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负行为影响的研究.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负行为影响的研究.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负行为影响的研究.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负行为影响的研究.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负行为影响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6 9 0 9 2 s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 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示和所 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出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王雪凌 日期:彻弓上2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王雪凌 签字日期:孑刃季,j ) 新龋绷告国 签字日期:p 3 f f 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负行为影响的研究 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负行为影响的研究 研究生:王雪凌 指导教师:孙远剐 学科、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年级:2 0 0 0 级 摘要: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对初中生学校欺负行为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初 中生的调查,结果发现:( 1 ) 在被铡学生中,参与欺负行为的学生共1 9 0 名,其中受欺负 者为1 3 0 名,占1 3 8 ,欺负者为6 0 名,占6 4 :( 2 ) x 2 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受欺负 者,还是欺负者,男生数量均多于女生,且在欺负者中差异显著;( 3 )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 果表明,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对学生欺负行为影响较大,而父亲教养方式只是部分因子有 影响;( 4 ) 对不同性别的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进行t 检验,发现不同因子对不同性别 的学生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关键词:欺负者受欺负者父母教养方式 1 问题的提出 1 1 欺负的定义及其特征 欺负是儿童间尤其是中小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关于欺负 的定义,学校欺负问题研究的权威、英国歌德斯密斯学院的心理学教授s m i t h 认为:“欺 负行为可以被归属为攻击行为的一个子集。与一般意义上的攻击行为一样,欺负行为是指 有意的造成接受者的伤害的行为,这种伤害可能是身体的,或者是心理的。欺负通常采用 推、打、勒索钱物等方式,也包括讲f 流故事或社会拒斥等,欺负可由一个或多个儿童卷 入。,i i 】 s m i t h 认为欺负与一般的攻击行为相比具有3 个特征:( 1 ) 未受激惹性( 有意性) :( 2 ) 重复发生性,欺负者和受欺负者往往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形成稳定的欺负受欺负关系, 欺负者会重复把受欺负者作为攻击对象:( 3 ) 欺负者和被欺负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通 常情况下,欺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力量相对弱小或处于劣势的一方进行的攻击,通 常表现为以人欺小、以众欺寡、以强凌弱等。口1 在形式上欺负可以分为直接欺负和间接 欺负两种类型,前者包括直接身体欺负( 如打、踢、抓、咬、推搡他人以及勒索、抢夺、 破坏他人物品等身体动作行为) 和直接言语欺负( 如辱骂、起绰号、讥讽、挖苦别人等言 沿行为) ;间接欺负是欺负者借助于第3 方实施的欺负行为,如背后说别人坏话、散布谣 言、群体排斥等。有关研究表明,与直接欺负相比,间接欺负不易为人们所察觉,应予以 特圳的重视。1 3 i 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和欺负者双方都有很大的伤害性,经常受欺负通常会 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感到孤独、学习成绩下降、逃学和失眠,严重的还会导 致自杀:对欺负者而言,经静欺负他人会使儿童招致同伴群体的排斥从而导数交往凼难: 而且眭明欺负他人会使儿童形成攻击性人格,有关研究发现,经常欺负他人的儿童成年后 的犯罪率是正常儿童的4 倍。”l 因此,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如何干预成为当今心理学研 究的热点问题。影响欺负的困素有很多,例如生理因素、学校因素、同伴关系和家庭因素 等,口本研究主要考察家庭因素中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学生欺负行为的影响。 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负行为影响的研究 1 2 国外有关儿童欺负行为的研究概况 虽然儿童攻击行为自2 0 世纪初以来就受到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但关于学校情境中 儿童之间欺负问题的系统研究直到2 0 世纪7 0 年代初才开始,而且这些研究在很长时间内 只局限于北欧地区。到2 0 世纪9 0 年代初,中小学生的欺负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教育行政 机构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国际性的热点课题。p 1 据国 内心理学家张文新统计,截止到2 0 0 0 年,已有英国【,1 、德国f 8 1 、荷兰【”,意大利 ”i 、西班 牙1 、芬兰”2 1 、挪威【1 3 1 、美国、加拿大i “、澳大利亚【嘲和日本1 等近2 0 个国家的心 理学家对本国中小学欺负问题展开了研究。 纵观国外对学校欺负行为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 0 世纪7 0 年代末到9 0 年代初,是欺负研究的描述阶段。本阶段主要 对中小学欺负的类型、发生率以及年级差异、性别差异、儿童对待欺负的态度等问题进行 了研究。关于欺负的类型,大多数的研究认为:在形式上,欺负可以分为直接欺负和间接 欺负两种类型。有关研究表明,男孩多采用直接身体方式欺负他人,如打、踢、抓、咬、 推搡以及抢夺物品等,而女孩更多地采用背后说别人坏话、散布谣言和社会排斥等间接欺 负方式,与直接欺负相比,间接欺负不易为人们所察觉,应予以特别的重视”。就欺负 发生频率而言,各国所得的比率,虽然有差异,但总体上看中小学生中的欺负发生率却保 持相当高的比率,表现出跨文化的普遍性;并且这一比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步下降趋势。同 时,欺负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有研究表明,在欺负他人方面,女孩有随年级的增高 而下降的趋势,而男孩欺负他人的频率则随年级的增高而出现了上升。m e n e s i n i 关于欺 负态度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儿童对受欺负者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和支持倾向,而极少数儿童, 尤其是欺负者,对受欺负者表现出较少的同情和支持倾向,同时还发现女生比男生对欺负 的态度更积极。 2 0 1 第二阶段,从2 0 世纪9 0 年代初到现在,是欺负问题的深入研究阶段,研究的重点主 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欺负的发生机制,如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影响的相互作用; 欺负行为的认知基础及其与移情能力的关系;欺负与人格的关系等。意人利的研究着设计 了一种理解欺负者和受欺负者思想和归因的新方法( s m o r t & c i u c c i ,2 0 0 0 ) ,他们使用叙述 故事的方式尽量模仿欺负发生的情境,通过儿童的反应考察其感受咀及个性特点。口”第 二个重点是研究欺负行为的危害性及如何干预。从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角度出发, 考察学校欺负问题对儿童发展的哪些方面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对儿童及以后的社会适应埋 藏了哪些危险因素,同时这些研究也为制定欺负干预方案、开展有效的干预实践提供了理 论证据和事实材料。比如对卷入欺负行为的儿童的同伴关系和社交地位的许多研究得出一 致的结论:经常欺负他人的儿童在人际交往中会遇到困难和遭到同伴拒斥:而对受欺负者 而言,经常受欺负不仅在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抑和焦虑,行为上也表现出孤立和退缩。“ 由丁:这一时期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同伴交往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因此,较少或不 进行同伴交往的儿童就难以获得正常的人际交往技能,很难感知到他人的思想和观点,进 行观点采择。因此,卷入欺负问题的儿童无论是欺负者还是受欺负者都会因早期同伴关系 不良导致一些行为和心理问题。人量的研究发现,被同伴拒绝的儿童攻击性强,喜欢打架, 在学校经常不遵守纪律,同时被拒绝儿童在心理上表现出高焦虑、压抑、孤独以及低目尊 等不良适应,冈此研究者将理论与实征研究相结合在中小学中进行了人规模的欺负干顶i , 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负行为影响的研究 作,取得很好的效果。 2 3 2 4 1 1 3 国内有关欺负行为的研究概况 在我国,对中小学生欺负问题的研究始于2 0 世纪9 0 年代末张文新于1 9 9 8 年率先 对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小学生的欺负问题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代表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 水平和现状。他于1 9 9 9 年主持修订了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问题的测查工具 o l w e u s 儿童欺负问卷”“,并先后对我国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欺负受欺负问题的性 别差异、欺负行为的类型,儿童对待欺负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 中小学中存在严重的欺负问题,约1 5 ( 1 9 ) 的初中和小学生卷入欺负受欺负问题;( 2 ) 总体上,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欺负受欺负问题的发生率随年级的增高而下降,但欺负他 人在初中阶段具有稳定性:( 3 ) 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欺负他人,同时在初中阶段比女生更 容易成为受欺负者,而小学生是否受欺负与性别无关:( 4 ) 在采取的欺负方式中,直接言 语欺负最为普遍,直接身体欺负和间接欺负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同时,小学男生受直接身 体欺负和间接欺负的比例高于女生,受言语欺负的比例无显著差异,初中男生受3 类欺负 的比例均高于女生;( 5 ) 儿童对待欺负问题的态度与其在欺负受欺负行为中的身份有联 系欺负他人的儿童对待欺负问题比未参与者和受欺负儿童消极。小学和初中毕业班的儿 童对待欺负问题的态度出现明显消极化。1 张文新在这些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叉对中 小学欺负问题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对欺负受欺负者人格特点以及欺负发生隋 境的研究、对欺负受欺负者同伴关系和社交地位的研究,并初步建立起一套对学校欺负 进行于预的方案。同时,国内其他学者也对欺负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张倩、郭念峰为了解 欺负行为儿童大脑两半球的认知活动特点。采用侧视野速示呈现技术对经“同伴提名量 表”筛选的1 7 名欺负行为儿童( 平均年龄8 9 7 岁) 和1 6 名正常儿童( 平均年龄9 0 3 岁) 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提示:欺负行为儿重与正常儿童比较,大脑两半球均衡性发展与协 同功能较低,显示左半球抗干扰能力较差,右半球完形认知能力较弱。这可能是儿童欺负 行为的生理基础。“湖南师范人学的郑希付和天津师范大学的陈世平都对中小学生的欺 负行为现状进行调蛮研究,陈世平还对家庭因素对欺负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儿童欺 负行为的表现与家庭的某些状况、父母对子女在时间、精力上的投入、父母的教育态度和 方式等有一定关系。欺负者的父母常在时间精力上对子女投入较少他们具有较高的体罚 倾向,住敦育子女上常具有放任、拒绝和专制等特点:而被欺负者通常在家庭某些方面表 现相对劣势其父母在教育上存在拒绝、溺爱和过高期望等特点。“ 1 4 国内外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第一场所。在影响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家庭诸多因素中, 父母教养方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剑孩子在家庭中所受教育的 效果,决定着孩子多方面的发展,这也是近3 0 年来父母教养方式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热点 问题之一的一个主要原因。口”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 现出的一砷行为倾向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特征的概括,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 综合体现,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行的行为风格。p 中外研究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维度有 过不同的划分,如s c h a f e r ( 1 9 5 9 ) 提出父母教养方式的温暖敌视和控n 自土两维度。 b e c k e r ( 1 9 6 4 ) 提出的温暖( 接受) ,敌视( 拒绝) 和限制允许维度。缪小春在对父母教养方 式解释中指山: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形成和社会化过程有重要影响。父母教养方 1 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负行为影响的研究 式可以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允许一限制维度,指父母是否允许、认可、鼓励和容 忍儿童各种各样的活动和行为,对儿童抱允许态度的前提是认为儿童会通过他们自己的探 索而成跃,这种态度受s ,弗洛伊德观点的影响很大,他强调要注意儿童的本能需要;父母 教养方式的第二个维度是接受一拒绝维度,指对待儿童是否热情,是否给儿童以鼓励、爱 和温暖,是经常接受儿童的要求还是拒绝儿童的要求甚至对儿童抱有对立情绪,这一维 度为父母教育、训练儿童提供了一个背景条件。两个维度的不同结合形成不同的教养类型。 接受而限制的父母是保护和溺爱儿童的;拒绝而限制的父母对儿童有要求但与儿童对抗; 允许而拒绝的父母是冷漠的父母:允许而接受的父母是民主的,其间还有许多中间类犁。 大部分父母把几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j “b e c k e r 总结了一些研究,发现在接受一限制教 养方式下的儿童一般是依从、有礼貌的,但也有人发现他们的进取心小,无创造力,依赖 性强:拒绝一限制教养方式下的儿童易神经过敏,爱争吵,较孤僻、害羞:允许一拒绝教 养方式的儿童不服从,侵犯行为多。允许一接受父母的子女则表现为积极进取,独立性强, 有创造性,对人友好。”。o 综台以上观点,s y m o n d s 认为,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上基本可以用两个独立的轴来表 示,一是拒绝接受( 不是给孩子以爱,就是拒绝孩子的爱) ,二是支配服从( 不 是支配孩子,就是服从孩子) 。如图l 所示 支配 拒绝 严厉 无 接受 服从 图l 父母教养方式维度图 s y m o n d s 比较了在各极端维度教养方式之下的儿童,结果发现:坡父母支配的儿童比 较顺从、腼腆、被动、缺乏自信心;支配父母的儿童具有反抗、独立和攻击性:被父母接 受的儿童表现为情绪稳定、兴趣厂泛、富有同情心、行为表现更符合社会要求特征:而被 父母拒绝的儿童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冷漠以及反社会倾向。l j “ 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及美国心理学家b a l d w i n 分别研究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个 陛的关系,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他们发现,父母如果采取保护的、非干涉的、合理的、 民主宽容的教养方式,儿童就显得有独立性、积极性、态度较好、情绪安定等性格特征; 如果父母采取拒绝、干涉、明爱、支配、独裁、压迫的方式,儿童就会显得神经质、依赖 性、反抗性、攻击性、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征。l j ” 我国学者岳冬梅等研究发现,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可能是子女患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 一。神经症患者的父母明显地缺乏对于女的关心、理解、信任和鼓励。他们更多表现出冷 漠、忽视的态度,对子女缺乏关注、爱心和肯定。此外,神经症患者父母对子女有明显的 体罚行为,或对子女表现过多的否定、拒绝和贬低行为。i j ” 1 5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 儿童的问题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表现在攻击反抗、违纪越轨、 d 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负行为影响的研究 焦虑抑郁、孤僻退缩以及各种身体不适等方面。由此可见欺负行为也包括在问题行为之内。 所以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对本研究而言也有借鉴意义。p “ 在我国,俞国良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 现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行为、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自我概念都存在着 极为密切的关系,一般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大大优于学习不良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p 曾琦的研究也证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在学校的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有密切的关 系,严厉型父母的儿童在学校的社会适应和学习方面更易出现问题。相反,民主型父母的 儿童倾向于能较好地适应学校的社交和学习活动。i j ” 国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问题行为有较高的相关。 n a n c y b m i l l e r 等的研究证实父母如果经常对儿童采取强迫、威胁、生气、责骂、拒绝排 斥等教养方式,儿童也会经常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倾向和反社会倾向。父母的拒绝通常会 影响儿童的问题行为比如经常忽视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的反应缺乏敏感性,对孩子缺乏 关心,当孩子出现错误时才给予注意或表现出生气失望、难堪内疚等情感反应,把儿童的 问题或过火归因丁- 儿童自身特性的父母其孩子表现出任性、反抗挑衅、攻击性行为和社 会性退缩行为的比率都很高。1 对反社会行为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反社会行为 发展模式的p a t t e r s o n 等学者所作的一系列结构方程模式的研究表明:不良的教养态度和 方式与儿童的反社会行为育着因果关系,家长不良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是儿童发生问题行为 的决定性因素。攻击性儿童、反社会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是:暴戾而不一致的管教, 对儿童行为的管理上缺乏监控父母对儿童的不同活动所表现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的差异性 很低。 3 9 1 m a e k i n n o n k e w i s 等人认为,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儿童的 攻击、反抗行为:一是强迫,父母和孩子互相强迫对方停止不恰当的行为,却通过负强化 实际保持了这些行为:二是不良的监视,父母对儿童的行踪、交友以及活动的不具爱心或 不适当的监视,从而引起儿童对他人的不信任和敌意强化了儿童攻击和反抗行为。人量 研究可以肯定地证明:父母采用从言语训斥到身体惩罚等强硬、严厉的惩罚方式与各年龄 段的儿童高水平的攻击性行为有显著的相关,而且父母的惩罚是形成攻击、过失行为的一 个重要因素。父母如果常常依靠体罚来约束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其子女在家庭内外往往都 具有很强的攻击性。1 4 b r e d l e y 考察了母亲有无滥施身体惩罚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发 现母亲对儿童滥施身体惩罚和儿童的问题行为有显著性的相关。结果表明,滥施身体惩罚 的家艮会受刮儿童不良行为的强烈反作用同时也把自己的教育作用降到最低,使亲子之 间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强化了儿童的问题行为。1 4 i i h a z i e r 认为,儿重在学校所表现的欺负行为往往是不良家庭环境和不良教养方式的结 果。冈为儿童早期很少有机会来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其他人进行比较,因而很容易习得家 庭内的不良的行为方式,如欺负行为。并且在儿童成年以后又会对其自己的家庭关系和教 养方式产生影响,从而继续塑造出欺负他人的儿童,形成家庭的“暴力链”。l f a r r i n g t o n 的研究支持这一推论,他发现在学生时代表现出欺负行为的父亲,其子女的欺负行为倾向 明显较高。而欺负行为的受害者,同样与家庭因素有一定关系。【4 ”研究发现,母亲的过 度保护、父亲的严厉与疏远极易使谨慎、敏感的男孩在同伴交往中成为受欺负者;而母亲 的拒绝和否认则与女孩的被欺负角色地位存在高相关。1 4 4j 因此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家庭 冈素是影响其社会化程度的首要因素。而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 一5 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负行为影响的研究 中心、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在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因素中,占有极 其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 主要是父母) 的教育动机、教育内 容,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养方式,也就是说,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不良的教养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阻碍作用。1 4 ” 芙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美国著名女心理学家b a u m r i n d 把父母教养方式把分为权 威型,专制型和纵容型3 种,许多研究都表明,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 长,而其他两种将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不蓖影响。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都采取的 混合型的教养方式,兼有上面3 种教养方式的特点。所以,将单一的教养类型细化为具体 的教养因子可能对现实中的家庭教育更有指导意义。1 4 6 1 1 6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评价量表( e m b u ) e m b u ( e g m am i n n e na vb a r d n d o s n a u p p f o r s t r a n ) 是1 9 8 0 年由瑞典u m e a 大学精神医学 系c p e r t i s 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方式的问卷。 2 0 世纪5 0 6 0 年代。人们已经意识到家庭环境与子女心理健康、人格发展之间存在 某种关系,但是更多的是从父母离异、早逝、分居等角度来考虑很少探讨父母的教养方 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观察到健康人格与良好社会适应能力间的 关系开始发展了用于客观地测定父母教养方式的量表,1 9 8 0 年瑞典的佩里斯 ( p e r r i s ,1 9 8 0 ) 根据斯科夫( s c h a e f e r ) 的设想编制了一套反映父母教养方式全貌的问卷: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 g m am i n n e na vb a r d n d o n a u p p f p r s t r a r l ,e m b u ) ,用来评价父母的 教养态度和行为。问卷涉及了1 5 种教养行为,如惩罚、拒绝、过度保护、宽容、情感、 归罪、鼓励、过度干涉等,j 咩j 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4 个因子:管束、行为取向和归罪:情 感温暖、鼓励行为爱的剥夺、拒绝行为i 偏爱被试偏爱同胞:过度保护。岳冬梅 对e m b u 的英文版进行了修订,重新进行因素分析,结果从父亲的教养方式中抽取了6 个主田子,分别是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分保 护。从母亲的教养方式中抽取了5 个因子,分别是: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分保 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修订后的量表与原量表的维度一致性高。同质性信 度系数在o 4 6 一o 8 8 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 5 0 _ _ o 9 1 之间,也有较高的效度。即l 田丁- 本研究的被试都是独生子女,所以本研究没有讨论“偏爱被试”这个因子,而且为了 使父母教养方式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把父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合并为一个因子 进行讨论。 各因子的涵义:情感温暖、理解:表示的是被试可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喜爱和理 解,得到他们在情感上的支持与安慰,与父母在一起感到很亲热很温暖,而且父母也很愿 意和他( 她) 在一起,尊重他( 她) 的看法、意见。该因子得分越高表明亲子关系越好, 父母越能理解关心儿童。 惩罚严厉:表示的是父母常常无缘无故的惩罚被试,会人发脾气或打被试,而且方 式粗暴过分。分数越高代表惩罚的程度越重,频率越高。 过度干涉、过分保护:父母对儿童的一切都想干涉,包括穿衣、学习、交友,儿童 没有自己的思考余地和想法;而且父母还很担心子女的健康,担心会出什么意外,这种担 心是过分的、夸大的。分数越高,父母对子女的干涉、保护倾向就越明显。 拒绝否认:父母很少能够满足子女在物质上的要求,常常批评子女无用、懒惰对 6 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负行为影响的研究 子女的态度是否定的、拒绝的。分值越高,表示拒绝否定的程度越高。 在施测时,被试要对量表的每个项目进行4 级评分,4 - “总是这样”:3 = “经常是这 样”:2 = “偶而是这样”:1 = “从不这样”。1 4 m l _ 7 研究意义 目前,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如何影响中学生的欺负行为,大多来自经验分析和理论推论 的结果,仅有部分的相关研究可以提供佐证,但这部分研究大多是国外研究,大部分没有 考虑文化差异的因素。本研究试图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方法多方面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欺负行为的影响,从而使家长更多的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使学生 较少的卷入欺负行为中。因此,本研究不仅在理论意义上填补了欺负行为研究的一项空白 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本研究,对于控制和消除欺负这一不良行为可以提供一定 的参考,同时这也是配合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对完善个性发展,创造良 好的校园环境具有促进作用。 1 8 研究假设 基于已有的现实调查和理论研究,特提出本研究的假设为: ( 1 ) 不同欺负身份的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各个因子上均有差异。 ( 2 ) 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存在性别差异。 ( 3 ) 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对欺负行为均产生影响,其中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学生产生 积极的影响,而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的影响是消极的。 2 研究方法 2 1 研究工具 ( 1 ) 划分学生欺负身份的核心题目 从张文新等人( 张文新等,1 9 9 9 ) 修订的o l w e u s 儿童欺负问卷中选取两个核心题目, 即“本学期你在学校是否经常受欺负? ”和“这一学期,在学校里你经常参与欺负其他同 学吗? ”将这两个问题嵌入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以掩饰欺负报告的意图。在不违反道德 原则的前提f 将敏感的欺负问题放在众多不敏感的问题之后,降低报告中的社会期望效 应,在调查父母教养方式过程中考察学生欺负和受欺负发生的真实情况。题后附有“本学 期没欺负过其他同学( 或没受过欺负) 、只发生过一两次、时常发生、一周一次、一周好几 次”5 个选项。两个问题在重排后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分别为第2 7 题和第6 0 题,在施 测时向学生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欺负”和“受欺负”( 见附录i ) 。 ( 2 ) e m b u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在上文中已对此量表进行详细介绍了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父亲母亲量表中的四个因子 并不是一一对戍的关系父亲量表中的因子1 表示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2 表示严厉惩罚 因子3 表示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因子4 表示拒绝否认:母亲量表中的因子l 表示情感温 暖与理解,冈子2 表示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因子3 表示拒绝否认,因子4 表示严厉惩罚。 本研究以初中生为被试重新计算了各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各分量表的克龙巴赫信度系 数部达到0 6 5 以上( p 0 0 1 ) ,具有较高的信度。 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负行为影响的研究 表1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克龙巴赫信度系数 注:表中“+ ”表示p 0 0 5 ,“”表示p oo l ,“ 表示p o 0 0 1 以下同 2 2 受测者( 被试) 以整群抽样的方法从上海市闸北区5 所中学抽取初二年级男女中学生共11 0 0 人,进行 问卷测验,回收有效问卷9 4 4 份,其中来自男生4 7 6 份,女生4 6 8 份。x 2 检验表明,取 样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x - = 4 2 ,d f = l ,p 0 5 ) ,而且性别与学校之间相互独立,即男女抽样 的比例并未因为学校不同而表现出显著差异,各学校男女抽样基本对等。这说明抽样的代 表性在主要维度上基本合理。 2 3 施测 ( 1 ) 施测者( 主试) 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6 位本科生担任施测者( 主试) 。旃测前,所有施测者( 主试) 部经过严格的培训。其中包括:让施测者熟悉问卷,统一对题目的理解和对受测者( 被 试) 可能的提问的回答:统一指导语。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不得随意更改施测说 明和程序。( 附录2 ) ( 2 ) 施测方式与过程 在施测过程中首先向学生说明旄测的目的,并介绍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一些情况, 引发受测者对问卷的兴趣。强调答卷的匿名性和保密性。以此来削弱受测者( 被试) 对问 卷的敏感性和心理防御性。测验完毕进行复查。 在学生们都答剖第2 2 题和第6 0 题时,集体停止答卷,由主试对欺负的定义进行解 释,以统一学生对欺负的理解和判定标准。为掩饰对欺负凋杏的有意性,削弱社会期望效 应,另外对不涉及社会期望或社会赞许问题的第2 、1 6 、4 6 题进行简要解释。 ( 3 ) 试测 从上海某中学初二二年级随机抽取3 个班,共1 5 8 人,进行试测。根据试测的结果对问 卷和施测方法、程序进行必要的调整。 i 4 ) 正式施测时间 施测在2 0 0 2 年1 1 月底至1 2 月中旬( 半个月内) 完成。 2 4 数据的管理和分析 剔除无效问卷后,采用e x c e l 进行数据录入和数据管理,运用统计软件包s p s s l 0 ,0 进行数据的管理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 1 欺负者、受欺负者、与未参与者的划分 如前所述,住e m b u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随机嵌入有关欺负和受欺负的2 个问题,即“本 学期你在学校里是否经常受欺负? ”与“本学期你在学校里经常欺负别的同学吗? ”在已 有的一些研究中对学生在欺负事件中所处地位的划分主要依据受测者对这两个问题的同 答,凡在受欺负问题上回答“在本学期时常发生”或更频繁地发生( 大约一周一次或一周 r 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负行为影响的研究 好几次) ,而在欺负问题上报告“本学期没有欺负过他人”的学生划为受欺负者;反之, 在欺负问题上报告“在本学期时常发生“或更频繁地发生( 大约一周一次或一周好几次) , 而在受欺负问题上报告“本学期没有受过欺负”的学生划为欺负者:按此方法划分,结果 划分出朱参与欺负学生7 5 4 名,占7 9 8 ,受欺负者1 3 0 名,占1 3 8 ,欺负者6 0 名,占6 4 ( 表2 ) 。因此,共有2 02 的学生参与了欺负行为,这与张文新所得的研究结果大体一 致。另外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受欺负者、欺负者和未参与者之外,客观上还应存在第4 种 类型,即欺负,受欺负者,但由于在该类学生数量太少,难以符合复杂的统计分析的要求 所以根据国外有关的研究惯例,将此类学生并入欺负者类型进行研究分析。 表2 :初中生中不同欺负身份学生的分布 3 2 不同欺负身份学生的性别差异 性别 幽2 欺负者的性别差异 型蔓竺壁塾鲞查苎翌塑! 生塾璺堑垄星堕塑垡塑 性别 圈3受欺负者的性别差异 f i ) 如留2 所示,在欺负者中,男生多r 女生,且差异显著。( x j 2 1 6 0 0 ,d f = 1 p :0 0 0 ) ( 2 ) 如蚓3 所示,庄受欺负者中,男生多于女生,但差异不显著。( x 2 - 3 3 2 7 d f = 1 p :0 6 8 ) 3 3 母亲教养方式对学生欺负身份的影响 表3 :不同欺负身份初中生的母亲教养方式的比较( m s d ) 受欺负青4 8 31 5 4 - + 97 1 4 63 8 0 4 6 2 - + 6 3 7 2 0 13 3 0 0 0 + 4 ,7 8 6 4 1 4 7 9 2 3 56 2 3 5 嫉负首4 64 5 0 0 + 1 11 4 8 3 3 82 1 6 7 - - + 70 7 6 31 40 3 3 3 49 2 9 9 1 5 4 3 3 3 = 5 4 9 0 7 总平均分4 9 7 9 3 - + 9 7 6 8 23 7 0 0 5 3 - + 66 4 7 11 26 2 5 0 4 3 0 6 8 135 0 3 2 - + 48 0 3 5 5 9 2 7 * *1 21 1 3 + + 由表3 可以舀出,不同欺负身份的学生在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上存在耸异,且十分显 并。生母乐闻子j 上,受欺负者和欺负者的得分低_ f 术参与青的得分,且低丁平均水平, 说明母亲充分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对孩子有上e 面积极的影响,使他们较少地参与欺负活动: 反之,删更多地参与欺负括动。 1 0 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负行为影响的研究 在母亲其他3 个因子上,受欺负者和欺负者的得分均高_ f 未参与者,且高于平均水平, 说明母亲在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上的程度越高,对孩子负面消极影 响越人,使他们更容易参与到欺负活动中,反之则相反。 3 4 父亲教养方式对学生欺负身份的影响 表4 :不同欺负身份初中生的父亲教养方式的比较( m s d ) 父亲因子1父亲冈子2父亲因子3 父亲因子4 未参与者4 71 8 5 7 - - - , 2 90 4 8 5 1 6 7 0 4 2 _ - - 4 - 5 ,6 8 3 2 2 9 1 8 5 7 56 18 09 5 7 5 6 3 3 2 2 5 受欺负者4 5 3 7 9 6 9 4 3 8 7 8 2 0 7 7 6 4 4 4 42 9 9 5 3 8 5 4 8 4 1 1 02 3 8 5 _ 4 - 33 8 4 4 欺负者4 4 7 6 6 7 1 0 5 1 2 91 96 6 6 7 - l - _ 7 1 7 5 0 3 0 9 3 3 3 61 0 6 01 1 6 0 0 0 42 1 1 4 总平均分4 67 8 2 8 9 2 2 7 2 1 7 0 9 9 6 5 9 5 0 42 94 0 2 5 4 - 5 6 4 6 1 97 9 5 6 3 4 2 9 2 f36 8 1 + 96 7 7 * + 3 3 9 8 + 1 11 7 4 + + + p0 2 60 0 0 0 3 40 0 0 ( 瞎:父泉川r 1 代表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2 代表严厉惩罚:因子3 代表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凼子 4 代表扣绝佴认,以_ f 同) 由表4 可看出:不同欺负身份的学生在父亲教养方式的各囚子上存在著异邑十分 显并。土父亲冈子l 上,受欺负者干u 欺负者的得分明显低丁未参与者盼得分,且低,平均 ,k 平。说明父亲充分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孩子有正面积极的影响,使他们较少地参与欺负 活动,反之则更多地参与欺负活动。 庄父亲其他3 个网子上,受欺负者和欺负者的得分均高于朱参与者,且高丁j 平均水平, 说明父亲的严历惩罚、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拒绝否认的程度越高t 对孩子负面消极影响 越人使他们更容易参与刮欺负活动中:反之,刚相反。 综台表3 和表4 ,可以看i :l :l ,术参与欺负行为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参与青的父母教 养方式是有筹异的。 3 5 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性别差异 袁5 :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对男生、女生的不同影响( m s d ) 男生4 9 0 7 i = 96 2 1 9 3 72 5 8 4 6 9 5 6 01 3 0 0 4 2 4 5 0 7 31 _ 37 8 9 9 48 6 0 8 女生 j o3 4 9 9 8 8 6 23 67 4 7 9 63 1 4 4 1 2 2 3 9 3 40 6 1 4132 1 1 5 4 7 3 1 8 tl9 4 5 1 1 8 027 4 3 “ l8 5 2 p0 5 22 3 8 0 0 60 6 4 田表j 的独立样本: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是:女生庄母亲的情感温暖平理解的冈于上得 ,寸高r 男生,坦筹异不显并。在母亲的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的因子上和毋亲的严刃惩罚的 网子上,男生的得分高- r 女生但差异不显著。在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上,男生得分高r 女 隹且簪异显并,说明母亲教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且母亲对男生更多的采用消极 的教养方式。 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负行为影响的研究 表6 :父亲教养方式各因子对男生、女生的影响m s d ) 由表6 的独立样本t 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的冈子上,女生得 分高丁男生且差异显著,而在父亲的严厉惩罚、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拒绝否认3 个因子 上,女生得分低i 男生且筹异显著。说明父亲的教养方式在不同性别的学生中有显著筹异, 综台表5 和表6 得出: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上存在教养对象的性别著异。而且无论 是父亲敦养方式,还是母亲教养方式,男生所报告的情感温暖得分低 女生,而惩罚严历、 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的得分均高于女生。t 检验表明,父亲教养方式各因子在 性别筹异上达到显著( p 0 5 ) 或非常显著水平( p 0 1 或p 0 0 1 ) 而母亲只是在拒绝 否认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4 结果分析 4 1 欺负受欺负者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欺负者还是受欺负者,男生数量均多女生,且在欺负者中 卑在显著性别筹异。这是冈为欺负行为是攻击行为的一个子集,所以欺负行为具有攻击行 为的特占、,人草研址明攻击行为存住| 生别莘异1 9 8 0 年泰克( t i a k e r ) 等人的综述报告说, 1 0 0 多项米白全1 廿= 界各个国家的研究报告都认为,男性无论从身体上还是言语上都比女眭 更富r 攻击性:1 9 8 4 年海德等人的研究还表明,这种攻击行为的性别筹异在2 25 岁时 就可表现出来。h 冈此,可以看出,一方面这种性别差异是由生物性因素决定的有证 据表明雄性激素与攻击性有关男生好动冲动性和攻击倾向较强,体力l 优势,而白我 控制水平比女生低,而女生力昔较弱,富有同情心,自我监控水平和判断能力较高,另一 万面从f 十会冈亲石,成人要求男孩更勇敢、更坚强,更多地鼓励男孩玩打仗的游戏,给他 们更类似武器的玩具。因此在欺负行为中男生、女生有明显差异,且男生多r 女生, 4 2 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对学生欺负身份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冈子会对中学生的欺负行为产生影响,其中,父母的情感温暖、理 解等积极的教养方式会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而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严厉惩罚、拒绝否 认等消极的教养方式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首先我们来看母亲教养方式的影自。母亲的教 养方式住儿童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心理健康等多方面有巨大影响。人彗研究表明,母 米的惩罚严叨及拒绝否认容易使子女产生对母亲的惧怕和躲避,尤其是对丁女生来说,这 砷瞑旧情绪更窬易使她们产生问题行为和心理,这其中也包括欺负受欺负行为。p “3 1 , 5 2 1 同样,住家庭敦育中既要有温暖的母爱,也要有父亲的情感理解和关怀,而父亲过 r 严历、否认的敦育方式会对孩子的社会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口父亲对子女的过度保护 千过分干涉容易造成子女的紧张焦虑使其经常处丁一种不安状态,对白己缺乏信心,而 父亲党分的占感温暖干| l 理解使孩子较少的参与剖欺负受欺负行为中,这与他人研究结果 一1 ,一 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教负行为影响的研究 相似。 兰 墨 = 父 网 子 k 王 3 母 网 子 欺负身份 图4 父亲的严厉惩罚对欺负身份的影响 欺负身份 幽5 母亲的严厉惩罚对欺负身份的影响 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负行为骺响的研究 由幽4 和幽5 可以看出,父母的严厉惩罚对孩子的欺负身份有很大的影响,父母的惩 罚程度越高,孩子越多的参与欺负受欺负行为中,这是因为父母经常严厉地惩罚孩子, 就是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模仿对象。儿童往往不是在惩罚中受教育,而是学会了如何使用欺 负性行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极大地依赖着他们的父母如何对待他们和父母自己如何表现。 一个住家里冈为欺负行为而受到严厉惩罚的孩子,在外边往往有更大的欺负性。惩罚使孩 子1 生家里限制了欺负行为,但却鼓励了他在外面的欺负行为,因为他们模仿的是父母的行 为,他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强硬方式对付别人,这反而加剧了他们的欺负行为。同时父母的 严厉惩罚对于二不同身体素质和人格结构的学生会引起不同的反应。面对严厉惩罚时身体 虚弱、被动或月日怯的儿童会变得过分依顺,而且害怕坚持自己的要求,他们容易变为受欺 负者:而身体强壮、精力旺盛、自信的儿童却模仿他们父母惩罚的行为,他们更容易成为 欺负者,( h o f f m a n ,1 9 7 0 ;f e s h b a c h l 9 7 2 ) 4 3 父母教养方式的相似与差异 本研究发现父亲羽i 母亲在四个教养方式因子上的得分存在一致的趋势,但略有不同, 按得分高低依次排列父亲得分为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否认; 而母亲为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从这一结果可以 看出,任初中生自己报告的父母教养方式中,积极因素还是占主要地位。在对待子女时, 父母更多地给子女以温暖和接纳,而较少拒绝、否认和惩罚孩子。 除惩罚严厉外被试报告的母亲情感温暖、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行为明显多丁父亲。 住母亲的教养方式中,积极的一面多丁父亲,而消极的一面同样多于父亲。造成这一结果 的原因可能是:( 1 ) 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时空不同。一股说米,母亲是孩子日常生活的主要 照料者痢】参与者田此,表现各冈子行为的机会多于父亲,各维度行为被子女知赏到的可 能性也人丁父亲。( 二) 父母亲角色的差异。p a r s o n s 和b a l e s ( 1 9 5 5 ) 对父母角色以“1 。具 性”( i n s t r u m e n t a l ) 和“表达性”( e x p r e s s i v e ) 进行区分,认为父亲“i 。具性”的,是权 能和统治的象征,是孩子树立理想、延缓满足和与家庭外的l ;| = 界互动的榜样。母亲则娃“表 达性”的,她富有感情,给予家人情感上的支持。p 4 1 s t o l z 发现,父亲与孩子教育、道德 砚、人生观年身体安全有关,母亲则与孩子的情绪调试、避免焦虑有关。所以,在孩子的 啃感深处,与母亲的关系更为密切,孩于更能体会母亲的温暖和理解,母亲也容易过分于 涉、过度保护孩子,一口父母有拒绝孩子的言行,孩子从情感上也弈易首先体验剖毋亲的 拒绝与否认。”i 4 4 不同性别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的差异 从孩子的性别上看,男生体验到的父母亲教养方式的消极因子更多即父母对男孩子 果取更多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保护。这有可能与男女生不同的性别特点有关。 一般而高男生较女生好动、不服管教、调皮、易惹祸、更具反抗性、更要求独立和自主, 冈此,更奔易产生一些违犯父母规定和家庭规则的事情和行为,更可能引起父母的负性反 应,而女生则比较文静,也比较听从父母,她hj 出现违规行为和事情的可能性较少,那么 引起父母负性反应的可能性就会相应减少:同时,现代社会对男女要求不同,父母对男生 的期望更高,要求更严格,而对女生相对更宽容、慈爱些。另一种可能是男生比女生对消 极的教养方式更敏感、体验更深刻。董奇等人( 1 9 9 1 ) 曾研究发现,男生对父母离异的适 廊要笨r 女生,他化更弃易对消极的教养方式作出反应。所以,父母应该多关心男孩删的 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负行为影响的研究 j 誊受,注意避免消极的教养方式。p 5 讨论 5 1 关于研究结果 本研究主要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各囚子对欺负行为的影响,而没有涉及剑欺负行为与 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的交互作用。但从家庭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发展 之间的关系不单单是一种由父母影响孩子行为的单向过程,同时孩子的行为也反过来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心理学家b e l l 认为一部分儿童的气质特点对父母一些特定的教养方式 能作出比较好的反应,而另一部分儿童的气质特点则对其他的教养方式作出的反应比较 好,父母选择教养方式时就倾向于采用那些对自己孩子是最为有效的方式。s t e v e n s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