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基础配套习题.pdf_第1页
控制工程基础配套习题.pdf_第2页
控制工程基础配套习题.pdf_第3页
控制工程基础配套习题.pdf_第4页
控制工程基础配套习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控制工程基础配套习题.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章第一章概概论论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研究对象及任务 了解系统的信息传递 反馈 和反馈控制的概念及控制系统的分类 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的区别 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原 理和组成环节 学会将简单系统原理图抽象成职能方块图 例 1例图 1 1a 为晶体管直流稳压电源电路图 试画出其系统方块图 例图 1 1a晶体管稳压电源电路图 解 在抽象出闭环系统方块图时 首先要抓住比较点 搞清比较的是什么量 对于恒 值系统 要明确基准是什么量 还应当清楚输入和输出量是什么 对于本题 可画出方块图 如例图 1 1b 例图 1 1b晶体管稳压电源方块图 本题直流稳压电源的基准是稳压管的电压 输出电压通过 3 R和 4 R分压后与稳压管的电 压 w U比较 如果输出电压偏高 则经 3 R和 4 R分压后电压也偏高 使与之相连的晶体管基极 电流增大 集电极电流随之增大 降在 c R两端的电压也相应增加 于是输出电压相应减小 反之 如果输出电压偏低 则通过类似的过程使输出电压增大 以达到稳压的作用 例 2例图 1 2a 为一种简单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图 其中 X 为输入位移 Y 为输出位移 试画出该系统的职能方块图 解 该系统是一种阀控液压油缸 当阀向左移动时 高压油从左端进入动力油缸 推动 动力活塞向右移动 当阀向右移动时 高压油则从右端进入动力油缸 推动动力活塞向左移 动 当阀的位置居中时 动力活塞也就停止移动 因此 阀的位移 即 B 点的位移是该系统 的比较点 当 X 向左时 B 点亦向左 而高压油使 Y 向右 将 B 点拉回到原来的中点 堵住了 高压油 Y 的运动也随之停下 当 X 向右时 其运动完全类似 只是运动方向相反 由此可画 出如例图 1 2b 的职能方块图 2 例图 1 2a简单液压系统 例图 1 2b职能方块图 1 在给出的几种答案里 选择出正确的答案 1 以同等精度元件组成的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 其精度比较为 A 开环高 B 闭环高 C 相差不多 D 一样高 2 系统的输出信号对控制作用的影响 A 开环有 B 闭环有 C 都没有 D 都有 3 对于系统抗干扰能力 A 开环强 B 闭环强 C 都强 D 都不强 4 作为系统 A 开环不振荡 B 闭环不振荡 C 开环一定振荡 D 闭环一定振荡 2 试比较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优缺点 3 举出五个身边控制系统的例子 试用职能方块图说明其基本原理 并指出是开环还 是闭环控制 4 函数记录仪是一种自动记录电压信号的设备 其原理如题图 1 4 所示 其中记录笔 与电位器 M R的电刷机构联结 因此 由电位器 0 R和 M R组成桥式线路的输出电压 p u与记录 3 笔位移是成正比的 当有输入信号 r u时 在放大器输入端得到偏差电压 pr uuu 经放大 后驱动伺服电动机 并通过齿轮系及绳轮带动记录笔移动 同时使偏差电压减小 直至 pr uu 时 电机停止转动 这时记录笔的位移 L 就代表了输入信号的大小 若输入信号随时间连续 变化 则记录笔便跟随并描绘出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试说明系统的输入量 输出量和被 控对象 并画出该系统的职能方块图 题图 1 4函数记录仪原理图 5 题图 1 5 a 和 b 是两种类型的水位自动控制系统 试画出它们的职能方 块图 说明自动控制水位的过程 指出两者的区别 题图 1 5水位自动控制系统 6 题图 1 6 表示角速度控制系统原理图 试画出其职能方块图 4 题图 1 6角速度控制系统 5 第二章第二章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本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拉氏变换方法 明确拉氏变换是分析研究线性动态系统的有力工 具 通过拉氏变换将时域的微分方程变换为复数域的代数方程 掌握拉氏变换的定义 并用 定义求常用函数的拉氏变换 会查拉氏变换表 掌握拉氏变换的重要性质及其应用 掌握用 部分分式法求拉氏反变换的方法以及了解用拉氏变换求解线性微分方程的方法 明确为了分 析 研究机电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 进而对它们进行控制 首先是会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明确数学模型的含义 对于线性定常系统 能够列写其微分方程 会求其传递函数 会画其 函数方块图 并掌握方块图的变换及化简方法 了解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的应用 以及数学 模型 传递函数 方块图和信号流程图之间的关系 例 1对于例图 2 1 所示函数 1 写出其时域表达式 2 求出其对应的拉氏变换象函数 0 1 tg 1 1 1 2345678 t 例图 2 1 解 方法一 4123122121121 1 ttttttg s s s s ssss ssss es e e e ss eeee ss e s e s e s e ss sG 1 1 1 121 1 21 22221 32 432 1 方法二 根据周期函数拉氏变换性质 有 6 s s s ss ss s st s es e e see ee se dtet e sG 1 1 1 1 11 1 12 1 1 1 1121 1 1 2 2 2 2 0 2 1 例 2试求例图 2 2a 所示力学模型的传递函数 其中 txi为输入位移 txo为输 出位移 1 k和 2 k为弹性刚度 1 D和 2 D为粘性阻尼系数 解 粘性阻尼系数为D的阻尼筒可等效为弹性刚度为Ds 的弹性元件 并联弹簧的 弹性刚度等于各弹簧弹性刚度之和 而串联弹簧弹性刚度的倒数等于各弹簧弹性刚度的倒数 之和 因此 例图 2 2a 所示力学模型的函数方块图可画成例图 2 2b 的形式 1 k 2 k 1 D 2 D o x i x 例图 2 2a弹簧 阻尼系统 11 11 sDk sDk 22 1 sDk sXi sXo sF 例图 2 2b系统方块图 根据例图 2 2b 的函数方块图 则 1 1 1 1 2 2 2 1 1 1 2 21 21 2 1 2211 11 2211 11 s k D k D k D s kk DD s k D sDksDk sDk sDksDk sDk sX sX i o 7 例 3试求例图 2 3 所示电路网络的传递函数 其中 tuo为输出电压 tui为输入电 压 1 R和 2 R为电阻 1 C和 2 C为电容 例图 2 3无源电路网络 解 如例图 2 3 设电流 ti1和 ti2为中间变量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 可列出如下方 程组 22121 2 21 211 1 1 1 Rtitidttiti C tu tiRtutu tiRdtti C o oi 消去中间变量 ti1和 ti2 得 tu dt tdu CRCR dt tud CCRRtu dt tdu CRCRCR dt tud CCRR i ii o oo 2211 2 2 2121212211 2 2 2121 令初始条件为零 将上式进行拉氏变换 得 sUssUCRCRsUsCCRRsUssUCRCRCRsUsCCRR iiiooo 2211 2 2121212211 2 2121 由此 可得出系统传递函数为 1 1 212211 2 2121 2211 2 2121 sCRCRCRsCCRR sCRCRsCCRR sU sU i o 例 4试求例图 2 4 所示有源电路网络的传递函数 其中 tui为输入电压 tuo为 输出电压 8 例图 2 4有源电路网络 解 如例图 2 4 设 2 R 4 R和 5 R中间点的电位为中间变量 tuA 按照复阻抗的概念 电容 C 上的复阻抗为 Cs 1 根据运算放大器的特性以及基尔霍夫定律 可列出如下方程组 Cs R sU R sUsU R sU R sU R sU AoAA Ai 1 4 52 21 消去中间变量 sUA 可得 1 1 4 52 545242 1 52 CsR Cs RR RRRRRR R RR sU sU i o 例 5如例图 2 5 所示系统 tui为输入电压 tio为输出电流 试写出系统状态空间表达 式 例图 2 5电路网络 解 该系统可表示为 tui tuc tio L C tiL 2 R R1 9 dt t c du C t i t o i t Ri t o i t u t o iR t i u dt t di L t o iR t i u L 2LC L 1 1 则 t i u RC R t c u RC R t i RC R R dt t c du t i u RL R R t c u RL R R t i RL R RR dt t di 22 L 2 2 2 2 L 2 2L 111 1 11 1 1 1 11 t i u 2 R R t c u 2 R R t i 2 R R 2 R t o i L 111 11 可表示为 i u RC R RL R R c u i RC R RC R R RL R R RL R RR c u i 2 2 2 L 22 22 2 L 1 1 11 1 1 1 1 1 11 i u R Rc u i R R R R R o i 2 L 22 2 111 11 1 试求下列函数的拉氏变换 1 tttttf1254 2 tttf1 3 5sin 3 tt tt tf 00 0sin 4 tetttf t 1 6 1 3 2cos4 5 5 216415 2 tttttf 6 4 1 4 3sin6 tttf 7 tttetf t 18sin25 0 8cos 6 10 8 6 1 2 3sin327152 20 ttttttetf t 2 试求下列函数的拉氏反变换 1 32 1 ss s sF 2 4 1 2 s sF 3 52 2 ss s sF 4 1 s e sF s 5 212 ss s sF 6 4 4 2 ss sF 7 9 1 2 s s sF 3 用拉氏变换法解下列微分方程 1 186 2 2 tx dt tdx dt txd 其中 0 10 0 t dt tdx x 2 210 tx dt tdx 其中 00 x 3 300100 tx dt tdx 其中 50 0 t dt tdx 4 对于题图 2 4 所示的曲线 求其拉氏变换 题图 2 4 5 某系统微分方程为 tx dt tdx ty dt tdy i i o o 3223 已知 000 xyo 当输人为 1 t 时 输出的终值和初值各为多少 6 化简下列方块图 并确定其传递函数 1 11 题图 2 6 1 2 题图 2 6 2 3 题图 2 6 3 4 题图 2 6 4 7 对于题图 2 7 所示的系统 1 求 sXo和 sXi1之间的闭环传递函数 2 求 sXo和 sXi2之间的闭环传递函数 12 题图 2 7 8 对于题图 2 8 所示的系统 分别求出 sX sX sX sX sX sX sX sX i o i o i o i o 1 2 2 1 2 2 1 1 题图 2 8 9 试求题图 2 9 所示机械系统的传递函数 题图 2 9 10 试求题图 2 10 所示无源电路网络传递函数 D1 D2 D D D D D2 D2 D1 D1 13 题图 2 10 11 试求题图 2 11 所示有源电路网络的传递函数 题图 2 11 12 试求题图 2 12 所示机械系统的传递函数 题图 2 12 13 证明题图 2 13 中 a 与 b 表示的系统是相似系统 即证明两个系统的传递函数具有 相似的形式 D D1D2 14 a b 题图 2 13 14 如题图 2 14 所示系统 其中弹簧为非线性弹簧 弹簧刚度为 tFky io 2 为输入外力 tyo 为输出位移 f 为阻尼系数 试用增量方程表示线性化后的系统微分方程关系式 题图 2 14 15 如题图 2 15 所示系统 试求 1 以 sXi为输入 分别以 Xo s Y s B s E s 为输出的传递函数 2 以 N s 为输入 分别以 Xo s Y s B s E s 为输出的传递函数 题图 2 15 D2 D1 D 15 16 对于如题图 2 16 所示的系统 试求 sU sN i o 和 sM sN c o 其中 Mc s 为负载力矩的象函数 sNo为转速的象函数 题图 2 16 17 试求函数 f t 为如下形式的拉氏变换 f t 为单位脉冲函数即 t 的导数 2 0 00 0 21121 lim 0 t ttttt tf t 18 试画出题图 2 18 系统的方块图 并求出其传递函数 其中 tfi为输入力 txo为输出 位移 题图 2 18 19 某机械系统如题图 2 19 所示 其中 1 M和 2 M为质量块的质量 21 D D和 3 D分别为质 量块 1 M 质量块 2 M和基础之间 质量块之间的粘性阻尼系数 tfi是输入外力 ty1和 ty2 分别为两质量块 1 M和 2 M的位移 试求 sF sY sG i 1 1 和 sF sY sG i 2 2 D2D1 fi t 16 题图 2 19 20 如题图 2 20 是角速度 t 是时间变量 其中 试求 sFsF 21 和 sF3 题图 2 20 21 对于如题图 2 21 所示系统 D 为粘性阻尼系数 试求 1 从作用力 tf1到位移 tx2的传递函数 2 从作用力 tf2到位移 tx1的传递函数 3 从作用力 tf1到位移 tx1的传递函数 4 从作用力 tf2到位移 tx2的传递函数 t0 D3 D1D2 fi t 17 题图 2 21 22 试求题图 2 22 所示的各种波形所表示的函数的拉氏变换 题图 2 22 23 试求下列卷积 1 1 1 2 t t 3 t et 4 ttsin 24 试求题图 2 24 所示机械系统的作用力 f t 与位移 x t 之间关系的传递函数 D f1 t f2 t 18 题图 2 24 25 题图 2 25 所示 f t 为输入力 系统的弹簧刚度为 k 轴的转动惯量为 J 阻尼系数为 D 系统的输出为轴的转角 t 轴的半径为 r 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题图 2 25 26 试求题图 2 26 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 题图 2 26 D D 19 第三章第三章时域瞬态响应分析时域瞬态响应分析 时域分析是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系统在外加作用激励下 根据所 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 求出系统的输出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并由此确定系统的性能 了解 系统的时间响应及其组成 掌握脉冲响应函数等概念 掌握一阶 二阶系统的典型时间响应 和高阶系统的时间响应以及主导极点的概念 尤其应熟练掌握一阶及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和 脉冲响应的有关内容 例 1某系统如例图 3 1 所示 试求其无阻尼自振角频率 n 阻尼比 超调量 p M 峰值时间 p t调整时间 s t 进入 5 的误差带 例图 3 1 解 对于例图 3 1 所示系统 首先应求出其传递函数 化成标准形式 然后可用公式 求出各项特征量及瞬态响应指标 152 025 50 2450 100 02 0 450 100 1 450 100 22 ssss ss ss sX sX i o 所以 st st eeM srad n s n p p n 75 2 02 0 33 03 16 2 012 01 7 52 2 0 2 0 5 1 22 2 01 2 0 1 2 2 例 2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 12 s s sG 试求该系统单位阶跃响应和单位脉冲响应 解 欲求系统响应 可先求出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然后求出输出变量的象函数 拉 氏反变换即得相应的时域瞬态响应 20 2 2 2 1 12 12 1 12 s s s s s s sX sX i o 1 当单位阶跃输入时 ttxi1 则 1 1 1 111 1 12 1 22 s s ss s s sX sX sX sX s sX i i o o i 所以 tetetx tt o 11 2 线性定常系统对输入信号导数的响应 可通过把系统对输入信号响应求导得 出 当单位脉冲输入时 dt td ttxi 1 则 tteet dt eted tx tt tt o 121 1 例 3设一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6 0 14 0 ss s sG 试求系统对单位阶跃输入的响应 并求其上升时间和最大超调量 解 求解系统的阶跃响应可用例 2 的思路 这里需要注意 由于求出的系统传递函数 不是典型的二阶振荡环节 其分子存在微分作用 因此采用欠阻尼二阶系统公式求其上升时 间和最大超调量将引起较大误差 故宜按定义求其值 1 14 0 6 0 14 0 1 6 0 14 0 2 ss s ss s ss s sX sX i o 当 ttxi1 时 2 2 2 2 3 2 1 2 3 15 3 2 1 11 1 14 0 1 s s ss ss s sX sX sX sX s sX i i o o i 进行拉氏反变换 得 tttetx t o 1 2 3 sin 15 3 2 3 cos1 2 求其上升时间 即求首次到达稳态值的时间 则有 21 3 15 2 3 tan 0 2 3 sin 15 3 2 3 cos 11 2 3 sin 15 3 2 3 cos1 2 r rr rr t ro t tt tttetx r 解之 得 str946 1 对于单位阶跃输入 最大超调量为最大峰值与稳态值之差 而峰值处导数为零 求 0 p t o dt tdx 得 stp156 3 则 18 11156 3 2 3 sin 15 3 156 3 2 3 cos11 2 156 3 tetxM pop 1 如题图 3 1 所示的阻容网络 Vtttui3011 当 t 为 4s 时 输出 tuo值为多少 当 t 为 30s 时 输出 tuo又约为多少 题图 3 一 1 2 某系统传递函数为 65 1 2 ss s s 试求其单位脉冲响应函数 3 某网络如题图 3 3 所示 当 0t时 开关与触点 1 接触 当 0t时 开关与触点 2 接 触 试求出输出响应表达式 并画出输出响应曲线 题图 3 3 22 4 如题图 3 4 所示系统 若忽略小的时间常数 可认为 1 5 0 sB dt dy 其中 B 为阀芯位移 单位为 cm 令 a b B 在堵死油路时为零 1 试画出系统函数方块图 并求 sX sY 2 当 ststttx401415 015 0 cm 时 试求 t 0s 4s 8s 40s 400s 之 y t 值 B 为多少 3 试画出 x t 和 y t 的波形 题图 3 4 5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5 4 ss sG 式求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和单位脉冲响应 6 试求如题图 3 6 所示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并求出闭环阻尼比为 0 5 时所对应的 k 值 题图 3 6 7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 1 ss sG 试求系统的上升时间 峰值时间 最大超调量和调整时间 当 1 ss K sG 时 试分析放大倍数 K 对单位阶跃输入产生的输出动态过程特性的影响 8 已知一系统由下述微分方程描述 23 102 2 2 xy dt dy dt yd 当 x t l t 时 试求最大超调量 9 设有一系统其传递函数为 22 2 2 nn n i o ss sX sX 为使系统对阶跃响应有 5 的超调量和 2 秒的调整时间 试求 和 n 为多少 10 证明对于如题图 3 10 所示的系统 sX sY 在右半 s 平面上有零点 当 x t 为单位阶跃时 求 y t 题图 3 一 10 11 设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 10 ss sG 该系统的阻尼比为 0 157 无阻尼 自振角频率为 3 16rad s 现将系统改变为如题图 3 11 所示 使阻尼比为 0 5 试确定 n K值 题图 3 11 12 二阶系统在 s 平面中有一对复数共轭极点 试在 s 平面中画出与下列指标相应的极点可 能分布的区域 1 2 707 0 srad n 2 2 707 0 0srad n 3 4 2 5 00sradsrad n 4 2 707 0 5 0srad n 13 设一系统如题图 3 13 a 所示 1 当控制 1 sGc时 求单位阶跃输入时系统的响应 设初始条件为零 讨论 L 和 J 对响应的影响 2 设 1000 1 JsTsG dc 为使系统为临界阻尼 求 d T值 24 3 现在要求得到一个没有过调的响应 输入函数形式如图 3 13 b 设 1 sGc L 和 J 参数同前 求 K 和 1 t 题图 3 13 14 题图 3 14 为宇宙飞船姿态控制系统方块图 假设系统中控制器时间常数 T 等于 3s 力矩 与惯量比为 2 9 2 srad J K 试求系统阻尼比 题图 3 14 15 设一伺服马达的传递函数为 1 Ts K sU s 25 假定马达以 0 的恒定速度转动 当马达的控制电压 0 u突然降到 0 时 试求其速度响应 方程式 16 对于题图 3 16 所示的系统 如果将阶跃输入 i 作用于该系统 试确定表示角度位置 o 的 方程式 假设该系统为欠阻尼系统 初始状态静止 题图 3 16 17 某系统如题图 3 17 所示 试求单位阶跃响应的最大超调量 p M 上升时间 r t和调整时间 s t 题图 3 17 18 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 Tss K sG 其中 K 0 T 0 问放大器增益减少多少方能使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最大超调由 75 降 到 25 19 单位阶跃输人情况下测得某伺服机构的响应为 tt o eetx 1060 2 12 01 1 求出闭环传递函数 2 求出系统的无阻尼自振角频率及阻尼比 20 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 ss K sG 当阻尼比为 0 5 时 求 K 值 并求单位阶跃输入时该系统的调整时间 最大超调量和 峰值时间 21 某石英挠性摆式加速度计的摆片参数如下 摆性 mL 为 0 58g cm 转动惯量 J 为 0 52 2 cmg 弹性刚度 K 为radcmN 4 0 1 当摆片放入表头时 阻尼系数为 0 15radscmN 试求摆片转角对加速度输入 的传递函数 并求出阻尼比 2 如果将摆片从表头取出 阻尼系数下降为 0 015radscmN 此时阻尼比为多 少 无阻尼自振角频率是否改变 22 试比较如题图 3 22 a 和 b 的两个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D 26 a b 题图 3 22 23 试分析题图 3 23 所示各系统稳定否 输入撤除后这些系统是衰减还是发散 是否振荡 题图 3 23 24 某高阶系统 闭环极点如题图 3 24 所示 没有零点 请估计其阶跃响应 题图 3 24 25 两系统的传递函数分别为 12 2 1 s sG和 1 1 2 s sG 当输入信号为 1 t 时 试说明其输出到达各自稳态值的 63 2 的先后 26 对于如题图 3 26 所示的系统 当 tttxi115时 分别求出 0 01s 30s t 3s 9s 30s 时的 txo值 并画出 txo的波形 27 题图 3 26 27 某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txtxtx ioo 153 1 试求系统单位脉冲过渡函数 3 0 1 tg时的 1 t值 2 试求系统在单位阶跃函数作用下 15 2 txo时的 2 t值 28 某位置随动系统的输出为 173 32 2 ss s sXo 试求系统的初始位置 29 题图 3 29 为仿型机床位置随动系统方块图 试求该系统的阻尼比 无阻尼自振角频率 超调量 峰值时间及过渡过程时间 题图 3 29 30 设各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函数如下 试求这些系统的传递函数 1 t etg 5 2 35 0 2 tbtatg cossin 3 3 3sin55 0 tttg 4 tt eetg 1 04 0 2 0 31 设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 t o etx 3 0 18 求系统的过渡过程时间 32 试求下列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 G s 为系统传递函数 1 23 3 2 ss s sG 2 21 53 2 2 ss ss sG 33 一电路如题图 3 33 所示 当输入电压 28 stV stV tV tui 1 00 1 005 00 试求 tuo的响应函数 题图 3 33 29 第四章第四章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频率特性的概念 明确频率特性与传递函数的关系 系统的动刚度 与动柔度的概念 掌握频率特性的表示方法以及频率特性与时间响应之间的关系 各基本环 节及系统的极坐标图和伯德图的画法 闭环频率特性及相应的性能指标 为频域分析系统的 稳定性以及综合校正打下基础 要求学生能够由已知的系统传递函数画出乃氏图和伯德图 也能够根据系统频率特性曲线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 例 1某系统传递函数为 23 7 s sG 当输入为 45 3 2 sin 7 1 t时 试求其稳态输出 解 当给一个线性系统输入正弦函数信号时 其系统输出为与输入同频率的正弦信号 其输出的幅值与相角取决于系统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 已知 23 7 s sG 则 23 7 j jG 2 3 arctan 49 7 2 A 又有 45 3 2 sin 7 1 ttxi 则 045 3 2 2 3 arctan45 3 2 4 2 4 3 2 9 7 7 1 3 2 7 1 2 A 所以 ttxo 3 2 sin 4 2 例 2某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频响试验数据如例表 4 2 所示 试画出其对数幅频特性 并确定其传递函数 例表 4 2 解 首先根据例表 4 2 的数据绘出如例图 4 2 的系统幅频特性曲线 30 例图 4 2 将绘出的曲线用折线逼近 得 1 1 1 2 2 sTs sTK sG srad 1 即Hzf 2 1 该频率点的幅值由曲线可见为 30dB 解20lgK 30dB 得K 31 6 由例图 4 2 测得转角频率HzfHzf6 4 59 0 21 则 sT sT 035 0 6 42 1 27 0 59 0 2 1 2 1 所以所测系统的传递函数近似为 127 0 1035 0 6 31 2 ss s sG 1 用分贝数 dB 表达下列量 1 2 2 5 3 10 4 40 5 100 6 0 01 7 1 8 0 2 当频率srad 2 1 和srad 20 2 时 试确定下列传递函数的幅值和相角 1 s sG 10 1 2 11 0 1 2 ss sG 3 试求下列函数的幅频特性 A 相频特性 实频特性 U和虚频特性 V 1 j jG 10 1 2 11 0 1 2 jj jG 4 某系统传递函数 125 0 5 s s 当输人为 304cos5 t时 试求系统的稳态输出 5 某单位反馈的二阶 型系统 其最大超调量为 16 3 峰值时间为 114 6ms 试求其 开环传递函数 并求出闭环谐振峰值 r M和谐振频率 r 6 题图 4 6 均是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 试写出其开环传递函数 31 题图 4 6 7 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1005 0 104 0 5 12 sss sG 试证明其伯德图的sradsrad c 705010 5 12 试画出闭环幅频特性 的大致图形 当 k 25 时 闭环幅频特性有什么变化 8 试画出下列传递函数的伯德图 1 11 015 0 20 sss sG 2 104 0 14 0 2 2 ss s sG 3 14 16 050 2 ss s sG 4 10016 112 05 7 2 sss ss sG 9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1 11 1 2 sTs sTsTK sG ba K 0 32 试画出下面两种情况的乃氏图 1 0 0 11 TTTT aa 2 0 0 11 ba TTTT 10 某对象的微分方程是 tu dt tdu tx dt tdx T 其中0 T u t 为输入量 x t 为输出量 试画出其对数幅频特性 并在图 中标出各转角频率 11 题图 4 11 列出七个系统的伯德图和五个电网络图 找出每个网络对应的伯德图 并指出是高通 低通 带通 还是带阻 是超前 滞后 还是超前 滞后组合 33 题图 4 11 34 12 下面的各传递函数能否在题图 4 12 中找到相应的乃氏曲线 1 14 0 142 0 2 1 ss s sG 2 13 0 15914 0 3 2 2 ss ss sG 3 0 1 11 0 3 K ss sK sG 4 0 321 4 K sss K sG 5 0 15 01 5 K sss K sG 6 0 21 6 K ss K sG 题图 4 12 13 写出题图 4 13 a 和 b 所示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35 题图 4 13 14 试确定下列系统的谐振峰值 谐振频率及频带宽 52 5 2 jj jX jX i o 15 试画出下列系统的乃氏图 1 121 1 ss sG 2 121 1 2 sss sG 3 1001 0 1005 0 1025 0 12 0 2 sss ss sG 16 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21 1 ss sG 试求其剪切频率 并求出该频率对应的相角 17 对于题图 4 17 所示的系统 试求出满足sradM rr 55 11 04 1 的 K 和 a 值 并计算系统取此参数时的频带宽 题图 4 17 18 已知某二阶反馈控制系统的最大超调量为 25 试求相应的阻尼比和谐振峰值 19 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1 10 s sG 试求下列输入时输出 o x的稳态响应表达式 1 30sin ttxi 2 452cos2 ttxi 36 20 某系统如题图 4 20 所示 当 a 分别为 1 4 8 16 256 时 求其 spp ttM 并 画出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图 求出 c 和 c 对应的角度值 题图 4 20 21 对于题图 4 21 所示的最小相位系统 试写出其传递函数 题图 4 21 37 第五章第五章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本章要求学生明确控制系统稳定的概念 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 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劳斯 一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和乃奎斯特稳定判据 以及系统相对稳定性的概念 并掌握相位裕量 和幅值裕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例 1某系统如例图 5 1a 所示 当开关 K 打开时 系统稳定否 当开关闭合时 系统稳 定否 如果稳定 当 tuVttu oi 1 的稳态输出值是多少 例图 5 1a 解 欲判断开关开闭时系统的稳定性 可先将系统开关开闭时系统的传递函数求出 根 据特征方程根的性质即可判断系统稳定性 1 当开关 K 打开时 该系统的方块图如例图 5 1b 所示 例图 5 1b 由例图 5 1b 可知 1 10 10 1 1 1 s s s sU sU i o 其特征方程根为 s 1 在右半 s 平面 故开关 K 打开时系统不稳定 2 当开关 K 闭合时 该系统的方块图如例图 5 1c 所示 例图 5 1c 由例图 5 1c 可知 9 10 1 10 1 1 10 s s s sU sU i o 其特征方程根为 s 9 在左半 s 平面 故开关 K 闭合时系统稳定 38 当 Vttui1 时 s sUi 1 所以 V ss su s o 9 101 9 10 lim 0 例 2一个反馈控制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010325 23 sKKss 试确定使该闭环系统稳定的 K 值 解 该题给出了系统闭环特征方程 可利用劳斯判据求出 K 值范围 10 232 105 321 0 2 1 2 3 s K KK s Ks Ks 解 0 232 032 05 2 K KK K K 得 K 0 5 即为所求 例 3设某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s Ke sHsG s2 试求系统稳定时的 K 值范围 解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含有指数函数 故不能借助代数判据 可考虑借助乃氏 判据求出 K 值范围 0 2 00 2 2 2 jHjG jHjG jHjG K jHjG j Ke jHjG j 其乃氏图大致形状如例图 5 3 所示 39 例图 5 3 为了求出该乃氏图与实轴相交的最左边的点 可解 2 2 得 4 则KjHjGjHjGRe 4 4444 为了保证系统稳定 乃氏曲线不应绕过 1 j0 点 即 1 4 44 KjHjGRe 得 4 K即为所求 例 4例图 5 4 是一个空间起飞助推器的姿态控制模型示意图 这是一个倒摆 安装在 马达传动车上 我们要使摆保持在垂直位置 我们只考虑二维问题 即认为摆只在例图 5 4 所示的图面运动 为了保持上摆位于垂直位置 我们连续地测量 t 和 t 形成控制力 u t 使 tbtaMtu 试确定使系统稳定的 a b 值 假设在摆轴上和车轴上无摩擦 并假设 tt 和很小 40 例图 5 4 解 为了求出使系统稳定的 tt 和值 可通过求出系统动态特征方程 利用代数判据求 出 因为 tt 和很小 所以 1cos sin t tt 设 J 为上摆围绕质量中心的转动惯量 则 3 2 mlJ 由力学定律和已知条件 有 tbtaMtu tutymMtml tmgltymltml ml 2 2 2 0 3 消去变量 t y 和 tu 得 0 4 13 4 3 t l M m g M m a t l M m b t 此为二阶系统 系数均为正 则系统稳定 解 41 0 4 13 0 4 3 l M m g M m a l M m b 得 g M m a b 1 0 即为所求 1 判别题图 5 1 所示系统的稳定性 题图 5 1 2 判别题图 5 2 所示系统稳定否 若稳定指出单位阶跃下 e值 若不稳定则指出右半 s 平面根的个数 题图 5 2 3 如题图 5 3 系统 1 当开环增益 K 由 20 下降到何值时 系统临界稳定 2 当 K 20 其中一个惯性环节时间常数 T 由 0 1s 下降到何值时 系统临界稳定 题图 5 3 4 对于如下特征方程的反馈控制系统 试用代数判据求系统稳定的 K 值范围 1 021022 234 Kssss 42 2 015 10 520 234 sKsKss 3 05045 0 23 KssKs 4 01 234 ssKss 5 设闭环系统特征方程如下 试确定有几个根在右半 s 平面 1 024503510 234 ssss 2 08024102 234 ssss 3 012615 3 ss 4 0124933 2345 sssss 6 用乃氏判据判断下列系统的稳定性 1 122 100 2 ssss sHsG 2 1 1 ss sK sHsG 3 s s sHsG 2 01 7 试说明题图 5 7 所示系统的稳定条件 题图 5 7 8 设 1 10 ss sG 试确定闭环系统稳定时的K临界值 9 对于下列系统 试画出其伯德图 求出相角裕量和增益裕量 并判其稳定性 1 10047 0 103 0 250 sss sHsG 2 10047 0 103 0 110 15 0250 ssss s sHsG 10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2 5 010 2 sss sK sHsG 试用乃氏判据确定该系统在 K 1 和 K 10 时的稳定性 11 对于题图 5 11 所示的系统 试确定 1 使系统稳定的 a 值 2 使系统特征值均落在 s 平面中 Re 1 这条线左边的 a 值 题图 5 11 43 12 设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 Tss K sG 现希望系统特征方程的所有根都在 s a 这条线的左边区域内 试确定所需的 K 值和 T 值范围 13 一个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00200 40510 3 sss ssK sG 讨论当 K 变化时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使闭环系统持续振荡的 K 值等于多少 振荡频率 为多少 14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 1 s as sHsG 试确定使相角裕量等于 45 的 a 值 15 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101 0 1 sss TsK sG 为使系统有无穷大的增益裕量 求 T 的最小可能值 16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1 sss K sG 试确定使系统稳定的 K 值范围 17 试判断下列系统的稳定性 1 51 10 sss sG 2 321 110 sss s sG 18 某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sss K sG 2012 23 求使系统闭环后稳定的 K 值范围 19 设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Ksss Ks sX sX i o 42 23 试确定系统稳定的 K 值范围 20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5 sss K sG 确定系统稳定的 K 值范围 21 设两个系统 其开环传递函数的乃氏图分别示于题图 5 21 a 和 b 试确定系 统的稳定性 44 题图 5 21 22 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1 10 sss sG 试画出其伯德图 并确定系统稳定否 23 试求题图 5 23 所示系统的稳定条件 题图 5 23 24 试确定题图 5 24 所示系统的稳定条件 题图 5 24 25 试判别题图 5 25 所示系统的稳定性 45 题图 5 25 26 随动系统的微分方程如下 tKxtKxtxTtxTT ioomoaM 式中 M T 电动机机电时间常数 a T 电动机电磁时间常数 K 系统开环放大倍数 试讨论 1 a T M T与 K 之间的关系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 a T 0 01 M T 0 1 K 500 时是否可以忽略 a T的影响 为什么 在什么情 况下可以忽略 a T的影响 46 第六章第六章控制系统的误差分析和计算控制系统的误差分析和计算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误差的概念 着重掌握稳态误差的计算方法 学会减小或消除稳态 误差的途径 并对动态误差做一般了解 例 1某系统如例图 6 1 所示 当 ttntttxi15 0 1 同时作用时 ss e值为多 少 解 求系统稳态误差应首先判断系统稳定性 根据劳斯判据该系统稳定 单位反馈系统的偏差即为误差 当求两个量同时作用时 线性系统的偏差 可利用叠加 原理 分别求出每个量作用情况下的偏差 然后相加求出 例图 6 1 sEsEsE s sN sss s sss ss sX sE s sX sss sss sss sX sE i i i 21 2 2 1 5 0 10411 0 11 0 4 1 11 0 10 1 4 1 1 10411 0 411 0 4 1 11 0 10 1 1 35 0 20 1 5 2 1 10411 0 11 05 0 10411 0 411 01 lim lim lim 2 0 21 0 0 sss s ssss sss s s sEsEs ssEe s s s 47 例 2某随动系统方块图如例图 6 2 所示 其电机的机电时间常数s KK JR T EM m 05 0 电机电枢电感可忽略 电阻radsVKAmNKR EM 1 0 1 0 4 功放10 3 K 1 1 21 KradVK 试计算当 radtt i 11 0 及 tmNMc1002 0 分别作用时 的稳 态值各为多少 同时作用时 的稳态值又为多少 例图 6 2a 解 首先判别该系统稳定 两个输入作用下引起的误差可通过叠加原理求得 对于给定的系统方块图 首先将 c M的作用点等效地移到 3 K之后 然后等效地消去小 闭环 系统方块图可等效为例图 6 2b 所示 例图 6 2b 1 当 i t 单独作用时 已知 radtt i 11 0 则 2 1 0 s i rad KKK K s sTssK sKKK s s s s ssse sTssK sKKKs s E mE s i i ss ss mE i 001 0 1011 1 01 01 01 0 1110 1 1 1 lim limlim 1110 1 1 1 321 2 321 0 1 0 1 0 1 321 1 2 当 Mc t 单独作用时 48 已知 VtM K R c M 08 0002 0 1 0 4 则 s sM K R c M 08 0 rad KKK s sTssK sKKK KsTs ssse sTssK sKKK KsTs sM K R s mE Em ss ss mE Em c M 008 0 1011 08 0 08 0 08 0 1110 1 1 1 1 limlim 1110 1 1 1 1 321 321 0 2 0 2 321 2 3 当 i t 和 Mc t 同时作用时 根据叠加原理 有 radeee ssssss 009 0 008 0 001 0 21 1 试求单位反馈系统的静态位置 速度 加速度误差系数及其稳态误差 设输入信号 为单位阶跃 单位斜坡和单位加速度 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分别如下 1 1211 0 50 ss sG 2 15 011 0 sss K sG 3 2004 2 sss K sG 4 102 1412 22 sss ssK sG 2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1 0 500 ss sG 试求系统的误差级数 当下列输入时 求其稳态误差 1 t t txi1 2 2 2 ttttxi1221 2 3 某单位反馈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nn nn nn i o asasas asa sX sX 1 1 1 1 试证明该系统对斜坡输入的响应的稳态误差为零 4 试证明 如果控制系统的扰动是一个阶跃函数 那么只要在扰动作用点前有一个积 49 分器 就可以消除阶跃扰动引起的稳态误差 5 试证明 如果控制系统的扰动是一个斜坡函数 那么只要在扰动作用点前有二个积 分器 就可以消除斜坡扰动引起的稳态误差 6 试证明 当扰动作用点在前向通道时 如题图 6 6 a 所示 加大放大器增益 K 可使扰动影响减小 但当扰动作用点在反馈通道时 如题图 6 6 b 所示 加大 K 并不能 使扰动影响减小 题图 6 6 7 题图 6 7 中的积分器 1 s 对消除阶跃扰动 N 引起的稳态误差有无好处 试说明之 题图 6 7 8 对 于 如 题 图 6 8 所 示 系 统 试 求 ttN12 时 系 统 的 稳 态 误 差 当 ttntttxi12 1 其稳态误差又是什么 题图 6 8 9 试求下列单位反馈系统的动态速度误差系数 1 10251 10 2 sss sX sX i o 2 1025 103 2 ss s sX sX i o 10 某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1 0 100 ss sG 试求当输入为 011 2 atatttxi时的稳态误差 11 某单位反馈系统 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50 11 0 10 ss sG 1 试求静态误差系数 2 当输入为 tt a taatxi1 2 22 10 时 试求系统稳态误差 12 对于如题图 6 12 所示系统 试求 1 系统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2 系统在单位斜坡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1 讨论 h K和 K 对 ss e的影响 题图 6 12 13 如题图 6 13 所示系统 当 tttxi1210 时 试求系统的稳态误差 当 ttxi6sin 时 试求稳态时误差的幅值 题图 6 13 14 某系统如题图 6 14 所示 当 tttt i 116010 时 试求系统的稳态误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