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pdf_第1页
【论文】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pdf_第2页
【论文】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pdf_第3页
【论文】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pdf_第4页
【论文】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摘 要 摘 要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于 20 世纪 70 年代起步 经过 30 多年的努力 已迎来了快 速发展的新阶段 在 光明工程 先导项目和 送电到乡 工程等国家项目及世 界光伏市场的有力拉动下 我国光伏发电产业迅猛发展 中国地处北半球 南北 距离和东西距离都在 5000 公里以上 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 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 源 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每平方米 4 千瓦时以上 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 相比 与美国相近 比欧洲 日本优越得多 因而有巨大的开发潜能 面对如此 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的光伏产业应该如何发展 本文以中国光伏企业的代表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 着重从企业创新资源整合状况 创新的管理模式和投融资模式的角度 对无锡尚 德公司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针对无锡尚德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 了可行的解决办法 进一步通过企业的成功启示及对我国光伏产业未来前景展望 基础上 提出了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 无锡尚德 发展模式 光伏产业 资源整合 i 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abstract chinese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industry starts in the 20th century 70 s after 30 years of effort has ushered in a new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with the national project for example the bright project and the power to the villages project and the world pv market s strong pull the development of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is rapidly china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 distance of north south and east west are over 5000 kilometers in the vast land china is rich in solar energy resources the majority of the region on an annual average amount of radiation meter in more than 4 kwh per square compared to other countries at the same latitude it with the united states similar for europe and japan it is much more superior therefore has great development potential facing of such huge development potential china s photovoltaic industry development should be in this paper we take pv enterprises in china suntech power holdings for example focusing on state of innovation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l and the perspective of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odel have an in depth analysis of suntech company s development model and propose a feasible solutions for suntech in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from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enterprise s success and the basis of future prospects in chinese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industry we take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promoting china s photovoltaic industry development key words suntech development mode photovoltaic industry resources integration ii 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目 录目 录 第一章 导 论 1第一章 导 论 1 1 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 1 2 论文的研究意义 2 1 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第二章 光伏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公司介绍 4第二章 光伏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公司介绍 4 2 1 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 4 2 1 1 资源问题主要表现 4 2 1 2 能源结构的变化 4 2 1 3 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5 2 1 4 我国环境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5 2 2 光伏产业发展状况 7 2 3 无锡尚德公司介绍 10 第三章 尚德公司发展模式分析 12第三章 尚德公司发展模式分析 12 3 1 投融资模式分析 12 3 2 研发资源的全球整合分析 14 3 3 创新管理模式分析 16 3 3 1 全球资源整合的国际化之路 16 3 3 2 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的建立 17 3 3 3 创新人才战略 19 3 3 4 资源 能力与环境的有机契合 21 第四章 启示及政策建议 22第四章 启示及政策建议 22 4 1 尚德公司成功的启示 22 4 2 对尚德发展中不足的改进建议 23 4 3 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24 参 考 文 献 26参 考 文 献 26 致 谢 27致 谢 27 附录 28附录 28 声 明 30声 明 30 iii 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章 导 论 1 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 1 论文的研究背景 目前 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货币信贷投 放过多 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 这三大问题一直考验着中国经济 亟待破解 但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 三大问题中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货币信贷投放 过多 如果政府采取宏观调控等措施 一定时期内容易取得成效 而能源资源和 环境压力加大 经济发展和资源 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 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 多 人均占有资源较少 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时期的国家来说 由于资源 需求上升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 因此 并不是十分容易破解的一道难题 需要 方方面面长期的艰苦努力 目前人类的能源消费结构中 石油 煤炭 天然气 铀等矿物资源占到了人 类能源供给量的 80 以上 资料显示 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两万 亿桶 可供人类开采时间不超过 60 年 天然气储备估计在 131800 152900mm3 将在 57 65 年内枯竭 煤的储量约为 5600 亿 t 可以供应约 160 年 铀的年开 采量目前为每年约 6 万 t 可维持 70 年左右 如果矿石资源一旦短缺 而新的能 源体系又没有完全建立 将有可能造成全球性的能源危机 从而导致全球性的经 济危机 为了摆脱能源短缺的困扰 开发太阳能资源 寻求经济发展新动力成为 国家能源发展的主要课题 发达国家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占领着全球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 如何利用两个 市场 整合全球资源寻求突破是摆在中国企业家面前的严峻课题 从目前中国企 业的发展环境而言 由于 中国威胁论 甚嚣尘上 以国有企业为核心 采取 以 我为主式 全球资源整合存在很大难度和风险 加之国有企业自身管理内功不足 中国企业独自拓展全球市场难度较大 因此 更多的中国私营企业应在全球资源 整合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施正荣带领下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无锡尚德 其企 业的核心技术是汇集全球的 团队是全球的 资本主要来自于国外 公司治理遵 循国际标准 80 以上销售来自海外 2005 年 12 月 15 日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 1 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牌上市 不仅成为融入国际主流资本市场的中国第一家光伏科技企业 而且也是 迄今为止在美国市场首次公开上市融资额最大的中国非国有企业 无锡尚德的海 外上市 标志着中国非国有企业依靠自己的实力开始闯入世界企业的 第一方阵 是中国光伏产业历史性的突破 八年来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以 为地 球 为未来充电 让绿色永绕人间 为己任 主动扛起 振兴中国光伏发电事业 迎头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的领军大旗 从环境保护 资源节约 全球资源整合等 方面为企业发展培育了核心能力 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的发展之路 其成功经验值 得我们借鉴 1 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 2 论文的研究意义 以欧洲为首的许多国家在这几年中形成了光伏开发和利用的高峰 加之政府 政策的支持 使许多光伏企业成为知名企业 不断创造辉煌 在我国也同样如此 但是 隐藏在这种繁荣景象背后的中国光伏企业将面临怎样的市场与技术前景呢 中国光伏企业应如何保证自己在光伏行业的优势地位呢 白手起家的小企业一跃成为 中国光伏产业的脊梁 中国新能源的强势开 拓者 尚德效应 举世关注 其成功经验值得经济理论界 新兴产业界和政府 部门思考 无锡尚德公司作为我国光伏行业中海外上市公司中的一员 如何吸收 资金 扩大市场投入 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如何通过资源整合 进一步完善自 身产业链 控制产品质量与成本 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全球市场 保持持续发 展的势头等等 这些都成为企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已有文章多为报道性质 从企业发展模式研究其发展特点 分析对其它企业发展的借鉴意义的很少 本文 研究具有一定理论价值 1 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 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 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主要 分析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以光伏产业的发展状况为背景 对无锡尚德公 司作出详细介绍 第三章从投融资模式 研发资源的全球整合 创新管理模式等 方面分析了企业的发展模式 第四章总结了从公司发展模式中得出的启示及促进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2 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研究背景 第一章 导论 研究意义 2 1 1 资源问题主要表现 研究内容 人类面临 的资源 环境压力 2 1 2 能源结构的变化 2 1 3 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第二章 光伏产 业的发 展状况 及公司 介绍 2 1 4 我国环境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2 2 光伏产业发展状况 2 3 无锡尚德公司介绍 投融资模式分析 第三章 尚德公 司发展 模式 全球资源整合的国际化之路 创新管理模式分析 研发资源的全球资源整合分析 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的建立 第四章 启示及 政策 建议 创新人才管理 资源 能力与环境的有机契合 尚德成功的启示 对尚德发展中不足的改进建议 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图 1 1 论文的主要框架 3 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第二章 光伏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公司介绍 第二章 光伏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公司介绍 2 1 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 2 1 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 2 1 1 资源问题主要表现 2 1 1 资源问题主要表现 1 森林资源的锐减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初期 地球约有 2 3 的陆地被森林 覆盖 森林面积达 76 亿公顷 现在全世界森林面积只有约 36 公顷 过度砍伐和 开垦 使森林锐减 现在世界上的森林面积几乎每年减少 1 生物多样性面临 毁灭性的威胁 2 淡水资源短缺 人类消费淡水量的迅速增加 导致严重的淡水资源短缺 目前全世界用水量比 20 世纪初增加了 10 倍 并且仍以 40 每年的速度增加 但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而且分布是不均衡的 目前 全球陆地上约 60 的 区域属于缺水地区 有 30 多个国家严重缺水 淡水短缺成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 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的严重制约因素 3 耕地减少和退化 20 世纪以来 由于人口急剧增长 以及非农业用地 不断增加 世界耕地面积已趋于零增长 甚至略有减少 与此同时 许多地区严 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使耕地退化 全世界每年损失耕地约几百万公顷 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更是逐年下降 4 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 滥伐森林和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 发展 中国家增长最多的是牲畜 如牛在 1955 1960 年间增加了 38 其中中东增加了 62 拉丁美洲增加了 51 全球绵羊和山羊增加了 21 其中亚洲增加了 52 非洲增加了 44 在许多地区 游牧牲畜的增加超过了牧区所能养活的能力 有 些地区 如印度的拉贾斯坦为增加耕地 减少了牧场 加大了对其余牧场的压力 这种过度放牧的结果 造成了土壤生产率的下降 反而助纣为虐促进了沙漠化 2 1 2 能源结构的变化 2 1 2 能源结构的变化 从世界范围来说 能源结构的演变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 18 世纪瓦特发明蒸 汽机后 扩大了煤炭的利用 煤炭逐步取代柴草的能源功能 使得人类初期以柴 草生物能为主体的能源结构 演变为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 从根本上改变了 人类社会的面貌 19 世纪 60 年代起 石油资源的发现 开拓了能源利用的新时 4 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代 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 廉价的石油 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动摇了 煤炭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作为能源主宰的地位 世界能源结构从以煤为主转向以油 气为主 西方经济进入 黄金时代 1973 年西方发生能源危机 煤炭及新能源 受到重视 以石油 天然气为中心的能源结构 逐步向比较丰富的煤炭 核能和 太阳能等方向转变 并走向煤的气化 液化道路 2 1 3 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2 1 3 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提出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及课题为 1 土壤及土壤保护 侵蚀 盐碱化等 2 土地沙化及波及的地区 3 热 带雨林及热带植被的破坏 4 水源的保护 5 鱼类及野生生物的保护及持续 利用这些宝贵资源的栖息地 6 具有特殊价值的地区 历史 考古 文化 审 美 科学等方面 7 由于产业开发或城市扩大可引起重大环境问题的地区 特 别在大气和水质方面 8 由特定的人口集团构成的具有特殊社会价值的地区 如 传统民族地区 环境评价最重要的课题是 1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2 耕作方法 捕鱼方 法及农业利用化学物质的重大变更 如引进新品种 机械化等 3 水资源的开 发利用 灌溉 水源供应及管理等 4 基础建设 如路桥 机场 港湾 铁路 管道等 5 产业活动 如冶炼厂 化工厂 电厂 水泥厂 加工厂等 6 开采业 矿业 采石 煤炭 石油 天然气的开采 7 废物管理及处理 2 1 4 我国环境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2 1 4 我国环境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 自然原因 就地形 地势而言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 山地 丘陵 高原面积占国土面 积的 65 而且地势西高东低 由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 4 000 米以上 逐级下降 到海拔不足 50 米的东部平原 重力梯度大 就气候而言 我国背靠亚欧大陆 面 向太平洋 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降水变率较大 另外 我国处在世界环太 平洋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两大火山地震带上 因此 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2 历史原因 我国是世界上开发较早 历史较悠久的国家 几千年来 以扩大开垦面积为 主要增产手段的落后的小农经济 加之于频繁的战乱 对本来比较优越的自然生 5 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先秦时期 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超过 50 东 北 四川和云南地区则高达 80 90 然而至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的森林覆 盖率已下降到 13 左右 历史遗留给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已相当低下 3 人口压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使得我国土 地等各项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各国中都排在较后的位置 为求得如此庞 大人口的生存 不得不扩大和加深对自然资源的索取 而难以顾及由此对生态环 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而且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我国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仍存在逐渐加重的趋势 4 经济发展的压力 发展是人类社会在生存基础上的又一大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界经 济普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的经济基础相当薄弱 即使目 前 我国还处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建设无疑是我国社 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 然而 几十年来的历史表明 我国的环境问题 尤其是 环境污染 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 即经济越发展 对环境的压力 就越大 环境问题也越严重 而且 今后的一段时间内 这种正相关还难以改变 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将继续增大 特别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将使越来越 多的废弃污染物被排入环境 5 改善环境的经济承受力较弱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仍然较落后的经济现状 一方面对环境产生强烈的冲 击和破坏 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 另一方面又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来控制和治理环 境问题 改善环境质量 美国开始大规模治理环境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 11 000 美元 日本虽较低 也超过了 4000 美元 中国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 2450 多 美元 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 况且还要兼顾基础建设 交通 通讯 文化教育 等多方面的投资需求 因此 在目前的国力下 社会还无力集中更多的资金来改 善环境质量 也很难指望在近期内经济实力发展到足以跨越环境问题这一关 6 社会心理对环境质量的期望值不高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 或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人们对于环境质量的 要求和选择有着很大的不同 为环境所付出的代价随时间 收入 价值观念等而 发生变化 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人们更多地关心通过生产来满足各项基 6 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本的消费需求 而对于更高一级的环境享受则属于奢求之列 环境意识淡漠 这 一方面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产生更多的本来可以避免的破坏 另一方面使对 环境问题治理 监督的社会驱动力较小 2 2 光伏产业发展状况 2 2 光伏产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由于 co2 排放增加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 视 为了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 联合国 141 个成员国家共同签署 京都协议书 并于 2005 年 2 月 16 日生效 将再生能源的开发与规划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欧盟 规定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要由1997年的6 提高到2010年的12 2020 年的 20 2050 年将达到 50 可再生能源电力在整个电力中的比例由 1999 年的 14 提高到 2010 年的 22 美国提出到 2025 年除水电外可再生能源生产将为 2000 年的两倍 其中生物质发电 4500 万千瓦 风电 1000 万千瓦 光伏发电 300 万千 瓦 光热发电 2000 万千瓦 加利福尼亚可再生能源发电将从 2002 年的 12 提高 到能源的 10 要来自可再生能源 而在我国 预计 2020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总容量 将达到 1 2 亿千瓦 年发电量约 4000 亿千瓦时 发电容量预计将占届时全国发电 总容量的 12 发电量预计将占届时全国发电量的 8 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相当 于替代化石能源约 1 2 亿吨标准煤 光伏能源的重要性和战略性进一步凸显 世 界主要国家纷纷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和法律 尤其是一些欧洲国家这几年的政策促 进了光伏产品在其国内的大量应用 2005 年 我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为 1 66 亿 t 标准煤 不包括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质能 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 7 5 其中水电为 1 38 亿 t 标准煤 太阳能 风电 现代技术生物质能利用等提 供 2800 万 t 标准煤的能源 同年颁布的 可再生能源法 标志着我国可再生能源 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清洁 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太阳能发电日益受到全球人士的认可 成为 21 世 纪领先的替代能源来源 尽管目前世界光伏发电累积装机容量不到世界电力装机 总容量的千分之一 但是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根据预测光伏发电将在二 十一世纪前半期超过核电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之一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至今 短短 50 年左右 光伏产业年均增长保持在 30 以上 是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 目前以光伏集成建筑 bipv 为核心的光伏 屋顶并网发电应用占据了目前绝对的光伏市场份额 尤其日本和德国近几年光伏 7 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年度安装几乎全部是并网应用 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 边远无电地 区离网应用仍然是最主要的光伏应用市场 下面我们从各个方面来了解光伏行业的具体状况 1 技术现状 通过转换装置把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电能利用的属于太阳能光发电技术 光电 转换装置通常是利用半导体器件的光伏效应原理进行光电转换的 因此又称太阳 能光伏技术 二十世纪 50 年代 太阳能利用领域出现了两项重大技术突破 一是 1954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6 的实用型单晶硅电池 二是1955年以色列tabor 提出选择性吸收表面概念和理论并研制成功选择性太阳吸收涂层 这两项技术突 破为太阳能利用进入现代发展时期奠定了技术基础 2 市场现状 能源和环境问题是近十年来世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实现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 世界各国都将光伏发电作为发展的重点 国际光伏市场开始由边远农村和 特殊应用向并网发电和与建筑结合供电的方向发展 光伏发电已由补充能源向替 代能源过渡 图 2 1 全球太阳能光伏行业发展预测图 资料来源 宏源证券研究所整理 8 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如图 2 1 可以看出 世界光伏产业经过缓慢的成长期 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最近 10 年世界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40 全球产量从 1996 年的 58 6mw 增长到 2006 年的 2 5gw 增长 28 2 倍 最近 5 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 到 45 如图所示 保守估计 预计到 2010 年 光伏行业年产量将达 10gw 2006 年到 2010 年 光伏行业年平均增长率将保持在 43 2 以上 世界光伏产业和市场发展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光伏发电在能源中的替代功能 越来越大 主要表现在并网发电的应用比例增加非常快 并成为光伏发电的主导 市场 目前 70 以上的太阳能电池用于并网发电系统 世界光伏发电市场的增长 主要得益于德国 日本和美国的鼓励政策 目前欧洲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消费市场 2006 年全年新增 975mw 约占全球 市场的 40 欧盟的可再生能源白皮书及相伴随的 起飞运动 是驱动欧洲的光 伏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欧洲的德国 丹麦 意大利 英国 西班牙也开始制定 本国的可再生能源法案 通过给予大量补贴和政策优惠 加速驱动光伏工业的发 展 另外 欧盟主要国家都是 京都议定书 的强力支持国 在 京都议定书 生效后 也成为新能源产业的主要爆发区域 在欧洲各国中 德国地位尤其重要 2004 年德国作为首先爆发的国家 使用了 600 多 mw 的光伏产品 消费了当年近 一半的光伏产品市场份额 太阳能发电已占全国装机总容量的 1 被业内戏称为 光伏黑洞 2005 2006 每年超过 750mw 占欧洲新增部分的 90 以上 占全球 新增部分的 35 日本为全球的第二大太阳能消费市场 其市场自给自足的特性 相当明显 并且由于燃料价格高涨 面向普通家庭的太阳能电池的需求将不断扩 大 日本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太阳能的发展 推出了著名的 能源和环境领域综合 技术开发推进计划 简称 新阳光计划 其中太阳能属于七大部分之一的可 再生能源部分 支持力度非常大 并提出在 2010 年实现全国太阳能发电装机总容 量 5 ogw 的新能源工程 美国为全球第三大太阳能消费市场 20 世纪 90 年代以 来 美国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包括国家光伏发展计划 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 光伏 先锋计划等在内的众多光伏发展计划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 1997 年提出的 百万太 阳能屋顶计划 它规划到 2010 年美国将为 100 万个家庭安装太阳能屋顶 每个 光伏屋顶将有 3kw 一 5kw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有太阳时使用太阳能屋顶的供电方 式 无太阳时电网向家庭供电 仅此计划 美国到 2010 年将用太阳能供电至少可 9 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达到 3gw 以上 美国能源部曾宣布 计划到 2010 年累计安装的太阳能发电装置所 能达到的容量会超过 4 6gw 2 3 无锡尚德公司介绍 2 3 无锡尚德公司介绍 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专业从事晶体硅太阳电池 组件 硅薄膜太阳电池和光伏发电系统的研发 制造与销售的国际化高科技企业 2001 年 施正荣博士带着他在澳大利亚积累了 14 年的光伏专利技术和产业经验回到祖 国 以世界一流的速度和水准创建了尚德公司 2002 年 9 月 无锡尚德第一条 10 兆瓦太阳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 其产能相当于此前 4 年中国太阳电池产量总和 一举将我国与国际光伏产业的差距缩短了 15 年 2005 年 3 月 据国际光伏行业 权威杂志 photon international 统计 无锡尚德 2004 年产量位居全球光伏行 业第十 是中国最大光伏企业 尚德 2003 年实现收入 1400 万美元 利润 90 万美元 2004 年总收入 8529 万美元 净利润 1976 万美元 2005 年 2007 年间 无锡尚德销售收入从 2 26 亿美元增长到 13 48 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 144 2 净利润从 3060 万美元增长 到 1 71 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 136 5 2007 年产量达到 540mw 是 2002 年的 54 倍 其产量超过 300 兆瓦 销售收入超过 100 亿元 名列全球光伏产业第二 仅 次于日本夏普 sharp 2008 年全年收入为 19 235 亿美元 全年实现净利润为 1 110 亿美元 目前 尚德公司是世界光伏产业界发展速度最快 经济效益最好 公司市值最高 品牌影响力最大的企业 尚德公司已经确定了第二个五年发展规 划 到 2012 年尚德公司成立 10 周年之际 将形成硅材料 硅基电池 硅薄膜电 池 光伏组件和发电系统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 将形成产能 5gw 5000 兆瓦 销售收入突破 1000 亿元 如图 2 2 所示 10 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 140000 160000 180000 200000 收入 单位 万美元 20032004200520072008 年份 无锡尚德公司年销售量及净利润统计 销售收入 净利润 图 2 2 无锡尚德公司年销售量及净利润统计图 根据收集数据所制作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 尚德公司技术已经处于国际光伏行业领先水平 suntech 已成为国际光伏行业的著名品牌 尚德公司所有产品均通过 t v iec ce 和 ul 等国际权威认证 并被广泛应用于通信 广电 交通 海事 照明 军 事等领域 在各种大型太阳能光伏并网和独立发电系统的工程设计 建设安装 工程维护等方面 尚德电力积累了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凭借卓越的产品性 能和品质 尚德产品被中国商务部选定为政府对外援助项目指定产品 无锡尚德创始人施正荣出生于1963年2月 是该企业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 祖籍江苏扬中 1983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 1986 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 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88 年 施正荣留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学习多晶硅薄 膜太阳电池技术 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 2002 年诺贝尔环境奖得主马丁 格林教授 1991 年获得博士学位后 施正荣留校任太阳能研究中心研究员及澳大 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个人持有 10 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 专利 1992 1995 年 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光电工程卓越中心薄膜太阳电 池研究集团高级科研科学家和领导人 创建该公司前 任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 有限公司研究总监和执行总监 11 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第三章 尚德公司发展模式分析 第三章 尚德公司发展模式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企业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优势 选择适当的发展 模式与战略 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 如何实现全球资金 技术 人才等资源 的有效整合 资源 环境 能力的有机融合 无疑是科技型企业值得思考的难题 尚德模式 值得借鉴 3 1 投融资模式分析 3 1 投融资模式分析 纵观那些高成长的企业 充分利用初创时期的资金迅速实现自我造血功能 或者在实现自我造血功能之后优化配置资金以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 显得是那么 的重要 甚至可以说 充分用好资金才能为这些企业插上高成长的翅膀 成长型 企业发展速度惊人 但整个群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也很惊人 绝大部分死掉的企业 在回过头来解剖自己的时候 都将 资金不足 归结为主要原因 致力于关注中国成长型企业的中国成长百强 非上市 排名调查显示 从 2002 年至 2007 年 在上榜的 500 多家企业中 有 58 家已经借助资本市场走出了 无 人之境 成长型企业发展到成熟企业过程中最为艰难与危险的时期 逐渐跻身 各自行业的第一集团 风险投资作为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 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无以伦比的 作用 美国是当今科技实力最强的国家 也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率最高的国 家 究其原因 在于美国运行良好的风险投资机制 在美国以市场为主导的风险 投资市场中 高科技企业可以凭借其先进的技术 从风险资本家中融通资金 并 获得后者在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增值服务 使得好的技术能够迅速转化为产品并提 供给消费者 随着科技与风险资本的完美结合 美国的产业结构不断更新换代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 成为科技经济的世界强国 我国政府一直在鼓励自主创新 以技术带动产业进化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提升产品附加值含量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 离不开一个能够容忍高风险 追逐高 回报的风险资本市场 该市场为创业者提供起始阶段的创业资金 并帮助其发展 壮大 风险资本家则从企业的繁荣当中获得巨额收益 从无锡尚德腾飞的实践看 风险投资起了重要的关键作用 尚德在发展过程 12 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中先后有四次融资 第一次是企业初创时由无锡市政府主导下的 600 万美元创业 启动资金 第二次是创业过程中政府为其争取的 3700 万元左右的各类支持资金 第三次是 2005 年海外公司融资的 6700 万港币 第四次是 2005 年下半年在纽约主 板上市 筹资达 4 亿美元 全球资本市场的魔力 也使尚德公司 2010 年产能达到 1000 兆瓦的超常规发展计划日渐成为现实 风险投资伴随了尚德发展的全过程 是尚德腾飞的重要资本来源 2000 年 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毕业的施正荣 已经是一位技术专 家 他手握世界领先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核心技术 拥有十多项国际太阳能技术发明 专利 但是 单纯的技术背景使施正荣在投入创业大潮时显得捉襟见肘 次年 他 以 40 万美元的现金和价值 160 万美元的技术参股 与无锡小天鹅集团 山禾制药 无锡高新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 8 家企业共同融资 600 万美元 组建了中 澳合资无 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随着第一条 10 兆瓦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投产 尚德 在 3 年内陆续 3 次扩大产能 年销售额达 8 亿 资金和公司结构都急待大的变革 就在这时 它开始进入了股权投资的视野 作为唯一以机构投资者身份介入无锡尚德的股权投资者 王刚认为 太阳能 是清洁能源里面最大的 也是很多投资者最喜欢的一块 整个产业链上的技术都比 较成熟 商业化程度高 应用前景非常广 而且会有爆炸性成长 利润高 容易复制 和扩张 资本市场也很追捧 微观方面 当时尚德公司的毛利率在 30 以上 两年之 内已经有近 2000 万美元的净利润 在技术上 中国国内独此一家 短期没有人能够 赶得上 而不利因素是 当时国有股还没有退出 施博士占的股份只有 20 左右 但股权投资对无锡尚德项目充满信心 表示只要国有股退出 就肯定投资 2005 年 5 月 经过 3 个月的考察 尚德海外公司向高盛 龙科 法国 natexis 西班牙普凯等国际著名投资基金共私募 8000 万美元的资金 完成了对尚德所有国 内股东的股权收购 使尚德成为一个海外公司百分之百控股的外资企业 其中 股 权投资和施正荣的股比为 53 2 46 8 退出尚德的国资股东则相应地获得了 10 到 20 倍的投资回报 2005 年 12 月 14 日 尚德在纽约交易所挂牌融资规模约 4 亿美 元 初始股以 20 35 美元的价格开盘 一个月后每股达到 34 02 美元 合计人民币 186 亿元 施正荣一跃成为中国新的首富 13 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图 3 1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股市走向 2008 年 5 月至 2009 年 5 月 资料来源 新浪财经 美股网站 无锡尚德在中国的股权投资界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有人说 蒙牛为股权投资打 开了一扇窗 而无锡尚德的成功则为股权投资敞开了大门 此后股权投资在中国大 陆热火朝天 无锡尚德也成为股权投资界的先锋 3 2 研发资源的全球整合分析 3 2 研发资源的全球整合分析 尚德的发展历程表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也是第一竞争力 尚德公司 秉承 崇尚科技 以德取胜 的宗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 立足之本 着力把科技成果转换成产品 把 实验室 转换成 生产线 以效益 最大化引领科技创新 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1 年 留学澳大利亚的施正荣博士带着 14 项太阳能技术发明专利和 25 万 美元回到祖国 创建了尚德公司 2002 年 公司第一条 10 兆瓦生产线正式投产 产能相当于此前 4 年全国太阳电池产量的总和 使中国与国际光伏产业的差距缩 短了 15 年 此后 尚德又先后扩建了 15 兆瓦 30 兆瓦 60 兆瓦的太阳能电池生 产线 2007 年销售收入超过 100 亿元 名列全球光伏产业第二 尚德 日益成 为国际光伏行业的知名品牌 尚德公司成为世界瞩目的行业新星 这一切都离不 14 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开企业不断进行的科技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强调引进国外成套的先进设备 而尚德则不然 他们通过 技术评估选型 除引进核心设备外 大部分采用国产设备和国外二手设备 进行 自主优化 形成独特的世界一流生产线 不仅适应各种复杂的工艺要求 而且大 大降低了成本 行业垄断地位是任何一家企业都梦寐以求的 但尚德却反其道而 行之 自公司投产后 每年举办一次技术交流大会 将国内所有上下游企业一起 请来交流 促进行业技术整体提升 并在沟通中赢得客户信任 带动一批企业加 入到光伏行业中来 在壮大整个产业规模中求得更大的发展 为了保证与世界先 进技术和产品同步 尚德公司一成立就建立了科技研发投入机制 明确将年销售 收入的 5 投入到科技研发 使之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尚德公司拥有一支具有卓越研发能力的研发团队 从事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基 础研究 应用研究 改进现有生产工艺和新技术产业化的研究 最突出的就是全 球研发资源的整合 公司的创立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施正荣博士 公司首席技 术执行官 stuart r wenham 博士和公司资深科学家季静佳博士都是光伏技术领域 的杰出专家 具有十多年光伏技术的研发经验 公司研发中心目前共有 53 人 其 中 26 人是来自国内外的光伏专家 公司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光伏研究中心 以及中山大学建立了长期的研发合作关系 施正荣不但与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立合 作关系 并请来他在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大师兄 具有 25 年光伏领域研究经验的 stuart wenham 担任首席技术官 wenham 曾于 1998 年获得澳大利亚科技奖主席 奖 1999 年又荣获澳大利亚能源科技奖 在他带领的团队共同努力下 公司在硅 材料 太阳电池器件物理 检测与理论模拟 工艺技术和先进的光伏制造设备开 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技能和经验 拥有大量的专利和专有技术 公司在低 成本太阳能级硅材料技术 高效低成本晶体硅太阳电池制造技术 下一代多晶硅 薄膜太阳电池的产业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尚德在赶超世界光伏技术先进水平上 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先进的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制造工艺和技术外 配备从德 美 意 日等国进口的世界 一流的关联生产设备外 更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 先后引进了在国内外有影 响的季静佳 汪义川 温建军等一批多年从事研究的光伏技术专家 建立了以技 术研发和产业化研究为主的省级光伏能源工程技术中心 并按国际惯例运作 提 供国内从业人员技术培训 进行产品性能检测和质量认证 其次 通过与澳大利 15 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美国斯坦福大学 德国 aunhofer 太阳能研究所建立长期战略 合作伙伴关系 以及与南京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山大学 郑州大学 江南大 学 广州能源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开展国内外科技合 作 来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和加快新一代产品开发 在光伏产业 太阳能转换率 这个由技术能力决定的指标 将直接关系到 公司毛利率的高低 决定市场竞争能力的高下 无锡尚德在这一指标上的表现让 投资者侧目 有了研发资源的全球整合以及资金投入为基础 无锡尚德产品的太 阳能转换率不断提升 从 2002 年 14 5 转换率 逐年提高 到 2005 年的 18 3 这个水平甚至已经逼近一些国际顶级品牌的水平 在光伏产业中 转换率每上升 一个百分点 常常也意味着成本下降 10 伴随转换率的提升以及产业规模化优 势的显现 无锡尚德的盈利水平不断提高 2002 年的毛利率仅为 0 2 2005 年 已提升到 32 8 市场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2009 年初 我国第一座 零能耗功能型绿色建筑 尚德光伏研发中心在 无锡落成 这幢貌不惊人的灰蓝色建筑 蕴含着业主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 司的一个阳光梦想 身为全球顶尖太阳能企业的领导者 尚德公司一直认为 一 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应主动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 为人类的能源需求提供 最佳解决方案 显然 尚德光伏研发中心正是尚德绿色环保理念的完美展示 而 设计方奥地利 gawi 公司和上海同济室内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则是使尚德公司梦想 成真的魔法师 新建的尚德光伏研发中心总建筑面积 6 4 万平方米 包括研发中心和康乐中 心两栋大厦 大厦建筑外立面安装有两万多平方米的太阳能建筑光伏一体化材料 所采集的太阳能将作为建筑日常运转的主要能源 加之集成应用多种建筑节能技 术 这幢建筑运转所需能源成功实现自给自足 成为领风气之先的零能耗绿色建 筑 这座新研发中心的建立无疑为尚德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搭建了很好 的平台 3 3 创新管理模式分析 3 3 创新管理模式分析 3 3 1 全球资源整合的国际化之路 3 3 1 全球资源整合的国际化之路 科技创新是尚德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 与此同时 尚德也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16 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实现稳定发展 尚德公司董事长施正荣以创新而务实的精神 强烈的机遇意识 独到的见解和敏捷的行动 2 年内连续 4 次扩大企业产能 迅速以专业化 规模 化奠定市场基础 尚德成立之初就选择了用国际化标准来建设企业 企业投产后的第一年 尚 德公司没有急于开拓市场 而是花很大的精力申请国际技术认证 先后获得 iso9001 tu ce ul iec 等太阳能行业几乎所有的国际通行认证 为打开国际 市场扫清了障碍 目前 尚德产品外销份额占到企业总产量的 80 伴随企业生 产能力的快速扩大 尚德开始实施国际化跨国公司发展战略 将企业发展定位于 全球高科技公司 在继续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 加快企业境外上市步伐 2005 年 上半年 尚德引入 8000 万美元国际风险投资基金 完成了企业重组 下半年 在 海外成功上市 标志着尚德由生产经营为主转向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并重 步入 现代企业发展的新阶段 2005 年 12 月 尚德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 成为中国在 美国市场融资额最大的民营企业 2006 年 1 月 13 日 尚德收盘股价 34 02 美元 董事长兼 ceo 施正荣拥有股份市值 23 13 亿美元 目前 尚德已经初步建立一支国际化的管理团队 通过猎头公司找到了经验 丰富 管理专业的首席财务官 聘请德国营销专家任公司的运营官 聘请新南威 尔士大学光伏研究中心主任担任公司的技术官 从而将企业经营和管理纳入规范 化的轨道 实现了稳定发展 3 3 2 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的建立 3 3 2 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的建立 近几年来 全球光伏产业发展非常迅猛 对原材料的需求急剧增加 2004 年 多晶硅产量为 2 8 万吨 我国产量仅为 57 吨 占 0 2 2005 年产量为 3 2 万吨 我国产量仅为 80 吨 占 0 25 2006 年全球多晶硅产量达到 3 8 万吨 我国可能 达到 400 吨 占 1 05 2005 年我国太阳电池行硅原料的需求约 1729 吨 2006 年约为 3640 吨 因此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由于化石能源价格持续上升 导致大家 对光伏产业市场看好 因此 不断有企业加入到光伏产业中来 据统计 2007 一 2008 两年中 我国新安装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近 200 条 总产能达到 5000mw 这 样的发展使得市场竞争加剧 对上游资源的争夺与控制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光伏行业有 拥硅者为王 的说法 而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太阳能电池是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高纯度多晶硅正是其生产原料 有资料显示 2005 年中国多 晶硅的产量即使全部供应光伏产业 也仅能满足市场需求的 2 6 硅的供应缺口 17 无锡尚德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很大 崭露头角的尚德电力很快就嗅到了硅原料短缺的风险 没有长期稳定的原 料供应 被上游企业牵着鼻子走 只会受制于人 不会有大发展 因此 光伏产 业巨头都在极力争夺硅原料控制权 2003 年底开始 尚德电力就开始以预付货款 的方式购买硅原料 2004 年初 施正荣专程到德国拜访了硅片制造商 solar world 董事长 对方也一直密切关注着尚德电力这匹业内 黑马 站在这位董事长家门口 莱茵河畔一座古堡前时 施正荣灵机一动 想到 了一个双赢的合作方案 以市场换原料 由 solar world 每年提供 30 兆瓦的硅片 尚德将成品太阳电池返销给这家供应商 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 敲定了供货合同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德方董事长提了一个条件 solar world 要做尚德电力在 德国市场的独家代理 施正荣一口答应 在硅片紧张 等米下锅 时 这是最便 宜的原料供应 打动这位董事长的除了与尚德合作的广阔商业前景 还有一个细 微之处 当时董事长两个七八岁的儿子听说来了一位中国客人 拿出了一个上世 纪 70 年代中国制造的 东方红 牌打火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