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社会学专业论文)两种话语的冲突——“易中天现象”解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本文研究的是新近出现的、争议颇多的“易中天现象”,关注的是这一现象 中两种不同的知识分子话语及其背后的结构性因素。本文在广泛收集“易中天 现象”的各种文献、评论和访谈资料的基础上,借鉴福柯的话语理论、布迪厄 的场域理论和许纪霖关于知识分子的观点,运用话语分析方法,对“百家讲坛” 中制片人、易中天和电视观众构成的媒介话语场,以及批评者与易中天构成的 学术话语场,进行了一种场域视角的考察。主要结论是,易中天的“媒介话语” 与批评者的“学术话语”,分别是在媒介话语场与学术话语场的权力关系制约中 产生的。前者受制于媒介的商业逻辑,后者受制于人文知识的价值规范。两种 话语之所以冲突,是因为两种话语的生产,针对不同价值取向的“消费者”:前 者是追求娱乐和实用的大众,后者是追求超越性价值的知识分子。两种话语冲 突的焦点是知识分子应该以怎样角色对大众说话的问题。最后,本文讨论了媒 体知识分子向公共知识分子转型的可能性,指出这种转型的实现有赖于我国文 化消费者经济、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公共话语空间的拓展。 关键词:知识分子话语媒介学术易中天 v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r e s e a r c han e w l ye m e r g i n ga n dc o n t r o v e r s i a li s s u e :y i z h o n g t i a n p h e n o m e n o n ”,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t w od i f f e r e n td i s c o u r s e so fi n t e l l e c t u a la n dt h e i r s t r u c t u r a lf a c t o r s o nt h eb a s eo fw i d e l yc o l l e c t i n gl i t e r a t u r e ,c o n m e n ta n di n t e r v i e w o f y i z h o n g t i a np h e n o m e n o n , t h i sp a p e rd r a wl e s s o n sf r o mm i c h e lf o u c a u l t s d i s c o u r s et h e o r y ,p i e r r eb o u r d i e u sf i e l dt h e o r ya n dx u j i l i n s v i e w p o i n to f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u s em e t h o do fd i s c o u r s ea n a l y s i s ,t os t u d yt h em e d i ad i s c o u r s e sf i e l d w h i c hi n c l u d et h ep r o d u c e r ,y i z h o n g t i a na n da u d i e n c e ,a n dt h ea c a d e m i cd i s c o u r s e f i e l dw h i c hi n c l u d et h ec r i t i c sa n dy i z h o n g t i a n w i t hap e r s p e c t i v eo ff i e l d t h em a i n c o n c l u s i o ni st h a ty i z h o n g t i a n sm e d i ad i s c o u r s ea n dc r i t i c s a c a d e m i cd i s c o u r s ea r e p r o d u c e du n d e rt h er e s t r i c t i o no fp o w e rr e l a t i o n s h i pi ne a c hf i e l d t h ef o r m e ri s r e s t r i c t e db yb u s i n e s sl o g i co fm a s sm e d i a , t h el a t t e ri sr e s t r i c t e db yv a l u en o r m o f h u m a n i t yk n o w l e d g e t h et w od i s c o u r s e sc o n f l i c tb e c a u s et h e yp r o d u c et o w a r d s d i f f e r e n tc o n s u m e r s :t h ef o r m e ri st h em a s sw h op u r s u e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a n d f u n c t i o n a lv a l u e ,t h el a t t e ri s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w h o p u r s u e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 t h ef o c u so f c o n f l i c ti sw h i c hr o l es h o u l di n t e l l e c t u a lp l a yw h e nt h e ys p e a kt ot h em a s s a t l a s t ,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yt h a tm e d i ai n t e l l e c t u a lt r a n s f o r mt op u b l i c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p o i n to u tt h a t 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r e l yo nt h er a i s eo fe c o n o m i ca n d e d u c a t i o n a ll e v e lo f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c o n s u m e r ,a n dt h ed e v e l o po fp u b l i cd i s c o u r s e s p h e r e k e yw o r d s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d i s c o u r s em e d i a a c a d e m i c y i z h o n g t i a n v i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塑竺垄e t 期:翌塑:6 :1 9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导论 2 0 0 6 年新出现的文化热点之一,可谓央视“百家讲坛”及其一批主讲人的 走红。特别是易中天,凭借其“汉代风云人物”、“品三国”等节目中独特的“趣 说”历史的方式,一跃成为时下文化名入,易中天品三国更是长期占据各大 畅销书排行榜首,成为社会热议的“易中天现象”。 围绕这一现象,学术界主要形成了两派观点。赞成者大多认为,易中天现 象是学术与电视的成功对接,让学术从书斋走向民间,从精英走向大众,易中 天的文化普及贡献应得到肯定;批评者大多认为,易中天现象是学术被电视异 化,是学术浮躁和文化媚俗的表现,易中天将历史娱乐化、庸俗化的倾向应予 以批评。 如今,学者上电视已经不是新鲜事,如今在各种新闻类、访谈类节目中, 经常可以见到专家学者出镜,谈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易中天之所以特别受 到肯定或批评,关键不在他上电视,而在他上电视说了什么。学术界对易中天 的褒贬不一,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他的言说方式,而非上电视行为本身。那么, 易中天说了什么,引发了学术界诸多争议呢? 他的批评者又说了什么? 这两种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 目前国内对“易中天现象”的研究,大多从学术与电视的关系、精英与大 众的互动视角进行讨论。这两种视角的不足,在于缺乏对学术界内部声音的反 思。而本文选取了一个新的视角,关注的是在“易中天现象”中,易中天与批 评者( 葛红兵和张颐武为代表) 是如何交锋的? 两种不同的知识分子。话语是怎 么产生的? 为什么会冲突? 它们分别受到什么结构性因素的制约? 本文试图通 过对“易中天现象”的解析,回答上述问题,并对知识分子未来在电视中的角 色定位,作出一定的讨论。 o 本文中的“知识分子”取广义,是指创造或传播抽象价值符号的人。学者属于广义上的知识分子。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2 研究目的 近年来,国内对知识分子( 学者) 与大众传媒( 电视) 的关系的研究日益 增多,这是学术界对大众传媒时代的知识分子如何面对电视给学术带来的机遇 与挑战的关注,也是对学术自身生存状态与未来命运的关注。“易中天现象”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纳入到学术界关注的视野。如前文所述,目前学术界对“易 中天现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学术与电视、精英与大众的互动关系上,缺乏 对学术界内部声音的反思。本文将视角转到学术界内部,试图通过对易中天及 其批评者话语的分析,揭示出两种不同的知识分子话语背后的逻辑。为国内对 “易中天现象”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学术界对“易中天现象”的争论焦点,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知识分子应该 以怎样的角色面对大众说话的问题。走上电视这一大众媒介,意味着知识分子 面对大众说话;电视媒介的特点,决定了电视必须满足最大多数观众的口味; 而讲究娱乐与实用的大众口味,与知识分子固有的学术话语,往往存在巨大的 差异。因此知识分子上电视,面临着话语方式和角色定位的重大转变。大众媒 介时代,知识分子应不应该上电视已不是问题( 它取决于个人与媒介的双向选 择) ,问题在于知识分子上电视说什么,在电视观众面前扮演何种角色。这是易 中天与批评者最大的分歧所在。 本文研究“易中天现象”,是因为易中天“品三国”的话语,是知识分子在 电视媒介中处理与大众关系的一个典型案例。易中天以一种贴近大众的角色定 位,成为了“平民偶像”、“学者明星”,也让知识分子内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 点。肯定者暂且不论,易中天与批评者的话语冲突,乃是本文的关注点。从中 我们可以考察两种不同的知识分子面对大众说话方式的差异,并揭示出这种差 异是在什么结构性制约下产生的。对于知识分子将来如何上电视,采取何种角 色面对大众说话的问题,有一种更为清醒的认识与反思。 1 3 现有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易中天现象”的研究,大多从学术与电视的关系、精英与 2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众的互动视角进行讨论,形成了两派观点。赞成者大多认为,易中天现象是 学术与电视的成功对接,让学术从书斋走向民间,从精英走向大众,易中天的 文化普及贡献应得到肯定;批评者大多认为,易中天现象是学术被电视异化, 是学术浮躁和文化媚俗的表现,易中天将历史娱乐化、庸俗化的倾向应予以批 评。 赞成者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电视有助于学术传播 学术明星的出现,是学术与现代传媒成功对接的结果,是市场化运作的产 物。以前,学术思想的传播主要是借助于学术杂志和报纸等纸质媒体,受众比 较固定,社会影响力也相对有限。而现在,电视主动邀请学者,学者积极走上 电视讲坛,使学术有了更强势的传播平台。o 真正希望传播自己思想,而且相信 自己的思想和研究对社会有益的学者,是一定不会放过大众传媒这个平台的。 传统文化对接现代传播,学者与媒体可以取得双赢。公众需要知识,媒体更需 要文化内涵,易中天式的学者和学术传播,满足了公众的需要,提高了媒体的 文化品位 。知识分子与媒体的合作可以有双赢的效果,既可以提高媒体的文化 素养,也能够把知识分子的见解普及。 2 、促进精英与大众的互动 易中天等百家讲坛学者带动了“大众史学热”,有助于精英文化大众化。; 易中天将高雅艺术与大众趣味调和,“寓学术于通俗”,让学术从书斋走向大众, 值得肯定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长期脱节造就了易中天现象,我们的社会需 要这样一个角色来完成文化的推广过程,搭起学者与大众之问的桥梁。大众文 化与精英文化应该学会相互尊重。o 易中天这样的“学术明星”出现,可以促使 学术和大众的互动,打破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壁垒,既能繁荣学术,又能促 进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学术明星是文化最好的市场翻译,由于电视受众的最 “学术明星:化学术之祸为学术之孝”,光明日报,2 0 0 6 年9 月1 3 日 林晓东:从“易中天现象”看电视时代的文化价值秩序,声屏世界,2 0 0 7 年第2 期 郭眷萍:易中天现象:传统文化对接现代传播,传媒观察,2 0 0 7 年第1 期 “余秋雨:首富作家也哭穷”,h t t p :c nb i z y a h o o c o r n 0 7 0 1 0 9 1 3 6 k i s 9 2h t m l 段鹏:由“大众史学热”看学术与传媒的对接,社会科学战线,2 0 0 6 年第6 期 裴毅然:“易中天现象”:从书斋走向大众,人民论坛,2 0 0 6 年第2 2 期 “批评家朱大r 口j 力挺易中天”,厦门晚报,2 0 0 6 年8 月8f “学术明星:化学术之祸为学术之幸”,光明l j 报,2 0 0 6 年9 月1 3 日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化,为照顾文化素质不及专家的大多数受众,叙述方式自然不可能像专业学 术媒体般晦涩艰深。正是易中天这种化艰深为浅易、化学术为普及的品史方法, 让“学术”放下了高贵的架子,走向了民间。文化普及需要更多的易中天。圆 3 、学术自主不会受到影响 葛剑雄认为,社会需要各种角色,教授可以发挥多种作用。易中天讲的和 写的都属普及性质,没有人当作历史学研究的新成就,他没有拿来申报学术奖 或申请学位、职位,媒体也没有给他戴上“著名历史学家”、“大师”、“权威” 一类桂冠,对学术界不会有影响。o 学术进入电视空间更多体现的是学术的传播 方式,而非学术研究过程。学术研究自有其评价体系,且与学术的传播方式全 然无涉,学术不可能被电视“异化”。固 批评者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l 、电视对学术的干扰 这种观点大多借鉴布迪厄关于电视中的论述。有人认为,新闻场以强 大的符号暴力干扰其他专业场,主体立场丧失是知识分子进入电视的必然代价 。学者明星化会导致学术自主性的丧失、科学场域内在规则的破坏,使文化讲 坛变成“学术秀”。收视率是电视节目商品化最明显的特征,在媒介生产逻辑 的支配下,虽然营造了一种貌似繁荣的电视学术传播环境,但这只能是一种虚 假的电视文化繁荣。电视学术文化同样也是缺乏营养的,它所起的思想启蒙意 义也因此而大打折扣。学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电视媒介的一种工具性符号。 o 电视传播学术是将学术娱乐化与平民化、学者偶像化与学术商品化,潜在逻辑 则是媒体权力与学术异化。 这种把学术与电视胡乱嫁接在一起的光怪陆离的现 象,很难避免学术被电视异化的窘境,学术通过电视进行传播后将导致学术贬 值。有专家指出,电视对公共文化构成了危机和挑战。 “我看易中天;逢时而生,顺应民意”,h t t p :w w w g z n f c n 8 7 0 2 v i c w s p a c c4 0 5 9 9 3 h t m l 幕陈唐:解析“易中天”的文化意义,学习月刊,2 0 0 6 年第”期 “我看易中天现象”,葛剑雄的b l o g ,h t t p :b l o g s i n a c o m o n u 4 7 4 7 d 1 6 b 0 1 0 0 0 5 0 b “易中天电视活动格局小了”,人民啊,h a p :c u l t u r e p e o p l e c o m c n g b 4 6 1 0 4 4 6 1 0 5 4 6 9 1 9 0 9 h t m l “电视说书”的光荣与代价,h t t p :w h b n e w s 3 6 5 c o m c n g z 2 0 0 6 0 8 t 2 0 0 6 0 8 1 11 0 印1 1 3 ,h t m 刘倩:“百家讲坛”热的冷思考,镪e 闻三昧,2 0 0 6 年第1 2 期 罗锋:对电说“学术论坛”现象的冷思考,新闻记者。2 0 0 6 年第1 0 期 沈静:媒体极力、学术的商品化与娱乐化:易中天现蒙的另一种解读,青年记者,2 0 0 6 年第2 2 期 。我反感把电视与学术胡乱嫁接”,h m p :h n e w ss i n at o mc n c 2 0 0 6 - 0 7 3 1 1 4 1 2 1 0 5 8 6 3 6 4 s h t m l 。 “电视与公共文化面临的危机挑战”,文汇报,2 0 0 7 年3 月1 8 日 4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文化媚俗与学术浮躁 葛红兵认为,大众化不等于娱乐化,把历史、文化娱乐化不是普及文化的 好思路。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易中天把三国讲得庸俗了。同时还撰文表示, 易中天打着精英文化的旗号,实际是文史不分的媚俗之说。张颐武认为易中天 走红是浅思维的成功。 ( 这两位批评者的观点,本文在第四章会专门讨论) , 梁晓声认为易中天火了是阅读的悲哀,是浮躁的标志,说明很多人已经不阅读 了。易中天现象反映了文化基准的不断下滑。 有人指出,百家讲坛培育的是学者型明星,不是学者;提供的是娱乐,不 是思想和文化。深刻不是电视的强项,指望从百家讲坛获得多少知识或思想, 必定会失望。电视的娱乐工具属性,注定了百家讲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 课堂。o 易中天的走红之路与“超女”如出一辙,是当下电视与娱乐时代制造明 星的必然途径,娱乐穿上了学术的外衣,获得其合法性。o 易中天颠覆了中国文 化人清高淡泊的传统形象,热衷于抛头露面,甚至为了取悦观众不惜插科打谭。 渲染这种一夜成名、名利双收,对那些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学者们是不 公平的,也会助长浮躁的社会风气。 把学者当明星来追捧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学者明星的走红带有明显人为炒作的痕迹,更凸显了这个新兴小群体的浮躁。 中国的电视节目将二流知识分子变为学术明星、学术权威,这批学术明星最需 要的不是学术自由或者传统文化的滋润,而是让他们尽展所长的电视这个强势 媒介。 最为激烈的批判观点之一是,传媒娱乐化容易使大众文化趋于浅薄、庸 俗,将平均化的文化趣味作为主流的甚至是唯一的文化趣味,迎合的是受众“最 低层次的心理需求”,以娱乐名义施行一种一元化专制,其结果是我们可能“娱 乐至死”。“ o “如此易中天可以体矣”,葛红兵的b l o g ,h t t p :b l o g s i n a c o m c n u 4 7 3 d 2 8 0 c 0 1 0 0 0 3 u p o 葛红兵、徐渭:“文史合一”:历史苦说的传统维度及其误区以易中天的品三国为例,上海师 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6 年第5 期 o “易中天走红:浅思维的成功”,h t t p :c u l t u r e p e o p l e e o m c n ,g b ,2 7 2 9 6 ,4 7 2 0 9 7 6 h t m l 。“粱晓声炮轰:易中天火丁足测读的悲哀”,h t t p :c u l t u r o p e o p l e c o mc n g b 2 2 2 1 9 4 7 2 1 9 6 9 h t m l o 晓风:易中天现象,今日南国,2 0 0 6 年第1 7 期 o 。百家讲坛:学者星工场,新京报,2 0 0 6 年6 月7 日。 o “2 0 0 6 的三个话题”,h r p :w w w v a n k e w e e k l y c o m m a i n m a g a z i n e a r t i c l e a s p x ? a r t i c l e l d - - 6 4 3 8 3 o “客观一点看易中灭”,h t t p :w w w o n l i n c s d t l e d u c r d c m s m o d e l l i n d e x p h p ? pi d = 3 8 1 4 4 o 。学术明星的娱乐价值”,h t t p :b l o g s i n a c o m c n u 4 9 e o t f d 2 0 1 0 0 0 4 9 8 o 。大陆的电视公众知识分子需要什么? ”h l l p :e l i o t y a r db l o g b u s c o m l o g s 4 0 3 9 9 0 3 h t m l ”“易中天现象背后原凼探析”,李永健等h n p :m e d i a p e o p l e t o n i c n g b 2 2 1 1 4 ,4 9 4 8 9 ,7 8 1 9 6 ,5 3 引9 1 6 h t m l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综观当前国内对“易中天现象”的研究,赞成者虽然看到了电视对学术传 播和文化普及的促进,却忽视了媒介环境和节目制作过程中对学者的种种制约: 批评者虽然看到了媒介商业逻辑对学术的干扰,但在批判大众文化媚俗时,难 免带有精英主义倾向,缺乏对学术自身的反思。本文试图持一种“双重批判” 的视角,对电视与学术背后的权力关系进行深入考察,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 目前国内有两篇文章与本文的研究思路有颇多相似之处。第一篇是易前良 的“基于百家讲坛的思考”o ,文章运用福柯的“知识权力”视角,认为 知识空间内部有其独特的规则,言说知识因而必须遵循各自学术场内的规则, 学术规范是对各知识场的话语权力的自觉维护。而电视讲坛对学术场的僭越, 影响了现存知识场的权力结构,所以必然遭到知识场内部的抵制。第二篇是陶 东风的“赢者输:易中天于丹现象解读” ,文章借鉴布迪厄的“有限的文化 生产场”和“批量的文化生产场”理论,指出围绕于丹现象展开的论争,是不 同的文化生产场域之间的一场文化资本之争。由于这两个文化生产场遵从的规 则不同,所以在批量的文化生产场获得成功的文化人( 学术明星) 常在有限的 文化生产场遭到抵制,这就是著名的“赢者输”逻辑。这个逻辑可以解释为什 么那些在市场上赢得巨额利润的文化人,比如余秋雨、易中天、于丹等,几乎 毫无例外地受到学术界同行的激烈声讨。 这两篇文章与本文的研究视角有共鸣之处,即通过对知识背后的权力关系 的反思,指出了学术场维护自主性的斗争,本身也是受到某种权力支配;而不 同文化生产场的斗争,为解释易中天与批评者的话语冲突,提供了一种思路。 不过由于篇幅所限,这两篇文章没有展开详细的讨论,本文希望弥补这一不足。 1 4 研究方法和思路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之所以采取这种方法,是因为本文考察的是“易中 天现象”中两种不同的知识分子话语及其产生机制,目前在国内学术期刊、报 、纸、电视和互联网上,已有较为充分的资料可供收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采 访易中天与批评者的困难,难以通过访谈法收集资料,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遗憾。 。文章地址:h t t p :s p a c e m e i t i r e n t o m i n d e xp h p a c t i o n _ v i e w t h r e a dt i d 一1 2 6 7 9 h t m l 。文章地址:h t t p :b l o g s i n at o m c n u 4 8 a 3 4 8 b e 0 1 0 0 0 7 w 6 6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在广泛收集“易中天现象”的各种文献、评论、访谈资料的基础上, 借鉴福柯的话语理论、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和许纪霖关于知识分子的观点,搭建 “场域视角下的知识分子话语”的理论框架。其中,福柯的“话语即权力”、“知 识即权力”,为本文提供了一种从权力关系考察知识分子话语的视角;布迪厄的 “有限生产场一大规模生产场”、“学术场一新闻场”,为本文提供了一种场域视 角以及从“生产消费”关系解释两种话语冲突的思路;许纪霖的“媒体知识分 子一专业知识分子”,则为本文提供了一种易中天和批评者的角色定位的参考。 本文将易中天与批评者的话语,分别界定为“媒介话语”与“学术话语”, 通过话语分析,对“百家讲坛”中制片人、易中天和电视观众构成的媒介话语 场,以及批评者与易中天构成的学术话语场,进行了一种场域视角的考察。 对易中天话语的研究中,首先对“百家讲坛”这一媒介话语场与权力场的 关系,以及制片人、易中天和观众占据的位置及其权力关系进行描绘;然后关 注到观众( 消费者) 的惯习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制片人和易中天如何运用自己 的惯习,生产出观众乐于消费的“易中天品三国”。 对批评者话语的研究中,首先考察学术话语场与权力场的关系,以及易中 天与批评者占据位置及其权力关系,揭示批评者对易中天的批评是如何产生的。 然后结合人文科学在中国社会权力运作中的地位变迁,考察人文话语的生产与 消费的历史演变。 在媒介话语场中,媒介的商业逻辑成为一种权力,制约着易中天按照制片 人和消费者需求的话语生产;在学术话语场中,人文知识的价值规范又成为一 种权力,制约着葛红兵和张颐武对学术同行易中天的批评。两种知识分子的话 语都是在各自场域的权力关系中生产出来的。两种话语之所以冲突,在于“消 费者”的不同前者是追求娱乐与实用的大众,后者是追求超越性价值的知 识分子,两者冲突的焦点是知识分子应该以怎样角色对大众说话的问题。 对于每个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易中天现象”是一次自我身份确认和角色定 位的契机。最后,本文讨论了媒体知识分子向公共知识分子转型的可能性,指 出这种转型有赖于我国文化消费者经济、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公共话语空间 的拓展。 7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理论框架 2 1 福柯的话语理论 话语,包括言语者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言语者借以表达思想的形式( 语 言) 。话语是思想和语言的结合体。话语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话语分析。话语分析 本来是语言学方法,后来葛兰西的“话语霸权”、福柯的“话语即权力”等思想, 丰富了话语理论,话语分析逐渐突破了语言学的学科边界,成为多门学科的研 究方法之一,更加关注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深层次的社会文化结构。在话语 理论的发展中,法国思想家福柯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2 1 1 话语即权力 福柯提出“话语即权力”,但他的权力观与韦伯不同。韦伯把权力定义为一 个在社会关系中处于某个位置的行动者可以不顾反对而实现自己意志的机会, 是一种具有稳定性和内在一致性的“所有物”,可以像财产一样被主体占有,准 拥有了权力就可以压制他人。而福柯则认为,权力是一种关系,不是人与人的 权力关系,而是制度与人的权力关系;权力是无处不在的网络,个人不仅身处 无所不在的网络中,而且正是权力关系或权力机制造就了主体;权力是无主体 的。每个人都只是权力的一个点,而非绝对权力的主体,人并非权力的主体而 是权力运作的工具。 权力是通过话语的形式得以实现的。“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 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 。“话语的生产是根据一定程序被控制、选择、组织和再分配的,这些程序的功 能就在于消除话语的力量和危险,控制其偶发事件,避丌其沉重和可怕的物质 性。”。福柯分析了精神病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的话语,证明在疯癫与文明、患 病与健康、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区别,始终是由不同时期权力中心的话语模式决 定的。“如果没有话语的生产、积累、流通和发挥功能的话,这些权力关系自身 。陈纪:试比较祸柯与韦们的权力观,邢台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2 期 。王治河著:福柯,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第1 5 9 页 。【美】乔治瑞泽尔著,谢立中等译,后现代社会理论,华夏出版社,2 0 0 3 年,第6 2 页。 8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就不能建立起来或得到巩固如果不是通过对真理的生产,我们就不能实施 权力”国。在任何社会中,话语即权力。因为那些对话语起决定作用的规则强化 了有关何为理性、理智以及真理的判断标准,因而站在这些规则之外发言,就 要冒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的危险。 2 1 2 知识即权力 知识是一种重要的话语形式,“知识权力”是福柯关注的重点。这里的“知 识”指的是现代社会中分化出来的、由某种话语实践按其规则构成的、具有很 强自律性的专业知识。福柯明确指出:“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 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而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也就 不会有任何知识”。纯粹为知识而知识,非为权力而获取知识的观念被福柯所 拒绝。福柯关注的是人们怎样通过知识的生产和控制来约束自己和他人的。其 中,他认为知识是通过把人们构造成主体来产生权力,知识被用来支配主体。 福柯进一步解释说:“知识是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主体可以占一席之地, 以便谈论它在自己的话语中所涉及的对象。”o 主体在这个空间罩,与其他个体 一起,熟知这个空间的独特规则,并占有一席之地,于是权力关系就产生了。 在同一知识空间的专业同行,由于他们在专业建树、资历和专业谱系等方面的 不同,彼此之间存在一种权力关系。人文科学是各种权力机制实践的产物,人 文科学为权力更好地运行提供工具和解释。 2 1 3 福柯话语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本文研究的是“易中天现象”中两种不同的知识分子话语,福柯的话语理 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意义。“话语即权力”指出了任何话语的背后都有权力的运 作,权力是通过话语实现的。个人作为话语主体,不过是权力运作的工具。那 么,易中天和批评者的话语,分别是在怎样的权力关系中产生的? 是什么样的 。严锋译: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第2 2 8 页。 o 候均生土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4 3 4 页。 o 【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2 0 0 3 年,第2 9 页。 o 泣1 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1 9 9 8 年,第2 3 6 页。 o 吕振合、吴彤;福柯的微观权力观种科学知识的政治学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 j ,2 0 0 7 年第2 期 9 l 海大学硕t 学位论文 权力支配着他们说出不同的话语,并产生了冲突? 这就需要对他们所处的话语 场的考察,探究其中的权力关系网络。而“知识即权力”指出了权力与知识是 紧密相关的,没有知识领域就没有权力关系,而不预设权力关系就没有任何知 识。知识分子作为知识的载体,权力关系是怎样在他们身上体现的? 在批评者 对易中天的批评中,我们可以发现知识对主体的支配权力,以及专业同行之间 存在的权力关系。最后,人文科学是各种权力机制实践的产物,人文科学为权 力更好地运行提供工具和解释。这在中国体现得尤为明显,后文将结合人文科 学在中国社会权力运作中的地位进行探讨。在对两种知识分子话语的讨论中, “权力”始终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2 2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2 2 1 场域、资本和惯习 场域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备 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正是在这些位置的存在和 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 到了客观的界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权力( 或资本) 的分配结构中实际 的和潜在的表现,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不同的个体占有不 同的资本,决定了他们在特定场域中的位置。这里的资本不仅包括“经济资本”, 还包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资本分别是以财产权、教育资格和高 贵头衔的形式被制度化的,三者的合法形式是符号资本。“一种资本总是在既定 的场域中灵验有效,它既是斗争的武器,又是争夺的关键,使它的所有者能够 在所参与的场域中对他人施加权力,运用影响。” 个体根据不同的位置及资本 采取不同的策略,增加或维持他们的资本,部分或彻底地改变场域的固有规则。 惯习是人的种性情的分类图式,一种精神的或认知的结构。人们是通过 这种结构对社会世界进行感知、理解、欣赏和评价。一种惯习的获得是长期占 。【法】布迪厄、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2 0 0 4 年 第1 3 3 1 3 4 页。 o 同上,第1 3 6 页。 1 0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据社会世界中某一位置的结果。惯习是人们对社会世界的结构进行内化的产物。 惯习既是由社会世界产生,又产生出社会世界。调节惯习和社会世界的媒介是 实践。实践创造了惯习,社会世界作为实践的结果而被创造出来。例如,易中 天长期从事历史学、美学和文学的研究,这些学科的思维方式、感知世界的视 角,就会内化到易中天的认知结构中,成为他的某种“惯习”。不过,惯习制约 着思想和行动,却不决定它们。惯习仅仅“暗示”人们应如何思考以及决定他 们的选择。惯习并非一种恒定不变的、固定性的结构。相反,它具有适应性。 例如,当易中天上“百家讲坛”去“品三国”时,他在学术研究中的“惯习” 要受到电视节目制作方式的制约,而这种“惯习”的适应性就表现为易中天调 整学术化的讲述方式,以一种通俗化的方式去讲述。当然,后一种方式也是易 中天“惯习”的一部分,与他的人生经历和阅历息息相关,是他对社会世界结 构长期内化的产物。 2 2 2 有限生产场与大规模生产场 布迪厄认为,在现代社会,文化生产场被划分为“有限的文化生产场”( t h e r e s t r i c t e df i e l do fp r o d u c t i o n ) 和“大规模的文化生产场”( t h ef i e l do fm a s s p r o d u c t i o n ) 。有限的文化生产场是相当专门化的“纯科学”或“为艺术而艺术” 的领域,具有抵抗商业或政治等外部力量的高度自主性,参与者在其中争夺的 是专业人士的认可和专门化的、相对独立于经济资本的文化学术资本;而大规 模的文化生产场更多地指向商业成功或大众趣味等“外在”标准,它们生产的 是可以迅速地或现成地转化为经济资本的文化商品,追求的是直接的经济利益。 布迪厄认为,两个文化生产场之间为争夺文化资本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斗争的 目的在于争夺更多的符号资本,从而获得垄断文化合法定义的权力。 两个文化生产场的本质区别在于“消费者”不同前者的消费者与生产 者是同一群人( 专业内部同行) :后者的消费者与生产者是不同群体( 专业外部 公众) 。在此一场域中被肯定了的东西,在另一场域可能遭到否定;在某一专业 场域中输了的人,在公共场域中则有可能声名显赫。文化生产的场域是受到“赢 。候均生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第3 5 7 - 3 5 8 页。 。陶东风:赢者输:易中天- 于丹现象解读,h t t p :b l o gs i n a c o m c r g u 4 8 a 3 4 8 b e 0 1 0 0 0 7 w 6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者输”( w i n n e r l o s e s ) 与“输者赢”( 1 0 s e r w i n s ) 逻辑支配的,是一个颠倒的( 倒 转的) 经济世界( a ne c o n o m i cw o r l dr e v e r s e d ) 。所谓“赢者输”是指那些依靠 商业利润或政治权力的赢者,在有限的文化生产场域中却会受到排斥、成为输 者。由于有着一种颠倒的逻辑,文化资本就具有了相当大的独立性,经济场域 或政治场域中的胜利可能意味着在文化与学术场域中的失败,反之亦然。 这个理论在中国是否适用呢? 中国的文化领域一直缺乏相对于政府和市场 的独立性,在政治或经济领域的成功者往往也能获得文化领域的认可( 所谓“赢 者通吃”) ,因此它不适合解释整个中国的文化领域。不过在易中天这一特定案 例中,获得了市场认可的易中天,却在学术圈内遭到不少否定和批评,这表明 中国文化领域中确实存在相对独立于市场评判标准的空间( 主要是学术圈) ,布 迪厄的两个文化场的理论,在这一特定案例中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2 2 3 学术场与新闻场 在关于电视一书中,布迪厄探讨了学术( 科学艺术场) 与电视( 新闻 场) 的冲突,指出了商业逻辑支配的新闻场( 电视) ,“对艺术、文学、科学、 哲学和法律等文化生产的诸领域形成了巨大的危险” 。布迪厄最为关注的是商 业逻辑对各个文化生产场的侵蚀和渗透。“新闻界是一个场,但却是一个被经济 场通过收视率加以控制的场。这一自身难以自主的、牢牢受制于商业化的场, 同时又以其结构,对所有其他场施加控制力。” 而电视在新闻场,并通过毅闻 场在其他文化场中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媒体所无法相比的。布迪厄的一个基 本思路是,到了9 0 年代,电视越来越明显地受到商业逻辑的侵蚀,而商业逻辑 对电视的作用是通过收视率而实现的。有高收视率就必然带来丰厚的广告利润 和商业资助,而追求高收视率则必然导致电视从5 0 年代注重文化品味向9 0 年 代的媚俗倾向的转变。 这种转变对文化生产带来的最大危险,在于传媒化的经 济力量渗透到纯粹的科学和艺术领域,造成了传媒与学者或艺术家“合作”( 合 。“从国家精英到中国英雄”,h t t p :w v , 一w b o o k l 0 0 e r d r e a d a r t i e l e _ s h o w a s p ? a r t i c l c l l ) = 3 0 9 。i 法】布尔迪厄著,许钧译;关于电视,辽宁教育i ;版社,2 0 0 0 年,第l 贞。 。 法】布尔迪厄著,许钧译:关于电视,辽宁教育版社,2 0 0 0 年,第6 2 页。 。【法】布尔迪厄著,许钧译:关于电_ ! i l ,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r 译序第1 1 页。 1 2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谋) ,危及科学和艺术的自律性。o 布迪厄的这些论述,也是当前中国学术界对 “易中天现象”进行批评时,主要采用的理论资源。 布迪厄把那些在电视上“挖一段时间”,得以靠媒介生存的知识分子,称为 “电视知识分子”。他认为,“学者上电视的代价,就是要经受一种绝妙的审查, 一种自主性的丧失”。比如,谈话主题是强加的,交流的环境是强加的,讲话的 时间也有限制,致使真正意义上的表达几乎不可能有。o “易中天现象”中,这 些论述也有所体现( 易中天本来想讲的是“水浒传”,不过在制片人的要求下, 还是选择了“品三国”,另外,在讲述过程中,易中天还要受到种种限制,下文 会有讨论) 。他把电视知识分子称为“快思手( f a s t t h i n k e r s ) ”,提供的是观众早 已认可的“固有的思想”,充当电视台的“媒介常客”,是新闻场暗中破坏科学 场和艺术场的自律性的“特洛伊木马”。 这些论述,倒不一定适用于易中天。 因为易中天“品三国”每期有4 3 分钟左右的时间,可以娓娓道来:“品三国” 也非老生常谈,而是融入了易中天的人生阅历和品读视角;易中天是“媒介常 客”,可以这么说;不过他是否破坏了学术场的自律性,成为学术圈内的“特洛 伊木马”呢? 有人认为,“易中天品三国”只是学术传播方式,而非学术研究过 程。学术研究自有其评价体系,且与学术的传播方式全然无涉。葛剑雄也认为, 易中天讲的和写的都属普及性质,没有人当作历史学研究的新成就,他没有拿 来申报学术奖或申请学位、职位,媒体也没有给他戴上“著名历史学家”、“大 师”、“权威”一类桂冠,对学术界不会有影响。所以,批评易中天干扰学术场 规则,未免有些杞人忧天。 布迪厄指出了一条“伊达诺瓦法则”一个文化生产者越自主,专业资 本越雄厚,只投身于除了竞争对手就没有别的顾客的市场,那他就越倾向于抵 抗;与之相反,越把自己的产品投向大规模生产的市场( 如随笔作家、作家记 者、循规蹈矩的小说家等) ,就越倾向于与外部权力,如国家、教会、党派、今 天的新闻业和电视等合作,屈从于他们的要求和指挥。因此,在电视强大的压 力( 以及内在的商业逻辑侵蚀) 面前,科学知识和艺术创造如何保持自身的合 o 【法】布尔迪厄著,许钧译: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译序第1 3 页。 o 【法怖尔迪厄著,许钧译: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第li 页。 o 【法】布尔迪厄著,许钧译:关于电视,辽宁教育 l j 版社,2 0 0 0 年,译序第8 页。 o 【法】布尔迪厄著,许钧译: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第7 3 页。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法化,不但涉及到与传媒的关系,而且涉及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布迪厄指 出,必须实践一种“象牙塔”原则,坚决维护知识场的自主性和纯洁性,拒绝 商业逻辑的渗透。 这些论述,对于研究“易中天现象”有颇多启示意义。 2 2 4 布迪厄场域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具有较大的适应性和弹性,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方法, 它的优势在于从关系的角度来理解现实世界,对于中国这样在传统上讲究礼俗 而非法理的社会来说,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场域理论只是 一个研究大纲,没有做过多的理论预设,需要从经验研究中描述场的形成历史 与行为规则,给研究留下了宽阔的空间,有利于从中国的特殊经验中发现独特 规则。中国的研究者尝试着将场域范式其应用于文学场,日常权威、通俗文化 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o 具体到本研究,如何应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呢? 布迪厄认为分析场域有三 个步骤:首先,找出任何具体场域与政治场域的关系,反映出权力场域的优先 性;其次,描绘出场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难点详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专题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政策对行业技术创新引领作用报告
- 2025年低空经济「时空折叠」技术行业应用与无人机行业政策分析报告
- 2025年低空经济「碳中和示范区」航空产业生态链构建与协同发展报告
- 2025年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关键材料与技术进展报告
- 2025年低空经济「航空器租赁市场」分析与发展趋势报告
- 第10课 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说课稿-2025-2026学年中职历史中国历史高教版
- 护理入职岗前培训计划方案
- 难点详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温度》单元测试试题(解析版)
- 第十单元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 华为交付流程管理制度
- 初中数学基础必刷题
- 康复医院介绍课件教学
-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 自媒体账号转让合同协议
- 2025年中考语文作文中考12大主题作文模板!-分步详解+例文示范
- 2025年北京市房山区九年级初三一模英语试卷(含答案)
- 餐饮连锁稽核管理制度
- 人力资源公司介绍
- 2025年中小学生少先队知识竞赛考试指导题库200题(含答案)
- 皮肤小学生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