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刘人鹏生前默默无司。近年来因其纪实性的手稿文献为国内外学 界反复引用,遂引起重视。他之所以能够行常人所不为,长期整理记 录那些文献,与他的“个体生命”即他的人生观及修养实践有着直接 的关系。刘大鹏是晚清举人。受传统教育及地方文化影响,形成了具 有内圣倾向的“内圣外王”人生观。世纪之交新学日兴之时,愈加突 出了这种内圣倾向,由内圣而外王的追求转向成就内圣人格的生活实 践。刘大鹏继承了传统儒家有关“大学”乃道德之学的看法,认为学 习的目的在于l 圣修养。他也主张学以致用,将所学施行于社会、化 及他人。但更强调“致用”实践对内圣修养方面的意义。在他看来, 人生修养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情,需要不断的学习,需要于有影响他 人之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检讨自己提升自己,“向圣域贤关步趋”。可 以看忆由于他超越了在“外工”问题上的“为仕”的狭隘理解,将 “外王”还原为“致用”的本质意义,所以,他的思想中实际上存在 一个以成就内圣人格为核心、丰旨的有关人格修养的模式体系。这个 模式建立在传统儒家以“内圣为本的思想基础之l ,但又突破了“内 圣而外王”的传统。这个模式将“致用”实践看成是“内圣”修养的 必然环节,使传统意义上的“# i - e ”统一至扩内圣”的修养功夫中来, 蚓而是一个合“外王”于“内圣”、即“致用”于修养的实践模式; 这个模式将“致用”理解为于日用常行中不断用功,从i j 不断检点和 提升f t 我的过程,因而是一个渐修的、动态的实践模式。刘大鹏本人 b j 是这个模式的履践者。他注意观察身边发生的底层社会生活的每一 细小的变化,忠实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 件黔怕是微不足道的事隋。他之所以如此执著于看似“不为世用”之 举,i e 是因为将内圣修养视为人生之“第一大事”,从而把一切的一 切当作“皆各十我”的存在,把生活本身当作严肃的事情。他正是在 这生活的闩用常行之| _ q a , 步亦趋,成就着他自己的内圣人格。然| f f j , 他o 二牛观察、记录的这些为常人往往所不屑的生活“琐碎”,毕竟反 映的是真实的且因其琐碎而愈显真实的生活。也正是冈此,它们才为 后人提供了极为独特的史制价值。存这个意义上讲,刘大鹏用他一生 来成就他个人的内圣人格,同时也成就了我们今天的研究。由于有他 一生的不为,所以才有了今天研究的可为、有为。这,是有特殊的启 迪意义的。 关键词:刘大鹏;成就;内圣人格;人生观; as t u d y0 1 1l i ud a p e n g so u t l o o ko nl i f e z h a os u m e i ( e t h i c s ) d i r e c t e db yz h a oj i m i n g a b s t r a c t l i ud a p e n gr e m a i n so b s c u r ea l lh i s l i f e o n l yw i t ht h er e c e n t l y r e p e a t e dq u o t a t i o no fh i sd o c u m e n t a r ym a n u s c r i p th a sh ed r a w nt h e p u b l i ca t t e n t i o n t h a th ec a np e r f o r mw h a tt h eo r d i n a r yp e o p l ea r e r e l u c t a n tt od o ,d e v o t e dt ot h ea r r a n g e m e n to fl i t e r a t u r ef o ral o n gt i m e ,i s d i r e c t l yc o n n e c t e dw i t hw h a ti sc a l l e d “i n d i v i d u a ll i f e ”,h i sp h i l o s o p h yo f r i f ea n dc u l t i v a t i o np r a c t i c e 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e d u c a t i o n a n dl o c a lc u l t u r e ,l i ud a p e n g ,aj u r e ni n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h a s s h a p e dap h i l o s o p h yo fl i f en a m e d “s e l f - d i s c i p l i n ea n dp r a c t i s e w i t ha t e n d a n c yt oi n t e r n a is a i n t t h er i s eo fn e wl e a r n i n ga tt h et u r no ft h e c e n t u r y , i n t e n s i f i e ss u c hat e n d a n c y , t u r n i n gt h ep u r s u i to fi ti n t oe v e r y d a y p r a c t i c e l i ud a p e n g ,w h oh a si n h e r i t e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f u c i a ni d e a t h a tt h eg r e a tl e a r n i n gc o n c e r n st h em o r a l ,h o l d st h a tt h ea i mo f l e a r n i n g i st os e tt h es a i n ta sam o d e la n dt oc u l t i v a t eh i m s e l f , a n dp r o p o s e st h a t o n es h o u l d s t u d yf o r t h ep u r p o s eo fa p p l i c a t i o na n dt ot h eb e n e f i to f o t h e r sa n ds o c i e t ya sw e l l w h a t s m o r e ,h ep u t se m p h a s i so n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a p p l i c a t i o no nc u l t i v a t i o n i nh i sv i e w , c u l t i v a t i o ni sn o t a ne a s yt h i n gb e c a u s ei t r e q u i r e sc o n t i n u o u sl e a r n i n g ,e x a m i n a t i o na n d p r o m o t i o nb e f o r eo n ec a na p p r o a c ht h es t a t eo fb e i n gas a i n t w ec a ns e e t h a th e g o e sb e y o n dt h e n a r r o w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b e i n go f f i c i a l , r e c o g n i z i n gt h ee s s e n c eo f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t h i ss e n s e ,t h e r ee x i s t si nh i s t h o u g h t sam o d e lo f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c u l t i v a t i o nw i t ht h ea c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o fs e l f - d i s c i p l i n ep e r s o n a l l ya st h ec e n t e r t h o u g hb u i l t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 3 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f u c i a ni d e ao fr e g a r d i n gs e l f = d i s c i p l i n e ,t h i s m o d e l ,f r e e f r o mt h ec o n s t r a i n t s ,t r e a t sp r a c t i c ea sa ni n d e s p e n s i b l es t e pt oc u l t i v a t i o n t h i sm o d e la l s ot r e a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 a sa p r o g r e s s o fc o n t i n u o u s e x a m i n a t i o na n dp r o m o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t h i sm o d e li sag r a d u a l ,d y n a m i c , a n dp r a c t i c a lm o d e l l i ud a p e n gh i m s e l fi s p e r f o r m e ro fs u c ham o d e l h ec l o s e l yo b s e r v e dt h ed e t a i l sa n da n yc h a n g e st h a t h a p p e n e dt ot h e l o w e rc l a s sa r o u n dh i m ,f a i t h f u r l yr e c o r d e dw h a th es a w ,h eh e a r da n dh e t h o u g h t ,w o r k i n g0 1 1a n yt r i v i a lm a t t e r si naw e l l g r o u n d e dw a y t h e r e a s o nw h yh ee n g a g e dh i m s e l fi nw h a ts e e m st ob em e a n i n g l e s st ot h e o r d i n a r yp e o p l el i e s i nt h a th et a k e sl i f e s e r i o u s l y a n dt r e a t ss u c ha c u l t i v a t i o no fp e r s o n a l i t ya st h eg r e a t e s tt h i n go fl i f ew h i l er e g a r d i n ga l l t h eo t h e r sa st h es u p p l e m e n t a r y i ti sh i sc a u t i o u sb e h a v i o u ri nd a i l yl i f e t h a ta c c o m p l i s h e sh i ss a i n tp e r s o n a l i t y h o w e v e r , t h e s es e e m i n g l yt r i f l e s o fl i f et h a th ed e v o t e sa l lh i sl i f et oo b s e r v i n ga n dr e c o r d i n gr e f l e c tt r u e l i f ew h i c hi sc l o s e rt ot r u t hb e c a u s eo ft r i v i t y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 , a r eo f u n i q u eh i s t o r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ot h es u c c e e s s o i s i nt h i ss e n s e ,l i u d a p e n g sl i f ea c c o m p l i s h e sn o t o n l yh i so w np e r s o n a l i t yb u to n rp r e s e n t r e s e a r c h t h a n k st oh i sl i f e l o n gn o n a c t i o n ,w ec a r ld or e l a t e dr e s e a r c h t h i si si n d e e do fs p e c i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k e y w o r d s :l i ud a p e n g ;a c c o m p 】i s h m e nc ;s e l f - d i s c i p l i n ep e r s o n a l l y ; o u t l o o ko nl i f e 4 序音 序言 刘大鹏( 】8 5 7 1 9 4 2 ) ,字友风,别号卧虎山人、潜园居士、梦醒子等,太原 市赤桥利人。幼年从师受业,立志读四书五经求取功名,1 8 7 8 年考中秀才。,1 8 9 4 年 中举:曾三次参加会试,均未中。时科举制度废。由于新学的兴起、科举制度的废 除,刘大鹏彻底结束了他的仕进梦。同时,由于失去了其存在的目标基础和思想氛 围,私塾这一传统的教育模式被搁黄,引起了众多以此为业的人失业。刘大鹏亦不 例外,他结束了近二十年的异乡私塾先生生涯。1 9 1 4 年返回家乡后,他全身心地投 入到了乡邦事业当中。 刘大鹏生前默默无闻。为乡邦事业他足遍龙山晋水之地,考察历史文化遗迹, 了解民间生活习俗,并将考察和了解的结果做了详实的记录。值得一提的是,他还 曜持记了长达半个世纪( 5 2 年) 的日记,即退想斋日记。退想斋日记内容大 多是一些往往不引人注意的生活琐碎。但这些“琐碎”毕竟是真实地发生在他身边 的生活,是刘大鹏从一个普通绅士的视野和角度看到的生活。因此,这些“琐碎” 恰恰生动而具体地折射出世纪之交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风民俗等各个方面 所发生的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也于其问充斥着一个传统儒生因社会变化而泻发的“一 吲之感慨”。所以,惟其如此,退想斋e n b 以及他的其他手稿文献也才为方方面 丽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独特的史料价值。并且,随着时问的推移,这种价值定然彰显 出来。我们看到,在“寂寞”了半个世纪之后,刘大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成为近 年来学界研究的一个“小焦点”。 最早注意到刘大鹏并进行了专门研究的学者是山西大学教授乔志强先生。乔先 生自2 0 世纪5 0 年代起就开始了对刘大鹏作品手稿的收集整理工作,2 0 世纪8 0 年代, 即以刘大鹏的手稿文献为基本史料,写作发表了山西地区的义和团运动、从“潜 园琐记”看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前夕学堂的兴起等文,并编辑出版了义和 团山西地区史料( 山西人民出版社) 资料集。在此期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 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辑出版的近代史资料专刊义和团史料上册 ( 1 9 8 2 ) 中,收录了刘大鹏退想斋日记手稿的有关资料。1 9 9 0 年,退想斋日记 由乔志强先生重新标注后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五年之后,即1 9 9 5 年,罗志 i = f f 先生在台湾清华学报2 5 卷4 期和当年三联出版的读书上分别发表了科 举制的废除与四民社会的解体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近代社会变迁及近代中 国的两个世界两文,随即在学术界引起了反响,退想斋f t 记以及刘大鹏的其它 成就内圣人格刘大鹏人生观季j 探 作品如晋祠志等也逐渐为海内外学术界所重视。 从目前的情况看,刘大鹏的手稿文献尤其是退想斋日记已成为一些学术领域 研究的重要史料依据。被大量的沧著所引用,如1 9 9 5 年罗志田先生在读书上发 表的近代中国的两个世界,2 0 0 2 年刘云杉先生在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三 期上发表的帝国权力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 2 0 0 3 年任吉东在中圈农史第四期上发表的近代太原地区粮价动向与粮食市场 以退想斋日记) 为中心等。刘大鹏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英国学者沈 艾娣( h e n r i e t t ah a r r i s o n ) 对其情有独钟,2 0 世纪9 0 年代中蜩以来,她先后数次 来太原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并在充实的材料基础上发表了论文中国农村的报纸与 民族主义和华北的村落认同:刘大鹏日记中的地方感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s t a n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 9 0 0 4 年1 1 月出版了她的著作从 梦中醒来:一个中国北方乡绅的一生( 1 8 5 7 1 9 4 2 ) ( t h em a na w a k e n e df r o md r e a m s : o n em a n sl i f ei nan o r l hc h i n av i l l a g e1 8 5 71 9 4 2 ) ,在此书中,沈艾娣博士 对刘大鹏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介绍。 虽然固内外己有许多相关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刘大鹏所著文献资 料的引用分析之上,对刘大鹏本人的研究则较为有限,主要有行龙的刘大鹏:旧 文人与新时代、干春松的一个乡绅的心情以( 退想斋同记) 为案例及沈艾 娣的专著从梦中醒来:一个中国:i e 方乡绅的一生( 1 8 5 7 1 9 4 2 ) 等。至于从伦理 学角度对刘大鹏本人及其文献资料进行的研究,则更是少之又少。除干春松文是从 伦理心理角度切入进行的研究外,尚未见到这方面的文章。正如前面所言,刘大鹏 所著的文献资料之所以有价值,原因在于他对真实生活包括琐碎生活的观察和忠实 i 己录;而之所以能够如此,原因则在于他不务功名的人生态度。一句话,是“他个 体,e 命的独特绽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他的人生观进行研究。而刘大鹏的手稿文 献尤其是他的退想斋日记,作为原始文献,由于内容极其丰富不仅有对其所 经历的种种事件的描述,而且有作者个人的认知评价,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 的看法和态度为我们研究刘大鹏的人格思想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本文正是以刘 大鹏著作文献为基础材料,对他的人生观进行初步的探讨。 第一章刘大鹏人生观的形成及转变 个体人生观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个人所受的教育,个人所处的社会及 海主编古村赤桥太原:山两人民出版社,2 0 0 51 0 8 2 筇一章刘大鹏人生脱的形成及转变 地域文化背景等等,对人的人生观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就刘大鹏来说,良好的 儒家传统教育,家乡特有的具有浓厚儒家传统色彩的地方文化环境,为他人生观的 形成起了最直接的影响作用。而所处时代的巨大社会变化,又促使他对自己的人生 观进行了调整和转向。当旧学废止新学日兴,学则求仕、内圣而外王的人生理想随 之破灭的时候,他选择了人生重心的内化转向。脚踏实地,融迹乡里;但求扪心无 愧,修得儒家内圣人格。 1 1 良好的传统教育决定了“内圣外王”人生观的基本取向 刘大鹏是一个典型的“旧文人”。按照文献记载,他接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他 所受到的良好的传统教育,决定了他儒家人生观的基本取向。 蒋梦麟曾说,一个人到了成年时,常常可以从背得的古书中找到立身处世的指 针。在此他指出了传统教育内容对个_ 体人生观形成的重要影响。传统教育,以私塾、 学章、- 1 :5 1 皖等为主要教学场所,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而儒家经典又是以“内圣 外王”之道为其核心内容和基本价值取向的,因此“明德”、“亲民”、“至善”等思 想便成为古代学校教育的主旨。 在刘大鹏求学初期,其师刘丽中老先生即授之以孝经、朱子、小学等 书,“勖以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诸大端”,“严饬其行止威仪”。继而授之以近思录、 性理精义、理学宗传,并先儒一切语录。刘大鹏从刘丽中老先生受业十六年。 各读经史子集,后又到桐封书院、崇修书院学习,对儒学思想中内圣外王的人生观 思想主张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而对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了解及认识体会, 无疑成为他人生观思想和认识的基础。 与儒家经典视至圣之道德学问为“大学”相一致,在中国历代思想家、教育家 看来,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比较,占有首要的地位,道德教育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孟子在总结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时指出:“没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 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日校,殷曰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 伦也。”2 就足说,教学生“明人伦”、讲道德,是古代学校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朱熹 对“皆所以明人伦也”专门注释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一l 受幼有序, 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库序学校,皆所以明此而己。”3 近代学者王国维也指出: “有知识而无道德,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会之安宁,未得为完全之人物也。 2 盂了滕文公上 3 朱:氍盂了集注 j 戍就内圣人格刘大鹏人生戏训株 夫人之生也,为动作也,非为知识也。古今中外之哲人无不以道德为重于知识者, 故古今中外之教育无不以道德为中心点。”4 因此,为了保证这种培养目的的更好实现, 传统教育注重对初学者学习方向的引导:“幼童开i j ,先端趋向”5 。在刘大鹏幼年时, 其业师即“勖以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诸大端”,并教之躬行实践,力戒浮华,“平日所 讲习者,无非修德励行,迁善,惟改过诺端”6 。对刘大鹏而言,受教育的过程就是 对儒家的伦理进行认识、体会的过程,是培养个人道德的过程。“夫学原以明伦理, 伦理者何?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7 在此过程 中,刘大鹏形成了道德修养为读书之本,人生之基的认识。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 性的认识成为他后来人生观变化及人生选择的内在认识依据。 刘大鹏老师的特殊教学方法对他人生观的影响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按照他自 己的况法,对他一生影响最早、最大也最直接的人物就是他的启蒙老师刘丽中。刘 丽中老先生的教学一直实践着传统教育的基本方法理念。不仅行以言教,即通过言 语、晚教的方式对人们进行道德规范、道德是非的教育,而且注重身教,善于身体 力行,用自己高尚的道德行为教育学生。f 如刘大鹏描述的那样,老先生一生“自 我砥砺,向圣域贤关而步趋”:在放弃举业厉,“潜心理学,不慕荣利,乐易无殄畦。 家贫夼衣蔬食,处之自若”9 ,“晚年益穷困,不以为忧”“:关心国汁民生,刘大鹏 曾如此评价其师:“吾师虽穷而在下,而实有忧世忧民之心”“。刘丽中老先生的这 些优良品德对刘大鹏的人生选择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成为他一生学习的楷模,“童 蒙之年,全藉师长曲为肩迪,以扩知识而植根基。平日习闻师说,不知不觉自入于 正,而远于邪。及长,知识大开,愈知师教正大,则敦品励行,迁善改过,不敢稍 涉怠荒也。” 由上可知,在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为目的的传统教育中,通过对儒家经史长期 刻苦c j j i j f 读,以及在业师的言传身教f ,刘大鹏形成了以“内圣外王”为基本价值 耿向的人生观。 1 2 独特的地方文化环境影响下形成了人生观的内圣实践倾向 4 i i 周维论教育之宗旨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下册) 北京:人民教育1 1 t 版社,1 9 6 1 1 0 0 9 5 刘人鹏晋= i i j 忠太原,山西人民h 版礼,1 9 8 6 4 4 9 6 刘人鹏晋裥忐太原:i h 西人民出版社1 9 8 6 ,4 1 l 7 刘人峭晋训忐太原:山西人民i p , 版社,1 9 8 6 4 6 2 “i - 海古村办桥太原:山西人民 h 版社2 0 0 5 4 5 ”l 海古村井桥太原:山西人民版社,2 0 0 5 4 5 “1 甜古柑赤桥太原:l b 西人民山版社,2 0 0 5 4 6 刘人鹏昔、乔忐强注,退想斋日记太原:山西人民小版社1 9 9 0 2 1 ”划人鹏晋 耐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8 6 4 5 7 4 帮一章刘大乌人生观的形成及转变 每个八的性情喜好,无不因为家乡的“风土人情”而打上鲜明的地域烙印。在 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影响之下,不同地域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群体性格。而这种差 异反映在“文化”上,便显现出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而在地方文化中, 历来最能激起人们自豪感的,多是那些留存青史,“生于斯、长于斯”的名人达士、 帝王将相或才子佳人。这些人以其无可鼍辩的影响力及渗透力,影响着历代后人的 思想人格的形成。 刘大鹏所生活的赤桥村紧邻三晋胜地之一的晋祠。晋祠不仅因其有古老庙宇和 园林建筑而成为游览胜地,而且它还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因而吸引了众多的帝王将 相、文人墨客前来游历观光,同时也留下了大量吟咏歌颂之作。不仅这些史、志、 诗歌词赋成为当地人的骄傲,而且这些名人达士自身内在的精神也随着这些文字留 传下来,融入了当地的地方文化之中。建于晋祠中的“七贤祠”就是一例。七贤祠 中供奉着豫让、李白、自居易、范仲淹、欧阳修、于谦、王琼七位名人。这些人因 其“文章事业节概品诣,谓能卓越当代,光昭史册而或生于斯,治于斯,流憩于 斯”。,。而被供奉于此地。他们的丰富学识和高尚人格,不仅被当地人所推崇、敬仰, 而且当地人在对他们的纪念、评价过程中,逐渐将这种对丰富学识、高尚人格的追 求融入了历代人的生活、思想、生命之中。形成了当地崇儒重道、忠信礼义、关心 时政、忧国忧民的地方文化。 刘大鹏的家乡赤桥村,距晋祠仅半里之遥,山相依,水同脉,这种地理位置上 的相接、毗邻,以及对晋祠的生存依赖,使赤桥人对晋祠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晋祠一睛结。晋祠情结是赤桥人的一种传统文化情结。刘大鹏对晋祠的贡献可以况是 列赤桥人晋祠情结的最佳反映。他的后半生儿乎是为了晋祠而度过的。他从1 9 0 2 年 起,历时五年艰辛完成的晋祠志_ _ 书,对晋祠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作了详尽 的描述,至今仍然是研究晋祠文化的权威文献。他曾三次参与或主持了晋祠的修缮 工作。为修缮、保护晋祠,他曾不厌其烦地提出动议,进行游说,并成功地主持了 1 9 l5 年的大规模修缮工程。在对晋祠的记载、修缮过程中,负载在晋祠这一客体身 上的文化精神电融入了刘大鹏的思想之中,影响着他的人生观。 但划刘大鹏来i 兑,地方文化中对其人生观产生直接影响的则是豫让的事迹。豫 让生活于春秋未年,因其对传统忠义道德理念践履的事迹“豫让刺赵”而被历 史所记载。豫让通常被看作是传统忠义道德的化身,“豫i ,上n 赵”的故事也成为传统 3 刘大鹏晋利志太原:山西人民版社,1 9 8 6 4 4 成就内圣人= | 并刘大鹏人生观静】探 忠义道德观及其践履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豫让的名字一再被提起,“豫让刺赵” 的故事不断被重复。人们在对豫让的纪念、评价过程中,不断进行道德观的咀嚼、 反思、回味。作为这一“义刺”发生地的赤桥村,几乎就是一个“豫让文化村”。村 中有豫让桥、豫让庙、豫让槐以及和豫让事迹相关的其他许多古迹。所有这些遗迹 都是人们用自己的生活态度、方式剥豫让进行的文化定位,是人们用自身情感对豫 让进行的道德评价。在对豫让进行认定和评价的过程中,人们突出强调的还是他忠 贞不渝,知思图报,舍生取义等以忠义为核心的个人人格。历代文人墨客也有感于 当年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名言、义举,曾留下了诸如“二心臣 子莫径由”等警世诗句。作为豫让义举发生地的文人,刘大鹏对豫让道德观及其践 履列民族文化影响的广泛性、深入性和多面性有更深的体会。这种体会不仅来自于 当地人对“义刺”这一古老故事的口耳相传,而且来自于史书的记载和文人墨客所 作诗赋的颂扬。刘大鹏在对豫让事迹的记录以及对其载体的描述过程中,不断对这 一事件所承载的道德进行咀嚼,对这一事件所体现的个人人格的的永恒性特征进行 反思。在这一咀u 爵、反思的过程中,豫让追求忠义的行为和忠义人格成就了豫让这 一历史个体的事实,对刘大鹏内圣倾向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j l 自。 独特的地方文化环境形成了刘大鹏人生观中强调个人人格的特征,在以豫让为 代表的众多名人达士高尚道德人格的影响下,刘大鹏更加注重自我人格的完善。因 此,当他困时代变迁而不能不进行自我人生的重大抉择时,他像豫让那样,选择了 个体内圣人格的人生观转向。 1 3 面对时代变化选择了成就内圣人格之人生观的内化转向 在良好传统教育的基础之上,受特殊地方文化环境的影响,刘大鹏确立了注重完 善内圣人格的“内圣外王”的传统人生观基本取向。然而,时代的变化却使他不能 不做出人生的重大抉择,他的人生观因此而面临省严重的挑战。 刘大鹏生活于多变的世纪之交。二十世纪初,由于列强的入侵和国内革命运动风 起云涌,使清王朝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维护其统治,清政府采取了一系 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影响较大的改革之一,即废科举,兴学堂。 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堂的兴起,对刘大鹏的打击是非常巨大的。这种打击的 一个直接表现是,科举制的废除彻底粉碎了他科举仕进的人生梦想,使他“上致君 而下泽民”人生目标的实现化为泡影。为实现这个梦想,他曾不知疲倦的研读经史 笫二章刘大鹏的击# 奉人生态度 子集,博览群二希望通过“学而优则仕”的方式取得功名,实现其“万里封候之 志”,“康济斯民之愿”。中年中举之后,他积极准备会试,指望金榜题名,真正踏上 为仕之途。此时的刘大鹏踌躇满志,对人生充满了期望。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科 举制被废除了。当他听到下诏停科的消息后,“心如死灰,看得眼前一切,均属空虚, 无一可以垂之永久,惟所积之德庶可与天地相始终”。这种打击的另一个直接表现 是,他因此而中断了多年的塾师生涯,失去了基本的生活来源。刘大鹏家境贫寒:“余 家贫穷,只有薄田十数亩,不足养十口之家,全仗父亲大人在外经营,母亲大人在 内整理”。刘大鹏年长后迫于生计不得不与“舌耕”者为伍,像大多数未能做官的 读书人一样走上教书之路。而科举制度的废除,使私塾作为一种基本的知识传播方 式,失去了其存在的目标基础:重西学之风,则使私塾丧失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 因此,私塾被各级新式学堂所代替,大量以私塾为业的人失业。刘大鹏由此发出了 “吾辈生路己绝”的感叹。“人之一生,皆有恒业以养身家,予藉舌耕为恒业垂二十 年,乃因新学之兴,予之恒业即莫能依靠,将有穷困不可支撑之势,遂另图生计, 度此乱世”。 面对这双重的打击,刘大鹏一时陷入了困惑。适应时势变化,渊整自己所学, 尚有可能在新时代以求新的姿态应对面临的困境,并以全新的方式继续努力去实现 他为仕的旧梦,但代价是不得不放弃故我,改变自己既往的文化及人生态度;而要选 择守住故我,则意味着贫困、平庸的后半生。他选择了后者。从此脚踏实地,融迹 乡罩,一心扑在了家乡文化及文物保护事业上。这成了他后半生的全部生活方式。 刘火鹏的这次转变表明,一方面,他的人生观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他依然坚 ! = j :着以自我修养为核心的传统的人生观;然而,与此同时,他毕竟放弃了以往求仕 的人生目标。因此可以说,他终究在自己的人生观上做出了某种调整或转向。即, l h g b 求转1 7 了内养,由学则求仕、内圣而外王转向到成就内圣人格的生活实践中来。 第二章刘大鹏的基本人生态度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价值和道路的根本态度和基本观点。它指导着人 们的生活方向,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决定着人们一生的价值目标和 生活道路。在以成就内圣人格为核心内容和突出特征的人生观中,包含着刘大鹏传 统而朴实的人生观念和态度。基于对个人修养在人生中的根本地位,及个人修养与 ”刘人| | f ;薯、乔忠强注退想斋日记太原:山西人民版社1 9 9 0 1 4 6 ”刘人鹏省、乔忠强注退想斋f ;_ | 砒太原:山西人民m 版社1 9 9 0 4 4 “刘火鹏省、乔志强注退想斋同记太原:山西人民“版社1 9 9 0 1 9 1 成就内圣人格刘火峭人生观= ;i j 探 经世致用二者关系的认识,刘大鹏在面对时代变化引起的信仰缺失、道德沦丧等社 会现象时,提出了德不易积,须躬行实践的修养实践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通 过日用常行间的实践活动成就内圣人格的基本人生态度。 2 1 “学”以为己,以修养为本 儒家学醴是以伦理学说为中心而建构的,强调遵循社会的伦理秩序,注重人的 道德修养。因此,历代学者在学习儒家经史的过程中,首重自身的修养。“学”字在 论语中有6 5 处,它的较为特定的含义,主要指学做人、学做人的礼仪法度,既 学“礼”。这是因为儒家认为:“礼”是人之所以立者,“子日: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不学礼,无以立“8 。所以在儒家看来,学“礼”,学修身乃学者之先 务,办其本务。在这一思想影响下,刘大鹏形成了一切以修养为本的人生观。 对于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刘大鹏曾这样表述:“天地之间只有一个伦理,伦理者, 维持天下力。世之大纲也,所以圣贤教人,酋重明伦”。“伦理者何? 君臣之义,父 了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而已”4 。因此他认为以认识、理解儒家伦 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学”应为“天下第一要务”。 而学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 又该通过何种方式实现这一目标昵? 刘大鹏对这一 问题作了明确地回答:“读书何为求? 至于圣域贤关而已。圣域贤关何以至? 明德, 新民,止于至善而已”“。刘大鹏在此所说“圣域贤关”是指历代儒家学者所设计的 终极人生目标,即“内圣外王”之道。而在儒家所设计的这一以“内圣外王”为核 心内容的理想人格中,作为人生理想两极的“内圣”与“外工”,是以“内圣”为基 础的,所以特别强调个体自身的修养,苟子解蔽中况:“圣也者,尽伦者也。” 孟子尽心上中提到“有大人者,正己而物f 者也”。大学中对君子的界定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致于大而尽精微,温故而知新,敦厚以 崇礼”,同样也强调了“内圣”的基础性地位。 刘大鹏认为读书对人的最大益处不在于得到功名利禄,而在于提高自身的修养, 懂得做人之理、为人之道:“多读一岁书,其受用无穷,明白礼义,家庭伦常不至乖 忤,处人处| :h :,略知是非可否,或免妄焉,期保身家。且理路明熟,笔下可观,言 动自然驯雅,礼节自然通达,然后知读书可贵。彼登科甲而不孝弟忠恕者,岂可谓 论语尜们 论浯平氏 刘人鹏酱、乔志强往退想斋 二i 记太原:山西人民版社1 9 9 0 2 刘人鹏著、乔志强注退想斋i i :j 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1 4 7 刘人鹏晋桐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t1 9 8 63 9 6 8 第二章刘太鹏的老本人生态度 z 读二一? 2 刘大鹏认为学做人、提高自身的修养,就必须学习儒家伦理,因只有儒家经典才+ 是伦理思想的载体,因此,读书就是要学习儒家经典,而“一切经史子集并不翻阅, 诚有负于读书名也”。当刘大鹏看到士子们为了适应科考内容、标准的变化,致力 于时文、制艺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儒家经典的研读时,他认为这是士风的败坏。“当 今之士,士风甚坏,平日用功所读者,故是时文,所阅者无非制艺,而于经史子集 不问者甚多,所以二 林之内多浮文而少实行,则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诸端,亦皆不讲。” 2 “士风之坏未有甚于此时者也。诚心读书以求根底者固不多见,即专攻时文以习举 业者办寥寥无几”。这种认识正是源于刘大鹏对经史与制艺关系的认识:“制 艺本于经史”。因此他认为:“而今之习制艺者只是管攻时文,并不以经史为根底, 此士j x l 之所以| = l 下也”。“专攻制艺,不事经史,是舍本而求未也”。 在列强用举船利炮粉碎了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后,西方各国的传教士纷 纷涌入中国传播西方的宗教、文化、科技知识。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知识信仰 文化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刘大鹏所言:“洋夷无他知识,惟利是趋,中华为 礼仪之邦,尊尚孝怫忠信”。这一思想正与马克思在鸦片贸易一文中的表述相 符合:“旧世界底代表( 指中国) 以道德思想来鼓励自己,而最新社会底代表( 指英 国) 却争取那种以最贱的价格购置和以最贵的价值出卖的原则”。可见在当时的中 国社会仍以做人之学、为己之学为立身、治国之本。 基于以上的认识,刘大鹏在面对社会的变迁,科举制的改革和废止,学堂对私 塾、西学对儒家思想的冲击时,刘大鹏坚持以儒家经典为其学习、教授的主要内容, 以儒家伦理为其做人处世的准则,并明确表示:“自幼所学者孔孟之道,迄今谨守之 不敢一疏。当此之时,国家变法,设立学堂,停止科考,士皆舍孔孟之学而学洋夷 之学,区区之心,殊觉不安,而况随俗浮沉,靡然从风乎? 人弃而我不弃,此其志 也”。”。 在儒家强调修身在实现其“内圣外王”之道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的思想影响下, 皿刘人鹏晋荆忐太原:山西人民版社,1 9 8 6 4 5 4 ”刘人i 鹏著、乔忐强注退想斋u 记太原:山西人民h 版社,1 9 9 0 5 5 “刘人鹏著、乔志强洼退恕斋口记太原:山西人民版礼,1 9 9 0 2 0 “刘人鹏著、乔忠强滓退想斋日记太原:山西人民h 版社,1 9 9 0 2 l ”刘人鹏簧,乔忠强注退想斋日记太原:山两人民版社,1 9 9 0 6 4 ”刘人坞著、乔忐强注退想斋f 记太原:山两人民版社,1 9 9 07 6 ”刘人鹏薯、乔志强沣退想斋日记太原:山西人民版社1 9 9 0 1 3 0 ”李柯主编中国儒家伦理崽想发胜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礼,1 9 9 2 4 0 6 川刘人鹏著、乔忠强注退: l 斋日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1 5 3 成就内圣人格刘火鹏人生观初探 刘大鹏形成了一切以修身为本的人生观。因此,他强调应以阐述个人修养和个人与 社会关系的准则、规范为其内容的儒家经史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学做人、学修身为 其学习目标。并在一生中,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他都坚守着“学”以做人、以修身 这一根本的学习态度。 22 学以致用,为己亦为民 儒家所塑造的理想人格,虽然是以修身为本,但并不限于“修己”,还要求推己 及人,成己成物,成行成业,由“内圣”转向“外王”。 “吾儒学问主于经世。圣贤教人,以穷理为先。理不穷,非但不可经世,而且 不可修己。故学必先穷理,而穷理要在读书。诵读之书:十三经、二:卜四史而 外,惟小学、近思录、先儒语录、性理等书而已。平日所讲习者,无非修德励 行,迁善,惟改过诸端。至持躬涉世,以孝悌忠信为本,以礼义廉耻为先,不戚戚 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恋恋于功名,夙兴夜寐,惟求无忝所生。”。1 在此刘大鹏 表述了i h 己对“读书”与“经世”关系的看法。认为“学”以穷理、修己、经世。 其中穷理、修己为本,经世为术、为用。 学以为己亦为公。学习儒家经典,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仅可以“保身家”, 而且与社会的治乱关系密切。“伦理明则天下治,否则天下乱”。2 ;“学术为天下第一 要务。学术不明,则人心不正;人心不正,则风俗必坏:风俗既坏,天下有不乱者 乎? ”。 为通过“学而优则仕”的方式实现自己“身登仕版,上致君而下泽民”的理想, 刘大鹏“离经辨志,敬业乐群,亲师会友,潜心问学。近承濂、洛、关、闽,远接 孔、颜、曾、盂。自格物致知,闲邪存诚,以为践履之实。用功于不睹不闻之际, 加省于同用常行之问。务期行著而习察,德新而理明,以各国家之任使。”3 1 他潜心 于研习儒家经史,达到“未曾终日在馆阅史审经,扩充知识,殊呼负负”“的程度。 同i m 注重在日常实践中,使自身的学泌、修养得到检验和提高。不仅如此,刘大 鹏还从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及其对国事的关怀出发,对当时的国策进行评定并提 出自己的看法:“国家当积弱之秋。外侮交加,而欲奋然振兴以洗从前之耻,其策在 省刑法,薄税敛,施仁政于民,俾民修其孝悌忠信而已矣,不此之求,惟事富强, ”刘火鹏晋利忐太原,山西人民 j = 版社,1 9 8 6 i1 弛刘人鹏髫、乔忐强注坦想斋i l l 记太原:i 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2 刘火鹏省、乔志强往退想斋l - i 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7 4 n 刘大鹏晋祠j 岳太原,山西人民m 版社,1 9 8 6 3 8 9 3 5 刘人鹏省、乔忐强注堰想斋日记太原:山西人民i :i 版社,1 9 9 0 4 6 1 0 第二章刘大鹏的基本人生态度 失策孰甚矣“。但由于社会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刘大鹏科举仕进,为国效力的梦想 完全破灭。即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过济世安民的理想。正如他对自身的总结:“予 之幼时,即有万里封侯之志,既冠,而读兵书,及至中年被困场屋,屡战屡踬,乃 叹自己志大爿疏,不堪以肩大任,年垂四十,身虽登科,终无机会风云,不得已而 舌耕度日。光绪季年国家变法维新,吾道将就渐灭,迄宣统三年,革命党起,纷扰 中华,圉遂沦亡,予即无舌耕之地,困厄于乡已数年矣,年垂六十,遭逢世乱,无 由恢复中原,不才孰甚焉,俨具七尺之躯,毫无补于时艰,不亦虚生矣,予惭仄曷 极”3 7 。 当科举之路断绝后,像众多读书但未能走上仕途的士人一样,刘大鹏退居乡里, 承担起传统社会赋予士的维护社会秩序和传播文化的职责。刘大鹏认为:“士为四民 之酋,平居乡里,所言所行,使诸编氓皆有所矜式,乃不能一士人而反为乡人所 化,不足以为士矣。”“在此,他认为“化及乡人”的途径有两条。其一,是将儒家 经史传授给乡人,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刘大鹏一生致力于儒家 经史的传授,他以私塾为业近二十年。民国后,在学堂任小学教员时,仍以儒家经 史为主要讲习内容。其二,是通过自己的言行,为乡人提供学习的榜样,对其产生 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刘大鹏认为“化及乡人”这一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是士在 研读儒家经史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性阀门面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氢能飞行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深海装备防腐涂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智慧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基于企业数字化转型设计思路
- 亲子亲子沙龙活动策划
- 群租合同模板
- 食品饮料产业发展趋势及品牌营销策略
- 未签合同之前的安全协议4篇
- 消费升级与产品创新-洞察及研究
- 2025年钢材销售合同2篇
- 第二单元混合运算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客观题及参考答案
- 出境人员行前安全培训课件
- 短视频个人劳务合同范本
- 纯电动汽车维护与保养 课件 模块一新能源汽车维护与保养基础认知
- 翻译后的基因表达调控
- 2025年度中国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社会招聘120人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甘肃兰州兴蓉环境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招聘内控管理岗等岗位5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配2025年秋新版教材)
- 《心系国防 强国有我》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第一课国防教育主题班会
-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31《线段、直线、射线和角》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