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本文以海洋史的视角研究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 选择教育这 一领域来看闽台区域社会的变迁 探讨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 系 本文拟在教育史和社会史的结合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力图把从社会的角度看 教育和从教育的角度反映社会两种视角和思路结合起来 并对 教育社会史 这 一概念或研究领域的提出进行可行性分析 对于推动明清教育史研究和闽台区域 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当有一定的帮助 第一章为跨越文化的鸿沟 历史视野中的闽台教育关系 具体而言包括 边 疆区域研究与闽台关系史的新思考 清代以前闽台的文教传统 族谱资料所反映 的清代闽台教育关系 第二章考察了作为王政之本的清代闽台儒学机构的建设 首先系统地梳理了 清代闽台儒学机构的兴修过程 其次考察了闽台教育经费的来源 最后对闽台儒 学机构兴建中的官 绅 民的角色加以探讨 第三章考察了清代闽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主要有 教育与行政的相互促进 化民成俗 作为社会教化途径的教育 因地制宜 作为社会治理途径的教育 关键词 海洋史 闽台 教育 社会 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a l m st od i s c u s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e d u c a t i o na n ds o c i e t yi n f u j i a na n dt a i w a nr e g i o n sd u r i n g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i n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m a r i t i m eh i s t o r y t h ea u t h o rt r i e s t oe x a m i n es o c i a lc h a n g ei nf u j i a na n dt a i w a n r e g i o n sa ss e e ni nt h ef i e l do fe d u c a t i o n t h i st h e s i sa t t e m p t st oc o m b i n ee d u c a t i o n a l h i s t o r yw i t hs o c i a lh i s t o r y a n dc o m b i n et h et r a i no ft w ot h o u g h t s t h a ti se x p l o r e e d u c a t i o nf r o mt h ea n g l eo fs o c i e t ya n ds t u d ys o c i e t y 丘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e d u c a t i o n t h ea u t h o rh a s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yo ft h en o t i o n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o c i a lh i s t o r y i nm i n da n dh o p ei tw i l lh e l pp r o m o t et h er e s e a r c ho fe d u c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i nm i n ga n d q i n gd y n a s t i e sa n dr e g i o n a lh i s t o r ys t u d yo ff u j i a na n dt a i w a n c h a p t e rie x p l o r e s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o ff u j i a na n dt a i w a ni nh i s t o r i c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 i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s e c t i o n s f r o n t i e rr e g i o n a ls t u d i e sa n dn e w t h i n k i n g so nr e l a t i o n so ff u j i a na n dt a i w a n c u l t u r a la n de d u c a t i o n a lt r a d i t i o n so f f u j i a na n dt a i w a nb e f o r eq i n gd y n a s t y 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o ff u j i a na n dt a i w a n i i lq i n gd y n a s t ya sr e f l e c t e di ng e n e a l o g i e s c h a p t e ri i e x a m i n e s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e d u c a t i o n a li n s t i t u t i o n si nf u j i a na n d t a i w a nd u r i n gq i n gd y n a s t y i tc o n s i s t so ft h r e es e c t i o n s b u i l d i n ga n d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e d u c a t i o n a li n s t i t u t i o n si nf u j i a na n dt a i w a nd u r i n gq i n gd y n a s t y s o u r c e s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f u n d si nf u j i a na n dt a i w a n r o l e so fo f f i c i a l s e l i t e sa n dp u b l i ci nt h e p r o c e s so f b u i l d i n ge d u c a t i o n a li n s t i t u t i o n si nf u j i a na n dt a i w a n c h a p t e rh id i s c u s s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e d u c a t i o na n ds o c i e t yi nf u j i a na n d t a i w a n i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s e c t i o i l s m u t u a l p r o m o t i o no fe d u c a t i o na n d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c u l t i v a t i n gp e o p l ei n t oc u s t o m s e d u c a t i o na sw a yo fs o c i a le d i f i c a t i o n a d j u s t i n gm e a s u r e st ol o c a lc o n d i t i o n s e d u c t i o na sc h a n n e lo fs o c i a lg o v e r n a n c e k e yw o r d s m a r i t i m eh i s t o r y f u j i a na n dt a i w a n e d u c a t i o n s o c i e t y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独立完成的研究成 果 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 均 在文中以适当方式明确标明 并符合法律规范和 厦门大学研究生学 术活动规范 试行 另外 该学位论文为 课题 组 的研究成果 获得 课题 组 经费或实验室的 资助 在 实验室完成 请在以上括号内填写课 题或课题组负责人或实验室名称 未有此项声明内容的 可以不作特 别声明 声明人 签名 问雉者 j 加宕年 2 月尸e l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同意厦门大学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 等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 并向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 学位论文 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 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厦门大学图书 馆及其数据库被查阅 借阅 本人同意厦门大学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 博士 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 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 摘要汇编出版 采用影印 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查核定的保密学位论文 于年月日解密 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2 不保密 适用上述授权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或填上相应内容 保密学位论文 应是已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 未经厦门大学保密 委员会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 此声明栏不填写的 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 均适用上述授权 声明人 签名 夕习谍踌 触8 年 z 月罗日 绪 论 绪论 第一节学术史回顾 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 闽台区域在历史上的联系非常密切 不但表现在经济 方面互通有无 政治方面长期隶属于同一行政管辖系统 更表现在文化方面密切 交融 台湾海峡为闽台区域的交流和联系设置了障碍 然而一代又一代的闽南移 民不畏飓风洪涛 跨越鸿沟 为台湾的开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为便于本研究的开展 笔者拟从闽台区域史研究 教育史研究 教育社会史 研究三个方面对学界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梳理 需要说明的是 笔者提到 的 教育 系采取广义的概念界定 既包括正规的制度性教育 如学校教育 又 包括非制度性教育 如社会教育等 一 闽台区域史研究 历代大一统的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 对地域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 响 但由于各地的社会经济形态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尽相同 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 系也呈现出多样性 因此 深入开展区域研究有助于揭示国家与社会的时空特征 近年来区域史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以历史学为本位 结合社会科学其它学 科如人类学 社会学等的方法 充分发掘和利用民间文献 开展微观研究和区域 比较研究 研究重点不拘于制度层面 两注重国家权力和政策在地方的具体运行 以及地方社会和家族如何策略性地因应 其目的在于探讨宗族与社会 国家与社 会之问的关系这类大问题 学术界关于徽州 华北 华南等区域都有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 闽台区域史 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有傅衣凌 杨国桢主编的 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 收 录了一系列明清福建乡村社会史的论文 是傅衣凌先生提出的 乡族 理论的重 俺衣凌 杨国桢主编 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 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 要支撑 陈支平的 近5 0 0 年来福建的家族 社会与文化 比较系统地论述了 福建聚族而居传统的形成 明中叶的社会变迁与福建家族制度的发展等 对祠堂 与族谱 族产与义田 族学与教化等最能体现福建家族制度兴盛的因素提出了自 己的独到见解 郑振满的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 在对大量民间文献 的进行整理 解读的基础上 展现了家庭与家族组织的演变过程 并论述了明清 福建家族组织宗法伦理的庶民化 财产关系的共有化 基层社会的自治化的 三 化 趋向 以揭示明清时期福建社会变迁的本质特征 而 乡族与国家 多元视 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 一文更集中地体现了他的研究旨趣 该文利用乡族理论 和多元结构理论 阐述了闽台地区的传统乡族组织的功能 并得出明中期以后乡 族与国家的关系是 国家内在于乡族 的结论 王日根近年来对于明清时期官 民在区域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有一系列论著 如 明 清民间社会的秩序 习礼成俗 明清东南海洋区域社会控制的一种路径 明清时期社会管理中官民的 自域 与 共域 制度史研究应强调 官 民互视 等 汪毅夫在闽台区域史研究方面用力颇勤 对闽台的乡约 习俗 地域历史人群等都进行了考察 推动了闽台社会文化的研究 蔡渊絮的 清代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 1 6 8 4 1 8 9 5 指出 清代台湾的社 会领导阶层除了士绅之外 还包括一些虽无科举功名但在社会上具有较大影响力 的人士 移垦初期士绅或文教型领导人物甚少 大都皆为豪强型或经济型的领导 人物 其后士绅阶层逐渐建立 文教型领导人物也逐渐增多 清代台湾系移垦社 会 社会上升流动非常活泼 大部分的社会领导人物皆靠经营商垦起家 然后再 设法取得科举功名 在其取得领导地位之后 均特别重视子弟之教育 陈支平 近5 0 0 年来福建的家族 社会与文化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 9 9 1 年 郑振满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 9 9 2 年 郑振满 乡族与国家 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 厦大史学 第一辑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 0 0 5 年 王日根 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 长沙 岳麓书社 2 0 0 3 年 载 江海学刊 2 0 0 5 年第l 期 载 文史哲 2 0 0 6 年第4 期 载 史学月刊 2 0 0 7 年第7 期 汪毅夫 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 福州 海峡文艺出版社 1 9 9 7 年 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 厦 门 鹭江出版社 2 0 0 0 年 闽台区域社会研究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 0 0 4 年 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1 9 8 0 2 绪论 二 教育史研究 对于以往教育史研究的情况 已有学者做过总结与梳理 过去教育史研究 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 l 对教育机构和制度的研究 主要是对官学 国 子学 府 州 县学 卫学 民学 书院 社学 义学等 等教育机构 人群 和相关制度的研究 2 对教育思想的研究 近年来教育史研究的内容越来越丰 富 关注的焦点也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视线逐渐延伸到下层庶民 妇 女 胥吏 讼师 商人等不同人群和知识阶层 注意到教育的社会作用及教育对 中国老百姓的人格养成所造成的影响 并关注不同行业领域专业技术的教育传承 和机制等问题 对不同区域的研究使得教育史研究更加深入 显示不同地域教育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可以说 教育史的范畴越来越广泛 研究的视角也越来越新 颖 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气象 笔者仅就闻见所及 对明清教育史前一方面的研究 概况作一梳理 对教育制度通论性的研究主要有毛礼锐 沈灌群主编的 中国教育通史 圆 与李国钧 王炳照总主编的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其中吴宣德所著的 中国教 育制度通史 明代卷 以构成明代教育制度主体的国子学 地方儒学和作为这 一制度补充的书院和其他类型的教育主体作为考察对象 对于官学体制的运作 师生人员的人数 出身与出路以及学校生活中的许多情形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全书既有宏观的整体性概括 亦兼顾地域性和历时性的变化 具有较高的学术 价值和很强的可读性 马镛所著的 大学教育科学 2 0 0 5 年第5 期 毛礼锐 沈灌群主编 中国教育通史 济南 山东教育m 版社 1 9 8 7 年 李国钧 王炳照总主编 吴宣德著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第四卷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 0 0 0 年 李国钧 王炳照总主编 马铺著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第五卷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 0 0 0 年 林丽月 明代的国子监生 台北市 私立东吴大学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 1 9 7 8 年 3 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 合着传统中国培养官僚人才的大学目的 营造出属于中国特殊的人文气息 吴 智和的 明代的儒学教官 以明代的儒学教官作为考察对象 利用大量翔实的史 料探讨了明代儒学教官的地位 出身 任用与权责 以及儒学教官与明代社会 教育与学术的关系 陈宝良的 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 以明代的生员层作为考察对象 一方 面从学校和科举入手 考察生员的产生 生员在地方学校的肄业与考核以及生员 如何步入仕途 另一方面 从社会视角考察失意科场或仕进无门的生员层的社会 流动及其 社会性动作 即他们在社会诸领域的活动和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将 生员置于大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详细考察 为更好地了解明代社会的变迁做出 了有益的尝试 固 明初还有专为军人子弟设立的儒学 卫学 蔡嘉麟的 明代的卫学教育 固一书 以有明一代卫学教育的制度沿革为主 并兼及清代前期卫学教育的延续 与废止 重点论述明代卫学教育的整体制度与运作内容 由卫学的建置沿革 卫 学教育的体制与功能 与卫学相联系的文教网络等方面着手进行探讨 并对明代 卫学教育的实施情形加以审视与评论 建构出明代卫学教育的整体面貌 以上研究使得我们对官学教育体制以及师生的出身与黜陟 社会活动等都有 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除官学外 有关社学和义学的研究成果亦值得关注 在明代社学的研究方面 王兰荫的 明代之社学 交待了 社学 名称之由来及其意义 明代社学制度 之渊源 分别从校图 法令 目的 校数 管理 校舍 校产 经费 教师 学 生 教材 教法 流弊等方面对明代的社学进行了详尽而细致的考察 这篇长文 是笔者所见这一领域的开先河的经典之作 王兰荫的 明代之乡约与民众教育 对于乡约与社学的关系亦有涉及 此外 王云的 民间社学与明代基层教育 王凯旋的 论明代社学与学校教育 均探讨了社学与教育的关系 关于清代社 载 史学 传承与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北市 台湾大学历史系 1 9 9 8 年 第2 6 3 2 9 0 页 吴智和 明代的儒学教官 台北市 台湾学生书局 1 9 9 1 年 陈宝良 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5 年 蔡嘉麟 明代的卫学教育 明史研究丛刊之三 宜兰县 明史研究小组 2 0 0 2 年 载 师大月刊 第2 l 期 1 9 3 5 第4 2 1 0 2 页 第2 5 期 1 9 3 6 第6 3 1 2 9 页 载 师大月刊 第2 l 期 1 9 3 5 第1 0 3 1 2 2 页 载 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3 年第2 期 载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4 期 4 绪论 学的成果有李颖的 清代台湾社学概述 义学研究方面 有陈宝良的 明代 的义学与乡学 圆 而对于社学和义学的性质 王日根的 社学即官办初等教 育 说质疑 一文针对陈剩勇把清代社学和义学说成是官学的观点 提出质疑 并进行颇有力度的检讨和反思 有关书院的研究曾一度成为热点 涌现了大量的研究论著 对书院制度进行 整体概括和论述的 主要有盛朗西的 中国书院制度 陈元晖编著的 中国 古代的书院制度 李国钧主编的 中国书院史 o 邓洪波的 中国书院史 等 日本学者大久保英子的 明清时代书院乃研究 对明清时代书院进行了概 观的介绍 并分别从书院与庶民层的抬头 商人 政治等方面进行了分地域的考 察 李兵的 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 一书 则探讨了书院教育和科举的关系 对不同区域书院的剖析为深入挖掘书院的内涵提供了极好的视角 如李琳琦的 明清徽州书院的官学化与科举化 n 一文 重新审视了过去学界流行的 官府 对书院掌教聘任权的控制与官府对书院经济 田产的控制和干涉是书院官学化的 两个主要途径 的观点 以徽州书院的实际案例提出 徽州书院是通过招生和书 院生徒管理两条途径实现官学化的 从而为中国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另一类型 的区域标本 此外 有关书院资料的整理和出版 也为书院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必要 的资料基础 1 2 李弘祺的 绛帐遗风 私人讲学的传统 培一文探讨了私人讲学传统的形 成与发展的历史 上述对书院和相关形式的讲会等的研究主要局限在书院机构的 载 台湾研究 1 9 9 9 年第4 期 载 史学月刊 1 9 9 3 年第3 期 载 历史研究 1 9 9 6 年第6 期 陈剩勇 清代社学与中国古代官办初等教育体制 历史研究 1 9 9 5 年第6 期 盛朗西 中国书院制度 上海 中华书局 1 9 3 4 年 陈元晖编著 o e 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 9 8 1 年 李国钧主编 中国书院史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 9 9 4 年 邓洪波 中国书院史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 0 0 4 年 日 大久保英子 明清时代书院 研究 东京 国书刊行会 1 9 7 6 年 李兵 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5 年 1 l 载 历史研究 2 0 0 1 年第6 期 1 2 如赵所生 薛正兴主编 中国历代书院志 全十六册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 0 0 5 年 陈谷嘉 邓洪波主编 中国书院史资料 全三册 杭州 浙江教育出舨社 1 9 9 8 年 1 3 载林庆彰主编 中国文化新论 学术篇 台北 联经 1 9 9 1 年 5 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 框架内 吕妙芬的 阳明学士人社群 历史 思想与实践 则挣脱了书院机构 的框架 以在书院中活动的人为研究对象 探讨阳明学士人的集会社群 张艺曦 的 社群 家族与王学的乡里实践 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 安福两县为例 亦 值得关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台湾学者高明士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东亚教育史的研究 主要探讨教育与政治 教育与法制 教育与学礼 家礼等一系列的关系 并提出 了 东亚教育圈 的概念 其主要著作有 唐代东亚教育圈的形成 中国教 育制度史论 中国传统政治与教育 东亚教育圈形成史论 东亚古 代的政治与教育 中国教育史 中国中古教育与学礼 此外 他还编 有 东亚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东亚传统教育与法制研究 一 教育 与政治社会 东亚传统教育与法制研究 二 唐律诸问题 东亚传统 教育与学礼学规 东亚传统家礼 教育与国法 一 家族家礼与教育 东亚传统家礼 教育与国法 二 家内秩序与国法 等一系列著作 他在 东亚教育圈形成史论 中提出 一部中国教育史 就是教育逐渐脱离宗教范畴 而与政治结合 后又努力建立其自主王国的历史 该书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梳 理考察 论述了他所提出的上述观点 揭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形态与三个特 质 儒学教育 养士教育 成圣教育 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所具有的稳定性和传 统教育的特性有着密切的关联 且整个东亚传统教育也深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 响 同时有力地反驳了部分近代西方学者提出的所谓东方传统社会 停滞论 的 观点 李弘祺也较为关注传统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问题 著有 宋代官学教育与科 吕妙芬 阳明学士人社群 历史 思想与实践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 0 0 3 年 张艺曦 社群 家族与王学的乡里实践 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 安福两县为例 台北市 台湾大学 出版委员会 2 0 0 6 年 高明士著 唐代东亚教育圈的形成 台北市 国立编译馆 1 9 8 4 年 中国教育制度史论 台 北市 联经 1 9 9 9 年 中国传统政治与教育 台北市 文津出版社 2 0 0 3 年 东亚教育圈形 成史论 上海 上海古籍f i 版社 2 0 0 3 年 东亚古代的政治与教育 台北市 台湾大学出版中 心 2 0 0 4 年 中国教育史 台北市 台湾大学 j j 版中心 2 0 0 4 年 中国中古教育与学札 东 亚文明研究丛书 台北市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 0 0 5 年 高明士编 东亚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展 望 台北市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 0 0 5 年 东亚传统教育与法制研究 一 教育与政治社会 台北市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 0 0 5 年 东哑传统教育与法制研究 二 唐律诸问题 台北市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 0 0 5 年 东亚传统教育与学礼学规 台北市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 0 0 5 年 东亚传统家礼 教育与国法 一 家族家礼与教育 台北市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 0 0 5 年 东 亚传统家礼 教育与国法 二 家内秩序与国法 台北市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 0 0 5 年 6 绪论 举 传统中国教育史 回 并主编了l 中国教育史英文著作评介 其近 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后现代及后殖民世界观下的东亚教育及考选制度 并关注亚 洲科技教育及传承的问题 庶民教育和大众教育是近年来教育史研究的新视角 罗友枝的 清代中国的 教育与大众识字率 回一书探讨了庶民教育与大众识字率等问题 认为清代江南 大众教育普及程度极高 李伯重对江南教育的分析认为 科举应试教育并非明清 教育的全部 江南在重视精英教育的同时 亦不忽视大众教育 主要包括识字教 育和培养计算能力的教育 他还剖析了清朝江南大众教育的发展对江南经济的影 响 另外 日本学者酒井忠夫和香港学者游子安的善书研究 亦凸显了下层庶 民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区域教育史的研究方面也是硕果累累 如李国钧主编的 区域教育的历史研 究 丛书包涵了一系列区域教育史的著作 包括区域教育发展概论 客家人教育 以及上海 两浙 徽州 两湖 齐鲁等区域的教育史研究 关于福建教育史的 研究成果 主要有刘海峰 庄明水的 福建教育史 多洛肯的 明代福建进 士研究 陈笃彬 苏黎明的 泉州古代教育 泉州古代书院 王日根 李弘祺主编的 闽南书院与教育 u 等 关于台湾教育史的研究成果 主要有连 横的 台湾通史 教育志 垤 王启宗的 台湾的书院 h 黄秀政 清代台湾的 李弘祺 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 台北市 联经 1 9 9 4 年 t h o m a sh c 氓e d u c a t i o ni n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a ah i s t o r y l e i d e n b r i u 2 0 0 0 李弘祺主编 中国教育史英文著作评介 东亚文明研究丛书 台北市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 0 0 5 年 e v e l y ns r a w s k i e d u c a t i o na n dp o p u l a rl i t e r a c yi nc h i n gc h i n a a n na r b o r 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c h i g a np r e s s 1 9 7 9 李伯重 八股之外 明清江南的教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清史研究 2 0 0 4 年第1 期 参见酒井忠夫 中国善书 研究 东京 国书刊行会 2 0 0 0 年 游子安 劝化金箴 清代善书 研究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 9 9 9 年 吴宣德 中国区域教育发展概论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3 年 王东 社会结构与客家人教 育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3 年 曹运耕 维新运动与两湖教育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3 年 李琳琦 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3 年 马镛 外力冲击与上 海教育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3 年 张良才 修建军 武汉 湖北 教育出版社 2 0 0 3 年 顾宏义 教育政策与宋代两浙教育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3 年 刘海峰 庄明水 福建教育史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 9 9 6 年 多洛肯 明代福建进士研究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 0 0 4 年 陈笃彬 苏黎明 泉州古代教育 济南 齐鲁书社 2 0 0 5 年 泉州古代书院 济南 齐鲁书社 2 0 0 3 年 1 l 王日根 李弘祺主编 闽南书院与教育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 0 0 7 年 1 2 连横撰 台湾通史 台湾文献丛刊 第1 2 8 种 卷l l 教育志 1 3 王启宗 台湾的书院 台北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1 9 8 7 年 7 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 书院 黄丽生的 清代边区儒学的发展与特质 台湾书院与内蒙古书院的比 较 等 对于闽台教育的交融和一体化 学界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如赵建群在 试述 清代闽台教育的一体化 一文中从教育行政的隶属关系 学校建置的同一格局 教育设施的同一模式 科考的从属关系 师资的双向交流 闽人与台湾学校建置 等六个方面展开论述 阐述了清代闽台教育的一体化倾向 庄明水的 闽台教育 的历史渊源 一文认为 明郑时期延聘大批福建通儒名士兴办各级各类学校 奠定了台湾教育的基础 可视为闽台教育一体化的发端 他从台湾的官办儒学与 福建人 台湾的义学 书院与福建人 台湾人与福建教育三个方面论述了清代闽 台教育的密切关系 陈笃彬 苏黎明的 论闽南与台湾教育的历史交融 一文 分阶段考察了闽南与台湾教育的密切联系 认为两地教育的历史交融对台湾教育 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刘殊芳在 从谱牒看清代闽南士子对台湾教育 的影响 一文中认为 在闽台现存的大量谱牒中 有许多关于清代闽南士子移 居台湾及其促进闽 台两地教育交流和发展台湾文教事业的相关历史资料 黄新宪对闽台教育的交融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代表作有 闽台教育的交融 与发展 o 并在一系列论文中对其主要观点展开论述 如 闽台教育结缘对台 湾社会的影响 以清代为中心 一文认为 闽台文化同属一个统一的文化区 域 闽台长期维持着一体的文化关系 闽台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影响和浸染 对两岸社会的变革与转型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从学校教育获得长足发展 形成有影响力的士绅阶层等方面具体论述了闽台教育结缘对台湾社会的影响 闽台科举考试的历史渊源 从五个方面具体论述了闽台在科举考试方面的密 切联系 一 明郑政权时期 台湾便已形成了初步的科举考试制度 其萌发和奠 定与闽人的开创性努力密不可分 二 清代的闽台科举考试在制度方面完全一致 录取则一体统筹 在此基础上于福建的录取名额中专为台湾士子设立了保障名 载 台湾史研究 台北市 台湾学生书局 1 9 9 2 年 第1 0 4 1 4 1 页 载 台湾师大历史学报 第3 4 期 2 0 0 5 年 载 台湾研究 2 0 0 0 年第2 期 载 福建学刊 1 9 9 2 年第4 期 载 教育科学 2 0 0 7 年第3 期 载 教育评论 2 0 0 6 年第6 期 黄新宪 闽台教育的交融与发展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 0 0 3 年 载 教育评论 2 0 0 0 年第4 期 载 教育评论 1 9 9 9 年第2 期 8 绪论 额 同时 给予赴福州参加乡试的台湾士子以 官送一待遇 三 闽台乡试的考 场设在福州 大批台湾士子的到来使福州成为闽台科举考试的中心 四 闽台科 举考试的渊源直至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后才告终结 五 深厚的闽台科举考试的 历史渊源 对中华文化向台湾的传播以及台湾社会的转型和进步起到了重要作 用 闽台书院的历史渊源 通过对福建地方官员及士绅与台湾书院的发展 闽 学对台湾书院的影响 闽台书院主要制度的比较等问题的探讨 认为闽台书院具 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相互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十分频繁 互补性很强 在一个统一 的国家里得到共同发展 尹章义的 台湾一一福建一一京师 科举社群 对于台湾开发以及台湾 与大陆关系之影响 一文从科举社群的土著化与台湾的开发 贡举制度对于台 湾与大陆关系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极富启发性 三 教育社会史研究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问题的社会学层 面进行 事实 研究的学科 主要探讨人的社会化及其教育运行 教育与社会 教育问题的社会学思考等问题 教育史研究同样可以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对历史上 的教育问题进行重新的审视 历史上的教育问题其实也是宗族与社会 国家与社 会这类大问题中重要的一环 教育社会史的视角即从教育看社会 从社会看教育 将教育作为国家与地方权力以及地方权力内部进行合作或争夺的场域来研究 在中国教育史研究领域虽然没有人提出过 教育社会史 这一概念 但近年 来具有教育社会史取向的研究值得关注 如艾尔曼和伍思德主编的 中华帝国晚 期的教育与社会 1 6 0 0 1 9 0 0 一书即是从教育入手探讨明清社会的代表作 另 外 刘祥光的博士论文以宋代以来徽州的公 私教育系统为研究对象 探讨教育 与社会的关系 这些研究拓宽了教育史研究的领域 极具启发性 应当说 以往的教育史 教育社会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但 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 0 0 0 年第2 期 载尹章义 台湾开发史研究 台北市 联经 1 9 8 9 年 第5 2 7 5 8 3 页 参见邓和平 教育社会学研究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 0 0 6 年 b e n j a m i nae l m a na n da l e x a n d e rw o o d s i d ee d s e d u c a t i o na n ds o c i e t yi nl a t ei m p e r i a lc h i n a 1 6 0 0 1 9 0 0 b e r k e l e y c a l i f o r n i a u n i v e r s i t yo f c a l i f o r n i ap r e s s 1 9 9 4 h s i a n g k w a n gl 沁e d u c a t i o na n ds o c i e t y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p u b l i ca n dp r i v a t ei n s t i t u t i o n si nh u i c h o u 9 6 0 1 8 0 0 c o l u m b i au n i v e r s i t y p h d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1 9 9 6 9 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 总的来说 还是以教育制度史的研究为主 将教育与社会相结合进行研究还需要 进一步的努力 闽台区域史研究已经具有很深的学术积淀 笔者仅拟在前辈学者 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撷取教育这一领域看社会变迁 力求在区域教育史与社会史研 究的结合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笔者认为 以海洋史的视角研究明清闽台区域的教 育发展与社会变迁 选择教育这一视角来看闽台区域社会的变迁 探讨闽台区域 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对于推动明清教育史研究和闽台区域史研究 的进一步发展当有一定的帮助 一 基本思路 第二节基本思路与资料说明 关于 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 这一选题 笔者 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 1 对学术界以往的闽台区域史研究 明清教育史研究等领域的相关成果进 行回顾和反思 提出自己的教育社会史视角及研究框架 2 对拟利用的主要资料如正史 政书 档案 地方志 文集 碑刻 族谱 笔记等进行摸底和说明 3 拟在教育史和社会史的结合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力图把从社会的角度看 教育和从教育的角度反映社会两种视角和思路结合起来 并对 教育社会史 这 一概念或研究领域的提出进行可行性分析 4 拟对地方官员 地方精英 士绅 宗族 普通民众在明清时期闽台区域 的教育活动中各自所扮演的角色 所占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变迁进行共时性和 历时性分析 以揭示明清时期社会各阶层围绕教育资源的分配所展开的各项活动 的实质及其影响 5 在对明清时期闽台区域教育的整体情况有着清晰的掌握之后 拟通过选 择一些典型的区域 人物和教育机构进行个案研究 进而探讨明清时期闽台区域 教育的区域差异性及其原因 从而最终揭示出闽台这一海洋区域的文化特色 6 拟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官方和民间的力量在明清时期闽台区域教育发展历 1 0 绪论 程中各自的作用及其力量的兴衰交替 并与学术界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讨论 和对话 7 明清时期闽台区域社会对儒学的接纳和变通也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 笔者无法在短期内完成以上所有方面 的思考 但该选题的写作则是围绕以上的思考展开的 二 资料说明 有关这一选题的资料比较分散 非下一番搜集 整理的功夫不可 笔者在该 选题的写作过程中只是利用了其中一部分 以下仅对资料的摸底情况进行说明 第一类 正史 政书 档案 如 清史稿 清实录 钦定学政全书 明清档案 宫中档康熙朝奏折 宫中档雍正朝奏折 宫中档乾隆朝奏折 竺 寸 第二类 地方志 如 中国地方志集成 福建府县志辑 l 中国地方志集成 台 湾府县志辑 中国方志丛书 福建府县志 台湾府县志部分 天一阁藏明代 方志选刊 福建府县志部分及厦大图书馆古籍部所藏福建府县志 台湾府县志部 分等 第三类 书院志 如 中国历代书院志 及已整理的书院志等 第四类 文集 如 四部丛刊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续修 四库全书 四库未收书辑刊 四库禁毁书丛刊 等所收相关文集及叶春及的 惠安政书 陈宏谋的 陈榕门先生遗书 等 第五类 碑刻 如郑振满 丁荷生编纂 福建宗教碑铭汇编 泉州府分册 黄耀东编 明清台湾碑碣选集 何培夫主编 台湾地区现存碑碣图志 何丙仲 编 厦门碑刻汇编 等 第六类 资料汇编 如 清经世文编 台湾文献丛刊 陈支平主编 台 湾文献汇刊 顾廷龙主编 清代殊卷集成 刘俊文主编 官箴书集成 秦国 经主编 清朝官员履历档案全编 来新夏主编 第1 2 辑 边臣与疆吏 北京 中华书局 2 0 0 7 年 j o h ne h e r m a n a m i d 舭c l o u d sa n dm i s t c h i n a 7jc o l o n i z a t i o no f g u i z h o u 1 2 0 0 1 7 0 0 p u b l i s h e db yt h e h a r v a r du n i v e r s i t ya s i ac a n n t c r d i s t r i b u t e db yh a r v a r d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c a m l x i d g e m a s s a c h u s e t t s a l l d l o n d o n 2 0 0 7 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 非汉族社会建立统治秩序的一种模式 一 清王朝在平定各方疆域之后 逐渐将各地纳入到其王朝版图之内 其途径虽 有共通之处 如调整地方行政区划 派遣官员进行治理等 但也显示出清政府区 域治理策略的差异性 在闽台则是通过设学兴教的方式 将台湾这样的 海外荒 服 迅速地纳入王朝的 化内 之地 教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对于军 事 宗教征服等手段而言更为有效 学术界以往对于闽台区域史的研究多侧重于贸易 清初迁界对于闽南地方社 会的影响 家族史等方面的研究 学术积淀极为深厚 笔者试图在翻阅资料与阅 读前辈学者和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认识到教育在台湾开发史和闽台关系演进 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曾任台湾凤山县学教谕的吴玉麟的 台湾杂咏 认识到台湾 归入版图之后 教育对于移风易俗的重要性 海外东南别有天 版图入已百余 年 于今富庶同中土 易俗还须政教先 圆明清时期 不少闽南人为谋生计 往 台湾经商 为闽南移民潮的一个重要方面 丘逢甲的 台湾竹枝词 描述了内地 移民台湾的民众之来源及其在台寄籍拓展之情况 唐山流寓话巢痕 潮惠漳泉 齿最繁 二百年来蕃衍后 寄生小草已深根 此外 根据档案 族谱 碑刻等 资料的记载 不少福建士子尤其是闽南士子为冀求进学机会和博取科举功名而东 渡赴台 客观上对于儒家文化在台湾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笔者提出的海洋史 视野 则是出于闽台区域为海疆区域的考虑 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这一区域的民 众为谋生计 离家远游南洋 台湾等地 而那些屡踬科场的落第士子为显亲扬名 计雇船赴台则更吸引笔者 他们在闽台海疆区域的文化地理版图上占有不容忽视 的位置 他们之所以执着于功名教育事业 与宋明以来福建的文教传统和明郑时 期台湾所展现的文明之初曙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节清代以前闽台的文教传统 一 海滨邹鲁一 宋明以来福建的重教之风 邹鲁 一词多用来指称儒学兴盛 文风昌盛之地 如徽州被誉为 东南邹 温春来著 从 异域 到 旧疆 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 开发与认同 北京 三联书店 2 0 0 8 年 第3 1 3 页 丘良任 潘超 孙忠铨 丘进编 中华竹枝词全编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 0 0 7 第七册 第4 6 9 页 丘良任 潘超 孙忠铨 丘进编 中华竹枝词全编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 0 0 7 第七册 第4 6 4 页 1 4 第一章跨越文化的鸿沟 历史视野中的闽台教育关系 鲁一 福建沿海被誉为 海滨邹鲁一 至迟到宋代 福建沿海许多地方被誉为 海 滨邹鲁刀 八闽通志 卷四十四 学校 载 按旧志 莆人郑露倡学于粱 陈之间 福人薛令之登第于神龙之际 则闽人知 学其所由来也远矣 而 唐史 则谓自常衮兴学校而闽人始知学 何欤 盖阈人知 学虽已久 至衮大兴学校而始盛也 自时厥后 闽之文物驳骚与上国齿 至宋遂有 海滨邹鲁 之称 有元九十余年 俗沦于夷 学校之教虽未尝废 而斯文终有愧 于古 天启文明 我太祖高皇帝廓清海宇 继天立极 乃令天下郡邑皆立学以教髦 士 而学必有庙以祀孔子 盖欲学者一以孔子之道为宗 而不为他岐所惑也 列圣 相承 其所以中饬而作兴之者益明且备 故贤才之出彬彬焉轶于唐而几于宋 猗欤 盛哉l 阈诸郡邑学校及诸名人贤士讲学之所 贤有司能祗承德意多所修葺 是不可 以无纪 间有废者 其流风余韵亦足以兴起后学 皆不可少也 汪志伊在 敬陈治化漳泉风俗疏 中亦称 查闽省漳 泉二府 宋时有 海 滨邹鲁 之称 由风俗以思教化 美可知也 圆可见 宋代福建可谓人文蔚起 文物浸盛 宋代福建人口繁多 人民辛勤劳作 努力开垦 宋史 地理志 称 民安土乐业 川原浸灌 田畴膏沃 虽硗确之地 耕耨殆尽 人多地狭也促使福建人积极寻求多种谋生的手段 具有文化知识和技术使得 各行各业的福建人在竞争中每每取胜 南宋人曾丰指出 几天下之言士 言道释 言技艺者 惟闽人为巧 闽人之凡为技艺者 多擅 权门通肆以游 凡为道释者 擅名山大地以居 凡为士者 多擅殊举异科以进 凡自科举而为官且仕者 多擅清选华贯以显 o 宋人方大琮谈到他的家乡福州永福县 日 吾邑家尽弦诵 人识律令 非独士为然 农 工 商各教子读书 虽牧儿馇 妇亦能口诵古人语言 或时到官府者应对皆可观 说明当时的福建普遍重文兴教 这一良好的教育传统为福建在科举上脱颖而 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 黄仲韶纂 八阚通志 卷4 4 学校 清经世文编 卷2 3 吏政九 宋 曾丰 缘督集 卷1 7 送缪帐干解任诣改秩序 宋 方大琮 铁庵方公文集 卷3 3 永福辛卵劝农 1 5 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 由于福建濒海 从汉晋时代发展起来的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 历唐 五代而 渐兴 至宋元臻于极盛 漳 泉 福 兴化 凡滨海之民所造舟船 乃自备财 力 兴贩牟利 泉州更是一个重要的港口 作为对外贸易的中心脱颖而出 宋 代福建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福建的文化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一时期福建的刻书业也得到了繁荣地发展 具体表现在刻书机构的兴盛 形成官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