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婉约词鉴赏第4讲柳永词鉴赏教案.doc_第1页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婉约词鉴赏第4讲柳永词鉴赏教案.doc_第2页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婉约词鉴赏第4讲柳永词鉴赏教案.doc_第3页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婉约词鉴赏第4讲柳永词鉴赏教案.doc_第4页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婉约词鉴赏第4讲柳永词鉴赏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 柳永词鉴赏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柳永的生平与创作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贡献教学难点与重点柳永词的艺术成就教学内容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一、柳永生平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 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是北宋专力写词的第一人。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 唐末宋初,词开始快速发展。而此时的词都为小令,简短。柳永,正是慢词的开创者,在词发展上有极大的贡献,他对词的理解是深刻透彻的。他的词有咏爱情的,有咏友情的等等,在婉约词上有诸多绝唱。可惜的是才华无人赏识,他五十几才考上个小官,他对八股文章深恶痛绝。经常出入妓院的他死时也无亲人无钱替他下葬,还是生前几个妓女埋的他。 柳词内容有三类: 1.描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望海潮最为有名。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2.描写男女情爱。这类词中有表现下层人民不幸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的,如定风波,有写妓女悲苦和她们对轻薄男子怨恨的,如少年游,有写妓女渴望自由、渴望真正爱情生活的,如迷仙引。 3.江湖落拓的感慨是他词作的另一重要内容。雨霖铃、八声甘州、夜半乐是这部分词的代表作。“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八声甘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道出了居无定处,四海漂泊的乡思愁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夜半乐)和“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八声甘州)中主人公颓唐的心情将秋日景象涂抹上浓重的阴影。词人的离愁别绪与冷落清秋的景物相互交融,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境界。 宋词自柳永起开始作容纳内容更多的慢词,这为小令之外又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柳词善以铺叙的手法说物言情。大量吸收口语,是柳词表达富于变化的内容时的一种手段。二、作品赏析(一)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的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永的代表作和宋词婉约派的名作之一。这篇作品,词人将他离开汴京(北宋京都,今河南开封)时与爱人惜别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饯行时难分难舍的情景,抒发离情别绪。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画幕。起首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点明离别的时间和地点,并用“寒蝉”、“长亭”、刚停息的“骤雨”渲染环境和气氛。准确地将爱人分别时的心情烘托出来,为整首词定下了凄凉伤感的调子;字字写景,景中含情。“都门帐饮无绪”,极写饯行时依依惜别的心情;“无绪”两字写出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别的心绪,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以致饮酒索然无味。而正在无绪饮酒,难分难舍之际,“留恋处”却又“兰舟催发”。天色已晚,船夫阵阵催促;出发上路即刻就是无情的离别现实,可想而知,词人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对恋人,执手相拥,泪眼相视;千言万语,无从诉说。这两句使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恋人失魂伤别的情状,跃然纸上。此处的“竟”,加重气氛;“凝噎”两字把此时的别绪刻画到至极,为神来之笔。而此时,离别的双方虽已“凝噎”“无语”,但词人的内心却百感交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近情远景相融,实情虚景相交。词人把黯淡的心情与沉沉的暮霭融在一起,给别后的思念,抹上了厚重的阴影。这两句表面是写景,但实则句句寓情于景,用虚景烘托出别时、别后的思念心情;表明旅人前程茫茫,情人再会将遥遥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一个“念”字,说明写景只是想象的。“去去”是指分别后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忍离去,而又不得不离去,包含了离别的无奈和无限的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沉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远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片抒怀,承“念”而来,设想别后的情景和思念的凄楚。换头起首两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以情起句,叹息古往今来多情离别之可哀;从普遍现象到个体情状,点明“多情”就会“伤离别”。“自古”两字,把“离愁别绪”从特殊提升到普遍,扩大了词的意义。“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个“更”字,强调自己所承受的痛苦比常人、比古人更多。这句用眼前的“清秋节”,来形象地说明这种痛苦的程度,同时又呼应上片的“寒蝉”,构成寒秋时节凄冷的协调意象。那么,词人这种甚堪于常人、古人的别痛,又将是怎样的情形呢?接下来,词人用很具象的言语渲染出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其精之处,在于用景写情,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于景;景语即情语。此两句与上片的“念去去”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更为甚者,“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的“都门帐饮”,足见词人虽“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柳”与“留”谐音,写出了难留的离情;晓风的凄冷,写出了别后的寒心;残月的破碎,写出了今后难圆的预感。这两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凄清冷落的怀人意境;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成为宋词名句。“此去经年”以下四句,推想别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能熬得过去呢?即使有再多的良辰美景,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享,也形同虚设;再退一步,即便对良辰美景有些许的感觉,有无尽的缠情蜜意,又能向谁去诉说呢?这几句,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反复,又一气贯注,抒泻了无尽的愁思,也传达了彼此关切的心情。词人用反问的形式结句,并嵌入一“纵”一“更”的副词,使情感的表达更为强烈。 这首雨霖铃是描写离情别绪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被列为宋词“十大金曲”之一。它出自柳永之手,不是偶然的。这不仅仅因为柳永的文才超强,更与柳永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联。 柳永生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其父、其兄、其侄及本人均为进士出身。柳永少有俊才,为人风雅,倜傥不羁,工于词章。年轻时即入京参加科考,常留恋于歌坊柳巷,写了很多流传于社会的“俗词”,为崇尚“雅词”的仁宗皇帝所不喜。在一次贡院科考落第时,柳永又写了一首鹤冲天来发牢骚,不想惹祸上身,招致了日后的不幸。当时已是举人的柳永,善为歌辞,性情风流,“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柳永的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首词很快就被宋仁宗知道。词中的“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文字使仁宗大为光火。仁宗在发榜谕批时说“此人好作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因而,柳永连续五次科考都不被录用。直到景佑元年,柳永将名字“柳景庄”改为“柳永”,才被赐为进士身;当时已经47岁。其后在定海、睦洲、余杭等地做过小官。由于其生性放荡不羁,官场屡屡失意,不被朝廷所重用;他在任满进京后,又因出言不逊,得罪朝官,被罢免了“屯田员外郎”;曾有人向宋仁宗举荐柳永,仁宗却说:“得非填词柳三变乎?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这无疑宣判了柳永的仕途死刑。之后,柳永干脆“奉旨作词”,浪迹市井,行于秦楼楚馆之中。此后,他对社会生活有了更为广泛的接触,对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阶层相当熟悉;都市生活的繁华,妓女们的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以及自己的愤恨与颓放、离情别绪和羁旅行役的感受,都成了其词作的重要内容。柳永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秦楼楚馆亲热唱和,其词作多半产生于笙歌艳舞、锦塌秀被之中。由于他的坎坷、潦倒,在与那些遭遇不幸的歌妓们相处时,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真切感受,因而能以同情之心,体察那些生活在社会低层的歌妓,为她们写词,深得其共鸣,并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柳永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扬州),终身未婚;死时一贫如洗;歌妓姐妹们为他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时节,歌妓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会”。其生前,与谢玉英、陈师师、赵香香等名妓交往甚深。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感性的男女情感体验,加之本身出色的文才,方能写就如此经典的雨霖铃。 这首词以凄清冷落的秋景作衬托,首先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情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伤恨,层层铺述,情景相生,委婉凄楚地诉说了词人离愁别绪。全词以“别情”为线索,来表达“伤离别”的主题。就时间而言,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从“今宵”设想到“经年”;但不管时间怎样变化,都处处在写“别情”。就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楚天”,到“晓风残月”的“杨柳岸”;而空间变换,仍始终离不开抒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层层推进,突出主题。在表现形式上,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均用白描手法,情景相交,虚景实景相融。“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都是写景词语;情态描写的词语有如:“帐饮无绪”、“留恋”、“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等。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几句,则将景物描写虚实相融,很好地寄情于景中。在情景交融方面,前片把黯然离别的心情溶入沉沉暮霭之中,绵绵离恨,犹如空阔无际的楚天;后片把酒醒后的清冷之感,溶入杨柳岸上的晓风残月之中,秋水伊人,天各一方,上,船夫紧紧地催促着行人”,也看到了“晓风吹拂的杨柳岸边,离别之人正在痛苦地徘徊”,而在“烟波浩渺的江河上,词人越去越远,直到暮霭沉沉的远方”。这一幅幅凄美的图景,无不展现出词人无尽的离愁别绪。同时,词人在描绘这些图景时,善于“点染”,反复涂抹,使得“离愁别绪”更加曲婉深沉,着色浓重。“多情”已伤离别,“冷落清秋”使其更堪;而染以“今宵酒醒”后的“杨柳岸”和“晓风残雪”,则使“离愁别绪”更为伤心、凄凉。此外,在句式修辞上,亦有独到之处。例如,“念去去”的使用,既示意后面的写景是虚、实交错的寓情句子,有能起到字简意深、美化音律的作用。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又一气流贯。“念”字后的“去去”两字连用,则愈显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幽远。再如,词尾四句中的“此去”、“应是”、“便纵有”、“更”几处文字,均用在每句的前面,既使语义连贯,语气加强,又将“离愁别绪”艺术地推上高潮;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柳永作词,常用市井俚语,其内容多反映男欢女爱、歌妓生活,如定风波(自春来)、凤归云(平康巷里)、玉蝴蝶(珊瑚筵上)、西江月(师师)等。柳永此类词作,常被归为“俗”。关于柳词的俗,时过境迁,现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尽管他用最真挚的情感和提并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景中含情,委婉寻味;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雄浑旷远,豪迈深沉;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乎分别被看成是宋词婉约派、豪放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此词表现了词人羁旅失意、思念家乡亲人的苦闷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被王国维誉为“格调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上片写景,可分四层,第一层先从时间和气候来写:“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暮秋季节,傍晚时间,正下着雨。“暮雨”雨也只是自然现象,而词人却偏偏以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所“洗”,这是拟人化的描写,既写活了雨,又写出了雨后秋空的 清朗之状。这是第一层,从景物的描写中点出了时间和气候。第二层从人的感觉中写出变化的景物:“渐霜风凄紧”呼应“清秋”。写秋风的凄厉紧迫,从感觉上告诉读者,时令变了。“关河冷落”呼应“江天”,从眼中所见写出道路的沉寂荒凉,这是远景。“残照高楼”呼应“暮雨”。仍从眼中所见写出了气候的变化,写出色彩的凄冷,这是近景。这一层除“渐”字外,是三个排比句,写秋雨后的变化的景色。写景,但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是景中有情,无论是凄紧的霜风,是冷落的关河,还是当楼的残照,可以说“此中无处不堪愁”。在写法上,从远到近,层层铺叙,景物气象壮阔,格调宏伟、苍凉,在宋词中“横空出世”,特别引人注目。就连一向看不起柳永的苏轼,也第三层词人着眼于“变”来写景,而第四层着眼于“不变”来写景:“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在词人笔下,“长江水”不象阴晴寒暑、花开花落是变化的景,它从古至今,滔滔向东,是不变的景。变化的景物引起词人的伤感,不变的景物又怎样呢?“无语东流”,也不能理解词人的愁绪,不能安慰词人,只能使词人更加伤情。不写流水无情,而写流水“无语”,更形象。本来流水并不能“语”,不能给人安慰,可词人却把流水人格化了,词人认为流水本来能“语”,本该有“语”,可今天却偏偏“无语”,对词人实在是太无情了!上片写景,从变化的景到不变的景,一切都使人伤情,使人增加惆怅。不明写词人的思想感情,是为下片的完全抒情蓄势。下片抒情,抒写词人的乡思。词人用反写、侧写、虚拟的写法来层层抒写浓重的思乡情怀。“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这是反写。上片写景,以一“对”字引出江天暮雨、残照关河等景物,可见词人本是在“登高临远”而此时却偏要说“不忍”,这样写,在章法上是转折翻腾,在抒情方面是委婉深曲,更衬托出词人有很深的思乡情绪。“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词人长居异乡,东漂西荡,究竟为了什么?这是侧写,以反问的语气来写,并没有从正面来为什么不回去,只是己。词人写佳人想念自己,本是虚拟,出于想象,却用具体的细节来写,仿佛实有其事,这是化虚为实的写法。这样写的好处在于:第一,本是自己想佳人,而偏说佳人想自己,通过想象,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对面,写出了两情的交流。第二,想象中包含多种感情层面:有盼望,也有盼望不到后的失望,又有对佳人轻轻的抱怨,更有抱怨后的叹息。这种写情感的交流、多层面情感展现的写法,可以丰富词的内涵,刺激读者的艺术想象。“争知我,依阑干处、正恁凝愁!”这一层紧接上一层的联想,从对面佳人写到自己这一面,仍继续与对面佳人进行情感的交流:用自己的依阑之愁与佳人的妆楼颙望之愁相重叠,使愁更深沉广阔。在写法上,依阑凝愁本是实情,而词人却从对面引出,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这几句文笔变化,写情曲折,给读者丰富的艺术感受。(三)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n )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y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qing)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su)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