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术学专业论文)明代“以篆为源”书法观念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本文是一个观念史的研究课题,它的研究目标是要揭示在中国古代流传已久的某种观 念在明代书学中的存在状况,并希望说明其意义,这种观念我们概括为“以篆为源”。宋 元时期书学中已开始形成“以篆为源”观念,但规模不大。明代继承了这些资源,并有所 发展。以篆为尚的审美观念日益为书家们普遍接受,探究书法要得“古意”的著述越来越 多,更加强烈地提倡学书要上溯篆书。“以篆为源”书法观念渗透到了包括书史观、实践 论、鉴赏论等各个方面,成为明代书学重要的内容。文章分四部分: 第一章,讨论“以篆为源”观念的内涵并考察“以篆为源”观念在明代之前的发展过 程。 第二章,分析“以篆为源”观念在明代存在并发展的背景,探讨了包括文字学的发展、 金石学的延续、复古思潮、篆书“铨选”制度、篆书实践和理论对这种观念直接或间接的 影响。 第三章,从书史观、实践论、鉴赏论的角度对明代“以篆为源”观念进行全面解析。 指出在明代书学中存在以下认识:书法发展观中有“以篆为高”的价值取向;书家论、作 品论中以“有无篆意”为认识的标准;实践理论中论述篆书书写方法对真、行、草书的体 势与用笔的作用;学习论中研究学习要追溯篆源:鉴赏论中标举通篆籀能体现“淳古”、“高 古”等审美观。 第四章,例证说明“以篆为源”观念与实践相融合,如丰坊、赵宦光、傅山等主动研 习篆书,并且把篆书应用于其它字体,促进了明代篆书发展和其它字体领域的一些的新交。 关键词,明代“以篆为源”书法观念 a b s t r a c t t l l i sm e s i s a r c h e so nt l l eh j s t o r yo f t h et l l 伽g :h t ,趾da i m s 砒r e v e a l m ge x i s t e n ts t a t eo f s o m e 恤u g h t 删c hs p r e a d 衄i n m ec h i n e s e 蛐c i e n ti n 也ec a l l i g r a p h y o f m e m 啦 d y n 嬲t y , m e m m 虹l ei h o p et oi l l u s 廿a t et h es i g l l i f i c 眦c e ,w eg e n e m l i z et h et b o u g h t 船 “e m p h a s i z e d 也ei m p o n a n to f m es e a ls c r i p ti ng m d ya n dp m c t - c eo f c a l l i 鲫p h y ”1 km o u g h t h 船f 0 姗e di l l 吐塘p e i i o do f t i ”s gd ”a 啊a n dy 啪功,m 啊,h o w e v e r t l 地s c a l ei s 锄a l l 盯, t h e s e 瑚o u r c e sn o to n l y 撇i r d r i t e db u ta l a 舱d e v e l o p e di l lm em i l 培d y n 船t y t h ea e s t h e d c o p i n i o no f “e n 破郴i z e dm ei m p o r t 姐to f t l l es e a ls 谢p ti i ls m l y 趾dp r t i c e0 f c a l l i 铲a p h y i s a c c e p t c dp o p u l 盯l yd a yb yd a y b yc a l l i 鲜l p h 粥,t 1 1 e 啪i 恤g sw i l i c hs t u d y 吐塘c a l l i 鲋l p h i cw o r k s s 洲dh a v c 也es e n s eo f 廿l e “o l d ”m o w i d e - 姗西n ga n dm o 糟s 打o n g e ra d v o c 舢e dt l l a tt l l e s t u d ys h o u dh eb a c kt o 吐璩s e a 王s c r i p t 1 k 血o u g h to f 锄l p 】h a s i z e dt l l ei m 】砌r t a mo f t h e a l s c r i p ti l ls t l l d ya n dp r a c t i c e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 ”p e 瑚e a t e dv a r i o l l s 矗e l d si n c l u d i n gt l l eo p i n i o no f t h e c a l l i 掣a p 雌ch j s t o r y 强d 廿l e 也e o r yo f m ep r t i c e 蛆d 哪c i a l i o 珥 i tb e c o m et h ei l l l p o r t 蚍t c o n l e n to f 恤m h l gd y n 嬲t y m e 也e s i si sd i 、r i d e di n 协血ef o l l o w h l gf o d m p 协r s c l l a p t e r1 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c o 妯。协t i o n 觚do b s e r v e 也ep r o c e s so f d c v e l o p m e n ta b o u t 血e 也0 u g h to f e m p h 够i z e d 也ei l p o 衄l to f m cs e a l r i p ti ns t u d y 锄dp m c t i c e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 c h 王i p t e r2m a i n l y 越i a l y z e dt l l eb a c k g r o u n do f m ee x i s t e n c e 蛐dd e v e l o p n 坞m 破o u t 也e t l l o u g h to f “e m p h 勰i z e dm ei m p o r t a n to f t l l es e a ls c r i p ti n 曲b d ya n dp r t i c co f c a l l i 刚y i n t 1 1 em i n gd y 柏s l y ,d i s c u s s e d 血ei n 】1 u 钮c e m et l l o 咄址d i r e c u y 缸di n d i r e c u yc 肌s e db ym e d e v e l 叩m e n to fp i l i l o l o g y 锄dm ec 删o no f 印i 掣a p h ya n dm e 衄do f t l l o u g h tw l l i c h r e s t o 蚰c i e mw a y s锄dt h ei n s t i 叫o no f s e l e c t i o n 船w e l l 船m ep r t i c ea n dt l l e o r yo f s c a l s c f i p t c l l a p t e r3o v e r a l l 一鹪p c c tc o m p 糟h s i v es 协d yo nt h o u g h to f e l l l p h 嬲i z e dt l l ei h l p o m m to f t l 嵋 s e a l r i p t i l l s t u d y 眦dp r a c t i c eo f c a l l i 鲫p h y ”舶m 血e 蚰g l eo f t h eo p i n i o no f t l l ec a l l i g m p h i ch i s 幻r ya n dt l l em e o r yo f t h ep r a c t i c ea n d 印p r e c i a 廿o n s o , p o i n t e do u t 伍e f o l l 椭n gr o 鲥黯d 砌c he ) 【i 咖d i nc a l l i 鲫p h yo f m em 吣d y n a 时:t 蛔e 黜v a l l l a b l e s e l c c t i o nw h i c h 、h i 】 1 kn l es e a ls c r i p ti s 能c e l l e 时 i n l l l e d e v e i 叩m 锄t a lo p i m o no f m e c a l l i 铲a p h y ;“h g ”o r t h c 跎地eo f s e a l r i p t t i | :m e di n t 0m ec o - r o 印i 髓ds t a 】删d l | r i r l g t h e t h c o r y o f c a l l i 掣a p h e r s a n d w o r k s :d i s c 璐s e d t h e w r i t i i l g m e m o d o f a ls c r i p t t 8 :k e 血眦t i o n o nf o m 髓dt o u c ho f t h e g u l a rs c r i p ta n d 棚勰i l l gh 锄da n dc u r s i v e 出l r i r l g 也em r y p 伯c t i ;s n l d i e dt l l el e a m i n gs h o l l l d 咖c c b a c kt om es e a ls c r i p td u r i n gm em e o r yo f 蚰l d y ; d l l r i i 培t h e 也e o r yo fd l l r i n g印p r c c i a 吐o n ,w o r s l l i p e dm a s t c rs e a ls c r i p tb e c a :l l s e 啪g i v e e x p r e s s i o nt om e s m e 娃co p i i l i o no f“趾c i 如t s i m p k ”趾d 哳曲一o l d a n ds o c h p t e r4i l l u s 仕a t e dm c 也o u g h t碱c hc o m b i d 诵t hp m c t i c e ,f o ri 璐t 眦e ,f e n gf 蚰g 髓d z h a oy i g 啪ga n df us h 蛐e c ta c t i v e l e 锄e da n ds t u d i e d 他s e a ls 喇挑n o t 睁p u t t l l es e a ls c r i p t 幽o m e rs t y l eo f h 锄d w r i t i n gb u ta l s op l 啪o t et h c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l l es e a l r i p t a n ds o m e n 洲c h 眦g e i l l 坞l do f 劬e r g 哆l e o f h a n d 讹g i n t l l e m i n g d y n a s t y 唯e yw o r d s 】t 量地m i n gd y i l a g 哆;锄p h 嬲i z e dt h ci l n p o r t a n to ft h e a l r i p ti i ls t u d y 蚰d p m 舐c eo f c a l l i 鲫h y ;恤也o u 鲥o fc a l l i g r a p h y 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刨性声明 y8 6 9 5 1 0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 锝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2 劣;b 名 日期:磷z 月瑁 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 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 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 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2 拐砌红 7 日期:喇r 年汨,z 日 明代。以篆为源”书法观念研究 绪论 明代“以篆为源”书法观念研究 篆书是汉字的古体,自两汉以后逐渐退出应用舞台,也逐渐淡出艺术实践领域。其 间虽有唐代曾经一度兴起微澜,但终究没有蔚为风气。它的复兴,众所周知,是从清代 开始的。 但是,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观念上,人们从来都没有遗忘过篆书,篆书家代有所出, 对篆书的研究也世不乏人。不仅如此,宋元以下逐渐孕育出一种对篆书( 有时也包括隶 书) 特别推崇重视的态度。宋贤如姜白石等在理论上、米南宫等在实践上对篆书或隶书 都有所关注,只是规模不大。到明代,这种关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明代书学学者面对 浩瀚书法史上众多的书法家、法书作品与书法现象,进行了多方面的审视,并逐渐深化 拓展,使“以篆为源”成为涉及到书法史论、书法品评、书写实践理论的重要书学观念。 很显然,这种观念在古代发展的高峰是清代,但明代处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贡 献。“以篆为源”观念是明代书法中值得重视的思想成果,对理解明代书法实践乃至清 代书法都可以提供参考。 本文从明代大量书论中翻检爬梳,试图对这一方面的理论成果及其现实的、历史的 意义,进行较为全而的整理、揭示和分析,希望对中国书法史学和书法史学史的建设有 所助益。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篆书作为各体发展的源头,对书法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的发展贯穿于整个 书法的发展史。虽然篆书白汉魏以后,由于楷、行、草书的发展,逐渐丧失了它的“正 首都两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代“以篆为源”书法观念研究 体”地位,退出了实际生活领域,但它在一些庄重场合仍作为首选的字体,其发展仍是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唐朝,篆书丌始复兴。宋、元时期,篆隶书所特有的古拙浑朴书 风日渐丧失,同时却出现了“以篆为源”的观念。 从目酊已调查的明代三十多种书论资料来看,“以篆为源”书法观念发展到明代 已在士大夫文人、书家们心目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书法史的发展概述 中,还是在技法理论、学习论的论述中都主张人们上溯篆书,在品评、鉴赏中都以有无 篆书笔法作为优劣标准。尤其到明代中期以后,讲求六书的正误蔚为风气,由于六书之 学多以篆书古字为依据,所以通字学者多善篆书,书家兼工篆者也逐渐增多;特殊的篆 书写意风格已经出现,篆刻艺术也逐渐进入文人的领域。对“篆笔”的融合,目的是增 益其古拙浑朴的内质,以纠j 下“帖学”的纤弱之习。这一努力,不仅影响到了明代后期 的楷行草书,而且直接促进了篆书体在明代中后期逐渐走向复兴。 考察这一现象,不仅有可能揭示出“以篆为源”的历史、审美、实践观念在明代书 学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而且可能借此透析明代书法实践的某些动向,为晚明书法创作 的繁荣提供新的阐释角度,丰富我们对于明代书法的认识。此外,如果我们的讨论足够 深入的话,也许还可以进一步寻求它与清代篆隶复兴的某种关系,深化我们对清代书法 发展的认识。这既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也是它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是对书论资料的把握运用。明代书评家们面临浩瀚的书法史上众多的书法家、法 书作品与各种书法现象,进行了全面的理性审视。需要从大量书论中找出与篆书有关的 材料。其中包含对笔记的整理。当代书法理论资料整理出版较多,著名者如中国书画 全书、历代书法论文选、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明清书法论文选,以及各种单 行本书史论:王镇远的中国书法理论史中明时期部分、王世征主编的中国书法理 2 酋都褥范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明代“以篆为源”书法观念研究 论纲要明代部分、刘诗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管窥明代部分、陈代星中国书法批 评史略明代书论的状况及王应电的内容,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叶培贵行书教 程行书书论辑要中涉及到溯源篆书的内容。 二是 _ l 三史资料和专著、书学史的查阅,工f 史如明实录、明史、明会典、地 方史志等。明史涉及的人物如陶宗仪、李东阳等均有记载。关于明代书法史的专著 有黄悖先生的中国书法史元明卷o 白谦慎傅【l 的世界,揭示了对古文字的兴趣 如何反映在晚明清初书家的实践中。赵宏篆书滓梁描述了明代篆书发展情况、分析 了有代表性的明代篆书书论。如丰坊童学书程、祝嘉书学史明代部分罗列有善 篆的书家。 三是对论文资料的参考。徐利明篆隶笔意与四百年书法流变考论1 9 9 9 博士论文 是从篆隶的角度分析它的流变、而且是谈及对明、清、近现代书法的影响,角度大,范 围广。而本选题只从一个角度、一个时代入手,要比较深入。张金梁明代书学铨选制 度研究讲到铨选制度的存在对明篆书的影响,附录中善篆书家表揭示在明代习篆书家 还是为数不少的。赵彦辉赵宦光 研究“尊古论”罩分析赵氏以篆为尊和 取法乎上的观点:篆书高于其他一切书体的地位,篆书是根本,是本原,其他体是流, 故诸体法篆。 但是,以卜各种研究成果中,还未见集中探讨本文主题的专论。本文的选题,得益 于上述各种相关成果的启发。 三、研究方法 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哲学原理,根据本题的特点,在具体的方法上大致包括 以下儿类: l 、分类法:为了对庞大的资料充分掌握利用,从搜集的资料提取出不同的专题进 明代“以篆为源”书法观念研究 行分析,如“以篆为源”的实践理论。 2 、比较法:例如对“以篆为源”历史的考察中,对相似观点进行比较,在对比中 反映出对“以篆为源”观点的步步深入和推进。 3 、归纳法:从大量的书论中考察出对“以篆为源”书法观念的研究在整个明代的 书学体系中的所占的状况。 4 、数据统计法:对于资料特别庞大的,我们应用数据统计法4 能更清楚地说明问 题。如从书史会要中统计明代善篆书的书家人数,对其占整个明代书家的多少就有 一个大致的了解,以充分证明篆书家得到了更多的特殊的重视。 5 、表格法:是用表格的方式,将相关问题的资料加以充分展现。运用表格形式将 价值较高的史料详细展现,这不但有利于对此问题的认识和阐述,也便于今后研究的继 续进行。如书学中涉猎到的各种善篆书家,涉及人数多,运用列表法来帮助有条理的进 行研究。 6 、附图法:如涉及到书家的风格及用笔等问题,用再细致的语言也很难描绘得准 确到位,这时就附图说明。如谈到明代赵宦光的草篆等,附图加以说明,形象面明了。 明代“以篆为源”书法观念研究 第一章、关于“以篆为源”观念 一、“以篆为源”的内涵 “以篆为源”是一种书法观念,它强调,篆书是书法的本源,书法史、书法实践、书 法鉴赏都必须追溯到这个根源。其中的篆书,包括古文、大篆、小篆以及其他篆体。 这种观念,虽然肇萌于唐宋,但尚属微澜。元明承其绪,而以明代为尤盛。不仅论者 辈出,新见迭作,而且范围日广,论述日深,成为明代书学极为重要的现象和理论成果。 流风所被,及于实践领域,并对有清篆隶复兴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对“以篆为源”书法观念的历史的考察 大约从宋代开始,“以篆为源”观念较为明确地被强调。徐利明曾经指出:“唐、宋以 后,由于真、行、草书在士大夫文人书家们个性风格创造的潮流中r 趋妍巧,离魏晋南北 朝书法的审美意味越来越远,作为其时书法之所以耐后人寻味、称道不已的重要内蕴一一 。古意,即篆书笔意荡然无存,离源越来越远。”。这很容易使人们“发思古之幽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真、行、草书直接从汉隶蜕变而威,与秦汉篆书亦颇为亲近,所以此时 的真、行、草书或多或少带有篆、隶书的某些形态、笔法成份,实属自然。即使在此时的 真、行、草书中篆隶笔意并不明显,但在气息上仍可隐晦地感受到篆、隶书的“古意”。 宋代人学书渐渐没有了秦汉魏晋的自然高古,一方面由于碑刻和墓志书写形式减少,一般 书家主要是用便于挥洒性情的卷轴和尺牍,使得篆书相对应用的机会减少;另一方面由于 得以流传卜_ 来的古迹也在减少,这些使得书家的篆书作品在减少。但宋朝不乏好古之士, 篆书仍在发展着,金石学的兴起,使人们更加天注篆书的研究和论述。 宋代收集和研究金石成为士大夫的一时风尚,金石学类书籍如考古图,“书中所附 徐利l 圳,“豢求笔意”。p q 万年书i :l = 流变光论( 博斗论文) ,箱1 1 页。 5 首都挪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代。以篆为源”书法观念研究 器形和文字皆是用手工临摹,然后再上石印刷的。在摹写的过程中,必定也要讲求书写的 技法,这无疑对篆书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作用”。1 薛尚功的历代锺鼎彝器款识法帖,没 有记录图像,只描摹铭文,对篆书字体的传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北宋时还曾刻二体石经 用篆书和楷书两种书体刻成,这些情况说明宋时对篆书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书论中 对篆书乃至隶书表现出了越来越浓烈的推崇观念,并在元代得到继续阐发。以下依时间顺 序,略作追溯。 宋代书法风气转折的关键人物之一蔡襄,对篆书的学习,已表现出特殊的重视: 尝观石鼓文,爱其古质,物象形势有遗思焉。及得原叔鼎器铭,又知古之篆文, 或多或省,或移之左右上下,唯其意之所欲,然亦有工拙。秦、汉以来,裁得一体,故古 丈所见止此,惜哉1 2 近世篆书好为奇特,都无古意。唐李监通于斯,气力浑厚,可谓篆书之雄者,学者亦 如此说,然后可与论篆矣。3 以这样的关注为基础,他迸一步提出:“予尝谓笨、枣、丐书与孕、行谭晕_ 肇。吴 道子善画,而张长史师其笔法,岂有异哉! “认为各种字体甚至书与画都是一法,“这一法” 联系上下文看应当主要指笔法。“篆隶书何以能与楷、行、草一法? 蔡襄没有指明,我们 不好妄加猜测,但是这个提法值得重视,它使已经基本退出书法创作舞台的篆隶书回到了 人们的视野,即便仅仅是理论上,也为后来提示了二一种思考和学习的路径”。5 清代篆隶北 碑重光以后,一批书家试图打通篆隶北碑与楷行草,走所谓碑帖融合的道路,与蔡襄的提 倡合拍。 宋代最重要的书法史学家之一的朱长文,深谙历史,对篆书的历史价值有更加深刻的 认识。其书法史学名著续书断列神品三人,与颜真卿、张旭并列的,并非唐代声名显 l 赵老篆书津粱,高等教育 ;版社,2 0 0 j 年糖,第1 1 3 页。 2 蔡襄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崔尔平点校,上海书l 口j 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5 0 负。 3 同上,第5 1 页。 4 刷j j ,第5 n 砸。引史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不具硅。 5 订| 培贵行* 教程中术代行书书论聋耳耍,。卑文 l i 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2 2 负。 6 明代“以篆为源”书法观念研究 赫的欧虞柳以及五代的杨凝式等,却是篆书家李阳冰。为什么如此? 他解释道 阳冰篆品入神。自秦李斯以苍颉、史籀之迹,变而新之,特制小篆,备三才之用,合 万物之变,包括古籀,孕育分隶,功已至矣。历两汉、魏晋至隋、唐,逾千载,学书者惟 粤芋毒零,窜摹姆乎,浮动相卓,母常予肖蒡夺慢,申毒篆学中摩。阳冰生于开元,始学 李斯峄山碑,后见仲尼吴季札墓志,精探小学,得其渊源,遍观前人遗迹,以谓未 有点画,但偏傍模刻而已。尝叹日:“天之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 朱长文认为自汉魏以来,千载之间学书者惟攻真草,不省其本根,致使篆学中废,而 李阳冰虽“去古远而难于独立也”,但其“精探小学,得其渊源,遍观前人遗迹”,以复兴 “篆籀之宗旨”为己任,最终得以“光大于秦斯矣”。又借舒元舆赞道:“斯去千年,冰生 唐时,冰复去矣,后来者谁? 后千年无人,篆止于斯。”在“妙品”和“能品”中,又 述及徐铉、徐锴、郭忠恕、句中f 、释梦英、王文秉、郑文宝、查道袭、李无惑、吴浩等 人,对研究篆书发展史颇有补益。虽然这段话主要是就篆论篆,但强调要追本根、得渊源 的倾向是鲜明的。“省其本根”这句话,并非要求学行草要以篆为源,但他褒扬李阳冰的 同时指责了“性真草是攻者”者,两者无形中被置入一个比较的语境中,表现出“以篆为 上”的倾向。 书学取径顿为宽阔的黄庭坚,当然也不会不注意到金石学家所关注的古代书法资源。 【jj 谷论书说道: 石鼓文笔法如圭璋特达,非后人所能赝作。熟观此书,可得正书、行草法。非老 夫臆说,盖王右军亦云尔。2 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耳。否母专母寸摹枣早法印孝,数 百年来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余 1 朱长文续书断,历代b 法论文选卜海书岫版社,1 9 7 9 年第l 版,蚺3 2 6 负。 2 黄庭坚山谷题跋,中国_ 5 画全f s 第1 册,卢辅圣土编,1 海书画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7 0 4 负。 璜庭坚山谷题跋,中国_ 5 画令 s 第1 舢,卢辅圣土编,j 海书l 画f | i 版 j :,】9 9 3 年版,第7 0 4 负。 明代“以篆为源”书法观念研究 观史孝山出师颁数月,颇得草法,车睁,争芋 法,零自小篆中誊。 他的见解与蔡襄的观点极有相通之处,但是他所引用的王羲之学李斯等人篆书的“故 事”已被书法史学证明为不真,因此比蔡襄的结论更可疑。但是他在“同法”之外强调“同 意”,并且指出学习方法主要是“观古人行笔意”,2 例证“张长史观古锺鼎铭、科斗篆,而 草圣不愧右军父子”。注重从意趣的层面上来强调其关系,比“法”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他以为草书得益于此,楷书也不例外: “今时学兰亭者,不师其笔意,便作行势,正如美西子捧心而不自寤其丑也。余 孝艰 汉时辱到篆、枣,颇得带 法,后生若以余说学兰亭,当得之。”4 黄庭坚是否真从古文字中有所收获,收获到了多少,在他的具体作品中表现在哪里, 这都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5 重要的是,如此坚定的态度,加上不断地以自己为例证的现身 说法,是可能产生广泛影响的。应该说,在强调向篆书取法的观念成长过程中,山谷发挥 过重要的作用。 米南宫好占,对篆书的兴趣比山谷更甚。他不喜颜真卿楷书,却极其欣赏其争座位 稿,认为是“颜书第一”,原因就在于“有篆籀气”。他曾说:“书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 矣。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各各自足。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之法亡矣。” 6 所标举的大篆“各各自足”、“展促之势”等趣味,与其行书所崇尚的自然、真趣,内在精 神完全相通。意趣可通,又有颜真卿为典范,米老以行草书能具篆籀”风神者为高的取 向,不难揣知。 黄伯思,宋史本传说他:“好占义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刷、秦、汉彝器款识,研 张h 清河书画舫莺字号三国钟繇,中国书画仝书第4 册,第1 3 3 甄。 绩庭坚山谷题跋中国书l 面垒书第1 册卢辅圣主编,上海书i 唧 j 版社,1 9 9 3 年版,第7 0 4 页。 3 同卜。 4 黄庭坚山谷论书,协代书i :i :论史选续编崔尔甲点校,j 海书j 口i 出版 l1 9 9 3 年版,第6 9 页。 5 陈檩负唁野录曾记录他占篆法一则说:“摹篆当随其喁斜、肥瘦与样牙处皆镌乃妙,若取令半正,肥瘦相似,俾令 概,则蚯蚓笔法吐! 。”陈氏认为这话“深识篆法妙处”,以这六字加渚并不以篆书闻名、甚币绝无篆书作品传世的山谷 身j 一,与蔡襄所说的“篆、隶、正书与草、行通是一法”、山谷自己的“熟舰此书( 石最文) a j 得正书行草法”的观点, 似乎恰好町相印证。可见,l 谷对篆法的强调是报有影响的。见陈梗负喧野录篆法总论历代节法沦文选,上 海书画 版朴1 9 7 9 年第1 版,第3 7 6 页。 。求芾海岳名言。垅代书利:论望选, 海书画出版社,1 9 7 9 年第l 版,第3 6 2 虹。 8 善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明代“以篆为源”书法观念研究 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喜篆法,东观余论,自论云: “仆弱龄喜篆法,初得岱宗秦汉刻及朝那石章学之,后得歧鼓、坛d 字及三代彝器 文识,又学之。”其论唐代名家云 篆法之坏,肇李监( 阳冰) ;草法之弊,肇张长史;八分之俗,肇韩择木。此诸人书非 不工也,而阉专冬剁毋,教俗士之升木,于书家为患最深。夫篆之深稳,草之颠放,八 分之纤丽,学便可至,而大势去矣。彼观锺彝丈,识汉世诸碑,王、索遗迹,宁不少乎? 李、张、韩三人皆为有唐以来各种字体的名家,黄伯思竟称之为“坏、弊、俗”,并指 出三人为何如此? 原因是“阙古人之渊源”。所谓“阙古人之渊”在这里并非一定指“以 篆为源”,而可能指各自字体的渊源,但由其批评语汇的激烈特别是对李、张的态度( 与 朱长文、黄山谷对比) ,可见好古倾向、溯古意识之浓厚。只就篆隶而言,我们可看到黄 伯恩作为金石学家,其所见确已有与詹人有不同之处。正是这种识见,为以后清代金石学 大兴后和篆书的鼎盛埋下了契机。 在另一个场合,他表达了与朱、米、蔡、黄一致的意见: 晋史称王逸少书暮年方妙。此帖升平二年书,距其终才三载,正暮年迹也,故结 字比乐毅* 、告誓诸帖尤古质,殊类锺元常,罕孑苍咎篆籀毒,非真赏未易遽识也。1 “浑浑然有篆籀意”,与黄山谷对王羲之艺术特点的揭示如出一辙,而“殊类锺元常” 则是他的新发现。如是,则在王僧虔那里分属于革新者与旧章程3 的王羲之与锺繇,具有了 同样的品格都包含着篆籀的意趣。 南宋书论家仍然继续着北宋的探讨。姜夔续书谱说 真行草书之法,其源串于虫篆、八分、飞白、章草等。圆劲古澹,则串于虫篆,点画 波发,则出于八分4 1 黄伯忠东观余论论书八篇示嚣显道,中国5 商全托第1 删,卢辅圣土编,卜海书i 圃版社,1 9 9 3 年版第8 6 2 页。 2 同i ,东观余论跋逸少升平帖后,8 8 6 页。 3 王僧虔论书协代书法论文选。 4 姜羲续传谱,肌代书法论文选,f 海书i 口版社,1 9 7 9 年第1 版辩3 8 3 页。 9 明代“以篆为源”书法观念研究 和北宋诸家不同的是,白石使用了一个具有明确渊源色彩的词汇“出于”。蔡襄 讲“通是一法”、米芾说“有篆籀意”、黄山谷以为“可得正书、行草法”,都不如“出于” 表现得这么绝对。不妨说,这是宋人“以篆为源”观念表达得最为直截了当的一段话。白 石重视具体的分析,因此不仅有概括,还要举证。但很显然,具体论列的“出于虫篆”“出 于八分”云云,却胶柱鼓瑟于表面形式了,实际上很容易引起误解,反而不如抽象宏观的 “同法同意”等说法,更有回旋余地。 姜夔又说: 作字者亦须略考篆文,颦母粤阜书厚毒号。如“左”、“右”之不同,“刺”、“判”之 相弄,“王”之与“飞,“示”之与“衣”,以至“奉、秦、泰、春”,形同体殊,蟹摹零 夸,誓不警皋。1 对点画形式和字形构造中渊源于篆书的规定性给予具体化的阐发,这倒是切合楷行草 书法实践,因而具有很现实的针对性。可见,姜夔对这一观念的理解,不是完全空疏无内 涵的。这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析,相对于蔡襄等人较为笼统的“法意”来说,更容易被学 习者接受。但是,也容易造成理解的表面化。 元时期基本延续宋代的主题,继续深入阐发。其基本路径与宋人相似,抽象宏观的认 识变化不大,而具体化的阐述中,却有新的内容。 郑构衍极和刘有定的注,前者常常较为宏观抽象,而后者则常常偏于具体。 其理论核心是“今古虽殊,其理则一”。他们认为从蔡邕至锺王,虽变新奇而不失古意 欲以古法来矫正有宋以来妄变古法之弊端。郑氏恪:) :古法,崇尚篆隶,有云:“芋李枣, 枣李攀,篆学于爷,帮飧乎声辜,孝侈_ 丁阜巷,敢荤吞地:”2 故从理上强调篆、籀、隶、 楷之法是相通的,如“张( 旭) 、颜( 真卿) 畴宗欤? 日:宗古文、篆、籀,其开于程( 邈) 、 蔡( 邕) 乎! ”3 又云:“籀、隶与篆同笔意欤? ”刘注:“篆贵圆,隶贵方,八法不同,而六书 1 问 ,3 8 8 页。 ! 郑构衍擞历代书法论文选,f 海书画出版 十,1 9 7 9 年第1 版,第4 1 7 页。 郑构衍嫩,历代书法论艾逸卜 f 子书画出版针,1 9 7 9 年第1 版,4 2 3 页。 1 0 明代。以篆为源”书法观念研究 则同。篆用直,分用仄,用笔有异,而执笔无异。”1 郑的论断,近于蔡、黄,而刘注则从 “六书”的层面和“执笔”的角度予以落实,近于白石。刘有定还引述郑樵的观点说:“古 文变而为籀,籀变而为篆、隶。秦、汉之人,习篆隶必试以籀书者,恐失其源也。”2 以所 谓秦汉人的学习规定来论证“溯源篆书”的合理性和经典性。 正统儒者郝经在移诸生论书法书,设计了一个学习程序: 故今之为书也,必先熟读六经,知道之所在,尚友论世,学古之人其问学,其志节, 其行义,其功烈,有诸其中矣,而后为秦篆汉隶,玩味大篆及古文,以求皇颉本意,立笔 创法,脱去凡俗。然后熟临二王正书,熟则笔意自肆,变态自出,可l j 占真行;又熟,则渐 放笔,可临行草;收其放笔,以草为楷,以求正笔,可临章草;超凡入圣,尽弃畦町,飞 动鼓舞,不知其所以然,然后临其正草。如是者有年,始可于颜求其正笔,于坡求其奇笔, 以正为奇,以奇为正,出入二王之间,复汉隶秦篆皇颉之初,书法始备矣。然犹学之于人, 非自得之于己也。3 即使不考虑前面儒学修养、人格修养的部分,只看书写训练,其要求的繁复程度也已 令人很难相信这个学习程序的可实践性。与其把它看作书法的学习方案,不如看作个儒 者修身立德的教程。儒者意识、儒家经典被糅合进这个教程以后,“以篆为源( 皇颉本意) ” 就不再局限于书法本身,而获得了一种隐约的超越凡俗的神圣意味,即所谓“脱去凡俗”、 “超凡入圣”是也。 刘因荆川稗编中指出: 字书之工拙,先秦不以为事,科斗篆隶正行草,汉代而下随俗而变,去古远而古意日 衰。魏晋以来,其学始盛,自天子大臣至处士,往往以能书名家,变态百出,法度备具, 遂为专门之学。学者苟欲学之,篆隶则先秦款识金石刻、魏晋金石刻、唐以来李阳冰等, 1 郑构衍极,历代书法论文选 :海书l l 出版卒卜,1 9 7 9 年第1 版,第4 2 5 页。 2 郑构苻极,力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礼,1 9 7 9 年第1 版,笫4 2 3 贝。 3 郝绎移诸生论书法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i 一海书画版杜,1 9 9 3 年第1 版,第1 7 5 贝 1 1 首都郯范大学硬圭学位论文 明代“以篆为源”书法观念研究 所当学也。粤书孝瞄篆枣枣毋夺,考篆枣辜别自亭专。 在他看来,汉代以下字体的“随俗而变”的结果是“古意同衰”,明显带有贬抑态度。 虽然他承认魏晋以来书法“始盛”,出现了“变态百出,法度备具”的局面,并成为“专 门之学”,但耐人寻味的却是,当他为学者设计学习方案时,并没有像唐宋以来人那样尊 崇王羲之或颜真卿,而是以先秦、魏晋金石作品和唐代李阳冰为典范,并且特别指出正书 也应当“以篆隶为本”,明确把是否有篆( 隶) 书之意确定为书法风格能否“高古”的标 准。“自”是“自然”之意,这等于是说,“以篆( 隶) 为本源”可以直接决定风格的高低。 上述简要追溯了“以篆为源”观念在宋元时期是如何逐步深化扩展的情形。不难看出, 对这一观念的提倡,越到后来,态度越发坚决;观念所及,包括了“笔法”、“书家论”、“作 品论”、“学习论”、“鉴赏论”等各个方面,呈现出一种全面溯源的基本态度。这些认识, 客观上构成了明代“以篆为源”观念的历史资源。 刘刈荆门i 稗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f :海书嘶出版社,1 9 9 3 年第l 版,第2 2 6 呱 1 2 明代“以篆为源”书法观念研究 第二章、明代“以篆为源”书法观念形成的背景 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不仅来自历史的传承,还需要时代的支持。前一章我们追溯了 明代“以篆为源”书法观念的发展所可能借鉴的古代资源,本章则想简要地探讨其现实背 景。 一、文字学的发展 “字学”是以汉文字的形、音、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其发展与篆书有着密不可 分的关系,同时被视为解经的重要工具。如说文解字序所言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剪冬廖曙雩号,辱冬户斤瞄蟹专。故日:本立而道生, 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1 历代政府制定文字政策、教育和考试取士及课吏措施,都以说文解字为正鹄,而 后代学者编写字书、字样,也都以其为依据。习书之人非常重视对字书的学习,杨慎墨 池琐录:文靖( 虞集) 他日又日:“魏、晋以来,善书者未尝不通六书之义,吴兴赵公之 书冠天下,以其深究六书也。”2 事实确实如此,在书家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中,都必须以 “六书之义”为准绳。 明代中后期的字学论著逐渐增多,如王应电“研精字学,据说文所载为讹谬甚者, 为之订i f ,名日经传正讹。又著同文备考、书法指要、六义音切贯珠图、六 义相关图。”3 其它还如:“穆正文字谱系、黄谏从古正文、顾充字类辨疑、周瑛 书纂、杨慎六书练证? 、六书索隐、刘隅古篆分韵、陈上元古俗字略、赵宦 光说文长笺、六书长笺”、4 魏校编纂六书精蕴、万历二十:年李登按韵把锤鼎文、 1 许慎说文解。一序,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棒尔f 点校,卜海书画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1 2 页。 2 杨慎墨池琐录,中国书画争书第3 册,卢辅圣主编,【海书画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8 0 3 页。 3 列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7 9 0 更。 4 参考张会粱埘代书学铨选制度训宄,博i 论史,2 0 0 4 年。 1 3 首都舜范大学颈士学拉论文 明代“以篆为源”书法观念研究 古籀文进行分类的摭古遗文等数十部,虽然是没新意,但却反映出明人对字学的重视。 “字学之书,都是以说文、字林等为基础,篆书又是与之直接对应的书体,故习字 学者,皆谙熟篆书,增强了篆书得以延续的生命力”。1 杨慎书品笔法字学中:宋史 长编:太宗每暇日,问王著以笔法,葛端以字学。笔法,临摹古帖也;字学,考究篆意也。 笔摹与宁学,事玲面分蟮。2 晋唐以来,字学与笔法是分开的,到了明代主张把考究篆意 与字学结合起来。而且篆书的学习、创作、鉴赏都要有文字学知识介入其中,这为明代追 求“以篆为源”的书法观念提供了字学资源。 二、金石学的延续 “金”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也泛指以锺鼎彝器为大宗,旁及兵器、度量衡器、符玺、 钱币、镜鉴等物,凡古铜器之有铭识或无铭识皆属之;“石”是以碑碣墓志为大宗,旁及 摩崖、造像、经幢、柱础、石阙等物,凡古石刻之有图像文字者皆属之。“金石学”是研 究中国历代金石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及其所刻文字图像之体例、作风;上自经史 考定、文章义例、下至艺术之学也:3 金石文字书体之美,变化多端,成为染翰之士研习仿 写之对象,玺印封泥也为篆刻家所师法,我们的书法艺术活动与金石学互相影响着。 宋代是会石学发展的高峰之一,正如赵明诚在金石录序中言:“上自三代,下讫 隋、唐、n 季;内自京师,达于四方遐邦绝域夷狄,所传史以来古文奇字、大小一二篆分隶 行草之书,锺鼎、簋簋、尊敦、( 鬲瓦) 鬲、盘杼之铭,词人墨客诗歌、赋颂、碑志、叙 记之文章。名卿贤士之功烈行治,至于浮屠、老子之说,凡占物奇器、丰碑巨刻所载。与 夫残章断西j 、摩灭面仅存者,略无遗。”4 金石学的存在,使人们的眼界不再局限于只研究 小篆的狭小范围,扩展了视野,加深了对文字学的认识。元明两代,虽然金石器物少有发 现,但仍有不少著作,有郭宗昌的金石史,赵崛石墨镌华、杨慎石鼓文音译释、 1 参考张令梁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博上论文2 0 0 4 年。 2 杨慎扣品中围书画全书第3 册,卢辅平主编,上海社画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8 0 8 贞。 = 朱剑心金石学,文物“;版社,1 9 8 1 年版第3 负。 4 赵叭诚金石表,会文明校正,卜海书画f i ! 版社,1 9 8 j 年版,第l 虹。 1 4 明代“以篆为源”书法观念研究 陶滋石鼓文正误、卞襄古器铭识、方仕集古隶韵、孙克宏碑目,金石研究与 书法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明代金石家在金石的收藏整理研究以及金石考证方面有着一脉 贯穿的继承性,并在继承中更深入全面地予以发展,这理所当然的影响到了明代的书论及 创作实践。如明代中后期在思想解放的潮流下,一些文人士大夫的丰体意识开始觉醒 些书家已意识到了书法革新的必要性,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古代,在书法中参入金石 的味道,力图通过复古得以新生。明木清初,书家从学者们的金石文字收藏和考订中大受 启迪,由此揭开了篆书学古变法的序幕。1 金石学的发展也为溯源篆书提供了古代作品的可 贵资料。 三、复古思潮 元初赵孟熳的出现,使书风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赵孟烦言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 虽工无益”;2 于印章则提倡汉魏印章贵有“典型质朴之意”的审美观;“作诗文皆从李、杜、 韩、柳中来,顿扫旧时之气习”,以崇古为立场的审美观导致了他在书法上以晋人书风为 尚,再由魏晋上溯两汉、先秦,所以他广涉行、楷、今草、章草、隶书、小篆乃至籀书。 赵氏的书法观,集中体现在这样一句话:“当则古,无徒取于今人也。”3 自从赵氏书风的风 靡,一股向晋人学习的复古潮流占据了整个朝野,使得元代的篆隶艺术和文人印章艺术取 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古典书风因赵氏的提倡,笼罩了整个元代,疆而延续至明代中期,对 以后明清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明代前期、中期和晚期受不同的社会思潮影响,前期和中期因稃、朱理学的控制 以及明代文化政策的制约,未脱离复古、拟古的笼罩。明初以程、朱理学否定北宋苏、黄、 米的书法观而回归晋唐的复古路线,则与元代书法复古路线“由魏晋上溯两汉、先秦”基 本合拍,也是受历史的惯性,必然受到元末书风的影响,明代初年的书法,完全处在元人 1 以上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题含参考答案
- 甘肃省定西市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题目及答案
- 昭通市消防救援支队招录政府专职消防员考试真题2024
- 呼和浩特市城市燃气热力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2024
- 2024年西安未央区汉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真题
- 2025年税务师《税法一》考试真题及答案计算题
- 2025年陕西省西安市电工证考试题模拟试题初级电工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体育微机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国安心理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产筛试卷及答案
- 2024新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单词默写表(小学部分)
- 建设工程监理安全资料(完整版)
-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附答题卷和答案)
- 城区绿地养护服务费项目成本预算绩效分析报告
- 全新中介和银行合作协议
- 一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护理查房汇报
- 圆度、圆柱度测量仪校准规范
- 第五章牛顿运动定律之板块模型问题专题课件高一上学期物理
-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作用
- 校园安全宿舍卫生与用电安全
- 员工网络安全责任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