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专业论文)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pdf_第1页
(水产养殖专业论文)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pdf_第2页
(水产养殖专业论文)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pdf_第3页
(水产养殖专业论文)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pdf_第4页
(水产养殖专业论文)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水产养殖专业论文)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 1 1 i i l l l i i l l l l l l l l i i i i l l l l l 帆 y 17 9 9 3 5 4 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 是否保密 舀 如需保密,解密时间年月日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华中农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指导教师对此进行了审定。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习捌 时间:豺p 年多月2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华中农业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生必须按照学 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提交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 并提供目录检索和阅览服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本人同意华中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同时本人保留在其他媒体发表论文的权力。 注:保密学位论文( 即涉及技术秘密、商业秘密或申请专利等潜在需要提交保密的论 文) 在解密后适用于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硼 导师签名:法芳诌 签名日期:知1 9 年月 2 日签名日期: i 口年 占月日 注:请将本表直接装订在学位论文的扉页和目录之间 鱼源嗜水气甲胞菌的分离燎定及耐药十牛研究 目录 中文摘要1 a b s t r a c t 3 缩略语表5 第一章文献综述7 1a h y d r o p h i l a 的致病性7 1 1 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7 1 2 鳖类疾病8 1 2 1 稚鳖白点病8 1 2 2 鳖穿孔病9 1 2 3 鳖白底板病9 1 3 中国对虾败血病9 1 4 蛙类的多种疾病1 0 1 4 1 牛蛙腹水病1o 1 4 2 牛蛙红腿病l0 1 4 3 牛蛙“肝肿大病”l o 1 5 其他动物病症1o 2 嗜水气单胞菌病的防治方法1 0 2 1 抗菌药物防治一1 1 2 2 中草药防治12 2 3 疫苗的使用13 3a h y d r o p h i l a 的耐药性研究1 4 3 1 耐药性的类型1 4 3 2 耐药性出现的原因1 5 3 3a h y d r o p h i l a 的耐药状况15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6 第二章几种淡水养殖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病原菌分离与鉴定1 8 1 材料与方法18 1 1 病鱼来源及症状观察。l8 1 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18 1 3 病原菌分离1 8 华中农业人学2 ( ) 1 0 届倾l :研究生学位论文 1 4 病原菌鉴定1 9 1 4 1 病原菌形态观察1 9 1 4 2 病原菌生理生化试验1 9 1 5 菌株的致病力测试1 9 2 结果1 9 2 1 病鱼症状2 0 2 2 病原菌形态2 1 2 3 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2 2 2 4 菌株致病力测试2 2 3 讨j 沧2 3 第三章不同地区来源嗜水气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2 5 1 材料与方法2 5 1 1 供试菌株及其来源2 5 1 2 供试药品2 5 1 2 1 药敏纸片2 5 1 2 2 原料药2 5 1 3 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2 6 1 4 最小抑菌浓度( m i c ) 的测定2 7 2 结果2 7 2 1 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结果2 7 2 2m i c 2 7 2 2 17 种抗菌药物对江苏地区分离菌株的m i c 2 7 2 2 27 种抗菌药物对四川地区分离菌株的m i c 2 8 2 2 37 种抗菌药物对广东地区分离菌株的m i c 一3 3 2 2 47 种抗菌药物对湖北地区分离菌株的m i c 3 3 2 3 两种药敏试验方法测定结果的比较3 3 2 4 不同地区分离菌株的耐药谱3 4 3 讨论3 6 3 1 不同地区a h y d r o p h i l a 耐药状况分析3 6 3 2 耐药菌的判定标准3 7 3 3 耐药性防治对策3 7 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签定及耐药性研究 参考文献3 8 附录l6 5 株分离菌株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4 7 附录2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会议6 3 致谢6 4 i i i 鱼源嗜水7e 学胞荫的分离签定及耐药t - l - 研究 中文摘要 2 0 0 8 - - 2 0 0 9 年,江苏、四川、广东、江西以及湖北地区的多种淡水养殖鱼类相 继出现以“体表多处充血、出血,肠道、内脏不同程度的充血,严重者肌肉同时充 血发炎,鱼体表出现溃疡、并伴有烂尾、烂鳍现象,腹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为主 要症状的传染病。感染鱼的种类有鲢、鲫、草鱼、团头鲂、斑点叉尾鲴等我国重要 的人工养殖淡水鱼类。本研究从自然条件下发病的多种养殖鱼体内分离到了6 5 个菌 株,部分菌株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具有致病力,并对所有菌株完成了形态观察 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测定结果显示:d f j y - 0 0 1 、x z b l 0 1 l 和c y b h 0 0 9 等5 4 个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与嗜水气单胞菌( a e r o m o n a sh y d r o p h i l a ) 的生理生化特性一致, 鉴定为a h y d r o p h i l a ;而h a c y - 0 0 7 和n c t t f 0 1 3 等1 1 个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特 性与温和气单胞菌( a e r o m o n a ss o b r i a ) 的生理生化特性一致,鉴定为a s o b r i a 。a h y d r o p h i l a 和a s o b r i a 所占比例分别为8 3 1 和1 6 9 ,可见a h y d r o p h i l a 是主要的 病原菌,既可与a s o b r i a 混合感染鱼体,也可单独感染引起细菌性败血症。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a h y d r o p h i l a 引起的败血症频繁发生,给 我国的水产养殖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然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时有发 生,导致细菌耐药性迅速上升,其耐药性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高 度重视。本研究采用纸片扩散法和试管稀释法两种方法测定来源于4 个地区的5 2 株 a h y d r o p h i l a 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 ( 1 ) 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在总体趋势上存在相似性,但纸片扩散法测定的耐药 菌l k , n 偏高,这些差异可能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两种方法的耐药菌判定 标准不同,另一方面两种方法中抗菌药物的来源不同。 ( 2 ) 不同地区来源的5 2 个菌株对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以及甲氧嘧 啶的敏感性比较一致,对其全部具耐药性,但对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 药物的敏感性出现了较大差别,来源于江苏地区的8 个菌株对庆大霉素、氟哌酸等 9 种抗菌药物1 0 0 耐药,而从广东患病草鱼上分离的4 个菌株耐药率最低,对多种 抗菌药物敏感,四川地区与湖北地区的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已经产生耐药性,但耐 药菌所占比例有所不同,湖北地区的总体耐药率偏低。 ( 3 ) 5 2 株a h y d r o p h i l a 都是多重耐药菌株,其中以江苏地区菌株多重耐药现 象最为严重,1 0 0 ( 蜩) 同时耐g e n ,k a n ,s t r ,n m ,t e t , d c 等1 6 1 7 种抗菌药物, 常用药物几乎无效;广东地区、四川地区和湖北地区分离菌株分别同时耐8 - - - 9 种、 牛中农业人学2 0 1 0 届硕l :研究生学化论文 9 1 3 种和7 1 4 种抗菌药物。 ( 4 ) 许多常用抗菌药物的疗效下降,但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疗效显著,除江苏 地区外,其他3 个地区的4 4 个菌株中只有个别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的m i c 为3 1 3 9 9 m l ,绝大部分均在0 3 9 1 5 6 9 9 m l 范围内,表明左氧氟沙星对a h y d r o p h i l a 具 有较好的抗菌效果。 关键词: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淡水鱼类;抗菌药物;耐药性;多重耐药 性 龟源嗜水气簟胞菌的分离签定及耐药件研究 a bs t r a c t 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f r o m2 0 0 8t o2 0 0 9s h o w e dt h a tf r e s h w a t e rf i s hb a c t e r i a l d i s e a s ec o m m o n l yo c c u r r e di ns o m ef i s hf a r m so fj i a n g s u ,s i c h u a n ,g u a n g d o n g ,j i a n g x i a n dh u b e ip r o v i n c e t h ed i s e a s ef i s ht y p i c a ls y m p t o mw a sf i l l e dw i t hb l o o di nf i n s ,s k i n s , i n t e s t i n e sa n do r g a n s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t h es e r i o u si n f e c t e df i s hh a dab l o o d i n gm u s c l e , b o d ys u r f a c eu l c e r s ,i n c o m p l e t ef i n ,i n c o m p l e t et a i la n da b d o m i n a ld r o p s y t h i sb a c t e r i a l d i s e a s ei n f e c t e dal o to fi m p o r t a n tf r e s h w a t e rf i s hf a r m e di nc h i n a ,s u c ha ss i l v e rc a r p , c r u c i a nc a r p ,g r a s sc a r p ,b l u n ts n o u tb r e a ma n dc h a n n e lc a t f i s h t h e6 5s t r a i n sw e r e i s o l a t e df r o mt h ed i s e a s e df i s hu n d e rn a t u r a lc o n d i t i o n s h e a l t h yc r u c i a nc a r pw e r e i n f e c t e dw i t hs o m es t r a i n so ft h ei s o l a t e d t h e s es t r a i n si n d u c e d10 - - - 10 0 m o r t a l i t y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r e s u l to fm a n y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a n db i o c h e m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t e s t s ,c o m p a r i s o nt ot h ed a t ao fb e r g e y sm a n u a lo fd e t e r m i n a t i n e b a c t e r i o l o g y9 m ,d f j y - 0 01 ,x z b l o 11 ,c y b h 一0 0 9a n do t h e r st o t a lo f5 4s t r a i n s b e l o n g e dt oa e r o m o n a sh y d r o p h i l a ,h a c y - 0 0 7 ,n c t t f 一0 13a n do t h e r st o t a lo f11 s t r a i n sb e l o n g e dt oa e r o m o n a ss o b r i a a h y d r o p h i l aa n da s o b r i as h a r ew e r e8 3 1 a n d 16 9 a h y d r o p h i l aw a sc o n s i d e r e da st h em a i np a t h o g e n i cb a c t e r i a t h ef r e s h w a t e rf i s h c a nb ei n f e c t e db ya h y d r o p h i l ao ra h y d r o p h i l aa n da s o b r i a r e c e n ty e a r s ,w i t ht h e 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q u a c u l t u r e ,t h ef r e s h w a t e rf i s h b a c t e r i a ld i s e a s ew h i c hc a u s e db ya h y d r o p h i l ac o m m o n l yo c c u r r e di nc h i n a i tc a u s e d l a r g ee c o n o m i cd a m a g e st oa q u a c u l t u r ep r o d u c t i o n h o w e v e r ,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 i r r a t i o n a lu s i n g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f r e q u e n t l yo c c u r r e d ,l e a d i n gt ot h eb a c t e r i ar e s i s t a n tt o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a g e n t si n c r e a s i n gr a p i d l y t h ea n t i b a c t e r i a lr e s i s t a n c ep r o b l e mh a sc a u s e d w i d e s p r e a da t t e n t i o nh o m ea n da b r o a d t h e5 2s t r a i n so fa h y d r o p h i l ai s o l a t e di n f r e s h w a t e rf i s hc o l l e c t e df r o mf o u ra r e a so fc h i n a t h e i r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i e st o m a n y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a g e n t ss t u d i e db yu s i n ga g a rd i s kd i f f u s i o nm e t h o da n dc u r e t t ed i l u t i o n m e t h o d t h er e s u l ts h o w e dt h ef o l l o w i n gf o u r a s p e c t s ( 1 ) t w om e t h o d s r e s u l t sw e r es i m i l a ri nt h eg e n e r a lt r e n d b u tt h ep r o p o r t i o no f b a c t e r i ar e s i s t a n tt o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a g e n t sb yu s i n ga g a rd i s kd i f f u s i o nw a sh i g h e rt h a nt h e o t h e r t h i sd i f f e r e n c em a yb ec a u s e db yt w or e a s o n s o nt h eo n eh a n d ,t h es t a n d a r do f b a c t e r i ar e s i s t a n tt o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a g e n t sw a s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w om e t h o d s o nt h eo t h e r 3 华中农业人学2 0 1 0 届倾l :研究生学位论文 h a n d ,t h e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a g e n t so ft w om e t h o d sc a m ef r o md i f f e r e n tc o m p a n y ( 2 ) a l lt h es t r a i n sc o l l e c t e df r o mf o u ra r e a so fc h i n aw e r er e s i s t a n tt op e n i c i l l i n , a m p i c i l l i n ,m i d e c a m y c i n ,s p i r a m y c i n ,s u l f i s o x a z o l ea n dt e r i m e t h o p r i m b u tt h ed i f f e r e n t f r e q u e n c yo f b a c t e r i ar e s i s t a n tt o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a n t i b i o t i c s ,t e t r a c y c l i n e sa n t i b i o t i c sa n d q u i n o l o n e sw a sf o u n d t h e10 0 o ft h es t r a i n sc o l l e c t e df r o mj i a n g s up r o v i n c ew e r e r e s i s t a n tt on i c e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a g e n t s o nt h ec o n t r a r y , t h es t r a i n si s o l a t e di ng r a s sf i s h c o l l e c t e df r o mg u a n g d o n gp r o v i n c ew e r es e n s i t i v et ov a r i o u s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a g e n t s t h e o t h e r ss t r a i n sh a dt h er e s i s t a n c et om a n yg e n e r a l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a g e n t s ,a n dah i g h p r o p o r t i o no fb a c t e r i ar e s i s t a n c ec a m ef r o ms i c h u a np r o v i n c e ( 3 ) 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m u l t i p l ea n t i b a c t e r i a lr e s i s t a n c ew a sw i d e l ye x i s t e di na l lt h e s t r a i n s ,e s p e c i a l l ys e r i o u so c c u r r e di ne i g h ts t r a i n sc o l l e c t e df r o mj i a n g s up r o v i n c e t h e 10 0 o fb a c t e r i a ls t r a i n si s o l a t e df r o mj i a n g s uw i t i ls i m u l a t a n e o u sr e s i s t a n c ea g a i n s t 16 - 17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a g e n t s f o re x a m p l e ,g e n t a m y c i n ,k a n a m y c i n ,s t r e p t o m y c i n , n e o m y c i n ,t e t r a c y c l i n e ,d o x y c y c l i n e a n ds oo n w h e r e a st h es t r a i n sc o l l e c t e df r o m g u a n g d o n g ,s i c h u a na n dh u b e ip r o v i n c es e p a r a t es h o w e dr e s i s t a n c ea g a i n s t8 - 9 ,9 - 13 , 7 - 14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a g e n t s ( 4 ) t h ee f f e c to fm a n yc o m m o n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a g e n t sw e r er e d u c e dt h a nb e f o r e ,b u t t h ei s o l a t e ds t r a i n ss h o w e dh i g hs u s p e c t i b i l i t i e st oq u i n o l o n e s t h em i n i m u mi n h i b i t o r y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f e ws t r a i n sw e r e3 13i x g m l ,a n dm a j o r i t yo ft h es t r a i n sc o l l e c t e df r o m d i f f e r e n ta r e a se x c e p tj i a n g s up r o v i n c ew e r e0 3 9 p g m lt o1 5 6p g m l t h e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dt h a tl e v o f l o r a c i nh a sg o o de f f e c tt oa h y d r o p h i l a k e yw o r d s :a e r o m o n a sh y d r o p h i l a ;a e r o m o n a ss o b r i a ;f r e s h w a t e rf i s h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a g e n t s ;a n t i b a c t e r i a lr e s i s t a n c e ;m u l t i p l ea n t i b a c t e r i a lr e s i s t a n c e 4 鱼源嗜水e 单胞菌的分离攀定及耐药性研究 缩略语表 5 鱼源嗜水7e 甲胞菌的分离搭定及耐药r 丰研究 第一章文献综述弟一早义陬三示怂 嗜水气单胞菌( a e r o m o n a sh y d r o p h i l a ) 属于气单胞菌科( a e r o m o n a d a c e a e ) , 气单胞菌属( a e r o m o n a s ) ;嗜温性、有运动力,是气单胞菌属的模式种( 杨其升, 1 9 9 5 ) 。这种菌足革兰氏阴性菌、短杆状,极端单生鞭毛,不产生芽孢,无荚膜,在 0 - 4 1 均能生长,生长的最适p h 值范围为5 5 - - 9 0 ( 陆承半,1 9 9 2 ) ;在营养琼脂 和血琼脂平板生长旺盛,大部分菌株在血琼脂平板形成d 溶血环;过去又称之为点 状气单胞菌和斑点气单胞菌( p o s t ,1 9 8 3 ) ,经常从土壤、淤泥、污水、淡水以及人类 粪便中分离到,是一种典型的人兽鱼共患病病原( 陆承平,1 9 9 2 ) 。它最早由于导 致人类腹泻而引起医学工作者的关注,在2 0 世纪8 0 年代末,曾导致我国上海、江 苏、湖北等2 0 多个省、市人工养殖的多种淡水养殖鱼类大量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 损失而引起国内、外水产界的高度重视。 a h y d r o p h i l a 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普遍存在于淡水及海洋中( d o u k a se ta 1 , 1 9 9 8 ;c i p r i a n o ,2 0 0 1 ;r o d r i g u e ze ta 1 ,2 0 0 8 ;s a h o oe ta 1 ,2 0 0 8 ) ,并在健康鱼的肠道中 也可以分离至l j ( t r u s te ta 1 ,1 9 7 4 ) ,是条件致病菌,当水温较低、水质清洁、鱼体处于 良好状态时,它并不导致鱼体发病( 汪开毓,2 0 0 4 ) 。但是在适宜的条件下,如鱼体 受伤、鱼类处于应激状态或水温较高,病原菌则趁机黏附在感染部位,进而进入血 液,在其中繁殖并产生大量的毒力因子,裂解红细胞,损坏毛细血管,从而导致败 血症发生( 于学辉等,2 0 0 7 ) 。病鱼由于缺氧、缺血以及机体功能紊乱,最终因衰竭 而死亡。 近年来,a h y d r o p h i l a 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系统地调查 了国内外关于a h y d r o p h i l a 的研究,并对其致病性、防治方法、耐药性研究等方面 的研究进展作一全面的论述,旨在明确a h y d r o p h i l a 的危害和防治,为生产和科研 提供基础资料。 1a h y d r o p h i l a 的致病性 a h y d r o p h i l a 可产生多种致病因子,主要包括h e c 毒素、s 层蛋白以及胞外蛋 白酶等。其感染对象极为广泛,可致使多种淡水鱼类、鳖类、虾类、蛙类、哺乳动 物以及其他动物患病。 1 1 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 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又叫淡水鱼类暴发性流行病、溶血性腹水病,是由彳 h y d r o p h i l a 、温和气单胞菌( 彳s o b r i a ) 、鲁克氏耶尔森氏菌( y e r s i n ar u c k e r i ) 等细菌 7 o # 中农业人学2 0 1 0 届硕 j 研究生学f 讧论文 感染引起的鱼类急性传染病,但主要的病原菌是a h y d r o p h i l a ,故又将其称之为嗜 水气单胞菌病。最早发现于卜海崇明县养殖场,曾引起异育银鲫发生大批死亡。2 0 世纪8 0 年代末在全国开始大范围的流行,危害多种淡水鱼类,曾给我国水产养殖业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黄琪琰,1 9 9 3 ) 。 该病在3 1 0 月均有流行,其中尤以7 、8 月最为严重。期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3 - - 4 月,rr u c k e r i 为主要的病原菌:第二阶段为5 月一直至整个高温季 节,病原菌为气单胞菌和弧菌( 徐伯亥等,1 9 9 1 ) 。感染鱼的种类有鲢、鳙、鲤、鲫、 鳊、草鱼、月鳢、虹鳟、黄鳝、团头鲂、翘嘴鳜、罗非鱼、异育银鲫、斑点叉尾鲴、 西伯利亚鲟等多种水产养殖鱼类( 韩先朴等,1 9 8 7 ;陈怀青等,1 9 9 1 ;黄琪琰等, 1 9 9 2 ;殷战等,1 9 9 2 ;徐伯亥,1 9 9 3 ;翟子玉,1 9 9 3 ;陈昌福等,1 9 9 6 1 李庆乐等, 1 9 9 7 ;雷爱莹等,1 9 9 9 ;汪开毓,2 0 0 4 1 周碧君等,2 0 0 4 ;刘加波等,2 0 0 6 ;王红 权等,2 0 0 6 ;李圆圆等,2 0 0 8 ) ,流行范围遍及上海、湖北、江苏、广东等全国2 0 多个省、市。 各种鱼类患病症状基本相似,主要症状为:鱼体体表多处充血、出血,尤以眼 眶、鳃盖边缘、鳍基最为严重,肠道、内脏不同程度的充血;严重者肌肉同时充血 发炎;剖解可见肝脏呈灰白色,并带有小的出血点,肾脏肿大,腹腔内充满带血的 液体,肛门红肿。很多学者对患病鱼进行病理生理研究,发现病鱼许多组织、器官 发生病变,如表皮组织疏松并发生网状变性;真皮和皮下组织炎性水肿并伴有明显 出血;鳃小片水肿,上皮细胞结构崩解;肝细胞水泡变性;心肌纤维肿胀,肌间炎 性浸润;肾小球受压萎缩,并发生坏死、崩解( 汪丌毓,2 0 0 4 ) ,幼红细胞比例明显 增加,红细胞直径较健康鱼偏大,且出现红细胞团阻塞毛细血管现象,机体处于严 重贫血状态;血液中尿素氮与肌酐的比值比正常鱼低下,标志肾小管已受到损害, 肾脏功能衰退;谷草转氨酶和肌酸磷酸激酶的活性显著增高,预示病鱼心肌受到损 害;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现象,引起皮肤、粘膜以及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 米瑞 芙,1 9 9 3 ) 。 1 2 鳖类疾病 1 2 1 稚鳖白点病 稚鳖白点病,俗称“烂甲病”,是稚鳖养殖场中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细菌性疾病, 其发病快,若不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死亡率一般高于8 0 。患病稚鳖精神萎靡、 食欲不振、在体表( 颈部、背部、四肢) 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的脓灶。程天印等( 1 9 9 5 ) 8 鱼源嗜水气堆胞菌的分离裕定及耐药十牛研究 报道a s o b r i a 是稚鳖白点病的病原菌,而金珊等( 1 9 9 8 ) 从患病稚鳖上分离到的病 原菌足a h y d r o p h i l a ,由此推断此病可能是由几种细菌引起,哪种细菌是主要的病 原菌可能与当地的养殖环境、水温等因素有关。 1 2 2 鳖穿孔病 中华鳖穿孔病,又叫疥疮病,是集约化养鳖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季节为5 1 1 月,从稚鳖到成鳖均可感染,其中稚鳖感染率最高。病鳖外观症状为:精神不振, 行动迟缓,背甲、裙边和四肢出现白点,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增大为疥疮,严重者疥 疮红肿并伴有出血现象。内部症状表现为体腔内充满体液,肠道内无食物,红肿发 炎;脾脏肿大变紫;肝脏、胆囊肿大( 齐彩霞等,1 9 9 5 ;孙佩芳等,1 9 9 6 ) 。王高学 等( 1 9 9 8 ) 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研究发现,病原菌一h y d r o p h i l a 和普通变形菌( p r o t e u s v u l g a r i s ) 主要通过受损的皮肤入侵鳖体,导致穿孑l 病的发生。因此在中华鳖养殖过 程中,要控制放养密度避免互相撕咬使鳖体受伤而感染穿孔病。 1 2 3 鳖白底板病 中华鳖白底板病是养殖过程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病害。该病主要感染1 0 0 9 以 上的中华鳖,病鳖整体呈现贫血状态,腹甲灼白,解剖后无血液流出,肝肿大,呈 土黄色,多数内脏器官呈失血状( 陈晓风等,1 9 9 7 ;沈锦玉等,2 0 0 7 ) 。由于该病病 因复杂,而成为鳖类疾病中较难治疗的病害之一。许多学者对此病的病因进行了相 关的研究,但各自持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分为以下3 种:陈晓凤等( 1 9 9 7 ) 和江为 民等( 2 0 0 0 ) 认为是细菌性疾病,前者报道病原菌为a h y d r o p h i l a 、p r o t e u sv u l g a r i s 和迟缓爱德华氏菌( e d w a r d s i e l l at a r d a ) ,而后者认为仅e d w a r d s i e l l at a r d a 是该病的 病原菌。张奇亚等( 1 9 9 6 ) 和朱家新等( 2 0 0 0 ) 认为此病为病毒性疾病。陈信忠等 ( 1 9 9 8 ) 、叶巧真等( 1 9 9 9 ) 和周兵等( 2 0 0 0 ) 认为该病的病原既有细菌又有病毒。 1 3 中国对虾败血病 中国对虾败血病的病原菌为a h y d r o p h i l a 和豚鼠气单胞菌( 彳c a v i a e ) 。关于此 病的报道很少,病虾的主要症状为体色变深,鳃丝水肿、腐烂甚至坏死发黑,鳃盖 内膜和肢鳃上出现黑斑,血淋巴和肝胰脏内存在活动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这两 种病原菌主要经口传播,但通过体表和创伤处也能入侵机体( 樊海平等,1 9 9 4 ;樊 海平等,1 9 9 5 ) 。因此,在对虾的养殖过程中要投喂优质饲料,保持水质清洁,防止 虾体受伤,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9 华中农业人学2 0 1 0 届硕卜研究生学位论文 1 4 蛙类的多种疾病 1 4 1 牛蛙腹水病 牛蛙腹水病的病原菌为a h y d r o p h i l a ,患病牛蛙体表无明显的疾病症状,解剖 后见腹腔中充满大量透明淡黄色腹水或红色液体,肝脏肿大,肠道充血,流行季节 为5 - - - 9 月,死亡率可高达5 0 ( 贺路等,1 9 9 5 ) 。 1 4 2 牛蛙红腿病 红腿病首次由e m e r s o n 等( 1 9 0 5 ) 命名,然而对于此病的病原菌各学者却说法 不一。肖克宇等( 1 9 9 2 ) 报道不动杆菌属( a c i n e t o b a c t e r ) 细菌是红腿病的病原菌, 而g l o r i o s o ( 1 9 7 4 ) 认为其主要的病原菌可能是a h y d r o p h i l a ,胡成钰等( 2 0 0 0 ) 研 究发现其病原菌为不动杆菌( a c i n e t o b a c t e rc a l e o a c e t i c u s ) 和a h y d r o p h i l a 。在牛蛙 养殖过程中红腿病是危害性最大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具有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典型 症状为病蛙不活跃,食欲差,腿底部、腹下出现红斑,严重者蛙趾充血、溃烂,剖 解见腹腔中充满腹水,肝脏、脾脏、肾脏肿大,肠道内无食物。 1 4 3 牛蛙“肝肿大病” a h y d r o p h i l a 可引起牛蛙出现“肝肿大病”,这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传染性疾病。 患病牛蛙后肢粗大,外观呈肥胖状,皮肤微红色,全身各处出现溃烂,低温( 2 0 ) 时溃烂更为严重,解剖见双腿肌肉呈黄绿色,肾脏充血呈红色,肝脏显著肿大,甚 至达到健康牛蛙的1 2 倍( 陈晓凤等,1 9 9 5 ;周常义等,2 0 0 3 ) 。 1 5 其他动物病症 a h y d r o p h i l a 也可感染哺乳动物貉( 杨臣等,1 9 9 2 ) 、爬行动物巨蜥( 陈武等, 2 0 0 4 ) 、禽类鸭( 齐雷等,2 0 0 7 ) 、软体动物三角帆蚌( 郑艳红等,2 0 0 8 ) ,并且在鸟 类中也发现其致病性( 陆承平,1 9 9 2 ) 。有很多报道证实它也可以感染人类,较为常 见的是由a h y d r o p h i l a 引起的腹泻、肺炎、胆囊炎、呼吸道及消化道等疾病( 王增 福等,2 0 0 2 ;r a t h i n a s a m ye ta 1 ,2 0 0 6 ;张运强等,2 0 0 7 ) 。 2 嗜水气单胞菌病的防治方法 水产养殖动物由于生活在水中,在养殖过程中人们不能及时地了解它们的生活 状况,一旦生病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方法,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 于嗜水气单胞菌病的防治应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采取“无病先防,有 1 0 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裕定及耐药件f i j 究 病早治”的积极方法。 2 1 抗菌药物防治 对由a h y d r o p h i l a 引起的疾病最常规、有效的治疗办法是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是用来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的一类药物,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一 般根据其化学结构和作用特点可分为a - 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 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几类( 杨先乐,2 0 0 5 ) 。 各种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抑菌、杀菌效果各不相同,因此很多国内、外学者则以 a h y d r o p h i l a 作为供试菌株,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工作。 无论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研究证实喹诺酮类药物对a h y d r o p h i l a 具有较强 的抑菌效果。国外学者以a h y d r o p h i l a 为供试菌株,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证实 环丙沙星有较好的抑菌、杀菌作用( c h a n ge ta 1 ,1 9 8 7 ;m c p h e a r s o ne ta 1 ,1 9 9 1 ; m o h a m e de ta 1 ,2 0 0 5 ) 。李爱华等( 2 0 0 1 ) 和杨雨辉等( 2 0 0 3 ) 分别采用2 1 种抗菌 药物和5 种喹诺酮类药物测定a h y d r o p h i l a 对其敏感性,结果均显示a h y d r o p h i l a 对喹诺酮类药物高度敏感,后者认为盐酸环丙沙星和乳酸环丙沙星的效果最佳。有 学者利用从患病甲鱼上分离的6 株a h y d r o p h i l a 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其对氟哌 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抗菌药物1 0 0 敏感( 童国忠等,2 0 0 4 ) 。邹金虎等( 2 0 0 7 ) 在试管内测定1 6 种抗菌药物对从患病斑点叉尾鲴上分离的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杀菌 浓度,其中诺氟沙星、烟酸诺氟沙星等药物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选择烟酸诺氟 沙星以1 5 0 m g k g 的剂量添加在饲料中,每天投喂1 次,连续5 天进行投喂,有效 率分别为4 6 8 6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