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2讲生物群落的构成与演替一、单项选择题1.(2018江苏新海高中阶段测试)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都呈“S”型增长C.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稳定有重要作用答案B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但在发展初期有些种群呈“J”型增长,B错误;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正确;捕食关系可调节种间关系,对维持群落稳定有重要作用,D正确。2.(2018江苏南京、盐城一模)前不久,印尼火山喷发大量岩浆形成火山岩。预测若干年后,该火山岩上可着生草本植物。下列有关这一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该过程通常不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C.人类活动会影响该过程的方向和速度D.该过程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答案B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题中所给演替类型是发生在火山岩,因此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在光裸的岩石上发生的初生演替包括以下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该过程会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B错误;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因此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正确;初生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植物为地衣,其次是苔藓,有了植物,土壤才能固定,才有可利用的有机物,才会出现动物,所以最先应为植食性动物,D正确。3.(2018江苏扬州期末)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有关,与生物自身特点无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只有人类活动才可以改变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答案C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土壤的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等有关,A错误;无论哪个群落,其结构都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正确;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仅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还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环境条件不断变化,可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D错误。4.(2018江苏南通、徐州等六市二模)下列有关群落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两种演替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B.次生演替的速度一般比初生演替快C.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D.两种演替总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答案D初生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相对稳定阶段;次生演替会经历哪些阶段,决定于外界因素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的持续时间,与初生演替过程所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A正确;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B正确;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C正确;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但是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两种演替也不一定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D错误。5.(2018江苏盐城三模)外来物种薇甘菊入侵某生态系统后,随时间推移,植物种类数及碳储量变化如表。据表分析,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下列结果合理的是 ()未被入侵时轻微入侵时重度入侵时植物种类(种)15211864碳储量(吨/公顷)植被56.549.842.1凋落物2.03.96.1土壤160.9142.3115.3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增加B.植物的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均下降C.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减弱D.植被凋落程度有增大的趋势答案D从表中数值可以看出,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植被中碳储存量在减少,说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在减少,A错误;植物种类减少,说明丰富度在下降,但是种群密度无法说明下降还是上升,B错误;凋落物增加,说明植物凋落程度有增大趋势,但是土壤中碳储存量减少,说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C错误、D正确。6.(2018江苏泰州中学阶段检测)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复杂C.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D.群落的演替会导致群落空间结构发生改变答案C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A正确;森林阶段生物种类更多,结构更复杂,故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复杂,B正确;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光照的分布等,故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C错误;群落的演替会导致群落空间结构发生改变,D正确。7.(2018江苏南通考前模拟)某山坡25年前因发生火灾而焚毁了所有树木等植被,今年研究人员调查了该区域的几种主要树种不同年龄级的株数,结果如下表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株数树龄/年树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赤杨0258122025191494栎树211512107420000松树00057111310532杜鹃22313341321A.山坡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B.山坡最早出现的树木是栎树,在25年间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D.最先受到环境制约而停滞增长的是松树,种群密度最大的是赤杨答案D山坡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无机环境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A错误;根据表格分析,栎树的最大树龄为13-14年,故栎树是山坡最晚出现的树木,B错误;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松树没有5-6年以下树龄的个体存在,故其最先停滞增长,由表格分析可知种群密度最大的树是赤杨,D正确。8.(2018江苏苏州质量调研)下图表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中枯叶的分解率、有机物的积累量及具有分解作用的大、中、小土壤动物数量的变化规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枯叶的分解率与纬度呈负相关,有机物积累量与纬度呈正相关B.热带森林的土壤动物中,对分解活动起主要作用的是大型土壤动物C.图中能反映出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中动物种群的丰富度D.据图推测,北方针叶林和冻原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较多主要与温度有关答案C表中信息显示:由热带荒漠到极地荒漠,随着纬度的升高,枯叶的分解率逐渐减少,有机物积累量逐渐增多,说明枯叶的分解率与纬度呈负相关,有机物积累量与纬度呈正相关,A正确;热带森林的土壤动物中,大型土壤动物的生物数量最多,说明对分解活动起主要作用的是大型土壤动物,B正确;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图中曲线只能反映出不同生态系统的大、中、小土壤动物的相对数量,不能反映出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中动物种群的丰富度,C错误;北方针叶林和冻原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温度较低,导致枯叶分解率较低,因此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较多,D正确。9.(2018江苏金湖中学考前模拟)欧亚苔原生态系统的旅鼠以苔草为主要食物。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可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抑制旅鼠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水解,减少旅鼠小肠上皮细胞对氨基酸的吸收,即苔草的“化学防御”。下图为某一时期旅鼠种群密度与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研究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苔草属于生产者,其种群增长受其自身密度制约B.可推测此前一段时间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过高C.可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降低D.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的稳态答案C苔草是植物,属于生产者,其种群增长受光照、温度和自身密度等因素制约,A正确;据题干和题图可知,样地一中苔草的化学防御水平最高,可推测此前一段时间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过高,B正确;据题图,样地三中旅鼠种群密度较高,可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提高,C错误;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的稳态,D正确。二、多项选择题10.(2018江苏南京、盐城一模)如图表示同一环境中物种A与物种B的数量变化关系,二者之间存在食物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A、B的种间关系是竞争B.信息可在物种A、B之间双向传递C.物种A是植食性动物D.物种A、B的数量变化是相互影响的答案BD由题图可知,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被捕食者,A为捕食者,A错误;物种A与物种B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B正确;据图无法判断A是植食性动物还是肉食性动物,C错误;被捕食者的数量受到捕食者的控制,但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也受被捕食者的影响,二者数量变化是相互影响的,D正确。11.(2019江苏盐城阜宁中学月考)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B.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D.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答案AB动物的分层主要取决于植物为其提供的食物和栖息场所,A正确;由于水平方向上的地形差异、土壤湿度的不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造成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C错误;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D错误。12.(2018江苏南师附中等四校联考)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B.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不都是由光照直接决定的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可发生变化D.若研究物种丰富度可在种群层次和群落层次上进行答案B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森林中各种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直接决定的,而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植物决定的,B正确;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之中,C正确;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应该在群落层次上进行研究,D错误。三、非选择题13.(2018江苏徐州考前模拟)鸭为杂食性水禽,除捕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外, 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为研究稻鸭共作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表。表 稻鸭共作对稻田中杂草密度、物种丰富度及稻田杂草相对优势度的影响杂草密度(株/m2)物种丰富度(种)杂草相对优势度草龙节节菜稗草陌上菜异型莎草常规区4012.00.2470.1890.1000.1020.094稻鸭区2.35.300.2590.2710.0890注:相对优势度表示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1)采用样方法调查杂草密度时,选取样方的关键是。表中物种丰富度的数据表明,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群落中杂草的,从而限制了杂草对水稻的危害。(2)鸭的引入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复杂性,鸭和水稻生活在一起,可以吃掉杂草、害虫等,减少稻田的除草、施肥和用药,从生态学原理上分析,这种做法最大的优点是。(3)研究人员又绘制了常规区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请回答下列问题:图中(填“乙”“丙”或“丁”)生物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为a(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c+e。f的能量属于丙的,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答案(1)随机取样物种数目(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轻了环境污染(3)乙、丁大于同化量取样器取样法解析(1)杂草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常用的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鸭为杂食性水禽,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可知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群落中杂草的物种数目,从而限制了杂草对水稻的危害。(2)稻田生态系统中鸭的引入,增加了生物种类,可以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鸭和水稻生活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505.1-2025平板显示器基板玻璃测试方法第1部分:外观与几何尺寸
- 物业服务企业绩效考核实施方案
- 2025年游戏开发行业招聘面试模拟题集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金融投资从业者必-备资质考试预测试题及答案
- 危废泄漏专项应急处理方案(范文示范)
- 2025年融媒体编辑笔试题目解析
- 2025年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作业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A级船舶检验专业基础环境与人员保护)测试题及答案一
- 2026届海南省儋州市一中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陕西高考化学试卷试题真题及答案详解(山西宁夏青海适用)
- 子宫腺肌症教学护理查房
- 中国可见光通信项目创业计划书
- 五金件盐雾测试报告
- JG/T 8-2016钢桁架构件
- 2023年河北省中考数学真题(原卷版)
- 2024年全国工会财务知识大赛备赛试题库500(含答案)
- 浅析人物形象构建:从心理学角度解析角色性格与行为表现
- 数学史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军事专业基础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临床成人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