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oc_第1页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oc_第2页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oc_第3页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oc_第4页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1 摘 要 纺织品与服装协定 让人看到纺织品自由贸易的曙光 尽管该协议未能 在 2005 年如人们所愿带来自由公平的贸易环境 然而纺织品自由贸易已成定势 这将会对中国纺织业发展带来双重的影响 一方面 取消配额将实现纺织品服装 的自由贸易 另一方面 取消配额也将会对中国纺织业的竞争形式产生极大的影 响 实现自由贸易后 竞争形式将由争夺配额转变为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在国际市场 上的竞争 纺织品贸易从配额时代人为分割的市场体制逐渐转变成以竞争力取 胜的市场体制 中国纺织品开始了以竞争力求发展的新阶段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阐述 一是竞争力的外 在表现 试图说明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上竞争力的强弱程度和数量表现 二 是分析内在原因 通过定量分析和企业调查 找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现 状的产生原因 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因素 也包括促进和阻碍因素 三是要能 针对产业发展不足提出建议 从而使产业的竞争可以保持持续性 本文采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通过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分析了中国纺 织业总体国际竞争力 采用迈克尔 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了中国纺织 业国际竞争力状况 进而提出了我国纺织业总体具有比较优势 然而缺乏核心 竞争力的结论 最后 论文着眼于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针对纺织业发 展状况 提出相应的产业政策建议 针对如何实现由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 化 提出了要加大技术投入 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 实行市场和产品的多元化 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 国际竞争力 ATC 后配额时代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2 Abstract After ATC Agreement on Textiles and Clothing became partly effective in 2005 It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Textile industry This agreement is a two sided sword On one side It brings the dawn of free trade to the export of our textile and garments On the other hand It pushed our textile industry to a platform of international free competition Our textile industry began a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which rely on competitive power I d like to expound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power of our textile industry by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one is the exterior status of competitive power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strength degree of our textile industry s competitive power and quantify this power The second one is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reason Through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in enterprises to find out the reason of the actuality of our textile industry s competitive power which included internal and exterior factors also included stimulative and obstructive factors The third one is to table a proposal aim at the deficiency of development of our textile industry so as to make our industry can keep durative in sharp competition In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Micheal Poter s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s by analyzing the questions in our textile industry I draw that our national textile industry ow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but lack of conclusio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Finally I put forwards my proposals in terms of how to chang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to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how to improve our textile industry 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power The main measures are increasing R化学纤维产量为 1629 2 万吨 比上年增长 14 8 1 近年来 纺织业市场需求和生产形势良好 尤其是中国加入 WTO 以后 在国内需求平稳 出口快速增长的情况下 纺织业销售收入逐年递增 其中 2004 年纺织业销售收入达到 15803 7 亿元 同比增长 22 8 累计实现利润 531 37 亿元 同比增长 15 3 表 3 1 1998 年 2004 年纺织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情况 年份销售收入 亿元 同比增长 利润 亿元 同比增长 1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数据 中国网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16 19986723 77 0 730 649 5 19997091 725 5125 12308 4 20008181 6515 3258 12106 3 20019052 9810 6273 836 200210441 1915 3353 429 1 200312874 1223 3463 6330 3 200415803 722 8531 3715 3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局网站 2 工业结构 目前 我国纺织工业已形成棉纺织印染 毛纺织 丝绢纺织 麻纺织 针 织 纺织机械 纺织器材和化学纤维等八个大行业 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纺织生 产和贸易大国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纺织工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 在所有制结构上 国有经济比重下降 非国有比重上升 2 在区域结构上 高起点 外向型企业继续向沿海发达地区集中 中西部地区则着重发挥资源比 较优势 3 在投资结构上 国有企业投资趋于下降 民间投资和利用外资大 幅增加 4 在消费结构上 城乡居民衣着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趋于下降 5 在市场结构上 纺织工业出口依存度不断提高 6 在技术结构上 各 种新型纺织加工装备明显增加 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经过多年努力 纺织原料和产品结构得以改善 产品的消费领域不断扩大 消费结构也有了较大变化 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己从 1978 年的 2 4 公斤增加到 2005 年的 7 7 公斤左右 国内纤维消费的增长量也已达到世界同期消费增长总 量的 1 3 我国纤维制品出口中成衣出口的比重 已经从 1978 年的 29 发展 到 2005 年的 64 5 这些变化都反映了我国纺织业日益成熟 3 科技水平 我国纺织科技在改革开放后获得了快速发展 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纺织科技攻关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批科研成果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 水平 纺织科技进步促进了我国纺织产品档次的提高 2003 年无结头纱的比重 现已提高到 55 无梭布的比重已提高到 60 纺织科技进步提高了我国纺织 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纺织服装业已成为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 纺织产品几乎覆盖了国际消费市场的各个角落 国际市场占有份额由 1980 年的 4 62 上升到 2004 年的 20 9 居全球之首 中国正当之无愧地承担着纺织服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17 装世界加工厂 全球纺织采购中心的角色 4 企业制度 我国纺织企业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 非国有纺织企业发展迅速 己逐 渐成为纺织行业的主力军 截至 2005 年 非国有纺织企业户数己占全行业的近 80 产值 销售 利润逐年攀升 并在出口创汇 增加就业 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适时变革经营管理体制 建立高效灵活的组织结构是适应市场变化和增强 竞争力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绝大多数纺织企业的管理体制发生了 变化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由单纯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 但在目前现代 企业制度仍不完善 在这长期的转变过程中 我国企业在管理体制上不成熟 不健全 企业依靠国家政策和政府保护的思想浓厚 开发市场和风险经营的意 识薄弱 决策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 特别是相对国际上全新的管理模式 国 内纺织企业正失去其竞争实力和应变能力 从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来看 大多数企业仍然是简单的直线职能制 企业由领导一人决策 缺乏必要的监控机制 领导仍起着控制和监督的角色 而没有转变为支持 协调和激励的作用 跨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和协作能力差 内部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二 纺织品对外贸易概况 1 纺织品总出口额 图3 1 历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 亿美元 0 500 1000 1500 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年 数据来源 1998 2000 年中国纺织工业年鉴 2001 2005 年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 1998 年 2005 年是中国纺织业调整增长期 其间 经受了外部亚洲金融危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18 机 全球经济趋缓 美国 9 11 事件的考验 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变革 在调整中增长 尤其是中国加入 WTO 后 纺织品外贸便屡创出口额的历史新 高 由于关税减让基本到位 非关税壁垒逐步取消 贸易权分步放开 市场开 放程度进一步深化 纺织行业取得快速发展 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2002 年 纺 织品服装出口突破 600 亿美元大关 2003 年逼近 800 亿美元 2004 年达到 950 9 亿美元 占世界纺织品贸易的 1 4 同比增长 20 6 作为贸易顺差的最 主要来源 2004 年纺织品与服装实现顺差 782 5 亿美元 同比增长 24 是全 国同期进出口顺差的 2 4 倍 2005 年开始的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给纺织品出 口又带来了巨大机遇 为保障美欧市场 较为平衡 的状态 我国政府相应出 台了 10 项重要措施 自主限制纺织品出口增幅 尽管如此 纺织品出口额仍然 突破了千亿美元大关 表 3 2 1995 年 2005 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占纺织品总产值比重表 年份全国纺织品总产值 亿元 纺织品出口额 亿元 比重 19957048 562800 239 7 19967611 152671 535 1 19977791 923369 643 2 19987586 273442 545 3 19997766 343425 544 1 20008785 634219 548 0 20019790 454515 346 1 200211087 165411 448 8 200313425 276899 151 3 200415803 798273 752 3 200520471979247 8 数据来源 1995 2000 年中国纺织工业年鉴 2001 2005 年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中国纺织品出口额占国内纺织品生产总值的比重有 了显著提高 从 1995 年的 39 7 提高到 2000 年的 48 到 2004 年 进一步提 高到 52 3 2 纺织业的贸易顺差 表 3 3 1998 2005 年纺织业贸易顺差及占全国贸易顺差比重 单位 亿美元 全国货物贸易其中 纺织品年度 进出口额同比 顺差同比 进出口额占比 同比 顺差占比 同比 1998 年3240 0 344368 1954916 94 9 1126159 860 38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19 1999 年360611 30292 33 0352314 50 4 7428396 928 43 2000 年474331 53241 17 4761412 9517 40356147 7225 80 2001 年50987 48226 6 2264712 695 37391173 019 83 2002 年620821 7730434 5176612 3418 39478157 2422 25 2003 年851237 11256 15 7995011 1624 02636248 4433 05 2004 年1154835 673202511209 7017 89782244 3822 96 2005 年14221 223 21018 8217 41321 39 2017 979799625 19 数据来源 1998 2000 年中国纺织工业年鉴 2001 2005 年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 尽管纺织品出口在全国商品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但纺织品的贸 易顺差却持续递增 2005 年达到 979 亿美元 占全国商品贸易顺差的 96 而 2000 年 2004 年间 纺织品贸易顺差均达到全国商品贸易顺差的 1 5 倍以上 3 出口贸易方式 中国纺织品外贸中 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较高 从 1997 2003 年加工贸易比 重一直在 33 以上 但出现逐年下降趋势 一般贸易方式在不断上升 1997 年 一般贸易比重为 47 96 2003 年达到 66 47 一般贸易增长了 38 58 加工 贸易只增长了 12 15 2 这说明 经过结构调整和实施技术进步 中国纺织业 的产业整体素质和对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有所增强 4 主要出口市场 中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欧盟和美国 2004 年 向日本 美国 欧盟出口比重合计为 63 2 3 2 数据来源 1997 2003 中国纺织工业报告 3 数据来源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05 http www wto org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20 三 中国纺织业竞争优 劣势分析 1 生产要素分析 1 劳动力 劳动力总量 中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 就业压力很大 因而劳动力价格十分低廉 这是当 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传统产业主要的竞争优势所在 劳动力成本 从近年中国纺织服装业劳动工资情况分析 虽然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 但总体 还处于很低的状态 以 2002 年为例 纺织业劳动成本为 8925 元 仅相当于 1079 美 元左右 其中最高的外资企业从业人员的年平均也仅在 1409 美元左右 最低的集 体企业从业人员的平均仅在 900 美元左右 与纺织业相比 服装制造业的劳动力 成本略高些 2002 年的平均工资水平为 10489 元 相当于 1268 美元 其中最高的大 中型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 1416 美元左右 最低的集体企业年工资水平在 952 美 元左右 中国劳动力不但 价廉 而且 质优 中国纺织业工人的劳动技能 勤奋度和组织纪律性等综合素质要远远胜过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 但是与 中国纺织业在亚洲的主要竞争对手印度 巴基斯坦 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比较 中国工资成本已经不具有优势 对于目前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业来说 劳动力成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 如果考虑到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速度 劳动力优势的前景不容乐观 劳动力素质 纺织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 因此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 劳动力素质包括两 个方面 一个是劳动力的文化水平 另一个方面是劳动的熟练程度 中国的劳动力 素质普遍偏低 在纺织业这一现象更是突出 与丰富的非熟练和半熟练劳动力相比 中国缺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 纺 织企业中技术人员仅占全体员工的 2 7 其中硕士仅为 0 1 本科生为 46 5 三年之专科生占 53 4 以上海为例 上海是具有纺织传统的 目前国 内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的大都市 高等教育资源丰富 各路人才汇集 但纺织业 中的技术人员仅占 9 48 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 5 41 4 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知识更新 在中国的企业大量存在 而这一现象在纺织 4 上海纺织人才资源高地建设规划 1999 2001 年 上海纺织 1999 年第 7 期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21 企业中表现的尤其突出统计数据表明 2001 年 中国工业企业员工平均教育费用 为 2 9 万元 而纺织业企业的平均教育费用仅 1 8 万元仅相当于工业企业平均值 的 62 全国工业人均教育费为 91 57 元 而纺织业人均教育费仅 45 29 元 相当 于全国工业的 59 5 到 2002 年 纺织业企业教育费用状况更趋恶化 企业平均 教育费用占全部工业平均水平的 56 较前一年下降了 6 个百分点 而职工平均教 育费用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47 下降了 12 个百分点 可见 中国纺织业中职工素 质培训的严重缺乏状况 2 自然资源 中国具有充足的原料资源 中国纤维产量从 1980 年的 347 万吨上升到 2003 年的 2000 万吨 已占世界的 30 其中棉花 化纤产量分别占世界的 26 和 28 居世界第一 其他纤维如苎麻 羊绒产量占世界 80 多 中国是世界上 最大的茧丝生产国 蚕茧和长丝产量要占到世界的 70 以上 我国还有安哥拉 兔毛 亚麻等被称为纺织品 瑰宝 的创造高附加值的珍贵天然纤维资源 另 外 中国纺织工业具有强大的上下游配套生产能力 从上游的纱 布 到下游 的服装及各类制成品 中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2 需求因素 经过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快速发展 我国已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的纺织工业 体系 庞大的加工能力 不断进步的产业技术和企业机制 良好的外部配套能 力和基础设施 这些为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作为世界第一人 口大国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将具 有极为广阔的国内纺织品市场 巨大的国内市场还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企业来中 国投资 特别是加入 WTO 后 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 国内市场的 国际化程度也得以提升 随着国内市场的国际化 可以自然而然地将产品推向 海外市场 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1 5 2005 年已超过 13 亿 有巨大的纺织品服装 国内市场 有研究表明 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000 美元时 纺织品的消费 量会有一个迅速的增长过程 2001 年我国人均 GDP 为 8621 元 按当年汇率折 算为 1042 美元 2004 年 中国的人均 GDP 达到了 1490 美元 5 随着人均 5 经济普查后中国 GDP 数据解读之一 GDP 总量 增长速度及人均 GDP 国家统计局网站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22 GDP 的增长 我国纺织品人均消费量突破了 7 7 公斤 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而且中国国土辽阔 人口众多 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都给纺织生产商细分 市场 促销各种不同的产品带来难得的机遇 3 相关产业 没有相关行业和支持行业作为有力的后盾 一个产业很难在国际上具有竞 争优势 时至今日 中国已建立起综合的纺织工业体系 然而遗憾的是 纺织 业的相关行业和支持行业并不具备很强的实力 不能为加强纺织业竞争优势提 供强大的支持力量 中国纺织业技术装备普遍落后 不仅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 而且与发展中 国家 如印度尼西亚 巴基斯坦 泰国等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现有的设备中 棉纺锭只有 1 3 达到 20 世纪 90 年代的水平 急需淘汰的纺锭 新中国成立前 和 20 世纪 50 年代初生产的 还有 25 以棉纺设备为例 目前中国的棉纺设 备中 先进设备的占有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 周边国家近年来新增的设备都是 进口的具有国际 20 世纪 90 年代先进水平的设备 中国与他们的差距也很大 毛纺和染整设备情况更糟 大约只有 15 的羊毛纺锭和 6 的染色和整理设备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总体上来讲 中国装备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 10 15 年的差距 6 4 国内竞争 纺织品国内需求稳定 但因产能扩张和出口受限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在 出口市场不确定因素很多的情况下 一些出口企业被迫从内销市场寻找出路 因此国内市场压力增大 尤其是中低档市场 四 小结 纺织业是中国传统优势产业 纺织品内需平稳 出口增长迅猛 销售收入 逐年递增 目前 我国纺织业已经形成相对健全的纺织工业体系 纺织企业体 制改革也取得重大进展 企业盈利正在好转 新的投资高潮正在形成 然而 6 陈讯 白选良 加入 WTO 后的中国 从国家到国民 21 世纪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 社 2001 年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23 我国纺织业面临的科技水平落后 相关产业实力不足 国内低水平竞争等劣势 这些将直接影响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四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目前对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多集中在定量方面 通过各种指数的表现 来评价 本章拟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 对中国纺织业总体国际竞争状况及竞争 力水平进行评价 以期得出贸易 自由化趋势对于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一 分析方法介绍 一般而言 从现实角度对于国际竞争力的评估主要有两大类指标体系 显 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 1 显示性指标 通常分析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主要有 市场占有率 贸易竞争指 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产业内贸易指数和出口优势变差指数五种指标 2 分析性指标 分析性指标所反映的是各产业或产品在国际竞争力中所拥有的实力 或者 是对已经实现的竞争力的直接解释变量 这些指标可以决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 的竞争结果 或者可以解释为什么各国的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会具有各不相同 的竞争力或竞争结果 分析性指标可以分为直接决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和 间接影响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两种类型 二 利用显示性指标分析中国纺织业总体国际竞争力 1 市场占有率 中国纺织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在逐年提高 1994 年中国纺织品的世界市场 份额仅为 13 2 2004 年达到 20 9 增长达到 58 显示出中国纺织品持续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24 十多年的强劲增长 见图 其间 1995 年 1996 年市场份额略有下降 主要 原因是 1995 年 7 月 1 日到 1996 年 7 月 1 日的 1 年内国内纺织品出口退税率连 续三次下调 从 17 降到 9 对出口影响很大 从整体上说 近十年来 中 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 反映中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图4 1 1994 2004年中国纺织品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 0 5 10 15 20 25 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年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海关历年统计 在世界三大纺织品服装进口国市场上 中国占有显著位置 2004 年中国 纺织品和服装在美国 日本进口中所占份额均为第一 在欧盟市场仅次于欧盟 内部贸易量 见表 表 4 1 2004 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在三大进口市场中的份额 单位 亿美元 总进口额自中国进口额中国占该市场份额 项目 国家 合计纺织品服装合计纺织品服装总计同比增长 欧 盟189768012171993916010 51 06 美 国9642077571904614419 71 13 日 本273562172032817574 31 01 数据来源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05 www wto org 2 贸易竞争指数 也称贸易专业化指数 它是表示一个国家的某类产品是净进口国还是净出 口国 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 以此来判断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大小 其公式为 贸易竞争指数 TC Xi Mi Xi Mi 其中 Xi 一国 i 商品出口量 Mi 一国 i 商品进口量 当 TC 0 时 表示该国某类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 是该类产品的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25 净出口国 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当 TC 0 时 表示该国某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 其出口纯属 与国际间进行品种交换 当 TC 0 时 表示该国某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 该产品国际竞 争力处于弱势地位 表 4 2 历年中国纺织品及服装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数据来源 中国国家统计局历年进出口数据 商品的竞争力指数越接近 1 竞争力越强 反之 越接近 1 则竞争力越弱 对中国纺织品服装 1995 2005 年的贸易竞争指数的分析可知 中国的纺织品服 装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均呈现正值且逐步提高 这说明了长期以来 中国纺织 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竞争指数 年份进出口额 亿美元 顺差 亿美元 贸易竞争指数 19955172010 389 19965021830 364 19976042600 430 19985492610 475 19995232830 541 20006143560 579 20016473910 604 20027664780 624 20039506360 669 200411207820 698 200513219790 741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26 服装属于出口主导型 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且竞争优势有进一步加大 的趋势 3 产业内贸易指数 与贸易竞争力指数相对的就是产业内贸易指数 IIT 产业内贸易指数有 很多种 最常用的是劳埃德 格鲁贝尔指数 该指标主要用来测度一国产业 内的竞争力 其计算公式为 IIT 1 TC IIT 0 5 则说明该产业具有较强的水平分工特点 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 IIT 0 5 表明越具有垂直分工的特点 产业间贸易比重较大 由 表 4 2 可以看出 1995 年至 2005 年间 中国纺织品从产业内贸易逐步发展为产业间 贸易 反映了我国纺织业专业化程度的加深 国际竞争力的加强 相对出口优势指数 RCA 一国 i 产品出口额 该国全部产品出口额 世界 i 产品出口额 世界全部产品出口额 通过 RCA 的数值大小 可以判断某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强弱 一般认为 当 RCA 1 时 表明该国该类产品具有相对的出口优势 当 RCA 1 时 表明该国该类产品处于相对的出口劣势 从下表数据看 历年中国纺织品的 RCA 值均大于 3 说明中国纺织品服装 的竞争力较强 这一结论与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分析一致 但由于以上三个指标都是以贸易金额计算 掩盖了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 数量庞大 但附加值相对低的事实 特别是 中国服装出口约有一半是加工贸 易 而加工贸易是一种变相的劳务输出 因此 虽然中国服装出口量很大 市 场份额也很高 但实际盈利水平却并不高 表 4 3 中国纺织品服装相对出口优势指数 单位 亿美元 年份世界纺织品服 装出口额 世界商品出口 额 中国纺织品服装 出口额 中国商品出口 额 RCA 19973076 25300043218274 07 19983399 25270040518383 42 199933405473040319493 39 200035606186048524923 38 200134205984051926623 41 200235306272062232563 39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27 200339507294079343843 34 200445308907095159343 15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海关历年统计 4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由于国际市场经常受到地域 历史 政治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所以 一 些国家 地区 更多研究的是对美国 西欧 日本等发达国家 地区 市场的 相对出口优势指数 因为这些国家 地区 的市场相对国际市场来说比较稳 定 此时的指数常称为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简称 RCA 指数 而且 如果一个国家的某类产品对这些工 业发达国家 地区 的出口具有优势或市场占有率高 则说明该国的这类产品 确实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RCA 指数由下面的公式定义 kkkk k RXYXY iijiij j jii j kkkk XXYY iiijij iji j 式中 i 表示产业 品 j 表示出口国 地区 k 表示市场进口国 地区 Xik 表示 k 进口国自所研究的国家进口 i 产品总额 Yijk 表示 k 进口国自 j 国进口的 i 产品总额 一般认为 RCA 指数 2 5 表示该类产品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 RCA 指 数介于 1 25 和 2 25 之间表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介于 0 8 和 1 25 之间表示具有 中等竞争力 0 8 则表示竞争力较弱 用该公式计算出中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则式中 Xik Yijk 表示中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总额占美国纺织品进口总额的比率 Xik Yijk 即表示中国向美国出口商品总额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率 计算 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 4 4 2000 年 2005 年中美纺织品进出口总额表 年份中国纺织品出口总额 亿美元 美国纺织品进口总额 亿美元 Xik Yijk 200065 29717 580 09 200165 38751 410 09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28 200287 47764 940 11 2003116 12774 650 15 2004145 59833 090 17 2005224 07892 070 25 数据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室网站 表 4 5 2000 年 2005 年美国进口总额及中国对美出口总额表 年份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 亿美元 美国进口总额 亿美元 Xik Yij k 2000520 9125480 04 2001542 8118050 05 2002699 5116420 06 2003924 7126320 07 20041249 5146970 09 20051628 9173200 09 数据来源 世贸组织统计贸易统计网 http www wto org english res e statis e statis e htm 由此得出 2000 年 2005 年中国纺织品 RCA 指数分别为 2 25 1 80 1 83 2 14 1 89 2 78 从计算结果来看 2000 年至 2004 年间 中国纺织品 RCA 指数呈现下降趋势 但总体仍保持在 1 25 和 2 25 之间 具有 较强的竞争力 2005 年 由于部分纺织品设限的取消 中国纺织品大举进入美 国市场 使中国纺织品在美国纺织品进口中的比重达到四分之一 相应 RCA 指 数突破 2 5 说明在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的条件下 中国纺织品竞争优势 得到了加强 5 出口优势变差指数 出口优势变差指数 g Gi Go 100 式中 g 出口优势变差指数 Gi I 产品的出口增长率 Go 总出口增长率 公式的意义 将某类产品的出口增长率与一国总的出口增长率进行比较 获得一个时期内该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变动的趋势 当 g 10 时 为强竞争优势 当 0 g 10 时 为弱竞争优势 当 g 10 时 为强竞争劣势 表格 4 6 1996 2005 年我国纺织品出口优势变差表 年份GiGog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29 1996 0 050 02 7 19970 260 215 19980 020 011 19990 000 06 6 20000 230 28 5 20010 070 070 20020 200 22 2 20030 270 35 8 20040 200 35 15 20050 180 117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网站 从上表可以看出 1996 2004 年间 我国纺织品出口优势变差处于下降趋势 且均处于强竞争劣势水平 这与我国纺织业发展现状存在严重的背离 主要原 因是长期以来欧美的纺织品配额制度 人为限制了我国纺织品出口量的增长 因此到了 2005 年 当部分配额放开以后 我国的纺织品出现井喷式的增长 出 口优势变差指数反弹为正 达到弱竞争优势水平 三 利用分析性指标分析中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 1 直接决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指标 1 产品的价格和质量 相同的产品在同一市场上的价格越低 质量越高 则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就越高 一般来说 比较不同国家的企业所生产的相同 产品在同一市场上的销售价格 可以说明各国同一产品的质量水平差异 比较 某类产品的附加值水平可以说明产品的质量水平 2 产品的品牌或商标 品牌源于产品商标 具有一般产品商标的共性 是有形或无形产品 服务 的标志 符号和名称的综合体 不同的产品或服务 在质量 市场 信誉 效益等方面存在实际差异 其中 综合表现突出 信誉 好 获得消费者公信度的产品 其商标被称为品牌 在市场竞争中 品牌是企 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体现 品牌是一个企业所生产的商品或所提供的服务的个 性化体现 是区分其他商品或服务的重要标志 当产品步入成熟期时 国际市 场竞争愈发激烈 此时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品牌的竞争 名牌战略 作为实现高附加值的有效手段 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争夺国际 市场 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利武器 随着皮尔 卡丹 阿迪达斯等国际名牌服装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30 进入中国 中国缺少名牌 服装出口档次低 创汇能力差的弱点日趋明显 国 产品牌无论从数量和档次上均无法和发达国家抗衡 3 产品结构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结构单一的产品已无法长期占据 国际市场 各国企业 尤其是具有国际竞争强势的跨国公司 都已将形成系列 化产品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 产品的系列结构 规格品种 产品更新频率是决定产品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从最终用途看 纺织业的产品可以简单分为三个大类 服装 装饰用纺织 品 产业用纺织品 这三大类产品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反映一国纺织业的科技 发达程度 从三大类产品的进口情况看 1995 2005 年间 服装出口的比重占 80 以 上 装饰用纺织品占 15 左右 而产业用纺织品仅占 5 左右 同期的进口则 呈现出相反的趋势 服装进口占 25 左右 装饰用纺织品进口占 40 以上 产 业用纺织品的进口占 30 以上 这说明中国纺织产品技术含量低的状况仍未得 到改善 产品优势比较明显地集中在服装方面 而装饰 产业用纺织品的国际 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4 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 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是决定产品能否占领国际 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直接因素 产品营销网的规模和效能是影响和解释产品国际 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指标 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外贸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国际销售网络 随着一些专 业的贸易平台 如阿里巴巴 中国纺织网 全球纺织网等 的日渐成熟化规模 化 供求信息已经变得非常透明易得 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能通过网络进行营 销活动 中国目前很大部分的外贸订单是通过互联网这一便利渠道来发掘展开 的 此外各种形形色色的国际纺织服装展也逐渐规范化和常规化 国内企业普 遍认同参加各种国际展会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营销方式 因此参展的积极性大 大提高 2 间接影响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指标 1 产品的成本 产品的成本是决定产品价格的基础 成本的高低决定了 产品是否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和获利能力 即是否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决定成本 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要素价格 如劳动力价格 原材料价格 能源价格等 这些 要素价格的变动可以作为分析一国产品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指标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31 中国纺织业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迅速崛起主要归功于廉价的劳动力 中国 劳动力成本仅为日本的 2 6 美国的 4 8 但是与中国纺织业在亚洲的主要 竞争对手印度 巴基斯坦 印度尼西亚等国比较 中国工资成本已经不具有优 势 而且近十多年来中国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一路走高 1998 年 工资水平已 经超过印度和巴基斯坦 2002 年已经是印度的 1 12 倍 巴基斯坦的 1 86 倍 因此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纺织业虽然在劳动力成本上有明显的优势 但与 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 差距在迅速缩小 特别是与亚洲的主要对手印巴相比 已经没有优势可言了 中国除了具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外 产品成本的另一个优势就是自然资源 的相对富足 2004 年中国的棉花产量达到创纪录的 632 万吨 占世界棉花总产 量的 25 茧和丝绸的产量占世界总量的 70 还拥有诸如羊毛 亚麻和苎麻 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大化纤生产国 纺织原料的充分供给为 产品成本的降低提供了基本条件 2 产品的技术指标 技术是决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它也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成本与价格 另一方面 技术对产品质量 产品结构 特 别是新产品的开发有决定性影响 在当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 产品技术含 量的高低 对衡量竞争优势的强弱越来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 企业的经营管理 从一般意义上说 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产品的国际竞 争力有广泛的影响 有良好的经营管理 可以提高效率 降低产品成本 可以 促进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更新 可以促进产品营销 扩大市场占有率 4 企业的规模 企业的规模大 可以增强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 综合实力 尤其对于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或产品更是如此 当然 企业规 模也应适度 超过一定限度也会导致边际成本上升 通常可用一国生产某种产 品的企业平均规模 某种产品的市场集中度等作为反映该国该种产品生产企业 规模状况的有效指标 中国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规模小 很多企业达不到经济规模 最大的企业 也与其他国家的大型企业存在不小的差距 5 企业的资本实力 现代市场经济中 国际竞争的最高表现形式为企业 资本实力的竞争 较强的资本实力可以通过控制资源来降低产品成本 可以保 证在产品研制开发 质量提高 技术创新 规模扩大 市场营销等方面有较大 的投资强度 从而有效的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32 四 小结 通过对中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可以看出随着 2005 年部分纺织 品配额的取消 中国纺织品比较优势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跳跃性增长 这说明长 期以来纺织品国际贸易的配额制度 抑制了我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的数量表现 可见 我国纺织品比较优势在数量上会随着纺织品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 而有所提高 但是 从中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的定性分析中不难看出 尽管 我国纺织品在总体上具有比较优势 而我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却不能如比较优 势般明显 如何化比较优势为国际竞争力仍是当前摆在我国纺织业面前的重大 课题 五 后配额时代与纺织品贸易自由化趋势 随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 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出现井喷式增长 与此同时 纺织品出口关税的出台 贸易摩擦和市场竞争的加剧 以及欧美等国对我国纺 织品出口设置的种种新的贸易壁垒 预示着我国的纺织业在后配额时期将面临 很多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成为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提升道路上新的挑战 也 是我国纺织业能否取得更大发展的关键 一 纺织品服装协议与后配额时代 1 纺织品服装协议 ATC 1 ATC 的产生背景 ATC 的前身 多种纤维协定 ATC 的前身是 多种纤维协定 英文缩写为 MFA MFA 是 GATT 的例外 制定它的初衷是扩大纺织品贸易 促进贸易自由化 增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经济的共同增长 但在实践中 它更多地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实行纺织品贸 易保护的工具 严重背离了 GATT 的基木原则 如 MFA 中的配额制度 往往 成为发达国家利用配额而从发展中国家捞取政治 经济好处的一张王牌 而发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33 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实力的差距 不得不接受 MFA 在 20 年的实施时期中 将 纺织品和服装贸易远离 GATT 之外 其关税水平高于整个工业品水平的 2 3 倍 纺织品出口的增长率不断下降 阻碍了纺织品服装的国际贸易 在发展中国家 经济利益蒙受重人损失的同时 也加重了发达国家消费者的负担 因而取消 MFA 的呼声便越来越高 ATC 的谈判背景 在过去的 30 多年里世界纺织品与服装贸易一直处于不断增多 名目繁杂的 各类双边配额安排的限制之下 受制于配额的产品范围 经过 5 次延长 MFA 从 70 年代初短期和长期安排下的单一棉织品 扩大到以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为 原材料的大量纺织品 截至 1994 年底第 5 个 MFA 到期时 该安排共有 39 个成员 其中有 8 个 发达国家 被称为 进口方 其余的 31 个发展中国家成员被称作 出口方 MFA 鼓励出口方与进口方达成要求出口方对其纺织品与服装的所有或部分类别 进行限制的双边安排 在谈判此类双边协议时 各方应严格遵循 MFA 中配额 和类别的规定以及与设限水平有关的规则 在协议中写入关于年度增长率 上一年未用尽配额转入下一年使用 现年 配额量的一部分保留至次年使用的条款 截至 1995 年 1 月 1 日 ATC 生效之时 几个进口方 地区 美国 加拿大 欧盟 挪威 芬兰和奥地利 与出口方签订了多达 90 个双边限制协定 同时 在 MFA 以外 还有 29 个协议或单边措施 专门对纺织品进口实施限制 在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要求和努力下 纺织品和服装贸易被纳入了乌拉圭回 合多边贸易谈判的议题之一 在埃斯特角城部长宣言中 明确规定了 纺织品 和服装谈判应旨在根据强化了的关贸总协定规则和纪律 制定能使这一部门最 终纳入关贸总协定的方式 从而也有助于实现贸易进一步自由化的目标 这就 是说 最终目标是取消 MFA 下实行的约束和限制 实现与关贸总协定产品的 一体化 促进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自由化 2 ATC 的基本目标 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的基本目标是把纺织品贸易纳入 1994 年关贸总协定基本 原则下 进行自由化 待到 2005 年 1 月 1 日 10 年期限到期之时 除非能依据 保障措施协议项下的保障条款说明设限的合理性 任何成员都不能再对纺织品 的进口实施限制 换言之 某进口方要对纺织品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