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法律史专业论文)清“上书奏事犯讳”律考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tr a c 谧 ab s t 门c t r e gul at in g th e ac t i o n ofw 竹 t in g o ffi c i ald oc切 叮 e n tsb y l aw o u gbt tov e rye ar l y, froma l r e ady h a , in g in d i c atio n inth e in scri ption on0 r a c l e bon e s , al t h o u ghth e q in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 版, 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及 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 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内部5 年 ( 最长5 年,可少于5 年) 秘密10年 ( 最长10年, 可少于10年) 机密20年 ( 最长20年, 可少于20年)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 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 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引言 第一章引言 清代 ( 1 6 44一1 911) 的 君主专制己 经达到顶峰, 其政治 法律制度也发展到 前所未有的程度,不但具有高度君主集权的特点,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变 化,在新与旧的社会变革中,所体现出来的天崩地裂的征兆,也注定君主专制 的完结。因此,从 大清律例的具体条目 入手来寻求其法律的变更,探究其 发展的轨迹,既可以了解君主专制的特点,又可以看到制度变革时的社会情况, 对现今的法律制度改革也有一定的启示。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选题意义及写作难点 1 . 1 . 1研究对象和范围 从现今所能够看到的法律文献当中,用法律来规范公文书的书写,应该很 早,从甲骨文中已 经有迹象,而秦汉时期的 行书律已经有严格的规范。以 本文研究的 “ 上书奏事犯讳” 律来说, 在唐代已 经编入“ 职制律” 中, 其为“ 上 书奏事犯讳” 、 “ 上书奏事错误”两条,应为本律的发展渊源。此后历经发展, 在 明律中出现 “ 公式律” ,并与职制律相辅相成,构成 “ 吏律” ,在惩治官 吏不法和职务犯罪的同时,规范了各级官吏的工作程式。 大明律将 唐律中的 “ 上书奏事犯讳,和 “ 上书奏事错误”两条律 合而为一,正式定名为 “ 上书奏事犯讳” ,而清代则因袭其全部内容。顺治三年 ( 164 6 ) 颁布, 顺治四 年 1 6 4 7) 印 行的 大清律例 , 将此前律家的注解以“ 小 注”的形式附入律文,使其具有法律的效力.以“ 上书奏事犯讳”律来说,直 到清末修律时才有所变动,其间不但律文没有进行过任何删改,而且没有增加 律例,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 “ 上书奏事犯讳”律是 有关文书写作的规范, 其规范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 面的内容:其一是上书奏事中触犯皇帝御名和庙号的忌讳;其二是在上书奏事 中书写错误,进而有害于朝廷政务.从律文的规范范围看,该律不仅仅局限于 罪名所列的 “ 上书” 或 “ 奏事” ,还包括各级官府之间的上行文书、下行文书 引言 及平行文书中的犯讳和错误。因此本文的考论对象也要大于罪名中所列的“ 上 书” , “ 奏事”中的“ 犯讳气 本文试图以清律中的 “ 上书奏事犯讳”律为研究对象,在阐述其罪名沿革 演变的同时, 重点考察其具体内容及实施效果,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其利弊得 失,并提出一些启示。 1 . 1 . 2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文书是国家政令信息往来的重要形式。在古代国家里,君主的诏令和臣僚 的奏章是国家最重要的公文,在各级官府之间,也存在着上行、平行、下行等 公文。文书运转在国家及其运行中,不但起到血脉流通和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而且关系到政务的具体实施。所以, 研究规范公文制度的法律,既有利于了解 君主集权国家的行政公文管理制度,又有利于了解古代公文规范,还有利于理 解古代国家的政务,对完善今天的公文规范,促进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 清代关于文书制度的律文,虽然主要集中在吏律公式之下,但在其他各律 中也不同程度存在,各律与公式律相互连接,从各方面规范着公文的生成及运 作的各个环节:文书的拟制誊写、签押用印、该管官吏签署、各上司查燕、监 察部门照刷磨勘、邮传部门投递释传,以及登记立卷、监督施行、移交保管等。 因为本文是以“ 上书奏事犯讳”为考论对象,而该律主要涉及文书运行制度的 第一个环节拟制誊写过程之中 “ 犯讳”和 “ 书写错误” ,对于文书运行制度 的其他环节则不过多涉及。笔者认为,本条律的内容在整个文书制度中起到了 很重要的作用,是文书的生成环节,将此作为研究对象,不但可以了解清代文 书的特点,而且可以为自己今后研究清代文书制度的法律规范奠定基础。 1 . 1 . 3本文的创新点 “ 上书奏事犯讳” 律是清代文书管理制度的重要立法之一, 对它进行研究, 有利于了 解整个清代文书的管理及其运行制度。 综观既有的 研究成果, 涉及公 式律及 “ 上书奏事犯讳” 律的研究不多,因此有研究的必要。本文试图从此律 的因 循变化分析入手,在具体考证该律内 容的基础上,对清代文书管理的一般 情况 进行分析, 其选题本身是一个创新,既 有历史意义,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写作思路和方法上:一是试图从 “ 上书奏事犯讳”律的内容来分析清代 引言 文书拟制规范及其实施情况,总结其利弊得失;二是试图从文书的书写错误及 相应惩罚的角度,分析清代官场的秩序,剖析官与吏之间的关系;三是在律文 考证的基础上,分析一些典型案例,在了解其实施效果的同时,总结利弊得失, 提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1 . 1 . 4本文的研究的难点及不足 由于 “ 上书奏事犯讳” 律的具体内容及实施的社会效果,至今很少有人论 及,使本文具有了开拓性的特点,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也是接踵而至。具体而 曰 : 1 .从 “ 上书奏事犯讳”入律起,其内容基本上没有变化,加之又没有律例 的增加,使本文的考证部分难以深入,也略显单薄。 2 .相关案例的资料分布过散,给案例的查找和筛选带来困难。 3 .由于本条律的内容与文书制度紧密相关,在论文写作中需要翻阅档案资 料,更需要以一定的档案学的知识作为写作背景,对此,笔者难免有些欠缺。 4 .由于本人学习法律史的时间尚短, 在理解和阅读古文字方面,尚存在一 些障碍,势必会影响深入研究。 以上的困难虽然会影响到本文的研究,但明白困难所在,也为笔者的写作 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即在写作的过程中,尽全力去克服这些困难,力 求完成一篇 “ 完美”的毕业论文。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对于 “ 上书奏事犯讳” 律例的研究,在国内似乎还是一个空白。只是在论 述一些古代文书制度时顺便提到此律例,并没有就该律例的具体内 容及涉及的 相关实施效果展开论述,这样就使本文可参照的研究成果有限。 1 . 2 . 1著作 从本人收集的资料来看,目 前尚没有发现有关 “ 上书奏事犯讳” 律的论著, 所以,本人仅能参阅与之相关的书籍, 在充实与论文写作相关背景知识的同时, 探讨该律的具体内容及特点。 引言 ( 1) 关于避讳方面的参考书籍:陈垣: 史讳举例( 中华书局, 2 0 04年5 月版)陈垣是我国研究 “ 史讳”演变史的第一人, 他在书中列举的丰富的史料和 进行适当的分析,从史讳视角探讨的有关避讳的定义、分类、研究方法及功用 等,进而勾勒出避讳演变的简史,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有关避讳的背景知识, 特别是其中的 “ 清讳例”部分,对本文的写作很有帮助。谢苍霖、万芳珍: 三 千年文祸 ( 江西高校出 版社, 1 9 91年12月版) , 该书叙述了自 夏朝末年至清朝 末年三千多年的各类语言文学之祸,即通常说的疏谏之祸、科场案等文字祸。 在清代这部分中,作者以文字狱为中心,但又没有仅仅局限于文字狱,还涉及 了一些其他的 “ 文祸”事件,这些案例对本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杨 凤城等: 千古文字狱清代纪实( 南海出版社,1 9 92 年 11月版) ,该书在 广泛的收集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详细而客观的叙述了自 清代顺治年间至清末 整个历史时期文字狱的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和所涉及的人物等等,从而向 人们揭示出清代文字狱的概貌,暴露出清代文化专制的残酷性和荒唐性。该书 对文字狱起因的分析对本论文界定 “ 上书奏事犯讳”的公罪性质有很大的启发 意义。韦庆远: 祸由笔端生明清文字狱( 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民国 89 年 8月版)该书以大量史实为依据,将明清有关的文字狱案件至于各该时期的 社会政治背景当中,与该时期的形势和人物相结合,进行具体分析,这一研究 方法给本文写作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 2 )关于文书制度方面的参考书籍:杨启樵: 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3年8 月版) , 该书对雍正帝在位时期的奏折作了全面的 分析研究, 对寻找论文的案例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庄吉发: 清代奏折制度 ( 台 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社,1 9 79年版) , 该书详细的叙述了奏折制度的创始、发 展、 演变的全过程, 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知识。 张我德: 清代文书 ( 人民大学出 版社, 1996年版) , 该书介绍了 清代官方日 常通用的多种文书, 每 个文种都选取了几篇有代表性的文件作说明。 ( 3 )关于政治制度方面的参考书籍:韦庆远 柏桦: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 二版) ( 中国 人民 大学出 版社, 2 0 05年2 月版) , 在该书第十一章“ 文书玺印 符 节制度”中 叙述了历代的文书制度, 包括历代文书的 种类、形式和相关法律制 度,为本论文的写作提供了 文书制度的背景资 料; 第七章 “ 监察制度”中涉及 了古代的多种监察方式,其中包括定期对簿册的检核,驳正违失,可以减少失 误,纠正工作中的偏差。这种监察虽涉及的是照刷,磨勘律,但也为本论文的 引言 写作以一定的启发。彭勃、 龚飞: 中国监察制度史(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 9 8 9 年5 月版) 。李铁: 中国文官制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89 年版) 。 1 . 2 . 2论文 ( 1) 关于避讳方面的论文:这个方面的论文众多,在这里仅选出对本文写 作具有参考价值的两篇文章:林德春: 历代避讳特点浅议( 松辽学刊社会 科学版 1 9 94 年第 2 期) ,该文在分析了历代避讳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各朝代 避讳的特点, 进而勾勒出了历代避讳盛衰的曲线图。王健: 历代避讳用例的数 量分析 ( 贵州文史丛刊 1 9 98年第6 期) 该文对历代的避讳用例作了量化分 析,并作出了柱状图表,使人们对历代避讳制度实施的情况有了更清晰直观的 认识。此外,在众多涉及避讳的论文中,目前能够检索到有关文书写作中避讳 制度的论文仅有三篇: 黄才庚: 我国古代文书中的避讳“历史档案1 9 87年 2期) ,该文对历代的文书中对避讳的要求作了概括性的说明。黄才庚 : 宋代 文书避讳研究( 山东档案1994 年 21 期)该文列举了大量宋代文书避讳的 实例,如在文书拟制中,为了避讳而更改人名、地名和内容,此外还条列了 庆 元条法事类中有关文书避讳的制度。该文体系略显杂乱,系统性较差。赵彦 龙: 西夏文书避讳制度探略( 秘书1 9 97年12期) , 该文简要的介绍了宋辽 对抗时的西夏的避讳内容和未形成系统的文书避讳制度。 ( 2 )关于古代文书制度方面的论文:靳力、张弘: 我国古代文书制度漫 议(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 7 卷 1 9 9 9 年第4 期) ,该文从完善秘书 工作的角度出发, 对我国古代文书的种类、拟制、处理、传递、保密等方面进 行了论述,并总结了古代文书制度具有传承性、重要性、法制性等特征.何庄: 从古代诏救制度的 演变看明 清君主专制统治的 加强 以档案学通讯 2 0 0 5年 第5 期) ,该文以 封建时代诏救制度为中心,通过与之相应的文书机构、 文书制 度、行文格式、文种的演变,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进行了分析,体现了 封建文书所具有的鲜明的阶级性。 孙书磊: 明代公文制度述略( 南京工业大 学学报 2 0 05年第2 期) , 该文以明 代公文制度为 研究对象, 通过对明 代文书撰 写、传递、收办、 封置等制度的论述,揭示出了明 代公文制度既 严格又繁琐的 特点。潘连根: 从看清代文书工作制度( 档案学研究1 9 9 8年 第2 期) ,这是唯一一篇从 大清律例角度研究清代文书工作制度的论文,但 引言 该文仅是对律例中关于文书的法律规定作了分类和解释,对于 “ 上书奏事犯讳” 仅仅是一带而过, 没有涉及该律的具体内容。 郑秦: 古代文书制度与行政效率 ( 清代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 0 03年版) 该文分别介绍了古代 国家公文管理机关、各类国家公文及其与国家行政效率提高的密切关系。 ( 3 )其他方面的论文:柏桦、葛荃: 公罪与私罪中国古代刑罚政 治观( 政治与法律 2 0 05年第4 期) , 该文在对公罪与私罪特点的分析时, 提 到了“ 上书奏事犯讳”律的实施效果。李岩: 清初文字狱初探( 扬州职业大 学学报第6 卷2 0 02年第3 期) ,该文分析了清初的文字狱,在顺治、康熙、 雍正、乾隆时期表现出不同的 特点,以 及出 现这些特点的原因和后果。韦庆远: 清代的抄家档案和抄家案件 (学术研究1 9 82年第5 期) 该文在分析康熙、 雍正、乾隆、嘉庆四朝重大抄家案件的同时,讲到当时政治舞台上君臣之间、 各种派系势力之间错综复杂关系,也是通过文书反映出来的。 以上论著,在不同程度上为本文的写作提供理论及资料检索方面的支持, 对理解清时期的法律与政治的关系也提供了帮助。 第三节 本文运用的史料 1 . 3 . 1律及相关规定考证的史料 律文的考证, 主要以 大清律辑注(清) 沈之奇撰,李俊、怀效锋点校, 法律出版社,2 0 00年版) , 大清律例通考校注( 马建石、杨育赏主编,中国政 法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 , 大清律例汇辑便览( 湖北漱局汇辑,同治十二年 刻本) , 大清律例增修统纂集成( 会稽陶 东皋、晓簧) ,光绪十年刻本) ,光 绪 清会典( 中华书局影印本,1 9 91年版) , 清会典事例( 中华书局影印本, 1 9 9 1 年版) ,以 及 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 ( 杨一凡总主编, 科学出版社, 1 9 94 年版) , 中国 珍稀法律集成续编 ( 杨一 凡、 田 涛主编, 黑龙江人民出 版社, 2002 年版)中所收录的各版本的清代律例。 在相关内容考证方面, 主要以 清史稿 ( 赵尔哭等, 中华书局标点本, 1 9 7 7 年版) ,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张书才主编, 江 苏古籍出版社, 1 9 96年) , 清实录 ( 中华书局1 9 8 5 一1 9 86年影印清刊本) , 钦 定学政全书“清 素尔呐, 续修四库全书. 史部 政书类第8 28种) 等。 引言 1 . 3 . 2 案例方面的史料 清史列传( 王钟翰点校,中华书局,1 9 8 7年版) , 大义觉迷录( 载于 雍正自白 王慧敏编著, 民族出版社, 1 9 99年版) , 皇朝政典类纂 ( 沈师徐、 席裕福辑,沈云龙主编, 文海出 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 9 8 2年版) , 清稗类钞 ( 徐坷编撰,中华书局, 1 9 84年版, 第三册, 第四册) , 榕村语录续集 : (清 李光地著,陈祖武点校,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 , 淡墨录( 李调元撰,辽宁教 育出版社,2 0 01 年版) , 永宪录( 萧爽著,朱南铣点校,中华书局,1 9 5 9年 版)等。 第二章 清 “ 上书奏事犯讳”律的沿袭变化 第二章 清 “ 上书奏事犯讳”律的沿袭变化 第一节“ 上书奏事犯讳”的渊源 官文书是以皇帝为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维系官僚体 制正常运转的重要纽带。官文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之官 文书是官府为处理政治、军事、经济、财政、人事等各类事务而产生、形成的 所有文书形式,可以包括通用的公文、簿籍、账册、司法文书、律令文书等。 狭义的官文书则仅指通用公文,它是官府在传达命令、请示、答复以及处理其 他日常事务中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文字材料;它具有成文性,有一定的程式要求, 且经过了一定的处理程序,它包括上级下达给下级、下级呈送上级、同级之间、 官府与民众之间相互来往的文书【 。 本文以下所涉及的官文书均为狭义的官文书,根据历史上对狭义官文书的 分类习惯,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皇帝的诏令文书; 一 二是文武大臣的上 奏文书;三是各官署之间的往来文书。 官文书在中国古代出现的很早。据甲骨卜 辞证明,殷商时代就已开始运用 公文来记录王室的活动和发布政令了。 周时有些钟鼎铭文也载有官文书, 尚书 中的“ 浩”就被认为是周代的官文书。随着官文书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到了 春秋战国时期,官文书的拟制制度产生了 论语 宪问记载了郑国官文书拟 制的程序,即“ 为命裨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文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 之” 。说明官文书的拟制要经过起草、讨论、修改、 润色四个环节,最后才可以 定稿,而关于官文书的规范,也有一定的制度,而有关的法律也应随之产生。 秦王朝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与该制度密切相关的官文书,不但 拟制制度日 益严密,而且以 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由于当时的法律文献多己亡 佚,很难看到法律规范的全部内容,但从 云梦睡虎地秦简秦 律十八种. 行 书律来看,文书传送制度己经相当完善,该律规定: “ 传送命书及标明急字的 文书,应立即传送: 不急的,当天送完,不准搁压。搁压的依法论处” 。 “ 传送 或收到文书,必须登记发文或收文的月日朝夕,以便即时回覆。文书如有遗失, 1 汪桂海著: 汉代官文书制度 , 广西教育出版社1 卯, 年, 第1 页。 第二章 清 “ 上书奏事犯讳” 律的沿袭变化 应立即报告官府。隶臣妾年老体弱及不足信赖的,不要派去送递文书。微召文 书上写明须急到的, 该人己 应来到而没有到达, 应加追查”1 。 既然有收发文书 登记,就应该有核查违误,而违误中的内容也必然与君主及政务有关。 官文书避讳在秦代是很严格的,秦始皇规定在官文书中不能直接写他的名 字。 秦始皇正月出生, 名为赢政, 在文书中为避其名讳而把“ 正” 字改成“ 端” , 这就是“ 秦讳正,谓之端”的原因,而正月也应读为 “ 征月” 。那么检查这些避 讳和避免讳字,必然是各级官吏应该注意的问题。 汉承秦制,在官公文拟制、处理、传递、保密等方面已经有一整套法律制 度,关于奏事犯讳,也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汉宣帝元康二年 ( 前6 3),诏曰 “ 闻 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联甚怜之。其更讳 询。 诸触讳在令前者, 赦之” 2 。 沈家本认为: “ 汉制吏民上书或不正辄举劫,即 唐律之所本也” 3 。因为 “ 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 太史试学童, 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 吏民上书,字或不正, 辄举勃”4 。 应该是从萧何制定 九章律便有了规定。 从张家山汉简,也可以看到 “ 误写” 、 “ 为伪书” 、 “ 辞讼以诏书示众” 、 “ 邮书不 中程” 、“ 留迟”等均构成犯罪,官文书管理人员严格遵守文书书写、保密、传 递的制度律令也相当繁多。如: “ 口口口而误多少其实,及误脱字,罚金一两。 误, 其事可行者, 勿论” 。 “ 坐移正月尽三月四时吏名籍误十事,口口里”5 等简, 都是指官文书写人员因“ 书误” 而坐罪的事例。石建为郎中令,奏事下,读之, 惊恐曰:“ 书 马, 者与尾而五, 今乃四, 不足一, 获谴死矣” 6 。 可见汉代上书 错误一字,犹虑处死,当时触讳处罚不轻,而 汉书所载的事例,全部获得 治罪惩处,说明汉律相当严厉。 南齐时 ( 479 se502) 侍中王慈认为: “ 朝堂讳榜,非古旧 制” ,遭到仪曹郎 任防的反对,认为: “ 直班讳之典,爱自 汉世,降及有晋,历代无爽。 ”这是一 直施行的制度, “ 因心则理无不安,即事则习行己久,谓宜式遵,无所创革”7 . 说明触讳在法律方面,自汉以至于南齐,都有严格规定,这也是唐代制定法律 1 睡 虎 地 秦 墓 竹 简 整 理 者 译 文 , 文 物 出 版 社 , 1 , 78年 版 , 第1 以页 . 2( 汉 书 ) 卷5 宣 帝 纪 3沈 家 本 : 历 代 刑 法 考 , , 中 华 书 局 , 1 98 5 年 版 , 第】 6 7 7 16 79页 . 4( 汉 书 卷3 0 ( 艺 文 志 ) ,谢 桂 华 点 较 : 居 延 汉 简 释 文 合 校 ( 上 、 下 册 ) , 文 物 出 版 社 , 1 9 87年1 月 版 , 第2 97页 . 汉 书 卷46 石 奋 传 7( 南 齐 书 卷4 6 王 慈 传 ) . 第二章 清 “ 上书奏事犯讳”律的沿袭变化 的基础。 第二节 上书奏事犯讳”罪入律 唐代将 “ 事应奏不奏” 、 “ 上书奏事误” 、“ 上书奏事犯讳” 、“ 私发官文书” 等罪名纳入律文,使文书制度更加规范,处罚也趋于合理,进而奠定后世相关 法律的基础。明代打破旧律的体系,以名例、吏、户、礼、兵、刑、工来分编 各律,一直至清末修律,其体例始终没有改变,而 “ 上书奏事犯讳”律也是在 此时确定的。 2 . 2 . 1唐 “ 上书奏事犯讳” 、 “ 上书奏事错误”律 唐律将 “ 上书奏事犯讳” 、 “ 上书奏事误”两条,编入 “ 职制”律之中,而 这两条律恰恰是明清 “ 上书奏事犯讳”律的渊源。 唐律 职制 上书奏事犯讳 : 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 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答五十。 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若嫌名及二名偏犯者,不坐. 嫌名,谓若禹与雨, 丘与区。二名,谓言征不言在,言在不言征之类。 唐律 职制 上书奏事误 : 诸上书若奏事而误, 杖六十;口 误, 减二 等。 口 误不朱事者, 勿论 上尚 书省者而误,答四十。余文书误,答三十。( 误,谓脱剩文字及错失者. 即误 有害者,各加三等。 有害,谓当言勿原而言原之,当言千正而言十正之类。 . 若可行, 非上书奏事者, 勿论。 可行, 谓案省可知, 不容有异议,当言甲申 而 言甲由之类。 “ 普天率土, 莫非王臣” , “ 上书奏事犯讳” 律规定公务文书的撰拟 “ 须避 宗庙讳” ,行文中不许使用与君王及其宗庙同形或同音的文字,有遗忘或者误犯 的,将受到杖刑或者答刑。 在 疏议中将 “ 上书奏事误”罪与失出失入罪作 了区分,云: “ 有害,谓当言勿原而言原之,当言千正而言十正之类。 称之类 者,自须以类求之,类例既多,事非一端。假有犯罪,当言原之而言勿原,当 言勿原而言原之,承误己行决及原放讫者,此即 “ 当条虽有罪名所为重者” ,自 第二章 清 “ 上书奏事犯讳” 律的沿袭变化 从 “ 失出入”论,不可直从 “ 有害”加三等”1 。 由以上律文可见,唐代 “ 上书奏事犯讳” 、 “ 上书奏事误”罪的定罪量刑层 次分明,标准具体, 其惩处也较后世为重,故薛允升认为: “ 古今风气之不同如 此” 2 。然而,法律规定虽严,但在处置上却存在一定程度的任意性,这从唐代 张篇编撰的 龙筋凤髓判可以看出: 判1 : 通事舍人崔遥奏事口 误, 御史弹付法,大理断答三十, 征栩四斤.退 款奏事虽 误,不失事意,不伏征铜. 崔道风神爽俊,词彩抑扬, 雅调硫通,清音朗 彻.装楷之英姿萧萧,朝好 羽仪,魏舒之容止堂堂, 群寮领袖.自 可曳 据紫禁,伏奏清规, 助朝廷之光辉, 赞明时之喉舌.芝泥发彩,宣凤诏而 腾文,兰 检浮香,润龙嫌而动色.岂 容金 马之对,未被誉称,神羊之威, 俄闻奏勃.罚金既摧于疏网,辫璧无舍于明珠. 过误被弹, 止当答罪, 不失事意,自 合无辜.虽 触凝霜, 理宜清雪. 判2 :给事中 杨珍奏状错以崔午为崔牛,断答三十,征铜四斤,不伏. 沉沉青锁, 肃肃黄枢,望重笃司, 任光龙柞.掌壶负虫,步顿于 是生光, 左貂右禅, 揖让由其动价. 杨珍门 承积阅,荣重蜡绅, 趋左掖之严凝, 奏上台 之清切.出纳王命,职当 喉舌之官,光阐帝故,佐处腹心之地.悟勤之誉,未 出于丹闹, 片缪之卷,已尘于清宪.马字点少,尚 惧亡身, 人名不同, 难为逃 责.准犯既非切害, 原情理或可容, 何者?宁失不经,宕过无大.崔牛崔午, 即 欲论辜,甲申甲由, 如何定罪. 判 1 按照 唐律规定:除答三十之外,还要罚铜, 但判词肯定崔遏的功 绩,免去罚铜,但答三十还不能免, 是严格按照法律定罪。判 2的罪,按照法 律规定是属于余文书,也是答三十, 但因为是人名,于政务关系不大,情理可 容,所以 免罪,是按照 “ 疏议”的解释 “ 当言甲申 之日, 而言甲由之日,如此 之类,是案省可知,虽误,皆不合罪” 3 来判定的,亦可见当时法律还是能够严 格执行的。 2 . 2 . 2宋金元 “ 误犯宗庙讳” 宋刑统比较完整地继承 唐律疏议的内容,又有其独特的变化和特 以上律文及疏议见刘 俊文点校: 中华 传世法典 唐律疏议 , 法律出版社,1 998 年版, 第2 19页。 ( 清)薛允升撰。怀效锋、李鸣点校: 唐明律合编法律出版社,1 9 99版,第2 06页。 3 刘 俊 文 点 校 : 中 华 传 世 法 典 唐 律 疏 议 , 法 律 出 版 社 , 1 99 8 年 版 , 第22 0 页 第二章 清 “ 上书奏事犯讳”律的沿袭变化 点,其内容相对集中,而有移易增加,其 “ 误犯宗庙讳”的罪名,就是将 唐 律中的 “ 上书奏事犯讳” 、“ 上书奏事误” 、 “ 代官司署判”等条汇总而成,律 文没有变动,在议准的救令中,添入 公式令 :“ 诸写经史群书及撰录旧事, 其文有犯国讳者,皆为字不成1 ” 。使该律使用的范围有所扩大。 庆元条法事类收录的 文书令和 文书式严格规定了避讳的内容 及各种名讳, 但没有规定具体的处罚,如果犯有此罪, 还是引律文来判罚。其 文书令云: 诸犯圣祖名、庙讳、旧讳, 旧讳者内二字连用为犯,若文虽连而意不相属 者,非。 御名,改避。余字 ( 谓式所有者。 )有他音,( 谓如角、徽之类。 及 经传子史有两音者,许通用, 谓如 “ 金作赎刑” ,其 “ 赎”字一作石欲切之类。 正字皆避之。 若书籍及传录旧事者,为字不成,御名,易以 他字。 诸犯膜安鼓王、秀禧王讳者,改避。若书籍及传录旧事者,皆为字不成。 其淮安鼓王讳在真宗皇帝溢号内者,不避,应奏者,以黄纸覆之。 诸文书不得指斥、援引黄帝名,经史旧文则不避. 如用从 “ 车”从 “ 干气 与 “ 帝”或 “ 后”字相连,并文义系指黄帝名者,并令回避。自 余如轩冕、辍 辕之类,即不合回避2 . 宋代这种避讳规定,在金、元也继续施行。金世宗大定十四年,太常始议: “ 历代之乐各自为名, 今郊庙社樱所用宋乐器犯庙讳, 宜皆刮去, 更为制名” 3 。 金章宗泰和元年 ( 120 1 ) : “ 救官司、 私文字避始祖以下庙讳小字, 犯者论如律ff, 同时 “ 初禁庙讳同音字” 4 。不但在法律方面严格规定,还扩大到科举。明昌元 年 ( 1 1 9 0 )定制: “ 省元直就御试,不中者许缀榜末。解元但免府试,四举终场 依五举恩例所试文卷惟犯御名庙讳、 不成文理者则黝之,余并以文之优劣为次” 5 。 元代因循金制,在科举考试上, “ 试卷不考格,犯御名庙讳及文理纸缪、涂 注乙五十字以 上者,不考” 6 。 在政务运行方面“ 诸内外百司,凡进贺表笺,缮 写誊籍印识各以式,其辄犯庙讳御名者,禁之”7 。 1薛 梅 卿 点 校 : 中 华 传 世 法 典 宋 刑 统 , , 法 律 出 版 社 , . 99 8 年 版, 第1 即页一 第1 82页. 2 庆 元 条 法 事 类 载 中 国 珍 稀 法 律 典 籍 续 编 第1 册 , 黑 龙 江 人民 出 版 社 , 2 002 年 版, 第卜 - 9 页 . 3 金 史 卷25 乐 志 雅 乐 条 ). 4 金史 卷. 1 章 宗 纪 三 ). , 金史 卷51 选 举 志 一 , 元 史 卷81 选 举 志 一 7( 元 史 ) 卷1 0 2 ( 刑 法 志 一 , . 第二章 清 “ 上书奏事犯讳”律的沿袭变化 2 . 2 . 3 明律 吏律 公式 上书奏事犯讳 明太祖朱元璋总结历代经验教训,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同时,修 订和完善了各种政治制度,其官文书制度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规范也趋于严格, 如禁止缉文、用语要得体、行文应抬头、用字应避讳,误写漏写或增减文书要 惩罚等。 由朱元璋亲自 主持制定的法典 大明律 ,从草创到定性,历经 30 余 年,最终在洪武三十年 ( 1 3 9 7) 勒成定本,并要子孙世代相守,不许变乱 “ 祖 制” , 据考证, 这定本的 大明律 所确定的4 60条律文, 除万历十三年 ( 巧8 5) 合刊颁行 大明律附律时改动55字外,终有明一代未作变更1 。 大明律 吏律 公式 上书奏事犯讳 : 凡上书若奏事误犯御名及庙讳者,杖八十。余文书误犯者,答四十。若为 名字触犯者, 杖一百。 其所犯御名及庙讳,声音相似, 字样各别, 及有二字, 止犯一字者,皆不坐罪。 声音相似,如禹与雨之类。 若上书及奏事错误,当言原免而言不免,当言千石而言十石之类,有害于 事者,杖六十。申 六部错误有害于事者,答四十。其余衙门文书错误者, 答二 十。 若所申 虽有错误,而文案可行,不害于事者,勿论2 。 大明律讲解对律文进行解释: “ 若上书奏事,不金书姓名,不增小日之 类,及行款不依式者,并依奏事错误论。其在外州县等衙门,与在京六部等衙 门,本无行移,若或错误蓦越申察者,亦依申 六部及其余衙门错误论3 ” 由上条文可见,明代 “ 上书奏事犯讳”律与唐代相比,出现一些变化,主 要体现在: ( 一)定罪方面 唐律 “ 上书奏事误” 、 “ 上书奏事犯讳”是两条罪名,明律则将其合而为一。 实际上是将内容完全不同的两种事情,归结为一个罪名之下,统一定为 “ 上书 奏事犯讳” 罪,表面上看是减少了罪名,而实质上是忽略了唐律的真正命意。 因为罪名与律文不相匹配, 在处罚方面容易产生误解, 所以薛允升认为明代“ 是 止图轻减罪名,而不细核 唐律之命意,故不免有此失耳” 4 。此外,明律除 1参见 苏 亦 工 : 明 清 律 典 与 条 例 。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出 版 社 , 2 000 年 版, 第97页 . 2怀 效 峰 点 校 : 中 华 传 世 法 典 大 明 律 , 法 律 出 版 社 , 1 99 8 年 版, 第38页 . 3杨 一 凡 主 编 : 中 国 律 学 文 献 第 一 辑第 4 册 大 明 律 讲 解 , 黑 龙 江 人 民 出 版 社 , 第1 邓 一 1 29页 . 4( 清) 薛 允 升 撰, 怀 效 锋 、 李 鸣 点 校 : 唐 明 律 合 编 法 律 出 版 社, 1 999 版 , 第2 伪页 . 第二章 清“ 上书 奏事犯讳” 律的 沿袭变化 去 “ 口误” ,较唐代应该是进步的。 ( 二)量刑方面 唐代的 “ 上书奏事犯讳”罪中曾出现过徒刑,即名字触讳者,徒三年,而 至明律中将其改为了名字触讳者,杖一百,整个律文的处罚也仅限于答杖刑, 在整体上处罚要比 唐律的 有所减轻,同时明律特别强调是否 “ 有害于事” ,关注 后果而疏于形式,较 唐律更为易行。 大明律 吏律 公式的出现,使明王朝的官文书制度有了法律的保障, 也有利于官文书制度的发展,官文书的用语、制作、运行、管理等各个方面也 有了 规范,而就 “ 上书奏事犯讳” 律而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当时文书制度的 一个重要环节,其律文没有增减,也说明其制定的合理性。 第三节 清 “ 上书奏事犯讳”律考 清代修律始于顺治初年,经过70余年,在雍正元年 ( 1 7 2 3 )终开馆修律, 雍正三年 ( 1 7 2 5 )颁行 大清律集解附例 ,勒定了清律4 36 条的规模.乾隆元 年 ( 1 7 3 6 )再度开馆修律,乾隆五年 ( 1 7 4 0) 颁行 大清律例以后,律文则 少有更改,一直延续到清末修律. 清入关之初,曾提出 “ 详译明律,参以国制,增损剂量,期于平允” ,以此 来制定清律,于顺治三年 ( 1 6 46年) 修成 大清律集解附例 , 并于次年三月颁 行。 大清律集解附例 . 职制律 公式 上书奏事犯讳的律文内容与 大明律 相较,略有变化,就是将以前律家的注解作为小注辑入律文,使小注具有法律 的效力. 律文云: 凡上书若奏事,误犯御名及庙讳者,杖八十。余文书误犯者,答四十。若 为名字触犯者,( 误非一时,且为人唤。 杖一百。其所犯御名及庙讳,声音相 似,字样各别,及有二字,止犯一字者,皆不坐罪。 若上书及奏事错误,当 言原免而言不免, 相反之甚 。当言千石而言十石 ( 相悬之甚 之类,有害于事者, 杖六十。申 六部 兼都察院等衙门) 错误有 害于事者,答四十。其余衙门文书错误者,答二十.若所申 虽有错误,而文案 可行,不害于事者,勿论。1 .杨 一 凡 、 田 涛 主 编 : 中 国 珍 稀 法 律 典 籍 续 编 第5 册 顺 治 三 年 奏 定 律 , 王 宏 治 、 李 建 渝 点 校, 黑 龙江人民出 版社 2 002 年版,第 1 75 页。 第二章 清 “ 上书奏事犯讳”律的沿袭变化 雍正时期,是清代律例逐渐趋于定型的开始时期。 雍正元年 ( 172 3 ) ,曾 将 大清律集解附例和 现行则例 “ 逐年考证” 重加编辑, 于雍正六年 ( 172 8) 颁行了 大清律例解 ,其中 “ 上书奏事犯讳”律文内容未作任何改变。乾隆即 位后, 又对 大清律例解 重新加以 考订, 最终于乾隆五年 ( 1 7 4 0) 完成了 大 清律例 , 这部法典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也成为中国历朝法典发展最高阶段的 标志。 在乾隆五年的 大清律例中“ 上书奏事犯讳”律内容与 大清律集解附 例中的该律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删除原律文内“ 申六部”下的小注 “ 兼都察 院衙门”七字1 ,原因在于 “ 以律文只言六部,盖以 六部所掌,内外各衙门之事 无不统辖, 所系尤重,故错误之罪亦重。 六部之外,即所谓其余衙门矣。查旧 律,原无兼都察院衙门等注,系后人所增,应删, 辑如前律”2 。 都察院是监察机关,明代以前为御史台,明改为都察院,清因之。都察院 专司朝廷风纪,凡政事得失,职官邪正,有关国计民生利害的,都应及时言于 皇帝,以纠正失谬。除监察政治得失之外,凡大政事下九卿议者,都察院要参 加议奏。凡重大案件,刑部要会同都察院,大理寺公审定断 ( 刑部、都察院、 大理寺为三法司,凡重案都交三法司会办) 。 各项重案,先经刑部审明, 送都察 院参核,在送大理寺平允,然后会稿具题。都察院的责任在于监察,除皇帝指 定,不能干涉政务,而明代都察院是七卿之一,几乎参与各种朝政,故律家认 为都察院应该有此责任,所以将 “ 兼都察院等衙门”注入律文。清初没有详细 核定,便以小注的形式辑入律文,乾隆五年 ( 174 0 )的删注,实际上使朝廷的 政务运行更加规范。 1 9 1 0 年5 月清政府还曾颁行过一部 大清现行刑律 ,由沈家本根据 大清 律例删改而成,虽然内容略有所变化,但基本上没有超出 大清律例的模 式,这部 大清现行刑律作为新刑律颁布前的过渡性法律,未及实施,就被 废除了。在这部 大清现行刑律中依然保留了“ 上书奏事犯讳”律,内容根 据时局的变化略有改动: 凡上书若奏事,误犯御名及庙讳者,处八等罚。余文书误犯者,处四等罚。 若为名字触犯者,( 误非一时,且为人唤。 ) 处十等罚.其所犯御名及庙讳,声 音相似, 字样各别,及有二字, 止犯一字者,皆 不坐罪。 ( 清) 薛允升撰: 读例存疑 , 清光绪刊本, 卷八,吏律 公式。 2马 建 石 , 杨 育 棠 主 编 : 大 清 律 例 通 考 校 注 。 中 国 政 法 大 学出 版 社 出 版, 1 992 年10月 版, 第3 82页 . 第二章 清 “ 上书奏事犯讳”律的沿袭变化 若上书及奏事错误,当言原免而言不免,( 相反之甚) 。当言千石而言十石 ( 相悬之甚) 之类,有害于事者,处六等罚.申 各部错误有害于事者,处四等 罚。其余衙门文书错误者,处二等罚。若所申虽有错误,而文案可行,不害于 事者, 勿论1 。 光绪二十七年 ( 1 9 01) , 清政府开始筹 划和推行“ 新政” 。 “ 新政” 在政府机 构的设定上, 按 辛丑条约的 规定, 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 并“ 班 列六部之前” ,裁撤了一些冗闲重复的机构,增设商部、巡普部及财政处、学务 处。光绪三十二年 ( 190 2) 又进一步改变从前部院衙门的结构,以外务部、民 政部、度支部、学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取代了从前的六部, 废除了六部。 所以,之后颁布的 大清现行刑律自然要依机构的变化,改 “ 六 部”二字改为 “ 各部,o 由上可见, “ 上书奏事犯讳” 在有清一代一直存在, 既说明其有存在的必要, 也说明了其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某种程度上还影响到民国的法律。 ( 清)沈家本,俞廉三等修: 大清现行刑律按语 公式 上书奏事犯讳, ,清宣统元年铅印。 第三章 清 “ 上书奏事犯讳” 律的分析和引中 第三章 清 “ 上书奏事犯讳”律的分析和引申 清 “ 上书奏事犯讳”罪,主要用于规范官文书的书写,由于该律主要强调 “ 犯讳” ,使该律具体实施上具有一定的政治特点。首先,律文仅有 1 43个字, 却规范着清代将近五十余种主要官文书的书写,可见律文简明扼要;其次,律 文的内容在清代存续的二百余年间未做过任何实质性的修改,也未增加例文, 这在清代的律例中也是十分少见的,律文的高度稳定性,说明在具体处置上是 实用的:此外,律文定罪标准明确,处罚条件少有比附,不容易出现失轻失重。 兹论述如下: 第一节 因犯讳而获罪 中国历代帝王,为了自己的统治需要及个人威严,规定所有文书,尤其是 官文书必须严格避讳。皇帝的诏令文书,文武大臣的上奏文书,各个衙门之间 往来的文书,许多字都因与御名和庙号相同或者相近而不能直接书写,大体上 是以四种方式来敬避,即避讳改字、避讳空字、避讳缺笔、避讳改音1 . 清朝入关之初,文书避讳尚不甚严格,在文书中仅避用胡、虏、夷、狄诸 字。自康熙朝开始,才开始逐渐严格起来,雍乾之世,避讳甚严,所谓 “ 御名 无不避之理” 之说,就是清朝文书避讳的真实写照。 官文书的避讳开始于秦朝,从秦至清的二千余年间,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的逐渐加强,历代文书的避讳制度也愈发严格起来,从最初只避讳本朝皇帝 的名号,发展到要避讳开国皇帝的七庙祖宗,及其他宗室或异性诸王的名讳, 乃至下级对上级的名讳也在敬避之列。 3 . 1 . 1官文书触犯御名和庙号 律文对在上书及奏事过程中,误犯御名及庙讳,以及其余文书误犯的行为, 分轻重进行相应惩处。 1陈 垣 著 : 史 讳 举 例 , 卷 一 第三章 清 “ 上书奏事犯讳”律的分析和引申 “ 上书” 是指呈送皇帝御览的 题奏章疏等; “ 奏事”是指文武官员在御前陈 奏之语;在 “ 上书”与 “ 奏事” 之间有 “ 若”字, 读律佩俏解释如下: “ 若 者,亦更端之词,乃设为广其义,虽意会乎上文,而事边无穷,欲更端以推广 之,连类以引申 之,则不得不设为以竟其意,故用若1 ”即一个 “ 若”字 巾 大了 规范的对象,由题章奏疏引申至御前奏事面陈之语。 “ 御名”是指皇帝的名字,臣子应谨当敬讳。在清代官文书中,对皇帝御 名的敬避书写主要采用改字和缺笔两种方法,以避讳要求的宽严程度不同,又 可分为三个阶段: ( 一) 清朝开国的三个皇帝, 努尔哈赤, _ 皇太极, _福临是不避讳御名的。 努尔哈赤,因音无定字,所以不讳;而皇太极和福临,御名之中常用字太多, 如果都避讳了岂 不是皇帝也不能写,福气也来临不了了么。所以这三个人的名 字分开写的时候都是不避讳的。不过 实录 、 玉碟等官书出现努尔哈赤、 皇太极、顺治这些名字的时候,上面都贴一个黄签,把它盖住,就是表示避讳 的意思,但字并不改。 ( 二)清代文书对御名的完全避讳真正开始于康熙,止于道光,这一阶段 不仅御名上下两字皆应避讳 ( 见3 . 1 . 2 图) ,而且与御名同音之字也应避写或是 缺笔。作为这一阶段的统治者,雍正帝和乾隆帝都曾反对与御名同音之字的避 写,如雍正三年 ( 172 5),曾 下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安全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包及答案
- 课件中大括号的使用
- 2025年摄影测量员技能鉴定模拟题及解析
- 2025年管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小学生简笔画教学课件
- 2025年自动化控制工程师高级面试题
- 课件上传解析失败的原因
- 2025年美容整形咨询师初级培训课程与模拟题
- 课件、看书、诗歌、文案简短
- 2025年安全创新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件-第4章 质量检验
- 2025年财政部高层次财会人才选拔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电子技术基础说课
- 2024年四川泸州医疗卫生辅助岗位招募笔试真题
- 旅行团队管理办法
- 2025年秋期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小学语文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 2025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知识测试试题及答案
- 铁路动态设计管理办法
- 2025年甘肃省高考历史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护理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企业领导培训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