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天供生机舞、人借好园林——明清私家园林的生命之美.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天供生机舞、人借好园林——明清私家园林的生命之美.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天供生机舞、人借好园林——明清私家园林的生命之美.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天供生机舞、人借好园林——明清私家园林的生命之美.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天供生机舞、人借好园林——明清私家园林的生命之美.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l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文化,承载了单个主体所 能包孕的最大限度的内涵。物质形式的亭台轩榭、山水花木所散逸出 一 的不仅仅是妙得自然的生命之美,更蕴藉了深厚的哲学与美学的陶冶, _ _ _ 1 。_ 。一 这一切成就了古人诗意化的人生。于诗情画意中体现盎然生机是中国 古典园林的美学之本。明清私家园林是园林艺术在成熟阶段的表现, 、 本文以明清私家园林为主要研究对象,追问蕴藉于园林的生命之美 全文首先由明清私家园林的历史脉络着手,在园林的历史演变中追 溯园林生命之美的来龙去脉。接着,从时间、空间和时空合一这三个 方面分别去看园林物质建构中的生命精神,研究园林生命的时空境界。 其后,鉴于园林之建造是为了满足鉴赏者的生活和精神需要,则从享 受生命、安顿性灵、精神超越这三个层次去写园林给其鉴赏者带来的 美感。最后,因为作为艺术形式存在的园林有着文化的底蕴和哲学思 想上的支持,所以笔者试图从园林的文化关怀主要归结为和谐原 则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内容去探询园林的生命精神本身,力图深入 了解明清私家园林的生命终极。 关键词:私家园林,生命精神j 时空意识 分类号:i0 1 g o dg i v e su s s p i r i to fl i f e , m a nu s e si ti nt h eg a r d e n t h e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g a r d e n si saf o r mo fa l l a r o u n da r t i tp r e s e n t st h e m a ) ( i m u mc o n n o t a t i o no fa r ta s i n g l eo b j e c tc a nd e v e l o p t h el a n d s c a p ei n ag a r d e ns c a t t e r e dv i i t hc h i n e s ep a v i l i o n s ,r o c k s ,f l o w e r sa n dt r e e sd e l i v e r s n o to n l yt h e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p e o p l et ot h eb e a u t yo fm o t h e rn a t u r e b u ta l s ot h e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o fp h i l o s o p h ya n de s t h e t i c st ot h ep o e t i c a l l i f e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t oe m b o d yt h ee x u b e r a n tv i t a lf o r c ei nap o e t i c a l a n dp i c t u r e s q u eg a r d e ni st h ee s s e n t i a l e s t h e t i c si nt h e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 l a n d s c a p eg a r d e n s 1 1 1 e p r i v a t eg a r d e n s i nt h e q i n g a n dt h e m i n g d y n a s t i e sr e p r e s e n tt h em a t u r es t a g eo ft h e a r to ft h e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 g a r d e n s ,s ot h i sa r t i c l ef o c u s e so nt h ep r i v a t eg a r d e n si nt h eq i n ga n dt h e m i n gd y n a s t i e st ou n c o v e r t l l e i rb e a u t yo f t h e s p i r i to f l i f e f i r s to f a l l t h ea r t i c l eb e g i n sw i t ht h eh i s t o r i c a ll i n ko f t h ep r i v a t eg a r d e n si n t h eq i n ga n d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i e st ot h ee v o l v e m e n to f t h e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 g a r d e n i n gt os e a r c hf o rt h ec a u s ea n dt h ee f f e c to ft h ea r te x p r e s s e di nt h e f o r mo fg a r d e nt ol i t e r a t i s e c o n d l y ,t h ea r t i c l e e v a l u a t e st h e s p i r i t o f l a n d s c a p eg a r d e n sb a s e do nt h et i m ea n dt h es p a c et h a tt h ea r th a db e e n d e v e l o p e d l a t e r ,f o r t h a tb u i l d i n ga g a r d e nm a i n l y i sf o re s t h e t i cp u r p o s e , t h ea r t i c l ew o u l ds t a r tt h ed i s c u s s i o ni np o i n to f e n i o y i n g 】i r e ,s o l a c i n gs o u l , a n d i n s p i r i n gs p i r i ta b o u t h o wc o m f o r tag a r d e nc a n b r i n g t oi t sa p p r e c i a t o r s f i n a l l y ,i nt h eb e l i e ft h a tg a r d e n si sa na r t i s t i cf o r m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a n d p h i l o s o p h y ,t h e w r i t e rw o u l dt r yt od i s c u s so nt h ec u l t u r a l a s p e c t ,t h e h a r m o n i z a t i o na n dt h es y n c r e t i s mo fm o t h e rn a t u r ea n dh u m a n i t y ,o f g a r d e n sa b o u tt h eu l t i m a t ei n f l u e n c eo f t h ep r i v a t eg a r d e n si nt h eq i n ga n d 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i e sh a d h a d t ot h es 0 c i e t yo f t h et i m e k e y w o r d s :t h e p r i v a t eg a r d e n s t h es p i r i to f l i f e t h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t h a tb a s e do nt h et i m ea n dt h e s p a c e 夭供生机舞人借好园林明清私家园林的生命之美 导言 对生命的关怀与重视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系辞下: “天地之大德日生”。杨雄太玄:“天地之所贵日生”。及至宋明,张横渠 日:“以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2 朱熹:“某谓天地别无勾当,只是以生 物为心。”3 天地自然乃至人本身均以“生”为其根本特点。在中国的传统审美观 中,艺术作品也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并且和造化自然同体生命之道。在林林总 总的艺术表现中,生气勃勃、表现无上生机之流转的作品才会产生自身的生命力, 这一生命力流传久远,在时间流衍中历久弥新地显示其生命精神。不仅诗、书、画、 音乐与建筑等如此,融诗、书、画、音乐及建筑等种种艺术门类的高妙之处于一体 的园林艺术更是以体现生意、表达生意为其审美旨向。成功的园林艺术能淋漓尽致 地体现大化生机中的生生之美,体现生机流转之中的宇宙之道。 “生”,说文解字:“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属皆从生。”4 广 雅:“生,出也。”玉篇:“生,产也,进也,起也,出也。”“生”在此 描述的是一种基于万物生长基础上的动态过程。而实际上,“生”既包括了相对静 态的持有生命的状态,还有一种动态的生生之意。 相对静态的生命形态,在初始时主要指一种基础性的生理生命式的存在,是动 植物和人所拥有的具体生命,包括求生的本能和生命欲望。这种感性的生命表现在 艺术领域中,则是主体的生命之气在作品中会有不自觉却无处不在的表现。刘勰文 心雕龙体性:“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5 艺术品体现 着创造者抽象的生命精神。同时优秀的作品本身也会拥有生命,在历史长河中生存。 在一切生命的具体形态之上,还可以人为地概括抽离出一种普遍性的生命,或可以 称为宇宙生命,为一切生命精神之本源。此本源与道家所谓混沌未开的元气有相通 之处。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 以为和。”“先天地生”的“道”为万物化生的根源所在。道是万物生成的根本, 可以说是哲学中宇宙生命的表现形态。 动态的生生之意,主要是基于万物具体的生长过程之上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 延绵不绝的化育着生命,是一种万物背后流淌不息的创造精神,其作用结果是使得 相对静态的“生”得以不断孳生延亘。“生生之谓易”7 ,“生生”是易传认 识天地的核心观点所在。孔颖达周易正义:“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 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周易系辞下:“天地氤氲,万物 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生生”是天地间最根本的运动。这一者力于生 天供生机舞,人惜好园林明清私家园林的生命之美 命化生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中一直有所体现。老子说“道”生阴阳二气,交相摩 荡,生成万物。庄子田子方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 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9 万物生于天地交相的 运动中。乐记则把阴阳相摩,天地之和,化生万物视为宇宙最大的“乐”,体 现了生命生成的节奏。动态的生生之意包含了万物的繁衍流传,也包含了万物之间 彼此的相生相克。这便如方东美所说:“大化流行,自然与人、万物一切,为一大 生命之创造力所弥漫贯注,赋予生命,而一以贯之。” “生”是自然万物的本原所在,艺术生命的源泉也是来自于宇宙大化的生生之 意。人所创造出的艺术品将其内在性情涵蕴其中。张璨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要从外界获得艺术的源泉;刘勰则认为人文“与天地并生”,乃“肇自太极”,” 自然是艺术的模仿对象与表现对象,而自然是以生命为本,艺术“夺天地之工,演 造化之秘”,艺术中的生命是宇宙生命的体现。傅抱石说:“一切艺术的真正要 素乃在于生命,且丰富其生命,有了生命,时间和空间都不能限制它。”如画,如 音乐,如书法如园林,莫不如此。 园林,是指“一定地区内通过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如改造地形,种植花木, 建造房屋及布置园路等途径造出来的具有审美意义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场地。”中 国古典园林成长于深厚的哲学与美学的陶冶中,将人为的物质环境与自然风景相配 合,熔铸了文学、书法、绘画、建筑、园艺等诸种要素,也可以称为一种综合性的 审美文化。于诗情画意中体现盎然生机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之本,不仅在园林发 展的历史脉络中生机原则贯穿其中,成熟状态下的园林之花草树木、山水建筑等构 成因素以及园林物质建构的整体,给予人的审美感受也莫不与“生”息息相关。 中国古典园林表现生命有其独有的优势。曲水流翠浮香,堤岸树影婆娑,绿水 荡朱栏,曲涧绕圊廊园林之中总有漫溢的生机在花树山水、亭台楼阁中流动。“粉 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此类 景致意趣横生,体现出优游回环、流转不已的大化生机。明王心一归园田居: “余性有邱山之癖,每遇佳山水处,俯仰徘徊,辄不忍去,凝眸久之,觉心间指下, 生气勃勃。”“活泼泼的园林景致带给观赏者生气洋溢的感官与心理感受,而生机 之美也是园林得以吸引人们徜徉其中的魅力所在。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院园林、陵墓园林和公众园林 等。私家园林为官僚、地主、富商、士大夫等私人拥有的园林。园林美学是中国美 学的重要一支。本文旨以明清私家园林为主要对象,探寻园林生命精神之美这一学 术课题。 天供生机舞人借好园林明清私家园林的生命之茭 第一章明清私家园林生命精神溯源 第一节明清以前:渐成的园林生命 明清的私家园林是园林艺术极度成熟的成果表现,这种极度的成熟有一个客观 的发展过程。其源头当溯至战国,而西汉时已有梁孝王刘武所筑兔园,巨富袁广汉、 文人董仲舒等皆有私园。初期的私家园林仿效帝王的园囿,只规模较小。至魏晋南 北朝有自然山水园,私家园林始与皇家园林呈并驱之势,唐朝起私家园林逐步具备 各种构成要素,并不断完备各种技巧,宋元时私家园林走向成熟,及至明清,私家 园林走向其自身的最大辉煌,皇家园林也借鉴私家园林,而也正是在辉煌之余,园 林自身的生命渐渐走向衰落。 、先秦:初始萌芽的园林生命 “园林”一词作为固定称谓出现于北魏,洛阳伽蓝记中:“惟伦最为豪侈 逾于邦君,园林山池之类,诸王莫及。”但正如“学者多称五帝”,考察园林也不 能只从出现园林的称谓开始,而是该溯自上古。 初始时的园林只能根据今天的园林组成成分等向上追溯,由典籍中揣摩其面貌 之一二。山海经、黄帝内经、淮南子等古籍中载昆仑神话中的“黄帝 之圃”,有“平圃”、“疏圃”、“元圃”等,这些或可看作园林的滥觞。但这些 为后人追述,不够详实,考察初始状态的园林当从有了确切文字记载的殷周开始。 诗经:“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 来。王在灵囿,唐鹿攸伏。磨鹿濯濯,白鸟器嚣。王在灵沼,于轫鱼跃。”此诗 为臣民歌颂文王及其灵台、灵沼、灵囿的作品。诗中所载可以看作劝始状态下的园 林:有高台,有池沼,有园囿,地域广大,并初步有了人工的作用。人类审美意识 依附于人类的物质生产进程,在原始阶段人类无法对自然现象作出合理科学的解 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产生,而人类审美意识也受其影响和支配。 此时的“园林”有着较强的原始崇拜的意味。礼记:“山林川谷丘陵,能 云雨,见怪物,皆日神。有天下者祭百神。”灵台、灵沼之类便与“有天下者祭 百神”相关。先秦的“台”体制巨大。吕氏春秋:“积土四方而高日台。”古 人认为神居于高山之上。山海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 3 天供生机舞,人借好园林明清私家园林的生命之美 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百神之所在。”后代的君王便以高耸似山的台为祭 天、娱神的场所,“临望云雨”,祭祀神明,沟通天人之际。三秦记:“昆明 池中有灵沼,名神池。”“神”、“灵”的形容无疑也显示了池沼的神秘色彩。上 古时生产力低下,古人在对强大外界的恐惧感和神秘感之上产生了种种迷信和原始 崇拜,人们将自身附化于无比强大的外力之下,希望通过祭祀等活动使神赐予福分, 以求保持人类个体乃至群体、种族的生命力维持生存。而台与沼发展到后来则成为 成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山水。而据古本竹书纪年载夏桀“筑倾宫,饰瑶 台”,建宫室之余要“饰瑶台”,带上了审美的意味。 在原始崇拜之余,圄及和囿相关的圃、苑、园还有着明显的物质功利性,说 文解字:“囿,苑有垣。”广释名:“囿者,畜鱼鳖之处,囿犹有也。”吕 氏春秋慎小“畜禽兽,大日苑,小日囿。”而说文解字中,“种菜日圃。” “园,所以种果也。”周礼天官大宰:“园圃,育草木。”这些都与畜养 动物、种植植物相关。“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囿圃苑园在此时与人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一致。但客观上,对动植物的重视,在 生存不是第一需要的时候便发展为了被鉴赏的对象,后世的园林中动植物成为其组 成因素。 单纯的原始崇拜或者是生产场所,并不能说就是园林的雏形,重要还有娱乐性 功能的显示。周礼地官:“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囿游”成 为君王的享乐活动,苑囿中畜养动物供其狩猎,在弱势生命被猎杀的过程中,狩猎 者体会到愉悦情绪,体会到自身力量的巨大和生命力的健旺。原本是维持生命的狩 猎活动成为了体验自身生命强大的途径。而据史记:“( 帝纣) 好酒淫乐,嬖 于妇人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 神大最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此时,纣之“沙丘”已经成为 一个游乐系统,并与朝歌一带的离宫别苑逶迤相连,成为专门的游宴之处。后世的 园林是生活娱乐怡情的场所,娱乐功能也客观存在。 至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游乐之风大盛,诸侯列国广筑台榭,竞修宫 苑,出现了“高台榭,美宫室”。本为天子禁脔的“台”也为各国诸侯所广筑, 如秦穆公之“灵台”,楚之章华台等。吴王夫差之姑苏台横亘五里,规模宏大,便 于游乐,还有天池、梧桐园、鹿园等宫苑。“灵王为章华之台,与武举升焉。日: 台美夫! 对日:臣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雕镂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 大、嚣庶为乐”尽管武举的态度是否定的,但从另- - t 女r l 面可以看出此时的 台榭已有了“土木崇高雕镂”的人力加工,更加的有利于享乐。人工技能在历史中 不断完善,为园林的不断完善提供可能。 4 无供生机舞,人惜好园林明清私家园林的生命之美 先秦的园林雏形中,原始生命崇拜、 体现,娱乐性则是生命本身的客观要求。 的生命由此发展起来。 动植物的生机勃勃是天地生命精神的具体 正是在这些具体的生命表现中,园林自身 二秦汉:大气磅礴的生命显示 秦汉时期,出现了大规模兴建宫廷苑园的活动,此时兴建的宫苑气象宏大,体 制庞巨,面积宽广,磅礴气势与勃勃生机贯穿其中,体现了时代的宏博气象。也正 是在此时,私家园林开始酝酿。此时的私家园林除了规模较小外,与帝王的园囿相 似其气势傲视后代。 秦汉时帝王的苑囿规模庞大。秦始皇时有了宫苑建筑群,史记秦始皇本纪 载秦始皇写放六国诸侯宫室,将风格迥异的宫苑汇聚成阳,囊括天下的气势跃然。 秦始皇又于渭水之南修建阿房宫,离宫别馆在东西八百里内相互望属,气象弘博。 至汉,高祖时有长乐宫,未央富,壮美华丽。汉武帝时有西汉宫苑的代表:上林苑。 据汉书、三辅黄图、西京杂记等载,上林苑周袤百里,离宫七十所, 苑中有南山,昆明池,太液池、三十六苑、十二宫、三十五观等,蓄养百兽,并且 有各地贡送的名果、名卉3 0 0 0 余种。凡此种种皆可见其时代风尚的雄壮之气。 秦汉宫苑不仅规模巨大,还以天地宇宙为模仿对象。秦始皇“以水银为百川江 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2 1 班固西都赋也说:“其宫室也, 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秦汉间人将宇宙揽来 眼底,向往的是驾御天地,掌握时空的力量,而时空精神在后代园林中有着更多体 现。 蓬莱神话中传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史记:“自威、宣、燕 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其傅在渤海中,去人不远,诸仙人及不死 之药皆在焉。”2 2 秦始皇、汉武帝都积极求索海上神山,希望能获得长生不死之道。 尽管未果,但是仍然心向往之,于是在自己的宫苑中模仿海上三山,似乎可以安慰 自己的愿望。汉书:“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日泰液,池中有蓬莱、 方丈、瀛溯、壶粱,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武帝广开上林,渐台、泰液象海 水周流方丈、瀛洲、蓬莱。”h “一池三山”的模式开后代以土石水池为园景基 础的格调,并提高了水体在园林中的地位。秦汉帝王对理想的神仙世界晨翘暮想的 执着追求,表达了帝王希望能永远的持有生命并享受神仙世界的美好的愿望。这种 气势宏博与体象天地一样,体现的是强大的生命力之下的自信和傲然,也表达了希 天供生机舞,人借好园林一明清私家园林的生命之美 望掌握生命的愿望。 秦汉贵戚富商的私人园林与帝王宫苑一样,规模恢弘。东汉的西园,园内有万 金堂,并建裸游馆千间,莲荷散植,专为避暑之用。这样大规模的园林非豪富或者 贵戚不能拥有。汉文帝次子梁孝王刘武有兔园,西京杂记载园中有百灵山,山 上有落猿岩,栖龙岫,又有雁池,池中有鹤洲、凫渚,宫观建筑延亘几十里,奇果 异树与各种异兽毕备。茂陵富商袁广汉的大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构石为 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奇草异树,靡不培植。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 行之移晷不能遍也。”另外此时还有梁冀园等。这些贵戚富商的园林在内容和形 式上模仿皇家的苑固,但是规模上要小于皇家气象,只能模仿山水的景象,在园林 历史上开了“模山范水”的先河。构石为山、聚水为池,表达出一定的山水之意, 国主徜徉其中,领略人生的乐趣。园林在此时发展其山水模式,后代在此道路上越 行越远。对山水的模仿在此时要比后世的粗糙,更多的是在原有的山水上做小规模 的改造,但是,人的力量在这里已经越来越多的有所显示。这样的私人住宅开始走 向私家园林的路途。 秦汉间不论皇家苑囿还是私人园林的宏大气象巍巍荡荡,当属壮美的范畴,博 大的境界和辉煌的气象是无限生命力的象征。先秦时代即以大为美。吴公子季札观 乐,赞秦乐:“此之为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 ”赞魏乐:“美 哉,讽讽乎,大而婉,俭而易。”孟子则日:“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 谓大。”2 6 这种气势宏大为美的倾向在秦汉宫苑上得到了具体的表达。宏大之为美 必须有充盈的生意贯注其中,盎然满溢的生机在宏大气势中更可以得到具体的表 现,充盈于身的生命之气更容易与外界的充盈之美相沟通应和。“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f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2 7 秦汉闻人傲视宇宙的气势正是自我生命力的具 体而不自觉的表达。审美的客体在庞大的外物前受到其数量和质量上的震撼,从而 能在对象的气势中体会到壮阔之美,并领略到生命本身的磅礴。 三魏晋南北朝:隐逸自然的自由追求 魏晋南北朝时玄、道、释、儒各种思想分合消长,互相影响,音乐、书法、诗 文各领域中精彩纷呈,生机盎然。人们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也带来了审 美意识的自觉。园林方面,除皇家园林和贵戚富商的私人园林继续发展之外,还萌 生了士人山水园这一新的园林形态。士人园林体现了祟尚自然、遗世归隐的时风, 却又融合了诗情画意生趣充盈其间,体现了勃勃生机。士人园林的渐成规模标志 6 - 天供生机舞,人惜好园林明清私家园林的生命之美 了园林发展史上的根本性转折,此后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呈并驱之势,乃至影响到 皇家园林。 崇尚自然是魏晋南北朝的时代潮流。“自然”既指此时对外界真实的自然山水 的欣赏赞美也指士人对自身真我的孜孜追求,即对自身的自然状态的张扬。 在孔子时代,山水被用来“比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象征了人 的品德。而到了魏晋,山水本身的美被发掘出来,并成为审美的对象,文人沈潜玩 味其中。这种对山水的欣赏反映在文艺中便是诗歌领域中的“庄老告退,而山水方 滋”,:e 幽远清悠的山水诗大量涌现;而在绘画领域中,原来是人物画占主导地位, 此时,潇洒玄远的山水画也出现在画坛。对自然的重视是审美意识发展的一种历史 必然,而表现在园林中则是其摹山范水的形式的继续发展。 阮籍传:阮籍“登临山水,终日忘归。”世说新语“王子敬日: 从 山阴道上行,山j i 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2 9 “简 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日: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 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自然山水本身生气勃勃,比人本身更能体现无限的 “道”,体现宇宙大化的生机和生气。树影山光、云容水色各具姿态,崇山曲水、 林术花鸟灵动活跃。这种生气盎然的山水之美在士人眼中“质有而趣灵”,“以形 媚道”,云水飞动之余,士人浸淫其中,体会“道”的真谛。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带来了士人山水园林的勃兴。此时“楼馆竹林甚胜”庾阐、谢安、王羲之、顾 辟疆、谢询等无不经营着自己的园林。士人在园林中舒啸吟咏,俯仰自得,体会着 自然之中的生机无穷。晋卫协曾画上林苑图,史道硕有金谷园图,梁元帝 有游春苑图,可想见其时园林游冶之胜。 士人在此时有很多在自然山水中营构园林。宋史刘动传:刘劝“经始钟 岭之南,以为栖息,聚石蓄水,仿佛丘中。”谢灵运“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 带江,尽幽居之美”。此时文人与山水顺和,徜徉山水之中,尽情欣赏山水之美。 谢灵运的山居赋描绘所居之处峰峦、泉涧等启承变幻,形成晨转暮奇的景致, 主人在这种山居别业中独得大化生趣。此时的山水既是风景,也是人们的生活场所, 亭台楼观等的布局从风景要求出发,或半山有亭便于休息,或山顶有楼可观,更适 合生活。 园林在此时也在都市里体现着独有的风致。“虽云朝市,想同岩谷”。都市 和园林结合,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此时的士人园林以较小的规模因地制宜。庾 信小园赋:“桐间露落,柳下风来有棠梨而无馆,足酸枣而非台,犹得欹 侧八九丈,纵横数十步,榆柳两三行,梨桃百余树”在较小的空间中穿池构 山形成自然山水的境域,构山理水得自然真意之一二。“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 兀供生机排人借好园林叫精私家园林的生命之荚 所:一壶之中,壶公有容身之地。”这种以狭小的空间中求得安身立性的安谧和 归宿感的倾向在后世的园林中愈见发挥。 与崇尚自然相关的是士人的隐逸之风。魏晋时隐逸之风盛行,既有张华、石崇、 潘岳等名士志在冠冕的同时经营山水,也有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舒啸于竹林。陆 机、左思等皆有招隐诗,描绘山林深谷之类的自然环境的美好以及隐逸生活的悠然: “踯躅欲安之,幽人在浚谷。朝采南涧藻,夕息西山足。轻条象云构,密叶成翠幄。 激楚伫兰林,回芳薄秀木富贵苟难图,税驾从所欲。”而田园诗人陶渊明则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就“开荒南野 际守拙归园田。”隐逸之风对后世私家园林的发展颇具影响,这将在后文详细论 述。 四隋唐:如日中天的生气贯注 隋唐时各类园林逐渐形成自身的体系,私家园林在此时形成了具各自身特质的 形式。生机贯注的私家园林在此时以其勃勃之姿走向自身生命的旺盛。 皇家园林在隋唐时以磅礴气势直指秦汉。隋炀帝大业元年( 6 0 5 ) 修造的洛阳 西苑是继上林苑以降最豪华壮丽的皇家园林。据海山记大业杂记等记载, “西苑周围二百里,内造十六苑,屈曲围绕龙鳞渠。各院问杨柳修竹,四面郁茂, 名花美草,掩映轩陛。”“又造山为海,周十余里。”而唐时大明宫中建东、西两 内苑,内苑中“禽兽蔬果莫不毓焉”。据李华含元殿赋:“建升龙之大旆, 邈不至于阶端。峥嵘孱颜,下视南山,照烛无间,七曜回环捧帝座于三辰,衔 天街之九达”这种满溢生机、大气磅礴的气势是整个中华民族在一个激昂时代 的表现,是气宇轩昂的精神风貌的反映,这种精神也影响到了私家园林,使私家园 林表现出超迈豪旷之风,特别是隋至中唐以前的私家园林。这与王朝的兴盛及时代 的豪气有关。陈子昂曾描述园林中享乐的盛况:“列珍馐于绮席,珠翠琅开,奏丝 管于芳园,秦竽赵瑟,香车绣毂,罗绮生风,宝盖碉鞍,珠玑耀日。伟矣,信 皇州之盛观也! 岂可使晋京才子,孤标洛下之游;魏皇群公,独擅邺中之会。” 奇珍异宝的荟萃与风华之盛使文人在此时气度爽朗,傲视古人,气度超然。王勃山 亭兴序:“载两仪为舆盖,倚八荒为户牖。”山亭虽小,却也如此气势磅礴。这 样的生气宏博与秦汉气象一样,是民族生命力的显示。 皇家园林的兴盛之余还有私家园林的兴旺。此时达官贵戚的山庄很多,如太平 公主的南庄,安乐公主山庄,崔驸马山池、李德裕的平泉山庄诗人的山庄别业 8 天供生机舞,人借好园林明清私家园林的生命之黄 甚众,如宋之问的陆浑山庄、蓝田别墅,岑参终南山的双峰草堂,王维辋j i 别业, 白居易庐山草堂,钱起谷口书斋,刘长卿碧涧别墅此时的私家园林讲究诗情画 意,诗人画家将其审美理想贯注于园林之中,使园林意境超然,充满了情调。魏晋 以来一系列创作方法和技巧在此时被更纯熟、广泛综合的运用,给园林的进一步发 展带来了可能。 唐时私人园林随文人山水画的发展而具有更多的诗情画意,甚至被称为写意山 水园。园林多以山水画为蓝本,在园林中吟风弄月或者饮酒赋诗,既享受生活又寄 托精神。此时园林或者就天然景区加以改造布置,或者在城郊相地合宜、构图而作。 例如诗画双修的王维便直接参与了其辋j i i 别业的建造,将诗情画意直接写入园林之 中。他因度地势,以画设景,以景入画。辋水周于其舍下,景点建筑复散布于水间 谷中林下。据王维:“余别业在辋j i i 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 竹岭、鹿柴、木兰柴”并且王维与裴迪为二十个景点作五言绝句,流芳后世。 这些景点融合自然美与艺术美,诗情画意尽现其中。 自居易的庐山草堂和履道里园则是著名的私家小园。自居易的私家小园在空间 原则上是以“壶中天地”、“以小见大”为依据,体现的更多的是于方寸之间见千 寻的思想。“壶中虽小,诸景皆备。”草堂只“三株两间,二室四牖”,便“广袤 丰杀,一称心力。”履道里园:“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 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亭,有桥有船”“所居 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榭舟桥,具体而微”4 1 自居易发扬光 大的这种原则在后世园林创作空问中得到了极度的表达。白居易还提出了“中隐” 的理论,为城市山林提供了理论支点。对此,后文将详细叙述。在此只是提出,正 是在中晚唐,私家园林走向了其成熟阶段,各种造园原则和理论支持在此有了初步 的体现,而私家小园则沿着其已经步入的轨迹不断前进和发展。 五宋元:精巧细致的生意流淌 宋代私家园林大量出现,并出现园林之城。北方的北京,洛阳,南方的扬州, 苏+ i ,湖州与杭州等均为园林密集的城市。宋李格非有洛阳名园记,记述当时 的著名园林十九所,反映了当时园林建造的盛况。南宋建都临安,杭州成为园林中 心。梦粱录:“西泠桥,即里湖内,俱是贵富园圃,凉堂画阁,高台危树,花 木奇秀,灿然可观。”正是在这样客观的园林景致中,南宋小朝廷“直把杭州作汴 州”。湖山胜概记述当时除皇家宫苑外,私家园林不下四十处。此时园林由原 9 天甘 生机舞人借好园林明清私家园林的生命之美 来倾向于因山就水、山重水复的自然空间转为营构人工山水。不再力求顺应自然, 却是在城市之中选址建造,以人工创造山林之秀,城市山林的日益增多使得园林的 发展走向日益精致的道路。落址于城市,则要受制于空间的限制,但城市山林因借 “壶中天地”的原则在狭仄的空间中精雕细镂,日见整饬。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丰 富变化的艺术空间,组织精美的园林景观体系,叠山、理水、莳花、植木日趋考究, 构景工致,形式之美在此时被着力追求。 宋徽宗于政和七年兴造的艮岳虽然成于皇家,但宋徽宗本人诗画兼修,艮岳有 着浓厚的文人之气,对私家园林的影响巨大。艮岳面积约7 5 0 亩,与以往的皇家园 林比占地很少,但是却“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胜”,竭人工营构之巧、心智技 艺之精。据李质、曹组艮岳百咏诗,艮岳中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园林构成名目, 亭台楼阁、厅堂轩馆、斋庵庄观等各种形式的建筑4 6 处,台山岗岭、谷屏壁崖、 蹬洞岫峰等形式的山2 8 处,池溪湖泉等形式的水1 3 处,坞两处“望壶中者, 初不察其天地:游武陵者亦岂意其有桃溪! 矧都邑纷华之地,藏十洲、三岱之奇。” 山水构建在不大的空间中殚奇尽变。皇家园林尚且追求“壶中天地”,私家园林也 顺应时风,愈见精巧,追求形式之美。据说叶适石林园内有万石环绕,实际上是因 地制宜,将山里隐在土中的石头都剔出来,一座山都通灵剔透,这种手法也是追求 形式之美的体现。 苏州沧浪亭为北宋苏舜钦所建,“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 之复能乎内外得失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自用是以为胜 焉。”沧浪亭园外有水,“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台于 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在这种城市山林中,主人“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 闲”,“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虽居城市之中,却是居 尘而出尘,有隐逸之乐。这种隐逸是“中隐隐于市”的表现,心存高远的文人找到 了生活的安适幽雅和隐逸退居的契合点。在“小园香径独徘徊”之余“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或者是对满园秀色以酒和新词,或可忘怀得失。园主在春花秋月中 对咫尺山水让思想放任奔流,抒一己之情怀。 沧浪亭同时也以其清新活泼的风格见长,建造时池水在园外,则设有进园而可 见一池绿水,幽篁历历,而园内建筑不多,偏重野趣,保持了建园时的“草树郁然、 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园林建构在这里逸笔草革的为山林野趣添上几分神来之 笔,体现了人为的山野旨趣。 元朝一些著名文人参与了造园事业,文人造园,殊少匠气,则意境超然,如元 初赵孟颓建莲庄,元末倪云林筑清宓阁、云林堂等。园林的艺术成就迅速提高。倪 云林尤善叠山艺术,将荒寒、枯寂的个人感怀与时代意绪凝铸期间,体现人格魅力。 l o 天供生机舞,人借好园林明清私家园林的生命之美 这也是以园林抒发个人情怀的一种方式。 第二节明清:园林生命的完全成熟及其衰落 一园林生命的完备 明清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最后一次高潮时期。此时园林自身生命达到完备状 态。从明中叶起,造园活动兴盛,除皇家园林达到成熟外,私家园林更是创造了辉 煌的成果,及至乾嘉时期,江南及岭南的私家园林数以干计。杭州有私园别业七十 多家:扬州有私园三十多家,著名的有八园,即影园、王洗马园、卞园、东园、冶 春园、南园等。康熙、乾隆几次下江南都曾到扬州,扬州园林内花术奇石经皇帝题 咏而身价倍增。苏州的园林从明代起有记载的不下七十多家。1 9 3 7 年建筑家童寓 在江南一带考察,著江南园林志,记载在当时保存下来的江南名园有苏州拙政 园、狮子林、留园、环秀山庄、怡园、沧浪亭、西园等,还有扬州的棣园、何园, 上海的豫园,南浔的宣园,嘉定的秋霞圃,无锡的寄畅园,常熟的燕园、壶隐园, 南京的愚园、瞻园,等等。明清时期在岭南的名园如东莞可园,潮阳西园,顺德清 晖园,番禺余荫山房等,在建筑样式和色泽运用等方面体现出与江南以及北方园林 不同的风格,不过岭南园林与江南园林乃至北方园林的异同不在本文的具体论述范 围之内,遂略。 园林生命的完备还表现在造园名家的增多和园林理论的成熟。明清以前,有关 园林的著作主要是园记,如庾信小园赋,自居易革堂记、池上篇序中 潜藏了很多造园思想,至宋代有苏舜钦的沧浪亭记,司马光的独乐园记, 沈括的梦溪笔谈等。明中叶以后,出现造园艺术家张南垣、计成。计成于明崇 祯年间写成的园冶( 原名园牧) 一书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园林学专著, 该书概括了元明以来造园的艺术成就,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了各种造园的手法, 提出了系统的造园主张。文震亨长物志将园林分成各个部分,并对其中的各个 元素如室庐,花木,水石等分别论述。明代还有王蒙晋的群芳圃,高濂的遵 生八笺,孙知伯的培花奥诀录等著作皆对园林美建构序列阐发了不同层面的 看法。清朝戈裕良、李渔等也是一代造园名家。戈裕良擅长叠假山,苏州环秀山庄、 上海豫园假山就是他的杰作。李渔闲情偶寄,其中的“居室器玩部”研究园林 的审美特点,是系统的园林理论著作。叶燮有滋园记,假山说等,曹雪芹 红楼梦中有很多造园思想,沈复的浮生六记也提出了自己的造园思想。 天供生机舞,人借好园林明清私家园林的生命之美 在理论的成熟之下园林生命达到了自身的高潮。 此时皇家园林兴盛,主要是北京明清西苑三海,京西三山五园,长城外有河北 承德避暑山庄。历史上皇家园林对私家园林影响甚多,但康熙、乾隆在南巡时却将 江南园林引进御苑,现颐和固中的谐趣园原为清漪园,为乾隆仿照无锡的寄畅园的 格局所建。中国的古代是一个王权社会,皇帝地位至高无上,其园林也该是达到高 度艺术水准,以威摄天下,借鉴私家园林可见当时私家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明清私家园林遍及全国,园主大多为退隐、辞归或遭贬斥的官僚及地方上的豪 门、氏族等。在城市的地宅中创具有山林野趣的生活境域,“不离轩堂而共履闲 旷之域,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在有限的空间里面,自然被浓缩重构,人与 自然和谐统一于诗情画意的意境中。 宋元时对“壶中天地”的追求在明清时候更多。王世贞弁山园记载其有“壶 公楼”:潘允端豫园记:入园处“竖- - d , 坊,日人境壶天:扬州个园有 “壶天自春”的匾额。事实上园林在明清时不仅造“壶中天地”,更提出了“芥子 纳须弥”。维摩经不思议品:“若菩萨往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 之中,无所增减,须山王本相如故。”陈所蕴啸台记:“予家不过寻丈,所裒 石不能万一,山人一为点缀,遂成奇观,诸位峰峦岩洞,岑城溪谷,跛坂梯磴,具 体而微。山人能以芥子纳须弥,可谓个中三味矣。”李渔有芥子园:“地止一丘, 故名芥子。状其微也。往来诸公见其稍具丘壑,谓取芥子纳须弥之义。”苏州 有残粒园,面积仅仅1 4 0 余平方米,以水池为中心,缘岸堆湖石和石矶,园西依墙 堆叠黄石山,山下有岩洞曲折,山顶有方亭,亭内设坐榻、壁柜、博古架、鹅颈椅, 是亦亭、亦轩、亦楼的特殊建筑。石磴、小径、花木、藤萝和湖峰屏障结构紧凑, 层次丰富。清十笏园因为占地小,人喻之为仅仅十个笏板大小,因名。在三亩之中, 建楼台亭榭、书斋客房等6 7 阃,有曲桥回廊连接,间有鱼池假山。由以上种种可 以想见当时园林规模的狭小。古人却正是在这狭小的空间中具体而微的建造出一方 独得的天空。 要在日益狭小的空间中维持完整的景观体系需要不断完善的技巧。清钱泳记常 熟燕谷园:“园甚小,而曲折得宜。”“浮生六记:“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 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 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又不在地广石多,徒烦工夫。”园 林最大程度的利用狭小的空间,使之穷极变化,精巧入微。山石、花木、亭台楼阁 等备于一园中居住,聚友,读书,赏景,莫不完备。 此时园林在狭小的空间中利用各种因素,刻意追求景物的“有若天然”的状态。 建筑要因地制宜,随高就低,山水、湖石、林术等皆要有若自然,达到虽由人作, 天供生机舞人借好园林明清私家园林的生命之美 宛如天开的境界。自然有其不规则性,园林中的亭台楼阁、花木山水等也摒弃两两 对称的格局,同一园中的假山、水池等因抱地势,随形高下,绝不雷同。如堤岸讲 究曲折起伏,叠山要错落有致,花木自然种植,不整形,不对称,体现生生之本, 便是建筑的门窗式样也力求象各种自然物件,如一片芭蕉叶,一颗桃子,一把折扇 或者是一个花瓶等,正是追求自然的体现。 地域越来越小,要使人为的自然在园林中力图产生天生自然之意,只能借助人 力达到“有若天然”,这就需要极度的技巧性,并达到极度的精致化,这是园林自 身生命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趋势,无比的精巧和讲究中园林自身的艺术成果达到 了极高的境界,这是园林自身生命的完各状态。明清私家园林在这个时代达到了它 们的顶点也正是在这顶点之余,园林的生命也渐渐走上了发展的逼仄之途。 二生命的衰落 私家园林在明清达到极高的成就,却也正在此时走向其生命的衰落。 观园林发展的历史,园林在“壶天”乃至“芥子”这样日见逼仄的空间中为了 建构更完备的景观体系和文化体系,景物、建筑的密度日益增大,要求将技巧发挥 到精巧绝伦和高度完整,但是其衰颓的根源也在这里。 尽管古人在一朵花里可以看到世界万千,一勺水中见至0 汪洋恣肆,但并不能取 消私家园林实际空间的日渐狭小给人带来的逼仄之感。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六: “石路一折一层,至四五折,游其间者,如蚁穿九曲珠。”4 6 梁章巨浪迹续 谈:“最嫌狮子林之逼仄,殊闷人意。”逼仄本身使人有压迫感而感到憋闷,使 人不快。自然山水的宏大气势和开阔观感毕竟不能于方寸之间完全体会到。况且审 美有主观性,有的人满足于方寸之间的精致,有的人却更爱“星汉灿烂,洪波涌起” 的气度。 “如何寻丈地,绰有江湖宽。”4 7 景物要求高度和谐与精微契合,为了使狭小 的空间给人以尽可能大的空间感,要重视各种景观问的布局对比。山石花木、楼台 亭阁处于园林体系复杂精微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受到各种关系的制约和羁绊,而 此时就要求整体的把握,造园者胸中必须有大气象,但是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败笔, 而思维本身不可能十全十美,往往会有疏漏之处。有时还会有造园初衷与给予人的 观感不同的矛盾。例如留园中“濠濮亭”体量狭小,尽管有勺水的衬托,仍灵秀全 无,无法表现出庄子的滚上观鱼、濮上垂钓的旷然自得。园林妙在含蓄,而网师园 冷泉亭中鹰石却太过形似。 天供生机舞,人借好园林明清私家园林的生命之美 日益狭仄的空间园林中每一处空间处理,每一类景物塑造的尺度、风格、式样、 色彩等要按照晟精巧的契台关系组织复杂的造启承转合,最大程度的利用空间。但 技巧达到成熟阶段却成为程式,成为一种束缚。计成园冶中有许多造固之法 归纳于客观,却成为后人的拘束。“如端方中须寻曲折,到曲折处还定端方,相间 得宜,错综为妙。”于是园林都曲折错杂,许多游园者认为园林给人的观感都差不 多,窥斑则知豹。再如堂前设池,池中设亭,以曲桥与池岸相连便使明清园林中常 用的程式。园景起手处以山石、花木障景以增加空间层次合强化空间对比,红楼 梦描写大观园入口一山,“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 ” 而很多园林皆循此式。技巧的发展本是为了使园林“虽由人作,宛如天开”,体现 人造自然的不露匠心,而程式化则使之难有新的发展方向,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