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苏教版必修.doc_第1页
高中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苏教版必修.doc_第2页
高中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苏教版必修.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有限视角的叙事方式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认识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了解环境对人的异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对战争的思考;感悟作者对作为个体的人在环境中的渺小无助的一种悲悯情怀。学习方式:文本研习、小组讨论课时安排:1节教学内容:一、导入:我们同学都喜欢读小说,因为小说有故事有典型人物有具体情节,容易读懂,但是今天我们学的一篇小说就和平时读的短篇小说不同,它讲述了的是敌对阵营中的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的小伤兵的悲惨遭遇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那么有什么不同?请同学说说你读这篇小说的第一感觉。情节甚少(淡化情节)、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大量的环境描写,为什么这样?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这篇小说。二、文本研习:一般文章我们都关注三个问题:写了什么(故事),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话语,即表达方式或叙述内容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从这三个角度来探讨这篇文章。1.写了什么?快速浏览课文,简单概括故事内容,按照提示填空。(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2.怎么写?(1)在课前学生交的问题中,大多数同学都问了这几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作者对炮火的评价似乎不合乎常人的逻辑,为什么他觉得炮火美好?作者的精神状态如何?他多次怀疑到了自己的母校,又多次在现实面前否认,为什么?似乎大家都有这样的问题,对吗?但是你们仔细看看,他们提的问题有没有问题?这也是这篇文章所采用的一个关键手法。原来写的不是作者,是“我”,这篇文章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特别,整篇小说对声音、气味、场景的描绘包括学校环境的布置、对炮火的感觉都是借助“我”的感受来写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一种叙事学的方法有限视角展示有限视角的特点:叙述者是当事人,参与故事的发展,我们依赖于他的眼睛看世界,靠他的引领进入故事。PPT展示特点: 第一人称 被“我”的认知过滤了的世界 带着主观情绪色彩的第二世界 真实性,身临其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有限视角?而不是全知视角(2)分析炮火:那么我们也就明白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我”对炮火的评价似乎不合乎常人的逻辑,为什么觉得炮火美好?因为这一切都是以“我”这一有限视角为出发点的。现在请我们一起走进“我”的有限的世界。集体朗读p47,35小节对炮火感觉的描写。分析“我”的心态(几处关键词句:高雅享受炮声,享受战争(感叹、钦羡、陶醉)迷恋战争变态扭曲,麻木可悲享受死亡,漠视生命(羡慕、渴望、光荣)渴望荣誉荒谬可笑,是非不分总结:从上面分析我们看到作者希望读者通过“我”的视角来看,看到的是什么?呈现在读者视野中的,并不是一个客观的战争场面的再现,而是在有限视角范围内,一个被“我”的认知过滤了的世界。(3)分析学校环境:在这样一个有限视角的世界中,我们很自然的会想,为什么“我”有如此主观的世界?“我”的认识为何如此“有限”?那么我们不得不再看“我”眼中的另外一个环境学校。在这个弥漫着主观情绪色彩的第二世界中,作者对客观环境的描写带有大量的主观判断,而且通常借助“我”的心理描写来呈现。问题1.文中的学校环境主要写了什么?文中写到了学校中的艺术品,如古希腊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的石膏复制品,希腊重甲胄武士雕像,还有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等古罗马政治家和哲学家的胸像复制品等,但是更有处处可见的大选帝侯到希特勒的画像,有老弗里茨的画像,有尼采和代表日耳曼名族纯正血统的人种脸谱像,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比,一是代表崇高的艺术和精神的存在,另外则是这个国家无处不在的军国主义和极端民主主义的教育,而且这些事物甚至以一种必须的、规定的方式存在。这是一个受限的教育环境和生存空间。)2.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会是怎样的一个学生?“我”成了一架疯狂战车中的一个小螺丝钉,心甘情愿地以“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阵亡纪念碑为最高奖赏。3.作者以沦为战地医院的学校作为故事背景,有何用意?由此能否得出小说的一个主旨?(不仅仅是场景设置的需要,更体现出对教育应有的理性意义被摧毁的深思。“我”原本应该在教育中得到的对事物的理性判断被毁灭了,正常的价值判断失衡,精神被蒙蔽以至迷失了方向。海因里希 伯尔在1956年的一次演讲你的兄弟在哪里?中这么说:“你的兄弟在哪里?这一针对我们的发问,我们不能允许自己做出这样的回答:我的兄弟是在历史中迷失了。他是在历史的哪个地方,在哪一点迷失的呢?”或许我们尝试可以这样回答:也许他在中学的课堂里迷失了,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迷失了。至此小说的第一层解读已经完成:作者通过“我”的迷失写出对战争的批判和深刻的反思。)(4)主旨的深入讨论:但是,对小说主题的解读仅仅限于此吗?回到“怎么写”,有限视角的选择是唯一也是必须的吗?在艺术形式的选择和思想主题的表达之间有没有深层的关联呢?问题1.小说中的“我”经历了这场战争,并且失足、失手,几乎失身,可谓“英勇无比”,他这一“壮举”有没有得到同胞、国家的认可?“我”当时是以什么样的目的或心态去参战的?而今“我”后悔了吗?醒悟了吗?(小组讨论)展示教参内容:对“我”看到铭文后感到震惊作了如下分析:“昔日所受的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犹在,而我已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我所感到的震惊是一个受欺骗、被损害而最终醒悟者的震惊。”“我”得知身处何处后是否就能真的醒悟了吗?事实上,在小说中“我”的思想和精神自始自终都是受到蒙蔽的,“我”感受到了震惊和痛苦,但是“我”依然没有能力去追问震惊和痛苦的根源,去追问被蒙蔽了的真相。而人的这种不可抗拒的外在环境而导致的虚无和无助,不仅仅在小说所揭示的战争背景中存在,在整个人类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战争只是让这一点体现得更加鲜明深刻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篇小说的意义将超越一般战争题材的作品,因为即使在和平年代,也依然让人感受到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作者对作为个体的人在环境中的渺小无助的一种悲悯情怀。(展示作者的信息)那么这个“我”就不是作者了。三、总结:小说如果不采取有限视角的叙事方式,而采用全知视角的叙事方式,也可以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