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班级 姓名 备课组长 【学习目标】1.了解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2.探究作者示异释疑的行文思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3.认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课前预习】 1、注音、解释 教师个备竺可桢( ) 玄奘( ) 戈壁( ) 戳穿( ) 学生笔记 万顷( ) 海市蜃楼 ( )单枪匹马 光怪陆离 可望而不可即 空中楼阁 渴不可耐2、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_、_、_。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3、下列文字括号中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据一些专家的意见,()沙漠西部的沙子是细沙()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_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_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A如果而或便B只要且和便C只要而和就D只要而或便【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沙漠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陌生的,老师这里有几幅沙漠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说说对沙漠的感受。的确,沙漠是神奇美丽的,但它又有着狰狞可怕的一面,今天让我们走近沙漠,跟随作者去探觅一下沙漠的奥秘。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思考:古代到过沙漠的人和现代的人对沙漠分别有什么感受?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2 、课文主要向我们列举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明确:1、荒凉 可怕 恐惧科学知识匮乏 条件艰难2、“魔鬼的海”、“海市蜃楼”和“鸣沙”三、合作交流, 点拨探究(一)圈点勾画法细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1、“魔鬼的海”、“海市蜃楼”和“鸣沙”这些奇怪现象作者是怎么描述的?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2、作者对沙漠里奇怪现象的成因进行剖析,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明确: 1、奇怪现象形成的原因“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了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又叫做海市蜃楼。”“鸣沙”“据一些专家的意见沙粒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2、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二) 理清本文写作思路,说说这篇课文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明确:第1段,描述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第2-5段,解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小结:本文运用了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三)说说本文在说明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明确:如“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打比方(四)1、说明文的语言要求首先是要准确,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解决课后练习第二题)2、这篇文章虽是来阐释沙漠里奇怪现象的原因的,但并不让人觉得深奥难懂,这是由于它还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明确:从修辞角度来说,文章运用了设问、反问、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富有趣味。还有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不少词语绘声绘色,如“隆隆之声”“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碧蓝的清水”“蔚蓝的湖”“蔚蓝的天空”等等,琅琅上口,富于美感。四、主题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的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真理。【当堂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向沙漠进军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作者都是竺可桢。B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以时间为顺序从古而今写来的。C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主要是驳斥东晋僧人佛国记的错误说法。D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较多地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2课文主要描述了沙漠里的两种奇怪现象,一是_,二是_。课文先说沙漠中的奇怪现象然后解释具体的原因,这种说明顺序是_。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书方法有_ 。3说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法显著佛国记说,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 )(2)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3)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4)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 )【课后提升】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尤其是维护生态环境方面更是功劳卓著。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4亿年以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20阅读全文,简洁地回答森林的两大功劳。(4分)吞水吐雨器:吞碳吐氧机:1、阅渎第三段,概括说明“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的两个原因。 2、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这是使用了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加点词“近200年间”强调了,“三分之一以上”强调了 。4、森林遭到破坏后,地球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除了文中介绍的全球性气候变暖外,还有哪些方面的恶化?请举出两例。 5、过度砍伐、无节制使用是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武汉市政府发起了“禁止使用一次性木筷”的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现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一条保护森林资源的建议或拟一条含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