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doc_第1页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doc_第2页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doc_第3页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doc_第4页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讨论稿)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编写组二00二年八月目 录1 总则42 术语、符号和代号52.1术语52.2符号52.3代号53城市基础地理数据集内容及质量要求63.1一般规定63.2基础控制数据83.3 数字线划图(DLG)93.4数字正射影像图(DOM)113.5 数字高程模型(DEM)133.6 数字栅格地图(DRG)153.7三维城市模型数据163.8 综合管线数据173.9相关数据193.10城市基础地理数据的质量检查验收214 城市基础地质数据集内容及质量要求214.1 一般规定214.2 地貌数据224.3 地层数据234.4 地质构造数据234.5水文地质数据244.6地震地质数据254.7环境地质数据254.8 地质资源数据264.9城市基础地质数据集的质量要求265 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基本要求365.1 空间参考系、存储单元及命名规则365.2 要素分类编码与符号化365.3 元数据标准385.4 城市空间基础数据交换格式395.5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的更新原则406 数据组织与数据库设计446.1 一般规定446.2 数据库组织446.3 数据库设计457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要求587.1 软硬件与网络技术要求587.2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功能要求598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608.1 一般规定608.2 安全保密管理618.3 权限管理628.4 数据备份的基本要求638.5 系统维护639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分发服务639.1 一般规定639.2 分发服务的技术要求649.3 特定信息技术的服务669.4 服务监管技术要求661 总则1.01为了统一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要求,及时、准确地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各种空间基础数据,以适应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基础数据的加工、建库、更新、维护、管理、分发服务及系统建设等工作。1.0.3本规范所指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由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和城市基础地质数据组成。1.0.4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所使用的计算机、网络、软件和其他设备,应满足建设的要求,并保持良好的状态。1.0.5建设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应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方法。1.0.6建设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2 术语、符号和代号2.1术语数据存储单元:分辨率:质量元素:穷举测试:全盘备份:将所有的文件或数据写入备份介质增量备份:只备份那些上次备份之后已经作过更改的文件或数据,即备份已更新的文件或数据。差别备份:备份上次全盘备份之后更新过的所有文件的一种方法。它与增量备份类似,所不同的只是在全盘备份之后的每一天中它都备份在那次盘备份之后更新过的所有文件。分发服务: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分发服务是指采用信息载体或计算机网络技术向社会或个人提供城市地理信息所进行的工作。2.2符号2.3代号3城市基础地理数据集内容及质量要求3.1一般规定3.1.1城市基础地理数据集由基础控制数据、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栅格地图、三维城市模型数据、综合管线数据及相关数据等子集构成。各城市可根据需要对基础地理数据的子集进行增减。各数据子集见表3.1.1。表3.1.1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子集的名称及代号序号数据子集名称代号1基础控制数据FGC2数字线划图DLG3数字高程模型DEM4数字正射影像图DOM5数字栅格地图DRG6三维城市模型数据DCM7综合管线数据DPD8相关数据ROD3.1.2城市基础地理数据集的内容由各子集的名称及代号、标志信息、几何数据、属性数据和元数据组成,其中标志信息可作为属性信息的一部分,元数据的内容要求见5.3。3.1.3城市基础地理数据集的质量通过数据的基本要求、几何精度、图形与影像质量、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完整性和现势性等质量元素来描述,各质量元素的内容及其与数据子集的对应关系见表3.1.3表3.1.3 城市基础地理数据的质量元素数据子集代号FGCDLGDOMDEMDRGDCMDPDROD基本要求空间参照系比例尺与地面分辨率数据格式数据组织文件名称几何精度平面精度高程精度接边精度图形或影像质量图像(图形)分辨率反差与灰度清晰度色彩一致性外观质量属性精度要素分类与代码的正确性要素属性的正确性及完整性逻辑一致性多边形闭和性结点匹配关系拓扑关系的正确性完整性要素的完整性几何完整性数据分层的正确性与完整性注记完整性及正确性现势性数据获取或更新时间其他元数据正确性与完整性文档资料正确性与完整性3.2基础控制数据3.2.1城市基础控制数据用来描述城市测量控制点的位置及特征。3.2.2城市测量控制点是一类特殊的点状要素,由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重力控制点和其它控制点组成。各类控制点按精度和控制幅度通常分为多个等级,见城市测量规范(CJJ8-99)。控制点分类编码的原则见5.2。控制点的标志信息由控制点点号及点名组成。3.2.3基础控制数据的几何数据应通过控制点所在位置的三维坐标(X,Y,Z)或二维坐标(X,Y)来表示。控制点的符号化描述应符合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和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5791-93)的规定。3.2.4基础控制数据的属性数据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点名、点号; 2 类型与等级;3 精确的控制数据值。对不同类型控制点分别为:1) 平面控制点的平面坐标(X,Y,经度、纬度);2) 高程控制点的高程(Z,大地高、海拔高程等);3) 重力点的重力值;4) 天文点的天文方位角等。4 控制点点之记; 5 空间参考系名称(平面坐标系统名称、高程系统名称、重力基准名称等); 6 与其他空间参考系转换的参数; 7 相邻控制点之间的通视关系; 8 控制点的可用性; 9 控制点标志、标石信息等。3.2.5基础控制数据的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1 控制点的标识信息应具有唯一性;2 基础控制数据的空间参考系应正确;3 控制点的位置及其与相邻点位的关系应正确无误;4 控制点的分类代码及其它属性信息应完整、全面、准确。基础控制等级和数据精度应相互匹配,数值精度应符合城市测量规范(CJJ8-99)的相应规定,数据取位应正确;5 基础控制数据的元数据应完整、全面、准确。3.3 数字线划图(DLG)3.3.1 城市数字线划图(DLG)数据的比例尺为1:500、1:1000、1:2000、1:5000和1:10000,各城市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比例尺,一般宜在1:5001:2000之间选择1种或2种,在1:5000和1:10000中选择1种。城市DLG数据的比例尺及产品代号如表3.3.1表3.3.1 城市数字线划图(DLG)的产品代号比例尺产品代号1:500DLG5001 :1000DLG10001:2000DLG20001:5000DLG50001:10000DLG100003.3.2 DLG数据包含的基础地理要素可分为测量控制点、房屋和垣栅、工矿建(构)筑物、交通及附属设施、水系及附属设施、境界、地貌、植被及其它等9大类。其中,测量控制点见3.2。基础地理要素分类编码的原则见5.2。不同比例尺DLG数据包含的地理要素及其取舍规则应执行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和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13990-92)的规定。3.3.3 基础地理要素的几何数据由描述要素的特征的点、线及多边形组成。数据宜使用三维坐标(X、Y、Z),也可使用二维坐标(X、Y)。几何数据的符号化表示应符合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和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5791-93)的规定。3.3.4 基础地理要素的属性数据可分为基本属性数据和扩展属性数据。基本属性数据应包括要素的分类代码、几何类型、地理名称及基本特征信息;扩展属性数据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和扩充。3.3.5 DLG数据一般以图幅为存储单元,其数据文件命名规则见5.1。DLG数据应使用常用的图形和属性数据格式进行存储,数据交换格式应符合5.4的要求。3.3.6 DLG数据的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1 基本要求:1) DLG数据的空间参考系应正确;2) DLG数据的比例尺应符合表3.3.1的规定;3) DLG数据的存储格式及交换格式应正确;4) DLG数据文件存储单元、命名格式及名称应正确。2 几何精度:1) 城市DLG数据的平面精度应满足表3.3.6-1的要求;表3.3.6-1 城市DLG数据的平面精度要求产品代号比例尺平面位置中误差(m)平地丘陵山地高山地DLG5001:5000.250.250.3750.375DLG10001:10000.50.50.750.75DLG20001:20001.01.01.51.5DLG50001:50002.52.53.753.75DLG100001:100005.05.07.57.5注:表中的精度要求针对明显地物点而言。2)城市DLG数据的基本等高距和高程精度应满足表3.3.6-2的要求;表3.3.6-2城市DLG数据的基本等高距和高程精度要求产品代号比例尺高程类型平面位置中误差(m)平地丘陵山地高山地DLG5001:500高程点0.150.250.50.7等高线0.250.350.71.0DLG10001:1000高程点0.150.350.51.5等高线0.250.50.72.0DLG20001:2000高程点0.250.351.21.5等高线0.350.51.52.0DLG50001:5000高程点0.351.22.53.0等高线0.51.53.04.0DLG100001:10000高程点0.351.22.54.0等高线0.51.53.06.0注:在某些困难及隐蔽地区,高程精度可放宽50%3)相邻存储单元要素的几何位置应接边,接边误差应大于2倍中误差。3 图形质量1) DLG数据的图形表示应正确并符合图式的规定;2) 由DLG生成图形的注记质量、整饰质量及总体外观质量应整洁、清晰、美观。4 属性精度1)地理要素的分类与代码应正确;2)地理要素的属性数据应完整、正确;3) 相邻存储单元同一要素的属性应一致。5 逻辑一致性1) 面状区域应闭合;2) 节点匹配应准确,线段相交无悬挂点或过头现象;3) 要素应具有唯一性,几何类型和空间拓扑关系应正确。6 完整性1) 地理要素应全面完整,符合测量规范规定的取舍要求,无遗漏;2) 要素的几何描述应完整;3) 数据的分层应正确,不得有重复或漏层;4) 注记应完整、正确。7 现势性1) DLG数据应现势地反映城市的地物、地貌状况;2) 地形变化信息应得到及时的更新。8 其它要求1) DLG数据的元数据文件的内容应正确、完整;2) 关于DLG数据的相关文档资料应正确、完整。3.4数字正射影像图(DOM)3.4.1城市DOM数据的比例尺分为1:1000、1:2000、1:5000和1:10000,各城市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比例尺,一般可在1:1000 和1:2000之间选择1种,一般可在1:5000 和1:10000之间选择1种。城市DOM数据的比例尺、地面分辨率和产品代号见表3.4.1。表3.4.1城市正射影像图(DOM)的产品特征与代号比例尺地面分辨率(m)产品代号1:10000.1DOM 10001:20000.2DOM 20001:50000.5DOM 50001:100001.0DOM 100003.4.2 DOM数据由数据子集名称及代号、影像数据、地理定位信息和元数据组成。根据需要,DOM还应套合地名与高程注记并进行图幅整饰。3.4.3影像数据是DOM的主体数据,应以标准TIFF格式或带有地理定位信息的GeoTIFF格式存储。3.4.4 DOM数据的地理定位信息除可以包括在GeoTIFF格式外,也可用地理编码数据文件来描述。采用地理编码数据文件时,该文件应包括以下数据内容:影像数据的地面分辨率;数据的西南角地理坐标;影像数据东西、南北方向的像元数。3.4.5 DOM图廓整饰内容宜参照同比例尺地形图图式确定。图廓整饰部分应以矢量形式存储,并使用与DOM一致的空间参考系。图内文字注记等内容应以矢量方式与图廓整饰数据同时存储,但应分层存放。3.4.6 DOM数据以图幅作为存储单元,不同比例尺DOM数据的分幅及编号规则应符合5.1的要求。对于1:5000或1:10000比例尺DOM,宜采用矩形分幅。3.4.7 生成DOM1000,DOM2000,DOM5000和DOM10000所使用的DEM数据的高程精度应分别不低于表3.5.6中DEM-B2、DEM-B3、DEM-A2及DEM-A3的精度。3.4.8 DOM数据的质量应符合如下要求:基本要求:) DOM数据的空间参考系应正确;) DOM数据的地面分辨率不得低于表3.4.1的规定;) DOM数据的存储单元及命名规则应符合5.1的要求;) DOM数据的存储格式应正确;) DOM数据文件的命名格式及名称应正确。几何精度) 城市数据的平面精度应满足表3.4.8的要求;产品代号比例尺平面位置中误差(m)平地丘陵山地高山地DOM 10001:10000.50.50.750.75DOM 20001:20001.01.01.51.5DOM 50001:50002.52.53.753.75DOM 100001:100005.05.07.57.5) 相邻DOM存储单元的接边限差不应大于倍中误差。影像质量) 影像应清晰易读、反差适中、色调均匀。对于彩色影像,色彩应真实;) 相邻存储单元及相邻像片镶嵌处不得有重影、模糊或纹理断裂等现象,影像应连续完整,灰度无明显不同,对于彩色影像,色彩应平衡一致;) DOM上的地物地貌应真实,无扭曲变形,无噪声、云影等缺陷;) DOM的总体外观质量应整洁、美观。完整性) DOM覆盖范围内及相邻存储单元之间无影像漏洞;) 合地名与高程注记及进行图幅整饰时,注记与整饰内容应完整、正确。现势性DOM数据应现势地反映城市的地物、地貌状况。其它要求)DOM数据的元数据文件的内容应正确、完整;)关于DOM数据的相关文档资料应正确、完整。 3.5 数字高程模型(DEM)3.5.1 城市数字高程模型(DEM)由地面规则格网点、特征点以及边界组成。 1 对于不规则三角网(TIN)点,应使用适当的算法插值生成规则格网。对于表征地面特征的关键部位可辅助以特征点; 2 城市DEM的格网尺寸分为5mX5m和2.5mX2.5m两种,格网点的高程精度各分为3级,它们形成城市DEM数据的6个品种,见表3.5.1表3.5.1 城市数字高程模型(DEM)的产品代号产品代码格网尺寸精度等级DEM-A15mX5m一级精度DEM-A2二级精度DEM-A3三级精度DEM-B12.5mX2.5m一级精度DEM-B2二级精度DEM-B3三级精度3.5.2 DEM数据应包含数据子集名称及代号、规则格网数据、特征点数据、边界线数据以及元数据等内容。3.5.3 应使用边界线来限定DEM规格网点的延伸范围。边界线包括外边界线和内边界线。DEM数据只应出现在外边界线以内。DEM数据在内边界线构成的区域内中断,或与该区域外的数据不连续。建筑物轮廓线、封闭的道路边界线、地形突变线、断裂线等都可以作为内边界线,它们可从数字线划图(DLG)中提取。内、外边界线应使用相应的辨识符:0(外边界线)和1(内边界线)。3.5.4 DEM数据的存储单元与文件命名规则如下: 1 规则格网数据的存储单元,对于5mx5m格网,宜采用5kmx5km的矩形范围;对于2.5mx2.5m格网,宜采用1kmx1km的矩形范围。存储单元的起始点宜为整公里数; 2 特征点数据、边界线数据及元数据宜以一个测区为存储单元; 3 DEM数据文件的命名应简洁明了,格网数据文件的名称宜与存储单元的起始点坐标有一定的换算关系,其它数据文件的名称可使用测区代号。各数据文件的后缀宜使用数据子集代号。即: 1) 规则格网数据:GRD; 2) 特征点数据: PNT; 3) 边界线数据: BLN。3.5.5 DEM数据文件的存储方式应符合如下规定:1规格格网数据可使用两种方式存储:其一是存储所有格网点的三维坐标(X,Y,Z);其二是只存储所有格网点的高程(Z) 以及存储单元的左下角、右上角平面坐标(X,Y)和格网尺寸等说明参数,此种方式必须存储规则存储单元内的所有格网点。数据文件的存储顺序应为:自下而上、自左至右; 2 特征点数据应存储各点的三维坐标 (X、Y、Z),每个点占据文件的一行;3 边界线数据文件可以包含多个边界线数据,不同边界线数据之间以分隔符分开。数据文件的首行应包含边界线总数。每一边界线数据的首行应包含该边界线的点数及边界线辨识符,随后按顺序存储各边界线点的平面坐标(X、Y),一个点占据文件的一行,同一边界线的首尾应重合。3.5.6 DEM数据的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1 基本要求:) DEM数据的空间参考系应正确;) DEM数据的网格尺寸应符合表3.5.1的规定;) DEM数据的存储单元、分幅及编号规则和存储格式应正确;) 文件的命名格式及名称应正确。2 几何精度) 规则网格点的高程精度应满足表3.5.6的要求;表3.5.6 DEM规则网格点的高程精度要求产品代号网格尺寸精度等级网格点高程中误差(m)平地丘陵山地高山地DEM-A15m5m一级精度0.51.22.55.0DEM-A2二级精度0.71.73.36.7DEM-A3三级精度1.02.55.010.0DEM-B12.5m2.5m一级精度0.350.51.22.5DEM-B2二级精度0.50.71.83.0DEM-B3三级精度0.71.02.53.0) 特征点高程的精度要求与相应规则格网点的高程精度一致;) 相邻存储单元的DEM数据应平滑衔接。3 属性精度:边界线辨识符应正确无误。4 逻辑一致性: 1) 边界线必须为封闭多边形。一个DEM数据集,只能有一个外边界线,但可以有多个内边界线,不同的内边界线可以相邻,但不能相交; 2) 静止水域内的DEM格网点高程应一致,流动水域的上下游DEM格网点高程应呈梯度下降,关系合理。5 完整性: 1) DEM格网数据的起始点平面坐标应正确无误; 2) 除内边界线范围中格网数据可能存在中断外,存储单元内不得存在数据漏洞; 3) 相邻存储单元之间不得出现漏洞,DEM数据应覆盖整个测区范围。6 现势性:DEM数据应现势地描述城市地面高程的起伏情况。7 其它要求: 1) DEM数据的元数据文件的内容应正确、完整; 2)关于DEM数据的相关文档资料应正确、完整。3.6 数字栅格地图(DRG)3.6.1 城市数字栅格地图(DRG)数据的比例尺应与数字线划图(DRG)相对应。各城市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比例尺。数字栅格地图的产品代号如表3.6.1表3.6.1数字栅格地图(DRG)的产品代号比例尺产品代号1:500DRG5001 :1000DRG10001:2000DRG20001:5000DRG50001:10000DRG100003.6.2 DRG数据在内容上应与同比例尺DLG图面表达一致,并由数据子集名称及代号、栅格数据和元数据组成。 1 栅格数据文件可采用TIFF格式加地理定位信息文件可直接采用GeoTIFF格式存储; 2 DRG的分辨率不得低于300dpi; 3 DRG存储单元与相应比例尺的线划地图一致,命名规则相同。3.6.3 数字栅格地图的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1 基本要求:1) DRG数据的空间参考系应正确;2) DRG数据的比例尺应符合表3.6.2的规定;3) DRG数据文件存储单元及命名规则应符合5.1的要求;4) DRG数据的存储格式应正确;5) DRG数据文件命名格式及名称应正确。2 精度要求: 1)DRG的图廓尺寸与理论值偏差不得大于图上0.2mm,对角线不得大于图上0.3mm; 2)利用现有图扫描生成的DRG,平地、丘陵地区地物点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图上点位中误差不大于0.5mm,山地、高山地地区地物点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图上点位中误差不大于0.75mm; 3) 相邻存储单元的相邻点应平滑衔接,关系合理。3 影像质量: 1)图廓线、公里格网线影像完整清晰; 2)图像清晰、不粘连、无断续,无明显噪声、斑点; 3)对于彩色DRG,应进行色彩归化; 4)DRG的总体外观质量应整洁、美观。4 完整性1)DRG覆盖范围内及相邻存储单元之间无图像漏洞;2)注记应完整、正确。5 现势性:DRG数据应现势地反映城市的地物、地貌状况;6 其它要求1)DRG数据的元数据文件的内容应正确、完整;2)关于DRG数据的相关文档资料应正确、完整。3.7三维城市模型数据3.7.1 三维城市模型是对城市景观的三维表达,它反映景观对象的主要特征,并包含从各个方面观察景观对象的必要信息。三维城市模型数据由三维建筑模型数据、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组合而成。3.7.2三维建筑模型是三维城市模型的主体,由几何数据、纹理(材质)数据和属性数据组成。三维建筑模型数据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 模型数据对建筑的表达应尽量简洁,但必须能完整地表达建筑的主要特征,使其能容易识别; 2 应便于快速重建三维城市模型; 3 对模型的不同部分应能予以识别,便于细节分层(LOD)表达。3.7.3三维建筑模型几何数据应包括模型的内容表达和模型的拓扑表达2部分: 1 模型的内容应由建筑的主体、顶、附属建筑与设施部分来完整表达,其中: 1) 主体部分用来表达房屋的整体空间结构,其顶部可为平坦或倾斜的平面,平面形状可有矩形、圆形和多边形3种。若主体部分悬空,则应同时表达悬空部分的下底面; 2) 顶部分用来表达建筑物的顶部结构,一般可由边沿线和其间的特征点、线来完整表达; 3) 附属部分是依附于建筑物一般不独立存在的各种设施与建筑物。附属设施通常具有相似的结构,可建立标准的模型库。 2 建筑物模型数据的拓扑关系用来表达建筑物主体部分与地面之间以及主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 当建筑物为非悬空结构时,建筑物底面应由建筑物顶面各顶点与地面垂线的垂足组成,建筑物侧面应由顶面与底面对应点所构成的四边形表达;2) 当建筑物主体部分由多层结构组成,且上一部分的垂向投影面完全包含于下一部分垂向投影多边形之内时,上一部分结构的底面高程应由下一部分的顶面高程决定。3.7.4建筑物可视效果应通过对模型表面赋予的材质或纹理来表现。在三维建筑模型数据中,纹理(材质)数据可分为标准纹理(材质)与人工采集纹理两种。前者将纹理(材质)预先编辑与处理,存储于纹理(材质)库中;后者则通过从影像或视频中提取具体建筑物侧面或顶面影像。3.7.5三维建筑模型的属性数据应包括建筑物与具体用途相关的属性信息。3.7.6三维建筑模型数据采集时,应根据需要合理确定以下技术指标: 1 模型表达的尺度或分辨率要求; 2 需采集的最小尺寸,包括平面面积和高度限值; 3 区分不同建筑的最小平面间距和高差; 4 侧面和顶部特征形状表达的最小尺寸; 5 纹理图像的最小分辨率、最大尺寸、颜色维数和匹配精度。3.7.7三维建筑模型的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1 基本要求:1) 三维模型数据的空间参考系应正确;2) 三维模型数据的存储单元及命名规则应符合表5.1的规定;3) 三维模型数据的存储格式应正确;4) 三维模型数据文件的命名格式及名称应正确。2 几何精度三维模型数据的几何精度可依据城市测量规范关于相应比例尺地形图精度的规定和应用需求来确定。3 完整性:应完整地采集大于一定尺度的要素,并准确表达各要素之间的聚合关系。 4 逻辑一致性:空间的三维点共面、线平行、线垂直、直角化、点同高、点共线等应正确。 5 现势性:所有采集的数据和利用的资料应能很好地反映数据应用时的现状。 6 其它要求: 1) 三维模型数据的元数据文件的内容应正确、完整; 2) 关于三维模型数据的相关文档资料应正确、完整。3.8 综合管线数据3.8.1 城市综合管线数据是通过管线现状调绘、管线探查及管线测量获得的关于综合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类型、位置及特征的数据,由数据子集名称及代号、要素分类与代码、图形信息、属性信息以及相应的元数据组成。3.8.2 城市综合管线包括管线和附属设施(窨井等)。综合管线的种类主要有给水、排水、燃气、热力、工业、电力、电信,每一类还可分成若干子类,具体分类编码的原则见5.2。3.8.3 城市综合管线图形数据应包括各种类型管线、管段、管件以及地面设施的空间位置和形状,可分为综合管线图、专业管线图、局部放大示意图和断面图。综合管线图、专业管线图和局部放大示意图应以彩色绘制,断面图可以单色绘制。综合管线应按投影中心(展绘管线点位置)及相应图例连线表示,附属设施应按实际中心位置绘响应符号表示。3.8.4 综合管线属性数据宜采用管线点作为连接图形元素。综合管线属性数据应包含以下内容: 1 管线点点号; 2 管线点平面坐标、地面及管顶(底)高程; 3 管线点类型及特征; 4 管线材质; 5 管径及断面尺寸; 6 特殊信息。如电信电缆的孔数与实用孔数;电力线的电缆根数、电压及截面积以及煤气的压力方式; 7 连接关系; 8 埋设年代、权属单位; 9 管线点所在图幅编号; 10 作业单位、作业者、作业日期等。3.8.5 综合管线图编绘宜使用1:500或1:1000比例尺。综合管线数据的分幅与编号应与城市地形图数据的分幅与编号相一致,或依照一定的规则另行分幅与编号。管线数据应使用常用的图形和属性数据格式进行储存,数据交换格式应符合5.4的要求。3.6.8 综合管线数据的质量应符合如下要求: 1 基本要求; 1)综合管线数据的空间参考系应正确; 2)综合管线数据的比例尺应符合要求; 3)综合管线数据的存储单元、存储格式、交换格式应符合要求;4)综合管线数据文件的命名格式及名称应正确。2 几何精度:应符合城市测量规范(CJJ8-99)的相应要求。3 属性精度:1) 地理要素的分类与代码应正确; 2) 地理要素的属性项及属性值应完整、正确。 4 逻辑一致性:) 面状区域应闭合;) 结点匹配应准确,线段相交无悬挂点或过头现象;) 要素应具有唯一性,几何类型和空间拓扑关系应正确。5 完整性:1) 地理要素应全面,符合规定的取舍要求,无遗漏;2) 要素的几何描述应完整;3) 数据的分层应正确,不得有重复或漏层;) 注记应完整、正确。6现势性:1)综合管线数据应现势性地反映城市的综合管线状况;2)综合管线变化信息应得到及时的更新;7 其他要求) 综合管线数据的元数据文件的内容应正确、完整;) 关于综合管线数据的相关文档资料应正确、完整。3.9相关数据3.9.1 为满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还应包含行政区划、地名、门牌、规划道路以及具有强制性规定的用地控制线等相关专题数据。3.9.2 城市行政区划一般按市、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社区、村)4级划分。行政区划数据应符合以下规定: 1 行政区划的几何特征应为封闭的多边形,数据应按城市管理单元集中存储; 2 行政区划的属性数据应包括代码、名称、面积、级别等,还可根据需要附加人口、经济状况等其它相关信息; 3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编码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95)执行,县级以下行政区划的编码应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10114-88)所确定的原则或地方颁布的规定进行编制; 4 行政区划数据应得到当地主管行政区划和地名的相关部门的认可或批准以保证行政区划信息的权威性和正确性。3.9.3 地名数据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地名信息应包含如下内容: 1)行政区划地名:包括市、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社区、村)等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区域名称; 2)自然地理名称:包括山体、湖泊名称,以及常用地名(虽不具有行政区划性质,但通用和流行的地理名称); 3)道路名称:城市道路名称; 4)单位名称:包括党政机关、主要企事业单位、商贸、学校、医院、饭店等。 2 城市地名信息可按下列三种几何类型进行组织: 1)面:对地名所反映的边界很明确且有重要意义的行政区划、湖泊、较大的企事业单位等,宜以面来表示; 2)线:对于地名所反映的细而长的道路、河流等,宜将区域简化为一条线来表示; 3)点:对于地名所反映的是一个区域的概念,但往往边界不好确定或范围太小不便用面表示时,可用“点”来表示。3.9.4 门牌数据应以房屋为单元、作为房屋的属性来表示。门牌属性数据应包含如下内容:路名、门牌号码、使用者名称、所属行政单元、启用及变更情况等。门牌数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展,如楼号、自然地名等。3.9.5 城市规划道路数据应包含道路中心线、道路边线、路名、路宽、交点坐标等内容,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城市规划道路的几何信息应由路段、弧段和交点信息来描述: 1)道路以路段为基本单元,一个路段的地理信息应由两个交点来描述,其信息应包括路宽、路名、等级等; 2)为管理和成图的方便,弧段除曲线部分外,还应包括两曲线间的直线部分。在数据库中,一个弧段应由弧段号、曲率半径、起始交点、中间交点和终点交点等信息构成; 3)描述交点应该给出其三维坐标。有些城市的规划道路仅给出了平面坐标,高程值可不表示。 2 城市规划道路的属性信息应包括代码、路名、等级、规划程度等内容。城市规划道路的编码可参照城市地理要素城市道路、道路交叉口、街坊、市政工程管线编码结构规则(GB/T14395-93)。城市规划道路的等级一般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三级。3.9.6 建设和用地的放验线数据应符合以下规定: 1 每一独立的用地范围为一个信息单元,用地红线表示用地轮廓,有代征、代拆地的应注明。用地红线的属性信息应包括:审批文号、用地单位名称、放线人员、所在行政区、放线日期、用地性质、审批面积、定位面积、联系人、联系电话、审批日期、所在图幅号、备注等; 2 每栋建筑或每个审批项目可作为一个信息单元,用建筑红线表示建筑轮廓。建筑红线的属性信息应包括:审批文号、建设单位名称、放线人员、所在行政区、放线日期、用地性质、验线人员、联系人、联系电话、验线日期、审批面积、定位面积、审批日期、所在图幅号、跨图幅号、备注等。3.9.7 除综合管线以外的其它人工地下空间设施(如地铁、人防、过江隧道等)数据应符合如下要求: 1 地下空间设施必须明确其空间位置,主要包括: 1)用轮廓线表示平面位置。地铁和过江隧道等线状设施还应表示出平面位置的中线; 2)标明地下设施的底部高程和顶部高程。对于空间形态较复杂的设施,还应提供特征部位的端面信息; 2 地下空间设施数据应包括如下属性数据:分类编号、面积或长度、权属单位、建造时间等。 3 地下空间设施数据应以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为载体,一般用虚线表示设施的平面位置。3.9.8 对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影响较大的一些强制性用地控制线,如城市绿化规划线、机场建设控制线、微波通道、重要环境保护控制线等,应符合如下规定: 1 规划控制线一般为面状要素,个别也可用线状要素表示; 2 规划控制线的属性要素应包括分类编码、控制线名称和要求等。3.9.9 当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还需要集成其它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信息时,如城市总体规矩、控制性详细规划、地籍地政等信息时,应参照本规范和其它技术规定执行。3.9.10 相关数据的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1 以面状要素表示的相关数据信息,面状区域必须封闭,属性描述必须符合要求、正确无误; 2 以线状要素表示的相关数据信息,线状要素必须连续,属性描述必须符合要求、正确无误。对于具有区分性质的线状要素,必须在属性信息中予以正确描述; 3 相关数据的空间位置精度应满足与相关数据有关的技术规定,没有特定空间精度要求的相关数据,其空间精度要求参照获取数据的相应地形图(地籍图)的精度要求; 4 所有相关数据的分类必须正确无误。3.10城市基础地理数据的质量检查验收3.10.1 城市基础地理数据生产和验收部门,应对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并提供相应的验收资料以说明所提供的数据符合质量要求。3.10.2质量检查验收应覆盖基础地理数据的基本要求、几何精度、影像或图形质量、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完整性、现势性等质量元素。基础地理数据的质量检验方法可参照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18316-2001)执行。3.10.3质量验证资料应包括对所生产和提供的基础地理数据各质量元素的检查情况及验收结论,其形式有质量检查报告、质量验收报告、质量统计表以及元数据文件等。质量检查报告、质量验收报告、质量统计表的内容和形式可参见数字测绘产品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18316-2001)。4 城市基础地质数据集内容及质量要求4.1 一般规定4.1.1 城市基础地质数据集由地貌、地层、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资源7部分子集组成,各城市可根据需要对基础地质数据集的子集进行增减。4.1.2 城市基础地质数据集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1 城市基础地质数据采用的平面坐标系和高程系必须与城市统一空间参考系相一致。 2 城市基础地质数据表现形式一般以矢量图为主,以栅格图为辅,具体表现形式可根据城市自身特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需求来确定。 3 城市基础地质数据基本比例尺应与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基本比例尺相协调。 4 城市基础地质数据集的存储单元及命名规则应符合5.1的要求,其中图层划分可参照附录4-1执行。 5 对于三维地质实体,图形表示除平面外,应辅以剖面图、柱状图、三维地层模拟等专题图手段,来反映地质要素在深度方向上和三维空间中的特性。 6 地质数据代码按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GB/T 9649)规定的原则编写。 7 地质要素色标、符号、填充花纹宜按区域地质图图例(GB985-1989)、地质图用色标准GB6390-1986、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12328-90)、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14538-93)等规范规定选取。4.2 地貌数据4.2.1 地貌数据是描述地貌单元的几何与属性特征数据。4.2.2 地貌单元可分为构造剥蚀地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河流湖泊地貌、大地构造-侵蚀地貌、岩溶地貌、海成地貌、风成地貌七类,地貌单元分类详见表4.2-1 表4.2-1 地貌单元分类一级地貌单元二级地貌单元三级地貌单元或微地貌单元构造剥蚀地貌山地丘陵剥蚀残山剥蚀准平原构造剥蚀面地表夷平面、埋藏夷平面和剥蚀面山麓斜坡堆积地貌洪积扇坡积裙山前平原山间盆地河流湖泊地貌河谷河床、河漫滩、阶地、牛轭湖和阶地河床离积山、瀑布、岩槛、跌水、深槽、浅滩、壶穴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湖泊平原沼泽大地构造-侵蚀平原构造平原洼地、平原和高原等要素黄土高原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冲沟等要素岩溶地貌溶蚀地貌溶蚀平原、溶蚀盆地、岩溶湖、溶沟、石芽、峰丛、孤峰、溶丘、干谷、盲谷、溶蚀洼地、潜蚀漏斗、溶井、天生桥、天窗、溶蚀洞穴和落水洞岩溶堆积地貌泉华、石钟乳和泉华阶地海成地貌海岸海岸线、海滩、海蚀崖、崖麓、砂坝、砂堤、泻湖、海滨沼泽、砂嘴海岸阶地海岸平原风成地貌戈壁风蚀崖、风蚀柱、风蚀穴沙漠砂丘泥漠风蚀盆地注:对表中斜体字段代表的微地貌单元、如孤峰、溶洞等,一般应选用具有观赏旅游价值的和对重要工程有影响的典型要素、可适当夸大表示。4.2.3 地貌单元几何特征由地貌分界线所构成的面状要素来表示,对于重要工程意义或具有观赏旅游价值的微地貌单元可适当夸大表示。4.2.4 地貌单元主要属性信息包括图元编码和地貌单元名称。4.3 地层数据4.3.1 地层数据由地层分界面(平面上的分界线)、地层和特征数据点(如产状点、化石采样点、钻孔等)组成。4.3.2 地层为典型三维实体,一般可简化为在平面上(如地表面)根据其交截面(露头)所定义的面状要素。4.3.3 地层数据应划分为岩层和土层两类。4.3.4 岩层包括沉积岩地层、火山岩、侵入岩地层、变质岩地层、非正式地层单位(如风暴岩、礁滩等)和脉岩。 1 沉积岩地层(含火山沉积地层)、变质岩地层按年代地层单位划分,以组为基本表示单位,必要时可划分到段,或按工程特性划分到层。 2 侵入岩可按岩体和岩相划分。 3 非正式地层单位按岩石成因类型划分。 4 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