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南京院附中招生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08年南京院附中招生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08年南京院附中招生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08年南京院附中招生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08年南京院附中招生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 年南京院附中招生语文试卷及答案 本试卷共 3 道大题, 24 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量 120 分钟。 答案必须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应用( 24 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4 分) 假如生命是树,它将心无旁 骛 ( )地把根扎向大地深处,哪怕脚下是一片坚硬的岩石,也要 qi( )而不舍地将根须钻进石缝, 汲 ( )取生活的源泉。在森林和沃野做一棵参天大树当然很美妙;在戈壁沙漠和荒山秃岭中做一棵孤独的小树,给迷路的 b( )涉者以希望,那就更为光荣。 2.下面划线句中有两个句子有明显的毛病,请按要求修改。( 2 分) 人工灯光有时可以传到数十公里之外。鸟类在迁徙期最容易受人工光源的干扰。 它们原本是以星星定向的,城市的照明光却常常被它们迷失方向。 有时候鸟类还误把高楼的灯光当作星星,最后撞死在大楼上。 据美国鸟类学家统计,每年有近 400 多万只鸟因撞上高楼上的广告灯而死去。 ( 1)(填序号)句中 “_”,应 _。 ( 2)(填序号)句中 “_”,应 _。 3.用课文原句填空。( 9 分) ( 1)学而不思则罔, _。 (论语 ) ( 2) _,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_。 (周敦颐爱莲说 ) ( 4)苟全性命于乱世, _。(诸葛亮出师表) ( 5) 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6)不应有恨, _?(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7)诗人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希望 “_, _”,以此决心奋战沙场,为国家献身。 ( 8)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大丈夫呢?当他面对个人得失时,要有范仲淹所推崇的“_, _”的心态;当他面对死亡威胁时,要有文天祥所表现出来 “_,_”的气概。 4.看图说话。( 3 分) ( 1)用说明的文字介绍这幅题为 “书生 ”的漫画( 90 字以内)。( 2 分) ( 2)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主旨。( 1 分) 5.探究题( 6 分) 面对全球变暖的严峻挑战,科学家近年来绞尽脑汁,构想着种种改造地球的方法。现列举 “异想天开 ”的生态实验如下: 垂直农场。将城市的摩天大楼变为生产水果、蔬菜、甚至粮食的 “农场 ”。 改善家畜的肠胃。将某种细菌移植于家畜体内,令其不会排放甲烷。 碳收集器。用特殊的装置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 造云船。派能将海水制成云的船队云游四海,向空中 “播云 ”。 人造火山。用火箭、飞机、巨炮,甚至人造火山,将细小颗粒释放到大气里。 (摘自美国著名高科技杂志 连线) ( 1)对以上列举的生态实验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实验 可增加绿色植物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过从防止全球变暖的角度来看,它的作用还只是微乎其微的。 B作为温室气体,甲烷的 “杀伤力 ”是二氧化碳的 20 倍。每年全球家畜向大气中排放的甲烷有 8000 万吨。实验 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C皮纳图博火山 1991 年喷发,向大气中喷射了 1000 万吨硫化物,遮挡阳光,给地球降温。实验 的构想可能是受此启发的。 D以上所列举的实验可分为两类: 为一类,都是通过吸收大气中的 温室气体来为地球降温; 为一类,都是通过遮挡太阳光来为地球降温。 ( 2)依你看,以上所列举的五项 “异想天开 ”的生态实验中,哪一项最有可能取得成功(或哪一项最不可能取得成功)?请讲明你的理由。( 2 分) ( 3)防止全球变暖,你有什么妙招?请先简介你的 “妙招 ”,再说明其科学原理。有创意且合理的可得满分。( 2 分) 二、阅读( 36 分) (一)( 4 分)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泊秦淮的作者是 _,诗中的后庭花涉及到 的历史人物是南朝的 _。( 2 分) 7.以下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A.首句两个 “笼 ”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第二句承上启下,网络全篇。 “夜泊秦淮 ”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 “近酒家 ”又引出 “商女 ”、 “亡国恨 ”、 “后庭花 ”。 C.“商女不知亡国恨 ”,乃是一种曲笔,真正 “不知亡国恨 ”的是那些达官贵人。 “隔江犹唱 ”的 “江 ”是指秦淮河。 D.本诗表达诗人对国事怀抱隐忧,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的写照。 (二)( 10 分)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 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 域,无车马之资 ,犹当博学审 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 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 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 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 孤陋 片面、浅陋。 资 盘缠。 审 详细。 庶几 差不多。 子羔、原宪 孔子的弟子。 勉 勤勉,努力。 8.以下 4 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 分)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 分) 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2 分) (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1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2 分) (三)( 10 分) 生命在于创造 印度 克里希那穆提 刚刚散步的时候,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河边有一个狭窄的池塘。河流又宽又深,水流很平缓。池塘却满是泥泞,是因为没有和河流的生命融通起来的缘故;也没有鱼,那是一池死水。然而那深深的河流,却充满了生命和元气,自在地流淌。 你们觉不觉得人类就是这样:人类在生命急流之外,自己挖了一个小池子,停滞在里面,死在里面;然而这种停滞,这种腐败,我们却说是生存。换句话说,我们想要一种永久,我们希望自己欲望不停,希望快乐永不停止。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 现,只要坐在河岸边,就会听到河流歌唱,听到水的潺潺声。但如果是小池子,就完全不动,小池子里的水是停滞的。你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大部分人想要的,其实就是这小池子。我们说我们这种小池子的生存状态是对的。我们不想受到打搅,因为我们追求的就是一种永久。 追求永久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 ?意思是要快乐的事一直延长,要不快乐的事尽快结束。我们希望人人知道我们的名字,通过家族、通过财产一直传下去。我们希望自己的关系永久、活动永久。 但是你们知道,生命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生命很短暂,所有的东西都像落叶一般 ,没有永久的,永远都有变化,永远都有死亡。你们有没有注意过矗立在天空中的树木,所有的枝丫都张开,叶子全部落光,等待着来年的春天。来年春天一到,它又长满了树叶,又有音乐了。然后到了一定的季节,又全部掉光。生命就是这个样子。 事实是,生命就像河流,不停地在动,永远在追寻、探索、推进,溢过河堤,钻进每一条缝。但是你们知道,我们的心不容许这种事情发生,我们认为这种不安的状态对生命很危险,所以就在自己身边建了一堵墙:家庭、名声、财产,还有我们培养的那些小德小性,所有这一切都在墙内,都远离生命。 心如果追求 “永远 ”,很快就会停滞下来。这样的心就像河边那个小池子一样,很快就会充满腐臭的东西。心中没有围墙,没有立足点,没有障碍,没有休止符,完全随着生命在动,无时无刻不在推进、探索、爆发,只有这样,心才会快乐,历久弥新,因为这样的心一直在创造。 我说的你们都懂吗 ?你懂,你的生命就完全转变了。你和世界的关系,你和邻居的关系,你和大太或先生的关系已经产生全新的意义。这样你就不会假借什么东西来满足自己。你们懂了,你们就开始了解生命的非凡真相,了解当中有爱和美,有善的花朵。但是,心如果追求安全的小池子、 “永远 ”的小池 子,只会造成黑暗、腐败。我们的心一旦坠入这个小池子,就不敢再爬出来追寻、探索。然而,真理、上帝、真相是在小池子之外的。 (摘自年轻人 2007 年第 10 期,有删改 ) 12.作者将生命比作河流,又比作落叶、树木,请指出河流、落叶、树木这三者所共有的特点。( 2 分) 13.第 段中加点的词语 “立足点、障碍、休止符 ”比喻什么?( 1 分) 14.请你为第 段划线句所说的现象举一个例子。不要超过 60 字。( 2 分) 15.以下 4 项所说的道理与本文的观点不相似的一项是( )( 2 分) A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 ,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B人生要有绝对意义,就必须有神,因为神就是绝对的同义词。但是,必须有,就真有吗?人生的悲剧岂不正在于永远寻找、又永远找不到那必须有的东西? C人一生中应当有意识地变换环境。能否从零开始,重新开创一种生活,这是测量一个人心灵是否年轻的可靠尺度。 D我不相信一切所谓人生导师。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谁敢说自己已经贯通一切歧路和绝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寻找了?至 于我,我将永远困惑,也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 16.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内涵丰富,说理精辟,文字优美而平易,请对其表现手法中最主要的一点加以赏析。( 3 分) 提示:手法赏析指对文章表达与表现技巧(包括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的辨识、理解、分析与欣赏。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赏析。 (四)( 12 分) 云梦泽 九八年长江大水,人们想起了云梦泽。 大泽今安在 ?这个差不多已被人们遗忘的蓄洪所在,又成为众多有识之士议论的话题,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回眸和反思。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我们从初唐孟浩然的诗中,多少能想象出云梦泽的面貌来。水天相接,涵浑积洪,汪洋浩荡,润泽滨野。 孟浩然看到的云梦泽绝对不是今天的洞庭湖那般大小,而是要大得多。据史籍记载,先秦两汉所称云梦泽,大致包括今天湖南益阳、湘阴以北,湖北江陵、安陆以南、武汉市以西的广大地区,面积在 5 万平方公里以上,相当于半个江苏省。如今在安陆以南有云梦县,那里沃野阡陌,棉粮两丰,已寻觅不出水乡泽国的半点踪影。两汉迄今,不过两千年,水陆变迁之大,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如今仅存的大湖洞庭湖也不过区区 2700 平方公里,与5 万之数相去何等之远 ! 那个俯仰于天地之间,驰骋于自然之野,涵融万汇,泱泱无涯的云梦泽哪里去了呢 ? 答案是,它被淤积了,被堤堰围占了,更本质地说,是被人 “吃 ”掉了 ! 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繁衍膨胀和人类生产工具生产技能的发展,人与江湖抢占生存空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本属于大江大湖的地 盘,逐步被人类役化为田园和村落。在江汉两湖之间,如今的所谓民垸都是原来的湖泊、湿地和河道,都是云梦泽的一部分。人们围堤圈地,筑屋耕种,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适度地科学地开发湖泊、湿地并非不可,但绝不可滥用、围剿,可憾我们走的是滥用、围剿的路。明清两代是这类民垸大发展的时期。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这类活动更是达到了高峰。 一九四九年,洞庭湖湖区面积尚有 4350平方公里,到了一九八四年就减到 2691 平方公里,浩浩八百里洞庭,现在只剩下 300 里 !五十年代江汉湖群的湖泊为 1066 个,到九十年代初就减少为 l82 个 。仅湖北监利县,就有大小民垸 17 个,其中的新洲管理区就整整占去了长江 25 公里宽的河道,使原先非常宽阔的长江水道变得异常狭窄。 粗略计算,往古的云梦泽现在大约只剩下不到它原来面积的十分之一,它被切割,被围垦,只残留着洪湖、沉湖、三台湖等几个较大的湖泊,还有星星点点的水泊散布于两湖平原。真正的云梦泽已不复存在。 历史上,长江的水患并不如黄河那么严重,就是因为它得益于腰上有那么大的 “水囊 ”,起到了调节洪水的作用,不致于泛滥成灾。只是到了近代,长江的洪水才日趋成了人们的心头之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 了上游植被惨遭破坏,江河泥沙严重淤积,等因素外,云梦泽的人为分割缩小也是祸根之一。 据有关专家说,尽管九八年洪水大得惊人,但并没有超过一九五四年 1023 亿立方米的水量,然而它给长江中下游造成的水位压力,却比一九五四年要大得多,其原因就是五十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减少了 380 亿立方米的自然蓄洪调节能力。洪水无处藏身,就只好漫堤决口,夺路而走。 这是自然的报复。 “人不给水出路,水不给人活路 ”。一语中的。报复的目标。首先就是那些曾经夺走过水的地盘的民垸。九八年湖南、湖北被洪水冲跨的民垸 就有 100 多处,200 多万受灾群众几乎全是民垸造成的。其中围垦甚烈的监利县, 17 个民垸就有 15 个民垸进水。过去人把水从这里赶出去,今天水又把人从这里赶出来。这就是自然辩证法。 所有的民垸、围子都是云梦泽的故地。云梦泽是上帝的创造。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一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否则就会如脱缰之马一路狂奔,溢出堤岸,造成灾害。即使如现在在两湖段加高加固堤岸,也会给下游造成压力,贻害皖吴。历史经验证明,人们因 “开发 ”所得的利益,与全流域的整体利益相比较,未必是合算的。 在 “消化 ”洪水,保护众生方面,云梦泽作出过它历史性的贡献。今人唯一能替代它的作用的,就是修筑三峡大坝,建一个新的云梦泽。 17.第 节中 “被淤积 ”“被堤堰围占 ”两个短语次序能不能更换?为什么?( 2 分) 18.第 段划线句中 “2691 平方公里 ”与 “300 里 ”这两个数字是否相矛盾?讲明你的理由。( 2 分) 19.第 段中 “民垸 ”的 “垸 ”字读 yun,请依据上下文诠释它的意思。( 1 分) 垸: 20.见第 段划线句,长江为什么需要腰上有个大 “水囊 ”来调节洪水?请用本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1 分) 21.评析加点的词,按要求答题(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2 分) ( 1)但绝不可滥用、 围剿 。( “围剿 ”就是 “围垦 ”的意思,请揣摩作者取 “围剿 ”而不取 “围垦 ”的用意。) ( 2) 尽管 九八年洪水大得惊人, 但 并没超过一九五四年 1023 亿立方米的水量。(加点的关联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2.请从说明方法的运用的角度对本文第 段文字做简要的分析。( 2 分) 23.读下面两则材料,联系本文有关内容,探究一番,说说你的发现。(至少讲两点)( 2 分) 提示:所谓探究,可以是概括、提炼,还可以是 比较、分析、质疑、批判、联想、迁移、推理、拓展等。要整合信息,探究文本中的疑点、难点和空白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材料 1:据汉书 ?地理志等汉、魏人记载,云梦泽在南郡华容县(湖北潜江县)西南,范围并不大。晋以后的经学家将古之云梦泽的范围越说越大,一般都把洞庭湖包括在内,与汉以前记载不符。 材料 2:据今人考证,古籍中的 “云梦 ”并不专指以 “云梦 ”为名的泽薮,一般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此区大致包括整个江汉平原及其东、西、北三面一部分丘陵。在这个区域内,也并不全属于 “云梦 ”,错综着许多已经开垦了的邑居聚 落。 三、写作( 40 分) 24.艺术实是人生的养料,是教示人的生活良师。(夏丏尊) 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罗曼 ?罗兰) 倘使没有绘画、雕刻、音乐、诗歌和其他自然美所产生的情感,人生就会失去一半美好的意义。(斯宾塞) 艺术所包括的形式有:文学(如诗歌、小说等),美术(如绘画、雕刻、书法等),音乐(如声乐、器乐等),舞蹈,戏剧(如歌剧、话剧等),曲艺等。 请以 “我与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 1)横线上所填的必须是一种艺术形式,如 “文学、美术 、音乐 ” 或 “诗歌、小说、油画、雕塑、芭蕾舞 ” ( 2)要写出 “我 ”与 的关系或联系。文体不限,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也可以谈自己的认识、见解。 (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少于 600 字。 2008 年南京院附中招生语文试卷答案 一、 1.w 锲 j 跋 2.( 1) 句中 “被 ”,应该为 “使 ”“让 ”等。( 2) 句中 “近 400 多万 ”,应删去 “近 ”或删去 “多 ”。 3.( 1)思而不学则殆( 2)足蒸暑土气(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君问归期未有期,( 5)不求闻达于诸 侯。( 6)杨花落尽子规啼( 7)何事长向别时圆( 8)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 1)书店内,三位读者在读书,他们有的席地而坐,屁股 下垫着一本书;有的坐在书架的书上,有的趴在书柜的书上。有的边喝饮料便读书,地上零乱地放着书与快餐盒及饮料罐等。 ( 2)批评了在书店里读书而不爱惜图书、不讲社会公德的现象。 5.( 1) D。实验 不是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 2)言之有理即可。如:实验 最有可能取得成功。目前无土栽培、工厂化农业已不 是新鲜事;而且它有直接的经济回报。又如:实验 最不可能取得成功。即便能将大气中的碳收集起来,可存放是个大问题。 ( 3)言之有理即可。如:改良树种,使其能更多地吸收二氧化碳。又如:向地球轨道发射巨大的镜子,反射阳光等。 二、(一) 6.杜牧 陈后主 7.C (二) 8.B 9.A.有时 B.地方区域等 C.交往 D.门 10.( 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 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11.共同之处: 要勤勉好学, 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处:甲文 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 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 谈 “为学 ”不进则退的道理, 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 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不同点各讲出一点即可得满分) (三) 12.没有永久的,永远都有变化 13.比喻那些使生命停滞的东西 14.开放题。示例: 牛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晚年趋于保守,落入陈旧的范畴,没有有丝毫的成就。 王安公司曾称雄于个人电脑领域,后来,因忽略市场的 变化,仍然坚持生产老产品而不创新,导致销路越来越窄,最终申请破产。 15.B。 ACD 与本文生命不停地在动、永远在追寻探索的道理相似。 B 项说人生没有绝对的意义。 16.开放题。 示例 1:大量地运用比喻。如将生命比作落叶,说明生命的短暂及不断地推陈出新;又如将生命比作河流,说明生命 “不停地在动,永远在追寻、探索、推进 ”。这些比喻新颖而贴切,使说理形象而通俗,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示例 2:多用比喻,多用描述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说理。略 例 3: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略 (四) 17.“淤积 ”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