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从总体上而言,马克思以前的整个西方哲学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理论哲学的历 史。在这一漫长的历程中,富有超越精神的西方哲学家们不满足于具体可感的经 验世界,而纷纷企图从感性世界中个别的、变化着的、有差异的、表面现象的、 具体的东西探寻到一个可以由理性把握的普遍的、不变的、同一的、本质性的、 抽象的万事万物的根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理论哲学体系。西方传统的 理论哲学永恒不灭的梦想就是寻找和确立一个能够统治和支配世界的最高统一 性的东西,并用它对人、世界做出最高概括性和最大普遍性的永恒的终极解释和 说明。这些哲学家们普遍地相信,只要找到和确立了那个永恒的最高“统一性原 理” ,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人们就能获得批判的武器理解和说明世界的基 本解释原则来合理地“解释世界” ,从而也就能够自觉地“改变世界” 。而实质上 其所谓“改变”只能是抽象的规范和观念改造,而无法做到真正的现实改变。我 们说西方传统的理论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并不是说西方传统的理论 哲学没有改变世界的愿望或动机,而是由于其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它们不能做 到真正的现实改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西方传统的理论哲学本质上只是 “解释世界”的哲学。 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一伟大变革的实质便是使 哲学从理论哲学转向实践哲学。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解关键在于对“实践”的 理解。实质上,马克思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的基础,即把哲学的阿基米德点从思 想性的观念转移到了实存性的人的感性活动之中。这就使哲学的使命、对象、内 容、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旨趣在于“改变世界” 。这就 是说,马克思哲学不再是任何意义上的理论哲学,而是一种实践哲学。实践作为 以“改变世界”为旨趣的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灵魂,其真义在于现实具体的、实实 在在的人的感性活动。马克思实践哲学就是关于人的现实生活、人的感性活动的 哲学。它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再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出发,探讨人的社会关系 和精神生活。而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的马克思实践哲学,并不是只知一味地 “改变世界”而不“解释世界” 。马克思实践哲学并不反对解释世界,而是对那 种用与人的现实感性实践活动无关的抽象原则或抽象直观来解释世界的旧哲学 感到不满。问题不在于解释不解释,而在于用什么去解释和怎样去解释。马克思 主张的是用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去代替先验的抽象原则和概念来解释世界,并在 这一现实的合理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改变世界。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人 的感性实践活动本身就是解释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实践哲学追求的是现 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即每个人的自由解放和一切人的自由解放的辩证统一,它 必须诉诸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中寻求人类解放的道 路,因而也只能从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出发去解释世界历史的进程并按照其中的规 律去改变世界。所以马克思强调,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环境的改变 和人的活动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马克思的哲学视 野中,既不存在孤立地解释世界,也不存在孤立地改变世界。解释世界是为了改 变世界,改变世界必须立足于解释世界,解释世界是改变世界的前提和基础,改 变世界是解释世界的内在要求和现实推进。 “解释”与“改变”之间并不是非此 即彼的绝对对立,而是一种辩证的关联。正是这样才构成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 在理论维度,使马克思实践哲学在科学解释世界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的革命变 革,并保证了马克思实践哲学拥有巨大的开放性和不竭的生命力。 最后,展望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未来,我们不能把马克思实践哲学看作是哲学 的完成或终结。与其说马克思实践哲学解决了所有旧哲学的问题,不如说它抛弃 了旧哲学的主题;与其说马克思实践哲学是哲学的终结,不如说它是哲学的新起 点。本论文认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未来就取决于对有关现实实践问题方方面面 的进一步深入探讨。 关键词:解释世界;改变世界;理论哲学;实践哲学;辩正统一 abstract generally speaking, it is actually a history of academic philosophy before marx philosophy in the whole western philosophy history. in the endless process of philosophy history, western philosophers with spirit of exceeded everything who we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concrete, sensible and experienced world, were attempted to mouse out the basis of everything from individual, changeable, discrepant, external and concrete things in sensitive world. while such kind of basis is universal, changeless, identical, essential and nonfigurative which can be grasped by rational thoughts. and finally set up their philosophy system. the eternal dream of western traditional academic philosophy is to seek and establish one thing which can rule and dominate the world with the highest unity. and using it make the highest recapitulation and the most universality of eternal interpretation and illumination for the human being and the whole world. these philosophers commonly believed that the human being can obtain critical weaponsto “interpreting the world” reasonably by using the essential interpretation principle of understanding and illuminating the world so long as they find out and set up the external and highest “unity principle”, no matter material or spirit. in fact, what is called “alteration” is just the abstract criterion and conception reconstruction and cant realize the true realistic change.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academic philosophy what we talk about is just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to interpret the world. it doesnt means that western traditional academic philosophy has no wish and motivation of changing the world, but because of the unconquerable limitation of itself, they cant make true realistic alteration. in this mean, the essence of western traditional academic philosophy is “interpreting the world”. the naissance of marx philosophy has realized the great revolution in philosophy history. the essence of this great revolution has transformed academic philosophy to practical philosophy. the key of understanding of marx practical philosophy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practice”. virtually, marx transferred philosophic archimedes point from idealistic concept to the subsistent and sensible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s. it has made philosophy essential transformation from its mission, object, content and character. the essential objective of marx philosophy is “changing the world”. that is to say, marx philosophy is no longer academic philosophy in any sense but a kind of practice philosophy. as the soul of marx practical philosophy with the objective of “changing the world”, the real significance of practice is depending on realistic, concrete, hypostatic and sensible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 such kind of understanding about “practice” has finally decided the true connotation of marx practical philosophy: from the world of thought to the world of practice. marx practical philosophy is a kind of philosophy about real life and sensible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 it discusses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spiritual life of human being on the basis of human beings basic material production, re-production and production of itself. while marx practical philosophy which has realized the revolutionary transform of philosophy is not only “changing the world” but also “interpreting the world”. marx practical philosophy does not oppos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ld, it is critical of old philosophy which interpreted the world by ways of abstract principle and intuition and which is independent of realistic sensitive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 weather interpret it or not is not the key point, it emphasizes what should be used to interpret the world and how to interpret. what marx protest is that by using of real-life human beings activities to replace abstract principles and conception in order to interpret the world and further change the world on the basis of actual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we even could understand like this: the sensit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 itself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world. what marx practical philosophy pursued is realistic human being and its historic development, namely dialectical unity of free liberation of each person and all the human being. it must resort to realistic human beings activities and seek the way of liberation for human being from realistic human being and its historic development. so it can interpret the world historic process though human beings realistic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change the world according to its regulation. therefore, marx emphasized that human being creates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also creates the human be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accordant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 are just considered and understood reasonably as practice of revolution. in the field of marx philosophy, there neither exist the isolat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ld nor isolated change of the world. it isnt absolutely oppositional between “interpretation” and “change”, but a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just by this way, it constitutes the inner academic dimensionality of marx practical philosophy and has realized the revolutionary transformation of the philosophy. it also ensures marx practical philosophy posses of tremendous open and never-failing vitality. finally, by viewing the future of marx practical philosophy, we couldnt consider marx practical philosophy as a kind of accomplishment or finality. marx practical philosophy has solved all the questions of the philosophy rather than it cast away the old philosophy subject; marx practical philosophy is the end of the philosophy rather than a new jumping-off point. we think, the future of marx practical philosophy depends on the further discussion about every aspect of realistic practice. key words: interpreting the world; changing the world; academic philosophy; practical philosophy; dialectical unity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缘起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有一句名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 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人们通常把这句话当作马克思实现哲 学革命变革的根据和标志,并以此为依据把马克思哲学当作“改变世界”的哲学, 而把前马克思哲学统作为“解释世界”的哲学。这个区分和概括虽然突显出马克 思哲学的革命性, 但也隐含了不少的问题: 何谓 “解释世界” ?何谓 “改变世界” ? 是不是前马克思哲学只知解释世界而不知改变世界,而马克思哲学只是改变世界 而不解释世界?“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二者之间关系究竟如何?在阅 读马克思著作的时候,我深深的感觉到,如此等等的一些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梳 理和回答,否则我们对马克思的许多论断会做出非常肤浅和片面的理解,从而无 法领会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 与此同时,另一个密切相关的问题是,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变革后产生的马 克思实践哲学究竟是什么?与实践哲学对应的理论哲学又该如何理解?众所周 知,近些年来在我国哲学界对究竟何为马克思哲学有着许多不同的见解。因为一 直以来,我们都将马克思哲学等同于从苏联传过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哲学 以“物质”为基本范畴,强调物质本体论和有决定性作用的客观规律,实际上仍 是一种抽象的前马克思哲学。经过我国理论界多年的热烈讨论和学术梳理,尤其 是在“回到马克思”等哲学运动的宏大背景下,我们现在已将马克思哲学与这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严格区分了开来。 在现今的学术理论界, 马克思哲学是以作为 “实 践哲学”的定位而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并以此来与苏联模式化、教科书化、物质 本体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区分。虽然我们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涵有着各种不 同的理解,但我们都认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说法。可真正的问题正在于,马克思 实践哲学的真实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对马克思实践哲学应该如何理解。我们不 能在这样的一个问题上人云亦云,表面上讨论得十分热烈而实际上没有定论。我 们必须切实阐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真实内涵。 正是带者对上述这些问题的思索,我开始着手准备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我下 决心要让自己真正弄清楚一些问题,于是便开始了广泛的阅读和长时间的深入细 致的思考。这篇论文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也是我尝试着对上述问题作出 一种理解和解释而做的一份理论答卷,以求教于方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2 1.2 研究方法 马克思在谈到探索真理的科学方法时说: “不仅探讨的结果应当是合乎真理 的, 而且引向结果的途径也应当是合乎真理的。 真理探讨本身应当是合乎真理的, 合乎真理的探讨就是扩展了的真理。 ” 也就是说,只有“合乎真理”的方法才有 可能得到“合乎真理”的结论,因此,对方法的选择是本论文撰写过程中的一个 重要工作。结合研究对象的自身特点,经过多种方法的反复权衡,我最终选择了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作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此方法由黑格尔提出,马克思集其大成。所谓历史的方法,就是通过对历史 发展进程的描述, 以揭示事物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方法。 所谓逻辑的方法, 就是通过概念、范畴的有序梳理,理清逻辑范畴的内涵外延关系,以揭示客观事 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方法。从外在形式上看,二者是不同的,一为感性形象形态, 一为概念范畴形态。但就其实质而言,则是统一的。 “逻辑的研究方式是惟一适 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 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 ” 这也就是说,逻辑的方法不过是“摆脱了历 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的历史方法。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 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 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 可见,就其根本而言,逻辑乃是历史的反映与抽象, 在此意义上,可以说,逻辑是凝缩了的历史,而历史是感性的展开了的逻辑,二 者的统一不言而喻。 本论文以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并力图在研究中 将其贯穿始终。具体而言,本论文的基本范畴“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 、 “理 论哲学”与“实践哲学” ,首先是逻辑的界定,但这一界定本身则源自哲学发展 的实际进程。即哲学发展的历史本身呈现出由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由理论哲学 向实践哲学转换的趋势。本论文正是从这一历史发展的实际趋势中抽出本有的逻 辑,并按照现实的历史进程本身的规律予以修正,因此,可以说本论文的逻辑凝 缩了哲学发展的历史。同样,立足于本论文的逻辑来回顾哲学发展的历史,就会 发现,哲学发展的历史恰恰是感性的展开了的逻辑。本论文首先梳理了哲学史上 以解释世界为特质的理论哲学的传统,然后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真实内涵进行探 讨;在对马克思实践哲学“改变世界”的真实意蕴取得比较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再对其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辩证统一特性作出归纳。从最基本的概念着手,一 步步深入到较为核心的概念,经过比较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使得文章的结构 比较饱满,逻辑严谨,不会给人杂乱无章之感。即将别人都在讨论的一个比较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532. 同上,532533. 3 众化的议题有条理的、 论据充分的叙述清楚, 也许这也正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所在。 当然,我不无清醒地认识到,逻辑与历史的相统一乃是就总体趋势而言的,在具 体发展的细节上,二者总是有出入的。因此,本论文所揭示的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同样是就总体趋势而言的。 1.3 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关系的研究给予了很大关 注。这些关注主要是在讨论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 世纪的生长点等相关问题的背景下产生的。2001 年第一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对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及当代形态展开了讨论。2004 年 8 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 办的中国哲学大会召开,大会最为关注的课题就是“如何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坚持、 运用、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 。2004 年 10 月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及其体系创新” 学术研讨会会议明确提出了建构 21 世纪马克思 主义哲学新形态的任务。 总之,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探讨和研究可 谓热烈、火爆,涌现了一大批学术成果。 最初,哲学界争论的焦点是诸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什么”这样的问题。面 对自诞生以来存在的东、西方和各国以不同方式阐述和应用的马克思主义体系,作 为一种世界性的革命思潮究竟哪一种、或什么样的理论形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基本面貌和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 、 “历史唯物主义” 、 “实践唯物主义”,还是 “社会批判理论” 、 “科学主义” 、 “人道主义” 、 “否定的辩证法” 、 “异化复归”理 论,等等?对于这个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问题,近几年,尤其是在超越了 苏联 30 年代形成的“斯大林哲学教科书体系”以后,理论界各有所见,各有所得。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讨,学者们对此问题形成了在共识基础上又各有侧重的特点。 这个共识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不论具体的形态如何多样化,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即根本的立场、基础性的方法、那些核心的理念和观点, 应该是逻辑一贯的,并且是指向实践的。在这一共识的前提下,有的学者力图“回 到马克思”的原本去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形态,有的学者则注重通过实践去 检验,以求在现实中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权威。而大部分学者则倾向于认 为,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态和结构时,不是也不应该重新建造一个封闭 的单一的体系。因为这样的单一化理念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精神。 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等观点基本达成共识后,在马克思主义哲 学与实践哲学关系研究的具体视角问题上,学者们提出了各有千秋的研究意见。 在最 近的第三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上,中山大学刘森林教授就提出, “劳动”型 “实践”和认识论意义的“实践”弱化甚至遗忘了“实践”的超感性维度、伦理维 度及其意义。我们有必要恢复实践概念中被“劳动”逻辑排斥掉的东西,主要包括 4 偶然、神秘、意外、可能性空间、知识与权力的非共生性现象的出现,以及文化象 征逻辑和边际效应、形而上超越层面等等,这种思考将会塑造一种新的实践哲学。 黑龙江大学王国有教授则认为,国内实践哲学研究往往忽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 现代生存论意义,或者即使关注人的对象化生存活动,也仅仅关注人的求真和向善 维度,忽视和抹杀审美的对象化维度,这就影响了实践哲学在生存论层面的深化和 推进。从审美的对象化维度出发,不仅可以彰显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现代性,而 且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提供现实的生存论基础、理想的生存论关怀和本真的 生存论尺度。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未来主要取决于对有关现 实实践问题方方面面的进一步深入探讨。 总之,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开始走出传统 教科书体系,体现了当代学者在面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冲击时,在深层上寻求马克思 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批判性对话的理论基点。二十多年来的哲学研究大大拓展 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野,实现了哲学主题的转换和哲学内容的更新,现实实 践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中心,人学、价值问题等以前被排斥在马克思主义哲 学研究之外的内容被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围。此外,一大批哲学分支学科 如发展哲学、文化哲学、价值哲学、生存哲学的出现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马克思 主义哲学研究走向多样化的表现。这些具有个性解释的框架,形成了较为开阔的理 论空间,预示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研究将指向更多的现实实践问题。在这 个意义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走向了萧条状态, 而是在新的 起点孕育着无穷发展的潜力。同时,也必须指出,现有的研究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实践对哲学理论的需要和人民群众对哲学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旧 的体系被打破,新的形态尚未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创新和实现新发展 的时代任务。而实践哲学无疑将承担这一重任。 5 第二章 “解释世界”的理论哲学传统 2.1 古希腊哲学与理论哲学的奠基与确立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就是哲学史。进而言之,哲学研究就是哲学史研究。 本论文作为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一项比较深入的思考,同样离不开对整个哲学史 的深入考察。众所周知,哲学源于古希腊,因此,古希腊哲学成了本论文研究的 起点。 希腊哲学开端于泰勒斯的一个命题: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的关键在于 提出了“始基”问题。所谓始基,也就是万物中同一的东西,即“多中之一” 、 “变 中之不变” 。希腊人相信始基是认识万物的前提与基础。他们对始基问题给出了 各种各样的回答,如赫拉克利特的“火” ,毕达哥拉斯的“数”等等。 巴门尼德则对此予以了反思。他认为自然哲学家们从感性世界中寻找始基是 不对的。因为这种寻找建立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而感性经验是变动的,通过它们 不能得到真理。巴门尼德认为, “是” (being)才是真正的始基, “是”不是产生出 来的,也不会消灭,所以它是完整的、唯一的、不动的、没有终结的。这样,being 便进入了哲学,并作为哲学追问的唯一对象而存在。与感性世界不同,being 属于 另一个世界。这是一个思想性、理智性的世界。这意味着 being 不是一个感性具体 的、实实在在的存在,而是一个思想性、理智性的存在。这样,巴门尼德就对实实 在在的感性世界说了“不” ,而充分肯定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思想性、观念性的 being。并且,他认为对 being 的认识不能通过感觉经验,而只能通过思想,借助 于语词概念来认识。这样, “以概念思维为其基本运思方式的西方哲学就不得不踏 上了一条研究剔除了存在或to be之 being的形而上学之路” ,开 始了其概念运思的理论哲学的悠久传统。 巴门尼德奠定了整个理论哲学的基石,柏拉图则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哲学的进 路。他的理念论表明,他在理论哲学的道路上比别人走得更深、更远。柏拉图认 为,感性世界中的事物之所以是其之所是,乃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相应的理念。如 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分有了美的理念,大的事物之所以大,是因为它分 有了大的理念,如此等等。与 being 相同,理念同样是处于感性事物之外,与感 性事物相分离的自在的存在;对于理念,也只能借助于思想而不能通过感觉来把 握。柏拉图后来又推出了新的理念论,更是认为理念之所以为理念,是根据理念 的相互关系而成其所是的,而不是根据我们世界里的那些与其类似的事物。柏拉 图举例说,主人的理念之所以是其所是,不是因为它与经验世界中现实地存在着 宋继杰.being 与西方哲学传统(下卷)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534. 6 的主人相对应,而是因为它与奴隶的理念相对应,反之亦然。 “主人之相是属于 奴隶之相的,同样,奴隶之相是属于主人之相的。 ” 这样,柏拉图就将一切感性 经验因素都剔除出去,从而得到了一个纯粹超验意义上的解释世界的理念王国, 并在这一王国中苦心经营,最终确立了理论哲学的传统路向。这对后来哲学的影 响是如此深远,以至于当代著名哲学家怀特海认为, “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只 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脚注而已” 。于是,柏拉图之后西方哲学两千多年 的历史就成为了“实存”的感性世界被遗忘的历史,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概念的超 感性世界的长久辉煌。 “自柏拉图以来,更确切地说,自晚期希腊和基督教对柏 拉图哲学的解释以来,这一超感性领域就被当作真实的和真正现实的世界了。与 之相区别,感性世界只不过是尘世的、易变的、因而是完全表面化的、非现实的 世界。 ” 理论哲学就是这样以思想性、观念性的概念范畴为“根” 、 “底” ,在自 己建构起来的超感性世界里进而去解释整个世界的。 作为一位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继承了希腊哲学的超越精神。他不满足于 个别的事物,而总是试图从经验上升到理论,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基于对“一” 和“普遍的东西”的寻求,亚里士多德追问,是什么东西使个别实体成为个别实 体的?即个别实体的根据或本质何在?通过对个别实体的分析,他发现个别实体 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质料,一是形式。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决定个 别实体是其所是的,不是前者而是后者。这样,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就由个别事物 转到了“形式” 。而“形式”追根到底,无非就是“原则” 、 “原理”等思想性、 观念性的存在,哲学又一次回到了思想的王国。与柏拉图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 的形式是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它自始至终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与 此同时,他又创立了形式逻辑,为哲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这些都为理论哲学的 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2.2 德国古典哲学与理论哲学的转向和辉煌 中世纪哲学一直处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笼罩之下,直到笛卡儿提出 了其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 ,才开始了理论哲学“主体性”转向的历程。作为 一门追根究底之学,哲学以探究万物的根、底为自己的基本任务,不同哲学都以 自己所确立的根、底为阿基米德点来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就巴门尼德来说,它 是“being” ;就柏拉图来说,它是“理念” ;就亚里士多德来说,它是“实体” 。 从根本上看,无论是“being” 、 “理念”还是“实体” ,都处于“自我” 、 “个体” 之外,是一种独立的与人无涉的存在,我们可以将它们统称为实体性哲学。实体 性哲学都是在“自我”之外寻找哲学的阿基米德点。而自笛卡儿之后,理论哲学 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83. 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82.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北京:三联书店,1996:770771. 7 探索根、底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向“自我”之外,而是向“自我”之内 寻求哲学的阿基米德点,所以可以将它们统称为主体性哲学。 开主体性哲学之端为笛卡儿,但真正在完全意义上实现这一转向的则是康 德。康德认为自己哲学的意义在于实现了一场哲学的“哥白尼革命” ,一般认为 这一“哥白尼革命”意指在认识领域从“主体围绕客体转”转向了“客体围绕主 体转” 。康德的贡献在于把笛卡儿的“实体之我”提升为“主体之我” ,他从笛卡 儿的经验自我中剥离出了“先验自我”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认为认识 得以可能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物自体”提供感觉材料,二是“先验自我”整理 感觉材料以得到知识。他的先验自我实质上是一个逻辑行为的主体,它“本质的 内涵首先不是一个名词自我 ,而是一个人称代词我的 ” ,它只是一个纯 形式的先验观念,不能被还原为任何意义上的经验实在;而作为感觉材料源头的 物自体,实质上也是一个思想性、观念性的存在,而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 这就可以看出,尽管康德实现了西方哲学的主体性转向,但他仍然身受希腊哲学 传统的影响,依然一如既往的将自己哲学的阿基米德点确立在思想性的概念范畴 之中,这就决定了其哲学依然处于理论哲学的谱系之中。但是作为一位极富原创 性的哲学家,康德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理论哲学的硬壳,将被剔除在外的存在吸 收了进来,并置于哲学的核心位置上。正如叶秀山先生指出的: “康德一个很伟 大的贡献就是通过对感性(纯粹直观形式)的超验阐明而把感性(直观)与思想 (知性)当作同等重要的问题引入哲学中:思想使存在者以真的方式存在,而感 性则使存在者以现实的方式存在。 ” 进一步讲,康德就是在思想性、观念性的存 在与感性具体、实实在在的存在之间划清了界限。这一界限使后来的一切哲学皆 不可绕道而过, “超过康德,可能有新哲学,掠过康德,只能有坏哲学” 。它在 最终意义上决定了后来哲学的可能道路:一条道路是立足于前者,改造既有的概 念范畴,充分发挥精神的能动性,最终将存在统一进概念范畴之中,这是费希特、 谢林和黑格尔的路线,也是传统哲学的必由之路;另一条道路则是立足于后者, 将自己的阿基米德点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存在之上,从存在出发,将概念范畴统一 于实存的世界之中,这是后面将要论及的实践哲学的路线。 从康德到黑格尔,一个关键的环节是费希特。费希特奠定了“同一哲学”的 基础,黑格尔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实现了理论哲学的最后辉煌。费希特从同一的自 我中推出了整个世界。 而在黑格尔看来, 把最高原则建立在自我之上还不够彻底, 因为“自我”与整个世界一样都是“从那唯一的种子里生长出来” 的,这一种 子就是“绝对理念” 。黑格尔认为,一切存在(思想的和实在的)都源于绝对理 倪梁康.康德哲学中自身意识的双重性质与功能j.浙江学刊,2000,(4):21. 叶秀山.哲学与现实性j.中国哲学史,2001,(1):93. 郑昕.康德学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311. 8 念,都是从其中生长出来的。 “绝对理念”的辩证运动构成了整个世界,也构成 了黑格尔的全部哲学。在黑格尔哲学中,概念不仅完全摆脱了经验的束缚,而且 概念与概念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转化,共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概念系 统。概念的运动在“自否定”的推动下,不断从抽象走向具体,发展到顶点,绝 对理念就生长出自然乃至整个世界。这就实现了从概念到实存的过渡,绝对理念 统治了整个世界。至此,理论哲学的一切可能性都实现无遗,黑格尔“在自己的 体系中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 。如果真像怀特海所说的,一 部西方哲学史就是对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注解,那么黑格尔哲学显然就是这注解 的最终完成。这一完成同时也意味着终结理论哲学的终结。 “就哲学是凌驾 于其他一切科学之上的特殊科学来说,黑格尔体系是哲学的最后的最完善的形 式。全部哲学都随着这个体系没落了。 ” 2.3 理论哲学的实质 至此,我们可以对整个传统西方哲学的主流做一个简要的总结了。从上文的 简单论述可以发现,就其实质而言,整个传统哲学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高扬概念 的历史。在这一历程中,富有超越精神的西方哲学家们不满足于具体可感的经验 世界,而“按照从感性中个别的、变化着的、有差异的、表面现象的、具体的东 西追问到理性或理解中普遍的、不变的、同一的、本质性的、抽象的东西的纵深 路线,达到对外在的客观事物之根底的把握” ,亦即“从表面的直接的感性存 在超越到非时间性的永恒的普遍概念中去”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世界,一个是 感性具体的实存世界,一个是抽象永恒的观念世界。哲学所探究的对象万事 万物之后、之外、之上的根底不在前一个世界,而在后一个世界之中。哲学家们 前赴后继、孜孜不倦地追问万事万物的根底是什么,结果得到了一个又一个抽象 概念,如巴门尼德的“being” 、柏拉图的“理念”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 、康德 的“先验自我” 、费希特的“自我意识”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 。无论这些根底 从表面上看是多么的不同,但在根本之点上,则是同一的,即它们都是超时空的 抽象存在。从实质上看,只能是“普遍的,抽象的,适合任何内容的,从而既超 脱任何内容同时又正是对任何内容都通用的,脱离现实的精神和现实的自然界的 抽象形式、思维形式、逻辑范畴” 。这就意味着,传统哲学皆以普遍永恒的概 念范畴为其阿基米德点,本质上无疑都属于理论哲学之列。 进一步看,为什么马克思说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呢?也就是说,为什么西方传统的理论哲学都只是在“解释世界”呢?从上文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2. 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1. 同上,3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6. 9 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西方传统的理论哲学都是建立在抽象的概念或物质基础之 上,导致在其中人普遍受“抽象”统治。在这种抽象的世界里,个人不得不用抽 象的方式在他的内心中寻求现实中找不到的满足,他不得不逃避到思想的抽象中 去,并把这种抽象当作实存。西方传统的理论哲学永恒不灭的梦想就是寻找和确 立一个能够统治和支配世界的最高统一性的东西,并用它对人、世界作出最高概 括性和最大普遍性的永恒的终极解释和说明。这些哲学家们普遍地相信,只要找 到和确立了那个永恒的最高“统一性原理” ,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人们就能获 得批判的武器理解和说明世界的基本解释原则来合理地“解释世界” ,从而 也就能够自觉地“改变世界” 。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黑格尔认为“只要人类 马上把他的哲学从理论转移到实践中去,并按照黑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部门级安全培训课件
- 部门安全日常培训内容课件
- 避免革命的改革课件
- 交通韧性评估国际标准对比-洞察及研究
- 基于循环经济的2-氨基-4-氯苯酚生产废料资源化利用模型
- 国际面粉切割标准与本土饮食习惯差异的适配性研究
- 国际标准对接中凹凸管流体力学性能测试方法与ISO认证路径探索
- 可变拓扑结构分装设备应对突发性订单波动的响应机制
- 双螺杆减速与柱塞泵协同传动的能量损耗耦合优化策略
- 双相钢热处理工艺参数与齿轮副接触应力场的动态匹配难题
- 消除三病反歧视培训
- 脑转移瘤的治疗进展
- 脚手架工安全技术交底(完整版)
- 接触网运行与检修 课件全套 薛艳红 第1-9章 电气化铁道概述-高速铁路接触网精测精修
- 2024-2030年中国抗衰老产品和服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酒店实美学 课件全套 杨卉 第1-13章 酒店美学概述-酒店服务之美
- 聚焦高质量+探索新高度+-2025届高考政治复习备考策略
- 甲醇含量测定方法
- 【基于危险预知训练方法的安全实践探究12000字(论文)】
- 《智慧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课件-第11章 农业预测预警
- 电工仪表与测量(第六版)中职技工电工类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