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专业论文)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干问题研究.pdf_第1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干问题研究.pdf_第2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干问题研究.pdf_第3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干问题研究.pdf_第4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干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法 律律 硕硕 士士 专专 业业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干问题研究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干问题研究 the study of several problems of the crime of endangering public security with the dangerous method 作 者 姓 名: 李晓雯 指 导 教 师: 蔡 英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1 内容摘要 根据我国刑法一百一十四和一百一十五条的规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 指故意使用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 为。 但正是由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立法上的概括性和不明确性,使得司法者 在对本罪的运用上容易产生过于宽泛的解释,导致本罪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与他罪混淆 和不当扩大适用的现象,这不仅有类推之嫌,也有悖于罪刑法定原则。本文通过对以危 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建议,以 期丰富对本罪的相关研究。 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相关问题的引 出,通过两个典型案例之间不同判决的比较,提出本文需要研究的一些问题:以危险方 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性质如何?何为“公共安全”?何为“其他危险方法”?对于“公 共安全”和“其他危险方法”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界定?以此说明对该罪进行细致研究 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是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述。本部分首先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 共安全罪的立法沿革及立法价值进行阐述,论证该罪名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之后, 对该罪的性质进行分析,以期从本质上对该罪有所认识。最后对该罪的几个基本概念进 行界定,即如何理解“公共安全”与“其他危险方法”的含义,从而对该罪进行深入和 细致的了解。 第三部分是针对当前存在的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进行不当扩张适用现象 的研究,从近年来该罪不当扩张适用的表现入手,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种种原因,同时 针对这种现象的出现进行总体评析。 最后一部分是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进行合理限制的研究,首先分析该罪与 他罪的界限,再对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型”其他危险方法进行分析,进而 对该罪进行合理地限制适用提出一些立法和司法上的建议,以期为实践提供一些有益参 考。 2 关键词 :危险犯;公共安全;其他危险方法;合理限制 1 abstract according to chinese criminal law article 114 and article 115, the crime of endangering public safety, refers to the deliberate use of fire, water, blast, placing dangerous substances and other methods of significant risk, acts of endangering public security.but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crime of endangering public safety in the legislative generality and vagueness, the judiciary is easy to produce too broad interpretation of the use of this crime, the crime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to exist in his sin confusion and improper extend phenomenon, which not only has the analogy too, too violate the principle of legalit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crime of endangering public safety with dangerous, puts forward some viewpoint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enrich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this crim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leading to crime of endangering public safety in a dangerous metho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wo cases among different judgments, some problems needed to research: how the nature? what is public safety ? what is dangerous ? both should be how to define correctly? to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crime. the second part is an overview about the crime of endangering public safety. this part first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 to the crime of endangering public safety in the legislative history and value, demonstrate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charges of existence. after that,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the nature of the crime, in order from the nature of the crime to grasp. finally, several basic concepts in the crime of endangering public safety are defined, namely the understanding of public security and other dangerous means meaning, thus thoroughly understanding of this crime. the third part 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phenomenon, starting from the expansion of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expansion, also appeared on this situation assessment. the last part of the crime of endangering public safety limits, the first analysis of the crime and his crime, then some of the new dangerous method appeared in judicial practice in recent years were reviewed, the last of the crime of restrictions apply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judicial practice. 2 key words: potential damage offence; public security; other dangerous means; reasonable restraint 1 目 录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 1 abstractabstract . 1 引言引言 . 1 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提出 . 2 二、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述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述 . 3 (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立法沿革及价值 . 3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性质 . 4 (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基本概念的理解与界定 . 6 三、当前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不当扩张适用三、当前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不当扩张适用 . 10 (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不当扩张适用的现状与评析 . 10 (二)不当扩张适用的原因 . 14 四、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合理限制四、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合理限制 . 17 (一)准确界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他罪的界限 . 17 (二)准确认定新型“其他危险方法” . 21 (三)以司法解释确定“其他危险方法” . 24 (四)司法实践中的建议 . 2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28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干问题研究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毒奶粉” 、 “瘦肉精”以及“醉驾” 、 “飙车”等行为所引发的严重危 害公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事件频发,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逐渐进入人们的视 野并为公众所熟知。犯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不同类型的犯罪有不同的表现形 式。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犯罪,在其表现形式上也会有一定的差别。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 共安全罪中,其具体的犯罪形式也是多样的。从法条上看,故意使用与放火、决水、爆 炸、投放危险物质危险性相当的其他方法,并且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均可构成本罪。由 于法律相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刑法在不能将所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 为一一罗列出来的时候,就只能在已知的常见行为之外,对那些特殊的或是未知的危害 行为做概括性的规定,以保障社会的安宁和稳定。 由于本罪具有类似兜底的性质,同时对于罪状中的“公共安全”和“其他危险方法” 并未有明确的法律解释,因此在司法实务中缺乏相应的指导性标准,容易对所谓的“其 他危险方法”做出不当的扩大解释,使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行为以该罪进行定罪处罚, 存在过度依赖和滥用的倾向,损害了刑法的谦抑性和民众对于法律的可预测性;同时对 于一些新出现的行为,是否应以该罪进行定罪处罚,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以上这些现象 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因此,亟需对该罪的相关理论和实务问题进行 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以“孙伟铭案”和“胡斌案”引出所要研究 的问题,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相关概念进行理解和界定。采用实证分析的方 法对当前该罪的不当扩大适用现象进行阐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该罪进行合理 地限制适用, 以期对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避免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成为 “口 袋罪” ,从而使刑法更好地发挥其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作用。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一、问题的提出 2008 年 12 月 14 日, 孙伟铭在午饭期间大量饮酒后, 仍在成都市区内无证醉酒驾驶 汽车。下午 5 点左右,孙伟铭在一十字路口与一辆同向行驶的轿车追尾后驾车逃逸。在 逃逸过程中,孙伟铭越过道路中心黄色双实线逆向行驶并严重超速,先后撞上反向行驶 的 4 辆轿车。该次事故一共造成 4 人死亡、1 人重伤及公私财产 5 万余元的损失。成都 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认为被告人孙伟铭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且情节特 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依法判处其死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在一审过后,孙伟铭 提起上诉,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该案做出二审判决,虽未改变罪名,但认为其有真诚 悔过表现,终审判决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09 年 5 月 7 日晚 8 时许, 谭卓在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被胡斌所驾驶的改装三菱 跑车撞飞,后送 120 后不治身亡。2009 年 5 月 8 日,杭州交警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及事 故当时车速在 70 码(即每小时 70 公里) ,由此引发舆论不满,进而导致该事件成为了 2009 年的网络热点事件。2009 年 7 月 20 日,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对该起案件进行了 一审公开宣判,判决被告人胡斌构成交通肇事罪并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3 年。 以上两个案件在当年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其判决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学 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讨论,大家的争议焦点普遍集中在以上两个行为是否能够被认定为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使用放火、决水、 爆炸以及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犯本罪,尚未造成严 重后果的,处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 损失的,处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正如上述两个案件,在醉酒、危 险驾驶的情形下造成法定后果的,如果定以交通肇事罪,一般情况应该是在 3 年有期徒 刑以下判处刑罚;然而一旦被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起刑点就是 10 年有 期徒刑,两者刑罚相差甚远,对于被告人而言也会造成极为不同的影响。因此,如何认 定本罪就显得格外重要,何为“公共安全”?何为“其他危险方法”?怎样的行为才能 纳入本罪?本着对罪刑法定原则的遵循和对被告人基本权利的保障,就必须对以危险方 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这些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干问题研究 3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述 (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立法沿革及价值 1979 年刑法第一百零五条对该罪已有规定: “放火、决水、爆炸或者以其他危险方 法破坏工厂、矿场、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 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六条规定: “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 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1997 年刑法在“79 刑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修订与完善,但对 于该罪并无太大调整, 分别在第一百一十四和一百一十五条中进行了规定。 但无论是 “79 刑法”还是“97 刑法” ,对于使用“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应当定以何种 罪名并未进行明确的说明,而且理论界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直到在由最高人民法院 1997 年 12 月 9 日颁布的关于执行确定罪名的规定的司法解 释中,才将利用“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正式确定为以危险犯法危害 公共安全罪。 随后在 2001 年 12 月 29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 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 中,对 1997 年刑法第一百一十四及一百一十 五条做出了修正,删去了原一百一十四条中有关该罪具体犯罪对象的规定(即“工厂、 矿场、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重要管道、 公共建筑物” ) ,并且将投毒罪修改为投放危险物质罪,将“危险物质”明确定义为“毒 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 。通过修改,一方面使法律语言更为简练,根据 社会发展的趋势调整了犯罪对象的范围,另一方面在立法技术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善, 使法律更加符合实际,反映出了我国法律的与时俱进以及立法技术的不断提高。 正如前所述,犯罪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同的犯罪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即便 是同一种犯罪,也会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犯罪形式。虽然法律 不可能将所有犯罪行为一一列举出来,但一味生搬硬套地强调“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而不做任何的规定, 又会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不利于及时有效地打击犯罪。 此外,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社会风险的增长就可能导致社会危机的爆发。一旦这种可能 性就变成了现实,对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的影响。社会风险的增加就 要求刑法加强其保障性,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而言,在刑法不能够将所有的危 险方法一一列举出来时,就只能在明确列举一些常见的危险方法之外,对那些不常见或 未知的方法做一个概括性的规定,以保证法律规定的明确性和稳定性,更好地发挥刑法 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秩序的作用。在刑法分则章节的排序上, “危害 公共安全罪”仅次于“危害国家安全罪” ,列于刑法分则的第二章,而以危险方法危害 公共安全罪便在本章之中,足以表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 性,同时也反映出立法者对此行为的高度否定评价。可以说,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罪“应当是足以震动国民感情和法秩序安全感的重危险犯罪” 。1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性质 1.危险犯的概念 由于犯罪的复杂性, 刑法对具体犯罪所规定的构成要件也呈多样性的特点。 一般认 为,根据构成要件的不同,犯罪可以分为行为犯、结果犯和危险犯。所谓行为犯,是指 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而无需发生特定的危害结果即可成立既遂的 犯罪类型, 2理论上,行为犯又可以分为举动犯和程度犯。结果犯,是指不仅要实施犯罪 行为,而且要发生法定的危害结果,才构成犯罪既遂的犯罪。 3而本文中所要讨论的危险 犯,是指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只要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就 构成犯罪既遂的情形。 4危险犯不同于行为犯与结果犯,首先,危险犯与行为犯的差别在 于:在行为犯的情况下,行为人只要实施一定的危害行为即构成犯罪既遂;而在危险犯 的情况下,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后,还必须证明有具体危险状态的出现,才成立犯罪既 遂。其次,危险犯与结果犯的差异在于结果犯的既遂需要发生法定的危害结果,且此处 所指的“危害结果”必须是对犯罪客体造成的物质性的、有形的、直接的并且可以具体 1高艳东: “谨慎判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险相当性”,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6 年第 5 期,第 43 页。 2陈忠林主编: 刑法总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第 163-164 页。 3同上注,第 164 页。 4同上注,第 164 页。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干问题研究 5 测定计算的损害结果, 并不包括无形的危害结果。 5而危险犯只要对犯罪客体造成了某种 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即构成犯罪既遂,并不需要有实际的危害结果发生。 正如前所述,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工业化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使公共利益得到 满足,另一方面也使公共危险开始蔓延, “瘦肉精” 、 “毒奶粉” 、 “醉驾” 、 “飙车”等事 件的频发,都给社会和公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侵害与威胁。如果仅仅处罚实害 犯,就难以对法益进行充分、周延的保护,一旦危险成为现实侵害,则可能会造成不可 估量的后果。正由于现实生活中出现了高度危险的来源,立法者就必须在危险行为还未 对法益造成危害后果之前,对危险行为本身进行规制,以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成本。即立 法者“不再耐心地等待社会结果的出现,而是着重在行为的非价判断上,以制裁手段恫 吓、震慑带有社会风险的行为。 ” 6 结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来讲,本罪应为危险犯。主要因为本罪对公共安全 的侵害是不确定的,即对行为最终所造成的实际危害结果的范围和程度是无法预测和估 量的,而危险便是指具有侵害法益的可能性与盖然性的状态,因此在这种危险行为还未 对法益造成实质性损害之前,必须对其进行规制。 2.刑法一百一十四条中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具体危险犯 大陆法系国家通常将危险犯划分为抽象危险犯与具体危险犯,但是在理论上的划分 标准却是莫衷一是。 第一种观点认为:具体的危险犯是以发生危险作为构成要件要素的犯罪;抽象的危 险犯虽然与前者一样,也以发生危险作为处罚依据,但它不是以发生危险作为构成要件 要素的犯罪。第二种观点认为:具体危险犯与抽象危险犯都是以对法益侵害的危险作为 处罚依据的犯罪,但是前者的危险是需要在司法上具体认定的,而后者的危险是立法上 推定的。第三种观点认为:具体的危险犯与抽象的危险犯区别在于前者的危险是“作为 结果的危险” ,而后者的危险是“行为的危险” 。如日本学者松生健指出: “具体的危险 犯与抽象的危险犯中的危险的区别是,在具体危险犯中,要求有构成要件上的危险 这样的结果 ,而抽象的危险犯则没有这样的要求。 ”第四种观点认为:具体危险犯与 抽象危险犯都是以危险作为处罚根据的犯罪,但二者危险程度存在差异。比如说两种危 5同上注,第 165 页。 6林东茂 : 危险犯与经济刑法 ,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 年版,第 15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险的差异在于对事实的抽象化的程度的差异,即具体的危险犯要求在具体范围内考察有 无危险,抽象的危险犯要求在更广的范围内考察有无危险。 7 综合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对抽象危险犯与具体危险犯的划分争议主要在于如何理解 两者之中的“危险” 。笔者认为,具体危险犯与抽象危险犯的区别在于危险程度的不同; 但这个“程度”并非我们平时所讨论的某种水平或状况,而应当以司法认定为标准,即 在实践中对于具体危险犯中的“危险” ,法官应当以司法上的具体规定同时结合案件的 具体的实际情况作为标准,即“危险犯指法律明确将某种危险直接规定为犯罪构成要件 的情况” ;而在抽象危险犯中,则以行为本身的一般情况为根据或者以一般的社会生活 经验和常识来推定是否有“危险”的存在。 对于我国刑法一百一十四条中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何种危险犯,学界也 存在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刑法中,对于具体危险结果,一般采用“足以 危险”的表达方式,而对于抽象危险结果,一般是采用“危害公共安全”等词来表达, 进而根据法条的表述认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属于抽象危险犯。也有学者认为本 罪属于具体危险犯,需要现实危险的发生,即这种危险需要达到一定危害公共安全的程 度,而不是一种推断的危险。根据刑法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 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 成严重危害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可见并非实施所有的“危险方法” 均构成本罪,行为的危险性必须与“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 病病原体物质”这几种行为相当;此外,并非一旦实施了本条中的任何方法便可成立该 罪,必须是“危害公共安全”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危险行为一经实施就具备较大的实 害危险可能性。法官在判断一行为是否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时,必须考虑行 为是否符合法律所规定的危险程度以及特定的危险状态,并结合行为的具体实际情况才 能做出判断,而非是主观上结合经验和常识的一种推定。此外,学界通说也认为“足以 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状态” ,是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所必须具备的要件。 因此,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具体危险犯。 (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基本概念的理解与界定 7张明楷 : “危险犯初探” ,马俊驹主编清华法律评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21 页。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干问题研究 7 1.“公共安全”的界定 (1) “公共安全”的含义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列于刑法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下,此类犯罪都 侵犯了一个共同客体“公共安全” ,因此在讨论本罪时,就必须将其犯罪构成要件 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犯罪客体考虑在内。 那么,什么是“公共安全”呢?传统上对公共安全的界定,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指不特定的多数人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物以及公共生产、健康或财产的安全。 这一观点一直是我国过去刑法理论中所认为的危害公共安全犯罪行为中的公共安全。 二 是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财产的安全,无论是对于多数人还是少数人 的生命、健康或者财产安全,只要对象是“不特定的” ,即构成公共安全。三是公共安 全是指特定或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安全。在这个概念中,排除了 对特定或不特定“少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造成危险的行为。四是公共安全是指不 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这种观点是我国现在刑法学界的通 说。笔者也赞同这种观点:首先“公共”意为“公有的、公用的” ,说明了犯罪客体具 有数量上的多数性和对象上的广泛性,且“公共安全”应当是与“个人安全”相对的, 此概念将特定少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排除在外,符合公共安全的属性;此外, “公共”也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将“不特定”一词作为公共安全的修饰限制,也很符 合这一点;可以说,第四种观点是对上述三种观点的总结和补充,全面地阐述了公共安 全的含义。 (2) “不特定”与“多数人”的含义 上述观点,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基本上都出现了“不特定” 、 “多 数人”这两个术语,可见这两个术语在公共安全这一概念中的重要性。因此要正确理解 “公共安全”的含义,有必要对这两个术语进行研究。 首先, “不特定”是相对于“特定”而言的。所谓“特定” ,是指犯罪行为所侵害的 犯罪对象是确定的,而且对于危害后果事先应当能够预见和控制。例如张三预谋杀害李 四, 便在夜晚闯入李四家直接将其刺杀, 这就是犯罪对象与危害后果的特定。 而所谓 “不 特定” ,是指犯罪行为可能侵犯的对象及可能造成的现实危害后果无法确定,行为的危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险性和危害后果可能会随时扩大或增加,行为人对此无法具体预料也难以实际控制。比 如说仍旧是张三预谋杀害李四,但是张三使用的方法却是将一炸药包放置在李四居住的 居民楼内,不仅将李四炸死,同时也将整栋居民楼炸毁并把居民楼内的其他住户炸死炸 伤若干。这样的犯罪行为,虽然行为人主观上有特定的侵害对象,但实际上却使其主观 上的特定对象成为不可能,从而呈现出犯罪对象与危害后果的不特定性。 另外, “多数人”一词也是公共安全这一概念的核心。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刑法上 所规定的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实际上是将生命、身体、财产等个人的合法权益抽象为 社会利益作为保护对象的, 故应当重视其社会性, 即应当重视量的 “多数” 。 换言之, “多 数”是公共安全这一概念的核心, “少数”的场合应当排斥在外。 8然而“多数人”应该 怎样来衡量,确实有一定困难。比如我们有时会在新闻上看到所谓的“灭门惨案” ,在 这种案件中,犯罪分子一般都是将一户人家几口人甚至十几口人杀害,根据我们的传统 观念,一般三人以上就可以称为多数,但若将这种行为定性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罪, 显然难以为公众所接受, 且在理论上也站不住脚。 毕竟刑法既不是单纯的客观归罪, 也不是单纯的主观归罪,必须要做到主客观的统一,所以仅仅用数字的多少来衡量何为 “多数人”是不可取的。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多数人”一词完全无法把握,应当将其 与“不特定”一词结合在一起理解:如果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对象是“不特定”的,就随 时有向“多数人”发展的可能性,使社会一般成员感到危险,可能会使多数人遭受侵害; 此外,根据“多数人”一词的基本含义,只要行为使较多的人(包括特定或不特定较多 的人)感受到生命、健康或者财产受到了威胁,就应当认定该行为危害了公共安全。 2.“其他危险方法”的界定 我国刑法一百一十四与一百一十五条所采取的是列举加概括性规定的表述方式, 其 中“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是列举性表述。 而对于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所使用的“其他危险方法” ,则属于概括性规 定,对上述危险方法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在理解“其他危险方法”时,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1)如何理解“其他”危险方法 8张明楷: 刑法学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537-538 页。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干问题研究 9 从法条的规定中可看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使用的危险方法是“其他” 危险方法, “其他”就意味着“别的” ,因此本罪所使用的危险方法应当既不属于刑法一 百一十四及一百一十五条罪状中所列举的放火、 决水、 爆炸、 投放危险物质这几种行为, 也不属于整个刑法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也就是 说,该行为原则上是不能够在其他罪中进行合理解释的。因为只要刑法已经对相关危害 公共安全的行为设置了罪名,就应当按照相关法条定罪处罚,而不能仅仅为了加重行为 人的处罚而定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否则,就会产生对犯罪行为定性不准确的 错误, 这不仅有主观定罪之嫌, 同时也有违罪刑法定原则。 此外, 虽然本罪有类似的 “兜 底”性质,但切不可盲目地作为刑法一百一十四条和一百一十五条的兜底条款,更不能 将该罪作为整个刑法分则第二章的兜底条款来看待,这样同样会使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 丧失殆尽,这一点,在本文的第三部分也会有所论述。 (2)“其他危险方法”行为本身的危险相当性 从法律解释的角度来讲,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所使用的“其他危险方法” 应当是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这几种行为的危险性质同等或者相当的, 即方法本身应具有相当的危险性。 犯罪的首要特征也是其本质特征就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根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 性不同,刑法对其规制(容忍)程度和处罚力度也会有所不同。从罪状中所列举的犯罪 行为来看,放火、决水、爆炸和投放危险物质都是会对公共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的行为, 这些行为一旦发生,将在社会上造成极大恐慌,导致民众的安全感下降,对社会的持久 稳定和正常发展都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该类行为已经发生,并对公共安全产 生一定威胁的情况下,就必须对其进行遏制。从法律设置的刑罚量来看, “犯本罪,尚 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 ; “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 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可见刑法对于该罪的 处罚强度之大,显现出立法者对此类行为所持的高度否定评价。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 轻罪轻罚,重罪重罚,严苛的刑罚必然对应的是极具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因此并非 所有的危险方法都能够纳入”其他危险方法“之中,必须要有足够的、相当的社会危害 性,切不可将一般的、造成现实恶害的危险性不大的行为纳入本罪,以防止在实践中破 坏司法公正。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3)行为后果的危险性 在界定“其他危险方法”时还要考虑到行为后果的危险性。行为本身的危险性与其 后果的危险性是相辅相成的,行为的危险性程度直接影响到后果危险性的大小,可以说 行为本身的危险程度越高,则造成严重危险性后果的可能性就越大。正是由于该罪的行 为本身具有极大的社会危险性,且犯罪对象是公共安全,导致行为人难以预料和控制最 终的危害后果。所以行为一旦造成了法定的危害后果,损害范围和损害程度都有可能随 时扩大或增加。从刑法一百一十五条的规定来看: “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 遭受重大损失的”可见本罪所造成的法定后果一般都是比较严重的,该方法一旦实 施, 即将导致或可能导致与放火等行为大致相当的不特定多人的伤亡或者重大公私财产 损毁的后果。 9如果一个行为的实施仅可能造成对象的轻伤或者公私财产的一般损失, 显 然不能也不应当将此行为作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定罪处罚。因此在判断行为 是否属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时,将行为后果的危险性纳入其中也是非常有必要 的。 三、当前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不当扩张适用 (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不当扩张适用的现状与评析 1.本罪不当扩张适用的现状 伴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但在我们享受现代 科技文明所带来的便捷同时,也面临着由此带来的隐患: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手 段、表现形式和方法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的花样翻新。然而任何立法者都不是万能 的,其认识能力具有局限性,在社会生活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立法者无法预料到所有新 的犯罪现象,因此法律显然不能将所有的犯罪一网打尽。此外法律具有稳定性,不能朝 令夕改,在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难免会显现出一定的僵化性和保守性,在出现新的犯罪 形式时就会显得无所适从。实践中,法官在面对一些虽然危害了公共安全,但却又无法 9 左坚卫等主编: 危害公共安全罪司法适用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年版,第 85 页。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干问题研究 11 找到相关罪名进行“对号入座”的行为时,一般都会本能地考虑到自由裁量权,而具有 “兜底”性质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往往就成为了其首选。上述状况都导致了近 年来该罪出现了不当扩张适用的趋势。 首先从立法方面来看,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2001 年 6 月 11 日 起施行的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第十条中规定: “邪教组织人员以自焚、自爆或者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分别 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规定定 罪处罚。 ”作为司法解释,本身就是对法律、法规的具体应用问题所做的说明,对法律 条文中过于原则、抽象甚至含糊的术语进行解释,从而填补法律漏洞并对其进行完善, 为法官裁判案件提供具体、 明确的规则依据。 然而在这一司法解释中, 却再次出现了 “其 他危险方法”一词,就仍需对其内涵进行解释。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司法解释的解释” , 这样不仅会使人感到逻辑上的混乱,而且在审理这类案件的司法实践中也不能够为法官 提供明确具体的依据,会使其感到有无从下手的困惑,无疑更加扩大了法官的自由裁量 空间,容易造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滥用。 另外,同样是由“两高院”颁布,自 2003 年 5 月 15 日起实行的关于办理妨害、 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中指 出: “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 百一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按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 ”2003 年,一场 “非典”席卷我国,在这场全民抗击非典的运动中,暴露出了我们一些存在于法律制度 上的缺陷,即“法律资源的不足和法律的漏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律在非常时期规 范和保障社会有序运作、整合社会资源,追究渎职者和失职者责任的强势作用。 ” 10在此 之前,在刑法三百三十条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中,便有关于利用传染病犯罪的相关规定: “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但该规定主要是为了维护正常的 社会管理秩序,并不适用于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结合该司法解释的规定和上文对于其他危险方法的阐述,行为人故意传播的突发传 染病病原体,应当是足以对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造成危 险的传染病病原体,而传播这种病原体的行为本身就可以被合理地解释到一百一十四条 的犯罪行为之中;并且尽管该司法解释是在抗击非典的背景下出台的,表明了法律对于 10杨悦新: 启动立法程序刻不容缓 ,2003 年 5 月 12 日,/public。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公民生命健康安全及公共卫生环境的保护和重视,但同时也反映出了“在一个刑事处罚 相对较轻的刑法规范明显不能适用时转而决定使用一个处罚更重的的具有模糊性的刑 法规范,其具有极强的扩张性和高度的灵活性。 ”11确实存在有违罪刑法定原则之嫌。 另一方面在司法实践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罪名产生了新的犯罪手段, 这些新的犯罪手段有时并不能够很好地被已有罪名的构成要件进行合理解释,很容易在 法律上形成“真空” ;但是有些新的犯罪手段存在着极大的社会危害性,会对公众的身 体健康、 生命安全以及公私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不对其进行规制和处罚又不足以平民愤。 在面对这样两难的境地时,司法者往往会有“消化”案件的习惯思路和做法,正如有学 者指出: “我国刑法学在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影响下,是过于追求实质价值了” ,12对于这 些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即使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也要千方百计想出一个罪名为 其定罪处罚。13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具有补充性和概括性较强的以危险犯法危害公共 安全罪就受到了司法者的青睐,甚至把它视为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如此一来,投放 虚假的危险物质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以危险方法伤人、杀人是以危险方法危 害公共安全罪,生产、销售非食品原料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盗窃公共设施也 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司法者看来,只要在刑法中没有明确规定,而又有 必要进行规制的行为,都可以不加区分地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2.不当扩张适用现象的评析 “只有法律才能规定惩治犯罪的刑罚,只有代表根据社会契约而联合起来的整个社 会的立法者才拥有这一权力。任何司法官员都不能自命公正地对该社会的另一成员科处 刑罚。超越法律范围的刑法是不公正的,因为它是法律没有规定的另一种刑罚。 ”14“法 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 定罪处罚。 ”这就是我国刑法第三条对于罪刑法定原则的明文规定。罪刑法定原则是我 国刑法的首要基本原则,该原则主要包涵三个基本要求,即法定性、合理性和明确性。 首先从法定性来说,就是指罪之法定与刑之法定,要以事先的的成文法规定犯罪及 相应的法律后果,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和类推解释。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司法者 11曲新文: “ 非典时期的典型反应评两高的一个刑事司法解释”, 政法论坛 ,2003 年第 3 期,第 54 页。 12邓子滨: 中国实质刑法观批判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4 页。 13周舟: “罪名口袋化倾向的刑法司考” , 法治论衡 ,2011 年第 1 期,第 62 页。 14意 贝卡利亚: 论犯罪与刑罚 ,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年版,第 13 页。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干问题研究 13 为了防止纵容犯罪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将一些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却又存在一定社会危 害性的行为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这种做法不仅值得商榷, 也有类推之嫌。 再者从合理性的角度来讲,要求犯罪圈的划定必须具有合理性。司法者将那些社会危害 性一般,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仅仅是对社会管理秩序有一定侵害的行为作为以危 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处理,无形中扩大了犯罪圈的划定,显然是不合理的。最后从 明确性方面来考量,在立法上体现为对于犯罪的成立及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具体, 体现在司法上就是要求司法者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的明确规定对犯罪行为定性和判处刑 罚。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不当扩大适用的现象,破坏 了罪刑法定明确性的要求,久而久之,会导致公众对于本罪的认识和判断陷入混乱。因 为以一般民众的价值观念来看,本罪属于社会危害性十分严重的犯罪,一旦发生会对社 会群体的心理造成较大影响。如果司法者不加区分地扩大本罪的适用范围,势必造成每 当发生类似的行为时,就会引起社会的惊恐,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另外会使民众混淆本 罪的概念,有损法律的的可预测性。 另一方面,该罪的扩大适用也有违刑法的罪刑相适应原则。所谓罪刑相适应原则, 也称罪刑均衡原则。15是指对犯罪分子量刑时,应与其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大小 相适应,犯多大的罪,就应当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也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即所 谓“重罪重罚,轻罪轻罚” 。刑法分则具体各罪的排列和各类罪名体系的建立,也基本 上是按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大小、罪刑的轻重决定的。因此要做到这一原则,不仅要准 确定罪,还要适当量刑。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放火罪等同属一个法条,其危险 方法必定是与“放火、决水、爆炸”等并列的行为方式,应当具有可罚的相当性。而在 一些情况下, 司法者往往为了为案件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