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协调互动探讨.doc_第1页
上海市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协调互动探讨.doc_第2页
上海市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协调互动探讨.doc_第3页
上海市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协调互动探讨.doc_第4页
上海市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协调互动探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协调互动探讨刘社建一、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协调互动的相关分析经济发展是促进就业最为根本的途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的协调互动是有效促进就业与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就业结构通过自身量与质的变动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通过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与升级。产业结构变动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就业结构的完善,不但影响到就业数量扩大与结构改善,也促进从业人员人力资本水平的不断提高。就业结构变动通过影响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决定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动。就业结构变动是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以及在不同产业内部行业之间相互转移的过程,就业结构变动一般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将改变微观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到宏观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宏观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改变要求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动,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增长进一步要求就业结构做出相应变动,这样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就以收入与消费为媒介,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就业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方面来实现的。即一方面通过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引起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变动,另一方面通过消费者行为的变迁影响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消费水平的提高与消费结构的改变,会带来市场容量的扩张,这种市场容量的扩张,以可进一步促进扩大社会分工与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进一步增加了劳动力的就业容量,以及增加了劳动力在不同部门间就业的选择机会,从而不断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的增长。就业变动也会通过影响消费者行为来影响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就业变动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大致有两种,即主动的影响和被动的影响。主动的影响是指劳动力获得较高的收入水平或接触到较高层次的生活方式后,为向周边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看齐,或者与周边的消费者保持同样的消费水平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与消费行为。这种影响主要是受到周边人群的消费示范效应的影响,通过模仿效应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被动的影响是指劳动者不得不被迫改变自己的消费行为,这种改变的消费行为可能既受到不同地域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影响,也可能受到可选择消费约束集的影响,如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务工后将不得不接受城市的消费水平与消费方式等。消费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影响产业结构。消费需求的变化通过消费需求总量的作用影响经济增长,同时消费结构的改善促进经济中某一产业或部门的增长也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主要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表现出来。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需求方面的因素,与作为经济增长供给方面因素的产业结构之间,表现为一种互相适应与互相制约的关系。消费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需求引导生产的作用,消费的变动要求生产与之相应变动,消费需求的变动要求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在消费需求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中,消费需求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形成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不适应需求的产品大量过剩导致生产该产业的行业发展萎缩,进而该行业的从业人员相应缩减。另一方面,适应需求的产品适销对路甚至供不应求导致生产该产品的行业快速发展,该行业就业人员也相应增加。消费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实际影响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实现的。首先,消费需求通过商品价格影响产业结构。消费需求的变化影响生产者的收入,通过收入弹性的作用,引导生产要素移动,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促进就业结构变动。其次,消费者收入份额的变动影响产业结构。消费者收入份额的变动一般由其就业状况决定。不同收入阶层在社会分配总额中占有不同份额,而且不同的收入阶层其消费倾向不同,人们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安排其消费需求的层次,从而形成一定的消费结构。随着消费者收入状况的变动,各阶层也会相应调整自己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动又进一步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再次,消费品比价的变化影响产业结构。在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中,产品的比价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与消费者行为不断调整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而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变动相应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变动要求就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当某一行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通过市场的力量就会获得较快的发展,该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是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某一行业自身较快的发展肯定带来劳动力投入要素的变化,从而导致就业结构的改变。当就业结构的变动能较快地适应消费结构的改变时,产业结构就能较好地适应消费结构的要求,从而促进就业结构、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良性循环。当就业结构的变动难以适应消费结构的改变时,或者调整时滞过长时,就会影响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良性循环,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到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随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都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就业结构变动的最重要特征,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而来的劳动就业在产业分布上的非农业化倾向与在区域分布上的集中化倾向。从产业发展的宏观结构来看,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虽大体上呈现同样的变动趋势,但是二者并非同步,特别是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较大,在农业部门一般滞留着待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就业结构的变动中第一产业的就业份额趋于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份额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长。而在就业结构转变的大部分时期,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都会出现滞后现象,而且第一产业转移出的剩余劳动力大部分为第三产业所吸纳。二、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概况(一)上海就业结构的产业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从业人员增长速度较缓,由1978年的698.32万人增至2003年的813.05万人,增加了114.73万人,年均增长4.41万人,年均增加0.61%。在从业人员增长较缓的同时,就业人员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突出表现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趋于减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有所增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已成为吸纳从业人员的主要力量。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240.06万人减至2003年的73.72万人,减少166.34万人,年均减少6.40万人,年均下降4.61%。同期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由307.48万人增至317.12万人,增加9.64万人,年均增加0.37万人,年均增长0.1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从150.78万人增至422.21万人,增加了271.43万人,年均增加10.44万人,年均增长4.20%。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1978年的34.38%、44.03%和21.59%转变至2003年的9.07%、39.00%和51.93%。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大幅度下降,下降了25.31个百分点,年均下降5.19%;第二产业下降5.03个百分点,年均减少0.48%;第三产业增长30.34个百分点,年均增加3.57%。表1: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主要年份就业状况年份总就业(万人)第一产业(万人)第二产业(万人)第三产业(万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698.32240.06307.48150.7834.38 44.03 21.59 1980730.77212.05354.83163.8929.02 48.56 22.42 1985775.53126.78445.38203.3716.35 57.43 26.22 1990787.7287.25467.08233.3911.08 59.30 29.62 1995794.1978.25432.57283.379.85 54.47 35.68 2000745.2488.61313.45343.1811.89 42.06 46.05 2001752.2687.18309.91355.1711.59 41.20 47.21 2002792.0484.24320.93386.8710.64 40.52 48.84 2003813.0573.72317.12422.219.0739.0051.93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就业结构的演变来看,就业结构逐渐合理,第二产业的冗员基本释放,第三产业在吸纳就业人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业结构的逐步合理为下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上海劳动力总体人力资本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在未来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日益加速的情况下,如何尽快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与努力促进就业结构优化,对于扩大就业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产业结构演变概况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按当年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72.81亿元增至2003年的6250.81亿元, 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持续以二位数的速度增长,1992年至2003年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2.32%。按照常规汇率计算,2003年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5600美元,已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就其工业化进程来说,相当于达到了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而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汇率计算上海2003年人均GDP超过了18000美元,上海已达到后工业化社会的经济发展阶段。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上海三次产业间的比例趋于合理。1978年三次产业的比例分别为4.03%、77.36%与18.61%,至2003年按当年价计算的三次产业比例已演变为1.49%、50.09%与48.42%,虽然第二产业仍属于第一大产业,但第三产业比例接近50%并大有赶超第二产业之势,三次产业间的比例逐渐趋于合理。按1978年不变价计算的三次产业比例已演变为2003年的0.28%、45.07%与54.65%,第三产业份额已超出第二产业近10个百分点,按不变价计算的三次产业份额更加趋于协调。按不变价计算的三次产业比例自1997年第三产业比例首次超出第二产业后,就一直保持着对第二产业的优势。表2: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主要年份国内生产总值状况年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第一产业(亿元)第二产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当年价1978年不变价1978272.81 11.00 211.05 50.76 4.03 77.36 18.61 4.03 77.36 18.61 1980311.89 10.10 236.10 65.69 3.24 75.70 21.06 2.75 74.85 22.40 1985466.75 19.53 325.63 121.59 4.18 69.77 26.05 2.83 66.59 30.58 1990756.45 32.60 482.68 241.17 4.31 63.81 31.88 2.36 59.01 38.63 19952462.57 61.68 1409.85 991.04 2.50 57.25 40.25 0.80 55.03 44.17 20004551.15 83.20 2163.68 2304.27 1.83 47.54 50.63 0.40 42.47 57.13 20014950.84 85.50 2355.53 2509.91 1.73 47.58 50.69 0.35 43.20 56.45 20025408.76 88.24 2564.69 2755.83 1.63 47.42 50.95 0.31 43.52 56.17 20036250.81 92.98 3130.72 3027.11 1.49 50.09 48.42 0.28 45.07 54.65 三、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应状况分析(一)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分产业的就业弹性从分产业的就业弹性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自1988年以来除1996年和1997年外均为负值,说明上海第一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而1996年和1997年的正值,与当时快速增长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导致就业压力加大促使第一产业转移困难有关,第一产业就业弹性也可视为劳动力市场的晴雨表,当其为负时说明劳动力市场尚有第一产业转移的空间,而一旦第一产业就业弹性为正,说明劳动力市场压力过大导致第一产业劳动力难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自1992年以来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除1993年、1996年和2002年外均为负值,随着投资的逐渐加大第二产业吸纳的劳动力呈减少之势。但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初第二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有快速增加,1993年就业弹性达到0.30的高位。1993年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与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第二产业内的隐性就业人员与冗员逐渐释放,导致第二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逐渐减少。到1996年随着下岗人员再就业压力加大,使该年度第二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增加,而1996年后随着政府出台促进就业措施第二产业相应吸纳劳动力减少。到了2002年随着政府对第二产业发展的重视,相应第二产业吸纳的劳动力相应增加。而到了2003年就业弹性重新为负,第二产业继续释放出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自1991年以来除1993年、1999年与2000年外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一直处于高位,除此三年外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平均弹性为0.47,充分体现了第三产业吸纳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1993年的就业弹性之所以仅为0.03与当时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过多有关,而且当时外来劳动力人数较少,与以后年度相比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较少。1999年和2000年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较少与统计口径的变化有关。到2003年第三产业就业弹性高达1.14,第三产业在吸纳就业人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产业其自身固有的特性,第一产业就业弹性一般总为负值,意味着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第一产业释放出大量劳动力。第二产业就业弹性一般较为固定,虽然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较高,但是由于第二产业多为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并不多。尤其是上海原来第二产业具有大量冗员需要向外转移,第二产业就业弹性为负亦属正常。但在上海基本将冗员释放殆尽的情况下,有必要充分发挥包括制造业在内的第二产业对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第三产业由于其具有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而在上海解决就业问题的过程中,更有必要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从近年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来看,第三产业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未来年份,仍有必要更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作用。表3:改革开放以来分产业就业弹性年份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年份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第三产业就业弹性1978-0.06 0.25 0.71 1995-3.18 -0.65 0.28 198011.39 1.21 0.20 2000-1.29 -1.73 0.02 19850.71 0.34 0.28 2001-0.54 -0.09 0.40 1990-0.38 0.25 0.08 2002-1.12 0.29 0.89 1992-15.71 -0.01 0.49 2003-5.43-0.071.14(二)偏离度与分产业偏离数上海的偏离度与分产业偏离数基本趋于平衡,尤其是1992年以后。1992年至2003年间上海偏离度平均值为29.39,远低于1992年至2002年间全国61.63的平均值。尤其是2001年和2002年两年,偏离度分别为22.48和20.66,第一产业偏离数分别为-11.24和-10.33,第二产业偏离数分别为2.00和3.00,第三产业偏离数分别为9.24和7.33,尤其是第二产业偏离数接近于零充分说明了上海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趋于均衡。2003年偏离度进一步下降至17.57,其中第一产业偏离数为-8.79,第二产业偏离数有所上升至6.07,而第三产业偏离数下降至2.71,虽然2003年第二产业偏离数有所上升但同时第三产业偏离数下降,显示了上海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逐步均衡,当然这种均衡还会有所反复,但大方向难以逆转。总的来看,“十五”期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基本趋于均衡。表4: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主要年份偏离度与分产业偏离数年份偏离度第一产业偏离数第二产业偏离数第三产业偏离数197866.66-30.3533.33-2.98198052.59-26.2726.29-0.03198527.03-13.529.164.35199018.02-8.72-0.299.01199518.10-9.050.568.49200022.98-11.490.4111.08200122.48-11.242.009.24200220.66-10.333.007.33200317.57-8.796.072.71(三)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分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分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看,上海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趋于逐渐合理的状况,从比较1978年至1991年与1992年至2003年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可以较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1978年至1991年间三次产业的平均相对劳动生产率分别为0.16、1.27和1.12,其比例突出反映了第一产业吸纳从业人员较多而产出比例较低,第二、三产业比例高于就业比例的状况。而1992年至2003年间三次产业的平均相对劳动生产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分别为0.06、1.01和1.27,由此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仍然发挥着就业蓄水池的作用,仍存在大量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需要向外释放。而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基本接近于1,这也与第二产业该时期的就业弹性情况相符,这与说明了随着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就业体制的深入改革,第二产业的隐性就业人员与冗员得到了较为完全的释放,也预示着在以后的阶段第二产业释放冗员的压力较小,随着上海第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产业仍有吸纳劳动力的余地,在未来解决就业的过程中有必要充分挖掘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转换与能级提升,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努力提升劳动力从业人员人力资本水平是未来促进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同期第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为1.27,说明第三产业仍有进一步吸纳就业的余地,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中应充分发挥进一步的作用。表5: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主要年份分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年份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19780.121.760.8619800.091.541.0019850.171.161.1719900.211.001.3019950.081.011.2420000.031.011.2420010.031.051.2020020.031.071.1520030.031.161.05四、促进上海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协调互动的对策分析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的协调互动,不仅对于促进就业促使产业结构转换与能级提升,以及保持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有必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贯彻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协调一致,努力实现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既充分发挥就业结构变动与产业升级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一)努力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就业结构优化在解决就业问题的过程中,有必要坚决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就业促进有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进提高政府促进就业的方式与效率,在以经济手段与市场手段调控就业总量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结构问题。注重就业促进策略的层次性与短中长期的有效结合,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与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就业的协调配合。真正确立劳动力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主体地位。制定积极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努力扩大广就业行业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发挥中小型企业与微小型企业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培育促进就业的城市精神与新型文化,有效提高户籍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就业、创业与职业转换能力。具体而言,为促进就业优化就业结构的具体途径包括政府转型、就业促进、职业培训、监督调控、管理服务与结构调整等,并需要进一步努力发挥社会保障体系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二)努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能级提升上海有必要在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为支撑,进一步发展信息产业,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作用,形成第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有必要充分体现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要求,在地区与全国经济发展以及全球化经济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要与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功能相匹配,体现大都市的产业特色;另一方面,要以信息化为基础,紧紧抓住全球化机遇,构建以信息化与全球化为基础的产业结构体系。(三)促进上海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的协调互动发展在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各自优化的基础上,有必要统筹兼顾,树立全局思想,大力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的相互协调发展。就业结构优化既是促进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必要前提,同时产业升级也是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必要保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