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宣武区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初三 语文试卷_第1页
北京市宣武区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初三 语文试卷_第2页
北京市宣武区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初三 语文试卷_第3页
北京市宣武区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初三 语文试卷_第4页
北京市宣武区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初三 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宣武区 2005-2006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初三 语文试卷 第 I 卷 积累运用(共 24 分 )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是 A. 摄影( sh) 贮蓄( ch) 圈定( qun) 不省人事( xng) B. 菜畦( q) 脸颊( ji) 强迫( qing) 忍俊不禁( zn) C. 纠葛( g) 签订( qin) 星宿( xi) 佝偻承蜩( gu) D. 调剂( tio) 恐吓( h) 径自( jng) 锐不可当( dng) 2. 下列词语中有 3 个错别字的是 A. 折衷 忠厚 阴诲 水墨画 B. 灵感 潮讯 聚急 东方朔 C. 辨别 树梢 条幅 诸如此类 D. 估且 镶嵌 祟拜 不由纷说 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如果今天我们不努力学习,虚度光阴,将来就可能一事无成。 一事无成:没有一件事不成功。 B. 联合国文件用语讲究含蓄和宛转,多用中性词。例如,不说“敌人”,而说“对手”。 宛转:说话温和而曲折,但不失本意。 C. 考试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有所旁骛。 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不专心。 D. 当自己和 别人发生矛盾时,我们保持平和的心态,说话也要合乎情理。 情理:人的常情和事情的一般道理。 4.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是 A. 人人知荣知耻,提高自身思想修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不二法门。 B. 负责奥运场馆设计的建筑师们,设计的体育场馆各具特色,绝不雷同。 C. 在回答阅读题目时,我们可以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准确地提取有关的重要信息。 D. 周晓明没有参与打架的事情,可李刚在老师面前一通狡辩,周晓明就被牵连了进去。 5.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是 A.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 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著作,共有 32 篇,分东周、西周等十二策。 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都选自孟子一书。孟子是春秋时期的孟子所著,是儒家经典之一。 C. 社戏故乡孔乙己藤野先生范进中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鲁迅的作品。 D.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二、简答题(共 14 分) 6. 背诵、默写( 6 分) ( l)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作者描写早春景色的诗句是:“ _ _, _。( l 分) ( 2)在望岳一诗中,作者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鲁”,表达自己誓言的诗句是:“ _, _。”( l 分) ( 3)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送别诗,其中_, _。”已经成为 千古名句,广为流传。( 1 分) ( 4)岳阳楼记中,表明作者忧国忧民的千古名句是:“ _,_。”( l 分) ( 5)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自由安宁的生活情境的句子是:“ _, _,_。 _,_。”( 2 分) 7. 仿写句子:依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下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2 分)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_,_。 8. 说说下面这两个俗语的意思。( 2 分) ( l)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_ ( 2)当事者迷 ,旁观者清: _ 9. 依次填入横线的语句顺序恰当的是( )( 2 分) 从旧石器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在黄河的怀抱里繁衍生息。_。这些久远的民族历史,都在我们的神话、传说、歌谣等传统文化当中,留下了生动地记录。 发展农业文明 不断提高适应的能力 他们在黄河形成的冲击平原上 此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 使黄河流域逐渐成为古代中国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 A. B. C. D. 10. 根据你的积累,请从内容和主要艺术特色方面向朋友推荐格列弗游记这部名著。( 2 分) 作者: _ 内容:_ _ 艺术特色: _ 第 II 卷 理解感悟(共 36 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 10 分) 阅读下面这两段文字,完成第 11�;�;14 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 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1. 下列句中或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 蒙络摇缀 缠络 B. 暮到江陵 暮年 C. 不可久居 聚族而居 D.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东奔西走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 : _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 _ 13. 从两段选文中分别摘录描写下列内容的一个语句,写在横线上。( 2 分) 三峡中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 _ 小石潭记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_ 14. 三峡中,作者用“ _”描写了“高猿长啸”的特点,衬托出了三峡秋天凄清肃杀的景色。(用原文回答)小石潭记中,作者用“ _, _。”这样的句子写出了自己的感受;用“ _”写出自己在小石潭“不可久居”的原因。(用原文回答)( 2 分) 四 . 现代文阅读(共 26 分) (一)阅读水塘边的鸟窝,完成第 15�;19 题。( 10 分 ) 水塘边的鸟窝(梅洁) 水塘在黑夜中寂静,这使我怀念水塘边的那棵有鸟窝的老榆树。 我们和母亲来到乡下时,那棵树正长满了榆钱。榆钱泛着淡淡的绿色,压弯了枝头。后来,榆钱落了,榆叶变老,黑绿黑绿的。知了爬到了榆树上,知了的叫声很尖长,使山里的夏天更加闷热。夜里,塘里的青蛙“咕哇”“咕哇”地叫着,开始是一只,后来便此起彼伏。白天,我们看见一群一群的小蝌蚪,摆着黑黑的小尾巴,摇着黑黑的大脑袋,从水塘的深处游到水塘的浅处,又从浅处游到深处。母亲说,蝌蚪是青蛙淘气的孩子。 秋天来了,榆树的枝丫上有了鸟窝,鸟窝一 天天大了起来,小筛箩一样,母亲指给我看那鸟窝。这是一个已经开始凉爽的傍晚,太阳红色的光辉已擦着山顶在慢慢消失,山顶有很美的晚霞,晚霞擦抹着母亲很美的脸,我发现母亲的脸上流淌着一种很厚的温暖。 山坳里的男孩子在塘边用竹筐捞青蛙,捞上来的青蛙用藕叶包好了烧着吃。他们还吃 烧田鼠,也用藕叶包着。他们还常用石头砸蚧蛤蟆,蚧蛤蟆长得很大,背上长满了令人恐惧的肉疙瘩。我非常害怕,母亲从小就不让我们看杀这杀那,包括杀鸡。母亲希望我们长大了善良,致使我最终不敢看杀鸡,到老不敢弄死一只活鱼。买鱼时,总问:“有死的吗?”小贩 不理解,张几下嘴,不知怎样回答。小贩没有死鱼只有活鱼。 天气越来越凉,风也大了起来,在山坳里回旋时发出一种响声。我望着老树枝丫上的鸟窝,问母亲:“好高啊,妈妈!风一吹,要掉下来吗?” “不会的,鸟的窝垒得很结实。窝里有它们的孩子,它们不会让窝掉下来的。”母亲抚摸着我的头,很大很深的眼睛里充满了爱怜。我和母亲一起望着蓝天下黑黑的一团,我们一起想像那高高的温柔,我们虔诚地为它们孤独的、风雨飘摇的幸福祝福。 最可恨的莫过于男孩子。一天,邻居家的男孩子爬到树上,用竹竿把鸟窝给捅了。当我看见那黑魅魅的一团从几丈 高处往下掉时,我几乎晕了!我声嘶力竭地喊着,叫着。老榆树下,我看到的只是一团团摔散的树枝、干草、羽毛和泥垒造的鸟窝,以及几只血肉模糊的粉红色肉团。那时老鸟的孩子,还没有长出羽毛!我的心被撕成了碎片!那一刻,我真想把男孩子推到树下的水塘里,让他死。母亲说:“这孩子要遭报应的” 此后,一个关于“窝”的战栗,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 我长大后又几次来过那个山坳,我到水塘边找那棵老榆树,老榆树已被人伐掉,只剩下一个很悲凉的树桩。乡下的树已很少,我已很难看到儿时那样的大鸟窝。塘里的青蛙还“咕哇” “咕哇”地叫着,小蝌蚪还是一群一群地在水塘边游戈着。我为这些青蛙和它们的孩子庆幸着,它们生活在离城里人较远的乡下,否则,它们早被送上了城里那些豪华酒店的餐桌。但我不知道。它们还能幸存几年? 人类什么时候才能悲悯我们身边的另一类生命?这个世界原本是我们和它们共同创造 (选自十月 2005 年第 5 期) 15. 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鸟的幸福是“孤独的、风雨飘摇”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分) 16. 简要说说第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 17. 具体说说第段中“个一个关于”窝” 的战栗,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这句话的含义。( 2 分) 18. 作者在文章中描写小蝌蚪和青蛙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2 分) 19.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 2 分) (二)阅读是谁杀死了猛犸象,完成第 20�;�;22 题。( 6 分) 是谁杀死了猛犸象 是“谁”导致了史前猛犸象的灭绝?美国科研人员依据一项最新研究认为,这些巨大动物从历史上消失的原因并不是剧变的气候,而是饥饿的史前猎人。 历史上曾经至少有 12 种大象和猛犸象漫游在非洲、美洲和欧亚大陆。但是,约在 1 万年前,大象和猛犸象从 地球上许多地区消失,现在剩下的象科动物只有亚洲象和非洲象两种。有的科学家认为,在约 1 万年前的最近一次冰期,地球气候急剧变化,影响植被,破坏了栖息地,大部分大象和猛犸象难以适应新的环境,以致灭绝。另一种假设则提出,当时的史前人类掌握了更精良的武器和更娴熟的捕猎技巧,可以猎杀整群的大象和猛犸象,致使其灭绝。 为了解决这个争议,美国怀俄明大学的考古学家苏洛韦尔及其同事对以上两种假说进行了检验。苏洛韦尔提出,如果主要原因在于人类,那么特定地区的大象和猛犸象的灭绝情况应与人类在该地区的扩张一致。相反,如果是气候导致了灭绝,那么在史前已经有人居住的地区,大象和猛犸象也应该同时存在,直到气候变化来临。 为此,研究小组分析了大象和猛犸象被人类捕杀的时间和地点等情况。他们对五大洲 41 处考古地点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人类祖先走出非洲的途中,身后一路留下大象和猛犸象的遗骸。某一地区一旦有人类居住,这里的大象和猛犸象就开始从化 石记录里消失。苏洛韦尔提出,现代大象的祖先可能是因为居住在热带雨林等古人类难以到达的地方,才得以存留。 阿拉斯加大学的生物学家居特里大体上同意这种看法,但认为还需要更多研究来解释一些现象,如猛犸象为何能够在有人居住的地方生存,现代大象为何能生活在人类容易到达的非洲大草原等地区。 (选自北京晚报 2005 年 4 月 13 日) 20. 说说第段中的“这个争议”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超过 60 个字)( 2分) 21. 美国科研人员认为猛犸象消失的原因是由于饥饿的史前猎人所致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 分) 22. 说说“阿拉斯加大学的生物学家居特里大体上同意这种看法”一句中的“大体”一词的表达作用。( 2 分) (三)阅读从“缩水名著”说起,完成第 23�;�;26 题。( 10 分) 从“缩水名著”说起(陈军) 大不过半个巴掌,重不过一盒香烟 �;�;一种袖珍本的“口袋名著”正迅速占据着某些图书市场。不但“登堂入室”走进书店,他们还大摇大摆地登上了各大超市的货柜,与饮料、零食、消毒水一道, 混迹在商场中来来往往的购物车中。这其中,有许多是经过了“删繁就简”、“改头换面”的缩写本。 一提到文学名著,人们就联想到的一般会是在书架上“端坐”的典雅、精致的“大部头”。可是如果上百篇名著经过“缩水”,一下子成为一个几百页的读本,人们的看法便褒贬不一了。特别是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此举无疑是肢解和亵渎原著,制造泡沫文化,误导读者,是出版社不顾社会效果,一味追求商业利益的“损招”。 笔者认为,“缩水名著”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没必要大惊小怪。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读完的“大部头”名著 常常让人们“又爱又怕”,“迷你”名著受欢迎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现代人没有时间一字一句老老实实地读原著,而名著缩写或摘编章节的做法,是非常有效的。这不仅仅对于青少年,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读者,也可以把缺课补上。因此出版名著“简写本”和“节本”应当说有着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但“缩水名著”为何不受待见,频频被贬,其根本还缘于中国传统教育所遗留的“通病”。历史上,国人对书的感受似乎弥漫着愁苦的味道。汉刘向曾用“书犹药也,可以医愚”的比喻来阐释书的价值,家长常用“头悬梁,锥刺股”来劝诫孩子 刻苦读书,社会常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激励人们发奋读书毫无疑问,我们对书的认识是精到的,也从心底里明白它是个好东西,但是,萦绕在书里书外的,却是充满了功利色彩的苦涩。其实,在我们的教育思想中,完全不必把读书捧得那般神圣,认为读书就是“经国之盛事,不朽大业”;也不必把读书看得那么辛苦,认为读书就一定“头悬梁,锥刺股”;也不必把读书看得那么世俗,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追求“黄金屋”、“千盅粟”、“颜如玉”。说得简单点,读书就是让心灵散散步,让思想晒晒太阳,让精神做做体操,如此而已。只要调整阅读的心 态,消减阅读的功利性,无论是大部头经典还是缩水的“口袋名著”,人们都会从中找到阅读乐趣。 事实上,历史上很多文学名著的“简写本”都曾经脍炙人口,大受欢迎。经典的莎士比亚剧本,早在 19 世纪就被著名散文家兰姆用浅近的文字改写成莎士比亚故事集,为青少年和受教育不多的读者接触文学大师创造了条件。在我国,20 世纪三、四年代用油光纸出版过东周列国、隋唐演义、三国等文学名著的连环画,也对文化普及和阅读引导产生过巨大影响。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缩水名著”担心,相反,读书作为一种个人兴趣,就是鼓励读“缩水名著”,完整的经典名著也不会销声匿迹。 (选自北京日报 2005 年 10 月 11 日) 23. 作者是怎样看待“缩水名著”的?(不超过 40 个字)( 2 分) 24. 根据你的理解,具体说说第段中加点的“阅读的功利性”指的是什么?( 2分) 25. 第段中,作者列举 19 世纪散文家兰姆用浅近的文字将莎士比亚剧本改写成莎士比亚故事集和 20 世纪三、四年代我国出版过东周列国、隋唐演义、三国等文学名著的连环画是为了说明什么? ( 2 分) 26.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阅读“缩水名著”和阅读经典名著的看法。(不超过 200 字)( 4 分) 第 III 卷 表达交流(共 60 分) 五、作文( 60 分) 27. 题目:下面是关于“幸福”的几段文字,阅读后围绕“幸福”这一话题,按要求作文。 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现代汉语词典) 如果我们不能建筑幸福的生活,我们就没有任何权利享受幸福。(英萧伯纳) 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俄果戈里) 要求: 1. 自拟题目。 2. 中心明确,注意选材。 3. 除诗歌外,不限文体。不少于 600 字。 4. 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 生姓名。 参考答案: 第 I 卷 积累运用(共 24 分) 一、选择题(共 10 分。每小题 2 分。) 1. C 2. D 3. A 4. C 5. A 二、简答题(共 14 分) 6. ( l)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l 分,多、少、错 1 个字扣 0.5 分) (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分,多、少、错 1 个字扣 0.5 分) (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 分,多、少、错 1 个字扣 0.5 分) (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l 分,多、少、错 1 个字扣 0.5 分) (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2 分, 多、少、错 1 个字扣 0.5 分) 7. 示例:如果你是一颗星星,就点缀一处夜空。如果你是一抹晚霞,就装饰一片天空。如果你是一只竹笛,就响彻整个竹林。( 2 分,句式 1 分,内容 1 分。) 8. ( 1)比喻群众的力量是大的,人多智慧多。( 2)处在事件当中的人容易迷惑,处在事件之外的人容易清醒。( 2 分,每个 1 分,意思对即可。) 9. D( 2 分,错一处即不给分。) 10. 作者:英国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内容:讲述英国船医格列弗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慧 )国等地的经历。艺术特色:想象奇异,讽刺辛辣。( 2 分,作者、经历、想象、讽刺各占 0.5 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第 II 卷 理解感悟(共 36 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 10 分) 11. A( 2 分) 12.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青色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 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 分,每句 1 分,翻译不准确酌情扣分。) 13. 三峡:“(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小石潭记:“(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或“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或“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 分,每句一分。分别写出选文中的任意一句即可。) 14.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2分,每空 0.5 分,有一处错,本空即不得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 26 分) (一)( 10 分) 15. 人们不爱护自然,经常破坏自然,作为自然中的鸟类,没有抵 御人们破坏的能力,所以鸟的生活是孤独和风雨飘摇的。作用:为下文鸟窝遭到破坏作铺垫。( 2 分,每个要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16. 表现了“我”对小鸟遭受毒手时悲痛、愤怒的心情,以及对小男孩破坏鸟窝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 2 分,每个要点 1 分。) 17. 战栗:说明小鸟的死,使“我”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使我内心极度的悲痛。 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说明这次经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很久很久都不能忘记。( 2 分,每个要点 1 分。) 18. 用小蝌蚪和青蛙暂时没有受到伤害,反衬出鸟窝悲惨的下场,表达了希 望人们爱护自然的美好愿望。( 2 分,每个要点 1 分。) 19. 文章通过写一个鸟窝被破坏的过程,表现了母亲和“我”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醒人们要热爱自然、保护和人类共同创造的这个世界。( 2 分,意思对即可。) (二)( 6 分) 20. 有人认为大象和猛犸象的灭绝是由于地球气候急剧变化;有人认为,史前人类因饥饿猎杀整群的大象和猛犸象,致使其灭绝。( 2 分,意思对即可。) 21. 人类祖先走出非洲的途中,身后一路留下大象和猛犸象的遗骸。某一地区一旦有人类居住,这里的大象和猛犸象就开始从化石记录里消失。( 2 分,每个要点 1 分,意 思对即可。) 22. “大体”说明居特里在总体上同意这种说法,但他认为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研究。“大体”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 分) (三)( 10 分) 23. “缩水名著”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没必要大惊小怪。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2 分) 24. 中国传统教育所遗留的“通病”,即读书可以“医愚”、救国和得到物质享受,都是有一定的目的的。( 2 分,意思对即可。) 25. 说明文学名著的改写,为青少年和受教育不多的读者接触文学大师创造了条件,也对文化普及和阅读引导产生过巨大影响。(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