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总复习历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情导学 线索特征本单元包括从春秋战国至秦朝的思想演变和西汉至明清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确立 巩固与发展历程 从春秋战国至秦朝的线索为 此时期的中国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法家思想备受推崇再到秦朝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 此阶段的历史特征是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思想解放 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秦朝实行文化专制 法家思想成为主要治国思想 从西汉至明清时期的线索为 汉武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 经历了魏晋至隋唐三教合一 宋代形成理学而趋于成熟 地位巩固 明清时期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此阶段的历史特征是 儒家思想一直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核心思想 仁 和伦理道德体系不断完善 发展 第1课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整合 1 含义 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围绕自然 社会和人生的争论 诘难 批驳的思想局面 2 形成背景 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重大转型 1 经济 瓦解 封建经济兴起 发展 2 政治 周王室衰微 战乱纷争 诸侯 士大夫崛起 3 人才 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私学兴起 井田制 士 3 诸子百家 主要流派代表及思想 1 儒家 知识整合 仁 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 仁政 民贵君轻 2 道家 知识整合 3 法家 集大成者韩非 主要观点 法治 变法革新 建立 的中央集权国家 4 墨家 创立者墨子主要观点 尚贤 节俭 道 无为而治 君主专制 兼爱 非攻 4 意义 1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 2 奠定了中国 体系的基础 知识整合 思想解放 传统文化 特别提醒儒家 民本 与现代民主的区别儒家 民本 思想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 以 民 为本 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 而现代的民主 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思想 其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知识整合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 背景 1 汉初的黄老 无为 思想无法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 儒家学说的自我调整 2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1 思想来源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融合 道家 黄老之学 以及 思想而形成 知识整合 阴阳家 法家 2 主要内容 春秋大一统 和 独尊儒术 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天人合一 和 限制皇权 宣扬 神化皇权 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后人归纳为 3 实现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1 政治 儒学作为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 体现在 知识整合 罢黜百家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察举制 2 教育 儒家经典 五经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4 影响 1 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 知识整合 特别提醒董仲舒利用 天人感应 学说宣传 君权神授 从而达到 独尊儒术 的目的 有利于树立皇帝权威 加强中央集权 警示君主约束自己 但也禁锢了人们的思维 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 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核心探究命题研判真题精选 栏目链接 探究一核心主题 核心探究 探究一核心主题 主题1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评价材料一子曰 仁者爱人 曰 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 请问之 曰 恭 宽 信 敏 惠 材料二孟子曰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 凶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 梁惠王上 核心探究 材料三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三字经 问题1 分别归纳材料一 材料二中儒家的民本主张 并作简要评价 提示1 材料一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核心 仁 材料二中孟子主张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其基本温饱 以巩固统治基础 是其 仁政 思想的体现 评价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 民本 思想是以维护 君 为中心的 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 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核心探究 问题2 材料三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 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提示2 主要思想 礼 仁 义 中庸 孝 修齐治平等 积极作用 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 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主题2 百家争鸣 中的主要治国理念材料一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核心探究 我无为 而民自化 我好静 而民自正 我无事 而民自富 我无欲 而民自朴 老子 核心探究 材料二王如施仁政于民 省刑罚 薄赋敛 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 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父兄 出以事其长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 梁惠王上 材料三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 韩非子问题 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治国理念 提示 材料一强调只要做到清静无为 不扰民 就能治理好社会 核心是 无为而治 材料二体现了儒家 仁政 治国理念 材料三体现了法家中央集权的思想主张 探究二核心归纳 核心探究 1 孔子 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比较 1 三者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反映了时代特点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孔子以维护奴隶主统治为目的 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缓和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使儒家思想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三者都以 仁 为思想核心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仁 孟子将 仁 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 仁政 思想 荀子主张施政用 仁义 和 王道 以德服人 核心探究 3 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 孔子主张 为政以德 节用而爱人 孟子提出 君轻民贵 的观点 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 提出 君舟民水 的观点 4 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孔子的 性相近 孟子的 性本善 和荀子的 性恶论 有明显的分歧 2 儒 道 法 墨四大学派的特点因各学派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所以其思想也会不同 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核心探究 1 儒家 重仁政 礼治和教化 2 道家 追求超然 无为 3 法家 重法治 权谋 主张变法革新 4 墨家 主旨是 兼相爱 交相利 核心探究 3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点 视角一追踪社会热点 命题研判 诸子百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继承民本 和谐等思想又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命题研判 题点 儒家思想1 夫仁政 必自经界 土地的分界 始 经界既正 分田制禄 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尝试命题 c 命题研判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中孟子认为 行仁政 一定要从划分 确定田界开始 解决 田界 即土地问题 故选c项 材料并没有涉及 轻徭薄赋 均贫富 贵民轻君 等问题 排除a b d三项 视角二新材料新情境 命题研判 题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 2014 佛山市质检 皇帝向皇太后下跪 曰以孝治国 皇后向皇帝下跪 曰夫为妻纲 的现象反映了 a 井田制的瓦解b 儒家成为主流思想c 百家争鸣的出现d 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尝试命题 b 命题研判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夫为妻纲 以孝治国 反映出儒家被统治者推崇成为主流思想 故b项正确 视角三紧扣主干知识 命题研判 本课的重点知识有 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及意义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内容 特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评价等 命题研判 题点 法家思想3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 尝试命题 d 命题研判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材料 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 反对贵族特权 主张社会变革 倡导重农抑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法家思想 视角四关注多元史观 命题研判 用文明史观解读 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 是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提出的 就是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 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 是人类文明的 轴心时代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 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 古印度有释迦牟尼 中国有孔子 老子 诸子百家 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走出 塑造了人类文明最初的形态 并指引着人类的发展方向 对历史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命题研判 题点 轴心时代 百家争鸣4 西方学者认为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 轴心时代 axleage 人类意识 首次觉醒 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 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 诸子并立 百家争鸣b 以法为教 焚书坑儒c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d 崇儒尚佛 兼收并蓄 尝试命题 a 命题研判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注意材料信息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人类意识的觉醒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百家争鸣所处时代 命题研判 方法突破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复习备考时要明确一个 时代特征 把握两个 历史趋势 关注三种 治国思想 和了解四个 思想派别 1 一个时代特征 大变革 大动荡 大发展 2 两个历史趋势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 命题研判 3 三种治国思想 儒家推崇 人治 实行 仁政 是一种民本思想 法家主张 法治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 无为而治 顺应时势和民心 4 四个思想派别 儒 道 法 墨 2 西汉时期 汉武帝推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复习备考时要把握一个 体系 形成两点 认识 明晰三项 内容 1 一个体系 适应中央集权的董仲舒新儒学体系 命题研判 2 两点认识 文化专制 治国思想的成熟 3 三项内容 春秋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天人合一 和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真题精选 1 2014 山东文综 春秋时期 孔子兴办私学 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a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 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 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 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a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孔子创办私学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故a项正确 真题精选 2 2014 上海历史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a 孟子 b 庄子 c 韩非子 d 道德经 a 真题精选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材料孟子的四端说 是他性善论的依据 故a项正确 庄子 是庄子的著作 属于道教 故b项错误 韩非子 是韩非子的著作 属于法家 故c项错误 道德经 是老子的著作 属于道家 故d项错误 真题精选 3 2014 海南历史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 君上之于民也 有难则用其死 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 君主无为而治b 强化血缘等级c 推行礼乐仁政d 实行严刑峻法 d 真题精选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显示的是君主集权 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 b项错误 材料中 有难则用其死 说明君主不是推行 礼乐仁政 c项错误 材料中 君上之于民也 说明君主集权 有难则用其死 安平则尽其力 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 属于法家思想 故d项正确 真题精选 4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 运用阴阳五行 天人合一 的理论 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 天命攸 所 归 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a 韩非子b 孟子c 董仲舒d 朱熹 c 真题精选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 阴阳五行 天人合一 和 天命攸 所 归 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糅合法家 道家 阴阳五行学说形成新儒学 以 天人感应 和 天人合一 为基础 带有明显的神学色彩 故c项符合题意 真题精选 5 2014 江苏历史 在对天 君 民关系的认识上 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 主张民贵君轻 董仲舒主张 屈民以伸君 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 董仲舒 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b 真题精选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原始儒学中的 民贵君轻 体现了民本思想 而董仲舒 屈民以伸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