接令我们自己愉快的品质”论述了骄傲、自 尊、勇敢和 仁爱的 德性, 第八 章“ 直接令他人愉快的品质” 论述了 人际交往中的 礼貌规则, 这两章对应于“ 道德学” 的第三章的第二节和第三节。 休漠认可的自 然之德有: 柔顺、仁慈、博爱、慷慨、仁厚、温和、公道、慎重、节制、节俭、勤奋、刻 苦、 谋略、 , 机敏、 勇敢、 无畏、 野心、 怜悯、感恩、 忠诚、无私、 好施、见识、 机智、幽默、坚持、忍耐、积极、努力、恒心、 节约、决心、 雄辩等等。 休漠 对骄傲、自 尊、勇敢、仁慈、自 然才能等品质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4 . 1 . 3 基本特征 自 然德性的主要代表是仁慈(b e n e v o le n ce) 。 仁慈之所以 是自 然的, 是因 为它是在个别的、单 独的具体行为中显示出来的,它可以直 接激起人们的 愉悦 或厌恶的 情绪。 休漠认为 仁慈 就是“ 由 所爱的人的快乐而发生的 一种原始的 快 第4 章 休漠德性分类的原则及其意义 乐 和由 他的 痛 苦 而 发 生 的 一 种 痛苦” 。 , 仁 慈 表 现 为 对 他人 的 慷 慨的 善 意 和无 私 的关怀行动。 仁慈在某种意义上是由同 情产生。休漠认为,由于人性先天存在 对利益和愉快事物的赞许情感,必然要通过同 情机制传到他人身上,同时希望 他人愉快或 得到利益。因为同 情这一原则很容易使心灵 把“ 我 们自己”的 观念 转到和我们相关的 任何其他对象上,“ 我 们的自 我, 如果 离开了对其他任何对 象的知觉,实际上就毫无所有;并且也很自 然地以 极大的注意去考虑那些与我 们接近或类似的对象” 。 。 如果没有什么事 情使一个人产生偏见( 如怀有嫉妒和 报复心),那么这个人自 然会通过同 情产生仁慈的道德情感。 骄傲和自 尊是重要的自 然之德。 休漠指出, 我们对对象的判断大多依据比 较原则,而较少依据其实在的、内 在的优点。骄傲是通过比较而产生的一种较 为愉快的情感。在他看来,凡与我们自己 关联着的一切愉快的对象都借观念和 印象的联结而产生骄傲,而凡与我们关联着的任何不愉快的对象则都使我们产 生谦卑。 并且, 这些对象不但要与我们自己 有密切关系, 而且要为我们所特有, 或者至少是我们少数人所共有的。当我们同别人比较时,如果自己 或自 身的占 有物没有任何突出的地方, 那么骄傲的情感就会完全消失。 骄傲作为一种德性, 仍然需要通过比较产生, 但是这种比 较不是建立在与他人所有物的直接比较上。 人们的骄傲由 所选择的比较对象的级别而决定,比 较的结果会受到参照物的范 围的影响。当我们真正具备有价值的德性品 质时,重视自己是值得称赞的。 骄傲或自 尊的价值是由两个条件得来的, 即它所给予我们自己的效用和愉 快, 它借此就使我们能够经营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建筑工程监理合同补充协议书
- 滨海废旧锅炉拆除协议书
- 起重吊运协议书
- 1688买家退款协议书
- 2025年零售贸易行业无人商店与智能支付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高中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转型实践案例考核试卷
- 2025年农业科技行业农业无人驾驶技术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互联网行业在线社交平台用户行为分析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系统优化考核试卷
- 2025年金融衍生品风险管控(散户参与期权交易投资者保护)考核试卷
- 干一行,爱一行辩论正反方40个问题及回答
- 消防知识培训九小场所
- 《PowerPoint动态效果的设置》教学设计
- GB/T 17911-2018耐火纤维制品试验方法
-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进修生管理规定
- 国开经济学(本)1-14章练习试题及答案
-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全文打印
-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课件
- DB33-T1214-202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检查用表标准》
- 继电保护测试仪说明书
- 西方史学史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