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第二单元 第二节第三课时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课件 鲁教版必修2.ppt_第1页
高考地理 第二单元 第二节第三课时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课件 鲁教版必修2.ppt_第2页
高考地理 第二单元 第二节第三课时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课件 鲁教版必修2.ppt_第3页
高考地理 第二单元 第二节第三课时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课件 鲁教版必修2.ppt_第4页
高考地理 第二单元 第二节第三课时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课件 鲁教版必修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第二节 晨背关键语句 第1部分 理解教材新知 把握热点考向 应用创新演练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第三课时 考向一 考向二 随堂基础巩固 课时跟踪训练 第三课时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1 歌诀法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其移动七个气压 带 六个风 带 各自特点要记清 高压 东风 信风 极地东风 都干燥 低压 西风水汽凝 赤低极高因热冷 副高 副极动力成 极锋就在60度 微微斜向高纬倾 气压 带 风带都移动 太阳直射点引领 夏季向北冬向南 判断季节要记清 2 歌诀法记忆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海陆热力有差异 夏季陆热气压低 副高带状被切断 只有海上承包地 亚洲低压夏太强 副高去找夏威夷 蒙古高压冬过盛 副低留在阿留申 亚太地区差最大 高低气压转换急 南半球里海更广 仍呈带状少陆地 3 歌诀法记忆季风的性质及成因冬季风 自北来 性干冷 强又快 夏季风 南边来 性暖湿 强和弱 旱涝灾 东亚风 成因单 海陆差异唱独白 南亚风 成因双 气压风移倍青睐 自读教材 抓基础 1 大气环流 1 概念 地球上大范围 有规律的 2 意义 调节之间 海陆之间的和分布 并影响各地的天气和气候 2 气压带 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大气运动 高低纬度 热量 水汽 地转偏向力 赤道低气压 副热带高气压 副极地低气压 极地高气压 e h f i g j 3 季节移动 随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 大致是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 太阳直射点 读图思考 拓认知 教材p40图2 2 11该图展现了全球三圈环流及气压带 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读图需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1 全球气压带分布有何特点 提示 全球7个气压带的分布特点主要表现为 高压 低压相间分布 南 北半球对称分布 2 各风带中的风向有何特点 提示 南半球或北半球相邻风带中的风向相反 南 北半球相同纬度的风带中风向对称 3 受哪些气压带控制易形成降水 提示 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下 气流上升 易形成降水 4 极锋锋线向高纬还是低纬方向倾斜 提示 极锋锋线向高纬方向倾斜 跟随名师 解疑难 1 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 成因及属性比较 2 气压带 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探规寻律 一点通 图示法动态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分布与变化 1 冷热不均使其动 假设地球不自转 地表性质均一 在极地与赤道间会形成单圈闭合环流 如下图 2 地球自转使其偏 地表性质均一 地球自转的情况下 形成三圈环流 如下图 北半球 3 地球公转使其移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 在地表性质均一的情况下 气压带 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 向南或向北 移动 活学巧用 大冲关 1 图中为北半球夏季 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 风带示意图 读图完成 1 2 题 1 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 赤道低气压带b 副热带高气压带c 副极地低气压带d 极地高气压带 2 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带风向的是 解析 第 1 题 北半球夏季气压带 风带向北移动 处于30 40 n之间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第 2 题 图中d带应为北半球的西风带 盛行风向为西南风 答案 1 b 2 a 自读教材 抓基础 1 北半球 1 海陆分布 陆地面积广 且海陆相间分布 差异显著 2 影响 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 低气压中心 夏季 带被大陆上的切断 亚洲低压最显著 冬季 带被大陆上的切断 亚洲高压最显著 海陆热力 副热带高气压 热低压 副极地低气压 冷高压 2 南半球 1 海陆分布 占绝对优势 2 影响 气压带基本上呈分布 海洋面积 带状 跟随名师 解疑难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北半球陆地面积大 且海陆相间分布 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 形成一个个高 低气压中心 北半球冬 夏季气压中心分布如图表所示 探规寻律 一点通 高 低气压中心的判断方法 1 根据等压线的闭合情况判断 等压线闭合 中心气压较外围低 为低压中心 等压线闭合 中心气压较外围高 为高压中心 2 根据季节判断 夏季 陆地上有热低压中心 海洋上相对有冷高压中心 冬季 陆地上有冷高压中心 海洋上相对有热低压中心 3 根据风向判断 风总是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 这是判断高 低气压中心的依据 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时 陆地上为高压 海洋上为低压 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时 海洋上为高压 陆地上为低压 活学巧用 大冲关 2 读下面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 回答 1 3 题 1 a b两点的气压状况正确的是 a a是高气压 b是低气压b a是低气压 b是高气压c a b都是高气压d a b都是低气压 2 如果图中五条等压线的数值分别是1000 1008 1016 1024 1036 那么等压线 和 的气压值分别是 a 1024 1036b 1000 1036c 1016 1008d 1000 1008 3 图中亚洲东部c点的风向是 a 东南风b 西北风c 东北风d 西南风 解析 第 1 题 1月份亚洲为高压 太平洋为低压控制 第 2 题 结合两地气压形势 根据等压线排列规律 应分别是1000 1008 第 3 题 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可以判定c处为西北风 答案 1 a 2 d 3 b 自读教材 抓基础 1 季风的概念大范围地区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 2 成因 1 东亚季风 2 南亚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 盛行风向 海陆热力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跟随名师 解疑难 1 东亚 南亚季风环流的形成受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 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形成了季风环流 如下图所示 1 冬季 2 夏季 2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东亚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 南亚夏季风强于冬季风的原因东亚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主要取决于海陆间的气压梯度 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东亚季风区冬季处在亚洲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极大的地区 远大于夏季夏威夷高压与亚洲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 南亚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原因是冬季南亚季风区远离冬季风的源地 亚洲高压中心 并有青藏高原等高大地形阻挡 再加上大陆面积狭小 又处于低纬 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已不十分显著 所以冬季风到此已为强弩之末 而夏季 亚洲低压中心就位于印度北部 它与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形成明显的气压梯度 气流又来自广大的热带洋面 高温潮湿 很不稳定 因而形成强盛的夏季风 活学巧用 大冲关 3 读图 回答 1 2 题 1 有关右图所示月份和a气压中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7月份 亚洲低压b 1月份 亚洲高压c 7月份 亚洲高压d 1月份 亚洲低压 2 两处盛行风相同的一项是 a 成因相同b 风向相同c 性质相同d 势力相同 解析 第 1 题 此时东亚盛行东南风 南亚盛行西南风 亚欧大陆上应为低压控制 由此可判定图示月份为7月份 a气压为亚洲低压 第 2 题 处是东南季风 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处是西南风 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偏转形成的 两者性质相同 都是炎热 湿润 但势力不相同 答案 1 a 2 c 例1 2011 江苏高考 图甲为 北非简图 图乙为 甲 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 读图回答问题 1 甲 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是 2 试从气压带 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两地气候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 影响城镇分布和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等知识点 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图像 从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以及归纳 分析问题的能力 先根据气候统计资料 判断出两地在气温和降水上的差异 然后根据两地所处的纬度位置 从气压带 风带的角度来解释水热差异的原因 答案 1 降水 甲地降水多 主要在冬半年 乙地全年降水少 气温 乙地气温全年高于甲地 乙地气温年较差大于甲地 2 甲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冬季受湿润的西风影响 乙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和东北信风控制 例2 读图 并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 1 2 题 1 甲地此时的风向是 a 东南风b 西北风c 西南风d 东北风 2 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b 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c 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d 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解析 第 1 题 从图中等压线分布规律 可知甲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北偏西 地转偏向力向右偏 因此甲地风向为东南风 同时 结合气压中心的位置也可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