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doc_第1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doc_第2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doc_第3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doc_第4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 I 摘摘 要要 造船业在我国拥有悠久的 灿烂的历史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造船业已跃 居世界三大造船国行列 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已成为承接造船业转移的最佳地区 但当今国际造船业发展迅速 竞争越发激烈 与日本 韩国 欧洲等造船国家和地 区相比 我国只是造船大国而非造船强国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各国造船业都受到 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国造船业面临着历史机遇 为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提高我国造 船业能力 对于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介绍了选题的背景 研究意义 研究现状 论文内容及 结构安排 第二章阐述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接着第三章介绍我国造船业的发展 历史和现状 通过大量数据呈现我国造船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与日本 韩国造船业在 各个指标上的差距 然后第四章采用 SWOT 分析法 结合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详 细地分析了我国造船业的优势 劣势 机会和威胁 优势表现在自然资源丰富和劳 动力成本比较低两个方面 相比优势 劣势因素较多 如技术水平不高 船舶配套 产业欠发达 人力资源质量较低 物耗 能耗严重等 外部环境方面 从产业链的 转移角度分析 世界造船业将向中国转移 金融危机后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 政策 这些都是我国提升造船业竞争力的机会 当然 威胁也同样不可忽视 如未 来低碳船舶的发展趋势和经济危机对世界造船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五章 根据分 析得出的结果 着重从我国造船业存在的不足着眼 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六章是对 全文的总结 关键字 造船业 竞争力 SWOT 分析 聚类分析 提升策略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 II ABSTRACT Shipbuilding industry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After decades development it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has promoted dramatically and become one of the great shipbuilding powers Therefore China has been the best area to carry on shipbuilding industrial transfer However international shipbuilding industry is developing fast and the competition has intensified compares with the powers such as Japan and Korea China is just a big but nut a power one because of the world financial crisis every country has affected more or less China is facing the historic opportunity It is necessary to do some research on the shipbuilding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to get stronger and uninterruptedly improve the shipbuilding ability of China This paper has 6 chapters Chapter 1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purpose present studies content and structure Chapter 2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bases of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Chapter 3 introduces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shipbuilding industry in China It reveals the gap of shipbuilding industry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Korea via mass of data Chapter 4 minutely analyses the 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and threat of the shipbuilding industry with the SWOT analysis method China has enormous nature resources and the labor cost is lower than Japan Korea However low level of technique underdevelopment of supporting industry low quality of human resource and high material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re the weaknesses The world shipbuilding industry chain will divert from high cost country to China And the government has work out new supporting policy which is also an opportunity Nevertheless the threat can t be ignored such as the negative effect brought by the economic crisis and the tendency of low carbon ship Chapter 5 points out some proposal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The final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whole paper Jiang Pingting Industrial Economics Directed by Professor Qu Linchi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 III KEYWORDS Shipbuilding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SWOT Analysis Promote Strateg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引引 言言 1 1 第一节 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 1 第二节 造船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1 第三节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3 第二章第二章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5 5 第一节 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概念 5 第二节 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5 第三节 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8 第三章第三章 我国造船业发展状况我国造船业发展状况 1010 第一节 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史 10 第二节 中国造船业的现状 13 第三节 我国造船业面临的问题 17 第四章第四章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我国造船业竞争力 SWOTSWOT 分析分析 2020 第一节 我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分析 20 第二节 我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的劣势分析 21 第三节 我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的机会分析 27 第四节 我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的威胁分析 29 第五章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 3333 第一节 结论 33 第二节 提升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33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3838 致致 谢谢 3939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4040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 1 第一章第一章 引引 言言 第一节第一节 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 当今社会 世界各国都已卷入经济全球化 一体化 信息化和民主化趋势中 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成为当前及未来时代的特征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更深 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中 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经济中跻身主要地位 必须拥有几大重 要的 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 在这种的时代背景下 探讨产业竞争力评 价的理论与方法 对产业发展水平与竞争力进行动态评估与跟踪 成为当前迎接世 界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面临的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和紧迫性的重要理论与现实 问题 历史上凡是领先于时代的强国 几乎每个国家都拥有发达的造船业 自古以来 造船业一直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 特别在随着国家间地区间交易规模 不断发展扩大的现代社会 大量利用海上运输进行商品交易 更是造船业得以迅速 发展的必要条件 20 世纪中叶以前 欧洲 特别是英国 一直是国际造船业的主导 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日本的造船业发展迅猛 取代欧洲而成为新的霸主 日本 也借此契机 成为了太平洋时代的领头羊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引领整个世界经济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韩国的造船业在政府强有力的化学重工业扶植政策的推行 经 过十余年的发展 成为世界第二大造船强国 我国造船业真正进入世界市场大概是 在 20 世纪末 但发展十分迅速 近几年来一直跻身于世界三大造船国行列 未来世 界造船业的发展与竞争 主要集中在中 日 韩三国 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有希望 也有能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和强国 选择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作为我的硕士论文选题 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和原因 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升我国造船业的竞争力 促进其不断成长壮大 第二节第二节 造船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造船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 对造船业及其竞争力的研究有较多的成果 大部分都集中于对韩 日 中三大造船国的研究 申海坤 1从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着手 将韩国造船业放在整 1 申海坤 韩国造船业竞争力战略研究 D 上海交大硕士学位论文 2005 1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 2 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考察 该文采用的是比较论证法 作者用了很大篇幅将 日本和中国造船业 主要是中国 与韩国造船业竞争力进行比较 并认为中日韩三 国造船业地位的此消彼涨实际上源于他们各自竞争力中的影响因素发生变化 在论 文中作者详细地分析了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导致竞争力变化的过程 通过比较 面对 日益变化的世界海运市场和日渐壮大的中国造船企业的竞争 提出了韩国造船业积 极应对的策略 张弛 2阐述了造船大国日本经历了二战和石油危机 其造船工业虽然 因此几次陷入低谷 却仍然在将近半个世纪一直保持市场份额的领先地位的原因 雄 厚的造船实力和政府支持与强化研发 逸之 3对德国造船业现状 2007 年 进行了 概括 造船业是德国航海业的核心 也是德国经济的工业支柱之一 随着韩 日 中造船业的迅速崛起 德国造船业在世界船舶市场的份额逐渐减少 但德国造船业 仍以其强大的技术优势 研发能力 系统能力和灵活性保持着世界第四 欧洲第一 的地位 德国造船业以其尖端的技术 高质量的产品和令人信服的服务在世界上仍 然享有极高的声誉 特别是德国的造船配件业向全世界的船厂源源不断地提供船舶 的关键部件 德国的造船技术能够时刻跟着世界新的环保需求 节能需求和消费需 求 不断改进和研究新的技术 始终处在世界造船技术的前列 但德国造船业面对 的困难却有增无减 亚洲船厂的迅速崛起 制造能力的快速扩大 加上人员成本的 优势 已经使德国造船业的世界市场份额在不断减少 这个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在对中国造船业的研究中 崔立尧 4运用产业集中度等多项指标测算出船舶工业 的市场集中度 分析了船舶工业产品差异化 进入与退出壁垒 揭示了船舶工业市 场结构的特征 得出了世界船舶市场是低集中度的寡头垄断市场的结论 他从船舶 买方市场的新视角 指出船舶工业市场垄断与行业利润率不匹配的产业组织特征 此外 作者还深入研究了船舶企业的定价行为 运用斯威茨折角需求曲线分析了船 舶企业价格反应函数变化的特征 得出船舶价格短期内相对稳定的结论 运用不对 称信息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分析了船舶企业成本对价格的影响及船舶产品价格的发 展趋势 得出船舶产品价格与成本水平同向变化 但总的趋势是长期稳定在一个较 低水平上的结论 该文得出的结论对后来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指导意思 张耀光 董 丽晶 李春平 5分析了我国造船工业分布的现状特征 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另有一些学者侧重于对我国某一区域的造船业进行研究 阎蓓 6对上海船舶产业 竞争力进行了研究 在比较了上海和韩国 日本两国船舶产业的差异的前提下 从 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企业的战略 结构和竞争对手几方面分 2 张弛 日本造船业剖析 J 中国水运 2006 4 3 逸之 德国造船业现状 J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07 10 4 崔立瑶 中国船舶工业产业组织研究 D 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1 11 5 张耀光 董丽晶 李春平 中国沿海造船工业发展与展望 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 4 6 阎蓓 提升上海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 过大船舶出口的战略思考 J 上海经济研究 2007 12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 3 析了上海的船舶产业存在的问题 并由此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应长春 7介绍了长三角 地区船舶产业的基本情况 分析和评估了该地区船舶产业的地位 作用及产能规模 的合理性 并就如何遏制造船产能过快扩张 抗衡船市风险 防止无序竞争 加强 船舶配套产业链建设等问题提出了建议与措施 杨青 8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 分析了 中国船舶产业和长三角船舶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就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理论而言 大部分学者和研究人员都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 理论基础 游友斌 陶永宏 9运用钻石模型分析我国船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文 章严格按照钻石模型的 6 个方面 对船舶产业进行了定性分析 陶永宏 杨海松 刘丙明 10在波特钻石模型基础上 分析影响船舶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 并就此建 立评价船舶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船舶产业集群竞争力进 行评价 以求得该船舶产业集群竞争力 通过应用层次分析法 可以合理确定各个 指标权重 从总排序中可以得出各个方面在船舶产业集群竞争力中的地位 并最终 得出该船舶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值 文章虽然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我国船舶产业集 群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但并未用数据和案例对我国的船舶产业集群进行竞争力 水平的评价 林海燕 11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硕士论文中 她基于钻石模型构建了竞 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 运用专家打分法对韩 日 中三国的造船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评 并将各个指标的差距对整体竞争力的影响 度进行排序 找出了中国造船产业与日 韩的主要差距并对其做了相应的分析 邓 立治 何德 何维达 12在给出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重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对我国 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从规模 技术 配套产业 等方面提出了我国船舶产业与造船先进国家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陶永宏 祁爱琳 13从 结构 行为 绩效三个方面对中国船舶市场进行分析 第三节第三节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本文将对我国造船业的发展过程和现状进行论述 并与日本 韩国造船业在各 因素之间进行比较 分析我国造船业的优势和劣势所在 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最 后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 提出几个方面的建议 具体安排如下 7 应长春 长三角地区船舶产业发展态势 J 上海造船 2009 1 8 杨青 长三角船舶产业集群研究 D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7 9 游友斌 陶永宏 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船舶产业竞争力分析 J 价值工程 2009 5 10 陶永宏 杨海松 刘丙明 基于 钻石模型 的船舶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12 11 林海燕 中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D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6 12 邓立治 何德 何维达 我国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J 现代管理科学 2009 2 13 陶永宏 祁爱琳 基于 SCP 的中国造船业分析与产业发展思考 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6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 4 第一章 引言 简述造船业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 研究造船业竞争力 的来由和意义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对内容的选取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明确 产业 竞争力 和 产业竞争力 的概念及实质 针对造船业 阐述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介绍 SWOT 分析方法 将 其作为本文的分析方法 第三章 我国造船业发展状况 第一节论述我国造船业的市场状态 第二节分析 我国造船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章收集了大量最新的数据 对解释我国造船业的整 体情况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四章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运用 SWOT 分析方法 结合一些数据 对 我国造船业的优势 劣势 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做定性分析 第五章 提升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的建议 分别从产业政策 技术创新 人才培 养三个方面对提升我国造船业竞争力提出建议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 中国船舶工业年鉴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中国造船 网 韩国造船工业协会 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等权威机构 本文收集的数据基本 上都是 2007 2009 年的 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 5 第二章第二章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第一节 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概念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概念 研究产业竞争力 首先必须明确 产业 的含义 产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现象 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 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在国民经济中 产业 是介于宏观经济活动 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与微观经济活动 以企业为主体 之 间的中观概念 产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定义 从产出的角度看 产业是指同类 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的总和 从生产的角度看 产业是指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 的生产活动的总和 从经济实体的角度看 产业是指生产和经营同类产品及其可替 代产品的企业的总和 产业的实质是同类产品及其替代产品的集合 竞争力 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竞争者在竞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优势 比较差距 吸引力和收益力的一种综合力 根据竞争的主体范围 竞争力可以分为 宏观层次的国家竞争力 中观层次的产业竞争力和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力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各国各产业的竞争优势比较 竞争优势和比 较优势不同 区别在于前者所涉及的主要是同一产业在不同国家间的比较关系 后 者涉及的主要是同一国家不同产业间的比较关系 因此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基于同 一产业的不同国家之间比较的概念 比较的差异 最终从产品 企业或产业的市场 实现表现出来 因此 一般认为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某一特 定产业具有的开拓市场 占据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 所谓比较生产力 是一个企业 行 业或整个工业 能够以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 包括生产性消 费 者愿意接受的产品 并由此而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的综合能力 第二节第二节 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产业竞争力不是由单因素所决定的 而是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影响产业 竞争力的因素从总体上可归纳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一 内部因素一 内部因素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 6 产业竞争力的内部影响因素指标构成产业竞争力中已实现的直接解释变量 这 类因素用来解释为什么各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会有各不相同的竞争结果 具体包括 区位因素 技术进步因素等 1 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指各国及地区所特有的且不能轻易改变的要素禀赋 如 自然资源 人口因素等等 这类因素使其拥有国及地区具有相对比较优势 在特定 的经济发展阶段 会使该国或该地区建立在这类因素之上的相应产业具有较强的国 际竞争力或区域竞争力 例如 中东国家由于丰富的石油资源 使得这些国家的石 油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香港 新加坡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使其运输业 贸易 业相当发达 2 技术进步因素 技术进步是一国借以增强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它通过 作用于生产技术和产品技术的改进与发展来影响一国的产业竞争力 生产技术既包 括与产品生产成本直接相关的生产手段 生产工艺等 也包括与要素投入成本和商 品经营成本相关的技术 这类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可以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和降低经营 成本支出 从而强化产品的价格竞争能力 在产品技术方面 技术进步通过对原有 产品品质的改善和新产品开发成相对产品优势 就原有产品品质而言 产品技术的 革新与发展既可以表现为内在性的改善 也可以表现为外观形态的变化 这是一国 产品非价格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 就产品开发能力而言 产品技术进步既是形成一 国新的产品竞争优势的基础 也是改进经济效益并保持其持续稳定增长的必要前提 二 外部因素二 外部因素 上述的内部因素可以直接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大小 而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外部因 素则是通过作用于内部因素而对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的 这些外部因素主要是市场 需求状况 产业结构状况和政府行为 1 市场需求状况 市场需求状况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第一 市场需求的规模 较大的国内需求规模会刺激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投 资 改进技术和提高生产率 因而有助于提高那些具有规模经济特点的产业的竞争 力 第二 市场需求的层次 如果国内市场消费需求层次高 则有利于该国高档次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形成 第三 市场需求的增长率 较快的经济增长会促进企业 更快地采用新技术 并进行更多的投资 第四 对市场需求信号的灵敏度 如果本 国公司对消费者预期需求反应灵敏 及时调整产生 则有利于获得潜在的竞争优势 2 产业机构状况 在开放型产业结构条件下 一国产业结构和各产业国际竞争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 7 力状况相互作用 一方面 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一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产生 直接影响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较快 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趋于上升 相反 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发展较慢 甚至出现衰退的现象 因而在产业结构中的 比重趋于下降 另一方面 一国的产业结构对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也会发生重 大影响 一个缺乏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能力的国家 产业结构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的 需求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其产业国际竞争力必然受到削弱 而且 产业结构的转换 是贸易结构转换的前提和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产业结 构就会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换 产业结构的提升过程也就是该国产业竞争力增强的 过程 3 相关与支持产业 对一个国家某一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另一个因 素是该国该行业的上游产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竞争力 很显然 上游产业具有较强的 竞争力 有助于提高下游产业的竞争优势 对某一产业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影响的 相关产业包括可以与之相协调和共享某些活动的产业 或者互补产品的产业 共享 活动可以是技术开发 制造 配送系统 营销和服务等 如果一国的相关产业和支 持产业很发达 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就可使该国特定产业的企业国际竞争力产生很 大的影响 大大增强这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 能力和策略 也取决于供货商和相关行业的能力和策略 供货商往往提供上游产品 和中间产品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货商能带动下游行业提高竞争力 而相关行业往 往依托相同的技术和供货 易于开展互相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而且还有技术外溢效 果 因此 会有明显的互相影响和带动作用 4 政府行为 从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来看 总的趋势是减少政府干预 加 强市场机制的作用 但要注意的是在政府干预过多 出现了各种问题的情况下 通 过政策的自由化来解决这些问题是必要的 可是自由放任决不能完全代替政府干预 两者的适当结合是一种长期的趋势 如何将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 正是经济政策所 应解决的问题 政府行为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行为对高级的专门要素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各个国家 包括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 政府的教育支出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政 府对教育的投资越多 教育事业越发达 高级人才的数量就越多 质量就越高 研 究机构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政府的科研支出 那些研究机构发达的国家 往往也是政府的科研支出增长迅速的国家 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通讯系统的形成 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2 政府行为对经济体制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 政府行为对产权制度可以产生重 大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在资本市场购买或出售股份 直接扩大或缩小国有经济在整 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政府也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或经济手段来间接影响私有经济在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 8 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其次 政府行为对决策结构也可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 在国有 经济中 政府可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 扩大或缩小国有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自 主权 以此影响国有企业的决策权限 使决策结构向分散化方向发展 最后 政府 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 增加或取消企业进入市场的障碍 加强或减少对价格的管制 增强或削弱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 扩大或缩小计划配置资源的范围 加强或削弱计 划的指令性程度等 3 政府行为对企业的组织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 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或出 售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股份 调整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 以影响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 结构 可以通过对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调整 影响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 可以 通过一系列手段 如加强对国有企业经理的培训 影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 等 4 政府行为对国内市场竞争可以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 中央政府可以通过扩大 或缩小地方政府的财政和经济管理权限 从而对国内市场竞争产生间接影响 一般 说来 当中央政府扩大地方政府的财政与经济权限时 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积 极性也越大 地方政府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考虑 有可能限制其他地区的产品进入 本市场 当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都这样做时 国内市场就有被人为分割的可能 国 内市场的分割不利于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不利于各地企业之间开展市场竞争 因而不利于提高民族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节第三节 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目前 产业竞争力分析与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型方法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 即在评价产业竞争力时 应该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 目前 常用的定性分析 方法有 SWOT 分析法 价值链分析法等 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则包括单项指标评价法 和综合评价法 为了弥补单项指标分析方法的不足 有些专家和学者从分析影响竞争力形成的 主要因素入手 剖析竞争力形成的原因 通过这种方法 可以对影响竞争力的因素 有一个较深刻的了解 从而为如何提高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 SWOT分析法 又称态 势分析法 是20世纪60年代由战略管理设计学派的代表安德鲁斯 Andrews 提出的 它是分析一个经济主体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方法 通过经济主体自身所具有的优势 strength 和劣势 weakness 的分析来判断经济主体的实力 通过对经济主体 所处的环境中的机会 opportunity 和威胁 threat 来判断环境的影响力 经济 主体自身的实力和环境的影响力构成了该经济主体的战略地位 也可以此作为制定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 9 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 从整体上看 SWOT分析法可以分为两部分 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 内部因素包 括优势 S 和劣势 W 外部条件包括机会 O 和威胁 T 优势是指经济主 体的能力与资源能力较同类竞争者强的地方 劣势是指经济主体的能力与资源能力 较竞争者弱的地方 它们具有显明的针对性 机会和威胁是指经济主体面临环境中 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一种变动趋势或一系列事件 如果这种趋势和事件对其经济 活动有利 则它是一种机会 若不利则是一种威胁 机会和威胁也具有相对性 其 涵义有 一是环境中出现变化趋势对一部分经济主体是机会 对另一部分是威胁 二是环境新趋势本身是变化的 在一个阶段中表现的是机会 在另一个阶段中变现 出的却是威胁 三是机会与威胁在很多情况下是相对于经济主体目前所执行的发展 战略 当经济主体发展战略做出调整时 就有可能使这种外部变化趋势的性质向其 相反的方向变动 图 2 1 SWOT 分析法的四个因素 优势 S 劣势 W 机会 O 威胁 T 自身 环境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 10 第三章第三章 我国造船业发展状况我国造船业发展状况 第一节第一节 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史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史 一 造船业的界定一 造船业的界定 造船业即船舶制造业 中国船舶工业年鉴 目录中将船舶工业分为7个行业 船舶制造业 船舶配套业 船舶修理业 船艇制造业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 船舶拆 解业和船用钢材制造 根据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 T4754 2002 中对于各个行业 的定义和分类 船舶制造业为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 包括金属船舶制造 非金属船 舶制造 娱乐船和运动船的建造和修理 船用配套设备制造 船舶修理及拆船 航 标器材及其他浮动装置的制造 造船业根据其用途一般可以分为民用造船业和军用造船业两大类 民用造船业 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产业 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产业 其发展 变化以经济规律为主要内在规律 以市场规律为主要外在规律 便于用经济学的方 法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军用造船业关系到一国的军事力量和国家安全 由国家严 格控制 受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影响不大 因此 本文主要以民用造船业为研究 对象 二 我国造船业发展历程二 我国造船业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造船产业大致发源于19世纪中叶 1856年 清政府在上海创办了我国 第一家近代船厂 江南制造总局 后称江南造船厂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开始了 现代造船产业的建设进程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 国家几次调 整军船生产能力和布局 军船产值比例逐年下降 民用船产值比例逐年上升 80年 代初期 中华造船厂制造了出口到马来西亚的3700吨多用途船和出口到香港的17000 吨干货船 后来 大连 江南 沪东 上海四大船厂批量建造了27000吨散货船 成 功出口香港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 从此拉开了中国造船走向世界市场的序幕 经过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 1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努力 中国船舶工业己经成为军民结合 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战 略性产业 成为向国防 主要是海军 航运 海洋开发等部门提供各种成套装备的 产业 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如今 造船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绩 造船完工量和新接订单量以及手持订单量连年持续稳定增长 1999年中国造船 业取得历史性突破 首次承接30万吨超大型油轮VLCC 打破了由日韩长期垄断超大 型油轮市场的局面 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统计 1999年我国承接船舶总计达 到857万吨 约占世界船舶市场的20 随着世界造船霸主地位的更替 世界造船中心也随之发生转移 在20世纪50年 代以前 无论是从产量上 还是技术上 世界造船中心无疑是在欧美 英国早在 1900年就是世界造船业霸主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 英国仍是世界上最大造船国14 除英国外 美国 德国 瑞典 挪威 芬兰等都是当时世界造船强国 1956年 日 本商船下水量首次超过在第一造船大国宝座上坐了近100年的英国 成为世界第一大 造船国 而英国 美国造船业逐渐衰退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 世界经济陷入危 机 世界造船业开始长期不景气 规模大量缩减 产量下降 在此过程中 西欧与 北美造船业遭受巨大打击 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 而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 随着本 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造船业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崛起 日本造船业这在期间不仅保 持了第一造船大国的地位 工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 韩国造船业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 1981年以来造船产量稳居世界第二 可以认为 从20世 纪80年代起 世界造船中心从西欧转移到了东亚地区 80年代之后 世界造船产业 转移的速度大大放慢 呈现出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共存的局面 始终保持在15 19 之 间15 到2003年 韩国占世界造船市场的份额为41 1 日本为37 4 中国为 10 3 首次跻身世界三大造船大国的行列 目前世界上主要造船国家有韩国 日本 中国 波兰 德国 意大利 英国 美国 瑞典 挪威和台湾 其中实力最强的是 韩国 日本和中国 新世纪以来 我国造船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科技水平不 断提高 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造船效率大幅提高 经济质量明显改善 表 3 1 是我 国不同时期建造的典型船舶 从中可以看出 从上世纪 80 年代到现在 我国的造船 能力不断提高 技术水平有明显提升 所造船舶吨位越来越大 船型越来越齐全 表 3 1 我国不同时期建造的典型船舶 船型上世纪 80 年代上世纪 90 年代新世纪以来 14 加快船舶工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 加快船舶工业发展问题研究 J 1997 9 15 吴锦元 新时期船舶工业的特点 J 船舶经济贸易 2000 6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 12 最大散货船6 4 万吨散货船15 万吨散货船31 万吨矿砂船 最大油船11 8 万吨穿梭油船15 万吨油船30 万吨原油船 最大集装箱船2700TEU 集装箱船1710TEU 快速集装箱 船 10000TEU 集装箱船 典型高新技术 船舶及海工设 备 28 3 万立方英尺冷 藏船 4000 车位汽 车运输船 1650 立方米半冷半压 式液化石油气船 7 万吨自卸船 重载滚 装船 14 7 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 船 3000 米半潜式钻进平 台 1600 米车道高速客滚 船 材料来源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网站 图 3 1 1996 2009 年新船订单成交情况 数据来源 据 中国船舶工业年鉴 2009 各年数据整理绘制 图3 2 我国造船产量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 据 中国船舶工业年鉴2009 各年数据整理绘制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成交量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 13 图 3 3 2001 2009 年中国船舶工业进出口金额 数据来源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统计数据 近6年来 造船三大指标的世界份额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造船完工量 新接订单 量 手持订单量分别增加了18 8 45 6 和20 2 表3 2 2004 2008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 单位 万载重吨 年份造船指标中国世界中国份额 造船完工量855602114 2 新接订单42004 手持订单量33592195415 3 造船完工量1212712917 0 新接订单量1699738723 02005 手持订单量39632201718 0 造船完工量1452744019 0 新接订单量42511416030 02006 手持订单量68723042624 0 造船完工量1893782023 0 新接订单量98452409042 02007 手持订单量158895014933 0 造船完工量2881977129 5 新接订单量58181543837 72008 手持订单量204605771035 5 数据来源 中国三大指标数据来自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世界三大指标数据为英 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数据 计算中国所占份额时对数据作了同口径处理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 14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造船业的现状中国造船业的现状 目前 我国造船业有两大集团 分别是掌管北部地区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CSIC 和掌管南部地区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CSSC 除两大集团以外 地方 民营造船企业也发展迅速 已成为中国船舶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8年 我国列入统计范围的船舶制造企业598家 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 沿江的15个省 市 自治区 大型船舶制造企业集中在上海 辽宁 江苏 山东 广东 浙江 福建等地 船舶制造企业从业人员26 9万人左右16 表3 3 2009年世界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 指标 国家世界中国日本韩国 万载重吨12203424328994378 比重100 0 34 8 23 8 35 9 万修正总吨487215239841555 造船完工量 比重100 0 31 3 20 2 31 9 万载重吨41292600901487 比重100 0 61 1 2 1 35 2 万修正总吨114971117 6316 新接订单量 比重100 0 61 9 1 5 27 5 万载重吨4888418817883117224 比重100 0 38 5 18 1 35 2 万修正总吨15313538923225284 手持订单量 比重100 0 35 2 15 2 34 5 数据来源 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 并根据中国的统计数据进行了修正 中国三大 造船指标载重吨数据包括100总吨及以上钢制机动海船和3000载重吨及以上钢质机动 内河船 修正总吨数据仅包括海船 2009年 我国造船完工量4243万载重吨 同比增长47 其中海船为4002万载重 吨 1523万修正总吨 新承接船舶订单2600万载重吨 同比下降56 其中海船为 2383万载重吨 711万修正总吨 手持订单量18817万载重吨 同比下降8 其中海 16 中国船舶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 中国船舶工业年鉴 2009 M 2009 年 10 月 P19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 15 船为1 8674亿载重吨 5389万修正总吨 按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 我国造船完工 量 新接订单量 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4 8 61 6 38 5 比2008 年底分别提高了5 3 23 9和3个百分点17 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日本造船业急 剧下降 三大指标明显低于韩国和中国 已经退居第三位 日本22家造船厂在2009 年度共获253万修正总吨新船订单 比2008年下降了71 3 这也是日本自1997年以 修正总吨为统计基础以来最差的一次记录 韩国造船业的年度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 单量首次同时被中国超越 这也意味着中国首次登上造船业世界第一的宝座 见表 3 3 但从世界造船企业的完工交付量来看 我国进入前十名的企业寥寥无几 见 表3 4 排名第二的中船集团产量是1075万载重吨 仅为韩国现代重工集团的52 9 表3 4 2009年世界造船集团完工交付量前10名 名次集团名称万载重吨 1现代重工集团2032 2中船集团1075 3大宇造船903 4中船重工563 5日本今治造船552 6韩国三星重工518 7统一造船398 8STX造船集团379 9日本常石集团349 10成东造船272 注 中国集团数据来自中国船舶行业协会 其他集团数据来自英国克拉克松公司 现代重工集团包括现代重工 现代尾浦 现代越南 韩国STX造船集团包括韩国本土 船厂 STX大连 STX越南和STX欧洲 韩国大宇造船海洋集团包括韩国本土船厂和大 宇罗马尼亚芒加利船厂 日本今治造船包括今治造船 Koyo Dock K K 和Iwagi Zosen 日本常石集团包括常石造船 常石Cebu 舟山常石 由于前几年船舶订单的陆续建成交付 我国船舶进出口总额为308 44亿美元 同比增长47 91 其中 船舶产品出口累计283 64亿美元 出口同比增长44 92 进口船舶产品24 79亿美元 同比增长93 55 18 17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2009 年全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J 中国船舶行业信息 2010 3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 16 目前国内主要大型的造船厂多集中于江浙沪 见表 3 5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 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造船企业 其 2009 年造船完工量超过 600 万载重吨 其次是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 2010 年第一季度 我国出口各类船舶 60 3 万艘 比去年同期增长 7 价值 95 亿美元 增长 66 其出口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 1 月份出口额创历史最高 2 3 月出口有所回落 继 2010 年 1 月我国船舶出 口额达到 37 9 亿美元 创单月历史出口新高 此后 单月出口额开始回落 2 月份 出口 29 2 亿美元 环比下降 22 8 同比增长 72 5 3 月份出口 27 9 亿美元 环 比下降 4 7 同比增长 53 8 见图 3 4 2 绝大部分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 一般贸易出口大幅下降 2010 年 1 季度 我 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船舶 92 2 亿美元 增长 74 8 占同期我国船舶出口总额的 97 1 同期 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 2 2 亿美元 下降 33 3 占我国船舶出口总额 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 5 9 下滑至 2 4 表 3 5 2009 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前 10 名企业 名次单位名称 造船完工量 万载重吨 1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603 0 2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388 7 3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257 4 4江苏扬子江船厂有限公司193 4 5江苏熔盛重工集团有限公司148 0 6沪东中华造船 集团 有限公司145 5 7舟山金海湾船业有限公司127 6 8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127 0 9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113 9 10扬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113 1 合 计2217 6 数据来源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网站 18 张守淳 2009 年我国船舶产品进出口分析和 2010 年展望 J 船舶经济贸易 2010 2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 17 图 3 4 2008 年 1 月至 2010 年 3 月我国船舶出口月度走势图 数据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站 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造船业面临的问题我国造船业面临的问题 尽管 2009 年我国在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上超越了韩国 成为世界第一 但 并不能说我国造船业的竞争力远胜于韩国和日本 相反 在技术水平 管理水平等 方面 我国船舶制造企业与日韩造船企业仍有一定的差距 表 3 6 2009 年世界造船企业完工交付量前 20 强 单位 万载重吨 名次船舶企业国家完工交付量 1现在重工韩国12910674 2大宇造船韩国8411722 3上海外高桥中国6045900 4三星重工韩国5183993 5现代三湖韩国4708457 6统一造船日本3982015 7大连重工中国3887000 8今治造船日本3429457 9STX 造船韩国3300854 10成东造船韩国2716476 11新时代造船中国2573600 12现代尾浦韩国2562375 13三井造船日本2494365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研究 18 14大岛造船日本1952833 15江苏新扬子江中国1933600 16石川岛播磨日本1873028 17Namura Zosensho日本1848824 18Koyo Doc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